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0 18:4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5月份质量监测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经》之战争诗有着独特的美学特质和文化内涵。
虽然《小雅·采薇》倾诉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但诗人清醒地认识到,人民痛苦
的根源在于狁的入侵,并积极地投身到反侵扰的战争中去。在个体的幸福与国家的安危
出现冲突时,周人则毫不犹豫地舍弃小家而为大家。
《秦风·无衣》则是一首充满慷慨之气的军歌,全诗洋溢着似火激情,这是干云斗志
的爱国情感。为了抗击共同的敌人,战士们毫无怨言,慷慨从军。他们团结一致,共同御
侮,体现了战士们轻死忘生的乐观精神和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
诚然,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建功立业思想是战争诗的主旋律,呈现出高亢壮烈的崇
高之美,但并不是说这是《诗经》战争诗唯一的音符。在许多诗篇中,慷慨激昂之情与思
乡怀归之念相交织,在保家卫国的主旋律中回响着淡淡的忧伤。所谓“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的相思怀念,形成了战争诗阴柔之美的美学特征。
当然,这种感伤与哀怨并不是《诗经》战争诗的主旋律,也非战争诗的基调。它如同
小插曲,使战争诗获得了更饱满的情绪和更强大的张力,非但摊抑战争诗的崇高之美与英
雄之气,反而相得益彰,使得战争诗更富人文精神,更显蜥娜多姿。
《诗经》中的战争诗所反映的战争事件不少,如淮夷之战、猴狁之战的大的战争,其
中也有不少小的战争。但是《诗经》战争诗不似其他民族描写战争的诗篇,把描写惨烈战
斗场面作为重点,而是轻描淡写战场惨景。往往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通过对兵马旗帜
的描写来宣扬君威国力,以高涨的士气来写军队的斗志,以将帅乘坐的高大战车来写军队
的威风,以武器装备的精良来写轻易取胜的自信…故此,《诗经》反映战争的作品中只
有紧张的气氛,而不见血腥的战场;只有凯旋的欢乐,而不见死亡的流血:这便使诗歌获
得了净化之美的美学风格。
《诗经》中的战争诗是在周代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形成的。崇尚德义是治国之本,躬行
此道则不劳征伐而万民归服,天下自然臻于至治。武力应以德义为基础,否则,不修德崇
义,而滥用武力,是为黩武,为圣人所不取。以“王道”“盛德”来服人而非以力服人,
若颈固不化,则可继之以武,是谓伐无道,不谓黩武。崇尚仁义是周民族对战争本质的把
握和对战争的态度,诗人以维护国家的安全为最高原则,以安土重迁的民族品格来审视战
争,把战争视为对安定生活的破坏。因此,诗人站在人本主义的立场上,有意识地将本来
残酷的战争加以净化。《说文》:“仁,柔也,从二人。”其本义即“爱人”,表现在军
事上就是褒扬“有征而无战”的仁义之师。赵沛霖先生在《诗经研究反思》中认为,《诗
经》之战争诗“都以我国所特有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为灵魂,所体现的都是高德尚义的
政治理想和胜残去杀的军事思想”。此言一语中的,堪为精确。
读《诗经》之战争诗,带给读者的是美的享受、德的启示、仁的润泽。
(摘编自纳秀艳《〈诗经>战争诗的美学特质》)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