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议论散文
抒情散文
记叙散文
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
以抒发作者主观感情为主的散文,称为抒情散文。
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
钱钟书
走近钱钟书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作者简介
1941年回家探亲时,因沦陷而羁居上海,写了长篇小说《围城》和短篇小说集《人 兽 鬼》。《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散文大都收入《写在人生边上》—书。《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1949,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并负责外文研究所事宜。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著有《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1998年去世。
“婚姻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品读《围城》
一、内容简介:
钱钟书创作的《围城》被誉为“新儒林外史”,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主人公方鸿渐是江南豪绅之子,留欧四年,买来美国大学假博士文凭混迹沪上。尽管国难当头,一批留学回国的男女仍大玩爱情游戏。
1937年夏,方鸿渐从欧洲回上海,住在已亡未婚妻的家中,与女博士苏文纨、大学生唐晓芙小姐发生了恋爱纠葛。因此受到丈人家的冷淡,他恋爱失败之后和苏的失意追求者赵辛楣成为好友,二人接受内地三闾大学聘请。一路上历经艰险,也遭遇无数趣事。在三闾大学的任教期间,方不知不觉地卷入校内个人恩怨和乡里狭隘观念的明争暗斗中,几位同事都反对他,而他和英语助教孙柔嘉的日趋亲密更引起他们的嫉妒。赵辛楣离校从商后,方被校方排斥。方与孙结婚回沪。但他俩因琐事争吵终于导致无可避免的分手。
所以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对婚姻也罢,对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二、《围城》的命运:
《围城》出版于1947年,解放前连续印过三版。不久,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作品没有鲜明的为着革命或理想召唤风雷的战斗色彩,不适应时势的需要,从此在中国沉默下来。而同时,作品在国外被译成英、俄、日、法等多种文字,被称为“本世纪最优秀的中国小说”,并改变了西方对现代中国文学的看法,被认为是一部才华横溢的艺术杰作。1980年作品重新面世并受到好评,不久又改编为电视剧。
三、《围城》的题意:
“围城”的含义,小说中有两次交代:
第一次是:方鸿渐与假道学褚慎明,以及诗人董斜川、
苏文纨聊天时说起,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
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
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苏小姐道:“法国也有
这么一句话,说结婚是被围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第二次是:方鸿渐连受挫折后,说:“我还记得那一次褚
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
这个感想。譬如我当初很希望到三闾大学去,所以接了聘
书,近来愈想愈乏味,这时自恨没有勇气原船退回上海。”
四、《围城》的语言艺术:
一位文学史家曾说:“综览五四以来的小说作品,若论文字的精彩、生动,《围城》恐怕要数第一。”
1、比喻艺术:
《围城》中的比喻的喻体融入科学、文学、哲学、历史、
宗教、艺术、民俗、掌故等诸方面的知识。比喻之多、 之奇、之典雅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是首屈一指的。
2、讽刺艺术:
《围城》既有中国《儒林外史》式的冷嘲,又有马克·吐温式的热讽,形成既尖锐泼辣又诙谐幽默的讽刺特色。
3、幽默艺术:
《围城》是幽默小说的典范。不仅通篇幽默不断,而且形象生动有说服力。
泛指宾主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暄:温暖。
感情或道德方面的分隔,缺少牵连;没有亲密感或亲切感。
搅动
琐碎:
镶嵌:
隔膜:
飒至:
羲皇:
寒暄:
积累字词
jiǎo
suǒsuì
零碎细小。
xiāngqiàn
以物嵌入,作为装饰。
gémó
sà
清凉的样子。
xī
伏羲氏,传说中的古帝。
xuān
捷径:
笼络:
希冀:
鸟窠兽窟
眼花缭乱:
镇天镇夜:
积累字词
jiéjìng
近便的小路;喻不循正轨,贪便图快的做法;喻速成的方法或手段。
lǒngluò
围绕,包罗;拉拢,控制。
jì
希望得到。
kē kū
liáo
形容眼前的景象复杂纷繁,使人感到迷乱。
整天整夜。镇,表示完整的一段时间,多见于早期白话。
第一部分(1):由春天引出窗的形象和作用
第二部分(2—3):门与窗的比较
第三部分(4):窗是房屋的眼睛
速读全文,理清思路,划分结构:
:
(一)窗与春天:
阅读第一段,回答:作者为什么说“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
——因为到处是不明亮的阳光,到处是没有生气的风,到处是琐碎而单薄的鸟语。
——“贵”“贱”的区别在于:窗户的有无
作者为什么说“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因为作者认为屋外的春天太贱了,只有通过窗子的取舍,把室外的又杂又乱的景物舍掉,阳光看起来才明亮,风才觉得有生气,鸟语听起来才更动人。
“画”比喻春天的景色。 “框子”比喻窗。有了窗子,提炼精华,剔除龌龊,便可以做到欣赏。
(二)窗与门
请认真阅读文章第二、三段,试比较“窗与门”的异同。
窗与门
共同点:
都可以作为进出口
不同处:
1、
2、
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
窗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
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
3、
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
窗多少是一种奢侈。
4、
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
5、
门是人的进出口。
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
6、
门的开关是由不得你的。
窗的开关是有你自己决定的。
第2段: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
“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意义
门——追求、欲望
客人
窗——占领、享受
主人
对该句话的理解:门,打开的是人的世俗社会;
窗打开的是人的精神世界,通向人的精神世界存在。
第3段:门和窗代表不同的进化阶段
进化阶段
门——保护、需要
由不得人
窗——奢侈、享受
自由自主
实用性
审美享受
门——人的进出口
人臣服于自然
窗——天的进出口
人驯服了自然
明确:门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
窗子满足了人的精神需要。
(三)窗与眼睛
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
同时也让人看到了我们的内心。
2、窗子许里面的人看出去,
同时也许外面的人看进来。
1、我们跟带黑眼镜的人谈话,总觉得捉摸
不住他的用意,仿佛他以假面具相对。
2、在热闹的地方住的人要用窗帘子,
替他们私生活做个保障。
“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 —刘熙《释名》
“双瞳如小窗,佳景收历历。” ——凯罗《晚歌》
“相人莫良于眸子”——孟子
找出体现窗与眼睛相同之处的语句
关窗等于闭眼
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
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关了窗好
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
二者的连带关系:
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
给予你什么满足,你想回到故乡,你要看
见跟你分离的亲友,你只有睡觉,闭了眼
向梦里寻去,于是你起来先关了窗。因为
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整天
整夜不关的。
看法一:
作者通过窗的描写,是想表达一种
既想开窗让心灵自由,而又害怕外
界的纷乱的矛盾心理。
看法二:
作者是在针砭时弊,因为外在的环境
让人极不满意,唯关窗闭眼能逃避到
梦中去。
看法三:
作者只是通过“窗”来表达自己对人生
精深的认识,行文客观,睿智,情感
性、个体性并不强。
主题认识
临窗而思
窗—体现一种“隔与不隔”的境界。
窗—体现了空灵与充实这两种艺术的境界。
打开窗,我与窗外的世界相融,好似“无我”;
关上窗,独自一人在房间里冥思,又好似“有我之境”。
窗,在不经意之间,成了内与外的载体,隔与不隔的交融。
它的外面就是广袤无垠,又天生它的里面是有限的充实。
窗,在矛盾而又和谐的世界里成了联结两种意境的桥梁。
窗—是一个媒介。
它将“我情”移于外,将“外情”移于我。
只有窗,既能让你的心放飞,同时它又收得回来;
既能让你被自然所感动,又能真实地发觉自我的存在。
没有窗,那一份自在、适和随意也就荡然无存。
窗—是一种意境,一种内外交融的情感,一种哲学。
写作特点
1、以小见大,见解独特:发人之所未发,见解独到,充满着人生的哲理。屋子是人类进化的产物,但仍不能因保护自己而割断与外界的联系,窗子代表着“占领”与“享受”,是人的精神世界对大自然的一个胜利。
2、事例信手拈来,语言妙趣横生,旁征博引,启人心智。
3、运用对比,把窗的特点与含义表达得更显豁、更丰富、更形象。
对比: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引用:陶渊明的诗《归去来辞》。
比喻: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
用典:“据爱克曼记一八三0四月五日的谈话,……看不出他们的心境。”
拟人: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
把风和太阳 进来……
逗引
修辞手法
课文总结
本文作者以 透过窗观赏春天 引入,阐发了他对于“窗”独到的见解,在作者笔下,窗不但是我们观赏自然的绝佳镜头,而且往往和人类的精神享受相关,正对着人们审美的后花园,窗甚至是人类灵魂的最后防线,保护着我们的内心。
因此:应以审美的眼光享受生活,注重个人主体性的存在,重视精神层面的追求。《窗》充满着人生的哲理,屋子是人类进化的产物,但人不能因保护自己而隔断与外界的联系,窗子就代表着“占领”与“享受”,是人的精神世界对大自然的一个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