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1 16:3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上册一第二单元
Interview with
Yuan Longping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水稻研究的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稻国之一,水稻种植面积为总播种面积的1/3,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0%。
从国际上看,全世界约有1/2的人以大米为主要粮食,有90多个国家种植水稻——世界意义。
了解作者
沈英甲
(1948—)笔名佳英、英佳,吉林辉南人。
1968年应征入伍,历任空军部队无线电员,《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机动记者、主任记者,科技日报社副刊部主编,机动记者部主任。
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机械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了解背景
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过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粮食短缺困境。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2001年2月19日,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袁隆平院士颁发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①本文就是在袁隆平获奖后,沈英甲写的一篇关于袁隆平先进事迹的人物报道。
袁隆平
袁隆平,1930 年生于北京,1953 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当时,作为青年教师的袁隆平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用科学战胜饥饿。经过多年实践,他终于推翻了当时国际上关于水稻没有杂交优势的普遍观念,推出了一代又一代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他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世界粮食基金会“2004 年世界粮食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多项国际奖项,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81 年,我国将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授予袁隆平研究小组。
1995 年,袁隆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 年,袁隆平被授予2000 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1 年,《科技日报》记者沈英甲发表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
本文关联知识
袁隆平的品质
2001年春节后第二天,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1960年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1964年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1992年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1993年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1986年以来,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我国科技工作者袁隆平、李必湖、张先程等人培育而成。以其根系发达,分蘖性强,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米质优良,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的优点,经过几年的试种和推广,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杂交水稻是我国农业方面的一项重大发明,它突破了“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杂交没有优势”的观点,找到了新的杂交方法,为大幅度提高水稻主量开辟了新的途径,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新近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
传记式
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
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群像式
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特写式
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的范围大得多,
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
人物通讯
题目解释
作为一篇通讯,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本文标题采用了正副标题的形式,正标题为虚,“喜看稻菽千重浪”出自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契合了袁隆平数十年追求的梦,最能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的研究成果以及突出贡献的赞叹;副标题为实,交代了这篇人物通讯的主人公及其所获得的荣誉。
生字词
一蔸
屏气
分蘖
籼粳
笼罩
囚笼
lóng
lǒng
niè
xiānjīng
稻菽
shū
dōu
bǐng
词语解释
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顾。
贬低斥责
比喻牢记心上,永远不忘。也说镂骨铭心,铭心刻骨。
早熟而无粘性的稻子。
泛指植物由茎的根部长出的分支
敢于排除别人的异议,有力坚持自己的观点。
义无反顾
贬斥
刻骨铭心
籼稻
分蘖
力排众议
课文写了袁隆平哪四个方面的内容? (抓小标题的关键词)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写他的工作态度和方法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写他的学术品格和精神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写他的道德操守和准则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写他的人生理想和志向
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困难:
权威论断的否定:杂交无优势。
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
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
他是如何解决的?
发现特异稻(欣喜)
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
试种特异稻(失望)
分析研究(自信)
发现真理(收获)
细节描写:“跨”“迈”“蹲”“翻”等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袁隆平在试验田工作的情形,表现了他工作时的认真严谨、一丝不苟。
环境描写:以薄雾笼罩、细雨飘落的马坡岭,几百亩的试验田等具有浓郁自然气息的环境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景,烘托出人物忘我工作的精神。
效果:具有生动的画面感,增强了人物的形象性与报道的真实性。
文章第一段引出通讯报道人物的文字,在手法和效果上有什么特点?
原文:“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在这篇通讯中,作者还用了很多细节描写来表现袁隆平的优秀品质,请举例说明。
分析:“敏锐”“屏气静神”“欣喜”三个极富感染力的形容词,准确无误地抓住了袁隆平在发现雄性不育植株时的心情。“停留”“伸出”“抚摸”三个动词更是详尽地突出了他工作认真专注、观察严谨细致、科研一丝不苟的个性。
在这篇通讯中,作者还用了很多细节描写来表现袁隆平的优秀品质,请举例说明。
原文:“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
分析: 从“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这样的细节描写我们能够看出袁隆平对待植物科学、农业技术研究的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对稻田如数家珍般的熟悉与热爱。
请结合课文试分析,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
通俗易懂。如:袁隆平“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真实准确。列举了大量的数字和具体的时间,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表达的准确性。如:产量占90%以上;增长20%左右;1961年7月的一天等。
生动传神。如“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
情感充沛,富有感染力。如“激动得几乎要喊出来!”
富有哲理,引人深思。如“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教师总结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典型事例及细节描写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大胆创新的精神,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对解决中国及世界粮食问题具有的重大意义——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上册一第二单元
高中语文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