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期中语文(PDF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期中语文(PDF版无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8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1 09:4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北京三十五中高二(下)期中
语 文
2024.4
班级 姓名 学号
试卷说明:试卷分值 15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共八个大题,24 个小题。
请将所有选择题的答案按对.应.题.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主观题直接在答题卡上作答。
第 I卷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 7 小题,共 21 分)
根据要求整合相关知识,完成 1~7 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棹.(zhào) 嗟.叹(jiē) 熟稔.(niǎn) 安步当.车(dāng)
B.逋.(pū) 谒.见(yè) 吮.吸(yǔn) 扪.心自问(mén)
C.祚.(zuò) 奢侈.(chǐ) 崔嵬.(wéi) 一骑.绝尘(qí)
D.窈.(yǎo) 绮.丽(qí) 拔擢.(zhuō) 茕.茕.孑立(qió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怅然 盘洹 凫水 湍急 催枯拉朽
B.矜持 慷慨 希冀 侥幸 天崩地坼
C.优渥 怆然 深遂 豆蔻 沧海一栗
D.沙堤 帷幕 偎琐 珠讥 差可告慰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太累了,我们几个意.兴.阑.珊.的往家走,丝毫没有早上出门的欢快了。
B.这场球赛里,咱们班同学犯的错误让人叹.为.观.止.,输球太正常了。
C.这次广西省的几盆参赛花卉都是难得一见的珍惜品种,真是美.轮.美.奂.。
D.经过认真的反省和练习,王小明终于彻底改掉了文.不.加.点.的坏毛病。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归去来兮辞》作者是陶渊明,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B.《蜀道难》作者是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蜀道
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客至》等。
C.婉约词风格柔婉、细致、缠绵,豪放词风格豪迈、奔放、激烈;前者以柳永、李清照等为代表,后
者以苏轼、辛弃疾、姜夔等为代表。
D.律诗在字数、句数、对仗等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我们本阶段学
习的《蜀道难》,就是一首出色的律诗。
第1页/共7页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惮:害怕
B.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见:被
C.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霁:雨雪后初晴
D.辞.不赴命 辞:告别、再见
6.对下列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和“臣以供养无主”中的“以”字,都是“因为”之意。
B.“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和“难于上青天”中的“于”字,意思不同。
C.“开国何茫然”和“问君西游何时还” 中的“何”字,都是“什么”之意。
D.“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和“求之靡途”中的“之”字,意思不同。
7.下列对诗、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蜀道难》中,李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的面貌,体现他豪放飘逸的风格。
B.《扬州慢》词上片重在写景,写扬州遭洗劫后的萧条;下片重在写感受,抒发怀
古伤今之情。
C.《陈情表》中,李密从幼年的不幸遭遇说起,突出祖母与自己的特殊关系,作为
陈情的依据。
D.《归去来兮辞》中,作者主要抒发了对官场黑暗的厌憎,表达了对朝廷不作为的
无奈和失落。
二、默写(共 1 小题,共 9 分)
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归去来兮辞》中“ , ” 两句写作者回乡后与亲朋好友喜话家常、以琴书为伴,充满
了居家生活的温馨惬意。
②《陈情表》中作者用“臣欲奉诏奔驰, ; ,则告诉不许”四句写出他的进退两难。
③ 《蜀道难》中写蜀中要塞,群峰如剑,两山如门,形势险要的句子是:“ ,一夫当关, ”。
④ 《扬州慢》中“ , ”两句,表面写池台树木,实则以拟人手法写出战争在人
们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
⑤《望海潮》中“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句, 以高度凝练的语句描写了杭州的典型
景物:圆若宝镜的湖面、重叠的山岭、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
三、名著阅读(共 2 小题,共 10 分)
9. 下面对《论语》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②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子张》
A. 君子的过错好比日食、月食一样,他犯了过错,大家都看得见。
B. 君子无意间犯错误,不隐瞒、不掩饰,改暗更明,大家就像对太阳、月亮一样,仍会敬仰着他。
C. 小人对自己所犯下的各种过错,总是千方百计地用文章为自己的过错辩护。
第2页/共7页
D. 文过饰非,不是君子。知过即改,方是君子所为。
10.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7 分)
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
也已。” (《论语·学而》)
②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
③ 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
于是。” (《论语·里仁》)
④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雍也》)
简要概括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有哪些特点?就君子某一方面的特点,结合具体文句,谈谈你从中得到
的启发。(7 分)
四、微写作(共 1 小题,共 10 分)
11.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 字左右。 将.所.选.小.题.号.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1)4 月 23 日是世界读书日。你家所在的社区决定开办一个图书馆。请你替居委会拟写一份倡议书,
动员居民踊跃捐书。要求:理由充分,语言得体,有号召力。
(2)《中国诗词大会》要开设中学生专场,旨在增强青年人读诗写诗的意愿。请你合理引用“恰同学
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几句话,为这个读诗专场的主持人设计一段开场白。
要求:主题鲜明,符合情境,语言流畅。
(3)请以“读你”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
第 II卷
五、古文阅读(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2 ~ 16 题。

苏子瞻酷嗜陶令 诗,贵.其淡而适也。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造;不可造,是文之真
性灵也。浓者不复薄,甘者不复辛,唯淡也无不可造;无不可造,是文之真变态也。风值水而.漪生,日薄.

山而岚出,虽有顾吴 ,不能设色也,淡之至也,元亮以.之。欲以人力取淡,刻露之极,遂成寒瘦。故望
岫焉而却,其才非不至也,非淡之.本色也。

里呙氏,世有文誉,而遂溪公 尤多著述。前后为令,不及数十日,辄自罢去。家甚贫,出处志节,
大约似陶令,而诗文之淡亦似之。非似陶令也,公自似也。公之出处,超然甘味,似公之性;公之性,真

率简易,无复雕饰,似公之.文。故曰公自似者也。今之学陶者,率如响拓 ,其勾画是也,而.韵致非,故
不类。公以身为.陶,故信.心而言,皆东篱也。余非谓公之才遂超人,而公实淡之本色,故一往所诣,古人
或有至有不至耳。

余束发已知向慕 公,近者吴川公梓.其家集,始获尽三世之藏。吴川者,公仲子,高才邃学,为令以.
伉直著声,阅数月亦去,遵先辙也。怀公集三十年,出入必俱,今春始成帙。吴川自出机轴,气隽语快,
博于取材而藻于属辞。比之遂溪,盖由淡而造于色态者,所谓秋水芙蓉也。昔陶氏五男,不好纸笔,而遂

溪之后,云蔚霞起。余邑不能文而耻言文,最为恶习。独呙氏能世擅其业。噫!彼安知乌衣诸郎 ,为.史
所艳称若此也!
第3页/共7页
(取材于《袁宏道文集》卷三十五)
【注】①陶令:陶渊明,字元亮。曾任彭泽县令。 ②顾吴:顾恺之和吴道子,历史上擅长着色的画家。③遂溪公:即
后文中“家集”作者之一,曾任遂溪县令。 ④响拓,指像得到回声和拓片一样去复制。⑤向慕:向往思慕。 ⑥乌衣诸郎:晋
时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于乌衣巷,他们的子弟被称为“乌衣郎”。
1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贵.其淡而适也 贵:看重
B.日薄.山而岚出 薄:靠近
C.故信.心而言 信:相信
D.近者吴川公梓.其家集 梓:刻印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风值水而.漪生 其勾画是也,而.韵致非
B.元亮以.之 为令以.伉直著声
C.非淡之.本色也 似公之.文
D.公以身为.陶 为.史所艳称若此也
1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不可造,是文之真性灵也
那无法刻意去制造的,它们是文字作品中真正的性灵所在
B.非似陶令也,公自似也
不是说他写的文章像陶渊明,而是说他写的文章像他自己
C.故一往所诣,古人或有至有不至耳
因此他一往直前到达的高度,古代有人到过也有人未到过
D.比之遂溪,盖由淡而造于色态者
与遂溪先生比,大概平淡而外的颜色样貌修饰是不足之处
1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陶渊明的“淡而适”,有自然界中“漪生”“岚出”一般的美妙。
B.那些像陶渊明一样追求“淡”的人,是想借其掩盖自己才气不足。
C.遂溪先生的文章“真率简易,无复雕饰”,与陶渊明的作品神似。
D.作者期待呙氏家族的“文誉”及创作,可以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16.本文中作者关于写作的主张是什么?以文章第一段文字为例,简要解说作者是如何来阐释自己的主张
的。(6 分)
六、诗歌阅读(共 3 小题,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7 ~ 19 题。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第4页/共7页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 ,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 ,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注】①深辙:大车所轧之痕迹,此代指贵者所乘之车。②周王传:指《穆天子传》,记录了有关周穆王的传说。
17.下列对诗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孟夏”紧跟着暮春的时序,此时草木繁盛,枝叶纷披,将陶庐笼在一片绿阴之中。
B.“既已”、“时还”等字眼表明耕种既毕,收获尚早,诗人可以偷闲读书,别有兴味。
C.“微雨”、“好风”是细雨和风,润衣不湿,吹面不寒,增加了酌春酒摘田蔬的兴致。
D.“泛览”、“流观”意为泛泛而读,诗人并不追求现实功利的目的,因而读得不在意。
18.本诗中的“众鸟”,既可以看作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有所象征。下列诗句中写“鸟”也属于这种情况的
一项是(3 分)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B.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
C.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19.本诗末句“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请结合全.诗.概括作者感到读.书.之.乐.的原因。(6 分)
七、现代文阅读(共 4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 20 ~ 23 题。
祁连雪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
“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
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
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垂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
倒。
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
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
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洌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
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夐列天
南的一脉层峦叠嶂,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
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
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
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看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
第5页/共7页
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八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
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
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今朝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
难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
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
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地窥
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
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
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岭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
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
一尊圣洁的神祇,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
人、挚友般的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
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
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 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
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
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并触及了当下现实,把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与江南相提并论。
B.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压低”、“涂饰”了祁连山,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
C.河西走廊的过客对祁连山的形容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雪岭常被一派空濛笼罩,真相难以认清。
D.作者在游历河西走廊的同时,也以恋人、挚友般的心态去贴近祁连山,试图体验祁连山的“心史”。
E.本文既从空间的视野描述祁连雪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从时间的角度传达一种绵长凝重的历史感。
21.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5 分)
22.作者曾说:“雪”是《祁连雪》的“文眼”,具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
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 分)
23.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
获得的启.示.。(5 分)
第Ⅲ卷
八、作文(共 1 小题,共 50 分)
24.作文(50 分)
第6页/共7页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不少于 700 字。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后.面.涂.黑.,.将.题.目.写.
在.答.题.卡.上.。
① 冲突,意为碰撞、冲撞。它形式多样,可以是性格冲突、思想冲突,也可以是理念冲突、文化冲突;
可能是表现于外的斗争甚至战争,也可能是内在于心的心灵困境……
面对冲突,有人主张以和为贵,寻求和解之道;有人则主张冲突既不可避免,便更要学会在冲突
中解决问题……
你有怎样的思考和看法?请以“说冲突”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② 总有一些人,会与你重逢。 你或许期待,或许逃避,或许欣喜,或许悲伤……重逢,总是充满了
各种滋味。
这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请以“重逢”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第7页/共7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