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17《跳水》教学设计
解读教材
《跳水》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单元的主题是“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本文紧扣单元主题,主要讲了在一艘帆船上,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去戏弄船长的儿子,孩子为追猴子爬上桅杆,情况十分危急。船长逼儿子跳水,这一沉着、机智、果断的处事方式,使孩子脱离了险境。
素养目标
1.完成基础型学习任务: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4个生字,积累“航行、风平浪静”等词语。
2.落实发展型学习任务:能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能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拓展性学习任务:能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复述故事内容。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能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拓展性学习任务:能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复述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题导入]
导语:在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上发生了一个惊险的故事,我们一起走进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章《跳水》。板书课题:跳水(齐读课题)导语:这个课题会引发我们哪些疑问?预设:
谁跳水?为什么跳水?结果怎么样?
导语: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任务一:抓住人物主线,把握课文内容
导语: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水手、猴子、孩子、船长之间发生的故事,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叙述的。(板书:水手 猴子 孩子 船长)
1.了解事情起因。导语: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讲了水手和猴子之间发生的什么事情?
预设:水手拿猴子取乐。(交流是提醒学生概括时要把水手和猴子都放进去,学生有困难时,提示学生关注“大家拿它取乐”这个关键信息。)导语:这是事情的原因。
2.了解事情经过。导语: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想一想讲了猴子和孩子之间发生的什么事情?预设:(学生的回答是琐碎的,教师不需要急着帮助学生概括。)
“猴子拿了孩子的帽子”“猴子故意逼孩子生气”“孩子很生气就去追猴子”“孩子站在桅杆上非常危险”……
导语: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想一想讲了船长和孩子之间发生的什么事情?预设:
“船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很危险”“用枪逼孩子跳到海里去”……
导语:这就是故事的经过。
3.了解事情结果。导语:同学们默读课文第6自然段,说一说故事的结果。
“孩子被水手们救上了甲板”
导语:通过默读,我们对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现在我们把这些信息梳理一下,完成下面融学作业。
任务二:聚焦孩子心情,梳理遇险过程
活动1:梳理“猴子的表现”与“孩子心情变化”的关系。
导语:同学们默读课文2-4自然段,找出描写猴子逗孩子的句子读一读。(学生交流自己找到了句子)出示句子:
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呲牙咧嘴做着怪样。(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特别是抓住猴子的动作描写,读出猴子的顽皮和放肆。)导语:随着猴子的放肆行为,孩子的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1.学生找出描写孩子心情的句子,提炼出关键的词语,完成表格的填空。
2.感受孩子“生气”程度的变化。预设
师:生气、气得脸都红了、气极了,这三个词语都含有“生气”的意思,意思完全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生:不一样,生气的程度不同。
师:不同程度的的生气,你们会想到哪些词语?生:发怒、恼怒、愤怒、气急败坏、火冒三丈师:这些词语都可以用来形容孩子此时此刻的孩子,他已经被这只猴子放肆的行为气昏了头。
活动2:梳理“孩子心情变化”与“遇险”之间的关系。
导语:随着孩子心情的变化,他的行为也在发生变化。出示任务单
1.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孩子行为句子,并结合心情的变化说一说孩子行为的变化。
2.体会孩子的“险境”。导语:此时此刻的孩子处境怎么样?从哪些句子能够体会到?出示句子
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通过朗读,感受孩子的的危险。)
活动3:梳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导语:根据刚才的交流,说一说“猴子的表现”“孩子的心情变化”与“遇险”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出示:
猴子的表现————孩子的心情变化————孩子遇险预设正是猴子越来越放肆行为,让孩子变得越来越生气,最后一步一步走向了危险的境地。(如果第一课时无法完成,可以把部分内容调节到第二课时完成。)
第二课时
任务一:关注水手笑声,探究孩子遇险的原因
导语: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正是这只放肆的猴子把孩子一步步逼向了险境。可是这个“锅”只能让一只猴子来背吗? 课文中多次描写水手们的“笑”,把相关的语句找出来,想一想这几次“笑”与孩子“遇险”有什么关系?出示句子
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水手们又大笑起来……水手们笑得更欢了……
导语:水手的笑声与猴子和孩子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1.先找出“水手的笑声”让猴子越来越“放肆”之间的关系。
2.再梳理出“水手的笑声”与孩子“心情变化”之间的关系。预设
孩子感觉水手们不是在笑猴子,而是在笑自己,他觉得此时自己比那只猴子还可笑,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所以才会越来越生气,最后做出了不理智的行为。
3.说一说水手们的“笑 ”与孩子遇险之间的关系。预设
如果没有水手们的“笑”,猴子就不会越来越放肆;如果没有水手们的“笑”,孩子也不会越来越生气,做出不理智的行为,所以水手们的“笑”是导致孩子遇险的一个重要原因。
任务二:结合课文内容,体会船长办法的好处
导语: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的办法好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第5自然段,完成融学作业五。
1.学生交流第一题后,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船长的坚决果断。
2.第二题预设:
如果船长不用开枪逼儿子跳水,儿子可能还会犹豫不决,没有勇气跳下来,这样会让儿子处于更加危险的境地。
3.第三题预设:
儿子站得这么高,如果摔到甲板上,必死无疑;现在海面风平浪静,水手们又都在甲板上,只要让孩子跳进海里,才会有一线生机,我得用枪赶紧逼他跳水。4.第四题预设:
船长的智慧、沉着冷静、坚决果断……
任务三:借助思维导图,练习讲述故事导语:
《跳水》这个故事不仅让我们认识一位沉着冷静、坚决果断,充满智慧的船长,还从孩子遇险这件事情上得到了启发:事物之间总是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做事情要多想想前因后果,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悲剧。这么好的故事,我们要讲给身边的人听一听。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课后作业。
(学生练习讲好这个故事,并寻找机会让个别学生进行展示与评价。)
[识字写字]
识字:
肆 桅 撕 吓唬 龇牙咧嘴 瞄准
1.注意读音指导:“桅、唬、咧”这三个字不能读字读半边。“吓唬”一词中“唬”读轻声。
2.形近字识字:肆——套、律 桅——危期
3.联系词意识字:龇牙咧嘴 瞄准写字:1.写正确艘 肆 钩 舱 鸥 (“艘”注意右上的笔顺;“肆”注意左边的笔画;“钩”的右边不能写成“勺”;“舱”的右边不能写成“仑”;“鸥”的左右不能写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