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1 08:38: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登岳阳楼》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由于对本单元的教学缺乏学习任务群的指导,因此应站在“师”与“生”的角度,从教学与学习实际出发解读诗歌,旨在提高学生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情感的把握能力以及对其诗味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热爱诗歌并进行相关文学创作。
二、学情分析
《登岳阳楼》是高一下学期的课文,经过高一上学期对必修上册中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诗歌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诗歌的常规方法,但还普遍缺乏对细节之处的把握,如“通过炼字感受语言的张力”、“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诗歌的‘言外之意’”等,因此在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着眼细处,深入思考与探究。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炼字研读,品味语言特色,感受其“沉郁顿挫”的写作风格。
2.挖掘诗歌意象内涵,准确概括诗歌意境,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3.结合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通过对比阅读,体悟诗人情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把握诗句朗诵重点,体会意象内涵,进而品味诗情。
2.教学难点:感受语言特色,把握诗人形象,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五、教学课型
公开课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小组合作法、点拨法。
八、教学用具
课本、黑板、粉笔、多媒体(PPT)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便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说,岳阳楼紧靠洞庭湖畔,下瞰洞庭,前望君山,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因《岳阳楼记》而著称于世。晚清著名文学家、亦是我们师宗的文化名人窦垿,曾写有《岳阳楼长联》,全联102字,读来熟悉可亲,意义深刻。其中有言“杜少陵五言绝唱”,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杜甫的《登岳阳楼》,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杜甫眼中登高望远的世界吧!
(二)杜甫其人,知人论世
杜甫,被称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年轻时候的杜甫和李白一样,喜欢纵情山水,同学们中学时代曾学过的《望岳》就是其青年之志的体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风豪放,意气风发;而后,“安史之乱”摧毁了唐王朝的根基,杜甫眼中昔日的盛唐景象已随风逝去,《春望》一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道尽了几许沧桑,无尽风雨,中年之忧,跃然纸上;过往繁华似梦,杜甫仿佛一夜白了头,在人生的第五十七个年头,他拖着垂垂暮年之躯,登上岳阳楼,常言道“登高望远”,这并不是他第一次登上高处,抒发情思。让我们一起朗诵上学期所学的《登高》,大家朗诵的很好,那哪一位同学能说一说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
意境:萧瑟凄清,雄浑开阔。
情感: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时世艰难,忧国伤时。
看来大家对诗歌的意象、意境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了,那么今天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
(三)朗读诗歌,品味诗情
1.首先给大家2分钟时间,快速通读全诗,并标上朗读符号。
2.齐诵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学生进行朗诵展示后,教师进行朗诵指导。
(1)首联中的“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因此要读出悠远感,语速慢一些。诗人早就已经听说洞庭湖风景很美,今天终于来到这里,心情自然欣喜。那么喜欢纵情山水的诗人为何没有早早来一睹洞庭风采呢?则是因为国家战乱,且诗人自身身世漂泊,未能前来。如此说来,杜甫早已听说洞庭湖,却是在历经岁月沧桑后,才登临此地,所以他此刻应当是百感交集,在虚实交错之中感受着眼前美景带给自己的冲击。
由此:“昔闻”应读得无奈,“洞庭水”语调上扬,提气来读,表现渴望;“今上”有轻微的喜悦,但语调轻快之后应放缓、微抑,喜悦是暂时的,失意才是根本。(范读)
(2)颔联写的是诗人登上岳阳楼后看到的景象,因此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其中“坼”、“浮”两字应当重读。“坼”意为分裂,洞庭湖把吴楚大地分裂为两片,说明其波涛汹涌,巨浪千层,一个“坼”字体现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充满力量感。“浮”意为“漂浮”,洞庭湖几乎包容了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他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具有动态感。
由此:颔联应提气朗读,读得昂扬向上,传达出强烈的画面感。(范读)
(3)以上两联都在写景,颈联转入个人情感的表达。从气势磅礴的洞庭湖转向杜甫个人的身世之感,完成了由大到小的转变,加之整联内容都是悲伤的基调,因此朗诵时应用低沉的语调来读。“亲朋无一字”:亲戚朋友音讯全无,得不到任何精神与物质上的援助,抒发了诗人孤苦无依,因此愈发思乡思亲之情;“老病有孤舟”可以提炼出老、病、孤、舟四个关键信息,结合同学们课前学习时了解到的诗人生平,可知此时杜甫已是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全家人寄居在一叶扁舟之上,以舟为家,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再加上国家纷乱,北归无望,如此凄凉境地,面对这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正如《赤壁赋》中,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看到浩瀚无垠的江面,发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杜甫此刻亦难免自叹身世之小。
由此:“亲”字应拖长来读,读出万里之远;重读应放在“无”“一”“老”“孤”,读出痛苦之感。(范读)“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读此联,我们能够品味出杜甫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
(4)尾联起于“戎马关山北”,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似乎能看到仍旧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面对这样的情景,此时的杜甫无能为力,所以“凭轩涕泗流”,他的泪为何而流?因为对于自己无法参与到国家事务中感到无奈。虚实结合,一位虽自身困顿却仍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形象就在我们眼前。
由此:“戎马”“关山”均应读慢、读低,“北”应着重,读“凭轩涕泗流”则应把诗人内心的愁苦郁闷表达出来。(范读)“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知人论世后,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齐声朗诵《登岳阳楼》,能背更好。
(四)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通过朗诵,想必大家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认识,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
2.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3.接下来让我们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描述出来。独立思考后,各小组选定发言人分享回答。
(1)首联: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
(2)颔联: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
这一联表现力最强的分别是哪两个字?坼、浮。
这两个字好在哪?
(3)颈联: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4)尾联: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4.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5.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明确: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之后对洞庭湖的描写酝酿气氛。
6.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1)上一联写的是洞庭湖广阔壮丽的景象,如此景象,引发了诗人怎样的思绪?(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看到浩瀚无垠的江面,发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迁移过来,我们可以得知)
杜甫想到了他个人的遭遇。这时候他的境况是怎样的?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2)尾联“戎马关山北”,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面对这样的情景,杜甫能做什么,能改变什么吗?(不能)所以“凭轩涕泗流“,他的泪为何而流?因为无奈自己无法参与到国家事务中去,没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的情感,我们把它概括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
加之此时已经56岁的杜甫,漂泊天涯,落魄潦倒,黯然神伤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
从对个人的处境之感,转化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因此叫做意境由狭窄转为开阔。
概括一下: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五)比较阅读,深入品诗
本诗通过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夜、孤舟六个意象,创设出开阔博大、恢弘浩瀚之意境,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正如刘克庄《后村诗话》所评:“岳阳楼赋咏多矣,须推此篇独步。非孟浩然辈所及。”这首诗不仅是同类题材作品中的佼佼者,在体裁上,也是杜甫五律中的代表作。胡应麟在《诗薮》中曾说,唐代五律,除李白以外,只有杜甫“气象巍峨,规模宏远,当其神来境诣,错综幻化,不可端倪,千古以还,一人而已”。而且,他说五律之“宏大”者,则以这首诗为代表。
比较阅读以下几首诗,我们可以发现:
总之,这几首描写洞庭湖的名篇在艺术上各有千秋,体现出不同诗人不同的创作特点。但论境界和胸怀,当首推杜甫《登岳阳楼》这首诗作。整首诗一气贯注,大气磅礴;家国之悲深蕴景中,情景交融,境界浑成;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沉雄悲壮。其气魄压百代,其胸襟冠古今!《唐宋诗醇》称其为“千古绝唱”,所论极是。
(六)体悟情怀,提升审美
本诗写“登岳阳楼”,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通过情景相衬的方式写出了自己的苦闷心情和对国家百姓的担忧之情,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壮阔相交融,悲伤却不消沉,沉郁却不压抑。沉郁顿挫,尽显其中。
从总体上看,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 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高尚的爱国诗人形象,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样优秀的人还有很多,郁达夫在国家危难之际坚持不远千里从杭州赶往青岛,再从青岛赶往北平,最后看一眼皇城,再品一品那故都的秋。一椽破屋之中,却仍心怀祖国,国破仍望山河在;闻一多留学学成归来看到祖国大地一片黑暗,不符合自己预期想法,却仍未离去,写下《红烛》,一字一句,叩问着你我的心灵,“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毛泽东橘子洲头,览祖国壮丽山河,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后坚定志向,告诉我们亿亿万万中国青年,要意气风发,“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所以,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做?
无论你身处何时何地,无论你年老年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都不应被丢弃,要带着这份沉甸甸的爱,成为更好的自己,并携手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