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物理中考复习《声现象 热现象》复习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物理中考复习《声现象 热现象》复习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5-11 08:2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 年级 物理 学科单元(主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课 题 声学+热学复习 时 间
课标依据 学业要求 课标依据: 1.1.1 能描述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并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不同物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1.1.2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1.1.3 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1.3.1 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1.2 知道自然界和生活中简单的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主要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3.1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3.2 了解声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方法。 3.1.1 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能描述不同形式的能量和生产生活的联系。 3.1.2 通过实验,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3.3.1 了解内能和热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3.3.2 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能运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单元考情分析 备考指导: 声现象是山西中考必考内容,题型以选择题为主,约占3分。试题常以生活、科技中常见的现象以及当下热点为情境,或只考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或综合声现象的多个知识点考查。 (1)在声现象的四个考点中,“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重点,该知识在课标中属于“认识”层次,其他知识属于“了解”层次。 (2)本章难点是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区分声音的音调与响度;热点知识是“真空不能传声”,有时在科普阅读中考查,有时将该考点融入科学思维中,要求记住声音在空气中、电磁波(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单元考情分析 热学内容在山西中考中约占10分,其中物态变化占3~7分,内能及其利用占2~6分。依据山西近五年中考真题,本章考查的重点内容有: (1)能对生活环境中常见温度进行估值,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知道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2)能在自然界或生活等真实情境中辨析物态变化的类型并判断其吸、放热情况,同时渗透学科素养,以二十四节气等中华传统文化为知识载体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该考点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3)“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是热学重点实验,它与三个光学实验在中考中轮流考查。本实验主要考查温度计读数、知道水的沸点、根据数据绘制图象或根据图象获取信息、实验评价及改进等。 (4)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可能以简答题形式考查。 (5)扩散现象是中考常考内容,经常出现在综合应用题中,常结合真实任务情境要求判断分子热运动,识别扩散现象。 (6)内能及改变内能的方法常与物态变化在选择题中综合考查,也可能在综合应用题中考查。试题以自然界或生活中常见的热现象为情境,分析内能如何变化或辨析改变内能的方法。 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的多少。
活动建议 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古建筑应用声学知识的案例。 2、调查社区或工地噪声污染的情况和已采取的控制措施,提出进一步控制噪声的建议。 3、调查学校或家庭的用水状况,设计一个用于学校或家庭的节水方案。 4、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状况,并对当地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出自己的见解。 5、调查当地农田或城市绿化灌溉的主要方式,了解节水灌溉技术。 6、利用常见物品设计实验方案,说明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地运动。 7、调查当地近年来炊事、取暖、交通等方面燃料结构的变化,从经济与环保的角度开展讨论。 燃料的种类很多,如木柴、煤、汽油、酒精、天然气等,查阅资料并比较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8、查阅资料或访问农机、汽车维修等专业人员,了解内燃机中燃料燃烧所释放热量的去向,讨论提高效率的可能途径。 9、调查当地主要炉灶的能量利用效率,写出调查报告。 10、通过资料查阅和实物考察,了解机动车的尾气排放情况,撰写关于城市空气污染和汽车尾气排放的调查报告。 11、讨论人在滑滑梯过程中能量转化的情况。
知识点 总结 1.温度、温度计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 2.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基本概念 固→液 熔化 吸热 液→气 汽化 吸热 固→气 升华 吸热 液→固 凝固 放热 气→液 液化 放热 气→固 凝华 放热 --重要知识点 1)、熔化&凝固: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凝固点)。 不同的晶体,熔点(凝固点)一般不同。 2)、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 3)、海拔高,气压低,沸点低;海拔低,气压高,沸点高。 3.分子动理论&内能 1)、分子动理论: ①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②分子在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 ③分子之间有着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实例:两物体吸在一起拆不开,错例:挂钩吸在墙壁上——压强) 、扩散现象: ①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 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剧烈),扩散现象进行越快。 、内能: ①物体所有分子所具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②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③内能改变的两种宏观表现:温度、物态 4.热量&比热容、燃料&热机 1)、热量 在热传递的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热传递时内能变化的量度)。单位焦耳(J) 2)、-比热容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吸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公式:Q=cmt 单位:J/(kg·℃)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一种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变,不同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
课时 1 课时
教学流程 具体内容 教学随笔
声学 声现象典例分析
1. (2018山西)如图所示是号称“天下第一鼓”的山西威风锣鼓队正在表演。当队员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时,鼓声就消失了,其主要原因是 ( C ) A. 手不能传播声音 B. 手吸收了声波 C. 手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D. 手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解析: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使鼓面停止振动,鼓声消失。故选C。 2. (2022山西)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器“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快速摩擦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 A. “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 B. “鱼洗”发出“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 “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的水传入人耳 D. 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 解析:“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鱼洗”发出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盆中的水和空气传入人耳,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传播介质和温度有关,众多“鱼洗”声汇集不会改变声音的传播速度。故选A。 3. (2023山西)在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艺术家与中国音乐家一起相聚云端,共同演唱《一带繁花一路歌》,唱出了“一带一路”的团结与繁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 歌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B. 不同艺术家发出声音的音色相同 C. 歌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 歌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解析:歌声是由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故A正确,B、D错误;声音的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不同艺术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B错误。 4. (2020山西)小明家购置了一台超声波洗碗机。将餐具放进洗碗机水槽中,超声波穿过水对餐具内外表面、狭缝等部位进行有效清洗,洗碗机发出的超声波( A ) A. 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只能在水中传播 C. 传播速度是3×108 m/s D. 不能传递能量 解析:超声波也是声的一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故B错误;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故C错误;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故D错误。
科学思维 质疑创新 1. 【质疑创新】(2018山西)小亮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创作了一部科幻小说——《太空漫游记》。小说中有这样的描写:小明和小亮驾驶“女娲号”飞船漫游在太空,突然听到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之后又看见闪电四射。哇!太空真美啊!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一处科学性错误及判断依据。错误之处:  听到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  。判断依据:  真空不能传声  。 2. 【质疑创新】如图所示是北京天坛公园里堪称声学建筑奇观之一的圜丘。当游客站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会觉得声音特别洪亮,有人说,一定是装了扩音器才使声音特别洪亮。你认为该说法是  错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  人发出的原声与回声混在一起,也可以达到声音洪亮的效果  。 3. 小雯发现听音乐时,用手触摸音箱感觉有微微的振动,而当音乐停止时,振动也停止。小雯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请你利用实验室或身边的物品设计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实验器材:  音叉、一盆水。 (2)实验步骤: 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声音,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放入水中。 (3)实验结论:  看到水花四溅,说明音叉发出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开放性试题,答案合理即可)
热学 热学典例分析
1. (2023山西)西周晋侯鸟尊是中国青铜器中罕见的珍品,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如图所示)。制作鸟尊等青铜器时,先用泥土制成“内范”,在其外部涂适当厚度的蜡,将蜡雕刻成所需形状,称之为“模”,然后在“模”的外面用泥土制成“外范”。通过加热使蜡液流出形成空腔(模具),在空腔中倒入青铜液,待青铜液冷却后,打碎“外范”和“内范”,就得到与“模”一样的青铜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B ) A. 将蜡加热到液态是熔化过程,会放出热量 B. 青铜液冷却到固态是凝固过程,会放出热量 C. 青铜液冷却到固态是凝华过程,需吸收热量 D. 青铜和蜡熔化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解析:将蜡加热到液态是熔化过程,会吸收热量,故A错误;青铜液冷却到固态是凝固过程,凝固放热,故B正确,C错误;青铜是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蜡是非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故D错误。 2. (2022山西)夏天,刚从冰箱中拿出的雪糕周围会冒“白气”。“白气”的成因与下列谚语中加点字涉及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B ) A. 霜前冷,雪后寒 B. 水缸出汗,不用挑担 C.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D.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解析:“白气”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霜前冷的“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水缸出汗的“汗”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扬汤止沸的“沸”是水沸腾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是汽化现象;冰冻三尺的“冰”是水变成冰的过程,是凝固现象。故选B。 3.(2019山西)如图所示是一种在沙漠里能收集空气中水分的甲虫。清晨,空气中水蒸气含量高,甲虫从洞穴中走出爬上沙丘,迎着风整个身体呈倒立的姿势,很快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背部凝结成水珠,水珠越聚越多,顺着背部流入甲虫的嘴里。科学家利用该原理制造了沙漠集水器,实现沙漠淡水的补给,让沙漠变成一块块绿洲。甲虫能收集到空气中的水蒸气,说明它背部的温度比外界气温( B ) A. 一定高 B. 一定低 C. 一定相同 D. 无法确定 解析: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甲虫的背部凝结成水珠,这是液化现象,水蒸气遇冷液化,所以甲虫背部的温度一定比外界气温低。故选B。 4.(2019山西)山西老陈醋已有3 000余年的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醋”的盛誉,以色、香、醇、浓、酸五大特征著称。小明周末参观醋厂,远远就闻到了浓郁的醋香,这是  扩散  现象,这种现象说明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 解析:闻到醋香是因为醋分子进入空气中,属于扩散现象,表明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5. (2020山西)寒假,小明在漠北参加冬令营活动。随行老师问:在漠北这样温度低于0 ℃的环境里,若不提供热源加热,用什么办法可以让冰融化?结果小明用两块冰来回摩擦的方法使冰融化了。下列成语描述的现象与小明的方法原理相同的是( D ) A. 炙手可热 B. 扬汤止沸 C. 滴水成冰 D. 钻木取火 解析:两块冰相互摩擦而融化是通过做功的方式使冰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而产生的现象。炙手可热、扬汤止沸和滴水成冰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钻木取火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故选D。
热学素养强化
1. (2023山西)近几年,我省对老旧小区的楼房进行外墙保温改造。为了了解材料的性能,创新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市场上选取了常用的保温材料聚氨酯泡沫板和岩棉板进行研究,发现不同的材料在保温性能、阻燃性能、隔音性能和吸水性能等方面均有不同。现有两张厚度相同的聚氨酯泡沫板和岩棉板,请你选择其中一个性能,添加适当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你选择的研究课题:探究聚氨酯泡沫板和岩棉板的  保温  性能。 (1)实验器材:  两个相同的透明玻璃杯、热水、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剪刀、胶水、厚度相同的聚氨酯泡沫板和岩棉板  。 (2)实验步骤:  ①用厚度相同的聚氨酯泡沫板和岩棉板做成两个相同的、大小适当的盒子A、B;②同时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中装入高度和初温都相同的热水,并将两杯热水同时放入A、B两盒中,再盖好盒盖;③同时把两个盒子放在同一环境中,适当的一段时间后同时打开盒盖,用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同时测出两杯水的温度,分别记为tA、tB  。 (3)实验结论: 若tA<tB,则岩棉板的保温性能好;若tA=tB, 则聚氨酯泡沫板和岩棉板的保温性能一样好;若tA>tB,则聚氨酯泡沫板的保温性能好 。(开放性试题,答案合理即可) 2.【科学推理】(2022山西)热机的效率是衡量汽车发动机性能的关键指标。2020年9月,我国潍柴集团发布全球首款热机效率突破 50%的商业化柴油机,这一成果的意义犹如人类历史上首次百米赛跑突破10 s。立志成为汽车设计师的小明也想设计改造发动机,使热机的效率达到80%。考虑影响热机效率的因素,你认为小明可以在哪些方面改进创新?  改良发动机结构(合理即可 。假如小明的设想实现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能(环保)(合理即可)  。(两空均写出一条即可) 3.小晋发现妈妈炒黄瓜时短短几分钟黄瓜就能入味,而腌黄瓜时却需要几个小时。爱学习的小晋知道这种现象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请你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1)实验器材:  两个相同的烧杯、冷水和热水、红墨水、胶头滴管  。 (2)实验步骤:  在两个烧杯中加入等体积的热水和冷水,用胶头滴管在热水和冷水中分别滴入一滴红墨水,静置一段时间  。 (3)实验现象及结论:  观察到热水中的红墨水先变红,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开放性试题,答案合理即可)
当堂检测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B.演奏者不停地在琴弦上不同位置按下或松开是在改变声音的响度 C.医生用“B超”观察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 D.社区居民关闭窗户,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 2.如图所示是小朋友玩的竹“哨子”。用嘴吹管的左端,同时推拉右端的铁丝,使管中的活塞左右移动,这样就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如果吹奏时将铁丝往右拉,则能使声音的(  ) 音调变高 B.音调变低 C.响度变大 D.响度变小 3.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C.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温度无关 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4.春节是世界华人共同的节日,关于以下春节活动涉及的物理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糖画师做糖画,糖汁固化成型是凝华现象 B.用胶水贴春联,春联紧贴在门楹上说明分子间只有引力 C.大年夜吃水饺,碗中冒出的“白气”是液化形成的 D.燃放烟花时,火药被点燃后,烟花升空的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5.关于如图所示的四个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的现象表明热的物体一定比冷的物体内能大 B.乙图中抽去玻璃板后,两瓶中的气体混合,这种扩散现象表明气体分子是运动的 C.丙图中活塞向下运动,这是内燃机的做功冲程,该过程中是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D.丁图是2022年6月5日上午,长征2F火箭载着带有三名宇航员的神舟十四号飞船点火加速升空的场景,这个过程中火箭的机械能守恒 6.周末小丽和家人们一起去湿地公园“围炉煮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闻到茶香,这是一种扩散现象 B.热茶上方冒出的白雾是一种汽化现象 C.煮茶时水蒸气将壶盖顶起的能量转化与汽油机做功冲程相同 D.小丽将双手伸过去烤火,手变暖和了,说明热传递可改变手的内能 7.麻婆豆腐是四川地区传统名菜之一(如图),《锦城竹枝词》等书对“麻婆豆腐”均有记录,关于烹饪“麻婆豆腐”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制作“麻婆豆腐”的过程中是利用做功的方式增加内能 B.制作“麻婆豆腐“的过程中,豆腐的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 C.闻到“麻婆豆腐“的香味是因为分子的热运动 D.做好的“麻婆豆腐”上方冒着“白气”是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8.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的冰块是固体,内能一定为零 B.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有的热量越高 C.热量不能从内能小的物体传给内能大的物体 D.物体的温度降低,内能一定减少 9.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由物体的 产生,以 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老师的讲课声是通过 传播到同学们的耳朵里的. 10.中华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有些优美词句还与物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沙暖睡鸳鸯”,同水相比沙的比热容    些;“大地阳和暖气生”,大地内能的增加是太阳通过    (选填“做功”或“热传递”)方式实现的。 11.如图所示是二氧化碳灭火器,打开阀门,按下手柄,会有大量的“白气”喷出,此时瓶内二氧化碳内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为了安全,灭火器应存放在阴凉干燥之处,因为灭火器在烈日下温度会    (选填“升高”或“降低”),这是通过    方式使内能增加,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