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出自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体裁是散文诗。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散文诗。本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但在搜集和整合信息,理解的接受能力方面仍然欠缺。阅读文章时多数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够深入理解,缺少自己的情感体验,更不能深入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因此在预习时要先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反复阅读课文,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同学来分析象征的意义,理解象征的写作手法。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一步一步地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锻炼学生求真探微的分析能力,感悟勇敢的“海燕”形象,丰富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
效果分析:
学生能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文中事物的象征意义。
学生能够相互就阅读情况给出相应的评价,有自己的观点。
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小组活动方面,学生能够做到互助合作,效果较好。
教师在课堂上评价机制运用比较恰当,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9 《海燕》教案
知识与能力:1 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2 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读为主,合作探讨,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的习
惯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
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
度。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深刻体会作品的诗情、画意和理趣。
2、品析含意丰富的语句,理解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
手法的作用。
3、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 研讨点拨法 小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上个学期,我们接触并了解过一部名著——《童年》。大家还记得作者是谁吗?
二、走进作者
1、有哪位同学愿意把你搜集到的关于高尔基的资料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读自己搜集的资料。其他同学补充。
2、师出示课件: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笔名马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代表作:长篇小说《母亲》标志其创作达到新高峰。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检查记忆及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同学们打开学案,根据刚才记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填空,并进行相关字词的练习。然后请同学来回答。
1、高尔基,前 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
人。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代表作:长篇小说《 》、自传体三部曲《 》、
《 》、《 》。
2、《海燕》是一首 诗,是高尔基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
《 》的结尾部分,原题为《 》。
3、重点字的读音
生难字
呻吟( ) 胆怯 ( )苍茫 ( )
深渊( ) 飞窜 ( )蜿蜒 ( )
悬崖( ) 掠起 ( )翡翠 ( )
4、多音字
( ) 5、形似字
号 涯( )
( ) 崖( )
朗读指导
1、听朗诵录音,注意语词的重音、停顿、语速及感情。
2、《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文笔粗犷,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朗读时候要注意体会,朗读语速不可太快,随感情起伏而定,要有激情。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2)男女生分读
(3)自由读(一句或一段都可)。
五、讨论探究:
1、听读完课文,作者给我们描写了什么样的海燕形象?你是从
哪里看出来的?
答题模式: 这是一只 海燕。从
等句子可以看出来。
学生勾画,思考并回答。
师作小结,出示课件:
矫健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
勇猛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
自信 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
乐观、富于
战斗精神。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了对暴风雨的渴望
2、联系课文的写作背景,和课题下方的文字提示,海燕的形象让我们联想到了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回答。
明确:作者以海燕善于搏击暴风雨的特点,联想到敢于迎战革命
暴风雨的无产阶级先驱者。
3、引入“象征”概念。
作者用“海燕”这种事物,代表他心目中的形象——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并予以赞颂。这种表现手法叫做——
(象征)
其实,象征这种表现手法,我们在以前的作品中也接触过,就是牛汉的《华南虎》。下面我们来进一步了解一下善于“象征”。
课件出示“象征”的概念。
根据事物间的某种联系,用某一种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表现手法,这就是象征。
象征的作用是:委婉曲折含蓄,化“抽象”为“具体”.
4、课文标题是《海燕》,作品中还写到其他几种海鸟?其他海鸟
又是什么形象呢?象征着什么?
学生再次读课文,思考并回答。
海鸥 呻吟 飞窜 机会主义者、
海鸭 呻吟 吓坏 假革命者和
企鹅 胆怯 躲藏 不革命者
5、为什么还要写这些海鸟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作者在文中赞美的是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战士,鞭挞的是“海鸥“海鸭”“企鹅”等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乌云”“狂风”等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六 、默读课文,注意象征手法运用的特点,把握形象内涵,连线 :
1、出示课件
大海、波浪 革命先驱者
海燕 沙皇的反动势力
海鸥、海鸭、企鹅 人民群众
风云雷电 席卷一切的革命运动
暴风雨 恐惧革命、机会主义者
学生交流。
指名回答。
七、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结合自己实际,想一想,《海燕》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有益的启示?
(把握形象,展开联想、想象,然后作出有条理的分析。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地发表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面对“暴风雨”,海燕不是畏惧,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战。它勇猛坚强,乐观自信,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心搏击“暴风雨”。它是“胜利的预言家”。那么当我们有了“暴风雨”考验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像海燕那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充满自信,坚强勇猛地和困难作斗争,这样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板书设计
海燕
高尔基
(正面描写)海燕 飞翔、叫喊(英勇无畏) 无产阶级革命
飞舞、号叫(乐观豪迈) 的先驱者
(侧面描写)海鸥 呻吟 飞窜 机会主义者、
海鸭 呻吟 吓坏 假革命者和
企鹅 胆怯 躲藏 不革命者
教材分析:
《海燕》写于1901年,是一首著名的散文诗。它是高尔基的早期的代表作品。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通过写暴风雨来临时的情景,来反映列宁领导的俄国第一次大革命前夕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并借助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地飞翔和欢乐地叫喊的形象,来欢呼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首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本文是一篇充满革命激情的散文诗,可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欣赏配乐朗诵的录音,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有感情地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认识海燕、海鸥、企鹅、海鸭、暴风雨、闪电等形象的意义。这样,学生就能深人文本,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重点。?
《海燕》观评记录
评课时间 2015年4月17日 星期五
评课地点 白板教室
执教学科 语文
执教班级 八年级一班
执教教师 戚巍
参与教师 王晓明 马兴荣 张艳艳 杜峰 主夫春 朱海侠 朱珠
执教题目 《海燕》
听课教师评课记录
杜峰老师:这节课老师引导学生扣住文本进行赏析,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使学生的读书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同时老师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小组合作较好,探究落实到位。
王晓明老师:教师语言有亲和力,个人素质较高。对学生的评价比较中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教学思路清晰,但课堂环节不够紧凑,有前松后紧的现象。
主夫春老师:本节课中老师大胆地放手给学生,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组交流、合作落实到位,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积极热烈。
马兴荣老师:本节课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但在老师本身有一个很大的失误,那就是没有板书。
朱海侠老师:教态自然大方,基本功扎实,课件使用熟练,在教学中能及时地进行情感教育,学生调动得非常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
张艳艳老师:如果能在品析语言上再下点功夫,课堂效果会更好一些。
朱珠老师:本节课课堂课堂密度太小,时间安排再合理些,设计一个课外拓展的环节,让学生学以致用。
1、高尔基:前 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
人。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代表作:长篇小说《 》、自传体三部曲《 》、
《 》、《 》。
2、《海燕》是一首 诗,是高尔基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
《 》的结尾部分,原题为《 》。
3、重点字的读音
生难字
呻吟( ) 胆怯 ( )苍茫 ( )
深渊( ) 飞窜 ( )蜿蜒 ( )
悬崖( ) 掠起 ( )翡翠 ( )
4、多音字 5、形似字
( ) 崖( )
号
( ) 涯( )
6、回顾课文内容,注意象征手法运用的特点,把握形象内涵,连线 :
大海、波浪 革命先驱者
海燕 沙皇的反动势力
海鸥、海鸭、企鹅 人民群众
风云雷电 席卷一切的革命运动
暴风雨 恐惧革命、机会主义者
课后反思:
在不完全清楚活动规则的情况下,我报名参加了本次“一师一优课”活动。报名之初,录课时间未定,就以学习新课为先了。等到通知下来,说是下周开始,才忙了起来。等再学习了活动要求后,心里不由得暗暗叫苦。自忖水平太有限,执教的课怎上得了台面?只好硬着头皮加紧准备。《海燕》这篇课文备课时间一周多一点,准备仍感觉不够充分。于是先在别班试了一下,作了一些调整,心里相对自信了一些。但在本班上完课后,感觉却不是很理想,不够让自己满意。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反思。?
1、教学内容安排上。《海燕》是高尔基的名作,难度较大,涉及内容很多,按照正常课时至少2个课时,因此一节课的时间想要完全展示出重点,且涉及到重点并有所突破,实属不易。鉴于此,我设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理解海燕形象和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突破方法定为有感情的反复诵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时间把握不好,前松后紧,导致这两点教学内容刚刚完成,却没有时间再深入一步。在正字辨音,作者简介等环节上时间省了一些,但没省到重难点教学内容上。
?2、拓展延伸内容的设计上。我意在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目标,那就是理解海燕的现实意义,勇敢面对生活的暴风雨。但是由于时间较紧,学生练笔时间不够,因此这一目标没有很好的实现。???
3、板书方面是本课中最大的失误。其实板书是设计过的,只是当时紧张,只想着如何让教学环节尽可能少地遗漏,需要在黑板上板书的时候没有写。?
?4、语言方面。语速过快,语言的抑扬顿挫显现不出来。?
5、教态方面。在教室里走动太频繁,多余动作太多。?
本次讲课得到各位老师的热心指导和帮助,因此收获很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更加虚心向其他教师请教,争取尽早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优秀语文老师。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自悟,在讨论中体会,领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