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项脊轩志》课件(共81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2《项脊轩志》课件(共81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0 18:4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1张PPT)
项脊轩志
归有光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1.
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本,背诵全文。
2.
学习作者善于选取细节表达深挚感情的写法。
3.
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
4.
作者介绍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明代昆山人,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
崇尚唐宋古文,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他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
9岁能文, 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66岁病死于任上。
8岁丧母,23岁娶妻,27岁时丧妻。
20岁 中秀才第一名。乡试未中。
23岁 乡试未中。 与魏氏结婚。
26岁 乡试未中。
27岁或28岁 妻魏氏亡故。
29岁 乡试未中。
32岁 入南京国子监读书。秋,乡试未中。
续写《项脊轩志》后2段。
35岁 乡试第二,考中举人。
36岁-60岁 9次会试,中进士。
66岁 卒于任上。
归有光年谱
5岁,开始读书;
8岁,母亲去世;
17岁,祖母去世;
18岁,写成《项脊轩志》前四段;
24岁,娶妻魏氏;
25岁,生一女,看到女儿想起母亲,写下《先妣事略》;
29岁,发妻魏氏去世;30岁,娶第二个妻子王氏;
33岁,补写《项脊轩志》最后两段;
35岁,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
43岁,长子去世;44岁,继室王氏去世;
60岁,中进士,任湖州府长兴县令;
65岁,任南京太仆寺丞(管皇家车马);
66岁,抱恨病逝。
作者简介
他的散文取法于唐宋八大家,主要特点是:
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如代表作《项脊轩志》,以“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兴废,穿插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回忆,极富人情味。
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如《项脊轩志》写景,发扬了唐宋文的优良传统。
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归有光的散文名作,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均未超过千字。
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如《宝界山居记》由太湖风景写到宝界山居,又对比唐代王维之辋川别业,并对王维发了议论;
作者介绍
归家家族曾经一时兴旺,但是归有光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功名,做了一辈子平民百姓。母亲二十五岁时就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父亲是个穷县学生,家境急遽败落。也许就是这种困境,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地懂得了人间忧难,开始奋发攻读。他追忆祖宗的荣耀,直面现实的惨淡,他不甘心家道中落,急切希望通过自己一人博取功名从而光宗耀祖,重振门庭。归有光久试不第,在家乡备受嘲讽与冷遇,使得他更加珍视家人的感情,但家族分崩离析。在这种隐痛之下,归有光创作了这篇散文。
《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
前三段写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
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作者又为这篇散文增添了补记(5--6段)。
写作背景
题目解说
项脊轩志
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
“项脊”之意有三:
1、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
2、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怀宗追远”之意。
3、项脊是撑起一个人的重要部位,自号“项脊生”,也可理解为他想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成为家族中的顶梁柱。
记、志、书、表,古代常见文体名,都属于古代与韵文相对的“散文”的范畴,共同点: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
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何为“项脊轩”?
作者归有光的书斋,是他家中一间一寸见方的小屋。
书房又叫书斋。斋者,戒,洁也。读书人将书房叫作书斋,当有约束洁净身心这一层意思。在以文为业、以砚为田的读书生涯中,书斋既是他们追求仕途的起点,也是他们寻找自我的归途。
为何名为“项脊轩”?
追念祖先
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昆山项脊泾。
言其窄小
如颈背之间,故名。
志:
“记”的意思,是散文的一种,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振兴门楣之愿
项脊是撑起一个人的重要部位,归有光也立下了通过读书撑起家族荣耀的志愿。
轩 渗漉 修葺 垣墙
栏楯 偃仰 迨 异爨
阖门 长号 扃牖 象笏
呱呱 老妪 先妣 中闺
扉 兀坐 庖 栖于
啸歌 万籁 姊妹
初读正音
xuān


yuán
dài
cuàn

b
guī
fēi



jiōng y u
sh n
y n
háo

páo

xiào
lài

第一部分(1):写项脊轩修缮前后的不同,以“喜”贯串。
第二部分(2-3):写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充满悲情。
第三部分(4-6):补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表达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根据提示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三个


通读全文:概括文章写了什么?
间老屋
种情感
女人

件琐事
诸父异爨、
老妪忆母、
祖母勉励、
回忆亡妻
项脊轩
一喜一悲
先妣-母亲
先大母-祖母
亡妻-妻子
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清·梅曾亮
任务一
归有光是怎样来描写这“室仅方丈”的书房的呢?
任务二
修葺前项脊轩有哪些特点?
任务三
作者是怎样来修葺这间小房子的呢?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探——物
学习任务一:赏析轩中景
学习活动:
这是一间怎样的书房?修葺前后有何变化?领会能体现作者志趣的描写。
任务一:归有光是怎样来描写这“室仅方丈”的书房的呢?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项脊轩,旧(旧:旧日的,原来的)南阁子也。
【开篇紧扣题目,点明项脊轩的由来】
室仅方丈(方丈: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渗漉:渗漏),雨泽下注;每移案(案:几案,矮小的长方桌),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突出了项脊轩历经百年,旧、小、漏、暗的陈旧沧桑的特点,营造了一种衰败凄清的气氛,同时也为下文修葺项脊轩做了铺垫】
余稍为修葺(修葺:修补),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垣墙:用作动词,砌上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洞然:明亮的样子)。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栏楯:栏杆),亦遂增胜(增胜:增加光彩)。借书满架,偃仰(偃仰:俯仰,这里指安居、休息)啸歌(啸歌:长啸歌吟),冥然兀坐(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万籁(万籁:自然界的各种声响)有声;
【借书满架的“满”字,突出了作者作为读书人以书多为荣的满足感,以书多为乐的充实感。作者在此,或“偃仰啸歌”,或“冥然兀坐”,寥寥数笔,勾勒出轻松惬意的书斋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往日这种闲适静谧生活的无限眷恋】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小鸟的出现为这座建筑带来了动感,还原了生活气息,带来了点点生机,突出了项脊轩内,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也从侧面凸显了此处的幽静】
三五之夜(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明月半墙,
【明月半墙的“半”,突出了月色的朦胧感】
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珊珊:树影摇动的样子)可爱。
【本段写出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变化,突出了居住于此的“可喜”,喜在此处景色朦胧静谧,喜在此种生活愉悦美好】
任务二:修葺前项脊轩有哪些特点?
室仅方丈——小
百年老屋——老
尘泥渗漉——破
雨泽下注——漏
北向,不能得日——暗
任务三:作者是怎样来修葺这间小房子的呢?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使不上漏”——可以充分利用空间
“前辟四窗”—— 开窗采光,让阳光照耀每一个角落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美化环境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独得其乐:书趣、歌趣
“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引来生灵,又增加了情趣
景物 兰桂竹木,明月,院墙,桂影,微风 项脊轩小阁子变得明亮、安静而幽雅。文章通过项脊轩修葺前后环境的对比,衬托出修葺之后南阁 子的迷人可爱和诗情画意,表达了作者对项脊轩无比的喜爱和深深的怀念之情。
手法 对比 直抒胸臆,积书满架,偃仰啸歌 动静结合,明月照墙,风中桂影 顺序 从高到低,天空——院墙——地面 色调 明亮而不耀眼,斑驳而不漆黑,清静而不冷清 喜
初读释义
旧①:旧日的,原来的。
也②: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方丈③:一丈见方。
渗漉④:渗漏。渗:透过。漉:漏下。
雨泽⑤:雨水。
下⑥:往下。
顾视⑦:环看四周。顾:环视。
无可置者⑧:没有可以挪置(桌案)的地方。
第一段
项脊轩,旧①南阁子也②。室仅方丈③,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lù④,雨泽⑤下⑥注;每移案,顾视⑦无可置者⑧。
又北向,不能得日①,日过午已昏②。余稍为修葺qì③,使不上漏。前④辟⑤四窗,垣yuán墙周庭⑥,以当⑦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⑧。
得日①:照到阳光。
昏②:光线不明。
修葺③:修缮、修理,修补。
前④:指阁子北面,因这阁子是“北向”的。
辟⑤:开。
垣墙周庭⑥:庭院四周砌上围墙。垣:名作动,指砌矮墙。垣墙:砌上围墙。周庭,(于)庭子周围。
当⑦:面对。
洞然⑧:明亮的样子。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①,亦遂增胜②。借书满架,偃yǎn仰③啸歌④,冥然兀wù坐⑤,万籁lài有声⑥;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⑦,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⑧可爱。
栏楯①:栏杆。纵的叫栏,横的叫楯。
增胜②:增添了光彩。胜:美景。
偃仰③:安居、休息。偃:伏下。仰:仰起。
啸歌④:长啸歌吟。文章指吟咏诗文,显示豪放自若。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
冥然兀坐⑤:静静地独自端坐。兀坐:端坐。
万籁有声⑥:自然界的一切声音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响。
三五之夜⑦: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
珊珊⑧:树影摇动的样子。
1.项脊轩修葺之前有什么特点?修葺之后又有什么特点?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修葺前 修葺后 对 比 探 究
狭小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老旧
破漏
阴暗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杂植兰桂,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庭阶寂寂,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不漏
明亮
幽静
雅致
渲染出了轩的衰败、阴冷的凄清气氛,暗含了家族的没落
再读归有光的小轩时光,结合文章相关句子思考作者之“喜”有哪几种?
相关内容 情感 小结
书房修葺之后变得明亮幽雅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修葺之喜
读书之喜
悠闲之喜
赏月之喜
好学善思
醉于书香
志趣高尚
怡然自得
温馨的读书天地,个人心灵的家园
第二段
学习任务二:品味轩中人与事
学习活动:
在这间书房发生过什么事?出现过什么人?赏析能体现作者情感的细节。
任务一:第二段写了哪几件“可悲”之事?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在日常生活琐事以及景物的描写中,无不寄托着作者的深情,可谓“一往深情, 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
请找出第二段关键句?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品——情
①文眼:表明全文情感基调。
②过渡:承上文“多可喜”,启下文“亦多可悲”。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线索:
明线——项脊轩的变迁;
暗线——作者的悲喜情感。
【译文】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可喜的事,也有许多可悲的事。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居官守法
二者必居其一
昂其值,居为奇货
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过了
处于
当,任
占据
存储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然”表转折,此句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先是(先是:在此以前)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迨:等到)诸父异爨(诸父异爨:伯、叔分家),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往往而是:到处都是)。东犬西吠,客逾庖(庖:厨房)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已:不久后)为墙,凡(凡:总共)再变矣。
【家中伯父、叔父分家,此一“悲”也】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先大母:去世的祖母)婢也,乳(乳:喂奶、哺育)二世,先妣(先妣:去世的母亲)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中闺:内室),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兹:这)。”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短短六个字,一个对孩子充满怜爱之心的年轻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借乳母之口引发对亡母的回忆和思念则更加真实自然】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乳母的回忆引发了作者对亡母的思念,此二“悲”也】
余自束发(束发:古代男孩束发为髻,以示成童)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大类:很像)女郎也?”比去(比去:等到离开的时候),以手阖(阖:关闭)门,
【“以手阖门”的细节,不仅表现出祖母唯恐惊动作者学习的心理,而且与上文写作者“竟日默默在此”相照应】
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不效:没有效果,这里指科举上无所成就),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此处作者以祖母“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的自言自语,以祖母持象笏而至后对作者的深情勉励,真切地再现了老祖母对自己的疼爱和期待,然而祖母也已不在,况且作者又无法改变“吾家读书久不效”的状况,此三悲也。至此,作者叙写项脊轩的变迁,由分家到思念亡母,再到追忆祖母,悲意层层叠加,伤感氛围浓重,笔法极富感染力】
家中伯父、叔父分家,此一“悲”也
乳母的回忆引发了作者对亡母的思念,此二“悲”也
为家庭败落、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人情淡薄而悲。
当母亲在门外问寒问暖时,为何不用巴掌拍门、打门,而是“以指叩门扉”呢?自己做一做这个动作用心体会母亲的心理。这样一个细节,使我们感受到母亲的什么特点?
归有光幼年丧母,此时又生活在一个已经败落的大家庭里。冷冰冰的现实环境和母亲温暖的关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感人至深的对比,使作者更深地体会到了母爱的温暖和伟大。所以才有“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读到这里,我们就不难体会作者为什么而悲了:——幼年丧母、痛失母爱之悲
1
2
3
4
5
祖母也已不在,况且作者又无法改变“吾家读书久不效”的状况,此三悲也
你认为祖母哪句话或哪一个动作最能触动作者的心灵?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幽默、诙谐中既包含了祖母的疼爱之情,又有赞许之意,生动贴切地表现了祖母对作者的疼爱与关怀。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轻轻关上房门,生怕屋外有什么动静会干扰孙儿读书,一个小小的动作表达了祖母对作者学业的关心。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希望孙儿取得功名,光宗耀祖。言行非常切合封建社会中那些具有传统意识的老人的身份,极富个性特征。象笏是祖母的祖父传下来的,是家族最高荣誉的象征。祖母把它交到归有光的手上,归有光肩负登科进第、光耀门庭的重任。而今祖母已经去世了,归有光至今仍未能完成祖母的心愿。所以这第三“悲”是:——祖母亡故,有负寄望。
诸父异爨
老妪忆母
大母励志
怀念亡妻
从细节描写去体悟情感
细节的动人之处往往在于,它是人的最不经意之处、事的最不宏大之处、情的最不热烈之处、景的最不起眼之处。
细节探究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诸父异爨
一:数作名,一个整体
迨:及,等到。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了家。
先是:从前
往往:指到处,处处。
逾庖:越过厨房
为:修筑;已:已而,然后
凡:总共。再:两次。
内外:名作状,在室内,在室外
西:名作状,向西
宴:赴宴,吃饭。名作动。
此字最早见于战国 ,古字形上部模拟双手拿着甑,中间是灶口,下部表示用双手将木柴推进灶口。本义指烧火做饭。
两种感情
3.多可悲
(1) 作者因何而悲 你从哪些细节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东犬西吠”: 东家的狗向西家叫, 意味着狗都已经不认识自己家里的人了, 暗示家族的分离和隔阂。
文本探究
两种感情
3.多可悲
(2) 篱笆和墙的区别是什么 由篱笆到墙的变化意味着什么
篱笆是有缝隙的, 可以看见对方;而墙是完全隔绝的, 是看不见对面的。由篱笆到墙的变化意味着家族中亲人关系越来越疏远。
文本探究
家有老妪yù①,尝②居于此。妪,先大母③婢bì也,乳二世④,先妣bǐ抚⑤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⑥,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ěr⑦母立于兹zī⑧。”妪又曰:“汝rǔ①姊zǐ②在吾怀,呱呱gū③而泣;娘以④指叩kòu⑤门扉fēi⑥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⑦。”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老妪①:古代老妇人的自称。
尝②:曾经。
先大母③:去世的祖母。下文的“先妣”,指去世的母亲。
乳二世④:给父亲和自己两代人喂过奶。乳,喂奶哺育。
抚⑤:爱护。这里指“对待”。
中闺⑥:内室。而⑦:你的。
兹⑧:代词,这里。
汝①:第二人称代词,“你”。
姊②:姐姐。
呱呱③:形容小儿哭声,古代指悲泣声。
以④:介词。用。 叩⑤:敲打。
扉⑥:门扇。相为应答⑦:一一回答。相:偏义复词,指她(先母)。
比较下面文字表达效果的不同:
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更能打动人。原段再现了温柔慈爱的母亲,她对孩子嘘寒问暖,十分关切。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妪每谓余曰:”尔母爱子女,甚矣!“
“以指叩门扉”——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叩”这个字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好像母亲就站在旁边,而不是活在老妪的记忆里。
“儿寒乎?欲食乎”这六个字表达出了什么?——语言描写
这六个字深深触痛了这个少年的内心——或许小屋苦读的归有光,从未听过这样温切的话语,从未有人关心过的饥寒冷暖,这是一个肩负使命的无比要强而又无比孤独的孩子。
为何不直接写母亲的音容笑貌,而要通过老妪之口?
余泣,妪亦泣。
一、归有光8岁丧母,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没有什么印象。只能从他人的只言片语中去拼凑母亲的点点滴滴,每一个小细节于他而言都如同至宝。
二、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从老妪的角度写,会更真实。
回忆母亲
余自束发①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②曰:“吾儿,久不见若③影,何竟日④默默在此,大类⑤女郎也?”比去⑥,以手阖hé⑦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⑧,儿之成,则可待乎!”顷qǐng之⑨,持一象笏hù⑩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 遗迹 ,如在昨日,令人长号háo⒔不自禁⒕。
束发①:古代男孩成年时束发为髻,15岁前指儿童时代。
过余②:到我(这里来)。指来看我。
若③:代词。你,你的。
竟日④:一天到晚。竟:从头到尾。
大类⑤:很像。
比去⑥:等到离开(时)。阖⑦:关闭。
不效⑧:没有效果。这里指科举上无所成就。
顷之⑨:一会儿,不久,过些时候。
象笏⑩: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执笏,供指画和记事。笏多以象牙、玉制成。
瞻顾 :瞻视回顾。
遗迹 :先人留下的旧物。
长号⒔:放声大哭。
自禁⒕:自制。自己克制自己
襁褓(qiǎnɡ bǎo) :
孩提:
总角 垂髫(tiáo) :
豆蔻年华:
及笄(jī) :
束发:
加冠,弱冠,甫冠:
未满周岁的婴儿
两三岁的儿童
幼年的儿童
十三四岁的少女
十五岁的少女(女子成年)
男子十五岁
男子刚成年20岁
「文学常识-年龄」
而立;不惑;知天命:
花甲:
耆(qí) :
古稀:
耋(dié) :
耄(mào ):
期颐:
男子30、40、50岁
六十岁
六十岁以上
七十岁
七十到八十岁
八十岁到九十岁
一百岁
「文学常识-年龄」
人物 人物表现(细节描写) 人物形象 感情
先妣
先大母 “儿寒乎?欲食乎?”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他日汝当用之!”
问寒问饥,关爱子女,温婉慈母形象
疼惜关爱孙子;
期望孙子功成名就
思念
悲痛
根据细节描写,分先妣和先大母的形象。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作者回忆母亲时是“泣”,为何怀念祖母时却是“长号不自禁”呢?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相关背景:归有光自幼饱读诗书,天资聪颖,9岁能文,但屡试不第,直到35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会试是三年一次的。直到六十多岁才中进士,当了湖州长兴县县令。由于作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及地方豪绅同流合污,三年后被明升暗降为顺德府通判。后来在大学士高拱的保荐下做了南京太仆寺丞,但只做了一年就病死任上。
时光易逝、科举不利,怀才不遇,辜负了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这是作者第二点不易言明的伤痛。
作者回忆母亲时是“泣”,为何怀念祖母时却是“长号不自禁”呢?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相关背景:归有光自幼饱读诗书,天资聪颖,9岁能文,但屡试不第,直到35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会试是三年一次的。直到六十多岁才中进士,当了湖州长兴县县令。由于作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及地方豪绅同流合污,三年后被明升暗降为顺德府通判。后来在大学士高拱的保荐下做了南京太仆寺丞,但只做了一年就病死任上。
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
学习任务三:体会轩中情
学习活动:
对于项脊轩,作者融入了自己怎样的情感?明确这些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联系第二段归家家族变迁及归有光自身的人生际遇,分析归有光的情感变化。
从客观的记述中寄予深长的感叹
情动于中,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
令人长号不自禁

家族衰败,父辈分家,使他感到遗憾与惆怅;
2.对已故祖母以及母亲的怀念;
3.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愧对先人。
三世变迁
作者主要写了祖辈、父辈和己辈三世怎样的变迁?抒发了什么感情?
祖辈
父辈
己辈
此(象笏)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吾家读书久不效;迨诸父异爨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则可待乎。
1、对家族往昔荣光的追忆;
2、对家族分崩离析却无力挽回的无奈与悲凉;
3、对振兴家族的期望与奋发。
任务二:第3段中这间寄托作者深厚感情的小屋,四次遭火却没有被焚毁,怎能不令作者感到由衷的庆幸、欣慰、激动呢?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扃:关闭)牖(牖:窗户)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殆:恐怕、可能)有神护者。
【此段作者回忆自己闭门苦读、以足音辨人的情境,以及项脊轩四次遭遇火灾的变故,这里作者用及其细腻的生活实感表达了对项脊轩的深厚感情】
任务三:在第三段之后,同是这间小屋里,又发生了一些令作者不能忘怀的事情。写了哪些生活片断来表现作者与妻子的亲密感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来归:嫁到我家来),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书:写字)。吾妻归宁(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室坏不修”表现了作者在妻子死后生活的百无聊赖、心情的凄凉惨淡,与前文夫妻生活的甜蜜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对亡妻充满了真挚的感情和深切的怀念,此四悲也】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此段作者回忆了与妻子在项脊轩生活的情景,并表现出丧妻前后的不同心境,是对前半部分的追叙和补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手:亲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盖:伞盖)矣。
【这里看似写树,实则写人,作者睹物思人,再次表达了对亡妻的悼念,这样的结尾含蓄蕴藉,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怅惘】

第一个片段:“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妻子问的是古事,学的是书法,作为读书人是情投意合,有问有答,有学有教,字里行间似乎可以听见项脊轩中传出的欢声笑语,夫妻俩在轩中其乐融融自可想见。这是从正面写。
想一想第一个生活片段怎么表现出自己与妻子的亲密感情的呢?

第二个:“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表面看来,这句话突然冒出,似乎与前文全不相干,然而细细体味,文脉似断而实连。这里是从侧面写,既是对前一层的补充,又是一种深化。
这一片段又如何体现作者与妻子的亲密感情的?
第四悲,“悲”的是夫妻隔世,恩爱只成追忆。
文章结尾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
小轩变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jiōng牖yǒu①而居,久之,能以②足音辨人。轩凡③四遭火,得不焚,殆④有神护者。
扃牖①:关上窗户。扃:(从内)关闭。牖:窗户。
以②:介词。凭借、根据。
凡③:总共。
殆④:恐怕,可能。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上窗户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可能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是写“悲”的进一步补充,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埋头苦读,要实现理想的期望。
第三段讲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自己闭门苦读
四次遭火未焚
补叙,用极富生活实感的琐事写出作者的生活体验,与第一段呼应,进一步表达作者对人、对老屋的深厚感情。
第五、六段
第五段
余既①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②,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③。吾妻归宁④,述诸小妹语⑤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qì南阁子,其制⑥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既①:已经。
来归②:嫁到我家来。归:古代女子出嫁。
凭几学书③:伏在几案上学写字。几:小或矮的桌子。书:写字。
归宁④: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述诸小妹语⑤:(回我家后)转述她小妹们的话。
制⑥:形制,规制。
补记:怀念亡妻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生前
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
死后
室坏不修。

余久卧病。

睹物思人,悲从中来。

第六段
庭有枇pí杷pa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①如盖②矣。
庭前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种下的,现在已经像伞盖一样直立了。
亭亭①:直立的样子。
盖②:伞盖。
回忆亡妻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手:名词作状语,亲手。
亭亭如盖:高高挺立,树冠像伞盖一样。
以景结情
庭前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种下的,现在已经像伞盖一样直立了。
①暗示时光流逝。“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发生了变化。
②借物抒情,融情于景,抒发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感伤。作者看到树,自然想到种树之人,想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作者明写树,实则借物抒情,化无形的相思为有形之物,寄托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③以景结情。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分析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的妙处。
2.作者对母亲,祖母、妻子的回忆,其感情表达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①对母亲:
写法:借“老妪”之口,再现母亲昔日的音容,表现对母亲的怀念。结果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原因:作者早年丧母,所以写母亲是通过老妪的转述及回忆进行的。
同样表现怀念亲人的感情,因为被怀念者的身份及当时环境的不同,这种感情的表达方式也各不一样。
③对亡妻:
写法:重在表明恩爱难忘,一往情深,感情表现得既深沉又含蓄,流露出一种物在人亡的感伤。
原因:写妻子,既是出自对他们共同生活的描述,又是出自作者的追忆。
②对祖母:
写法:作者将祖母的遗教同今天自己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交织起来,百感交集,以至于“长号不自禁”。
原因:作者“束发”“读书轩中”时,祖母来轩中赠象笏,所以作者采用回忆的笔法来叙写。
4.小组讨论,尝试从不同角度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
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
——扣扉问食
母亲
——慈爱
祖母
——至轩过余
——怜爱 期望
亡妻
——凭几学书
归宁妹语
——恩爱
怀念往昔思念亲人
3.项脊轩与作者所抒发的感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项脊轩在此文中是作者感情的载体
项脊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他们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特别是对妻子“时至轩中”的叙述,抒发了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
修葺项脊轩,反映作者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他的不得志;项脊轩是他喜悦与悲伤、希望与梦想的见证者。
项脊轩牵系着作者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项脊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暗示着家道的衰微。
善于利用白描,细节描写。
例:
1.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语气亲切而风趣,又爱怜又夸誉。
2.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喃喃自语,
忧虑中充满殷切希望。
3.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情意真诚,嘱咐庄重。
三个细节,三个层次,依次如实道来,不饰雕琢,但感人至深,读之欲泪。
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
例2: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例1:屈原以兰桂喻美德,宋代人以竹喻志节,文中“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一句,含蓄表明作者品格高洁,志趣高雅。




间书斋
种感情
世变迁
个女人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多可喜,亦多可悲
祖辈,父母辈,自己
先大母,妪,先妣,妻子

件事情
修葺项脊轩;诸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
修葺后:
狭小
破漏
昏暗
不漏
生机勃勃、焕然一新
修葺前:
多可喜
多可悲

①诸父异爨
②老妪忆母
③祖母励志
( 侧面描写)
( 细节描写 )
( 正面描写 )

补写亡妻
① 忆往事:幸福和谐、伉俪情深。
② 写 景:枇杷如盖,以景结情
回顾全文的思路及情感
明亮
幽雅
项脊轩志


人事变迁
④闭门苦读,遭火未焚



反衬


环境
小结
作者通过描写项脊轩这间“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小小书斋的兴废,回顾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志趣,并由此引出“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祖母、母亲、妻子深厚的怀念。
1.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本文虽然明显是两部分,不是写于同一时期,而同一时期又叙写各种不同的琐事,但并没有给读者松散拖沓的感觉。相反,由于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篇的脉络,因此,那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写作特色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
一条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忆平凡琐事 抒人间至情
写母亲,只再现了当年她叩门问饥寒的情景,以表现母亲的慈爱。
写祖母,则只抓住赠“象笏”这件事,以表现祖母的关怀以及对“我”的期望。
写亡妻,并不直接说如何思念她,只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两个字,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
2.善于用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抒发感情
忆平凡琐事 抒人间至情
写作特色
此文在叙事上以白描见长,抒情亦以素朴为主。如在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中,作者依次将事情如实道来,十分真实感人。一见面,老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诙谐,真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之情。
临去,祖母“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自言自语,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欣慰,以及对孙子殷切的期望。“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至极,但感人至深,“令人长号不自禁”。同时,作者也准确地勾勒出了一位慈祥的出身于官宦之家的老人的形象。
3.语言清淡,不事雕饰
忆平凡琐事 抒人间至情
写作特色
写法 语言 思想感情 作者的具体情况 文体
陈情表 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事、理、情交融 言辞诚恳,恭敬得体,切合身份,胼散结合,整饬修洁 孝情、忠情 西晋初立,尚未完全统一,曾侍蜀汉政权,对新朝持观望态度,同时家有九十多岁的祖母需要赡养,朝不保夕 是“表”,其叙事、说理,总以实现具体目的为指归
项脊轩志 借景言情,叙事传情,移情于物,借物抒情,细节显情 语言质朴,善用叠字,将典雅的叙述与口语化的描写融为一体 亲情、爱情、科考不得意的人生遗憾之情 祖母、母亲、妻(魏氏)已亡故,自己科考失意、功业未就 是“志”,是作者自抒情意之文,可随性落笔,不求感染自有动人之处
《项脊轩志》的叙述语言是质朴自然的,人物语言更是平常之语。文中不仅写了有关项脊轩的修葺及其周围的环境,作者还向读者展示了三个女子的言行举止及其相关事件来抒情写志。写先妣、祖母和妻子只是通过一两件和她们有关联的事来叙述,笔墨不多,只是日常琐事,而且还是利用人物对话的 方式展开叙述,把作者深深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的音容笑貌也跃然纸上,给人以真实之感 ,更能打动读者。
文中“运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平平常常的叙事,老老实实的回忆” 道出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人物的对话看似口语化,实则是经过作者精心加工处理过的,把日常口语转为通顺清淡的雅洁之语,而达到质朴雅洁的表达效果,使人读来合情合理而又不事雕琢。通过人物对话以及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的描写,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先妣、祖母和亡妻的浓浓的爱和深深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