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共三课时,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共三课时,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1 09:05:4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9张PPT)
9.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元日》并背诵,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其散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
了解诗人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即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这一天中国民间有许多传统民俗活动,包括贴春联和门神,除夕守岁,开门爆竹。
解读题目
还有很多别名,如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新年、元春等。
检查预习
初读诗歌
初步感知
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行新政时。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危机,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第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开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了解背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在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解读诗歌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用桃木制成,上面刻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是春联的前身。
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泛指家家户户。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生活场景?有什么作用?
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谢谢观看
9.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朗读古诗《清明》并背诵,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检查预习
了解诗人
杜牧,晚唐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唐】杜牧
初步感知
解读题目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时节的细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路上的行人满怀悲愁和伤感。
解读诗歌
诗中描写了哪些事物?
“行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是指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
“行人”不等于“游人”,
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向人打听哪里有酒店,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
第一句诗怎样理解?
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诗人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诗中“遥指”有哪些含义?
“遥”,字面意义是远,让我们认为杏花村还有一定的路程。
“指”,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来了。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为诗句增添了不少情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
“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
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
“转”,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谢谢观看
9.古诗三首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内容。
了解诗人
王维(701年-761年),唐朝著名诗人,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他的诗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禅”的意境。
检查预习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揭题引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初步感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独自在他乡做客人,每到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
思念之深、思念之重是连接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
“独在异乡”在诗中说明了什么?
“异客”在诗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
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更加形象贴切地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孤独寂寞的感受。
“倍”字用的妙,你能说说妙在哪里吗?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一种有香气的植物。古代有重阳节佩戴茱萸枝、饮菊花酒、登高的风俗,认为这样可以避灾。
我在遥远的异乡想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对这两句诗你怎样理解?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两句诗是诗人的想象,也是全诗感情的最高潮,诗人想象着亲人们欢聚重阳节时,一定会想起他这个游子,实际是写他一直在思念家乡,一直在想象着家里的情况。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的孤独生活,遇到佳节良辰,倍加思念亲人。接着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想念家乡渴望亲人团聚的感情。
《元日》写的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 ,“路上行人欲断魂”描写的是 的景象。
春节
重阳节
清明节
填一填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