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基础不错,对于字词问题应该能够自己自主预习解决,教师只需检查即可,速读课文的能力较强,但在速读过程中理清情节结构的能力、提炼课文信息的能力、复述课文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反复阅读课文,较准确的分析、理解人物形象,但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比较狭窄,对天津语言了解甚少,因此在品味富有天津地方特色的语言时,会显得有点力不从心。有少部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弱,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今后应该努力在学生薄弱的环节上多加训练,对于后进生,应该多加鼓励多加督促,力争使他们的各个方面有所提高。?
俗世奇人课堂效果分析
本节课从总体上来说效果还是令我满意的。学生对各个环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学习中来;学生的课前预习很到位,对基础知识掌握很好,因此,检查预习这个环节进行的很顺利;学生速读课文的能力很强,在速读过程中,对课文情节把握很好,但学生们没能进行有创意的复述课文,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学生通过拜师学艺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通过合作探究,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深刻到位,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意识都得到了加强;语言赏析这个环节更是让学生通过赏析学习了作者那富有地方特色的生动传神的语言,课本剧的表演使整节课的学习达到高潮,学生对所演的人物和情节把握到位,美中不足的是学生在改编课本剧时,没能突破教材的限制,大胆发挥合理的想象,以至于所演人物形象不够丰满,情节没有达到非常生动的程度,但这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能发挥到这样,已经很好了。通过课堂检测,进一步证实了这堂课的效果是非常不错的。最后的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郯城的民俗文化,并增强了学生的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清本文故事情节,能够抓住要点复述课文内容。
理解本文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语言特点。
了解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培养学生重视、传承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体会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语言。
教学难点
对好嘴杨巴的圆滑、见风使舵、八面玲珑的性格的理解。
品味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
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剧表演所需道具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多媒体播放一段高人射箭的视频,让学生观看。
你们觉得这个人的技艺怎样?(生答:技艺高超或身怀绝技)这样的人我们称他为什么人?(生答:奇人)其实,像这样的奇人在民间还有很多。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再去认识两位奇人,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俗世奇人》。(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
简介作者(多媒体展示)
冯骥才,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与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给红色的字注音(多媒体出示)
戳 ( ) 擅长( )
绰号( ) 撂高( )
撮 ( ) 秫米面( )
抠 ( ) 难堪( )
发怔( ) 硌牙( )
褒贬( ) 怵( )
根据所给词语的意思说出词语。(多媒体出示)
( )在某方面有特长。
( )指人本领高强,胆量就大。
( )比喻办事圆滑,向各方面讨好。
( )知识浅薄,见闻狭窄。
( )原指窗户宽敞明亮,后用来形容人处世圆滑,不得罪任何一方。
( )根据风向掌舵。比喻随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态度和做法。(多含贬义)
整体感知
多媒体展示泥人张和好嘴杨巴的图片
学生根据图片猜一猜“泥人张”和“好嘴杨巴”各自“奇”在什么地方。
让学生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用你喜欢的方式简要复述课文。
提示:1、可以用天津方言或本地方言进行创造 性的复述。
2、故事情节完整,语言要精炼。
四、合作探究——拜师学艺
多媒体展示:
如果文中的奇人到我们班来招徒弟,你最想跟哪位奇人学艺?请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跳读课文,找出描写奇人绝活的句子,概括出拜师理由。)
四人小组交流。
交流反馈。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组间展开比赛,看哪一组同学发言最积极。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体会奇人之“奇”,并深入感知人物形象。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拜“泥人张”为师,因为我想学他的绝活——捏泥人,他能一边喝酒一边不声不响地从鞋底抠下一块泥巴捏出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的泥人。
(2)我拜“泥人张”为师,不但因为他有高超的技艺,更重要的是他行事沉稳、镇定自若、后发制人,他的个性内敛、行事从容镇定的品质令我佩服的五体投地,所以我要拜他为师。
(3)我拜“好嘴杨巴”为师,因为他聪明机智、人情练达、机敏过人,被中堂大人误解后,能巧妙化解危机,既让对方明白其误把芝麻当脏土,又给对方留足了面子,化险为夷的同时又获得嘉奖。他的机智聪明、巧于辞令,能让他适应复杂的社会,我想学他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师:你能结合文中具体的句子来分析一下吗?(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在学生分析概括的基础上,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质疑:如何看待好嘴杨巴的圆滑、看风使舵、八面玲珑的性格?假如你身边有这样的人,你愿不愿意和他交朋友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作者对好嘴杨巴的圆滑、精于人情世故大加褒扬,并不是出于纯粹的道德判断。旧社会民间艺人处于社会的底层,在谋生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轻视、排斥、剥削和挤压。这种生存环境,也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策略。杨巴的圆滑、见风使舵、八面玲珑等性格与其说是性格上的弱点,不如说是应对生存环境的特殊策略。
师:通过拜师学艺,你发现他们“奇”在什么地方?请分别用两个字概括。
生答师板书:泥人张:技高
杨 巴:嘴巧
五、语言赏析——品奇语
《俗世奇人》所塑造的奇人形象生动,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得益于作者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多媒体展示:有人说冯骥才的语言幽默风趣,酷似单口相声;也有人说他的语言传神生动、富有表现力;还有人说他的语言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津味”十足,还有人说他用词准确凝练。请你再次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一二例揣摩品析。
学生跳读课文,小组内分工合作、交流。
成果展示:??? A、 幽默风趣,单口相声风味。如“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吹,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的功夫大半在嘴上”。??? B、传神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今儿,两人自打到这世上来,头次里外全新,青裤青褂,白巾白袜,一双手拿碱面洗得赛脱层皮那样干净”。可见他俩对中堂大人的到来不是一般地重视。
再如“李中堂正要尝尝这津门名品,手指尖将碰碗边,目光一落碗中,眉头忽地一皱,面上顿起阴云,猛然甩手.啪,地将一碗茶汤打落在地,碎瓷乱飞,茶汤泼了一地,还冒着热气儿”。着实形象地写出了中堂大人当时的气愤,形势之危机,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杨巴要扭转局面作铺垫。??? C、津味十足。如“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茶汤不爱吃,反倒奖巨银,为嘛?傻啦”“必须赶紧想辄"一个泥团儿砍过去”等富有浓郁的天津味。??? D、用词准确凝练。如“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一个“叭”字可以看出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
再如“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中两个“找”字用得实在是妙。这本是海张五在“找乐子”,找“泥人张”的乐子,而“泥人张”便把他找乐时的丑态捏成了泥人,一个“找”字看出“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还看出海张五自作自受的可笑。如换成其他的词语就看不出他的“被迫还击”和“机智应对”了。
六 、 课本剧表演(多媒体出示)
课文塑造的奇人形象生动,为了使他们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选择《泥人张》这篇课文,请几位同学把它编成课本剧来演一演。
要求:其他同学根据课文的描述,评一评谁演的好,谁的演技有待提高。
生评,师予以总结,以鼓励为主。
七、课堂检测(多媒体出示检测题)
1、给红色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戳( ) 擅长( )
阔chuò ( ) shú米面( )
gè牙 ( ) liào高 ( )
2、根据所给词语的意思写出词语。
指人本领高强,胆量就大。 ( )
形容人处世圆滑,不得罪任何一方。 ( )
根据风向掌舵。比喻随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态度和做法。(多含贬义)( )
3、泥人张面对海张五的挑衅,他是如何回应的?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作用?
4、说说“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中“戳”字的含义和作用。
八、拓展延伸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津这块蕴含了丰富民族文化的沃土,养育了冯骥才这位文学大师,他出于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写出了一篇篇令人叫绝的作品,展示了一幅幅天津民俗画卷。在我们郯城这片沃土上又有哪些民俗文化呢?
学生同位交流后抢答:柳琴戏、木板年画、挂门笺、鲁南五大调、港上木旋玩具等。
师多媒体展示港上木旋玩具及其制作过程并解说,让学生明白,郯城这些民俗文化已经入选市级、省级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师:我们郯城的民俗文化可谓是丰富多样,在我们欣赏的同时应该思考:为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我们该怎么做呢?
引生明确:保护和传承。
九、布置作业
学习《俗世奇人》的写法,写写身边的奇人。
板书设计
俗世奇人
冯骥才
泥 人 张——技高
好嘴杨巴——嘴巧
《俗世奇人》教材分析:
《俗世奇人》包括两篇文章:《泥人张》、《好嘴杨巴》,?以两位手艺人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泥人张》塑造了一位有着独特技艺和性格的民间奇人的形象,人物都刻画得形神兼备。课文语言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极富表现力。教学时,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把握人物的形象,理解“俗世奇人”的大本领大智慧。?
《好嘴杨巴》向我们讲述了两位天津市井奇人杨七和杨巴的故事。由慢条斯理,发展到骤然紧张,最后是轻松诙谐——本文情节跌宕起伏,再加上“津”味十足的语言,深受读者喜爱。
俗世奇人观评记录:
周文君老师评课:
今天,我听了高老师执教的《俗世奇人》这一课,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语文功底,教学中既有创新,又求真务实,充分突出新课标中所规定的目标。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本节课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1、用视频“射箭高手”引出奇人,很自然的引入到俗世奇人的课堂教学中来,课堂导
入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2、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师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合理的安排课堂结构,环环相扣,
过渡自然,时间分配科学、恰当。
3、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小组交流合作效果好。
4、教师的语言有激励性,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和讨论的积极性。
5、能够由天津的民俗文化引到当地民俗文化,并通过图片展示港上木旋玩具及其制作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当地民俗文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当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陈乐新老师评课:
教学设计新颖,教学环节设计紧凑、合理,学生参与意识强。
教态自然,衣着得体。
语言有亲和力,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课堂教学思路清晰,能设计有特点的环节,比如课本剧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进一
步体会人物形象,并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语言体现口语化,课堂语言的运用非常到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体现非常好,
充分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理念。
本节课需要注意的是鼓励表彰应抓住时机。
李琴老师评课:
高老师的个人风格沉稳大方,整堂课下来,游刃有余、沉稳不乱。课堂环节安排的环环相扣,重点突出。以视频射箭高手导入,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设计新颖,学情把握得很好。小组合作交流落到实处,课堂上能够关注每一个学生,及实地给予学生鼓励表扬,点评及时。课本剧表演,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整堂课推到了高潮。郯城民俗文化的展播更是让学生增长了见识。
总之,这堂课上的比较成功,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受益匪浅。
俗世奇人评测练习
1、给红色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戳( ) 擅长( )
阔chuò ( ) shú米面( )
gè牙 ( ) liào高 ( )
2、根据所给词语的意思写出词语。
指人本领高强,胆量就大。 ( )
形容人处世圆滑,不得罪任何一方。 ( )
根据风向掌舵。比喻随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态度和做法。(多含贬义)( )
3、泥人张面对海张五的挑衅,他是如何回应的?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作用?
4、说说“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中“戳”字的含义和作用。
俗世奇人课后反思
《俗世奇人》是一篇自读课文,语言生动,情节简单曲折,语言幽默风趣,颇具可读性。因此,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去读,去感悟,比老师的说教更能收到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在课堂中让文本人物与学生都动起来,在上课之前,我心中没多少把握。因为学生学习是能动的,学生探索的翅膀是展开的,而语文课又是鲜活的艺术,不是枯燥的简单的说教,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因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尽可能地设计一些能让学生感兴趣的、能主动参与的环节,比如拜师学艺,让学生感到很新鲜,于是他们就积极地去阅读文本, 精心挑选可做他们师傅的奇人,这样,就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分析了人物形象,这样的设计,比单纯的分析人物形象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再比如课本剧表演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让文本人物也动起来了,再加上观众的点评,使全体学生都对文本人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把握,效果较好。令我不太满意的是课堂上由于时间的限制没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参加演出的机会,演出时缺少旁白,使各个环节衔接不够流畅,生动性也有欠缺。通过这节课,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是具有巨大潜力的活生生的人,是具有强大能动性的学习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我们的课堂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俗世奇人》课标分析:
八年级是培养语文素养和语文兴趣的关键时期,因此,我在教学上力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拓宽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根据课程标准七——九年级的目标第1条:“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和第8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我设计了检查预习、速读并复述课文和拜师学艺及语言赏析这几个环节,通过检查预习,纠正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错误字音,并进一步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通过速读课文并复述情节,培养学生速读的能力和习惯的同时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路和内容;拜师学艺和语言赏析这两个环节是针对课标中“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而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