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1-20 14:3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5张PPT。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21.本课的导入先创设情境“挑战自己”,后展示材料揭示理学弊端,引出对待理学的态度:批判继承。导入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且开门见山,有利于新课开展。通过材料的阅读,总结思想家的思想观点,培养学生从历史史料中汲取历史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2.对于本课重点是四位思想家的进步思想主张,通过对史料的分析逐一得出;对难点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及历史作用,通过对探源篇与反思篇中图文资料的分析加以阐述。31.识记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2.理解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形成的背景。
3.评价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的思想。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谁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你对这种说法怎么看?
如果你是古代人,你敢挑战孔孟权威吗?
挑战自己5理学的危害“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1723—1777)历史场景二明末农民起义历史场景一 八股取士,考场举子为入官场不惜煞费苦心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黄宗羲八股取士考场作弊工具:小抄本7历史场景三历史场景四 “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转他郡粟给老幼,自桐江,自饶河,自宣池者,舰相接肩相摩也。……中人之家,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
——《天下郡国利病书》 (意大利)利玛窦于1584年制作的世界地图被明清统治者藏在书库里,一放就是250多年,无人问津。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背景。1.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经济:
商品经济发达,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本原因)
——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3.思想:
程朱理学、八股取士,因循守旧,束缚思想;
“西学东渐”,近代科学传入,开阔了人们眼界。一、探源篇——背景认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二、揭秘篇——内容(一)走近“异端”思想家——李贽明朝“第一思想犯”李贽
李贽,号卓吾,福建泉州人。青年时代生活困乏,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著作有《焚书》《藏书》等多种。介绍李贽的生平,更容易理解李贽思想产生的原因http://www.jtyhjy.com/edu/ppt/ppt_playVideo.action?mediaVo.resId=55d57293af508f0099b1c72a 李贽讲学跟别的先生不一样:别的先生只收男生,李贽偏偏要男女收在一起教;别人教书专讲“四书” “五经”,李贽却宣扬物质享受,捍卫个性和自由。他还经常出谜语逗学生们玩:
  
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
  公公拉着媳妇手,细伢打破老子头。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品读李贽 材料一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
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
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 材料二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焚书》1. 挑战权威: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是非标准 材料三 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人之常情),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天赋)。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各从所好,各骋所长”宣称“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赞扬汉代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人教版教师用书
2.挑战正统思想,抨击传统观念:
强调人的正当私欲,提倡个性自由发展,男女平等 材料四 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天理)。
——《夫妇论》 3.万物皆生于两:否定了“天理”的存在,动摇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不足:
①本原的探讨不切实际
②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秩序,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自己的设想。积极:
①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
②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③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影响:(二)走近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隐居著述。是浙东学派的创立者, 代表作《明夷待访录》等。 1.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黄宗羲 材料一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1)猛烈抨击君主专制 ——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2)“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限制君权,保证人民基本权利。品读黄宗羲18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财计三》
追问1: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而黄宗羲却反对君主专制, 你如何认识?

追问2: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你如何认识?

追问3:黄宗羲代表哪个阶级利益? (4)主张“工商皆本”两者都是进步思想,前者适应了诸侯割据的形势,后者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商鞅主张适应小农经济的发展,黄宗羲主张适应资本主义萌发的发展。地主阶级2.主张“经世致用”的顾炎武 江苏昆山人,人称亭林先生。他早年参加“复社”,投身反对宦官专权的政治活动。清军南下时,他参加抗清活动,并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代表作《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等。 材料一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 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亭林文集》 品读顾炎武1.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
2.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21“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许多思想家所共同主张的一种学说。它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社会现实,强调要到实践中求真知,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
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有亡国,有亡天下。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顾炎武《日知录》思考:亡国”与“亡天下”有何区别?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亡国”:改朝换代,政权变更。
“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
3.唯物思想家王夫之 湖南人,晚年隐居湘西石船山,学者称他为船山先生。举兵抗清失败后,隐居著书。他著述甚多,后人编为《船山遗书》。他的哲学思想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代表作:《宋论》《读通鉴论》
注: 王夫之几十年坚持每天打伞穿木履,表示与清廷不共戴天、不踏清朝土地 。 材料一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王夫之
材料二 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王夫之
材料三 天下惟气而已矣,无其气则无其道。 “气者理之依也……” “动以入动,不息不滞……天地之气,恒生于动而不生于静 。”
——王夫之
品读王夫之1.批判君主专制;
2.肯定工商业的重要性;
3.唯物辩证思想: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可以认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归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共同思想:(1)政治:
批判君主专制,具有民主意识
(2)经济:
重视工商业的发展
(3)学风:
经世致用
(4)思想: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如何在批判、继承并发展儒学的?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为什么没有像启蒙运动一样推动社会的转型?三、反思篇自身局限: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秩序,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自己的设想。
时代环境: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程朱理学仍占据统治地位。 王夫之
顾炎武
这一部部著作是一个个思想家的历史沉思录。身处明清鼎革之际先驱们上下求索,承古萌新,在痛定思痛中发出抑制君权、振兴工商等前瞻性的呐喊,但由于缺少现实的条件和经济动因,仅仅是晚风轻拂,最终未能突破传统的藩篱,实现社会的转型。但这些积淀了一个个“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学者深邃反思的著作,连同他们文化精神已然跨越时空,薪火传承。 下列资料叙述的是哪一位思想家的?成于康熙二年的《明夷待访录》,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弊端,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卓越见解……
自二十七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秦章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录,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
他公开以“异端”自居,毕生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为已任。……反对“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提出天理、人欲没有区别的见解……
反对豪强兼并土地,提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主张。……晚年所指撰《读通鉴论》《宋论》,荟萃平生治史心得,为探讨其史学思想的重要依据。
顾炎武黄宗羲李贽王夫之30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演变背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形成汉代成为正统宋明发展为理学明清新发展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的思想主张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流派的形成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的建议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张、明朝陆九渊和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李贽的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1.《焚书·答耿中丞》说:“夫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为‘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之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撼其夫,而公谓我愿之欤?”此话( )
A.主张人有独立思考的权利
B.否定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批判孟子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D.提倡学以致用和亲身实践A2.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非同寻常的时期。而黄宗羲在明清思想史上,非预期地“结束了一个时代,开启了另一个‘新’的时代”(刘述先)。这个“新”时代( )
A.开始出现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
B.民主启蒙思想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C.彻底结束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D.开始倡导“自由”“平等”思想A3.顾炎武的某些思想被后人归纳为一句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名言,即(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4.桐城人方东树1825年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藏书满家好而读之,著书满家刊而传之,诚为学十之雅素,然陈编万卷,浩如烟海,苟学不知要,敝精耗神,与之毕世,验之身心性命,试之国计民生,无些生益处,此只谓之嗜好,不可谓之学。”这番话表明作者( )
A.呼吁挽救民族危机
B.提倡崇实学风
C.潜心研究考据学
D.主张文人藏书著书
B5.“他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气魄,对自先秦至清初两千多年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和命题上,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见解。”上述评论中的“他”应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