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比热容导学案(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3 比热容导学案(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5-11 09:5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比热容
第1课时 比热容
【预学检验】
新旧衔接
1. 现象1:将质量和初温均相同的两壶水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加热到 50 ℃和100 ℃,温度上升较高的那壶水需加热的时间长。(加热时间的长短可以反映______________的多少)
猜想:物体吸收的热量可能与物体______________有关。
2. 现象2:将初温相同、质量不同的两壶水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加热至沸腾,则质量较大的那壶水需加热的时间较长。
猜想:物体吸收的热量可能与物体的________有关。
3. 现象3:夏季,在阳光下暴晒相同时间的沙子和海水,沙子上升的温度较高。
猜想:物体吸收热量升高温度的多少可能与物质的________有关。
预学新知
1. 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当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2. 为了表示不同物质在吸热能力上的差别,物理学里引入了________这个物理量。
3. 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________,它用符号________表示,它的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__。
4.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 ℃所放出的热量,与它温度升高1 ℃所吸收的热量________,数值上也等于它的________。
5.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________。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当吸收或放出同样的热量时,比热容较大的物质温度变化较________。
【课堂学案】
素养目标
1.(重点)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难点)通过比热容实验,体会控制变量法的作用,了解转换法思想的应用。
3. 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感受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堂任务1 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 1.实验目的: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
2. 实验方法
①控制变量法: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质量、升高的温度、物质的种类有关,所以进行实验探究时应该控制其中两个量不变,改变另一个量。
②转换法:因为热量无法直接测量,且加热时间越长,加热装置放出的热量越多,所以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来比较物质吸收的热量的多少。
3. 实验器材及装置: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2个(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________)、玻璃杯2个、温度计2支,天平,停表。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4. 实验过程
方案1:取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温度的变化。
方案2:取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使其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的时间。
注意:两种方案在实验效果上是一致的。
5. 实验结论
结论1: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相同的________),水的温度升高________,吸热能力________。
结论2: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温度,水的加热时间________,表明水吸收的热量________,吸热能力________。
6. 归纳总结: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________;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________。这说明:不同种类的物质吸热本领一般________。(均填“相同”或“不同”)
7. 交流讨论
(1)测量物质的选取:应选取________、________相同的不同物质。
(2)选择相同的热源、保证加热时间相同的目的:让两种物质吸收的热量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3)进行该实验常用的装置还有一种,如图所示,与实验中的装置对比,____________(填“实验中的”或“此”)装置更好一些,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明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如图所示)做了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物质 质量/g 初始温度/℃ 加热时间/min 最后温度/℃
水 60 20 6 45
食用油 60 20 6 68
(1)从表中数据可知,水和食用油的质量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加热结束时,食用油的温度比水的温度________(填“高”或“低”)。
(2)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________加热更长的时间,此时,水吸收的热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
(3)实验表明,________(填“水”或“食用油”)的吸热能力更强。
(4)实验中是根据____________来反映物质吸收热量多少的。
(5)该实验所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__法。
课堂任务2 比热容
1.比热容
(1)物理意义:用来比较物质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
(2)定义及符号: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它的________和升高(或降低)的________乘积之比。符号:__________。
(3)定义式:比热容=,数学表达式:________。
(4)单位:_____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______。
(5)水的比热容是4.2×103 J/(kg· ℃)。表示的物理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教材P12的“小资料”可得出如下信息:
(1)资料表中,________的比热容最大,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________,所以比热容是反映物质自身性质的物理量。
(2)水与冰的比热容________,所以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有关。比热容还与物质的________有关。
(3)水银的比热容比铝、铜的小,所以液体的比热容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比固体的大。
3. 水的比热容比较大的应用
(1)水吸收、放出的热量较多的应用:在质量和升高温度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________,故用水作冷却剂效果更好;在质量和降低的温度相同时,水放出的热量________,故用热水取暖效果更好。(均填“多”或“少”)
(2)水的温度变化相对较慢的应用:在质量和吸收(或放出)热量相同时,水的温度变化量________(填“大”或“小”),故用水来调节气温。
2023石家庄新华区校级月考下列说法中,不能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性质解释的是(  )
A. 夏天往地上洒水能降温 B. 人工湖能调节气温
C. 汽车发动机用水降温 D. 阳光下沙滩升温比海水快
第2课时 热量的计算
【预学检验】
新旧衔接
1. 水的比热容是4.2×103 J/(kg· ℃),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热量__________J。
2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热量__________J。
2 kg水,温度升高2 ℃,吸收热量__________J。
预学新知
1. 物体吸收热量的计算公式:______________。
2. 物体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______________。
【课堂学案】
素养目标
课堂任务 热量的计算用
t0表示物体原来的初温度,t表示物体的末温度,根据比热容的定义式c=可得:
(1)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为Q吸=cmΔt=cm (________)。
(2)物体温度降低时,所放出的热量为Q放=cmΔt=cm (________) 。
把2 kg、初温为20 ℃的水加热到70 ℃,已知水的比热容是4.2×103 J/(kg·℃),求水吸收的热量。
变式1质量为500 g的某液体放出了3×104 J的热量后,温度下降了30 ℃,求该液体的比热容。
变式2寒冬为了取暖,每天需要给房间供热4.2×107 J,散热器中传递热的介质选用水,是因为水的____________比较大;若流进房间散热器的水温是60 ℃,流出的水温是50 ℃,则每天需要________kg的水流经散热器。[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
参考答案
第1课时 比热容
【预学检验】
【新旧衔接】 1.吸收热量;升高的温度 2.质量 3.种类
【预学新知】 1.不同 2.比热容
3.比热容;c;焦每千克摄氏度;J/(kg·℃)
4.相等;比热容 5.不同;小
【课堂学案】
课堂任务1
2.加热时间 3.相同
5.结论1:热量;少;强 结论2:长;多;强
6.不同;不同;不同
7.(1)质量;初温 (2)相等
(3)实验中的;用电加热器加热散热少,便于控制相同时间内提供的热量相同
例1 (1)相同;高 (2)水;大于 (3)水
(4)加热时间 (5)转换;控制变量
课堂任务2
1.(1)吸、放热能力 (2)质量;温度;c (3)c=
(4)焦每千克摄氏度;J/(kg·℃)
(5)1 kg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 ℃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 J
2.(1)水;不同 (2)不同;种类 (3)不一定
3.(1)多;多 (2)小
例2 A
第2课时 热量的计算
【预学检验】
【新旧衔接】
1.1 kg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 ℃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 J
2.4.2×103;8.4×103;1.68×104
【预学新知】
1.Q吸=cm(t-t0) 2.Q放=cm(t0-t)
【课堂学案】
课堂任务
(1)t-t0 (2)t0-t
例 解:水吸收的热量Q吸=cm(t-t0)=4.2×103 J/(kg·℃)×2 kg×(70 ℃-20 ℃)=4.2×105 J。
变式1 解:该液体的比热容
c液===2×103 J/(kg·℃)。
变式2 比热容;1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