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1-20 11:4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1/25/20182 1.本课导入采用 “概念解释”方法引出“儒家”和儒家思想,用“三孔”图文资料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接着,用预学案提出问题,调动同学们思考、作答的兴趣。
2.对于本课难点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运用史料逐条分析,并用示意图加以剖析;对本课的重点内容春秋战国时的儒、道、法、墨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结合课本和图文资料,逐一展示;同时运用比较、拓展、探究等方式进一步掌握其观点。通过一则故事提出问题,让学生站在不同学派角度分析其解决方法,帮助学生巩固本课的重要内容。11/25/201831.识记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11/25/20185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庙——杏坛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在中国,几乎是每一个省府或县城,都有 一座孔庙,但是规模最大的一座在曲阜。 孔林孔子及其家族的
专用墓,也是目
前世界上延时最
久、面积最大的
氏族墓地。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府1.什么是“百家争鸣”?2.是什么原因促使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4.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社会(乃至)当今有什么重要影响呢? 3.主要派别和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11/25/20188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1.“百家争鸣”的含义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2.“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材料一 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亩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己悉矣。
──谷梁氏《谷梁传·宣公十五年》 材料二 宣公三年春,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
──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材料三 信陵君,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 材料四 仲尼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
材料五 孔子以诗史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形成,社会的大变革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空前繁荣。
(1)经济: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2)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3)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11/25/201812牛耕和铁器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社会大变革土地制度阶级关系政治制度奴隶制瓦解
封建制确立思想文化空前发展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百家论战,儒家与法家之争。http://www.jtyhjy.com/edu/ppt/ppt_playVideo.action?mediaVo.resId=55e019eaaf508f0099b1c84d 二、“百家争鸣”的代表 (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一)儒家学派1.春秋时期:孔子(1)孔子的生平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出身于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长九尺六寸,俗谓长人而异之。”
“万世师表”“至圣”“六经” “七十二贤”①思想主张:
A.政治思想:
B.民本思想:
C.教育思想:
(2)孔子的思想“仁” 与 “礼” 阅读课本P4-5页,结合所学的语文知识,思考:
①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②核心是什么?
③怎样实现“仁”?强调“仁”的目的是什么?
④“仁”与“礼”的关系?“以德治民”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仁”是内在的自觉,“礼”是外在的约束。 “仁”是“礼”的内在基础和灵魂,“礼”是“仁”的外在体现和依托,是贯彻实施“仁”的手段和保障。②核心:“仁”(含义: 即“爱人”,“仁者爱人”)

③实现“仁”的方式:“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别人)“克已复礼”(对自己)“仁”的目的:协调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统治秩序。④“仁”和“礼”的关系2.战国时期: 孟子、荀子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有“亚圣”之称。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曾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有《荀子》保存其主要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阅读教材P5页,了解孟子荀子思想,完成下列表格:“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仁义”“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人之性恶”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爱人为政以德
足食…民信之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创立儒家学派使儒学体系更加完
整,成为蔚然大宗 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负责征集和收藏文化典籍。他博学多智,精通礼法,熟悉各种典章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思想通过《道德经》一书流传下来。(二)道家学派1.老子帛书《道德经》
(马王堆汉墓出土) A.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根据以下材料,总结老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11/25/201823B. “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政治主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道法自然。” “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2.庄子— 战国时期
思想主张:
1.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2.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
得精神上的自由3.法家——韩非子(战国末期)
(1)思想主张:
①政治改革
②法治(“法不阿贵”)
③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意义:
顺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秦朝为什么“焚书坑儒”,以法家思想为指导?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兔》的故事反映了
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①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4.墨家——墨子(战国初期)
(1)“兼爱”
(2)“非攻”
(3)“尚贤”
(4)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墨翟(dí)
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 三、“百家争鸣”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其主张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孔子和早期儒学道家、法家和墨家社会原因主要流派历史影响孔子的思想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和庄子法家:韩非子墨家:墨子孔子说:我仁;孟子说:我义;老子说:我无为;庄子说:我逍遥;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孙子说:战场上见高低! ?一个少年因国家赋税过重,家里生活困难,偷盗了邻人的钱财。?假如你是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代表,面对窃贼,你会怎样评价这一事件??儒家:认为小孩的道德认识水平不高,开始对小孩进行道德教育,以提高小孩的道德修养,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以改正。???
道家:认为小孩子太小,还不懂事,随他去。而且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等到小孩长大了,自然就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到时就能修正自己的行为。?墨家:主张非攻,兼爱,视人如己。认为我们应该把小孩当作自己,像爱自己一样爱这个小孩,并以自己对自己做的处罚的标准,来处罚这个小孩。不能宽以律己,严以待人。??
?
法家:主张制定严酷的刑法,并处于犯罪的人刑罚。认为这个小孩罪大恶极,应该对这个小孩作出严厉的处罚,以树立社会的风气,才能维护国家的统治1. 《孟子》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据此可知,孟子强调(  )
A.道德教化 B.兴办教育
C.克己复礼 D.礼法并用
A2.2010年9月,以“走近孔子,感悟圣城”为主题的祭孔大典在山东曲阜举行。活动中诵读了《论语》经典,其中读不到的是(  )
A.仁者爱人
B.德不孤,必有邻
C.民为贵,君为轻
D.礼之用,和为贵C3.先秦一位思想家说,“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子
D11/25/201835
4.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是(   )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
C.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A11/25/2018365.天气转冷,四位同学讨论穿衣问题。甲说:“天冷多穿一点,天热少穿一点,穿衣应合乎四季的变化。”乙说:“穿衣服要依身份与地位而定,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着简单朴素为好。”丁说:“何必麻烦,按学校规定,大家都穿校服不就好了吗?”他们四人的说法恰好与春秋战国的四种思想相吻合,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甲-儒 乙-法 丙-墨 丁-道
B.甲-道 乙-墨 丙-法 丁-儒
C.甲-道 乙-儒 丙-墨 丁-法
D.甲-儒 乙-墨 丙-法 丁-道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