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2)第三单元课件:第9课《宋词二首》(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2)第三单元课件:第9课《宋词二首》(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21 18:58:12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永遇乐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所写内容。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宋宁宗赵括即位,当时蒙古已崛起,金日益衰败。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胄企图通过伐金立一场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宋宁宗嘉泰四年( 1204)任辛弃疾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弃疾虽被起用,但他看到韩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终非自己同调,而韩侂胄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所以他对当时的局势深感忧虑。这首词是作者于开禧元年1205)66岁时在镇江任上所做。辛弃疾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写作背景 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豪杰。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想当年,他指挥的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威猛如虎。 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北伐,梦想如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封坛祭天,作为全胜的纪念,却不料只落得惊慌败北狼狈逃窜。义隆北伐失败至今已四十三年,我遥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杀敌的情景历历在目。那堪回首,而今侵掠中原的拓跋焘祠庙香火盛烧,一片神鸦鸣噪,社鼓喧闹!靠谁来问我:将军年老,饭量可好?词中用典孙权廉颇佛狸祠刘义隆刘裕思考: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孙权:
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刘裕:
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就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思考: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上片小结: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思考: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
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作好
准备,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
行事。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思考: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思考: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以廉颇自况,虽64岁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者不接受他的建议,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下片小结: 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
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
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
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大好河山孙权刘裕怀古伤今时无英雄朝廷腐败壮志难酬上阕:下阕:刘义隆廉颇用典评古论今前车之鉴壮志未酬评古论今用典用典佛狸祠四十三年现实如故神鸦社鼓百姓麻木用典对比全词总结: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②曾有人妒。千金③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④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遭嫉妒失宠,幽居长门宫。
②蛾眉,指美女。语出屈原《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善淫。” ③千金,陈皇后曾用百金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献给汉武帝以求重新得宠。 ④玉环,指杨玉环。安史之乱时,为平军心,被迫在马嵬坡自缢。飞燕,汉成帝宠妃赵飞燕,曾得宠一时,后被废为庶民,自杀而死。二人皆善舞善妒,且不得善终。这里暗指得势的投降派。摸鱼儿 辛弃疾巩固训练 1.下列著名词作家均属于婉约派的一项是:
A.温庭筠、柳永、李清照、姜夔
B.李煜、苏轼、陆游、辛弃疾
C.苏轼、陆游、温庭筠、李煜
D.柳永、李清照、陆游、辛弃疾 A巩固训练 2.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觅(mì) 金戈(gē) 还酹江月(lèi)
B.舞榭(xiè) 去棹(zhào) 如簇(cù)
C.漫嗟(jiē) 浪淘尽(táo) 巷陌(hàng)
D.元嘉(jiā) 拍岸(pāi) 斜矗(chù) 答案:C。“巷陌”应读为xiàng。巩固训练 3.解释:
风流:
气吞万里:
草草:
?
北顾:
可堪: 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回头向北望。?
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巩固训练4.对下列句中使用典故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当年“坐断江南战未休”的孙仲谋,已无处寻觅了)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刘裕当年北伐的英雄气概)
C.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廉颇,功绩显赫,壮心不已)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刘义隆不作充分准备,仓促北伐遭致失败,警告韩侂胄不要急于事功) 答案:C。自比廉颇表达了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抒发了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巩固训练5.下列诗句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答案:B。B为借喻。其余为借代。巩固训练6.下列诗句不属于倒置语序的一项是: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C.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答案:C。A可调整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B可调整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D项可调整为“扬州路烽火”。巩固训练7.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指出解说不当的一项。
A.两位作者都是宋代词坛上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B.两首都是怀古之作,苏词是怀古伤己,辛词则是怀古伤今。
C.辛词中的“舞榭歌台,风流”是指代繁华和英雄业迹,通过慨叹它“总被雨打风吹去”,表达了“英雄无觅”的愤激之情;“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则表达了赶快建功立业的愿望。
D.两首词都借景抒情,以议论入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答案:D。 巩固训练 8.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最后用了一个典故,写道:“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样写法的作用是什么?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B.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
C.表示今天再也找不到象廉颇这样的大将的痛惜心情。
D.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答案:C。 巩固训练 9.填空:
辛弃疾,字________,号________,历城人(山东济南人),_______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______________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著有词集《____________》。幼安稼轩南宋恢复国家统一稼轩长短句巩固训练 10.翻译诗句,回答问题:
⑴翻译“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⑵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指的是谁的“舞榭歌台”? 历史之河长流,现在已经无处寻找孙仲谋(那样的人物了)。繁华时期的孙权吴国承平气象的象征。课件31张PPT。 赏清风明月,听大江东去,
烟雨任凭生设情境创创设情境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体味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感受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
3.感悟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目标 思想复杂 外儒内道
儒家的积极入世;
道家的超脱出世;
佛家的四大皆空。旷达的苏轼
仕途坎坷:“乌台诗案”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助读平台旷世奇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在他之前,诗庄词媚,词多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只宜写得缠绵婉媚,“香而软”,他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凡是诗所能表现的题材和主题,都在词里表现,正如刘熙载所说的,达到“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的程度,使词走出了樽前檀板、深闺小楼,进入社会民生的广阔天地中。这就大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功能,开创了豪放词风。故宮博物院藏书法欣赏苏轼《赤壁赋》墨迹书法欣赏念奴娇 · 赤壁怀古 整体感知体会作者在词中的所见,所想,所忆所见: 上阕:所想: 浪、故垒、乱石、惊涛千古风流人物
一时多少豪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下阕:所忆:公瑾雄姿英发
自信破敌所叹:早生华发、功业未就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是一首怀古词,主要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期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
作者就是在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此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整体感知纵观全词,作者描绘了四幅壮丽的图画。 第一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为赤壁怀古写意图。首句“大江东去”寥寥四字,气势磅礴,精练的勾画出滔滔江水滚滚东流的壮观景象。“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即景怀古,展开联想。浩荡的江水,滔天的巨浪,不由使词人联想起历史上那些功业卓著的英雄豪杰。尽管英雄们的身躯已被大浪淘尽,随岁月逝去,然而,他们创立的辉煌业绩却与山河共存,同日月争辉。赏析“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具体点出怀古的地点、朝代和具体人物。
这幅图画,气魄宏大。“大”、“东去”、“淘尽”、“千古”、“风流”等字眼的运用,使豪放之情溢于篇首。其中“大”字极言长江的江面辽阔,水势浩淼;“东去”写出浩浩江水“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千古”把人们的视野引入广阔、悠远的历史,为下阕“三国周郎”的出场绘出雄伟的背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把江山、历史、人物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意境阔大、气势雄浑。 表达了词人对往昔英雄的无限怀念。合作探究 第二幅“乱世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为赤壁江山工笔画。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具体描绘雄壮、奇险的赤壁景色。其后,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承上启下,引出下阕内容。
这幅图画,雄奇壮丽。“乱”、“穿”两字用笔如神,形象的描绘出江岸岩石或纵横交错,或挺拔直立的千姿百态。“惊”、“拍”、“卷”三字气势非凡,极言涛声之大,来势之猛。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诗意: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哪些字写得生动、传神?“乱” 、 “穿” 写出岩峰错列,直插云霄的态势。
“惊” 写出浪涛的惊人的汹涌澎湃。
“拍” 传神地写出了巨浪猛烈地冲击着岩石的情状,就好像是有意而为之。
“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水势的汹涌,场面的宏阔。夸张 对偶 比喻“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全词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由景及人 承上启下 ? 第三幅“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为周瑜谈笑强敌的英雄图。“小乔初嫁”,以美女衬托英雄,显示周瑜的年轻有为、事业有成。“羽扇纶巾”,以儒将装束描写青年将帅,显示周瑜的神机妙算,聪颖智慧。“谈笑”句以“谈笑间”就使“樯橹灰飞烟灭”的有力烘托,突出周瑜深谙谋略、从容镇定的大将风度和卓越的指挥才能。
这幅图画,气势雄壮。“遥想”、“当年”把人们的思路引向悠远的历史;“雄姿英发”表现周瑜英姿勃勃的英雄气概;“樯橹灰飞烟灭”展示赤壁大战浓烟滚滚、一片火海的壮阔的战争场面。这幅英雄图与上阕的江山图变幻交织,使人惊心动魄。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1.以美人衬托英雄。 2.着力表现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的儒将风采。合作探究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描绘周瑜什么形象?足智多谋指挥若定周瑜:
年龄:24
婚姻:美女相伴
外表:英俊儒雅
职位:东吴都督
际遇:功成名就苏轼:
年龄:47
婚姻:屡遭不幸
外表:早生华发
职位:团练副使
际遇:功业未就怀古 伤今周 郎
二十四岁
春风得意
刚柔相济
文武双全
功成名就
少年得志苏 轼
四十七岁
待罪黄州
刚正有余
文弱书生
壮志难酬
年老无为问题归纳 由此可见,作者在情感上倾向周瑜,是因为他渴望建功立业,希望自己也能像周瑜一样能为国家干一番伟大的事业。但自己年近半百,白发早生而贬居边地,无所建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悲观、失落、无奈之情? 第四幅“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为金樽酹月、自抒怀抱图。“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伤感,是自责。慨叹岁月无情而功业无成。“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自慰,是旷达。回首往事,恍如梦中。自己磊落坦诚,敢于直言,却受迫害、遭贬谪,真是岁月悠悠,“人生如梦”。面对此情此景,权且以酒酹月,借酒浇愁。值此,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
这幅图画,尽管缭绕着一层慨叹壮志未酬
的愁雾,但画面底色却不乏壮丽的色彩。“尊”
“酹”“月”字的出现,使人联想到李白那“举杯
邀明月”、“斗酒诗百篇”的豪迈气概。
消极?精神情感的自由
洒脱旷达的情怀如何理解“人生如梦”。合作探究“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这几句的主语是谁?谁在“神游”,谁在“笑我”?周
瑜苏轼?合作探究 四幅图画交织在一起,前后呼应,密不可分。第一幅赤壁怀古写意图,大笔勾勒赤壁的主要景物和联想的主要人物,为下文的描写搭好框架,做好铺垫,并与其形成远景和近景、概括和具体的鲜明对照。第二幅赤壁江山图和第三幅赤壁英雄图是对第一幅写意图的分写和照应。第四幅金樽酹月图是词人渴望建功立业,却又怀才不遇,以致思想苦闷的自我写照,是前三幅画面意境的进一步深化。四幅图画,内容变幻多姿,意境层层深入,构成一幅完美壮丽的赤壁怀古画卷。 绘奇景:雄伟壮阔颂周瑜:功成名就发感慨:壮志难酬怀古伤今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