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记叙文知识,本文可以侧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品读分析。同时,学生的情感涵养可能还不能够真正体会到文中所描绘的父子深情,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就会使学生更好进入作品的天地。
效果分析:本课的教学,为了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相信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会得到较好的培养和提高,语文学习习惯和基本方法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对于至爱亲情的体会有进一步的加深。
《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父亲》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刚才大家听了一曲《父亲》,歌中唱到父亲是儿女登天的梯子,父亲是拉车的牛。你的父亲在你心中是什么样的?(严厉、和蔼、慈祥…)今天我们一同走进《背影》,去感受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先生心中的父亲形象。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2、师生共同交流所搜集的作者资料。
朱自清,中国散文家,诗人。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三、感受父爱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并思考下面问题:?
1.文中一共写了父亲的哪几次背影? 简单概括。
2.其中哪一次背影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小组交流,展示
3、文中对第二次背影刻画细致,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背影的?
??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认真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背影的???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布?
?同学们找找看,作者朱自清当时是什么衣服啊?把好的留给儿子,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非常疼爱。同时,父亲自己的穿戴也说明,怎么样?──家境不好,心情忧伤(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作者运用了哪一个词来形容父亲当时的姿势?(蹒跚)蹒跚是什么意思?(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父亲年迈、身体肥胖、磕磕绊绊)??
爬月台动作:接下来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来刻画父亲当时的动作,拿起你的笔把它圈出来,边画边体味哪些动词用的特别准确,为什么??
学生思考,体会,小组交流
?????教师:父亲背负着家庭和经济的双重压力,在囊空如洗的情况下还要为已经年满二十岁的儿子去做一件自己本不能胜任的事情,是什么支撑他爬上月台的??? ?板书:爱?
4、思考(1):文章中还有哪些细节体现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爱?
?父亲劝我 嘱咐茶房 亲自送我 忙讲价钱 拣定座位 嘱托茶房照顾我 为子买橘 远行回头
????????? ?????体现:细心关照,周到入微
(2)父亲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文中还通过哪种方式来表达这种关爱? (父亲的语言)
??
四、感受子爱
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理解。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教师小结:可以看出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发生了变化,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思念。
我们不仅感受到一个年迈的父亲对儿子的爱,也体会到一个儿子对父亲的理解、感念。 板书 父←爱→子
五、阅读链接 见阅读材料
思考题
1、离别之际,“我”泪水横流,父亲却转身离去,对父亲的这个举动你是如何理解的?
2、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一说“我”为什么认为“父爱是金”。
六、连接生活 畅谈心声
父爱是金,父爱如山。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亲(或母亲)肯定也给予你许多的关爱,此时,你想说点什么?写下来。
七、感恩亲情
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表示你对他们的理解,对他们给予你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给父母夹一次菜,为他们倒一杯水、捶一次背、洗一次脚,向他们道一声辛苦……
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父←—爱—→子
教材分析:《背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主题思想是让世界充满爱,对于母爱,友爱,学生们总是很容易体会得到。而父亲深沉的爱,无处不在,却总是默默的。《背影》是一篇包含着浓浓父爱的优美的散文,语言质朴,感情真挚。不仅表现了深深的父爱,还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感激、怀念之情。这是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写家庭生活的几篇文章中的一篇,且写到了对父爱由不理解到被感动的过程。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理解亲情,学会与父母更好地相处。
观课记录:
韩老师:
1、重点突出,目的明确,在讲解课文时主要抓住文中4次描写“背影”的地方,有的放矢,选出描写最精彩的部分,指导学生进行探讨学习。
?2、注重学生的主动性,互动热烈?。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有较强的教学驾驭能力,应对学生提出的种种问题。
李老师:
1、老师的教态自然大方,课堂组织比较的严谨,课上得很流畅。
2、教会学生边读边做标记、记录,加深理解。?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边读边思考,找重点句等。
?梁老师:
?1、普通话表达正确流利,对课文比较熟悉,有简明的板书,书写工整。?????
2、运用到了启发式的教学法,通过提问题,引导学生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
?王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得到了比较民主的学习,让学生有自己思考的空间,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谢老师起到了牵引的作用,不断引导学生认清课文的内容。学生的个体阅读感受得到了很好体现。例如学生对儿子对父亲的感情的变化的认识。这些都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教学和各位老师的评课反思个人教学,本课教学基本实现了教学设计中的目标和重点,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研读文本获得顿悟并能从课堂中体验到真切的人间至情。从学生的状态来看,他们较为深入地探究了文本,通过层层深入的环节,理解了文章情感。但未能够从结构上很好地分析这篇散文。通过观看视频,反思教学,以后在教学中还要注意细节问题。
评测练习:
一、链接阅读:探究28页《父爱是金》
1、离别之际,“我”泪水横流,父亲却转身离去,对父亲的这个举动你是如何理解的?
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一说“我”为什么认为“父爱是金”。
二、链接生活,畅谈心声
父爱是金,父爱如山。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亲(或母亲)肯定也给予你许多的关爱,此时,你想说点什么?(写在练习本上)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3点体会:
整堂课我始终注意学生的动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是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拐杖、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这一点我做到了。课堂上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流利的口语表达、丰富的情感体验也让我初步尝试到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带来的快乐。
2、在整个课堂设计中我注重学生对基本知识(字词积累)和基本能力的掌握,如“动词的表达效果”“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令我高兴的是孩子们在课堂上基本达到了这一教学目标,而且在最后练笔的这一环节中做的比我想象的好,真正做到了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挚的感情。
3、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学习与交流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学习过程,它是有着生命意义的师生的共融共进的历程,是生机勃勃和五彩缤纷的。在让学生说出最感动的地方时,有的学生认为”车站送别”一节感人,有的则觉得”爸爸为我买橘子”一部分让人感动.同样,让学生畅想表达为什么感动时,学生同样有着不同的感觉和见解。如本课要感悟课文父爱时,学生从几个描写父亲的简单语言和动作中体会了父爱的伟大,从而让我们的学生体会到了语言的魅力。但在教学中还有不足,需再接再厉。
课标分析: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要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教学《背影》一文,要以此为行动指南,在教学中贯彻这些思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结合语文主题性学习设计了课内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