第19课 一棵小桃树 第2课时(穿越风雨的美丽)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一棵小桃树 第2课时(穿越风雨的美丽)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2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0 19:3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以我观物 托物言志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设计人 学校
年级/册 七年级 下册 单元 第五单元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表达与交流”中,“能抓住事物的特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把握主要内容,并通过朗诵、概括、讲解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并“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时,应关注表现手法、关键语句与情感主旨三个方面的内容。
【学情研判】
1.测试诊断
请判断:贾平凹的《落叶》和宗璞的《秋韵》,哪一篇文章体现了物与人的相似性,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情感主旨。
2.数据分析(测试样本为两个教学班,共计98位学生。)
(1)表现手法:46%的学生可以感知到《落叶》一文体现了物与人的相似性。
(2)关键语句:但仅13%的学生能从关键语句中抓住景物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物与人的相似性。
(3)情感主旨:62%的学生能够基本把握情感主旨,但仅16%的学生能够从物和人的关系中把握情感主旨。
3.前测分析
根据前测试题完成情况的统计,可以发现学生虽然没有正式学过托物言志类文章,但基本能够从文本中体悟到物与人的相似性,但仅仅停留在形象思维的感知上,无法从关键语句中抓住景物的特征,并从情感主旨上深入分析托物言志类文章。具体情况如下:45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46%)能够感知到《落叶》中的物与人的相似性,但只有10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13%)是基于景物特征上分析物与人的相似性;61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62%)能够基本把握情感主旨,但仅有16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16%)是基于物和人的关系来把握情感主旨。
学习内容确定
依据前测反馈的情况可知:学生有一定的写景散文的阅读经验,但尚未对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形成比较清晰的认知,对景物与情感的联系没有形成自觉的联想,思维深度不够。因此,学习托物言志手法,引导学生从关键语句中把握景物与情感(“物”与“志”)的关联,是本专题设计的学习内容。
【设计背景】
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选编了两篇状物散文、两首抒情外国诗和五首古代诗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哲理之思”。单元要求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其中,《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为状物散文,即通过紫藤萝的外在情态与内在精神并举,抒发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借助回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和自己的人生经历,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情志;《外国诗两首》通过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对人生道路的哲思;《古代诗歌五首》用隽永而富有哲理的诗句表达了对自然、生命、世界的感悟。
单元整体设计的核心任务是“撰写一篇‘听听我与花的故事’的主题征文,参加校园广播站的征稿活动”。这一核心任务属于写作,和本单元的课文和诗歌阅读对应性很强。学生可以通过分类梳理学习《古代诗歌五首》,了解“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手法;可以模仿《外国诗二首》的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可以模仿《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中景物描写方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总之,以单元课文为样例,通过求同存异的比较阅读分析,总结托物言志类诗文在景物特征描写、思想感情抒发、写作顺序安排等方面的写作规律,并转化为对学生主题征文写作的指导。
【学习目标】
1.品读文本,掌握写景状物的方法,领会语言之美;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发现作品中“物”与“我”内在关联;
3.比较阅读,整合探究,体悟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手法的异同。
4.习练类比联想及形象描摹景物的方法,从自然中获得人生智慧。
【核心任务】
撰写一篇“听听我与花的故事”的主题征文,参加校园广播站的征稿活动。
【课段安排】
【第一课段】18 紫藤萝瀑布(紫色花海,生命疗愈)(2课时)
【第二课段】19 一棵小桃树(穿越风雨的美丽)(2课时)
【第三课段】20 外国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生存智慧的诗意探究)(1课时)
20外国诗两首 未选择的路(生存智慧的诗意探究)(1课时)
【第四课段】21 古代诗歌五首(诗歌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2课时)
【单元梳理】
课前预习
梳理五单元的重点字词,并按照以下表格将其归类,制作字词积累表。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字词积累
篇目 易错字音 易错字形 词语意思 备注
紫藤萝瀑布
一棵小桃树
外国诗两首
古代诗歌五首
篇目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主题思想 课文结构(导图)
紫藤萝瀑布
一棵小桃树
外国诗两首
古代诗歌五首
宗璞《紫藤萝瀑布》;贾平凹《一棵小桃树》。
学习任务单一:读文,描物
紫藤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小桃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品读课文,圈划文中描写“小桃树”/“紫藤萝”的词句,并完成表格。
紫藤萝 小桃树
形态
颜色
神态
动作
其他
《外国诗两首》
比较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把握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单二”。
学习任务单二 读花语,巧抒情
要求:共同点只列一点即可:不同点至少列出两点并具体分析。
比较要点参考:①景物描写(有/无);②创作背景;③表达情感;④诗歌哲理;⑤抒情方式。
知识学习:
抒情方式:抒情的方法一般分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胸臆是心意的意思,直抒胸臆,就是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它的特点是不要任何凭借物,也不讲究含蓄委婉,直截了当地宣泄,毫不遮掩地袒露。这种抒情方式,往往以坦率和真挚感动人心。
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反,作者不直接宣泄或倾吐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而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渗透自己的感情。它的特点是含蓄婉转,耐人寻味。
古代诗歌五首 学习任务单三
诗歌 景物特点 情感 主要表现手法
《登幽州台歌》
《望岳》
《登飞来峰》
《游山西村》
《乙亥杂诗》
知识学习: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作者抒发感情时借助依托的不是某一事物,而是自然风景。所抒的‘情’指的是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是情绪情感,而不是思想。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作者借以寄托思想的载体是动物、植物、物品等具体物象,诗文是‘物’而非‘景’,是咏物,而不是写景。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是作者借以表明的心迹,是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或者对生活的感悟。作者所选择的客观事物与他所表达的主观志趣必须契合交融,要能给人以艺术感染和思想启迪。
第19课 一棵小桃树 第2课时
——穿越风雨的美丽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青年时代的经历,积累“矜持”“血气方刚”“祸不单行”等常考词语。
2.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梳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重点)
3.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重点)
4.比较小桃树和“我”的成长经历,领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品析了文章细腻、生动的语言,感受了小桃树顽强不屈的形象。这节课,我们重点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分析讨论】
1.作者在文中为什么多次用到“我的小桃树”这个称呼?
作者多次用“我的小桃树”这一称呼,是因为在他看来,这株“野”的、“没出息”的、不美的小桃树,与自己有着特殊的情感联系。
2.文中“我”对小桃树”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3.小桃树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那么多磨难,为什么我那么关心爱护它?
因为小桃树是“我”满怀期待种下的,“蓄着我的梦”,象征着“我”的幸福和希望,而且小桃树恶劣的成长环境和坎坷的生长经历和“我”的成长环境与人生经历又十分相似,所以“我”在感情上和它息息相通。
4.作者写的仅仅是树的经历,树的生命历程吗?请同学们在文中梳理出“我”的人生经历,将其与小桃树的成长经历进行对比。
小桃树的经历:
桃核儿埋在角落里——萌芽(嫩绿)——长到二尺来高(瘦,黄,没人理会)——有院墙高了(猪拱,讨人嫌,被遗忘,奶奶照顾)——开花(弱小,遭大雨,花零落,挣扎)——高高的一枝上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
明线
背景链接:
贾平凹,三字其形,其音,其义,不规不则不伦不类,名如人,文如名;丑恶可见也……我很瘦,有一个稀饭灌得很大的肚子,黑细细的脖子似乎老承负不起那颗大脑袋,我读书中的“小萝卜头”,老觉得那是自己… 这期间,祖母和外祖母已经去世,没有人再偏护我的过错和死拗……班里的干部子弟且皆傲慢,在衣着上,吃食上以及大大小小的文体之类的事情上,用一种鄙夷的目光视我。农家的孩子愿意和我同行但他们因我孱弱,打篮球从不给我传球,拔河从不让我入伙。
——贾平凹《这是一个极丑的人》
看到高大的金碧辉煌的钟楼,我几乎要吓晕了,街道这么宽,车子这么密,我不敢过马路。打问路程,竟无人理睬。我沿着墙根走,心里又激动,又恐慌。去商店,看见了香肠,不知道那是什么,问服务员,竟遭到哄堂大笑。
——贾平凹《平凹文论集》
“我”的经历:
“我”出生在偏僻落后的山村,从小有梦想——离家出山,进城读书,感到自己渺小,但想干一番事业——长大成人后,方知人世复杂,社会复杂,感到自己太幼稚、太天真了,遭受种种磨难——“我”心里“到底还有一朵花呢”,对理想对幸福的追求更加坚定了。
暗线
“我”VS“小桃树”
两线交织,使小桃树和“我”建立了联系——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托物言志显得自然感人。
【合作探究】
1.对小桃树的描写为什么先写春雨中的形态?
“啊,它已经老了许多呢……才开了第一次花儿!”
春雨中的小桃树不堪风雨,进而联想到自己往日的傲慢、矜持,今日的软弱。这样就自然地过渡到对往日的回忆上了。
2.文中几次提到梦,可这几次的心情是不一样的,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分别是什么样的心情。
第一次:
好多年前的秋天了,我们还是孩子。奶奶从集市上回来,带给了我们一人一个桃子,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仙桃’;含着桃核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我们都认真起来,全含了桃核爬上床去。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想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甘心不做,就爬起来,将桃核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
满怀希望。种下这“甜甜的梦”的种子,怀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第二次:
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但我却十分地高兴了: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我想我的姐姐弟弟,或许已经早忘却了,他们那含着桃核做下的梦,但我的桃树却使我每天能看见它。我说,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
高兴。梦的种子成长了,而且还是“绿色的”,它寄托着作者的美好的梦想。
第三次:
我不禁有些颤抖了:这花儿莫不就是我当年要做的梦的精灵吗?
伤感、难过。看见小桃树孤单地立在墙角,花朵也像是一个“重病的少女”,作者又联想到自己遭遇的种种坎坷,“不禁有些颤抖”。
第四次:
我心里稍稍有些安慰了。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的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对吗?
感到安慰,重新振作。小桃树在与风雨搏斗后,保留下一个欲绽的花苞,“梦的精灵”带来希望,使作者坚定追求理想的信念。
3.文章多处写到“奶奶”有何作用?
①突出小桃树与奶奶的密切关系。奶奶买来桃子,奶奶打扫卫生发现桃树,奶奶保护桃树。
②奶奶是作者感恩的对象,文章在歌颂小桃树的过程中也暗含了对奶奶的感激、思念之情。
4.“我”从小桃树身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要敢于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在逆境中顽强拼搏,做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
【写作特色】
1.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反映了自己对美好未来,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
2.倒叙的写法。
文章开头先写小桃树第一次开花便经历风雨,接着具体写了小桃树从播种到第一次开花的过程中如何经历磨难,展示了它顽强不屈的拼搏精神,这是文章的主体,最后写小桃树与风雨搏斗,照应开头,突出中心。
3.对比衬托,层层渲染。
小桃树面对冷漠的环境,屡遭风雨的摧残,衬托出小桃树倔强的生命力;
风雨的强大暴虐与小桃树的纤弱、单薄、苍白形成对比;
“我”的不忍看、颤抖、内心凄惨的呼喊与小桃树千百次俯身挣扎形成对比。
【板书设计】
【课堂总结】
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并成长的小桃树,虽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了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对比分析
说说本文与《紫藤萝瀑布》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相同点:① 运用了状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
② 运用了对比手法。
③ 运用插叙。丰富文章内容,展现作者生发情感的原因、情感变化的轨迹。
不同之处:行文构思不同
①《紫藤萝瀑布》写景状物,借景抒怀;
② 《一棵小桃树》是叙事散文,双线组合,明写小桃树的生长过程,暗写“我”的人生经历,以物喻人。
推荐阅读——贾平凹《丑石》《满月儿》 《月迹》《落叶》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有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
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