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理差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能看图说出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的自然地理差异。
2、了解我国人文地理差异的内容,了解各地一般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的差异,简单了解其产生原因。
3、知道地理差异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及其地理意义;了解此线以南、以北的自然与人文差异。
4、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及划分的依据。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身经历及电视广播中得到的地理信息,对中国地理差异初步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中国的地理差异,感受中国的地域辽阔,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及爱国主义情感。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的气温、降水、地势三方面的自然地理差异及人文差异分析。
2、秦岭——淮河一线作为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3、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突破方法
读图,结合分析、归纳、综合等方法。
教学难点
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突破方法
结合课本活动及地图分析、梳理、总结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图片、地图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学法:采用质疑法、地图信息分析法、小组探究法、归纳法完成本节学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包括东南西北四地景观差异图片、风俗人情图片、于课本相关的代表性菜系图片、“中国三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秦岭淮河南北差异图、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
学生:课前预习时从网络中搜索的各个不同行政区域的地理信息(气候、景观和风土人情等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东南西北四个区域有代表性的景观图、气候图片)同学们,我们来看一组我们伟大祖国各地的图片,这些景色美不美?
学生:美
教师:从这些图片中可以反映出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谁到过图片中的地方或者从网络中查到了相关的信息,来给大家讲一讲?
学生1:我暑假和爸爸妈妈去过云南,那里很热,我看到了很多热带植物。他们的服装和语言和我们这里不同。
学生2:我去过蒙古草原,哪里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还有,我第一看见了蒙古包。蒙古族的同胞很热情好客。
学生3:我没去过青藏高原,但我很喜欢西藏。我在网上查过,很喜欢那里的舞蹈、歌声,那里的海拔很高,我们去了有些不适应,有高原反应。
学生4:我去过北京,我们祖国的首都,当时是十月一去旅游,我看了天坛,爬了长城玩了一天,很累,中午也很热,但早晚就有些冷了。
教师:有的同学到国外地旅游,亲身感受了祖国的地理差异,有的同学虽然没去过,但从网络中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了我国东南西北各地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的巨大差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国的地理差异”。
讲授新课
板书:中国的地理差异
教师:我国幅员辽阔,疆域的南北跨度和东西跨度都很大,所以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也千差万别,各有特色。同学们都喜欢穿越吧,下面我们就一起穿越,穿越空间,到你喜欢的地方去畅游!
教师出示新疆、云南、西藏、哈尔滨四地景观图片。
教师:你喜欢哪里就穿越到哪个地方,然后给大家介绍一下那里的自然地理方面的情况,比如,气温、降水、地势等。
学生1:我喜欢西藏,虽然我没有去过,但我从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因为海拔高的缘故,那里属于高原气候,气温低,降水也比较少,我们如果去了会因为缺氧而出现高原反应。
学生2:我喜欢新疆,以前去过新疆,那里降水少,干旱,有许多戈壁沙漠,昼夜温差也很大。但是那里的瓜果很甜。
学生3:我喜欢哈尔滨,去年寒假我去哈尔滨姨妈家走亲戚,正赶上冰灯节,那里天寒地冻,很冷。姨妈告诉我,那里的夏天比较短。
学生4:我喜欢云南也去过云南,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的,去那里旅游。那里很热,下雨的时间也比较多,我们在那里玩的很开心,我看到许多咱们这里没见过的热带植物。
教师:大家描述的很好。
教师板书:自然环境的差异:气温、降水、地势
教师:从刚才同学们的讲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国的气温、降水、地势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比较显著。也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也成就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博大与绚丽多姿。
教师:同学们现在看课本2页图5.1“中国的三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份平均气温”,(教师用大屏幕打出,以便于全体学生一起分析)说出我国在地势、降水、气温分布上有哪些规律?
学生1: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共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第二级是青藏高原的边缘以东和以北,海拔在1000——2000米;第三级是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在500米以内。
教师:正是由于我国地势的这种特点,我国的大多数河流都自西向东流入海洋,也呈现了东向而来的湿润气流在西进的过程中受阻,影响了降水。
学生2:我国的年降水量分布东南多、西北少,,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大巴山、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西北部的年降水量都在400毫米以下。
教师: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的年降水量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规律,我国的1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又存在什么样的规律呢?
学生3:我国的秦岭——淮河一线的以南地区1月份年平均气温在0℃以上,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以及其它地区1月份年平均气温均在0℃以下。
教师:总结的非常好,我国的1月份平均气温呈现由南向北越来越低、南北气温相差很大。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4:由于南北纬度位置也就是纬度高低的差异。
教师提醒提示: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
学生5:冬季风的影响也加剧了北方的严寒。
教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比较全面的总结出了我国自然环境上气温、降水、地势这些方面的差异和规律。由于这些巨大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类的影响不同,使得人类活动也显现出明显的不同,各地的农业、交通、人口、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尤其是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更有着很大的差异。
(角色扮演找差异:地理学家、民俗专家、美食家、高级厨师)
教师:现在你是一位地理学家,,让你来总结一下我国各地农业、交通、人口、城市、经济发展差异。
学生:1:我国的农业北部地区多旱田,主产小麦,南部地区多水田,助产水稻;东部人口密集、城市密集,铁路线也密集,西部人口分布稀疏,城市稀疏、铁路线也很稀疏;我国北部地区多陆路交通,而南部水上交通比较发达;我国的东部经济发达,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稍低一些,但是近几年,随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西部经济也迅速发展起来。
教师:总结得很好,是一个合格的地理学家!(教师予以鼓励)
教师:下面找:几位民俗学家,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国的一些风土人情。
学生1: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他们住“蒙古包”,喝马奶酒,吃手扒肉。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他们有“那达慕”大会,”“那达慕”大会上射箭、摔跤、赛马等传统体育比赛。蒙古族还有八大忌讳,火 忌 、水忌、病 忌、产 忌、忌蹬门槛、忌摸头、忌打狗等。
学生2:藏族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喝酥油茶、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藏族人笃信佛教,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不得逆转、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学生3:回族人信奉伊斯兰教,在饮食方面忌讳很多,主食以米、面为主,肉食方面禁忌颇多。禁食猪肉、狗、狼、虎、驴、猫、鹰、鹞等。回族民间最大节日是开斋节(也叫肉孜节)。 开斋节在回历每年9月,从见新月到下月见新月终的一个月里,凡男子在12岁以上,女子9岁以上,都要把斋。即从日出后到日落前,不得进食,直到回历十月一日开始为开斋,届时要欢庆3天,家家宰牛、羊等招待亲友庆贺,并要做油香、馓子、油果子等多达二、三十种节日食品。
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给大家展示了一幅民俗画卷,让我们感受到了伟大祖国的绚丽多姿。下面我们来谈谈饮食,找几位美食家或高级厨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过饮食文化。我国有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下面请同学给大家介绍其中的几种。
学生1:我喜欢川菜,它起源于四川、重庆,以麻、辣、鲜、香为特色。以“味”闻名,味型较多,富于变化,以鱼香、红油、怪味、麻辣较为突出。川菜的风格朴实而又清新,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著名代表菜品有:鱼香肉丝、回锅肉、麻婆豆腐、水煮鱼等。
学生2:我给大家介绍一些鲁菜,鲁菜是山东菜的简称,鲁菜的形成和发展与由山东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习俗息息有关。山东是中国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其地处黄河下游,气候温和,胶东半岛突出于渤海和黄海之间。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文化发达。鲁菜偏重于酱、葱、蒜调味,擅用清汤、奶汤增鲜,口味咸鲜为主。
学生3:粤菜是中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发源于岭南,它影响深远,港、澳以及世界各国的中菜馆,多数是以粤菜为主,在世界各地粤菜与法国大餐齐名,国外的中餐基本上都是粤菜。粤菜著名的菜点有:鸡烩蛇、龙虎斗、烤乳猪、太爷鸡、盐焗鸡、白灼虾、白斩鸡、烧鹅等。
教师:从刚才几位美食家和高级厨师的介绍中,我们感受到了我国饮食文化,也体会到了我国饮食习俗的差异。这些饮食上的差异与当地的气候、地质等自然条件有着密切关系。
教师:通过我们以上的分析,从多个方面了解了我国各地性自然地理环境到人文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有着明显的界线,这些界线往往是山脉。山脉的两侧差异明显。秦岭——淮河就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这条界线的南北存在着很大差异。
学生1:这些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教师:我们一起从课本4页秦岭——淮河南北地区生活景观图里面找一下答案。
学生活动:找差异
学生1: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农田以旱地为主,种植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学生2: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以水田为主,种植水稻、油菜等,一年收获两次或三次。
学生3: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交通以陆运为主,交通工具往往是汽车、马车。
学生4: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交通以水运为主。
学生5: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民居多平顶或坡度很小,墙体厚。
学生6: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民居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教师:同学们结合课本了解了秦岭——淮河南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的差异,造成这种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因为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很大。
教师:“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是什么原因呢?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归纳总结秦岭——淮河一线南北地区的地理差异,分析找出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自然差异的因素。
学生完成课本5页活动。
1、
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
1月份平均气温 (高于0℃或低于0℃) 低于0℃ 高于0℃
年降水量 800mm以下 800mm以上
主要地形 平原 丘陵
河流冬季结冰(有或无) 有 无
农田类型 旱田 水田
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大豆 水稻、油菜
教师:秦岭——淮河一线是哪两个干湿地区与哪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教师大屏幕出示干湿地区和温度带分布图)
学生: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教师:下面我们再从植被到河流流量分析总结一下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自然差异,总结出其中的主导因素。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课本5页活动3。
教师:从上面我们的分析中我们得出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是1月份0℃等温线;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800mm等降水量线;小麦与水稻主产区分界线;旱田与水田分界线。所以秦岭——淮河一线南北差异很大,在我国地理分区上意义重大。
教师:(小结本课)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地理差异,从自然环境到人文环境的差异我们有了初步了解。知道了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正是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方显出我国的博大,也正是这些差异的存在也显示了我国文化的绚丽多姿,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我们在研究我国的地理环境时,才有了分区的必要性,也有助于对于人们生产生活进行指导、安排和更深入地研究。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讲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研究。
板书展示
(
气温
降水
地势
风俗人情
文化传统
饮食习惯
)
(
自然地理环境
)
(
人文地理环境
)一、地理差异
二、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1、南北地区景观差异
2、地理意义
课堂作业
1、下列区域属于不同级别,并按由大到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是( )
A.县(自治县、市)、省(自治区、直辖市) B.温带、亚热带、热带
C.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D.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2、造成“南橘北枳”的主要原因是( )
A.栽培技术不同 B..耕作制度不同 C.气候不同 D.地形不同
3、北方地区的农业耕作制度是
A.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B.一年两熟 C.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D.一年三熟
4、下列界线与我国南北方地区分界线相一致的是( )
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②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③1月份0℃等温线④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⑤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线⑥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④⑥
参考答案:1、C 2、C 3、A 4、D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为下节课的铺垫和伏笔。通过学生讲自己的亲身感受与网络中查阅的相关资料引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情商入手,进入课堂主体授课。中间穿插图片,学生在享受祖国各地景观图片带来的美学体验中感知我国的地理差异,自然而然的让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差异有了感性认识。加上分析、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把感性认知加深、升华,逐步向理性认识引导,也为下一节内容的讲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