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祝福》教学实录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祝福》教学实录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1 08:3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下《祝福》教学实录
老师:上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 《祝福》,首先回顾一下学习过程。我们在虚拟课堂进行了 3个阶 段的自主研读。(打出PPT展示三个阶段教学内容)
打出PPT:虚拟课堂网络自主研读:
阶段1:整体感知,自主选择写读后感。
阶段2:评点鉴赏,写对联概括祥林嫂形象。
阶段3:针对焦点问题,展开交流研讨。
在实体课堂上,我们进行了题为“我眼中的祥林嫂——经典 人物形象解读(一)”学习活动。第一件事,我们通过比较同学们 拟的三张年表,对祥林嫂这个人物悲惨的一生做了一个整体的感 知与梳理;第二件事,对祥林嫂那一张张烙进读者心底的肖像,进 行了深入的感知和分析。老师用一副对联,把上节课的内容,串连 了一下:三张传神照,一世悲苦情。
今天,我们来进行“我眼中的祥林嫂——经典人物形象解读 (二)”的学习。主要结合同学们在网络平台上发帖子、争论、交流 的过程与结果,老师梳理出三个比较集中的问题,在今天的课堂上 进行深入讨论,以便让我们进一步去认识、体会、感受祥林嫂的形 象与命运,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归纳小说的主题。
首先进入第一研讨内容。思考:这部分内容该怎么理解?通 过解读这部分内容,我们该怎样理解祥林嫂的形象?
打出PPT:
研讨姓名:杜文渊 昵称:洛洛(资料1:P15)
"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灵呢?……?”多么可悲!当一个 人将死亡作向往的时候,就再也没有什么能够留住她的脚 步了。
姓名:郑艺 昵称:冬亦暖(资料2:P1)
5 ~17段祥林嫂询问“我”关于魂灵之事。步步紧逼的追 问,表现出祥林嫂对阴曹地府团圆之事的热切关注与满心 向往。
姓名:刘星雨 昵称:更吹落
祥林嫂问是否有地狱是怕被二夫劈分还是想念儿子 (同时提问者:刘佩怡、于未央)
老师:好,先请杜文渊同学说一下,你坚持帖子上的这个观 点是吗?
杜文渊:我认为通过5至17段作者对于祥林嫂精神、动作、语 言的描写,作者还是把死亡当做一种向往来写的,因为对她来说, 这个地狱不是恐怖的地方,而是一个能与自己家人团聚的地方。而这个真正的世间,却没有她的容身之地。所以我认为她是把死 亡当做向往。
老师:请坐。郑艺同学呢?
郑艺:其实我刚开始没有注意到刘星雨他们的问题,但是他 们的问题可能都有。因为她先问得是“可能是有地狱了”,等她后 来提到到了阴间以后,两个丈夫就把她分了……
老师:是谁提到的这个?
郑艺:是柳妈。后面她又紧接着问,“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 都能够见面的 ”这两个问题挨那么紧,我觉得(向往和恐惧)两方 面都会有些考虑。
老师:也就是说,你现在看了同学的提问后,促使你有了新 的想法,认为两方面内容都有对吗?(郑艺点头)还有哪个同学想 说?暂时没有了。
好,当我们有争论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我们首先思考一下, 祥林嫂的这些问题是怎么来的呢?是她自己凭空想岀来的吗?不 是,林意摇头,在什么地方啊,你觉得?
林 意:在22页“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读原文)这是 柳妈告诉祥林嫂,看后来祥林嫂的反应,她脸上显出恐怖的神色, 可以说明她本来是不知道这种事的。我认为她希望到地狱去,和 她的家人团聚。
老师:祥林嫂的问题从柳妈这儿来的。刚才林意特意读 到:“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她害怕什么?刘星雨 你说。
刘星雨:我觉得她害怕的是二夫劈分。我觉得从上面来看,能 不能把“那么”、“那么”理解成极度的恐惧?因为太害怕了,所以 很希望得到的是否定的答案。但是问题很急切。因为到最后的时 候,她已经遭遇了无数的折磨,她到最后已经没有一点希望了。她 到地狱后可能面临两个,一个是二夫劈分,一个是见到儿子,见到 儿子是她唯一的希望,我比较纠结,两件事。
老师:比较什么?
刘星雨:纠结,这两个都有吧。
老师:纠结,嗯。还有谁要说?刘睿。
刘 睿:我觉得对地狱的恐惧占多数,因为从她知道这以后 “她显出恐怖的神色”,她当时没有回答,但是非常苦闷。第二天 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都黑着眼圈。说明这个话在她心里留下很 深的印象。随即她就去捐门槛,她把一年所有的积蓄都用在门槛 上,她想避免到阴司被锯开这件事情。后来她捐了门槛,四婶还是 不让她祭祀,鲁迅先生描写她“她像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 变得灰黑,再也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眼睛窈陷下去 T,……简直是一个木偶人。”从这可以反映岀这件事情对她内 心,是一个很沉重的打击,就她的和环境的迷信思想的话,她意识 到自己避免不了到阴司被锯开。联系一系列心理活动,她更多的 是害怕,是为迷信所迫的。
老师:有没有道理?有道理。我看很多同学在频频点头。为什么呢?我觉得很关键的是,刘睿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把相 关的描写祥林嫂跟这件事的关系,阐释得非常清楚,都是从我们课 本里相关的词挑出来的。另外,我们看看人物对话里面,有没有符 合刘睿同学刚才分析的呢,他说,那种对阴间的恐惧一直困扰着 她,什么地方呢?让我们再来读一遍:“她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 '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哪个词特关键?对,是“究 竟”!改一下,去掉它,句子有何变化?
毛瑞九:我觉得加了“究竟”语气更强烈,表现她对这个问题 想了很长很长时间,迫切想知道答案。
老师:嗯,“究竟有没有”,和“有没有”区别在于,有没有,可 能是第一次问。究竟有没有,说明她对这个问题已经进行了长时 间的思考。说明对阴间的恐惧一直折磨着她。由此可见刚才刘睿 同学分析得真好。那么这段文字又有没有一些同学所说的“盼望 团圆”的意思呢?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她最渴望的想和谁 见面?
学生:阿毛。
老师:对,她的儿子,阿毛。如果有地狱,能见面,两个丈夫 就要来劈分;如果不能见面,她就再也不能看见儿子阿毛了。所以 刚才刘星雨同学说这个问题在祥林嫂心里纠结着,这是不是非常 自然的啊?也就是说,这两个问题,同时在祥林嫂的心里存在着, 是一种强烈的矛盾。鲁迅先生这么一写,写出了什么?何竞飞同 学你来说说?
何竞飞:写出了在那个社会环境下,祥林嫂在希望与绝望之间 徘徊的一种感觉。
老师:有没有这种感觉?有!希望与绝望之间徘徊,说得多 好啊,勇敢些,说得特别好!
老师: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分明 已经感受到很多同学已经抓住了文本本身来分析,具体来体会祥 林嫂,这个时候别忘了,这是在祥林嫂临死之前,我和鲁镇的人最 后一次看见她。透过同学的眼睛,我们眼中看到的是什么呢?是 生之凄苦,同时还有死之惶恐,这就是祥林嫂。
打出PPT:祥林嫂:
“生”之凄苦
“死”之惶恐
老师:好了,咱们看看这两位同学写的对联里面,哪些地方 就抓住了刚才我们讨论的要点啊?
打出PPT:展示平台姓名:孙嘉懿 昵称:执着的数学爱好者
鄙薄眼里 辛勤奔忙 换得凄苦几十春
祝福声中 竭力挣扎 终成无辜牺牲品
姓名:刘星雨 昵称:更吹落
嫁夫又丧两度,恐入地狱受劈斩
捐槛未捐一般, 欲忙祝福遭拒绝
老师:第一个同学的“竭力挣扎”,第二个同学的“恐入地 狱”。这两位同学,在内容上,把握到了祥林嫂的精神实质,是非 常可贵的。(说明一下,今天我们展示同学的对联,主要关注其内 容,对写作方面的不作严格要求。)
老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研讨二,“如何理解祥林嫂反复讲述 阿毛之死的情节”——这是同学们争论最激烈的问题。
打出PPT:研讨二:
焦点争论1(发帖回复14张,点击109次)
焦点争论2(发帖回复44张,点击261次)
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 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 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后来全镇的人 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但她还妄想,希图从别的事,如小篮,豆,别人的孩子 上,引出她的阿毛的故事来。
老师:首先,请引起争论的石儒嬪同学阐释观点。
石儒嬪:我觉得祥林嫂是自己同情自己,希望得到别人的同 情。因为她的存在已经是很无谓的了,她就是很希望通过讲她的 故事来证实自己是存在的。
老师: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好,请坐。张默同学呢?你又 是怎么理解祥林嫂的形象,怎么理解作者的意图的?
张默:我觉得祥林嫂本身她内心就一直沉浸在过去那种悲 痛之中,一直没有走出来,或者说,她根本就不知道要走出来,她完 全就被那种东西击垮了,因为她无知,她不知道真正的人,是应该 活在当下的。
老师:那么你觉得鲁迅先生塑造这么一个人物,他想要告诉 我们什么呢?
张默:我觉得他想要传递的信息就是一种警示,因为他当时 那个时代,那个中国,当时能够影响国运的人都不干事,要么沉浸 在近代的那些耻辱,要么沉浸在过去的封建时期的辉煌,没有说我 们当下要干什么,要我们中国强大起来,我觉得鲁迅是否想借祥林 嫂这个形象,引起当时有识之士的一些反思,思考一下当今的所作 所为。
老师:也就是说你觉得不能活在当下是祥林嫂的悲哀。石 儒嬪,在平台上说祥林嫂这么做是出卖自己的苦难,换取别人的同 情,那你觉得鲁迅先生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想要表达什么呢?
石儒嬪:我觉得这也是对于祥林嫂的一种讽刺和批判。我觉 得她的这种做法就是精神胜利法,张默说她不知道走出过去,我觉 得她根本不想走出过去。她就是沉浸其中。
老师:也就是说,你觉得鲁迅先生想借此批判这种心态不应 该,大家对此有没有不同意见?
刘 睿:我认为鲁迅先生并不是要批判祥林嫂,我觉得鲁迅先 生这么写,是想塑造一个深陷于过去之痛苦中无法自拔的一个劳 动妇女形象,来对当时的那个社会,没有人情的,黑暗的现象作一 个批判。而不是批判祥林嫂个人。
老师:为什么呢?
刘睿:对于一个遭遇不幸的人,不光丧夫,而且丧子。对于 一个女人来说,孩子可能比她自己还重要,她心里肯定有一个创 伤,一直刺痛她,她需要一种东西来麻痹自己,所以她一遍一遍讲 过去的事情,我觉得她没有太多换取别人同情的意味,更多的是想 从莫大的痛苦中,稍稍解脱一下,而当时的环境,周围的人,对她这 个故事,只是捡趣事似的听一听,而并没有给予她真正的关怀与安 慰。所以鲁迅更多的是揭露当时的社会没有人情,否则她也不会 深陷当中,不能自拔。如果换一个好的社会,也许能帮助她。
老师:你觉得鲁迅先生的矛头是指向那个社会的?
刘 睿:对,当时那个封建环境把周围的人摧残了,也把祥林 嫂摧残了。
刘星雨:我同意刘睿的说法,我觉得祥林嫂是一个挺坚强的人。第一次丧夫的时候,她面上还有血色,她还能到鲁镇去做活,她还能 有一些开心的笑颜,我觉得她已经很坚强了。她第二次丧夫的时 候,她又丧夫,又丧子,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太大的打击了。我们作 为学生,一场考试没考好,尚且还要念叨上两句,想上一个星期左 右。她面对这么大的打击,这么反复说话……我觉得她没有错,错 的是这个社会。没有人能真正同情她,没有人能排遣她这种痛苦。
老师:也就是说错不在祥林嫂,鲁迅先生批判的是这个 社会。
石儒嬪:后来全镇的人们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就烦得头痛, 我觉得这事搁谁都会这样的。你听一个人婆婆妈妈地跟你讲她以 前丧夫丧子的事,听了十好几遍。我觉得在这个方面,世界固然无 情,但鲁迅不止批判了这个社会。有这样一句话:“这个故事倒颇 有效……”,我觉得是鲁迅的一种讽刺,有效,是说祥林嫂达到了 她的目的。她的目的就是“男人听到这里没趣的走开,女人们倒 改换了鄙薄的神气……”所以我觉得祥林嫂就是在麻痹自己。
老师:大家看她找到一个词来分析:“颇有效。”有没有道 理呢?
郑艺:我觉得“有效”,是鲁迅先生常用的手法——反语,不 是说祥林嫂通过这个故事达到什么目的,而是对于冷酷的社会,人 人都要带上虚假的面具,做出一副很假惺惺的样子的讽刺和批判。全文中有两大段文字都是祥林嫂在很详细地向人们讲她念念不忘 的那段经历,她每一个细节都能记得那么清楚,而且这两段几乎就 没有变化。可见这件事对她打击多么的大,印象那么的深刻,无法 摆脱这种痛苦。但是这种深切的痛苦根本不被周围的人所理解, 他们也不愿意去理解这样一个地位低下的妇女。还有后面那些老 女人,大家都是女人的话,可能就应该有一些同情怜悯,因为她们 自己也会有孩子、丈夫,但是没人理解她,她们只是陪岀一些眼泪, 然后就满足自己要装装样子的感觉,然后就自我肯定一下,彼此肯 定一下,我们都挺善的。然后就走人了。没有人愿意理解祥林嫂。如果祥林嫂是要出卖自己的经历的话,那她得到了什么,因为出卖 是为了要获得,但是祥林嫂想必也很清楚,她根本就得不到什么, 包括一丝一毫的同情都不会从周围人身上得到。因为,文章中说, 她自己也觉得没趣,就走开了。大家一露出鄙夷的神情,她就不往 下讲了,可见她从很久以前,就已经察觉到别人对她反复叨念自己 经历的厌烦和鄙视。但是为什么她还是说,不是显示这个人有多 么烦人,还是想说她受打击之深。所以跟刘睿差不多,还是对当时 社会的一种讽刺和批判。
老师:也就是说这么写主要还是想突出她痛苦有多么深,对 吧?(学生点头)霍嘉睿要说。
霍嘉睿:我觉得大家争论焦点是,这是祥林嫂的错,还是整个 社会的错。但是鲁迅高明就高明在这,因为人可以被他身处的环' \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实录与设计境影响,但他也是作为一个环境来影响别人,所以,鲁迅在这篇文 章呼吁的是一种改变,就是这个社会的体制,包括人们的思想。不 管大家认为是谁的错,都没有关系,因为他们都是封建体制下的一 种产物。所以鲁迅先生呼吁的是一种社会的觉醒,和体制的改变。
老师:霍嘉睿同学颇有大家风范,站在一个高屋建领的角度 来看各位同学的讨论、争论,他认为并不矛盾。有的是针对人物个 人的一些思想问题,有的是针对社会的问题,他觉得在鲁迅的作品 里头,这二者兼而有之。还有同学,你说。
张哲明:我认为社会问题跟祥林嫂问题都有,但我更同意张默 同学的,祥林嫂个人问题更大。先反驳郑艺的观点,那两段文字其 实是不一样的,第二次在叫“阿毛”时加了叹号,说明这事在祥林 嫂心里是一次一次加深的,她始终走不出过去的阴影。
李羲明:我认为作者反复写她回忆阿毛被狼叼走的事情,除了 表现出自己经受巨大的痛苦之外,还表现出,她对她的孩子强烈的 爱。她的心已经死了,她需要同情也没有用了。但是旁边的人,面 对一个失去了儿子,经历很大痛苦的人,一点同情也不给,反正我 支持刘睿和郑艺的想法,就是批判当时社会,并且主要表现一个劳 动妇女对孩子的爱。
老师:请坐,哎呀,太多同学举手了……张希:首先我同意霍嘉睿的观点,一个问题的原因毕竟会有 主观和客观两方面。首先我觉得鲁迅先生,塑造祥林嫂这个人物, 只是一个很平凡的普通人,她出现这样的悲剧,其一肯定是有客观 因素的,客观因素就是这个社会的原因。一个社会如果只会让精 英很好的活下去,而不能让普通人或弱者得到很好的生活的话,那 这就不能说是一个好的社会。鲁迅先生肯定对这个社会进行了批 判和讽刺。其次,我觉得祥林嫂自身一定会有她自己的问题的,就 是不够坚强一类的。但是具体对于哪种原因更重要一些,我感觉, 这篇文章的读者是各种各样的,要由读者来认定。如果当时社会,统治阶级的人,他们看到这篇文章,他们肯定认为这篇文章在说我 们原因层面上更大一点,更深刻地剖析这个社会。但是如果是一 个人民、一个小公民、小市民看到的话,他也会反思自己,就是如果 我想更好的活下去,我应该少受环境的影响,我应该自己更坚强。
老师:时间的关系,那么多同学在进行深入的讨论。我承接 着张希同学的发言来说,好几个同学让我们看到了这主客观两个 方面的原因都有。可是,也有很多同学关注到了,还要看鲁迅先生 笔下的这个人物,她处于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我们务必从这个角度 来思考。张希同学的观点真新颖。这个地方提醒我们了,要关注 祥林嫂,她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处于社会哪个阶层的。张默同学提 出来了要活在当下,石儒嬪同学说祥林嫂内心不够强大,大家的跟 帖让我很欣慰,我觉得咱们实验班的每个同学内心真的是很强大 的,都有一种自信,我能够活在当下。可是你们这一种心理、精神、 信念从哪来的?是你们生来就有的吗?对,显然是你们的知识学 养,是你们的家庭环境,是你们的社会环境提供给你们的。那我们 回过头来分析,祥林嫂处于一个什么社会?处于一个什么环境?那 么她能不能得出活在当下的结论?有很多同学通过仔细研读读文 本,提出来让我们关注祥林嫂一生的命运,不能只看课文的这一个 地方。这一个地方她固然是不断重复自己的故事,体现她的软弱、 无助、甚至无能。但是联系小说的前后情节,联系她的几次遭遇,鲁 迅先生在这更多的是要表现对她的批判还是同情?
学生:同情。
老师:嗯,还是同情,这一点我们能不能够达成共识?能,是 同情的。当然也不排除祥林嫂内心是如部分同学所希望的那么强 大的,但是我们不能够停留在表面行为上,而要深入挖掘她为什么 不能强大起来。她第一次来到鲁镇她是一个死了丈夫,从婆家逃 出来的新寡的一个少妇。我们再回忆她的过去,她是一个童养媳, 已经够悲惨的了。她第二次到鲁镇的时候,第二个丈夫也死了,孩 子也死了,是这么一个孤苦伶仃的苦命人。她去诉说自己的悲惨, 是不是人之常情?刚才刘星雨同学特别提到,她已经够坚强的了! 是不是同学们?我们看到她反复沉浸在痛苦中,可是你看她经受那 么多的惨痛的打击,她还能在众人的冷眼中,“分明能感觉到那些又 尖又冷的笑影” 最后她真的是出卖自己的这些痛苦来换取别人的 同情吗?(很多同学摇头。)她是已经敏锐地感觉到别人已经再也不 同情她了,从此以后她就怎么样啊,不说了,闭嘴了,带着她那块大 家认为耻辱的伤疤,在众人鄙视的眼光下,默默地跑街、淘米、洗菜、 做活。那么当我们看到这些场景的时候,相信每个同学都能感受到 鲁迅先生那种同情。当然批判是肯定的,很多同学也提出来了,很 直接的批判就是世人鲁镇人太残忍。有没有对祥林嫂本身的批判 呢?同学们一分析,有,她那样一种让人厌烦的方法,太不聪明了, 太不会察言观色了。
镇上的人是因为她反复说自己的故事才厌倦她的吗?不是, 在她没说故事之前,“鲁镇人还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 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老师读三处原文)我们从这些语言可以看出来,祥林嫂更在乎的是别人还是 自己?
学生:自己。
老师:她特别在意的是自己的痛苦,但是她的这种痛苦我们 能不能理解?太能理解了。
我们今天的争论依然很激烈,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下面我们梳 理一下,面对争论,我们如何解读文学作品和人物形象。
打岀PPT:
面对争论如何解读?
分析人物的外部语言
感知人物的内心世界
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提出读者的个性思考
老师:下面给大家展示一副对联,看看这位同学眼中的祥林 嫂是什么样的:
打出PPT:
展示平台姓名:李依晓 昵称:我爱三变君
凄如野草,夫亡子丧痛不及半
苦于呐喊,流言蜚语尽摧余生
老师:李依晓同学的对联把祥林嫂的痛苦揭示的很清楚,而 且很有感染力。很多同学特别欣赏她这个“摧余生”,摧,摧残,又 让我想起《孔雀东南飞》里有个“摧”,(学生回忆出)“阿母大悲 摧”,是吧,悲伤。从内容上看,这个同学对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她 的悲剧性命运把握得十分准确。另外她构思特别巧妙。同学们看 到没有?读对联的开头和结尾,就形成了“凄苦半生”。她还把鲁 迅另外的作品嵌到里面去了,哪些作品?(学生齐说)《野草》、《呐 喊》,对,真妙,个性化的解读,真好!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同学们课下探索的脚步并没有停歇。下面 展示两个帖子:
打出PPT:探索的脚步没有停息……
姓名:林意 昵称:巴菲特之魂
自己感觉课文说辞有一些不同,打算从这里展开:
首先,先把比较关键的不同之处列出来(前面的是向主 人说的,后面是和乡亲说的):
1.野兽在 山塊 里没有食吃///野兽在 深山里没有食吃
2.一清早起来///一大早起来
3.他是很听话的///他是很听话的孩子
4.他出去了///他就出去了
5.要蒸豆///打算蒸豆6.我叫阿毛///我叫,’阿毛!'……“我现在想的还不大成熟,希望得到大家一些信息 的增加,和思想的加入。"
[楼主]Posted:2009-03-16 12:03:11
打出PPT:探索的脚步没有停息……
姓名:霍嘉睿 昵称:super jerry
突然发现同志们似乎很热衷于讨论祥林嫂是否够坚强。不过祥林嫂如果真的再坚强不过,她的命运能如何呢?似乎 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一切都不可逆转……
实在想不出祥林嫂如何救赎自己,这里开个论题,希望大 家各抒己见,讨论下:如果我是祥林嫂,我会……探索中的回归者
[楼主]Posted:2009-03-16 21:03:50
老师:林意同学关注到课文中很长的两段文字,基本上没有 变化地重复了一遍,这在写作上往往是很忌讳的,而作者为什么要 这么写?他打算从这入手,进行分析,这种钻研文本的探索真好。他自己还很谦虚,说自己的认识还不成熟,希望得到大家新信息、 新思想的加入。
我还特别欣赏霍嘉睿同学,当一些同学说要活在当下,我们应 该让自己内心变得强大时,霍嘉睿同学则特别关注主人公祥林嫂 自身,他决定从“让自己成为祥林嫂”入手分析。我非常欣赏这两 张帖子在于,他领着大家继续深入讨论,课堂是有限的,可是讨论 是无限的。知识是有限的,可是思想是无穷的。
下面我们迅速总结一下。
打出PPT:
祥林嫂—— 祝福?
亲人出卖驱遣、老爷厌恶诅咒、工人鄙夷冷 漠、众人赏鉴揭伤、“我”躲闪逃避、满足被奴役、 深受礼教迷信影响
老师:今天,我们通过进一步研读课文,体察祥林嫂的经历, 感受祥林嫂的悲剧,在发现并批评祥林嫂自身弱点的同时,更多的 是关注、分析她所处的环境。在这里,亲人出卖她、驱赶她;老爷厌 恶她,甚而至于她死了以后还要诅咒她;短工,跟她同样地位的人, 是那么的冷漠,那么的鄙夷;众人关心她实则是来鉴赏的,是来揭 她的伤疤的。好不容易有一个善良的“我”能够倾听、关心她,但 最终也以“说不清”搪塞她,然后逃走了。这就是祥林嫂,这就是 祝福声中的祥林嫂。很多同学关注到了,“祝福”在文中到底是什 么意思呢?其实这就表明很多同学开始对主题进行探究了。请看 大家的对联:
打岀PPT:主题自觉探究!
姓名:却艺昵称:冬亦暖
上联:可叹亡夫丧子 几度悲愁有谁知
下联:可悲求神问鬼一生苦痛无人怜
横批:哪得春色换人间
打出PPT:姓名:刘婕 昵称:刘婕
中年丧子,两度丧夫,祥林嫂命运多舛,惨惨惨;
鲁镇遭歧,一朝惨死, 旧社会封建如磐, 难难难。
老师:(读学生作业)面对祥林嫂的悲剧,郑艺思考的问题 是什么时候这种冷漠丑陋的社会现象可以改变呢?再看刘婕同学 的,是不是特别像我们读过的《钗头凤》?(学生点头惊叹!)既体 现了祥林嫂的悲剧,又表现了她揣摩出的祥林嫂的痛苦,这种深深 的同情,同时她对这个社会提出质疑,是社会的原因造成了祥林嫂 的悲剧。所以这些同学特别可贵,她们已经对主题自觉地探究了。
下面我们再欣赏欣赏同学的对联概括:
打出PPT:主题深层探究!
姓名:王作辛 昵称:纯粹的布尔什维克
生既死,死于三千年宗法礼教的规则里
逝仍活,活在两万万劳动妇女之命运中
姓名:张默 昵称:NUAEN
饱尝人间疾苦 祥林嫂终半疯 一人之痛
不问世道兴衰 放眼望皆看客 举国之悲
老师:(读学生作业)怎么样?王作辛同学概括的得非常 好。祥林嫂一个人的悲剧,折射出来的是封建历史的思想问题,是 封建社会广泛的社会问题。
再看张默同学的,从一个人的命运看出整个社会的普遍现象, “放眼望”和“祥林嫂”有点对不上,咱们给改一下,祥林嫂所处的 哪个地方的人是看客?对,鲁镇人。张默可以参考改改。仅仅鲁 镇这一个地方的人是看客吗?他立刻辐射到,一个人之悲,是全国 之悲,一个人之痛,是全国之痛。这些同学,实际已经是在自觉地 对主题做深层次的探究了。
那么看看我们同学离鲁迅的创作意图有多远呢?
打出PPT: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 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 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 变精神的,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 动了。”
——《呐喊 自序》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 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老师:很显然同学们已经离鲁迅先生的创作意图很近很近 了,有的同学甚至已经完全相同了,他们读懂了鲁迅先生的创作意图。其实我们离鲁迅先生并不遥远。在初中,我们已经通过读鲁 迅的《故乡》,看到了一个不幸的……
学生:闰土!
老师:读《孔乙己》看到了一个不幸的……
学生:孔乙己!
老师:今天我们读《祝福》,又看到了一个不幸的祥林嫂。我们今天实实在在地走近了鲁迅先生,因为我们看到了并深切地 理解了鲁迅先生最关注的问题,是中国人的精神,是我们民族每个 人如何才能成为大写的人,这正是他一生追求的理想与目标。
打出PPT:(鲁迅木刻像)“立人”
老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