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5)第一单元课件:第4课《逍遥游》(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5)第一单元课件:第4课《逍遥游》(共4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21 18:4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7张PPT。逍遥游
庄周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梳理本文的实词、虚词的用法,增强
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和鉴赏,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在文中体现的人生观。
学习方法: 诵读法 问答法 讨论法
1、庄子和《庄子》简介? ??
庄子,名 ,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 国人,著名的 、 ,
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 ”。
《庄子》一书现存 篇。有内篇 篇,外篇 篇,杂篇 篇。内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2、字音识记
鲲( )鹏 抟 ( ) 齐谐( ) 坳( )堂 迁徙( ) 北冥( ) 夭阏( ) 沮( ) 丧榆枋( ) 斥鴳( ) 舂( )米 晦朔( )泠( )然 蓬蒿( ) 翱( )翔 恶( )乎待哉 穷发( )之北
知( )效一官 决( )起而飞
数数( )然 蟪( ) 蜩( )3、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
(2)三餐而反 ( )
(3)小知不及大知 ( )
(4)此小大之辩也 ( )
(5)而征一国者 ( )
(6)而御六气之辩 ( )
(7)旬有五日而后反 ( )冥通溟,大海反通返,返回知通智,智慧辩通辨,区别而通能,能力辩通变,变化有通又4、虚词、实词
怒而飞 (怒: )
志怪者也 (志: )
以六月息者也(去: ;以: )
则风斯在下矣(斯: )
莫之夭阏者(夭阏: )
之九万里 (之: )
之二虫 (之: )
众人匹之 (匹: )
彼且奚适 (奚: )是鸟也 (是: )
抟扶摇 (抟: )
置杯焉则胶 (置: ;胶: )
而后乃今陪风(陪: )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 )
适百里 (适: )
以久特闻 (特: )
穷发之北 (发: )
恶乎待哉 (恶: ;待: )5、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
(水: )
(2)而后乃今将图南
(南: )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非: ).名词作壮语,在水面上
名词作动词,向南飞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6、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 ( )
(2)《齐谐》者,志怪者也。( )
(3)莫之夭阏者。 ( )
(4)之二虫又何知! ( )
(5)奚以知其然也? ( )
(6)彼且奚适也? ( )
(7)彼且恶乎待哉? ( )判断句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7、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 ;
今义: 。
虽然:古义: ;
今义: .很饱的样子
表示不出意料
即使如此
表示转折8、固定句式
(1)奚以……为? ( )
(2)其……?其……?( )哪里用得着------(干什么)呢?
是--------,还是--------?(表示选择)9、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 。
望: 。
朔: 。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阴历每月十五
阴历每月第一天(三). 课中分析、理解 第一段
?
1. 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
???
?
2. 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
3. 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
?
??? 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 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略,见后(四). 课中分析、理解 第二段
? 1. 这一段可分几层?
?
2. 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
?? ??? 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众人 第一层,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第二层,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
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鴳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3. 根据本段中的“小”“大”观点,第一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五). 课中分析、理解 第三段
? 1. 这一段写了哪些人?可分为几类?
???
??
2. 作者对这几类人的看法是怎样的?
??
??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 宋荣子、列子//
???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
(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 “犹有所待”)
//(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逍遥游。)
3. 庄子所说的逍遥是什么?“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绝对的精神自由。 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万物皆“有所待”,只是有“小大之辨”“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恶乎待哉?”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物众人至人神人圣人先破 --- 后立 --- 无所待↘↙课后思考题:
作者既然认定“大鹏有所待”,又为什么描绘大鹏,赞美大鹏? (六).课后反馈练习
? 1. 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北冥(míng)?? 鲲鹏(kūn)
??抟扶摇(chuán)?? 坳堂(āo)
??? B. 夭阏(è)?? 蜩鸠(tiáo)??
决起(jué)???榆枋(fāng)
??? C. 舂粮(chōng)? 朝菌(cháo)
蟪蛄(huì)??? 大椿(chūn)
??? D. 斥鴳(yàn)??蓬蒿(hāo)??
泠然(líng)? 数数然(shuò)抟扶摇tuán;
B. 决起xuè;
C. 朝菌zhāo。D?2. 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 A. 《齐谐》者,志怪者也。?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 B. 此小大之辩也。???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 C. 旬有五日而后反。???
小知不及大知。
??? D. 御六气之辩。???
而征一国。B
“志”通“记”,记录;
“反”通“返”,返回;
C. “有”通“又”;
“知”通“智”,智慧;
D. “辩”通“变”,变化;
“而”通“能”,才能。 3. 与“《齐谐》者,志怪者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 莫之夭阏者。??
? B.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 C.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D.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D项与题干均为“判断句”。
A. 宾语前置;B. 状语后置;C. 定语后置句。
???
D4. 下列“其”字不作代词的一项是(? ??)
??? A.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 C.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D. 奚以不知其然也。B. 副词,表反问语气。
B5. 选出加粗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 ??)
??? A.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 B. 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 C.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D.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A. 古义:真正的颜色;今义:纯正的颜色;C. 古义:不求名声;今义:没有名声;
D. 古义:四季;今义:春天和秋天。B6. 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 ??)
??? A.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译:有如奔腾的野马一样流动的雾气,飞扬着的尘埃,都是被生物的气息吹拂在空中飘荡着。
??? B. 之二虫又何知?
??? 译:鸣蝉和学鸠这两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 C. 此小大之辩也。
??? 译: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
??? D.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 译:小的智慧比不上大的智慧,短促的寿命赶不上长的寿命。
??? D7. 选出对“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理解正确的一项(? ??)
??? A. 彭祖虽活了八百岁,但与冥灵、大椿相比,是小巫见大巫,显得可悲。
??? B. 是说世人只与彭祖相比,却不知道有比彭祖更高寿的冥灵、大椿,显得可悲。
??? C. 世人与活了八百岁的彭祖相比,感到可悲。
??? D. 是说彭祖与大椿比,感到可悲,世人与彭祖比,又感到可悲。B8. 解释加粗的词。
??? ①故夫知效一官。__________
??? ②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__________
??? ③辩乎荣辱之境。__________
??? 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__________功效,胜任 使……到来 界限 拼命追求 9. 对课文末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善行能联合一乡之人,宋荣子嗤笑他们,而没有向他们学习,这是不对的。
?B. 世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并不因此奋勉,这表明他成功后的懈怠。
?C. 宋荣子对世俗的荣誉并没有汲汲去追求,他超然脱俗,树立至德。
?D. 只有无所待的人才能达到至人境界。D 逍 遥 游庄子第二课时儒家:孔子(孔丘)---
孟子(孟轲)--------
荀子(荀况)--------
道家:老子(李聃)--
法家:韩非子(韩非)---
兵家:孙子(孙武)---
《论语》《孟子》《荀子》《老子》(《道德经》)〈韩非子〉〈孙子兵法〉《庄子》(〈南华经〉)庄子(庄周)-----1、小组讨论: 文中写了几次“笑”? 各笑什么? 答:写了三次“笑”, 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答: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2、思考并讨论: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 (3)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 (4)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又怎样?
答:蜩与学鸠嘲笑鲲鹏是因为它们不理解鲲鹏的远大志向。/并且对文中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本文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作者都持否定态度,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答: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3、问: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4、问: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
答:“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无己: 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
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无功: 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
汲追逐外物。
无名: 忘怀荣辱得失,褒贬任人。 (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
答: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2)作者所谓的“逍遥游” 指的是什么呢?你又是如何看的呢?答:作者所谓的“逍遥游” 指的是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庄子,
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人不要成为物的仆役、异化的牺牲品。老师寄语: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有时不妨学学庄子,超然物外,幻化为蝶,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的明月清风、甘露琼浆,流连在姹紫嫣红的花丛中,徘徊于清澈湍急的小溪边,欣赏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品味着小桥流水、杏花春雨,时而扶摇直上,摒弃了人间的是非荣辱,遗世独立,超脱了世俗中生死名利的纠缠,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翱翔。这是多么地逍遥啊!二、学习庄子远大的目光和恢宏的气度。老师寄语:作为青年我们也要从前人那儿继承鹏的精神,拥有鹏的气度。不能如药家鑫自私到撞人后为了逃脱责任而残忍地将人杀死;更不能像马家爵那样只因一点儿小摩擦,就残忍杀害四名同学。不能极端地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狭隘、冷漠,不懂得人生的真正价值。我们要高飞,就要有鹏海纳百川的宏大气度和笑看风云的开阔襟怀。
三、批判地继承,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老师寄语: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得下苦功。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更应该遵循学习的规律。可是我们有些学生,却对此视而不见。有的平时不学,考试时才临阵磨枪;有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上课走神,回家边学边玩……最后导致自己成绩不理想,更重要的是基础文化知识不能系统扎实地掌握,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及时养成,这样,我们如何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呢?  人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人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荣利,则能悠游自得。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不妨去向老庄寻一剂良药。老庄思想的积极意义:(2)作者所谓的“逍遥游” 指的是什么呢?你又是如何看的呢?答:作者所谓的“逍遥游” 指的是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我们则应当摈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5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①借用寓言说理,生动透彻。寓言是一种用故事来寄寓道理的文学体裁,是比喻的高级形式。它篇幅短小,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以述说的故事为喻体,以阐述的教训和哲理为本体,具有极大的思想启示意义。其主题思想多是借小喻大、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此喻彼。寓言文学在世界上有三大发源地:印度、希腊、中国。印度有经典《三卷书》《百喻经》;古希腊有集子《伊索寓言》;而中国古代却没有专门的寓言集。中国古代寓言夹杂在论说文和史传文中。只有论证的手段,并未独立成篇。虽然如此,但中国古代寓言叙写生动,哲理深刻,独立流传,具有无穷魅力。②想象奇特丰富,意境开阔。
③构思大胆奇妙,叹为观止。
4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