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九中高一(下)期中
语 文
2024.5
一、本大题共 4小题,共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材料一
悲剧作为戏剧文学的一种,主要的表演场所是舞台,是真实人物运用肢体动作、语言、表情等来展示
情节内容。且情节来源于生活,易与观众互动,容易唤起观众的情绪,从而唤起隐藏在人内心深处的道德
感。悲剧主人公的身份和悲剧内容,一方面需要和现实人物有某种契合点,取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另
一方面,悲剧的内容必须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一般取材于距现今时代比较悠远的的故事,这样可以引发
人们的想象,令人更容易带着一种崇敬感和神秘感去看待困境中仍然保持着尊严和正义行为的主人公,让
人们在敬畏和惊奇之后得到一种灵魂的洗礼,精神焕然一新。这种堪称震撼人心的美,如黄河之水奔腾不
息,气势磅礴,同时又让人难以忘怀,值得细细品味。
悲剧的美是悲剧给人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感,然而中西方文化在源头上对悲剧的美却有着不同的认识。
中国文化中注重的是道德教化、君子风范,即孔子所谓“温柔敦厚,诗教也”。它要求培养人温顺、
柔和、忠厚、礼让的君子品德。与老子“柔弱胜刚强”美学特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刚不至刚、柔不
至柔的传统美学观念。“悲剧”在中国出现后,就带有了明显的民族特色,常把悲剧主人公的艰辛奋斗与
最后的理想实现结合起来,鲜见西方悲剧那种杀戮、血腥和颠沛流离的窘境。相对于农耕社会的中国,西
方社会是商业性的,需要冒险和竞争,这样西方人勇敢的性格和力量崇拜、英雄崇拜的观念就有了基础。
因此,从古希腊开始就崇尚个性和自由,以及富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西方文学从开始就推崇悲剧,倾向
于欣赏悲剧的强烈性、真实性和彻底性。
作为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手刃凶手、替父报仇,杀死了自己的叔
父,又被自己的叔父暗算,付出了生命,既没有实现重振乾坤的理想,也牺牲了自己的爱情。哈姆莱特复
仇战斗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以及精神上的痛苦和斗争的残酷无情都令人心惊。然而正是他与社会的极
端冲突,个人理想与现实社会的矛盾无法调和,引发人们思考自身与现实的关系,折射出人们面对矛盾冲
突时精神的痛苦。相对于西方悲剧,中国杂剧的代表——关汉卿的《窦娥冤》,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女性
形象。从窦娥的三桩誓愿来看,这部戏剧无疑蒙上了浓重的“悲”的氛围,我们从这里能品味出“美”吗
当然可以。窦娥善良、孝顺、贞烈正派的优良品质和不畏强权、勇于反抗的斗争精神,正是这部悲剧震撼
人心之处,其中不可阻挡的“美”也就显现出来了。
悲剧的内容是令人伤心的,但是它彰显了可贵的人性,爆发出强有力的生命力,符合人们的情感需求。
而且悲剧的艺术性压倒了悲剧内容,令审美主体可以在美的享受中用审美的心态去处理悲剧,这恰恰是给
悲剧戴上了一道炫目的光环。
悲剧主人公与命运的抗争、与时代的抗争,在种种人物关系中坠入黑暗之渊,这是种归于死亡的命运,
将悲剧的美推向更高的层次,使我们体会到正义的能量,体会到理想世界实现过程中的坎坷,领略到维护
第1页/共11页
尊严和人格的巨大力量。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美,它彰显着正义、透露着真理。通过欣赏此类悲剧,可以
拉紧审美主体的生命意识,令现实自我的平淡生活焕然一新。
悲剧的美对促进社会文明,尤其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悲剧美感的形成过程增强
了人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公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提高觉悟、体现较高的积极性、坚定正确的
信念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悲剧不仅是人类文化进程中产生的优秀成果,而且悲剧的美直接对现
代人类也存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摘编自张军强《中西古典悲剧之美探微》)
材料二
不论是何种形态的悲剧,都被作家的悲剧思维阐述成为充满恐怖、痛苦与苦难、灭亡,以带给审美主
体痛感与压迫感,亦或是崇高的审美体验。然而,《雷雨》却未囿于传统意义上的悲剧理论范畴,极具创
新性地糅合了社会悲剧、命运悲剧以及性格悲剧等多种悲剧元素,突破了传统悲剧中“大喜大悲”的绝对
悲剧理论,又超越了这些固有的模式,将悲剧性根源转向了人类生存本身,曹禺的悲剧创作思维来源于最
真实的现实生活,将含蓄、真实而又绝望的悲剧美一点一滴渗透到每一幕中,融入到每一次的戏剧冲突中,
并非“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悲壮,而是“于无声处闻惊雷”的“几乎无事的悲剧”,更多是为了使观众感
受到真实生活的悲与喜。
曹禺将自己的美学理想构建在整部作品之中,体现在每个人物的身上。他塑造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具有
独立人格意识的繁漪,塑造了敢于挑战礼教,碰撞伦理道德的周冲,这些角色无不显示了曹禺对于新社会,
新秩序的希冀。正如黑格尔所言,“真正的悲剧人物性格就要有这种优良品质,他们完全是按照原则所应
该做到的而且能做到的那样的人物。”越是苦难压抑的环境,越能体现悲剧人物与其抗争的美学价值。
(摘编自柳靖《曹禺<雷雨>悲剧意蕴的多维解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悲剧主人公的身份和悲剧内容,需要取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并完全贴近现实,这样才易与观众互动,
唤起观众的情绪。
B.中国的悲剧鲜见西方悲剧那种杀戮、血腥和颠沛流离窘境等内容,这与中国文化中注重道德教化、君子
风范等美学观念有关系。
C.相对人物形象,悲剧之中的跌宕起伏的情节才是产生悲剧美感的最主要的因素,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感受。
D.曹禺悲剧创作思维来源于最真实的现实生活,将悲剧美渗透到每一幕中,就是为了使观众感受到真实生
活的悲与喜。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西方文学从开始就特别推崇悲剧,倾向于欣赏悲剧的强烈性、真实性和彻底性,受此影响,西方社会充
满商业性,热衷于冒险和竞争。
B.关汉卿的《窦娥冤》和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很好地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对悲剧的美有着不同的认识。
C.悲剧的艺术性压倒了悲剧内容,令审美主体可以在美的享受中用审美的心态去处理悲剧,给悲剧戴上了
一道光环。
D.悲剧不仅是人类文化进程中产生的优秀成果,而且悲剧的美对现代人类也存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2页/共11页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表述中不.具.备.“悲剧美”特点一项是(2 分)
A.《雷雨》中的繁漪作为接受过新式教育洗礼的新女性,最终被封建家庭所蚕食,变得乖戾、偏执、绝望。
B.孔尚任《桃花扇》中的李香君虽是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柔弱女子,但为了维护自己的贞洁和信仰,不惧
以死明志。
C.《哈姆雷特》中的奥菲莉亚美丽动人、淳朴天然,但因哈姆雷特的复仇计划,最终变得疯癫后失足落水
溺毙。
D.王实甫《西厢记》中的相国府婢女红娘冒着被老夫人责罚的风险勇敢机智地帮助莺莺和张生,最终使有
情人终成眷属。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是如何一步一步阐述观点的。(3 分)
二、本大题共 10 小题,共 29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
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
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
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
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
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
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
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
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
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①必浚其泉源 浚:疏通水道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主持,掌握
③永保无疆之休 休:福禄
④承天景命 景:大
⑤莫不殷忧而道著 殷:丰盛
⑥能克终者盖寡 盖:大概
⑦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居于……之下
⑧弘兹九德 弘:宽容
A.①⑥ B.②⑦ C.③④ D.⑤⑧
第3页/共11页
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必固其根本 一定要使它的根扎得稳固
B.虽董之以严刑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
C.简能而任之 精简有才能的人而加以任用
D.信者效其忠 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
7.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3 分)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8.用原文语句,将下面一段分析文字补充完整。(5 分)
本文为魏征向唐太宗进献的奏疏,说理富有针对性。文章一开篇就抓准唐太宗害怕亡国、希望长治久
安的心理,以水木为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 “① ,________”的观点;随后再次反面假设,强调
人君应当 “② ,________”。接着,摆出③“ ,________”的历史现象,引导太宗思考“取
之易而守之难”的问题,指出原因在于取时往往“④ ”,守时则“⑤ ”,进而以“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敲响警钟。接下来顺势提出“十思”,给出实现垂拱而治的具体建议,契合了唐太宗祈求运祚
绵长的心理,使其心悦诚服地接纳了进谏。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9-13题。
神宗熙宁二年,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国用不足,安石曰:“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
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司马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
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争议不已。
① ②
甲子,议行新法。安石与刘恕友善,欲引置三司条例 ,恕以不习金谷 为辞,且曰:“天子方属.公以
大政,宜恢张尧、舜之道以佐明主,不应以利为先。”安石曰:“利以和义,善用之,尧、舜之道也。”
王安石既执政,吕诲言其不通时事,大用之则非所宜。上疏言:“臣究安石之迹,固无远略,唯务改
作,立异于人。臣窃忧之,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疏奏,帝方眷注安石,还其章疏。刑部刘述上疏曰:
“安石任偏见而立新议,陛下不察而从之,遂害天下大公。先朝所立制度,自宜世守勿失,乃事事更张,
废而不用,愿罢逐以.慰天下。”安石欲置述于狱,司马光争之,乃贬知江州。
九月,行青苗法。欲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王安石荐吕惠卿
为太子中允。司马光谏曰:“惠卿憸巧,非佳士。使.王安石负谤于中外者,皆其所为也。”帝言:“安石不
好官职,自奉甚薄,可谓贤者。”光曰:“安石诚贤,但性不晓事而愎,此其所短也。又不当信任吕惠卿,
惠卿真奸邪,而为安石谋主,安石为之力行,故天下并指为奸邪也。”
山阴陆佃尝受经于.安石,至是,应举入京师。安石问以新政,佃曰:“法非不善,但推行不能如初意,
还为扰民。”安石惊曰:“何乃.尔!吾与惠卿议之。”又访外议,佃曰:“外间颇以为拒谏。”安石笑曰:“吾
岂拒谏者,但邪说营营,顾无足听。”佃曰:“是乃所以致人言也。”明日,召佃谓之曰:“已遣李承之使淮
南质.究矣。”既而承之还,诡言民无不便,佃说遂不行。
帝谓王安石曰:“外人云,今朝廷以为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安石曰:“陛下
躬亲庶政,唯恐伤民,惧天变也。陛下采纳人言,事无大小,唯是之从,岂不恤乎!然人言固有不足恤者,
苟当于义理,何恤乎人言!至于祖宗之法不足守,则固当如此。”
第4页/共11页
(取材于《宋史纪事本末》《续资治通鉴》)
注释:①三司条例:即制置三司条例司,为变法临时设定的决策机构。②金谷:指钱财和粮食。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彼设法夺.民 夺:剥夺
B.天子方属.公以大政 属:委托
C.使.王安石负谤于中外者 使:假使
D.已遣李承之使淮南质.究矣 质:验证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不加赋而.国用足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B.愿罢逐以.慰天下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C.山阴陆佃尝受经于.安石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D.何乃.尔!吾与惠卿议之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帝方眷注安石,还其章疏
神宗正宠爱王安石,(就)将吕诲的奏章退还回去
B.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使农民得以按农时从事生产,而兼并的人便无法乘农民的急难(加以盘剥)
C.是乃所以致人言也
这就是你向人们传达言论的手段
D.陛下躬亲庶政,唯恐伤民
陛下亲自处理各种政务,唯恐伤害百姓
12.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3分)
陛下采纳人言,事无大小,唯是之从,岂不恤乎!
13. 人们评价王安石,多认为其诚贤,然亦有其失。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王安石的“贤”与“失”分
别有哪些?(3 分)
14. 在横线处填写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共 5分)
(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
(《阿房宫赋》杜牧)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__。
(《阿房宫赋》杜牧)
(3)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______________,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4)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___________!
(《六国论》苏洵)
(5)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
第5页/共11页
(《六国论》苏洵)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2 分。
(一)阅读《红楼梦》(节选),完成 15-17 小题。
选文一(取材于第九回)
至是日一早,宝玉起来时,袭人早已把书笔文物包好,收拾的停停妥妥,坐在床沿上发闷。见宝玉醒
来,只得服侍他梳洗。宝玉见他闷闷的,因笑问道:“好姐姐,你怎么又不自在了?难道怪我上学去丢的
你们冷清了不成?”袭人笑道:“这是那里话。读书是极好的事,不然就潦倒一辈子,终久怎么样呢。但
只一件:只是念书的时节想着书,不念的时节想着家些。别和他们一处顽闹,碰见老爷不是顽的。虽说是
奋志要强,那工课宁可少些,一则贪多嚼不烂,二则身子也要保重。这就是我的意思,你可要体谅。”袭
人说一句,宝玉应一句。袭人又道:“大毛衣服我也包好了,交出给小子们去了。学里冷,好歹想着添换,
比不得家里有人照顾。脚炉手炉的炭也交出去了,你可着他们添。那一起懒贼,你不说,他们乐得不动,
白冻坏了你。”宝玉道:“你.放.心.,出外头我自己都会调停的。你们也别闷死在这屋里,长和林妹妹一处去
顽笑着才好。”
选文二(取材于第三十四回)
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又见金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情。
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忽忽听得有人悲泣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
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
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
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叹了一
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馀热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然捱了打,
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
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
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
“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一句话未了,只见院外人说:“二奶奶来了。”林黛玉便知是凤姐来了,连忙立起身说道:“我从后院
子去罢,回头再来。”宝玉一把拉住道:“这可奇了,好好的怎么怕起他来。”林黛玉急的跺脚,悄悄的说
道:“你瞧瞧我的眼睛,又该他取笑开心呢。”宝玉听说赶忙的放手。黛玉三步两步转过床后,出后院而去。
凤姐从前头已进来了,问宝玉:“可好些了?想什么吃,叫人往我那里取去。”接着,薛姨妈又来了。一时
贾母又打发了人来。……
宝玉因心下记挂着黛玉,满心里要打发人去,只是怕袭人,便设一法,先使袭人往宝钗那里去借书。
袭人去了,宝玉便命晴雯来吩咐道:“你到林姑娘那里看看他做什么呢。他要问我,只说我好了。”晴
雯道:“白眉赤眼,做什么去呢?到底说句话儿,也像一件事。”宝玉道:“没有什么可说的。”晴雯道:
“若不然,或是送件东西,或是取件东西,【甲】不然我去了怎么搭.讪.呢?”宝玉想了一想,便伸手拿了
两条手帕子撂与晴雯,笑道:“也罢,就说我叫你送这个给他去了。”晴雯道:“这又奇了。他要这半新不
旧的两条手帕子?他又要恼了,说你打趣他。”宝玉笑道:“你.放.心.,他自然知道。”
第6页/共11页
晴雯听了,只得拿了帕子往潇湘馆来。只见春纤正在栏杆上晾手帕子,见他进来,忙摆手儿,说:
“睡下了。”晴雯走进来,满屋魆黑。并未点灯。黛玉已睡在床上。问是谁。晴雯忙答道:“晴雯。”黛玉
道:“做什么?”晴雯道:“二爷送手帕子来给姑娘。”黛玉听了,心中发闷:“做什么送手帕子来给我?”
因问:“这帕子是谁送他的?必是上好的。叫他留着送别人罢,我这会子不用这个。”晴雯笑道:“不是新
的,就是家常旧的。”林黛玉听见,越发闷住,着实细心搜求,思忖一时,方大悟过来,连忙说:“放下,
去罢。”晴雯听了,只得放下,抽身回去,一路盘算,不解何意。
这里林黛玉体贴出手帕子的意思来,【乙】不觉神魂(chí)____荡:宝玉这番苦心,能领会我这番
苦意,又令我可喜;我这番苦意,不知将来如何,又令我可悲;忽然好好的送两块旧帕子来,若不是领我
深意,单看了这帕子,又令我可笑;再想令人私相传递与我,又可惧;我自己每每好哭,想来也无味,又
令我可愧。如此左思右想,一时五内沸然炙起。黛玉由不得馀意缠绵,令掌灯,【丙】也想不起嫌疑避讳
等事,便向案上研墨蘸笔,便向那两块旧帕上走笔写道:
其一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其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林黛玉还要往下写时,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
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一时方上床睡去,犹拿着那帕子思索,不在话下。
15.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填写在横线上的汉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 分)
【甲】不然我去了怎么搭.讪.呢
【乙】不觉神魂(chí)____荡
【丙】也想不起嫌疑避讳.等事
A.“搭讪”是“通过介绍人搭线后交谈”的意思;横线上应填“弛”;“讳”读作“huì”。
B.“搭讪”是“通过介绍人搭线后交谈”的意思;横线上应填“驰”;“讳”读作“wěi”。
C.“搭讪”是“想跟别人接近而找话说”的意思;横线上应填“驰”;“讳”读作“huì”。
D.“搭讪”是“想跟别人接近而找话说”的意思;横线上应填“弛”;“讳”读作“wěi”。
16. 对“旧帕题诗”相关情节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宝玉记挂着黛玉,便支开袭人命晴雯去送旧帕,可见他认为晴雯更适合此事。
B.宝玉赠帕,黛玉内心五味杂陈,于是题诗赋情,表现了黛玉与宝玉心有灵犀。
C.黛玉的三首题帕诗,写出了内心的孤寂与感伤,也流露了对宝玉的深挚情意。
D.黛玉题诗后生了病,“浑身火热,面上作烧”,就是因为私相传递而深感恐惧。
17. 选文中宝玉对袭人、黛玉、晴雯都说过“你放心”。请结合宝玉对不同人物说话时的情境,从三处“你
放心”中任.选.两.处.,说说各自的含义。(3 分)
(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 5分。
18. 《红楼梦》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阅读名著的过程中,有一个小组
的同学根据此线索,利用回目,梳理了宝黛爱情的几个发展阶段。请你根据原著内容,完成填空。
宝黛爱情发展阶段 相关回目
第7页/共11页
① 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第八回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 ② 黛玉半含酸
第十九回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情窦初开
第二十回 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③ 俏语谑娇音
第二十三回 ④ 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第二十六回 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⑤ 春困发幽情
热恋 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第三十二回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心心相印 第三十四回 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四、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40 分。
20.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1)有人说,多方听取不同意见,会让我们明辨是非、智慧通达,所谓“兼听则明”。也有人说,大数据
时代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向我们涌来,“兼听”更容易让人产生困惑,甚至迷失自我。
请以“兼听”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但凡成长,必得有所经历,并不断有所突破。有时,人们借用“关口”一类词语,去描述成长经历
中的一些重要节点。因此,也就常常有人用“过关”这样的说法,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回顾与期待。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联系现实,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第8页/共11页
参考答案
二、本大题共 4小题,共 9分。
1.(2 分)B(A 项“完全贴近现实”错,C 项于文无据,D 项过于绝对)
2.(2 分)A(因果倒置)
3.(2 分)D(红娘热情正直、机智勇敢、善良热心,《西厢记》并不属于悲剧,不具备悲剧美)
4.(3 分)①首先概述了悲剧情节、主人公和内容的特点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②接着分析了中西悲剧在不
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之处;③然后举例论证,分别以《哈姆莱特》和《窦娥冤》为例来论证人们对中西悲
剧的不同认知。④最后阐明悲剧的美学意义。
评分标准:1 条 1 分,答出 3 条就可得 3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本大题共 10 小题,共 29 分。
5 .(2 分)D. 6 .(2 分)C
7.(3 分)竭尽诚心(1 分),敌对之人也会同心同德(1 分);傲视别人,亲人也成为陌路之人(1 分)。
8.(5 分)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②居安思危,戒奢以俭③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
实繁,能克终者盖寡)。④必竭诚以待下⑤则纵情以傲物。
9.(2 分)C(使:让,导致)
10.(2 分)A(A.连词,表转折。B.连词,来;介词,凭借。C.介词,从;介词,到。D.副词,竟然;副词,
才。)
11.(2 分)C(这便是招致人们议论的原因)
12.(3 分)陛下采纳人们的谏言,事情无论大小,只要是正确的就一定会听从,怎么能说不顾虑呢!
(评分参考:“无”“是”“恤”“唯是之从”各 1 分。意思对即可。整体句意通顺即可。)
13.(3 分)答案要点:
王安石之“贤”:①通过改革,为国理财,力图解决国用不足的境况。②试图通过改革,扩大积蓄、平稳
物价,减轻百姓所受的盘剥之苦。③不重个人名利,生活节俭。④不顾虑不合道义的“人言”,不死守
“祖宗之法”,勇于变革。
王安石之“失”:①在改革中刚愎自用,打击异己,把别人的谏言当作邪说。②不辨忠奸,任用吕惠卿等
奸邪小人。③推行新法的方法不当,导致新法干扰百姓,违背初衷。
(评分参考:“贤”与“失”中答出任何三点就可得 3 分。意思对即可。)
14.(5 分) (1)奈何取之尽锱铢(2)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度义而后动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2 分。
15. (2 分)C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理解词义的能力。
甲处,搭讪:想跟别人接近而找话说。乙处,神魂驰荡:驰荡,chí dàng,驱驰游荡
丙处,避讳:“讳”应读 huì。
16. (2 分) D “就是因为私相传递而深感恐惧”错,“如此左思右想,一时五内沸然炙起”是因为黛玉忧
思过度,敏感而多虑。
第9页/共11页
17. 对袭人:这是宝玉去学堂前对袭人细心周到的嘱咐的回应,意思是宝玉理解袭人的心情,他会上进读书
并照顾好自己。
对黛玉:这是宝玉对前来探望并劝改过的黛玉的回应,意思是宝玉懂得黛玉心疼自己,无论是对仕途的态
度还是对黛玉的真情,他都不会改变心意。
对晴雯:这是宝玉让晴雯送旧帕时对她的不解的回应,意思是宝玉相信黛玉会理解旧帕传达的心意,他心
中有数。
解析:对袭人:“宝玉起来时,袭人早已把书笔文物包好,收拾的停停妥妥,坐在床沿上发闷”“袭人说一
句,宝玉应一句”,主要是劝宝玉上进读书。最后,宝玉道:“你放心,出外头我自己都会调停的。你们也
别闷死在这屋里,长和林妹妹一处去顽笑着才好。”这是宝玉去学堂前对袭人细心周到的嘱咐的回应,意
思是宝玉理解袭人的心情,他会上进读书并照顾好自己。
对黛玉:“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
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这是宝玉对前来探望并劝改过的黛玉的回应,意思是宝玉懂
得黛玉心疼自己,让黛玉放心,无论是对仕途的态度还是对黛玉的真情,他都不会改变心意。
对晴雯:“晴雯道:‘这又奇了。他要这半新不旧的两条手帕子?他又要恼了,说你打趣他。’宝玉笑道:
‘你放心,他自然知道。’”这是宝玉让晴雯送旧帕时对她的不解的回应,意思是宝玉相信黛玉会理解旧帕
传达的心意,他心中有数。
18.①宝黛初会 ②宝钗 ③林黛玉 ④西厢记 ⑤潇湘馆
四、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40 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宋神宗熙宁二年,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起初,国家财用不足,王安石说:“国家财用不足,是因
为未得到善于为国家理财的人才的缘故。善于为国家理财的人,不用增加赋税却可使国家财用充足。”司
马光说:“天下怎么会有如此的道理?天地所生产的财货百物,不在百姓手中,就在官府,你设法剥夺百
姓,其危害比加重赋税还严重。”两人争议不止。
甲子日,商议推行新法。王安石与刘恕交好,想把他引进三司条例司任职,刘恕以不熟悉钱粮作为推
辞的理由,并且说:“天子正把国家大政委托给相公,应弘扬尧、舜之道来辅佐明主,不应当把利放在首
位。”王安石说:“利是用来调和义的,善于运用利,便是尧、舜之道。”
王安石执政以来,吕诲说他不通晓时事,重用他是不合适的。吕诲进呈奏章说:“臣考究王安石的事迹,
他并无远大的谋略,唯独追求重制变更,标新立异。臣私下为此忧虑,使天下百姓遭殃的,定是此人。”
奏章呈上,神宗正宠爱王安石,(就)将吕诲的奏章退还回去。刑部的刘述进呈奏章说:“王安石用偏见而
立新议,陛下不明察却听从王安石,这样就会有害于天下的公平。先朝所立的制度,自应世代遵守勿失,
而王安石却事事变更,废止而不用,希望罢免驱逐王安石来安慰天下。”王安石想要将刘述下狱问罪,司
马光为刘述力争,于是贬刘述为江州知州。
九月,实行青苗法。想借以扩大积蓄,平稳物价,使农民得以按农时从事生产,而兼并的人便无法乘
农民的急难(加以盘剥)。王安石推荐吕惠卿为太子中允。司马光进谏说:“惠卿逢迎谄媚,并非好人。使
王安石在朝廷内外受到诽谤的,都是吕惠卿所造成的。”神宗说:“安石不喜好官职,自己生活节俭,算得
第10页/共11页
上是贤者。”司马光说:“王安石确实是贤者,但他的性情不通晓时事而又刚愎自用,这是他的短处。又不
应当信任吕惠卿,吕惠卿是真正的奸邪之人,是为王安石出谋划策的主要人物,而王安石又努力实行他的
谋划,所以天下一并指责他们二人为奸邪之人。”
山阴人陆佃曾跟随王安石学习经学,至此,应科举入京师。王安石问他新政的情况,陆佃说:“新法
并非不好,但推行的情况不能同当初的意图一致,反而干扰百姓。”王安石惊讶地说:“怎么竟然这样!等
我与惠卿商议此事。”安石又询问外界的舆论,陆佃说:“外界有很多人认为相公拒绝接受劝谏。”王安石
笑着说:“我怎么是拒绝劝谏,只是邪说往来纷纷,全都不足一听。”陆佃说:“这便是招致人们议论的原
因。”第二天,王安石叫陆佃并对他说:“已经派遣李承之到淮南验证追究(真相)了。”不久李承之还京,
谎报百姓没有不感到便利的,陆佃的说法于是不被施行。
神宗对王安石说:“外界有人说,现在朝廷认为天象的变化不值得畏惧,人们的议论不必顾虑,祖宗
的规矩也不一定效法。”安石说:“陛下亲自处理各种政务,唯恐伤害百姓,这就是畏惧天变。陛下采纳人
们的谏言,事情无论大小,只要是正确的就一定会听从,怎么能说不顾虑呢!然而有的言论确实不值得顾
虑,如果所作之事合乎道义准则,又何必在乎别人的怎么说!至于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则本来就应当
如此。
第11页/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