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5 杜甫诗三首 石壕吏(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5 杜甫诗三首 石壕吏(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20 12:57:06

文档简介

(一) 学生综合素质比较均匀。由于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对本学科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并能运用这一方面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学生对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只是一般性的理解,没有深刻的感受。
(三)在领会诗中精炼语言上还有待于老师的点拨,这过程其实就是训练学生的联想、想象的思维能力的过程。
学生们以一种积极认真的态度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是中出现的字词的音、形、义。遇到问题能主动举手,善于思考小组合作学习并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课本剧表演环节,孩子们的表演出色,可见他们对文本有了充分的理解并且加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于习题他们能够快速做出解答。自我感觉这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还算不错,但仍需再细化巩固。??????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评价及技术应用
一、导入
听音乐
播放《唐诗故事》片首曲
让学生在音乐中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作者简介:
识记杜甫有关常识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诗“三吏”“三别”皆被传诵,有“诗史”之称。作品汇为《杜工部集》。他善于表现重大的主题,也善于描写细小的事物,题材是多 方面的。无论五言、七言、古体、近体,都特别出色,又能融合前 人艺术的各种长处,形成了自己 “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杜甫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所 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
出示杜甫的资料
三、文章背景
了解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遭受安史之乱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最为著名。
讲述文章背景
让学生在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课文,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四、初步把握课文
1、 请听一听:配乐朗读《石壕吏》
2、 请看一看:给生字词注音
3、 请读一读:学生自读
4、 请理一理:故事情节
5、 请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同学们已经借助了工具书及课下注解疏通了文意,并且也把握课文的结构,咱们再研读课文之前,先来回顾前面的内容。
(出示幻灯片,一张是重点字词的翻译,提问学生,起到巩固的效果。一张的是文章的结构分析,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
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把握课文叙事线索
五、再读理解课文:
自主探究之后,小组内合作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展示
1、时间:晚上 地点:老妇人家里(百姓) 事件:官吏抓壮丁。
2、老妇人和官吏。
3、夜晚老百姓都在家里,白天躲避战乱和抓丁。
4、抓走了老妇人,到河阳军中做饭。
5、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6、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7、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
8、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
9、有吏夜捉人
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文章的内容,那么接下来,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研读探讨一下课文,咱们来看看分析分析文章中出现的人物,他们分别都有什么性格特点。
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
2、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3、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
4、最终抓到人没有?
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用原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6、思考妇人交代的内容,可分几层?
7、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

8、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
9、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
(分析之前,配乐有感情的范读,再请同学来读,充分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出示幻灯片,边读边讨论,并回答问题)
六、语文实践
演一演:根据内容,结合体会,加以想象,小组内进行课本剧表演。
提出表演要求:
想象丰富,有创意,合情合理。
补充一些事实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表演符合人物身份。
配合默契。
让学生在进一步把握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感情,把课文情节通过表演展示出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能力
七、背书比赛
1、男生与女生比赛
2、小组与小组比赛
组织各种形式的背书比赛
巩固所学内容
八、练习巩固
完成《练一练》
出示练习内容
九、小结
谈谈自己的收获体会
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最后让我们一起带着对战争的反对,对老妪一家的同情,再背诵一遍课文。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再次理解课文,树立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进而感受今天美好的生活,珍惜和平幸福的生活。
课件18张PPT。石 壕 吏杜甫记一记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写作背景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 ), 《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三吏”:“三别”:《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石壕吏 杜甫暮投石壕( )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 )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 )城戍( )。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 老妪( )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 )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读一读háo yúyèshùqúnyìngyèyù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投宿越过跑多么上前最近苟且活着吃奶的孩子老妇应征断绝只译一译想一想品味重点语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戌,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诗中的主要人物是谁?
你能总结出他们的特点吗?议一议横暴,如狼似虎,奸诈刁蛮。
老妪:石壕吏:为儿子的死悲伤愤慨,勇于承担苦难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人。全诗小结:1、通过什么描写展开情节:

2、本首诗的主旨:

对话描写 诗人通过对亲眼所见的石壕村一家人被迫征兵以致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魂惊石壕村课本剧表演:1、改编的情节是否合乎情理。
2、留心观察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看是否演出了人物的特点。演一演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诗句中划线的词语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
2、对这首诗开头四句评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捉人的差吏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二句交代了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三、四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三、四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3、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
描写战争之惨烈的句子是:
说明战争给百姓带来经济上贫穷的句子是:
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句子是:
练一练信最近完结再A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出入无完裙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诗风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也是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篇。学习《石壕吏》有助于学生体会以上特点。但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内容即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较易,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就较难,尤其是这种感情并未直接点明,品味诗作的艺术手法和精美语言就更是难上之难了。
《石壕吏》作为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叙事诗中的杰作,篇幅不长,内容却十分丰富,情节性也较强。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这很符合学生的阅读“口味”,学生在阅读后对整件事情也有较深的感触,这是这首诗作为教学材料的一个优点。
赵美华: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大方、富有亲和力,语言简洁幽默,上课思路清晰、板书布置合理,具备了一个语文老师优秀的功底和素养。从课堂教学方面评价,教学扎实,尤其是字词教学、关键词语的把握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应该说对于初中生这是非常必要的。
杨杰:赵老师的准备是比较充分的,她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肯定花了不少的心思,图文并茂;有关文本及其相关知识的链接内容丰富,所以在整堂课上赵老师能表现得自信、洒脱,师生之间融洽的合作,较好地处理课堂生成,我觉得比较多的还是得益于老师精心的准备,这也可以看出一个年轻老师较为端正的教学态度。
宿昆鹏:学生的合作交流比较频繁,并能相时而动。新课程比较强调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注重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但也许是因为新课程实施了几年、老师们感觉有些“疲软”的原因吧,如今的不少课堂上又开始“沉寂”下去了,平时上课总感觉让学生讨论一下或议一议,太费时间,不如叫一两个学生讲一讲,然后直接“给出”来得快捷,这样做虽然能使课堂教学计划如期完成,但学生整体参与课堂的情况肯定大打折扣。但赵老师的课上能经常及时地让学生动起来,可见老师平时在课堂上已养成了这样做的习惯。
周传芳: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文本进行,反复训练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读这一环节反复进行了多遍,演本身就是解读文本的展示,合作探究中问题设计依然是紧扣文本,如有一个问题是思考文章围绕哪两个字来写,学生在探究中再次对文本进行解读,直到最后对文章主题的概括,始终没有脱离教材。学生活动充分。时间分配欠合理。
韩兆娇:教师要加强对各个环节的小结和梳理。及时地在各个环节后进行小结和梳理,可以有效地巩固知识,掌握方法,从而培养能力。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诗句中划线的词语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
2、对这首诗开头四句评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捉人的差吏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二句交代了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三、四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三、四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3、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
描写战争之惨烈的句子是:
说明战争给百姓带来经济上贫穷的句子是:
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句子是:
一位语文大师说过“让感受和体验成为学生生命的双翼。”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本节课可取之处在于:放开手去,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挖掘文外之意。《石壕吏》开头“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古人评之“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而我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汉字这个“无底洞”,挖掘字里行间的文外之意。学生几乎“暮”、“村”、“吏”、“夜”、“捉人”、“逾墙”、“走”一字都未放过,敏锐地发现了其背后潜在的台词。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老先生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石壕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第一课时已学过了前两首,学生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习这篇《石壕吏》应该问题不大。
《石壕吏》语言凝练、质朴,内容比较集中,主要记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第二天天明,作者独与老翁别暗示了老妇已被抓走。全篇以老妇的致词为主,兼有动作描写,再加上对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愈加生动。
结合这个单元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我将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为:
1:读懂文章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例如:古今异义词(裙、已、前途等)和一些特殊词语的意义。
2:了解古体诗在停顿和节奏上的特点,能准确、有感情的进行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3: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复杂思想情感和精练的语言。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5:通过比较诗风的变化,体会文学来源于生活。
其中重点放在对作者思想的把握和体会语言特点两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