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效果分析
教学目标明确可行;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的能力;既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又注重了人格的培养;教学连贯环节紧凑,时间分配合理;很好的开展了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综合使用了课件和白板等,操作规范熟练,很好的利用信息技术;选题贴近中考;语言清晰流利,教态自然;课堂气氛融洽活跃。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2、能力目标:
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
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包含的深刻寓意。
难点: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3分钟)
播放《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陶醉在悠扬的歌声中,置身于动人的故事里,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故事吗?(生答:愚公移山)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愚公移山》这一课。
师: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明确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了解作者:列子。
2、多媒体展示生字,让学生准确掌握:
万仞 惩 塞
迂 荷担 箕畚
孀妻 始龀 智叟
穷匮 亡以应 一厝
四、整体把握,感知课文。(15分钟)
1、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读后进行点评,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朗读节奏、语气。
2、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教师巡视,给予学法指导。
(3)搜集疑难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3、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重要字词。
①方七百里 ②指通豫南 ③阳 阴 ④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⑤如太行、王屋何 ⑥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⑦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⑧汝心之固 ⑨虽我之死 ⑩何苦而不平
五、再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3、愚公移山要达成什么目的?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看出来?
5、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6、最后结果如何?
自由思考,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1、你认为愚公愚还是智叟愚?
学生对这一问题会产生分歧,把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
2、为什么文章还要写智叟?
学习文章对比、衬托的写作方法。
3、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由课内到课外,开阔知识视野,培养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
七、课堂总结:
1、愚公形象分析。
2、寓言的意义。
3、愚公精神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意义。
八、精品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⑴?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 ⑵?河曲智叟亡以应???亡:???????????? ⑶?惧其不已也?????????已:??????? ? ⑷?寒暑易节 易??: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以君之力?????????????????????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扶苏以数谏故????????????????????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 ?D.告之于帝
??? 义不杀少而杀众????????? 皆以美于徐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甚矣,汝之不惠????????????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列子》
愚公 智叟?
眼 笑(残年余力) 鼠?
光 目?
长 寸?
远 对 光?
不愚 比 不智?
人力的无穷
《愚公移山》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文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课文下面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篇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近九十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愚公移山》观评记录
王曙光:依托高校课堂的教育理念,采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教学中没能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特点及作用。而在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中知识蜻蜓点水,这是不够的。
刘青艳:课件精心准备,内容精彩,丰富生动,图文并茂,吸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充满激情,教态热情洋溢;结合中考形式,适时做好文章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在授课中,虽然有学生的朗读,但还不够。例如:愚公反驳智叟的一段很有气势的话,可以尝试同学模仿这种坚定的口吻来朗读。
平振新:在分析愚公的形象时,引导学生围绕“愚公愚吗”这一问题来展开辩论,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度很高。如果把这篇课文分成两个课时上比较合适,第一个课时主要完成课文基础积累和语感的培养,第二课时重点分析写作技巧和人物形象、探究主题。这样时间来得比较充裕,学生也学得比较踏实。
薛明坤:课件精心准备,内容精彩,丰富生动,图文并茂,吸引学生;我在教学过程中能充满着激情,教态热情洋溢;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结合中考形式,适时做好文章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
王永静:课堂上重点分析讨论课文写作技巧和主要人物的艺术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探究了文章的时代意义,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对于文言知识的掌握要更扎实一些。
申宁: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学生参与范围广,并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评测练习环节可以再设计一个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题,增强深度。
评测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⑴?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 ⑵?河曲智叟亡以应???亡:???????????? ⑶?惧其不已也?????????已:??????? ? ⑷?寒暑易节 易??: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以君之力?????????????????????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扶苏以数谏故????????????????????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 ?D.告之于帝
??? 义不杀少而杀众????????? 皆以美于徐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课后反思
《愚公移山》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故事浅显易懂,学生很感兴趣。作为自读课文,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上掌握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现结合本课的教学作如下反思:
成功之处
1、营造良好的气氛。在学习之前,我播放江涛所唱的“愚公移山”的歌曲,以此导入课文的学习中。几乎所有的同学能够马上进入状态,部分学生学生还慢慢伴唱。我觉得这一点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这则寓言的兴趣。
2、依托高校课堂的教育理念,采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难词难句的理解,学生先结合文下注解独立学习,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然后小组讨论,若还有疑难问题,则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来,共同分析理解。调动学习的欲望。
3、采用提问教学法。教这篇课文时,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文章既对重点字词做了强调,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4、重视学生的读。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在对人物进行分析时,我主要分析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愚公的妻子和智叟。从感情,语气,称谓等各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两者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模仿其口吻来朗读,学生兴趣较高。
5、鼓励学生自由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寓言故事浅显易懂,情节吸引人,中心人物是愚公,中心事件是移山。在文中对愚公的移山壮举早有争论,最反对的人物是智叟,智叟认为愚公移山是一件极为愚蠢的行为。在授课时,我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一是愚公愚吗? 二是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还要不要愚公精神。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挑战欲、鼓励创新。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有条理,不偏离话题,发表意见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围绕中心说话的能力。
不足之处
1、教学中没能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或其他生物,寓深奥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中。好的寓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们中流传的好寓言,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特点及作用。而在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中知识蜻蜓点水,这是不够的。
2、在分析愚公的形象时,引导学生围绕“愚公愚吗”这一问题来展开。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气氛也比较活跃。但我比较急于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所以讨论得还不够深入。
3、朗读是学习课文非常好的一种方式。在授课中,虽然有学生的朗读,但还不够。愚公反驳智叟的一段很有气势的话,可以尝试同学模仿这种坚定的口吻来朗读,另外由于时间关系,学生的齐读这个环节也就删掉了。
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我感觉还是应该把这篇课文分成两个课时上比较合适,就如同科组老师提法一样。第一个课时主要完成课文基础积累和语感的培养,第二课时重点分析写作技巧和人物形象、探究主题。这样时间来得比较充裕,学生也学得比较踏实,有效果。 《愚公移山》这节课上完后,经过同科组老师的点评和自己的反思,我发现自己上课总体的情况比过去明显进步,但个别地方的技巧处理还是不尽如意。我深刻认识到再好的教案和课件,没有学生很好的配合,教师也只能是唱独角戏。认真备教材的同时也要备学生。
《愚公移山》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设计《愚公移山》这课时,力求做到这一点。
在导入时,我主要通过动漫、音乐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课的学习。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我也是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学习。小组内采用分角色朗读,小组交流对课文字、词、句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为了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寓意,我设计了辩论式教学方式,围绕“愚公、智叟孰愚孰智”展开辩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质疑、争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只作适当引导。在课堂教学延伸环节,主要探讨现在我们还需不需要愚公精神,引导学生用现代的理念去解读作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新课程要求教和学都要利用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探索发现新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思维。本节课,我也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并使用了电子白板,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为课堂教学服务,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