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音乐 年级 六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榕树爷爷》
教学目标
1. 能用较自然和谐的声音演唱两声部歌曲《榕树爷爷》。 2. 通过老师旋律模唱的方式能自己慢慢学唱歌曲中的部分乐句。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过聆听、学唱,发挥想象与联想,感受“我”和榕树爷爷依依不舍的情感。
2. 通过模唱、视唱等形式进一步巩固二声部的旋律。
教学难点: 1. 注意二声部之间的和谐统一。
2. 把握第二乐段低声部第三拍的后半拍进拍。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你们看,这是校园里的一颗大榕树,它枝繁叶茂,像一把绿茸茸的大雨伞,陪伴了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大家都热爱它,同学们常常看望它,但榕树爷爷年纪大了,时常喜欢睡觉,让我们轻轻的唤醒它!播放引子单声部音乐,出示动画) 二、新课教学 1. 情景呼应,引子学唱 师:在一声声呼唤中,榕树爷爷睁开了眼睛,听听它是如何回应的。(播放引子合唱旋律,并在动画中标记强调爷爷回应部分) 师:榕树爷爷用“呣”回应了同学们,让我们也试一试吧!演唱时可以把眉毛抬起来,轻声高位置!(播放引子合唱旋律,师范唱高声部) 2. 第一乐段,快乐歌唱 师:榕树爷爷醒了,同学们迫不及待的说出想说的话(播放第一乐段)孩子们对他诉说些什么呢?(教师有节奏念歌词)同学们的到来给榕树爷爷带来了青春的气息,让我们带着亲切、高兴的心情演唱吧! 师:咦,你们听到了吗,鸟儿也加入到我们的演唱中了!(播放音乐,动画强调二声部,老师演唱第二声部)有谁知道这一部分的演唱形式是什么呢?对了,演唱形式为合唱,那现在也让我们一起来合作,老师演唱上方高声部旋律,你们来演唱下方低声部旋律。(播放音乐) 师:通过谱例,我们可以发现,这一乐段共有4个乐句,其中第一、第三乐句是相同的,这样的结构,我们把他叫做“同头异尾”。 3.第二乐段,和谐歌唱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乐段,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一乐段有几个乐句呢?(第二乐段分为两个乐句,它的演唱形式也是合唱)你发现谱例有哪里不一样吗?(播放动画,指出小节)是的,在这一小节里,低声部旋律一分为二,我们在演唱时,可以按照这样的线条走向(播放线条动画,教师范唱旋律)。 师:由于低声部是在第三拍的后半拍进来的,较难把握节奏,我们可以在这里的休止符下方加一个轻轻的“嗯”(教师演唱示范),你们学会了吗?让我们把歌词加入进来。(播放音乐,教师演唱中声部) 师: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最下方的旋律(播放线条动画,教师范唱)。在加入歌词演唱时,我们要注意,上方连线处我们唱“啊”,下方标记了歌词,那我们就按它的歌词来唱哦。(播放音乐,教师范唱) 4.小试合唱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那条旋律声部呢?请选择一条与音乐合作吧! 5.尾声部分 师:同学们对榕树爷爷积攒的思念与回忆如何道的完呢,你们听,尾声部分音乐有什么特点?你们熟悉吗?(听起来与引子部分一样,不过高低声部悄悄的互换了位置),歌曲最后出现了渐慢渐弱记号,体现出孩子们与榕树爷爷的依依不舍之情。 三、情境延伸,课堂小结 师:《榕树爷爷》是一首二声部合唱歌曲,为带有引子和尾声的二段体,旋律抒情优美,歌词借助了和榕树爷爷的对话,抒发了孩子们对榕树爷爷的深情和依恋。引子中的低声部,生动模拟了孩子们的热情呼唤,高声部以下行二度的音调和村词“呣”,模拟了榕树爷爷亲切的回应。之后的第一乐段由两个平行乐句(同头异尾)组成,音乐显得稚气而俏皮。第二乐段的两个乐句都以大跳进入,表现了孩子们活泼欢快的喜悦心情。尾声和引子是一样的,只是两个声部作了交换,演唱时以渐慢的速度、减弱的力度,营造了温馨宁静的气氛,仿佛在向榕树爷爷依依不舍的辞别。 师:让我们带着亲切、依恋的情感,选择你喜欢的声部,完整演唱歌曲吧! 结语: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啦,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