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草原牧歌 欣赏 牧歌 教学设计(共两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草原牧歌 欣赏 牧歌 教学设计(共两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4-05-10 19:5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欣赏 牧歌》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欣赏《牧歌》感受蒙古草原的美丽与宁静,理解音乐所描绘的意境。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感受,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聆听、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意境。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音乐所描绘的场景,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三、教学准备:
1. 准备《牧歌》的音乐及相关视频素材。
2. 准备一些草原风景的图片或幻灯片。
3.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相关资料,以便上课时讨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播放《敕勒歌》歌曲,请学生欣赏并简单介绍词曲作者。
2. 介绍本课内容:《欣赏 牧歌》
3. 导入语: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中一个刚强而优秀的民族,他们以马背上唱出的歌闻名于世。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闻名的蒙古族歌曲《牧歌》。
(二)初听歌曲
1. 播放歌曲,学生边听边感受歌曲所表达的内容。
2. 提问:歌曲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3.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的旋律漂亮、悦耳,让人感受到草原的辽阔、美丽。
(三)复听歌曲,学唱歌曲
1. 感受了旋律后,学生跟着钢琴伴奏小声哼唱。
2. 教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轻声模唱。
3. 学生独立演唱歌曲,教师纠正学生发音及演唱时音色控制。
4. 学生齐唱稳固歌曲。
(四)分析歌曲,深化理解
1. 提问:歌曲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2. 引导学生分析歌曲中强弱拍的规律变化,感受草原节奏感。
3. 教师总结:草原节奏感很强,人们喜欢用强弱分明的节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4. 提问:在歌词中找出你最喜欢的歌词,并说明理由。
5.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聆听学生的讨论,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6. 组织学生进行歌词朗诵比赛,评选出最佳表演小组。
7.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歌曲主题思想,把握作品风格和表现手法的特点。
(五)拓展延伸
1. 请学生收集一些有关草原的歌曲或民歌,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2. 推荐学生观看一些有关草原的影视作品,如《草原英雄小姐妹》等。
3. 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牧歌》这首歌曲的特点和风格,并请家长给予评判和建议。
(六)小结作业
1.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强调草原音乐的特点和风格。
2. 安置作业:请学生课后继续欣赏《牧歌》,并尝试自己创作一首以草原为主题的歌曲。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欣赏《牧歌》的音乐风格和特点,感受蒙古音乐的奇特魅力。
2. 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感受能力,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3. 通过欣赏《牧歌》,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牧歌》的音乐欣赏,感受蒙古音乐的韵味。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欣赏蒙古音乐的奇特性,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三、教学准备:
1. 准备相关的音乐素材,包括《牧歌》的音频文件和相关视频。
2. 准备一些蒙古文化相关的资料,以便在教室上介绍和分享。
3. 安置教室,营建舒适的音乐欣赏环境。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听歌曲前奏,猜歌曲名。
2.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请学生复述《欣赏·牧歌》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鉴赏
1. 播放歌曲,学生边听边看歌词。
2. 找出歌曲中的意象,并思考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意境。
(1)请学生找出歌曲中的意象:草原、山岭、白云、清泉、芳草、晚霞、毡房、牛羊。
(2)思考这些意象表达的意境:漂亮辽阔,清新明朗。
3. 分析音乐的表现力,找出切分音所形成的悠长旋律和婉转的羽调式色彩。
4. 分析音乐情绪:恬静深遥,节奏宽广自由。
三、歌曲处理
1. 分组朗读,体会歌词语言的节奏和韵律。
2.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这就是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理解。
3. 如何唱好这首歌,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选择合适的调;用心里的深情去歌唱;用美好的歌声去打悦耳众)
四、拓展延伸
1. 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并谱写简单的曲调,可以填词演唱。
2. 利用多媒体搜集相关资料,开展钻研性学习,写一篇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为题的歌词创作。
五、教室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欣赏了一首漂亮的歌曲,更深入了解了草原风光和民俗风情,让我们对美丽的草原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歌唱不仅是用声音去打感人,更需要用心里深处的真情去感感人。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欣赏、多思考、多实践,不息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五、教学反思:
《欣赏 牧歌》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对民族管弦乐有了一些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欣赏民族管弦乐《牧歌》。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民族管弦乐,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我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
1. 复习导入:通过播放乐曲《小星星》的旋律,让学生感受乐曲的特点,从而引出民族管弦乐,通过板书,让学生对民族管弦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请学生欣赏一首民族管弦乐《金蛇狂舞》,并要求学生认真聆听,并从乐曲的旋律、节奏、速度等方面说说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出民族管弦乐的组成乐器。这样的设计,既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稳固,又为下一步的欣赏做好铺垫。
2. 深入欣赏:在分段欣赏乐曲后,请学生说说乐曲中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乐曲的速度、节奏等有没有变化,变化在哪里?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民族管弦乐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且通过聆听、分析、讨论,使学生懂得音乐因素的变化对音乐情绪的影响。
3. 拓展欣赏:请学生欣赏一首内蒙古民歌《牧歌》,并要求学生注意聆听乐曲的音乐因素如旋律、音色、速度、力度等的变化,并与第一首乐曲进行比较,从而引出“滑音”的演奏技巧。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懂得音乐因素在乐曲表现中的运用。并且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
4. 教室小结:通过回顾本课所欣赏的乐曲,再次强调民族管弦乐的组成乐器,并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学生懂得音乐的美需要我们去感受、欣赏、表现。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起首是在引导学生分析乐曲时,对于乐曲的创作背景介绍不够充分,这样学生对乐曲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其次是在拓展环节中对于“滑音”的演奏技巧只是教师介绍,如果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该种演奏技巧,可能效果会更好。最后在教室小结中语言不够精炼,缺乏新意。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音乐背景知识的了解,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