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研究领域: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等。研究方法: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观点去分析除政治、经济、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社会问题。研究意义:马克思:“现代历史著述方面的一切真正的进步,都是当历史学家从政治形式的外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深处时才取得的。”
李大钊:“历史这样的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联续,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是周流变动的东西。”含义: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即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社会史观: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考纲: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近代以来铁路公路的建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与发展。 知识结构促成生活变迁因素服装
饮食
住宅
习俗
礼仪
交通特点
认识一、促成变迁的因素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环境
个人小农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和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等重大事件。国家的政策。外来文化的传播、新文化运动,教育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国际环境和国内的政治氛围。一些进步人士的推动和身体力行。二、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服装(1)清代传统服装
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长袍马褂二、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2)近代的服装中山装早期西装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中国服饰五花八门。二、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3)新中国以来服饰变化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期:
20世纪60年代中到70年代末:
改革开放以后“文革”时期的绿军装二、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近代以来服装的变迁呈现怎样的趋势?二、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2、饮食(一)中国菜系的形成和发展:
①中国传统四大菜系:_菜、_菜、_菜、_菜。形成的因素: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风俗习惯等。“食品之肴专嗜者,食性不同,由于习尚也。兹举其尤,则北人嗜葱蒜,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粤人嗜淡食,苏人嗜糖。——《清稗类抄》(二)西餐传入
①西餐传入
②中西餐的差异
③对中国饮食影响二、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2、饮食 鸦片战争以来,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也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西式的糖、烟、酒和饮料传入。①新中国50至79年
②改革开放以来二、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三)新中国以来的餐饮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主流,人们衣着朴素、食物简单。三大改造以来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
物质生活显著提高,至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 “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2、饮食3、住宅: 内向性和封闭性 外向性和开放性二、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小农经济的反映多元化经济的反映二、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4、近代以来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1)变革原因(女性地位提高)
经济:商品经济和近代工业的兴起,提供就业机会,经济
上得到解放。
政治:近代以来的政治变迁,特别是民国政府、新中国政
府的政策。
文化:西方文化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个人:一些进步人士的推动。(2)近现代婚姻风俗的变迁。
古代婚姻习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近代尤其清末民初逐渐①反对包办,婚姻自由;②婚礼俗删繁就简,仿效西式成为时尚。
新中国时期:颁布《婚姻法》,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二、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4、近代以来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妇女由家庭附庸趋向平等;由不自由趋向自由;由家庭走向社会。带有反封建的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1、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2、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材料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被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探究: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平等自由。请指出中国古代的择偶标准。这对女性的要求合理吗?依据史实说明理由并谈谈你的认识。材料 “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两个重要择偶标准。男性对女性的要求,首先注重的是妇德,“贤妻良母”就是封建礼教中最“标准”的妇女形象。此外,对女性在家庭婚姻中提出了包括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的传统道德观念。标准:门当户对、郎才女貌。
合理:小农经济状态下,体现男耕女织的性别分工,有利于家庭稳定。
不合理:偏向要求妇女,是一种歧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出现西式丧礼(民间多为旧式)。建国后: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二、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5、丧葬礼俗的变化。维新运动期间,提倡“断发易服”和妇女不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革命色彩。民国政府颁布法令,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公历开始在官方活动中实施,增国庆、元旦等节日;点头鞠躬握手逐渐取代传统礼节,“先生”“同志”代替“老爷”“大人”称谓。女子获得受教育的权利,逐步走向社会。二、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6、其他礼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后民间剪辫子的场景“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
而乡下留辫的人听说城里开始剪辫,便再也不敢进城了。有人甚至宣称“吾头可断,辫不可剪”。 材料一 ……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临时大总统关于革除前清官厅称呼致内务部令》探究1:材料说明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是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中华民国颁布上述法令有什么进步意义? 很大程度上受革命思潮的推动。
意义:顺应时代潮流,革除封建陋习,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三、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①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中西合璧、土洋并存,始终保持了本民族色彩。
②发展不均衡。
③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
1、近代农村社会受西方影响较小的根本原因是
A、农民过着田园牧歌式的幸福生活
B、小农经济的落后和封闭
C、远离大城市
D、西方列强侵略程度较轻课堂练习B2、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的饮食水平,实现安居乐业,党和政府发起了 ①“菜篮子”工程 ②西气东输工程 ③安居工程 ④南水北调工程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