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课件(共31张PPT) 沪科版 八年级

文档属性

名称 2.2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课件(共31张PPT) 沪科版 八年级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5-11 10:1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2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八年级上
初中物理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国际单位,掌握长度和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掌握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重点)
能粗略地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重点)
知道测量有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学习目标
中心两个圆的哪个面积大?
帽檐直径AB与帽子高度CD哪个长?
我们的视觉可靠吗?
靠感官进行判断,很难精确,而且有时会出错。所以,要作出准确的判断,得到精确的数据,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
A
B
D
C
观察思考
国际单位: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首先规定单位。为了方便国际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 符号m。
1983年国际计量大会做出规定:光在真空中s内所经路程的长度定义为1m。
测量单位
知识点一
除了米以外,还有哪些长度单位呢?
千米
分米
厘米
微米
纳米
毫米
dm
km
cm
mm
μm
nm
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1km=103m 1m=10-3km
1dm=0.1m 1m=102cm
1cm=10-2m 1m=10dm
1mm=10-3m 1m=103mm
1μm=10-6m 1m=106μm
1nm=10-9m 1m=109nm
每下一级扩大10倍
dm
m
cm
mm
每下一级扩大103倍
km
m
mm
m
nm
15μm=15×10-6m=1.5×10-5m
原单位
原单位与目标单位之间的进率
目标单位
数值不变
单位换算的方法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 符号s。
1967年的国际计量大会规定,铯133原子振动9192631770次所需的时间定义为1s。铯原子钟的精确度非常高,大约每百万年只有1s的误差。
时间的单位还有:
时(h)、分(min)
单位的换算:
1 h = 60 min
1 min = 60 s
1 h =3600 s
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1.7m=1.7m×100cm=170cm
B.850mm=850×10-3m=0.85m
C.85dm=85÷100m=0.85m
D.7.9×102 km=7.9×102×10m =7.9×103m
典例1
B
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长度的测量
知识点二
比较精确的长度测量工具
使用刻度尺前要“三看”
认识刻度尺
二看分度值: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分度值越小测量结果越精确
三看量程:测量范围
一看零刻度线:
观察零刻度线是否已经磨损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观察上图,说一说如何正确地使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
你能试着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注意事项吗?
(1)会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量程和分度值恰当的刻度尺。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
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例如,为了给窗户配上一块玻璃,应选用 工具来测量窗框的尺寸最合理。
①最小刻度是1mm,长度是20cm的学生用尺
②最小刻度是1mm,长度是2m的钢卷尺
③最小刻度是1cm,长度是15m的皮卷尺

(2)会放: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3)会看:读数时,视线要正对被测物体末端所对的刻度线。
(4)会读: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
(5)会记:记录时,除了正确无误地记下所读的数字外,还要注明单位。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例如,如图所示,铅笔的长度为3.2 cm+0.05 cm=3.25 cm
注意:①估读值只能有一位;②估读值是“0”时不能省略。
想一想:如果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已经磨损,那么此刻度尺还能用吗?应该怎么办?
如果零刻度线已经磨损,可使某整数刻度线对齐物体一边,用物体另一边对准的刻度值减去这一整数的刻度值就可以得到物体的长度。
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A的长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物体A 的长度是______。
典例2
解析:图示刻度尺1 cm之间有10个小格,故分度值为1 mm;物体长度为7.30 cm-6.00 cm=1.30 cm。
答案:1.30 cm 1 mm
一拃约20cm
1 cm
1 dm
1 m
长度的估测
身体中的“尺”
下列长度约为4拃的是 (  )
A.门的高度 B.课本的长度
C.课桌的高度 D.一层楼的高度
C
典例3
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当被测物体的长度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时,可以把数个相同的长度很小的物体放在一起测量,再将测量结果除以被测量的个数就得到这个物体的长度。例如,测量金属丝的直径(如图所示)。
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2)化曲为直法:将棉线与待测曲线完全重合,再将棉线拉直,用刻度尺量出棉线长度,就是曲线的长度。例如,在地图上测量黄河的长度。
(3)滚轮法:可用轮子沿曲线或直线滚动,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测出轮子的周长,用轮子周长乘以圈数就得到被测曲线或直线的长度。
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4)平移法:借助其他测量工具,把不可直接测量的长度平移到刻度尺上,从而测出该长度。例如,测量纽扣的直径(如图所示)。
时间的测量工具
在古代,人们用日晷(guǐ)、沙漏等计时仪器来测量时间。
现代用的是钟表、电子表、停表等,在运动场和实验室经常用停表。
时间的测量
知识点三
认识机械停表
如图所示,机械停表有两个表盘,大盘的指针是秒针(长针),小盘的指针是分针(短针)。
停表的使用:用手紧握停表,大拇指按在按钮上,按停表分3步: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走动;第二次按下时,表针停止走动;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回零
用停表测量时间
停表读数:读数时,先读出小盘分针的示数,再读出大盘秒针的示数,停表的读数即为小盘上的分钟数+大盘上的秒数。
停表分针指示的时间为3 min,秒针指示的时间为48 s,即停表的读数为3 min 48s=3×60 s+48 s=228 s
如图所示,停表的读数是多少秒呢?
注意:小盘的指针在前半格是前半分钟,大盘按0-30s读数,在后半格是后半分钟,大盘按30-60s读数。
误差: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产生误差的原因:由于客观或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测量工具不够精密、测量方法不够完善、测量者本身的限制等因素而造成误差。
减小误差的方法: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等来减小误差。
错误是由于测量者没有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主观粗心大意造成的,是不应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而误差只能减小不能避免。
误差≠错误
测量误差
知识点四
典例4
四位同学用同一把分度值为1 mm的刻度尺测量课本的长度,四次记录分别是18.39 cm、18.40 cm、17.41 cm、18.401 cm。其中一位同学的测量结果是错误的,这个结果是_______,一位同学的测量结果不合理,这个结果是_______。
解析:17.41 cm与其他几个数据相差较大,是错误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mm,而18.401 cm估读到分度值的后两位,不合理。
答案:17.41 cm 18.401 cm
课堂小结
1.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妙绝千古。《说文解字》中记载:“仞,伸臂一寻八尺。”也就是说“一仞”相当于成年人伸开双臂的长度。你认为“一仞”长约 ( )
1.7 cm B. 1.7 dm C. 1.7 m D. 1.7 mm
2. 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通过使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避免误差的产生
B. 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的产生
C. 误差是由于测量者操作错误而产生的,因此误差总是存在的
D. 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由测量者估读而产生的误差
C
D
随堂练习
3.小明同学参加体育测试,结果最可能达到的是( )
A. 跳绳1 s跳80次 B. 铅球成绩为70 m
C. 1 km跑步用时1 min D. 立定跳远成绩为2 m
4.测量紧密绕在铅笔上的细铜丝的直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cm
B. 读取图中刻度尺的示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平行
C. 测得图中细铜丝的总宽度为18.90 cm
D. 实验中需要数出所绕细铜丝的圈数
D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