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广东中考语文“垃圾桶寻宝”系列之三
古诗词鉴赏(19组)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问题。
(一)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①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②催黄鸟,晴光转绿蘋③。
忽闻歌古调④,归思欲沾襟。
注释:①和(hè):指用诗应答。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陆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②淑气:和暖的天气。③蘋(pín):多年生草本植物。④古调:指陆丞写的诗,即题目中的《早春游望》。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句一开头就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
B.中间二联细腻地写出了朝霞、梅柳、杨花、黄鸟、绿蘋等景物在早春里的变化,生动地展现了江南新春的美丽景色。
C.尾联道出作者伤春的本意,点明思归的主题。
D.整首诗诗人因物感兴,即景生情,写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伤情。
B 。点拨:解析:中间二联并未写“杨花”。
2.本诗采用________手法,写江南早春之景,历历如画,同时寓含着作者________________之情。
拟人 。 心中怀念中原故乡。
(二)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 这首诗是诗人在辞官归隐之后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古诗,该诗具有诗的鲜明形象和悠远境界,广为后人传诵。
B. 诗的前四句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了全篇的基调,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道出了虽然身处闹市却不受尘俗烦扰的原因。
C.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将诗人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极其传神地表现了出来,与全诗闲远散淡的氛围相吻合。
D. 最后两句写出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又迷惘的情形,“忘”字点破了全诗的意趣,暗指诗人挣脱世俗精神枷锁的决心。
D 。点拨: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情景中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其中“真”字点破全诗的意趣,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表现了诗人放弃功名利禄,获得心灵自由解脱的愿望,故选D。
(三)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以一个“岳”字贯穿全篇,抓住泰山“高大”的特点进行描写。
B. 一、二句以问答的形式,表明了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C. 第四句的“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充满活力。
D. 七、八句蕴含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A 。
2.“鸟”是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请结合诗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分析诗人借“鸟”这一意象抒发的情感。
这里的“归鸟”指日暮时分投林还巢的鸟。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凝望泰山心神激荡,云气层出不穷,归鸟翱翔,飞还山林的景象。蕴藏着诗人对雄伟壮丽的泰山(祖国山河)的热爱/赞美。
(三)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诗句中的“悠悠”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与本词“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中的“悠悠”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B.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
C.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D.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D 。
2.这首词借古讽今,作者是怎样借历史人物来表情达意的?
词人通过赞赏孙权年纪轻轻,雄踞东南,奋发自强,战斗不息的英雄气概,表达对建功立业(收复失地)的渴望,对南宋朝廷屈辱求和、不思复国的失望与愤慨。(意思对即可)
(三)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望洞庭湖起兴,实写洞庭湖夏季水势浩大无边的景象,着重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B. 颔联的“蒸”和“撼”力重千钧,写出了洞庭湖的气势和声势。
C. 颈联即景生情,吐露心事。“欲济”一语双关,既言无舟渡湖,又说无路出仕。
D. 本诗是一首投赠诗,写得很委婉,通过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A。
2.本诗尾联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都用到了哪种表现手法?这几句诗分别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愿?
表现手法:都用到了典故,本诗尾联主要表达了作者想要进入政界为国效力,希望得到别人引荐的心愿;“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主要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报国的心愿。
(四)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请发挥联想与想象,描绘你从诗歌第三、四两句中体会到的情境。 (3分)
忽然在一夜之间,世间的白梅都齐齐绽放,清香四溢,弥漫着整个大地,散作了天地间的万里春色。
2.这首诗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在写作目的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4分)
两首诗词都是以梅自喻,借梅花的高洁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坚贞自守的高尚情操。
3.下列关于意象特征和内涵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梅花凌霜斗雪,不与百花争春,色白雅洁,兀自散发悠悠暗香,梅花因此成为孤傲不屈、顽强意志的化身。
B.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杨花”即柳絮,易随风飞散,《使至塞上》中的“征蓬”指飘飞的无根蓬草,此类意象常喻人生飘零。
C. 菊花、桃花花色丰富,幽香淡雅。陶渊明独爱秋之菊,超然避世,桃花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隐于世外,因此世人认为菊花、桃花意象带有隐逸之风。
D. “莲花”长于淤泥之中,色彩依旧纯净洁美,又名青莲,与“清廉”谐音,因此莲花意象往往具有为人清正廉洁、不同流合污的意蕴。
C 。 点拨: C.有误,在陶渊明的作品中,菊花确实常常与隐逸之情相联系,但桃花主要是与《桃花源记》中的理想世界相联系,更多地表达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而非直接的隐逸之情;故选C。
(五)
请根据技巧总结,完成一次“月”意象的关联分析。
(1)带“月”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然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情感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或“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②“高悬头顶,不随空间改变形状”或“明亮”或“形状圆,寓意团圆”;
③千里共赏同一轮明月,借明月表达对远方故人的思念(或思乡)。
(六)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开篇两句把镜头定于军营,从视觉角度写看剑,从听觉角度写吹角,视听交汇,情景生动。
B. 上片用“八百里”“五十弦”的典故突出营地之广阔、物资之丰富,呈现军营的祥和景象。
C. 下片抓战场最具典型特征的“马”和“弓”描绘战事,以马快弦急侧面体现战斗的激烈。
D. 全词前九句每句咏一事,一气贯注,结句时转笔换意,在与上文的鲜明对照中深化题旨。
B 。
2.对此词作,有评论云:“题作壮词,但壮中含悲。”你如何理解此词的“壮”与“悲”?
“壮”既是词作所描述的军旅战斗生活场景之雄豪壮美,也指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 “悲”则是作者在现实中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七)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词的上片,词人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2.全词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1.驿站、断桥、黄昏、风雨。描写梅花所处的环境,创设了一种寂寞、苦闷、凄清的氛围。
2.运用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的手法。作者借饱受摧残、香气不改、精神犹存的梅花,抒发自己虽历经艰辛,屡遭排斥,仍坚守节操、矢志不渝的情怀。
(八)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在诗词大会上,有道文字线索题的答案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在比赛中,主持人已经给出了两条线索: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27岁匆匆离世,被后人称为“诗鬼”;这首诗色彩鲜明,展现了一场激烈、悲壮的战争。请你从下面的线索中再选择一条,让答题者最终锁定答案( )。
A.这句诗写出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情。
B.这句诗从听觉、视觉的角度烘托了诗人壮怀激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C.这句诗运用了燕昭王黄金台上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
D.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2.本诗中诗人运用了多个表现色彩的词语,描绘了特别的画面。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首联所呈现的画面。
1.C 。
2.示例:敌军的力量象黑云压迫过来,城似乎要被压跨了。忽然,太阳光投射在战士鱼鳞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九)
秋夜
唐·方干
度鸿惊睡醒,欹枕已三更。
梦破寂寥思,灯残零落明。
空窗闲月色,幽壁静虫声。
况是离乡久,依然无限情。
【注】欹:qī,依靠,倚靠。
1.诗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简要赏析诗句“空窗闲月色,幽壁静虫声”的妙处。
1.营造了孤苦寥落的氛围,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窗外明月高悬,听着虫叫声,表现了诗人的孤苦,触发思乡之情。
(十)
【甲】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尤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诗首句气势不凡,先声夺人,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与末句“身在最高层”形成呼应。
B.乙诗次句以听觉形象补充了首句的视觉形象,渲染出潼关一带独有的氛围,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C.甲诗第二句用虚写手法写出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展现出诗人蓬勃的朝气,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D.乙诗第三句不说水之奔腾,而说其“尤嫌束”;末句不说山之巍峨,而说其“不解平”。运用夸张手法把山水写活了。
2.结合甲、乙两诗,简要概括两位作者在面对人生阻碍时态度的异同。
1.D 。
2.同:面对人生阻碍时,两位作者的态度均是不屈不挠、勇于进取。异:甲诗作者主张要高瞻远瞩,冷静理智地解决问题;乙诗作者主张勇往直前、冲决罗网。
(十一)
赤壁歌送别
李白
二龙①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②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①二龙:指争战的双方。诗中指曹操和孙权。②鲸鲵:大鱼名,此指曹操与孙刘联军双方对战的军队。唐突:触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照应标题描绘赤壁之战的紧张情势,“扫地空”写出了曹操的惨败之状。
B.第三句运用夸张手法描写烈火张天映照云海的景象,再现了火烧赤壁的情景。
C.第五句点出送别主题,想象友人沧江独望,表达对友人遭遇贬谪的深切同情。
D.这首诗将怀古与送别融为一体,用怀古来贯穿全诗,借送别来突出怀古之情。
2.结尾“我欲因之壮心魄”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C 。
2.诗歌前四句讲的是赤壁之战,突出周瑜的事迹;后四句则是送别时有感而发,希望友人经常来信报告佳音;
“我欲因之壮心魄”指诗人希望能从友人那里得到鼓舞人心的信息,可以因之而大“壮”自己的“心”胆与气“魄”;表达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与济世救民的思想。
(十二)
菩萨蛮
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选自《全宋词》)
1.词中说“问我去何之”,“我”最有可能去怎样的地方?请根据词意概括作答。
2.同是溪边渔者,本词中的“渔翁”与李白《行路难》(其一)中“闲来垂钓碧溪上”的垂钓者分别是怎样的人?请简要作答。
1.环境宁静优美、生活自由惬意的地方。
2.本词中的“渔翁”是悠闲自得的人,李白诗中的垂钓者是有政治追求的人。
(十三)
观书
(明)于谦①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②寻芳客,未信我庐③别有春。
【注】①于谦,明代诗人,生性刚直,博学多闻。②金鞍玉勒:饰金的马鞍,饰玉的马笼头,此处泛指马鞍和笼头的贵美。③庐:书房。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将书卷比喻成多年的老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伴、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了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
B.颈联“活水”一句化用了朱熹《观书有感》中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坚持读书的好处。
C.尾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实衬虚,虚实结合,用诗人沉醉于书房的精神享受,来反衬寻常游客追求物质享受的肤浅。
D.本诗写诗人亲身体验,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抒发其喜爱读书之情,语言生动,说理形象,有较强感染力。
2.本诗运用了多种修辞,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诗句赏析。
1.C 。
2.示例:“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运用比喻修辞,书本好似感情真挚的老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本诗开篇,即以个人读书的独特体会,谈出自己和书本的亲密关系。
“活水随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句,用典,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
(十四)
朝饥示子聿①
陆游
水云深处小茅茨②,雷动空肠惯忍饥。
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
生逢昭代③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
八十到头终强项④,欲将衣钵付吾儿。
【注】①子聿:陆游的儿子。②茅茨:茅屋。③昭代:政治清明的时代。④强项:刚强,不肯低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的居住环境和食不果腹的窘况,“惯”字表明忍饥挨饿已成常态。
B.颔联告诫儿子,读书治学要禁得起外界事物的干扰,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C.颈联感叹生逢昭代,岁月虚度,诗人因此心生愧疾,感到死后也无颜见祖先。
D.这首诗是作者写给儿子子聿的诗,全诗谈治学,论诗歌,说希望,明白如话。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C
2.告诫儿子要坚守自己的理想,不屈服、不放弃,不为外界的人或事而动摇,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及做一个有骨气有操守的人。
(十五)
【甲】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下列对两首宋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紧扣“登”字,详细讲述登山经过:乙诗紧扣“题”字,简略描写登山所见。
B.两诗内容均与“山”有关,甲诗重在突出山高耸之势,乙诗重在表现山变化之形。
C.两诗所写角度一高一低,但都巧妙蕴含着“境界高低则见识不一样”的生活哲理。
D.两诗感情基调略有差异,甲诗于清醒中含自得之喜,乙诗于清醒中寄寓孤独之忧。
2.下列对两首宋诗艺术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侧重写景抒情,乙诗侧重咏物寓理。
B.甲诗侧重咏物寓理,乙诗侧重写景抒情。
C.甲乙两诗都侧重写景抒情。
D.甲乙两诗都侧重咏物寓理。
1.D 。点拨:D.甲诗《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的意思是: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表达的是作者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因此D项“于清醒中含自得之喜”表述不正确;故选D。
2.D 。点拨:甲诗《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描绘了古塔之高,写出了自己的立足点之高,巧妙地虚写了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本诗的点睛之笔,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警示后人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应该有放眼大局、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因此本诗侧重咏物寓理;
乙诗《题西林壁》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体现的是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诗人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因此本诗也是侧重咏物寓理;故选D。
(十六)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漫步山林,进入古寺。“照”字写出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反衬出诗人孤寂落寞的情绪。
B.颔联曲折的小路,幽深的花木,肃穆的禅房,构成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似乎可以洗濯身心,放飞灵魂。
C.颈联“空人心”对应上句“悦鸟性”,点出如此空灵纯净的世界可以净化心灵,让人参悟这空寂中的禅意。
D.这首诗语言朴素、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进入胜景,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取胜。
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A 。
2.示例:尾联运用了“以声衬静”的表现手法(如答成“以动衬静”亦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回应着大自然的寂寞无语(意对即可)。表达了诗人超脱、淡泊的情怀(意对即可)。
(十七)
下面对《次北固山下》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 首联点题,“客路”与“行舟”暗含旅途奔波之意,流露出诗人羁旅漂泊之情。
B. 颔联中“平”“阔”“正”“悬”四个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C. 颈联用“生”“入”三字将“日”与“春”拟人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自然的理趣。
D. 尾联呼应首联,写诗人希望从大雁那里得到友人消息,悲伤之情溢于言表。
D 。点拨:D.尾联句意: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此句情景交融,风格壮美,诗人用“雁足传书”的典故,传达出淡淡的乡思愁绪。故选D。
(十八)
秋夜
唐·方干
度鸿惊睡醒,欹枕已三更。
梦破寂寥思,灯残零落明。
空窗闲月色,幽壁静虫声。
况是离乡久,依然无限情。
【注】欹:qī,依靠,倚靠。
1.诗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简要赏析诗句“空窗闲月色,幽壁静虫声”的妙处。
1.营造了孤苦寥落的氛围,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窗外明月高悬,听着虫叫声,表现了诗人的孤苦,触发思乡之情。
(十九)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词的上片,词人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2.全词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1.驿站、断桥、黄昏、风雨。描写梅花所处的环境,创设了一种寂寞、苦闷、凄清的氛围。
2.运用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的手法。作者借饱受摧残、香气不改、精神犹存的梅花,抒发自己虽历经艰辛,屡遭排斥,仍坚守节操、矢志不渝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