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接触文言文不多,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汉语不同,如何帮助学生越过语言习惯障碍,慢慢地能自行阅读文言文是问题的关键,解决的方法是教学落实到位,奠定好基础。另外,学生初读文言文,注意避免在虚词上纠缠,以免枯燥乏味,丧失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鉴于此,我在这课中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利用反复诵读来体现经典诵读的教学。
《论语》十二章效果分析
学生能当堂背诵,可见学生课前预习很充分。
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错,基本上不用老师去讲,我只是给总结、强调一下。
这堂课,我只注意了让学生充分诵读,但让学生动手的时间不多,我感觉好多方面学生未必真正的掌握。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孔子和论语。
掌握并积累字词的读音、含义,并背诵、默写课文。
领悟孔子将治学和修身相结合的思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PPT视频(学生观看)
刚才我们欣赏的视频是经典诵读的场景。大家知道他们诵读的经典是什么?生答:《论语》。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论语》,感悟《论语》的魅力。板书课题《论语》十二章
出示目标
PPT展示目标,学生齐读。
了解孔子及《论语》
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孔子。我想先请一个同学起来说一下你所知道的孔子。(赵子文)
出示PPT孔子
生;观看,阅读关于孔子的知识。
介绍《论语》
PPt展示,学生识记《四书》
下面看课本P52页注释一
教师强调,学生记忆。
听读课文
PPt出示听读要求,师生共同明确
播放朗读视频,学生听读。
初读课文
我们听了朗读课文的视频,下面我想请同学来试读一下。读的时候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PPT出示。
停顿划分,看着黑板读书。
教师指名读书,师生互评。
齐读课文。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篇课文的注释很全面,同学们结合注释和全解完全弄懂文意。下面我们分组合作探究1-6章的意思。
检查反馈,交流学习成果。
PPT逐章展示,指名学生检查,教师强调总结1-6章
总结1-6章文言词语
通假字
PPt展示,学生识记。
古今异义词
君子
可以
成语
PPt出示,学生识记。
赏读课文
PPT出示,学完了前六章你最喜欢哪一章?理由是什么?积累哪些词语?
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推荐赏读范例第三章
PPT出示,师生共同品读。
诵读课文
个别学生试背。
齐背。
达标检测
学生做导学案
师生共同订正。
十一、总结
这节课我们聆听了圣人的教诲,我感觉受益匪浅,老师想知道你在这节课收获了什么?我想请几个同学起来说一下。
十二、结束语
配乐,播放PPT
当我们即将走出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想说,我们中华民主党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习经典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非常巨大。作为青年学生的我们更要努力学习,把我们祖国的文化发扬光大。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论语》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习方法
学习的乐趣
道德修养
课件23张PPT。 《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一、了解孔子和《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二、掌握并积累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
三、领悟孔子将治学和修身相结合的思想。孔 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论 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听要注意倾听朗读技巧:
1、读准字音。
2、划好停顿。
3、分清轻重音
4、把握语速,处理好语气、语调等。
《论语》十二章朗读 放声朗读读 读准字音,正确停顿
体味五千年前圣哲的教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学 而 时 习 之,不亦 说 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 而 不 愠,不亦君子乎?”学习 复习通“悦”,愉快 生气 了解 孔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志同道合的人 第1句讲
第2句讲
第3句讲
学习方法。学习的乐趣。个人修养。第一章每一句谈了哪方面的问题? 曾子曰:“吾 日 三 省吾身:为人 谋 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 传 不习乎?”第一人称代词,我名词作状语,每天
泛指多次自我检查,反省 出主意连词,表转折 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真诚,诚实
办事尽心竭力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的。
惑:迷惑,疑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
不同意见。
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 第三章 子曰:“温 故 而知 新, 可 以
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就会获得新的领悟,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旧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凭借做、当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迷惑 有害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危害。” 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 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 忍受乐于学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代词,这通假字:不亦说乎:通“悦”,喜悦、愉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通假字的读音和所通的字应该一样。文言文词语学习方法:古今异义 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本课中出现的成语:温故知新不惑之年随心所欲三十而立 不亦乐乎本课中出现的成语箪食瓢饮 耳顺之年而立之年
可用以下句式:我最喜欢的一章是 ,我喜欢的理由是——————;从这一章中我积累的重点字词有: 。
译读、赏析前六章: 请同学们从前六章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章,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的阶段。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物所迷惑。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阶段。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意见,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阶段。既能随心所欲,又不会越出规矩。 本章中,孔子自述了他自己学习和提高修养的全过程。
第三章赏析事例: 孔子早年丧父,家道中落,所以孔子自称“吾少也贱”。 不过作为士大夫子弟,孔子还是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武士教育,这使他熟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他虽勇武有力,却虚心好学,时时事事注意学习,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都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 他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当“五十知天命”时,曾带领弟子周游各诸侯国14年,主张推行“仁政”,虽当时未被接受,他仍正直、乐观、积极向上,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晚年致力于教育工作和整理古典文献,编辑、整理有《诗经》《尚书》《周礼》《礼记》《仪礼》《易经》《乐经》等,并编著有《春秋》。后世称他为“圣人”。 《论语》十二章教材分析
一、《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我们所效法。《论语》文简义长,质朴含蓄;语言形象,富含哲理;易于成诵,琅琅上口,是旧时传统教育下蒙童的必读书。近几年来,社会上重新掀起读《论语》、学《论语》的热潮,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编写也顺应了这种形势,在原来十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则,有的谈学习方法和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论语》十二章所选的文字,主要讲述学习方法、学习乐趣和个人品德修养方面的经典语句,比较切合教学的实际。教师要把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
《论语》十二章观课记录
禚洪庆老师评课:
今天,我听了程老师执教的《论语》十二章这一课,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语文功底,教学中既有创新,又求真务实,充分突出新课标中所规定的目标。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本节课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1、用视频“经典诵读”引出课题,课堂导入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2、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师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合理的安排课堂结构,环环相扣,
过渡自然,时间分配科学、恰当。
3、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小组交流合作效果好。
4、教师的语言有激励性,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和讨论的积极性。
徐肖老师评课:
教学设计新颖,教学环节设计紧凑、合理,学生参与意识强。
教态自然,衣着得体。
语言有亲和力,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本节课需要注意的是课堂语言要规范,使用普通话要贯穿课堂始终,语言要简练。
姚绍明老师评课:
程老师的个人风格沉稳大方,整堂课下来,游刃有余、沉稳不乱。课堂环节安排的环环相扣,重点突出。 小组合作交流落到实处,课堂上能够关注每一个学生,及实地给予学生鼓励表扬,点评及时。
总之,这堂课上的比较成功,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受益匪浅。
█ 锁定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2.(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情感目标)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
文言文翻译能力。
?作者名片
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其教育代表思想着重有 “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启发诱导”、 “温故知新”等等。
?背景资料
《论语》是以诗经解读为背景的非诗韵文读物,韵文,又称散音句法制作的句子。主要记载孔子怎样把诗经句子拓展为伦理学语义的言行,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怎样把诗经句子拓展为伦理学语义(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论语》,真实再现了圣人孔子平凡的一面,同时又再现了万世之王的人格魅力。《论语》就自身而言,既是记事文,又是解读诗经的用法。
█ 学法指导
诵读课文,用斜线划分好每章的停顿。对照课文下的注解,并查阅
工具书,解释每章中加横线的重点字词,再理解每章的意思。
2、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
句子进行分类。
1、熟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说( )乎 吾日三省吾身( )
传( )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一瓢饮,在陋巷( )知之者不如好( )之者 博学而笃志( )
2、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1、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
(1)、学习方法:
(2)、学习态度:
(3)、品德修养:
(4)、延伸成语。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能就本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吗?
(1)、写作特点:
(2)、影响:
1、准确翻译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有朋自远方来。古义: ;今义: (2)不亦君子乎。 古义: ; 今义:
4、写出出自本课的成语。
《论语》十二章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是七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我感觉学生学起来还是很吃力的,所以我就让学生充分预习。由于我和学生的重视,学起来并没有感觉多难。
我们知道学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而《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多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会按节奏读,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积累语言的习惯、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她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毕竟是七年级的学生,有的同学在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 2、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但质疑能力还比较差,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讨论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
《论语》十二章课标分析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学生对文言文接触很少,学习起来就感到有点吃力,所以教师要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去学习文言文,领会经典文化的魅力。鉴于此我制定以下几个目标;
了解孔子和《论语》的有关知识。
掌握并积累字词的读音、含义,背诵、默写课文。
领悟孔子将治学和修身相结合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