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浙教版初中科学中考模拟卷(二)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浙教版初中科学中考模拟卷(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5-11 11:13:22

文档简介

2024年浙教版初中科学中考模拟卷(二)
一、选择题
1.(2023九下·宁波月考)环境温度稳定在25℃,在t1时环境温度从25℃骤降到10℃并 稳定一段时间,记录人体散热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t1到t2时,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体温与环境温度相差增大造成
B.当环境温度为25℃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C.t2以后,由于体温调节,散热量减少
D.t3以后,散热量大于产热量
【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根据曲线图分析,从25C下降到10℃时,内外温差加大,使得散热量先增加,后通过调节散热量减少。
2、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
3、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
【解答】A、当环境温度从25C下降到10℃时,从时间t1到时间t,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则散热量大幅度增加,使得产热量增加,A正确;
B、.当环境温度为25℃时,由于人体温度和环境温度的温差较小,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使得体温维持相对恒定,B正确;
C、时间t2以后,皮肤毛细血管处于收缩、汗腺分泌减少,则散热量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C正确;
D、时间t3以后,散热量减少,同样产热量也减少,但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体温得以维持相对恒定,D错误。
故选:D。
2.为了探究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经遮光处理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滴会 (  )
A.向左移动 B.向右移动 C.静止不动 D.无法确定
【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的过程;
呼吸作用是植物在线粒体里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解答】 光合作用只能在光下才能进行,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遮光环境中,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而呼吸作用依然能进行,植物的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产生的二氧化碳会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使瓶内的气压下降,低于外界气压,因此红墨水向左移动。
故答案为:A
3.(2023·宁波模拟)如图所示为商场门口的广告投影灯及其内部结构,它主要由光源、广告片和焦距为f的凸透镜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广告灯的成像原理与投影仪相同
B.地面上的广告图标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C.为了能从不同角度看见广告图标,应选择光滑的地面
D.广告片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2f
【答案】A
【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2)(4)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判断;
(3)光线在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发生漫反射,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地面上的广告图标是倒立放大的实像,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故A正确,而B错误;
为了能从不同角度看见广告图标,应选择粗糙的地面,让其发生漫反射,故C错误;
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此时广告片到镜头的距离为:f故选A。
4.(2023七下·宁波期中)为了实现“绿色冬奥”的目标,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实现了零污染制冰。原理如图所示,首先液体二氧化碳通过膨胀阀进入毛细管,在毛细管中迅速变成气体,此时在制冰管上方的平面上洒水即可完成制冰;之后气体二氧化碳在压缩机的推动下进入冷凝器,在这里变成液体,完成一个循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毛细管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B.制冰时水在平面上凝固吸热形成冰面
C.二氧化碳气体在冷凝器中液化放热
D.制冰时场地周围有很多霜,是二氧化碳凝华而成的
【答案】C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汽化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电冰箱 就是利用这个 原理 工作的 。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过程中要放热。 汽化是指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相变过程。物体由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是吸热的;物体由液态到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是放热的;
【解答】A.毛细管中液态二氧化碳变成气态二氧化碳,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A错误;
B.制冰时水在平面上凝固放热形成冰面,B错误;
C.二氧化碳气体在冷凝器中液化放热,C正确;
D.冰时场地周围有很多霜,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小冰晶,D错误;
故答案为:C
5.(2018·衢州)如图所示,手握着瓶子处于竖直静止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瓶子处于静止状态,不具有惯性
B.手的握力越大,瓶子所受的摩擦力就越大
C.瓶子受到竖直向上的摩擦力
D.瓶子受到手的握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答案】C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做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解答】A、惯性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其运动状态没有任何关系;故A错误;
B、 瓶子静止时,重力等于摩擦力,握力的增大不影响摩擦力;故B错误;
C、 瓶子静止,在竖直方向上,竖直向下的重力等于竖直向上的摩擦力;故C正确;
D、 手的握力与重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不是平衡力;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6.(2024九下·鄞州月考)自太空课堂开设以来,我们发现了很多地球实验和太空实验的差异性。如图所示是分别在太空中和地球上做的油和水混合后充分振荡,再静置充足时间后的实验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说明太空中水能溶解油,而地球上不行
B.地球上油滴上浮时,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
C.太空失重环境下,浸在水中的油滴不受浮力作用
D.无论太空还是地球实验,瓶中油和水的质量始终不变
【答案】A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浮力的变化
【解析】【分析】 沉浮条件: 下沉:ρ物>ρ液,G物>F浮 ; 悬浮:ρ物=ρ液,G物=F浮 ; 上浮:ρ物<ρ液,G物ρ液,G物=F浮+F杯底对物的支持力,F浮【解答】 A.地球上油的分子间有引力,太空中油的分子间没有引力 一个。AC、在地球上,将水和油充分混合,静置一段时间后,水和油会出现明显的分层,这是因为油的密度比水小,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而在空间站里,处于失重状态,因此油在水中不受浮力,就不会出现水和油分离的现象,故A错误,C正确;
B、由浮沉条件知,地球上油滴上浮时,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故B正确;
D、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形状、状 态、温度、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无论太空还
是地球实验,瓶中油和水的质量始终不变,故D正确;
故选: A。
故答案为:A
7.(2024八下·余杭月考)在科技晚会上,小科给大家展示了一个由电磁铁控制的浮沉子,通过调节滑片,就可以让小瓶子上浮、下沉或悬停在水中,它的原理如图所示(磁铁固定在活塞上),闭合开关S后,移动滑片P,使小瓶子悬停在图示位置。对此,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电磁铁和条形磁铁之间相互吸引
B.若将滑片P向左移,电磁铁的磁性会变弱
C.若将滑片P向右移,小瓶子将会上浮
D.小瓶子上浮时,小瓶子中的气体体积变小
【答案】C
【知识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判断
【解析】【分析】A.根据安培定则判断电磁铁的磁极方向,再确定和条形磁铁之间的力的作用;
B.根据滑片移动确定电流大小变化,进而判断电磁铁的磁场强弱变化;
C.根据滑片移动方向确定磁场强弱变化,进而判断瓶子内吸水还是排水,最后根据浮沉条件判断即可;
D.根据浮沉条件判断瓶子内水的重力变化,进而判断瓶内气体体积变化。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线圈上电流方向向下,右手握住螺线管,弯曲的四指指尖向下,此时大拇指指向右端,则右端为电磁铁的N极。根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可知,电磁铁和条形磁铁相互排斥,故A错误;
B. 若将滑片P向左移,则变阻器阻值变小,通过电流变大,电磁铁的磁性会变强,故B错误;
C.当滑片向右移动时,变阻器的阻值变大,通过电流变小,电磁铁的磁场变弱。那么此时条形磁铁受到 的排斥力减小,则活塞向左移动,则大瓶内气压减小,小瓶内的水会流出来。因为重力减小,所以小瓶子会上浮,故C正确;
D.小瓶子上浮时,重力减小,即瓶内的水会流出来,因此瓶内气体体积变大,故D错误。
故选C。
8.(2024·浙江模拟)如图所示是小科设计的一种测定风速的装置,探头与金属杆、滑片P相连,风速表由电压表改装而成,R:为定值电阻,R:为滑动变阻器。当风速变大时()
A.滑片P向下移动,电压表示数变小
B.滑片P向上移动,电压表示数变小
C.滑片P向下移动,电压表示数变大
D.滑片P向上移动,电压表示数变大
【答案】D
【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设计;电路的动态分析
【解析】【分析】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根据活塞的移动确定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可以知道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和电压表示数的变化.
【解答】当风速变大时,活塞上方气压变小,活塞向上移动,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小,电路中的总电阻变小,根据欧姆定律可以知道,电路中电流变大,定值电阻两端电压变大,电压表(风速表)示数变大,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9.(2024九下·萧山月考)蹦床是集艺术性和竞技性于一身的运动,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图甲为蹦床运动简化示意图,0点是小滨由静止开始自由落下的起始位置,C点是小滨到达的最低点。从高处开始下落到弹回的整个过程中,他的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速度为负值,表示运动方向向上,整个过程忽咯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从0点下落到A点的过程中,小滨的机械能不变
B.小滨整个过程中动能增大的时间段为0-t2,t3-t4
C.从A点下落到C点的过程中,蹦床的弹性势能增大
D.在t3时刻时小滨所受的重力和蹦床对他的弹力相等
【答案】D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解析】【分析】动能的大小与质量、速度有关;重力势能 的大小与质量、高度有关;弹性势能的大小与物体弹性形变程度的大小有关;机械能为动能 和势能的和;结合图乙,根据小滨的运动状态分析。
【解答】A.从O点下落到A点的过程中,小滨自由下落,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由于不计空 气阻力,所以小滨的机械能不变;A正确;
B.小滨的质量一定,由图乙知,小滨下落过程中,t2,t4时刻小滨的运动速度最大,动能最大,小滨下落过程中动能增大的时间段为0~t2, t3-t4 ,B正确;
C. 从A到C,蹦床的弹性形变程度逐渐变大,弹性 势能逐渐变大,C正确;
D. 在t3时刻时小滨所受的重力和蹦床对他的弹力不相等,弹力大于重力,D错误;
故答案为:D。
10.(2024九下·杭州月考)如图所示,两滑轮采取不同的绕绳方法,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木板上,拉着同一重物(不计绳重、滑轮重和摩擦),沿水平方向匀速运动相同的距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F1所做的额外功多 B.F1<F2,F2移动距离多
C.两装置的机械效率相同 D.所拉重物越小,机械效率越高
【答案】C
【知识点】滑轮组及其工作特点;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机械效率的计算
【解析】【分析】由滑轮组的结构知道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n,则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nh,拉力;
把相同的重物沿水平方向匀速运动相同的距离,做的有用功相同;不计绳重及摩擦,利用相同的滑轮和绳子、沿水平方向匀速运动相同的距离,做的额外功相同;而总功等于有用功加上额外功,可知利用滑轮组做的总功相同,再根据机械效率公式判断两装置机械效率的大小关系。
【解答】由图可知,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分别为:n1=2,n2=3;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分别为:s1=n1h=2h,s2=n2h=3h,所以F2移动距离多;
不计绳重及摩擦,由可知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分别为:,,
由此可知,F1>F2;
由于不计绳重和摩擦,两图中的额外功都为零,
由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物体的重力相同,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也相同,所以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相同,由W有用=fh知利用两滑轮组做的有用功相同,总功也相同,由可知,两装置的机械效率相同;
故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11.(2023九上·拱墅期末)小乐猜想:“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的多少可能跟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有关”,于是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①和②,先将电阻丝(R1<R2)分别装入规格相同的烧瓶中,然后将带有相同的玻璃管的塞子塞紧烧瓶,玻璃管在外侧的一端与相同的瘪气球相连;实验过程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大小的关系,可比较气球甲、乙的体积变化
B.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大小的关系,可比较气球丙、丁的体积变化
C.装置①和②同时实验,通电相同时间后,体积变化最大的气球是丙气球
D.装置①和②同时实验,通电相同时间后,体积变化最大的气球是甲气球
【答案】C
【知识点】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焦耳定律)
【解析】【分析】(1)(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判断;
(3)(4)比较各个电阻产生热量的多少,从而判断气球体积的大小变化即可。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电阻产生的热量越多,则烧瓶内气体温度越高,那么气球的体积越大。
A.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大小的关系,需要控制电阻相同而改变电流的大小,而甲和乙中两个电阻串联电流相同,而电阻不同,故A错误;
B.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大小的关系,需要控制电流大小和时间相同,改变电阻大小,因此可以比较甲和乙气球的体积变化,故B错误;
CD.甲和乙中两个电阻串联,通过的电流相等,根据Q=I2Rt可知,乙中电阻产生的热量多,即Q乙>Q甲。丙和丁中两个电阻并联,它们的电压相等,根据可知,丙中电阻产生的热量多,即Q丙>Q丁。①和②中电源电压相等,则丁的电阻两端的电压肯定大于乙的电压,根据可知,丁产生的热量大于乙产生的热量,即Q丁>Q乙。比较可知,产生热量最多的是丙,则体积变化最大的是丙气球,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12.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的处理情况如下表,与此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组别 1 2 3 4
土壤处理 灭菌 不灭菌 灭菌 不灭菌
土壤湿度 湿润 湿润 较干燥 较干燥
A.该实验能探究的问题是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
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经灭菌处理,实验中的对照组是1和3
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
D.预期结果是1、3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4组的落叶被不同程度地分解
【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湿润条件和是否灭菌,4个实验组相互对照;落叶上面也有微生物,也可以分解自身,所以也应该进行灭菌处理;因为1、3组土壤灭菌后,土壤中微生物被杀灭,无法所以分解落叶,2、4组没有灭菌,存在微生物,因其土壤的湿润条件不同,分解的落叶量也不相同.
【解答】A.实验组2组和4组可以形成对照,变量是土壤的湿润程度,研究的是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 A 正确;
B.该实验有2个变量,分别是土壤是否经过灭菌处理,是否湿润,如果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经灭菌处理,那么实验中的对照组是2和4,1和3是实验组, B 错误;
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消除微生物的影响, C 正确;
D.1组和3组由于没有微生物,落叶不被分解,2组和4组由于有微生物,但湿润程度不同,落叶被不同程度地分解, D 正确。
故选:B
13.如图所示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每个小球代表一种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B.在“”分子中,若“”元素化合价为+1,则“”元素的化合价为-2
C.该图示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都可分
D.参加反应的“”和“”分子的个数比为1 : 2
【答案】D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A、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B、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分析;
C、根据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分分析;
D、根据图示中发生变化的粒子种类及个数分析。
【解答】A、 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不符合题意;
B、在“”分子中,若“”元素化合价为+1,则“”元素的化合价为-1,不符合题意;
C、 该图示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不符合题意;
D、由反应前后相同的粒子为未反应的粒子,该反应为,则参加反应的“”和“”分子的个数比为1 : 2 ,符合题意;
故选D。
14.某兴趣小组对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进行研究,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用如图装置完成表中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编号 氯酸钾质量/g 催化剂 催化剂质量/g 收集50mLO2所需时间/s
实验1 5.0 - - 171
实验2 5.0 0.5 49
实验3 5.0 0.5 78
实验4 5.0 0.5 64
A.实验1的作用是为了进行对比实验
B.以上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种类的催化剂对氯酸钾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C.该实验目的还可以通过测定反应相同时间所产生氧气的体积(相同条件下)来实现
D.该实验目的还可以通过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来实现
【答案】D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氯酸钾制取氧气的方程式 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的化学反应表达式 :2KClO3=2KCl+3O2↑(加热)
【解答】A. 实验1的作用是为了进行对比实验,凸出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A正确;
B. 以上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种类的催化剂对氯酸钾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B正确;
C. 该实验目的还可以通过测定反应相同时间所产生氧气的体积(相同条件下)来实现 ,C正确;
D.该实验目的还可以通过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谁先复燃来实现;
故答案为:D
15.(2024九下·萧山月考)烧杯中盛有MgSO4和HCl的混合溶液100.0g,向其中逐滴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加的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关于反应的进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b-c 段只发生1个反应。
B.a-b 段生成的沉淀是BaSO4
C.根据图数据,要推算原溶液中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除已知数据外至少还需要的数据是a点对应的沉淀质量
D.c点所含的溶质只有BaCl2
【答案】B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向硫酸镁与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的过程中,氢氧化钡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与水,氯化钡与硫酸镁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与氯化镁,稀盐酸反应完毕后,氢氧化钡与硫酸镁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与氢氧化镁沉淀,硫酸镁反应完毕后,氢氧化钡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与氯化钡,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0~a段生成的是硫酸钡沉淀,a~b段生成的是硫酸钡和氢氧化镁沉淀,b~c段生成的是氢氧化镁沉淀,所以
A.b~c段只发生氢氧化钡和氯化镁的反应1个反应,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a~b段生成的是硫酸钡和氢氧化镁沉淀,故B错误,但符合题意;
C.由图中数据,要推算原溶液盐酸的质量分数,已知烧杯中盛有MgSO4和HCl的混合溶液100.0g,还需要知道稀盐酸溶液中氯化氢的质量,Ba(OH)2+2HCl=BaCl2+2H2O,只需知道a点对应的硫酸钡质量,BaCl2+MgSO4=BaSO4↓+MgCl2,即可求出与硫酸镁反应的氯化钡的质量,Ba(OH)2+2HCl=BaCl2+2H2O,依据求出的氯化钡的质量,即可求出混合溶液中稀盐酸的质量,代入可求出混合溶液中稀盐酸的质量分数,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硫酸镁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镁沉淀,氯化镁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钡,所以c点的溶质为BaCl2,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二、填空题
16.(2023·台州)为提高学校农场种子的萌发率,某同学设计了育种箱(如图)。
(1)育种箱配备的恒温垫,为种子萌发提供了适宜的   。
(2)育种箱留有几个透气孔,是因为种子萌发过程需要   。
【答案】(1)温度
(2)空气
【知识点】种子的萌发
【解析】【分析】种子萌发所需的外部条件为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解答】(1) 育种箱配备的恒温垫,为种子萌发提供了适宜的温度;
(2) 留有几个透气孔,是因为种子萌发过程需要空气 。
17.(2024八下·浙江期末)如图为人体内气体交换和运输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人体呼吸系统中,最主要的器官是   (填器官名称),它 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2)你吸气时肋间外肌和腷肌收缩,胸腔容积   (填“扩大”或“缩小”),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
(3)在该过程中,你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哪个生理过程?   。
(4)图中C处二氧化碳和氧气在肺泡和血液之间的交换过程是通过____来完成的。
A.气体扩散作用 B.肺泡的扩张与回缩
C.呼吸作用 D.呼吸运动
【答案】(1)肺
(2)扩大
(3)呼吸作用
(4)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1)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吸气运动;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2) 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即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解答】 (1)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2)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体积增大,肺也随之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
(3)呼吸作用能够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所以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呼吸作用。
(4)图中C处表示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所以,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
故答案为:A。
18.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以下现象主要由地球自转造成的是____(选填字母)。
A.昼夜现象 B.昼夜交替现象
C.昼夜长短变化现象 D.四季变化
(2)当地球公转到A位置时,南极地区正处于    (选填“极昼”或“极夜”)。
(3)当地球运行到C位置时,这一天正午时分,上虞地区学校旗杆的影子与   (选填字母)图所示最相似。
【答案】(1)B
(2)极夜
(3)A
【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
【解答】(1)地球自转的特点: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1天,产生昼夜更替和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1年,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2)当地球公转到A(夏至日)位置时,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进入了夏季,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由于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南极地区正处于极夜现象。
(3)当地球运行到图中的C位置附近时,南极全部出现极昼现象,说明是我国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上虞地区学校旗杆的影子接近一年中最长,影子向北,与A图所示最相似。
19.如图是一款能发电的魔方 充电器,转动魔方时,它根据   (填“电流的磁效应”“电磁感应”或“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原理发电,这个过程中   转化为电能,产生的电能储存于魔方内。魔方还能通过USB端口给移动设备充电。给移动设备充电时,魔方相当于电路中的   (填“电源”或“用电器”)。
【答案】电磁感应;机械能;电源
【知识点】电磁感应
【解析】【分析】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可以产生感应电流;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在对外供电的过程中,电源会提供电能。
【解答】转动魔方时,闭合电路的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会产生感应电流,利用的是电磁感应现象;在发电的过程中,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魔方给移动设备充电时,魔方提供电能,相当于电路中的电源。
故答案为:电磁感应;机械;电源。
20.(2023·温州模拟)对于某些物体的重心,我们可以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采用悬挂法确定。现利用悬挂法来确定物体甲的重心,如图所示。
(1)物体甲的重心应在直线   (填“AB”或“CD”)上;
(2)这是因为细线对物体的拉力和物体重力 (填字母);
A.大小相等 B.方向相反
C.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D.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答案】(1)CD
(2)A;B;C;D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重力及其方向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力平衡的相关知识,其条件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同一物体上。
【解答】(1)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故其作用点在竖直方向上,故为CD;
(2)物体的拉力和所受到的重力为一对平衡力,故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同一物体上。
故答案为:(1)CD;(2)ABCD
21.(2024九下·浙江期中) 现有一定质量含有少量氯化钙、氯化镁等可溶性杂质的粗盐样品, 实验室提纯流程如图。请分析各步骤的信息作答:
(1) 过滤得到的固体有   
(2) 加入过量 溶液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1)氢氧化镁、碳酸钙
(2)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分析】(1)根据加入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沉淀分析;
(2)根据所加入氢氧化钠和碳酸钠过量分析。
【解答】(1)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再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过滤,所得固体为氢氧化镁和碳酸钙。
(2)滤液中还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加入过量X,是为了 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
故答案为:(1)氢氧化镁、碳酸钙;(2) 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
22.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四种物质,下表是它们的部分化学式和微观示意图: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图例 : — 氢原子 —碳原子 — 氧原子
化学式 H2O C H2
微观示意图
(1)请写出丙物质的化学式:   ,画出丁物质的微观示意图:   。
(2)能保持甲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填“分子”或“原子”) ,四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答案】(1)CO;○○
(2)分子;甲 、丙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写物质的化学式,利用化学式判断原子个数画出微观示意图。
(2)根据分子的定义和甲物质的构成分析;
根据物质的构成来分析构成微粒,氧化物的概念分析。
【解答】(1)根据不同颜色的球代表的原子可知丙物质的分子中有1个C原子和1个O原子,则化学式为CO;
丁物质为氢气,1个分子中有2个H原子,则微粒的微观示意图为:○○ 。
(2)由物质的构成可知,甲物质是水,保持甲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由物质的构成可知,甲、丙的分子都是由氧原子和另一种原子构成的,都属于氧化物。
三、实验探究题
23.为了研究一定浓度的花生根茎水煮液(简称水煮液)对糖尿病小鼠是否具有降糖效果,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


(1)选取大小一致、正常状态的小鼠30只,随机平均分成Ⅰ、Ⅱ、Ⅲ三组。
(2)如图甲所示,给Ⅱ组和Ⅲ组小鼠注射四氧嘧啶溶液破坏其胰岛,其目的是减少   分泌,得到患糖尿病的小鼠。
(3)给Ⅲ组小鼠注射适量一定浓度的花生根茎水煮液,应给Ⅱ组小鼠注射等量的   。
(4)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由此推测,一定浓度的花生根茎水煮液对患糖尿病小鼠的降糖效果是   。(填字母)
A.无任何降糖作用
B.具有降糖作用,但无法使血糖降低至正常水平
C.能够使血糖降低至正常水平
【答案】胰岛素;生理盐水;B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解答】 胰岛素是由胰脏内的胰岛β细胞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的刺激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 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外源性胰岛素主要用来治疗糖尿病。
【分析】(2)胰岛的作用是分泌胰岛素,有调节血糖的作用,所以Ⅱ组和Ⅲ组小鼠注射四氧嘧啶溶液破坏其胰岛,其目的是减少胰岛素分泌,得到患糖尿病的小鼠。
(3)设置对照,所以给Ⅲ组小鼠注射适量一定浓度的花生根茎水煮液,应给Ⅱ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4)根据乙图中血糖含量的相对值可知花生根茎水煮液具有降血糖的作用,但是无法使血糖降低至正常水平,B正确;
故答案为:胰岛素;生理盐水;B
24. 某中学科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想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他们想到出电影院时门越窄,通道越长,则人流越难通过,由此猜想导体电阻的大小可能与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 于是他们找来了同种材料制成的各种长度和横截面积的金属丝,并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
(1)连接电路时,开关S应处于   (填“断开”或“闭合”)状态。 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应置于   。
(2)请你根据电路图甲,在图乙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连接好实物电路。
(3)经过测量,他们得到了下表所示的数据:
序 号 物理量 1 2 3 4 5 6 7 8 9 …
长度 L/m 2.0 4.0 6.0 2.0 4.0 6.0 2.0 4.0 6.0 …
横截面积 S/mm2 1.0 1.0 1.0 2.0 2.0 2.0 4.0 4.0 4.0 …
电阻 R/Ω 2.0 4.0 6.0 1.0 2.0 3.0 0.5 1.0 1.5 …
比较表中的第1、2、3组数据,你能得到的结论是   ;比较表中的第1、4、7 组数据,你能得到的结论是   。
【答案】(1)断开;阻值最大处
(2)
(3)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相同时,导体越长,电阻越大;导体的材料、长度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知识点】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连接电路时,为了避免电路时通时断烧毁用电器,则开关必须断开;为了避免电流过大而烧毁用电器,要求变阻器的滑片调到阻值最大的位置;
(2)根据电路图甲确定电器元件的串并联关系,以及电表的量程和接线柱,还要注意变阻器接线“一上一下”;
(3)根据表格数据,确定哪些因素相同,哪个因素不同,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描述结论即可。
【解答】(1)连接电路时,开关S应处于断开状态。 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应置于阻值最大处。
(2)根据甲图可知,除了电压表与定值电阻并联,其它的都是串联。电压表选择量程0-3V,电流表选择量程0-0.6A,变阻器接线“一上一下”,如下图所示:
(3)①比较表中 1、2、3组数据可得出,这些实验中电阻丝的材料、横截面积相同,且越长的电阻丝电阻越大,故得出结论: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相同时,导体越长,电阻越大。
②比较表中1、4、7组数据得出,这些实验中电阻丝的材料、长度相同,且横截面积越大的电阻丝电阻越小,故得出结论:导体的材料、长度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25.(2023七下·宁波期中)CO2可以像倒水那样使阶梯蜡烛自下而上熄灭(如图甲),小明将一个小玻璃罩罩在两支点燃的蜡烛上(如图乙),却发现高处烛焰先熄灭。为了探究玻璃罩中烛焰熄灭顺序不同的原因,小明进行了如图丙、丁的实验。
实验一:将6个盛有等量澄清石灰水的敞口容器固定在铁丝上,点燃蜡烛,立即用小玻璃罩罩上(如图丙),分别记下各容器内石灰水变浑浊所需的时间。多次重复实验获得数据如表。
容器编号 1 2 3 4 5 6
平均时间/秒 3.2 3.8 5.0 7.1 11.1 19.0
实验二:将3支温度计分别挂在小玻璃罩内不同位置(如图丁),点燃蜡烛,一段时间后发现温度计②示数明显增大,温度计①③示数增大不明显。
(1)图甲中CO2可以像倒水那样倒入大烧杯中,是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   (选填“大”或“小”)。
(2)根据实验一的结果,推测小玻璃罩内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部位是   (选填“下部”、“中部”或“上部”)。容器内石灰水变浑浊的文字表达式为   。
(3)实验二探究的问题是蜡烛燃烧对小钟罩内不同位置   的影响。
(4)结合本次实验的研究结果,小明对乙实验中高处蜡烛先熄灭的原因做如下解释,合理的排序是   (填字母)。
A.二氧化碳在高处聚集,使高处氧气的浓度下降
B.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使热的二氧化碳上升
C.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D.高处氧气浓度低于低处氧气的浓度
E.高处蜡烛先熄灭
【答案】(1)大
(2)上部;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
(3)受热情况
(4)CBADE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一种碳氧化合物,化学式为CO2,化学式量为44.0095,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或无色无臭而其水溶液略有酸味的气体,也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还是空气的组分之一占大气总体积的0.03%-0.04% 。在物理性质方面,二氧化碳的熔点为-56.6℃(527kPa),沸点为-78.5℃,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标准条件下),可溶于水。在化学性质方面,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热稳定性很高(2000℃时仅有1.8%分解),不能燃烧,通常也不支持燃烧,属于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因与水反应生成的是碳酸;
【解答】(1)图甲中CO2可以像倒水那样倒入大烧杯中,是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2)根据实验一的结果,推测小玻璃罩内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部位是上部。容器内石灰水变浑浊的文字表达式为: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
(3) 实验二探究的问题是蜡烛燃烧对小钟罩内不同位置受热情况的影响。
(4) 结合本次实验的研究结果,小明对乙实验中高处蜡烛先熄灭的原因做如下解释,合理的排序是 CBADE ;
故答案为:(1) 大 (2)上部、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3) 受热情况 (4) CBADE
26.思维模型是依据事物发展内在规律所建立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能引导有序思维、增进深度理解、促进问题解决。小科建构了“混合物提纯”的思维模型:
(1)初步理解 根据混合物组分的性质差异,获得混合物中目标组分。
海水淡化是将海水中的盐与水分开,常压加热蒸馏法是其中的一种:常压下将海水加热形成水蒸气,再液化得到淡水的过程。从建模角度分析,海水加热形成水蒸气属于上述模型中的   (填“分离转移”或“反应转化”)。
(2)探究本质 根据组分的性质差异,选择合适方法,实现物质提纯。
从含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固体中提纯硝酸钾,是通过溶解、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实现的。其中过滤操作将硝酸钾晶体与溶液分离是根据   不同。实践应用 根据混合物中某组分发生化学反应,提高混合物中目标组分纯度。
(3)小科取 10g混有少量硫酸的稀盐酸,滴加氯化钡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经过滤、洗涤和干燥得到沉淀 0.233g,则原混合溶液中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4)融合创新 依据科学原理,融合技术与工程,形成新颖而有价值的解决实际问题方案。
常压加热蒸馏法,能耗大、成本高。小科查阅资料获知,现在世界上的许多大型海水淡化工厂,都已经采用低压加热蒸馏法,请解释其蕴含的科学道理:   。
【答案】(1)分离转移
(2)物质状态
(3)解:设混合溶液中硫酸质量分数为x
BaCl2+H2SO4 =BaSO4↓+2HCl
98 233
10gx 0.233g
98:233=10gx:0.233gx=0..98%答:混合溶液中硫酸质量分数为0..98%。
(4)物质的沸点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知识点】蒸馏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海水加热是物质的分离分析;
(2)根据过滤原理分析;
(3)根据产生硫酸钡沉淀质量代入方程式,利用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硫酸质量,从而计算硫酸的质量分数分析;
(4)根据物质的沸点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分析。
【解答】(1) 海水加热形成水蒸气是分离出氯化钠,属于上述模型中的分离转移。
(2) 过滤操作将硝酸钾晶体与溶液分离是根据物质的状态的不同。
(4)蒸馏法是利用各成分沸点不同进行分离,物质的沸点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利用低压加热蒸馏法可节约能源。
故答案为:(1)分离转移;(2)物质状态;(3)0..98%;(4)物质的沸点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27.(2024九下·鄞州月考)学校项目化小组要制作一艘“化学船”,其部分评价量表如下表所示。小温设计了如图模型,该模型的原理是:漏斗流下的液体A与塑料罐里的物质B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气体从尾部玻璃管喷出,产生动力使船前进。
(1)将最表中“指标一”的待改进内容补充完整:   。
(2)气体从尾部玻璃管喷出,使船获得向前的动力,这说明了   。
(3)在制作“化学船”时,有以下几种器材和药品可供选择。
器材:长颈漏斗、分液漏斗
药品: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大理石
为使得该作品的指标二到达优秀,你会选择哪些器材和药品,请简要说明理由:   。
【答案】(1)不能行驶
(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分液漏斗;稀盐酸和大理石
【知识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 力的作用效果是初等力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力的作用效果是: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解答】(1)根据指标一中优秀,良好的要求,推测待改进的指标应该是无法行驶;
(2) 气体从尾部玻璃管喷出,使船获得向前的动力,这说明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器材选分液漏斗,可以控制反应的速度,药品选稀盐酸和大理石,可以反应产生气体;稀硫酸和大理石虽然也可以反应产生气体,但是生成的硫酸钙是微溶的,附在大理石的表面,阻碍反应的进行;
故答案为:(1)不能行驶(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分液漏斗;稀盐酸和大理石
四、解答题
28.(2024九下·浙江期中)杭州亚运会上使用的甲醇 被称为 “零碳”, 是全球首次零碳甲醇的实践应用。这是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经“捕捉”后和电解水产生的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醇和水。生产甲醇的步骤如下:
(1) “捕捉”二氧化碳: 常利用 溶液来“捕捉” , 过程如图:
①“反应、分离”中,分离混合物质的方法是   
②整个过程中, 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2) 用捕捉到的二氧化碳和氢气混合, 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应生成甲醇和水, 则生产 1 吨甲醇可消耗多少吨二氧化碳?
【答案】(1)①过滤;②氢氧化钠和氧化钙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甲醇中碳元素质量即为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则生产 1 吨甲醇可消耗二氧化碳质量为.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过滤原理及可循环的物质在流程中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及元素质量为物质质量×元素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1)①“反应、分离”中,是利用氧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碳酸钙和氢氧化钠,然后再将碳酸钙分离出来,则分离混合物质的方法是过滤。 ②整个过程中,氢氧化钠和氧化钙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可以循环利用。
故答案为:(1)过滤;氢氧化钠和氧化钙;(2)1.375t。
29.(2024九下·义乌开学考)灭火器是常见的消防设备,项目化学习小组计划制作一款简易泡沫灭火器模型。
【原理学习】在一个密闭容器中装有两种物质,在液体中添加发泡剂(有气体存在时,能产生大量泡沫)。灭火器不使用时,两种物质彼此分离;使用时,将两种物质混合即快速产生大量气体,将液体、气体从管道中喷出。
【产品设计】
器材:根据原理需求,该小组组装了如图的装置。
试剂:可选试剂有稀盐酸、浓盐酸、碳酸钙颗粒、碳酸钠粉末、饱和碳酸钠溶液、发泡剂。
【评价量表】
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效果 液体、泡沫喷出速度快,喷射距离远 液体、泡沫喷出速度适中,喷射距离一般 液体、泡沫喷出速度较缓慢,喷射距离近
指标二:安全性 喷出的液体pH=7 喷出的液体pH接近7 喷出的液体酸性或碱性较强
【产品制作】
(1)从指标   (填“一”或“二”)考虑,除发泡剂以外,小组选择的两种试剂分别是浓盐酸和饱和碳酸钠溶液,请说明选择的理由:   
(2)将配制好的含5.3克碳酸钠的饱和溶液装入吸滤瓶中,按照指标二的优秀等级(忽略发泡剂对pH的影响),计算试管中需装入质量分数为36.5%的浓盐酸的体积约为多少毫升?(ρ浓盐酸=1.2克/厘米3,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1)一;浓盐酸和饱和碳酸钠溶液浓度大,反应速率快
(2)解:设需装入质量分数为36.5%的浓盐酸体积为x
Na2CO3+ 2HCl=2NaCl+H2O+CO2↑    
106 73    
5.3g 36.5%×1.2克/厘米3 x    
106:73=5.3g:(36.5%×1.2克/厘米3 x )
x=8.3mL
答:需装入质量分数为36.5%的浓盐酸体积为8.3mL。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速率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加快分析;
(2)根据指示二优秀等级喷出的液体pH=7 ,则5.3克碳酸钠需恰好完全反应,由碳酸钠质量代入方程式中,利用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所用浓盐酸质量,由此计算其体积分析。
【解答】(1)浓盐酸和饱和碳酸钠溶液浓度大,反应速率快,符合指标一优秀效果。
故答案为:(1)一;浓盐酸和饱和碳酸钠溶液浓度大,反应速率快;(2)8.3mL。
30.(2024九下·杭州月考)有一款汽车在平直路面上以75km/h的速度匀速行驶1h的过程中,消耗了5kg汽油,汽油燃烧释放能量的40%随废气通过热电转换装置,如图所示,汽油热值近似取q=5×107J/kg,设汽油在气缸内完全燃烧;
(1)若上述过程中汽油燃烧释放能量的30%用来驱动汽车行驶,求汽车所受的阻力;
(2)研究表明新材料的出现可将热电转换装置的效率大幅提高到15%,据此计算,上述过程中随废气排放的能量通过转换装置后可获得多少电能?
【答案】(1)解:汽油放出的热量为:Q放=mq=5kg×5×107J/kg=2.5×108J;所做的功为:W=Q放η=2.5×108J×30%=7.5×107J;通过的距离为:s=vt=75km/h×1h=75km=7.5×104m
牵引力为:=1000N;
因为汽车匀速平直行驶,牵引力与阻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所以f=F=1000N;
(2)解:汽油燃烧释放能量的40%为:Q'=Qη1=2.5×108J×40%=1×108J,
转换的电能:W'=Q'η2=1×108J×15%=1.5×107J。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热量的计算
【解析】【分析】(1)首先求出放出的热量,然后求出所做的有用功,根据W=Fs求出牵引力;
(2)汽油燃烧释放能量的40%随废气通过热电转换装置,可求转化的能量,由提高到15%可求转换的电能。
31.(2023九下·宁波月考)近几年县、市均开展自制潜水艇比赛,某小组同学开展了自制潜水艇项目,过程如下:
【产品设计】图甲为某小组自制的潜水艇,由生活舱和水舱构成,生活舱体积大于水舱体积。其材质为硬质塑料瓶,塑料瓶厚度不计,三个舱之间密封不连通,水舱与200毫升的注射器通过塑料软管相连,移动注射器活塞改变其中的空气体积可以实现潜水器的浮沉。
【产品调试】
任务一:如图乙所示,潜水艇完成从水面A位置下潜到B位置并稳定停留;
任务二:能从水底上浮到B位置并稳定停留;
任务三:完成从水底打捞一个重物(重0.3N,体积为10cm3)到B位置并稳定停留。
(1)小明关闭进出水口将自制潜水器浸没在水中,当观察到   现象,测气密性良好。
(2)完成任务二上浮的过程中,对注射器活塞的操作是:   。
(3)已知完成任务二时注射器活塞稳定在刻度a毫升。完成任务三时(用细线系住打捞重物,细线体积和质量不计),注射器活塞需要稳定在哪个刻度?(提示: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注射器内气压始终等于外界大气压;水的密度为1g/cm3)
【答案】(1)没有气泡冒出或没有水进入潜水器
(2)慢慢将注射器的活塞向里压
(3)打捞物的浮力:F浮物=ρ水gV排=1×103kg/m3×10N/kg×10×10-6m3=0.1N
需要增加的浮力:△F浮=G物-F浮物=0.3N-0.1N=0.2N
需要增加的排水量:△V水=△F浮/ρ水g=0.2N÷(1×103kg/m3×10N/kg)=2×10-5m3=20cm3
所以刻度为a-20mL
【知识点】浮力大小的计算;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浮力的变化
【解析】【分析】(1)关闭进出水口将自制潜水器浸没在水中,如果漏气,会观察到气泡产生,据此可解答;
(2)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浮沉的;完成任务二上浮过程,要减小潜水器自身的重力,需要向外排水;
(3)重物G=0.3N,根据F=ρ水V排g可求出重物受到的浮力F浮,完成从水底打捞这个重物到B位置并稳定停留,在浮力不变的情况下,要减小自身的重力,即向外排出水的重力为:G水=G-F浮;根据G= mg求出向外排出水的质量m水,再根据密度公式求出向外排出水的体积V水,即注射器活塞需要向内推入气体的体积V气=V水;已知完成任务二时注射器活塞稳定在刻度a毫升,完成任务三时(用体积和质量均忽略不计的细线系住重物打捞),注射器活塞需要稳定在的刻度是: a-V。
【解答】(1)关闭进出水口将自制潜水器浸没在水中,如果漏气,会观察到气泡产生,即:当观察没有气泡产生现象,则气密性良好。
(2)完成任务二上浮过程,要减小潜水器自身的重力,需要向外排水,对注射器活塞的操作是:向内推活塞。
(3)重物G=0.3N,受到的浮力为:
打捞物的浮力:F浮物=ρ水gV排=1×103kg/m3×10N/kg×10×10-6m3=0.1N
完成从水底打捞这个重物到B位置并稳定停留,在浮力不变的情况下,要减小自身的重力,即需要增加的浮力:
△F浮=G物-F浮物=0.3N-0.1N=0.2N
需要增加的排水量:△V水=△F浮/ρ水g=0.2N÷(1×103kg/m3×10N/kg)=2×10-5m3=20cm3
则注射器活塞需要向内推入V气= V水= 20mL
已知完成任务二时注射器活塞稳定在刻度a毫升,完成任务三时(用体积和质量均忽略不计的细线系住重物打捞),注射器活塞需要稳定在的刻度是:
a-V=a-20mL。
32.(2024·湖州模拟)小铄在使用某电热水壶烧水,壶内装入1.0L清水,合上盖子,按下加热开关后,经过4分10秒水烧开,再过几秒水壶自动断电。其铭牌如图所示。
(1)电热水壶加热电阻R的阻值大小?(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在额定电压下加热,水初始温度为20℃,此次烧水过程中热水壶的加热效率多大?(水的比热,环境大气压为标准大气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小铄在使用时还发现了烧水时若把盖子打开,水仍会沸腾,但电热水壶不会自动断电,如果这时盖上盖子,过几秒电热水壶就会自动断电。进一步观察,发现水壶内靠近握柄的地方有一个小孔连通握柄,如图2所示。小铄根据上述功能设计了图3所示的电路简图。
图3中两继电器完全相同,当通过电磁铁的电流大于等于0.05A时,衔铁会被吸引,当电流小于0.05A时,衔铁不会被吸引。则电路图中的Ra应该选图4中热敏电阻    (选填“M”或“N”),Rb应该放在图5热水壶的   (选填“A”或“B”或“C”)处,并对Rb的选择作出解释   。
【答案】(1)欧姆
(2)
故加热效率
(3)M;A;热敏电阻Rb在达到100℃,就会吸引衔铁b使加热电路断开。若放C处,水壶下面水先达到100℃,从而立马断开加热电路,使水不能烧开。若放B处,只要水蒸汽上升到B处而使Rb马上断开加热电路,不会出现水烧开后过几秒再自动断电的情况。无法确保水充分烧开。若放在A处,即可以确保水充分烧开,并能等到蒸汽到一定量并通过小孔转移到手柄处,从而自动断开。
【知识点】电磁继电器的组成、原理和特点;电功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利用功率与电阻关系求解电阻大小,加热效率等于吸收的热量除以电流做的总功,图5中ABC为水壶内部位置示意图。
【解答】(1)利用纯电阻的电阻与功率关系求解加热电阻R的阻值大小。
(2)利用做功与功率关系求解总功大小,利用热量求解公式求解吸收的热量,吸收的热量除以总电功即可得到加热效率。
(3) 由题意得要使S断开,必须高温时右边电磁铁电流大磁性强,所以Ra选择M,Rb选择N。图5中,A为握柄处, B为盖子处,C为壶底处。
1 / 12024年浙教版初中科学中考模拟卷(二)
一、选择题
1.(2023九下·宁波月考)环境温度稳定在25℃,在t1时环境温度从25℃骤降到10℃并 稳定一段时间,记录人体散热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t1到t2时,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体温与环境温度相差增大造成
B.当环境温度为25℃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C.t2以后,由于体温调节,散热量减少
D.t3以后,散热量大于产热量
2.为了探究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经遮光处理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滴会 (  )
A.向左移动 B.向右移动 C.静止不动 D.无法确定
3.(2023·宁波模拟)如图所示为商场门口的广告投影灯及其内部结构,它主要由光源、广告片和焦距为f的凸透镜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广告灯的成像原理与投影仪相同
B.地面上的广告图标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C.为了能从不同角度看见广告图标,应选择光滑的地面
D.广告片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2f
4.(2023七下·宁波期中)为了实现“绿色冬奥”的目标,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实现了零污染制冰。原理如图所示,首先液体二氧化碳通过膨胀阀进入毛细管,在毛细管中迅速变成气体,此时在制冰管上方的平面上洒水即可完成制冰;之后气体二氧化碳在压缩机的推动下进入冷凝器,在这里变成液体,完成一个循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毛细管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B.制冰时水在平面上凝固吸热形成冰面
C.二氧化碳气体在冷凝器中液化放热
D.制冰时场地周围有很多霜,是二氧化碳凝华而成的
5.(2018·衢州)如图所示,手握着瓶子处于竖直静止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瓶子处于静止状态,不具有惯性
B.手的握力越大,瓶子所受的摩擦力就越大
C.瓶子受到竖直向上的摩擦力
D.瓶子受到手的握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6.(2024九下·鄞州月考)自太空课堂开设以来,我们发现了很多地球实验和太空实验的差异性。如图所示是分别在太空中和地球上做的油和水混合后充分振荡,再静置充足时间后的实验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说明太空中水能溶解油,而地球上不行
B.地球上油滴上浮时,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
C.太空失重环境下,浸在水中的油滴不受浮力作用
D.无论太空还是地球实验,瓶中油和水的质量始终不变
7.(2024八下·余杭月考)在科技晚会上,小科给大家展示了一个由电磁铁控制的浮沉子,通过调节滑片,就可以让小瓶子上浮、下沉或悬停在水中,它的原理如图所示(磁铁固定在活塞上),闭合开关S后,移动滑片P,使小瓶子悬停在图示位置。对此,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电磁铁和条形磁铁之间相互吸引
B.若将滑片P向左移,电磁铁的磁性会变弱
C.若将滑片P向右移,小瓶子将会上浮
D.小瓶子上浮时,小瓶子中的气体体积变小
8.(2024·浙江模拟)如图所示是小科设计的一种测定风速的装置,探头与金属杆、滑片P相连,风速表由电压表改装而成,R:为定值电阻,R:为滑动变阻器。当风速变大时()
A.滑片P向下移动,电压表示数变小
B.滑片P向上移动,电压表示数变小
C.滑片P向下移动,电压表示数变大
D.滑片P向上移动,电压表示数变大
9.(2024九下·萧山月考)蹦床是集艺术性和竞技性于一身的运动,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图甲为蹦床运动简化示意图,0点是小滨由静止开始自由落下的起始位置,C点是小滨到达的最低点。从高处开始下落到弹回的整个过程中,他的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速度为负值,表示运动方向向上,整个过程忽咯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从0点下落到A点的过程中,小滨的机械能不变
B.小滨整个过程中动能增大的时间段为0-t2,t3-t4
C.从A点下落到C点的过程中,蹦床的弹性势能增大
D.在t3时刻时小滨所受的重力和蹦床对他的弹力相等
10.(2024九下·杭州月考)如图所示,两滑轮采取不同的绕绳方法,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木板上,拉着同一重物(不计绳重、滑轮重和摩擦),沿水平方向匀速运动相同的距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F1所做的额外功多 B.F1<F2,F2移动距离多
C.两装置的机械效率相同 D.所拉重物越小,机械效率越高
11.(2023九上·拱墅期末)小乐猜想:“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的多少可能跟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有关”,于是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①和②,先将电阻丝(R1<R2)分别装入规格相同的烧瓶中,然后将带有相同的玻璃管的塞子塞紧烧瓶,玻璃管在外侧的一端与相同的瘪气球相连;实验过程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大小的关系,可比较气球甲、乙的体积变化
B.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大小的关系,可比较气球丙、丁的体积变化
C.装置①和②同时实验,通电相同时间后,体积变化最大的气球是丙气球
D.装置①和②同时实验,通电相同时间后,体积变化最大的气球是甲气球
12.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的处理情况如下表,与此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组别 1 2 3 4
土壤处理 灭菌 不灭菌 灭菌 不灭菌
土壤湿度 湿润 湿润 较干燥 较干燥
A.该实验能探究的问题是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
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经灭菌处理,实验中的对照组是1和3
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
D.预期结果是1、3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4组的落叶被不同程度地分解
13.如图所示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每个小球代表一种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B.在“”分子中,若“”元素化合价为+1,则“”元素的化合价为-2
C.该图示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都可分
D.参加反应的“”和“”分子的个数比为1 : 2
14.某兴趣小组对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进行研究,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用如图装置完成表中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编号 氯酸钾质量/g 催化剂 催化剂质量/g 收集50mLO2所需时间/s
实验1 5.0 - - 171
实验2 5.0 0.5 49
实验3 5.0 0.5 78
实验4 5.0 0.5 64
A.实验1的作用是为了进行对比实验
B.以上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种类的催化剂对氯酸钾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C.该实验目的还可以通过测定反应相同时间所产生氧气的体积(相同条件下)来实现
D.该实验目的还可以通过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来实现
15.(2024九下·萧山月考)烧杯中盛有MgSO4和HCl的混合溶液100.0g,向其中逐滴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加的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关于反应的进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b-c 段只发生1个反应。
B.a-b 段生成的沉淀是BaSO4
C.根据图数据,要推算原溶液中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除已知数据外至少还需要的数据是a点对应的沉淀质量
D.c点所含的溶质只有BaCl2
二、填空题
16.(2023·台州)为提高学校农场种子的萌发率,某同学设计了育种箱(如图)。
(1)育种箱配备的恒温垫,为种子萌发提供了适宜的   。
(2)育种箱留有几个透气孔,是因为种子萌发过程需要   。
17.(2024八下·浙江期末)如图为人体内气体交换和运输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人体呼吸系统中,最主要的器官是   (填器官名称),它 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2)你吸气时肋间外肌和腷肌收缩,胸腔容积   (填“扩大”或“缩小”),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
(3)在该过程中,你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哪个生理过程?   。
(4)图中C处二氧化碳和氧气在肺泡和血液之间的交换过程是通过____来完成的。
A.气体扩散作用 B.肺泡的扩张与回缩
C.呼吸作用 D.呼吸运动
18.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以下现象主要由地球自转造成的是____(选填字母)。
A.昼夜现象 B.昼夜交替现象
C.昼夜长短变化现象 D.四季变化
(2)当地球公转到A位置时,南极地区正处于    (选填“极昼”或“极夜”)。
(3)当地球运行到C位置时,这一天正午时分,上虞地区学校旗杆的影子与   (选填字母)图所示最相似。
19.如图是一款能发电的魔方 充电器,转动魔方时,它根据   (填“电流的磁效应”“电磁感应”或“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原理发电,这个过程中   转化为电能,产生的电能储存于魔方内。魔方还能通过USB端口给移动设备充电。给移动设备充电时,魔方相当于电路中的   (填“电源”或“用电器”)。
20.(2023·温州模拟)对于某些物体的重心,我们可以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采用悬挂法确定。现利用悬挂法来确定物体甲的重心,如图所示。
(1)物体甲的重心应在直线   (填“AB”或“CD”)上;
(2)这是因为细线对物体的拉力和物体重力 (填字母);
A.大小相等 B.方向相反
C.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D.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1.(2024九下·浙江期中) 现有一定质量含有少量氯化钙、氯化镁等可溶性杂质的粗盐样品, 实验室提纯流程如图。请分析各步骤的信息作答:
(1) 过滤得到的固体有   
(2) 加入过量 溶液的目的是什么?   
22.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四种物质,下表是它们的部分化学式和微观示意图: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图例 : — 氢原子 —碳原子 — 氧原子
化学式 H2O C H2
微观示意图
(1)请写出丙物质的化学式:   ,画出丁物质的微观示意图:   。
(2)能保持甲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填“分子”或“原子”) ,四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三、实验探究题
23.为了研究一定浓度的花生根茎水煮液(简称水煮液)对糖尿病小鼠是否具有降糖效果,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


(1)选取大小一致、正常状态的小鼠30只,随机平均分成Ⅰ、Ⅱ、Ⅲ三组。
(2)如图甲所示,给Ⅱ组和Ⅲ组小鼠注射四氧嘧啶溶液破坏其胰岛,其目的是减少   分泌,得到患糖尿病的小鼠。
(3)给Ⅲ组小鼠注射适量一定浓度的花生根茎水煮液,应给Ⅱ组小鼠注射等量的   。
(4)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由此推测,一定浓度的花生根茎水煮液对患糖尿病小鼠的降糖效果是   。(填字母)
A.无任何降糖作用
B.具有降糖作用,但无法使血糖降低至正常水平
C.能够使血糖降低至正常水平
24. 某中学科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想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他们想到出电影院时门越窄,通道越长,则人流越难通过,由此猜想导体电阻的大小可能与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 于是他们找来了同种材料制成的各种长度和横截面积的金属丝,并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
(1)连接电路时,开关S应处于   (填“断开”或“闭合”)状态。 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应置于   。
(2)请你根据电路图甲,在图乙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连接好实物电路。
(3)经过测量,他们得到了下表所示的数据:
序 号 物理量 1 2 3 4 5 6 7 8 9 …
长度 L/m 2.0 4.0 6.0 2.0 4.0 6.0 2.0 4.0 6.0 …
横截面积 S/mm2 1.0 1.0 1.0 2.0 2.0 2.0 4.0 4.0 4.0 …
电阻 R/Ω 2.0 4.0 6.0 1.0 2.0 3.0 0.5 1.0 1.5 …
比较表中的第1、2、3组数据,你能得到的结论是   ;比较表中的第1、4、7 组数据,你能得到的结论是   。
25.(2023七下·宁波期中)CO2可以像倒水那样使阶梯蜡烛自下而上熄灭(如图甲),小明将一个小玻璃罩罩在两支点燃的蜡烛上(如图乙),却发现高处烛焰先熄灭。为了探究玻璃罩中烛焰熄灭顺序不同的原因,小明进行了如图丙、丁的实验。
实验一:将6个盛有等量澄清石灰水的敞口容器固定在铁丝上,点燃蜡烛,立即用小玻璃罩罩上(如图丙),分别记下各容器内石灰水变浑浊所需的时间。多次重复实验获得数据如表。
容器编号 1 2 3 4 5 6
平均时间/秒 3.2 3.8 5.0 7.1 11.1 19.0
实验二:将3支温度计分别挂在小玻璃罩内不同位置(如图丁),点燃蜡烛,一段时间后发现温度计②示数明显增大,温度计①③示数增大不明显。
(1)图甲中CO2可以像倒水那样倒入大烧杯中,是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   (选填“大”或“小”)。
(2)根据实验一的结果,推测小玻璃罩内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部位是   (选填“下部”、“中部”或“上部”)。容器内石灰水变浑浊的文字表达式为   。
(3)实验二探究的问题是蜡烛燃烧对小钟罩内不同位置   的影响。
(4)结合本次实验的研究结果,小明对乙实验中高处蜡烛先熄灭的原因做如下解释,合理的排序是   (填字母)。
A.二氧化碳在高处聚集,使高处氧气的浓度下降
B.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使热的二氧化碳上升
C.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D.高处氧气浓度低于低处氧气的浓度
E.高处蜡烛先熄灭
26.思维模型是依据事物发展内在规律所建立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能引导有序思维、增进深度理解、促进问题解决。小科建构了“混合物提纯”的思维模型:
(1)初步理解 根据混合物组分的性质差异,获得混合物中目标组分。
海水淡化是将海水中的盐与水分开,常压加热蒸馏法是其中的一种:常压下将海水加热形成水蒸气,再液化得到淡水的过程。从建模角度分析,海水加热形成水蒸气属于上述模型中的   (填“分离转移”或“反应转化”)。
(2)探究本质 根据组分的性质差异,选择合适方法,实现物质提纯。
从含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固体中提纯硝酸钾,是通过溶解、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实现的。其中过滤操作将硝酸钾晶体与溶液分离是根据   不同。实践应用 根据混合物中某组分发生化学反应,提高混合物中目标组分纯度。
(3)小科取 10g混有少量硫酸的稀盐酸,滴加氯化钡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经过滤、洗涤和干燥得到沉淀 0.233g,则原混合溶液中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4)融合创新 依据科学原理,融合技术与工程,形成新颖而有价值的解决实际问题方案。
常压加热蒸馏法,能耗大、成本高。小科查阅资料获知,现在世界上的许多大型海水淡化工厂,都已经采用低压加热蒸馏法,请解释其蕴含的科学道理:   。
27.(2024九下·鄞州月考)学校项目化小组要制作一艘“化学船”,其部分评价量表如下表所示。小温设计了如图模型,该模型的原理是:漏斗流下的液体A与塑料罐里的物质B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气体从尾部玻璃管喷出,产生动力使船前进。
(1)将最表中“指标一”的待改进内容补充完整:   。
(2)气体从尾部玻璃管喷出,使船获得向前的动力,这说明了   。
(3)在制作“化学船”时,有以下几种器材和药品可供选择。
器材:长颈漏斗、分液漏斗
药品: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大理石
为使得该作品的指标二到达优秀,你会选择哪些器材和药品,请简要说明理由:   。
四、解答题
28.(2024九下·浙江期中)杭州亚运会上使用的甲醇 被称为 “零碳”, 是全球首次零碳甲醇的实践应用。这是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经“捕捉”后和电解水产生的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醇和水。生产甲醇的步骤如下:
(1) “捕捉”二氧化碳: 常利用 溶液来“捕捉” , 过程如图:
①“反应、分离”中,分离混合物质的方法是   
②整个过程中, 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2) 用捕捉到的二氧化碳和氢气混合, 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应生成甲醇和水, 则生产 1 吨甲醇可消耗多少吨二氧化碳?
29.(2024九下·义乌开学考)灭火器是常见的消防设备,项目化学习小组计划制作一款简易泡沫灭火器模型。
【原理学习】在一个密闭容器中装有两种物质,在液体中添加发泡剂(有气体存在时,能产生大量泡沫)。灭火器不使用时,两种物质彼此分离;使用时,将两种物质混合即快速产生大量气体,将液体、气体从管道中喷出。
【产品设计】
器材:根据原理需求,该小组组装了如图的装置。
试剂:可选试剂有稀盐酸、浓盐酸、碳酸钙颗粒、碳酸钠粉末、饱和碳酸钠溶液、发泡剂。
【评价量表】
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效果 液体、泡沫喷出速度快,喷射距离远 液体、泡沫喷出速度适中,喷射距离一般 液体、泡沫喷出速度较缓慢,喷射距离近
指标二:安全性 喷出的液体pH=7 喷出的液体pH接近7 喷出的液体酸性或碱性较强
【产品制作】
(1)从指标   (填“一”或“二”)考虑,除发泡剂以外,小组选择的两种试剂分别是浓盐酸和饱和碳酸钠溶液,请说明选择的理由:   
(2)将配制好的含5.3克碳酸钠的饱和溶液装入吸滤瓶中,按照指标二的优秀等级(忽略发泡剂对pH的影响),计算试管中需装入质量分数为36.5%的浓盐酸的体积约为多少毫升?(ρ浓盐酸=1.2克/厘米3,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0.(2024九下·杭州月考)有一款汽车在平直路面上以75km/h的速度匀速行驶1h的过程中,消耗了5kg汽油,汽油燃烧释放能量的40%随废气通过热电转换装置,如图所示,汽油热值近似取q=5×107J/kg,设汽油在气缸内完全燃烧;
(1)若上述过程中汽油燃烧释放能量的30%用来驱动汽车行驶,求汽车所受的阻力;
(2)研究表明新材料的出现可将热电转换装置的效率大幅提高到15%,据此计算,上述过程中随废气排放的能量通过转换装置后可获得多少电能?
31.(2023九下·宁波月考)近几年县、市均开展自制潜水艇比赛,某小组同学开展了自制潜水艇项目,过程如下:
【产品设计】图甲为某小组自制的潜水艇,由生活舱和水舱构成,生活舱体积大于水舱体积。其材质为硬质塑料瓶,塑料瓶厚度不计,三个舱之间密封不连通,水舱与200毫升的注射器通过塑料软管相连,移动注射器活塞改变其中的空气体积可以实现潜水器的浮沉。
【产品调试】
任务一:如图乙所示,潜水艇完成从水面A位置下潜到B位置并稳定停留;
任务二:能从水底上浮到B位置并稳定停留;
任务三:完成从水底打捞一个重物(重0.3N,体积为10cm3)到B位置并稳定停留。
(1)小明关闭进出水口将自制潜水器浸没在水中,当观察到   现象,测气密性良好。
(2)完成任务二上浮的过程中,对注射器活塞的操作是:   。
(3)已知完成任务二时注射器活塞稳定在刻度a毫升。完成任务三时(用细线系住打捞重物,细线体积和质量不计),注射器活塞需要稳定在哪个刻度?(提示: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注射器内气压始终等于外界大气压;水的密度为1g/cm3)
32.(2024·湖州模拟)小铄在使用某电热水壶烧水,壶内装入1.0L清水,合上盖子,按下加热开关后,经过4分10秒水烧开,再过几秒水壶自动断电。其铭牌如图所示。
(1)电热水壶加热电阻R的阻值大小?(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在额定电压下加热,水初始温度为20℃,此次烧水过程中热水壶的加热效率多大?(水的比热,环境大气压为标准大气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小铄在使用时还发现了烧水时若把盖子打开,水仍会沸腾,但电热水壶不会自动断电,如果这时盖上盖子,过几秒电热水壶就会自动断电。进一步观察,发现水壶内靠近握柄的地方有一个小孔连通握柄,如图2所示。小铄根据上述功能设计了图3所示的电路简图。
图3中两继电器完全相同,当通过电磁铁的电流大于等于0.05A时,衔铁会被吸引,当电流小于0.05A时,衔铁不会被吸引。则电路图中的Ra应该选图4中热敏电阻    (选填“M”或“N”),Rb应该放在图5热水壶的   (选填“A”或“B”或“C”)处,并对Rb的选择作出解释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根据曲线图分析,从25C下降到10℃时,内外温差加大,使得散热量先增加,后通过调节散热量减少。
2、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
3、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
【解答】A、当环境温度从25C下降到10℃时,从时间t1到时间t,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则散热量大幅度增加,使得产热量增加,A正确;
B、.当环境温度为25℃时,由于人体温度和环境温度的温差较小,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使得体温维持相对恒定,B正确;
C、时间t2以后,皮肤毛细血管处于收缩、汗腺分泌减少,则散热量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C正确;
D、时间t3以后,散热量减少,同样产热量也减少,但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体温得以维持相对恒定,D错误。
故选:D。
2.【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的过程;
呼吸作用是植物在线粒体里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解答】 光合作用只能在光下才能进行,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遮光环境中,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而呼吸作用依然能进行,植物的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产生的二氧化碳会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使瓶内的气压下降,低于外界气压,因此红墨水向左移动。
故答案为:A
3.【答案】A
【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2)(4)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判断;
(3)光线在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发生漫反射,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地面上的广告图标是倒立放大的实像,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故A正确,而B错误;
为了能从不同角度看见广告图标,应选择粗糙的地面,让其发生漫反射,故C错误;
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此时广告片到镜头的距离为:f故选A。
4.【答案】C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汽化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电冰箱 就是利用这个 原理 工作的 。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过程中要放热。 汽化是指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相变过程。物体由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是吸热的;物体由液态到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是放热的;
【解答】A.毛细管中液态二氧化碳变成气态二氧化碳,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A错误;
B.制冰时水在平面上凝固放热形成冰面,B错误;
C.二氧化碳气体在冷凝器中液化放热,C正确;
D.冰时场地周围有很多霜,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小冰晶,D错误;
故答案为:C
5.【答案】C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做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解答】A、惯性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其运动状态没有任何关系;故A错误;
B、 瓶子静止时,重力等于摩擦力,握力的增大不影响摩擦力;故B错误;
C、 瓶子静止,在竖直方向上,竖直向下的重力等于竖直向上的摩擦力;故C正确;
D、 手的握力与重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不是平衡力;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6.【答案】A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浮力的变化
【解析】【分析】 沉浮条件: 下沉:ρ物>ρ液,G物>F浮 ; 悬浮:ρ物=ρ液,G物=F浮 ; 上浮:ρ物<ρ液,G物ρ液,G物=F浮+F杯底对物的支持力,F浮【解答】 A.地球上油的分子间有引力,太空中油的分子间没有引力 一个。AC、在地球上,将水和油充分混合,静置一段时间后,水和油会出现明显的分层,这是因为油的密度比水小,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而在空间站里,处于失重状态,因此油在水中不受浮力,就不会出现水和油分离的现象,故A错误,C正确;
B、由浮沉条件知,地球上油滴上浮时,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故B正确;
D、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形状、状 态、温度、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无论太空还
是地球实验,瓶中油和水的质量始终不变,故D正确;
故选: A。
故答案为:A
7.【答案】C
【知识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判断
【解析】【分析】A.根据安培定则判断电磁铁的磁极方向,再确定和条形磁铁之间的力的作用;
B.根据滑片移动确定电流大小变化,进而判断电磁铁的磁场强弱变化;
C.根据滑片移动方向确定磁场强弱变化,进而判断瓶子内吸水还是排水,最后根据浮沉条件判断即可;
D.根据浮沉条件判断瓶子内水的重力变化,进而判断瓶内气体体积变化。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线圈上电流方向向下,右手握住螺线管,弯曲的四指指尖向下,此时大拇指指向右端,则右端为电磁铁的N极。根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可知,电磁铁和条形磁铁相互排斥,故A错误;
B. 若将滑片P向左移,则变阻器阻值变小,通过电流变大,电磁铁的磁性会变强,故B错误;
C.当滑片向右移动时,变阻器的阻值变大,通过电流变小,电磁铁的磁场变弱。那么此时条形磁铁受到 的排斥力减小,则活塞向左移动,则大瓶内气压减小,小瓶内的水会流出来。因为重力减小,所以小瓶子会上浮,故C正确;
D.小瓶子上浮时,重力减小,即瓶内的水会流出来,因此瓶内气体体积变大,故D错误。
故选C。
8.【答案】D
【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设计;电路的动态分析
【解析】【分析】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根据活塞的移动确定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可以知道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和电压表示数的变化.
【解答】当风速变大时,活塞上方气压变小,活塞向上移动,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小,电路中的总电阻变小,根据欧姆定律可以知道,电路中电流变大,定值电阻两端电压变大,电压表(风速表)示数变大,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9.【答案】D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解析】【分析】动能的大小与质量、速度有关;重力势能 的大小与质量、高度有关;弹性势能的大小与物体弹性形变程度的大小有关;机械能为动能 和势能的和;结合图乙,根据小滨的运动状态分析。
【解答】A.从O点下落到A点的过程中,小滨自由下落,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由于不计空 气阻力,所以小滨的机械能不变;A正确;
B.小滨的质量一定,由图乙知,小滨下落过程中,t2,t4时刻小滨的运动速度最大,动能最大,小滨下落过程中动能增大的时间段为0~t2, t3-t4 ,B正确;
C. 从A到C,蹦床的弹性形变程度逐渐变大,弹性 势能逐渐变大,C正确;
D. 在t3时刻时小滨所受的重力和蹦床对他的弹力不相等,弹力大于重力,D错误;
故答案为:D。
10.【答案】C
【知识点】滑轮组及其工作特点;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机械效率的计算
【解析】【分析】由滑轮组的结构知道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n,则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nh,拉力;
把相同的重物沿水平方向匀速运动相同的距离,做的有用功相同;不计绳重及摩擦,利用相同的滑轮和绳子、沿水平方向匀速运动相同的距离,做的额外功相同;而总功等于有用功加上额外功,可知利用滑轮组做的总功相同,再根据机械效率公式判断两装置机械效率的大小关系。
【解答】由图可知,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分别为:n1=2,n2=3;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分别为:s1=n1h=2h,s2=n2h=3h,所以F2移动距离多;
不计绳重及摩擦,由可知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分别为:,,
由此可知,F1>F2;
由于不计绳重和摩擦,两图中的额外功都为零,
由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物体的重力相同,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也相同,所以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相同,由W有用=fh知利用两滑轮组做的有用功相同,总功也相同,由可知,两装置的机械效率相同;
故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11.【答案】C
【知识点】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焦耳定律)
【解析】【分析】(1)(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判断;
(3)(4)比较各个电阻产生热量的多少,从而判断气球体积的大小变化即可。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电阻产生的热量越多,则烧瓶内气体温度越高,那么气球的体积越大。
A.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大小的关系,需要控制电阻相同而改变电流的大小,而甲和乙中两个电阻串联电流相同,而电阻不同,故A错误;
B.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大小的关系,需要控制电流大小和时间相同,改变电阻大小,因此可以比较甲和乙气球的体积变化,故B错误;
CD.甲和乙中两个电阻串联,通过的电流相等,根据Q=I2Rt可知,乙中电阻产生的热量多,即Q乙>Q甲。丙和丁中两个电阻并联,它们的电压相等,根据可知,丙中电阻产生的热量多,即Q丙>Q丁。①和②中电源电压相等,则丁的电阻两端的电压肯定大于乙的电压,根据可知,丁产生的热量大于乙产生的热量,即Q丁>Q乙。比较可知,产生热量最多的是丙,则体积变化最大的是丙气球,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12.【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湿润条件和是否灭菌,4个实验组相互对照;落叶上面也有微生物,也可以分解自身,所以也应该进行灭菌处理;因为1、3组土壤灭菌后,土壤中微生物被杀灭,无法所以分解落叶,2、4组没有灭菌,存在微生物,因其土壤的湿润条件不同,分解的落叶量也不相同.
【解答】A.实验组2组和4组可以形成对照,变量是土壤的湿润程度,研究的是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 A 正确;
B.该实验有2个变量,分别是土壤是否经过灭菌处理,是否湿润,如果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经灭菌处理,那么实验中的对照组是2和4,1和3是实验组, B 错误;
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消除微生物的影响, C 正确;
D.1组和3组由于没有微生物,落叶不被分解,2组和4组由于有微生物,但湿润程度不同,落叶被不同程度地分解, D 正确。
故选:B
13.【答案】D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A、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B、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分析;
C、根据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分分析;
D、根据图示中发生变化的粒子种类及个数分析。
【解答】A、 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不符合题意;
B、在“”分子中,若“”元素化合价为+1,则“”元素的化合价为-1,不符合题意;
C、 该图示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不符合题意;
D、由反应前后相同的粒子为未反应的粒子,该反应为,则参加反应的“”和“”分子的个数比为1 : 2 ,符合题意;
故选D。
14.【答案】D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氯酸钾制取氧气的方程式 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的化学反应表达式 :2KClO3=2KCl+3O2↑(加热)
【解答】A. 实验1的作用是为了进行对比实验,凸出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A正确;
B. 以上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种类的催化剂对氯酸钾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B正确;
C. 该实验目的还可以通过测定反应相同时间所产生氧气的体积(相同条件下)来实现 ,C正确;
D.该实验目的还可以通过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谁先复燃来实现;
故答案为:D
15.【答案】B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向硫酸镁与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的过程中,氢氧化钡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与水,氯化钡与硫酸镁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与氯化镁,稀盐酸反应完毕后,氢氧化钡与硫酸镁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与氢氧化镁沉淀,硫酸镁反应完毕后,氢氧化钡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与氯化钡,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0~a段生成的是硫酸钡沉淀,a~b段生成的是硫酸钡和氢氧化镁沉淀,b~c段生成的是氢氧化镁沉淀,所以
A.b~c段只发生氢氧化钡和氯化镁的反应1个反应,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a~b段生成的是硫酸钡和氢氧化镁沉淀,故B错误,但符合题意;
C.由图中数据,要推算原溶液盐酸的质量分数,已知烧杯中盛有MgSO4和HCl的混合溶液100.0g,还需要知道稀盐酸溶液中氯化氢的质量,Ba(OH)2+2HCl=BaCl2+2H2O,只需知道a点对应的硫酸钡质量,BaCl2+MgSO4=BaSO4↓+MgCl2,即可求出与硫酸镁反应的氯化钡的质量,Ba(OH)2+2HCl=BaCl2+2H2O,依据求出的氯化钡的质量,即可求出混合溶液中稀盐酸的质量,代入可求出混合溶液中稀盐酸的质量分数,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硫酸镁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镁沉淀,氯化镁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钡,所以c点的溶质为BaCl2,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6.【答案】(1)温度
(2)空气
【知识点】种子的萌发
【解析】【分析】种子萌发所需的外部条件为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解答】(1) 育种箱配备的恒温垫,为种子萌发提供了适宜的温度;
(2) 留有几个透气孔,是因为种子萌发过程需要空气 。
17.【答案】(1)肺
(2)扩大
(3)呼吸作用
(4)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1)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吸气运动;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2) 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即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解答】 (1)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2)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体积增大,肺也随之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
(3)呼吸作用能够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所以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呼吸作用。
(4)图中C处表示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所以,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
故答案为:A。
18.【答案】(1)B
(2)极夜
(3)A
【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
【解答】(1)地球自转的特点: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1天,产生昼夜更替和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1年,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2)当地球公转到A(夏至日)位置时,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进入了夏季,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由于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南极地区正处于极夜现象。
(3)当地球运行到图中的C位置附近时,南极全部出现极昼现象,说明是我国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上虞地区学校旗杆的影子接近一年中最长,影子向北,与A图所示最相似。
19.【答案】电磁感应;机械能;电源
【知识点】电磁感应
【解析】【分析】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可以产生感应电流;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在对外供电的过程中,电源会提供电能。
【解答】转动魔方时,闭合电路的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会产生感应电流,利用的是电磁感应现象;在发电的过程中,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魔方给移动设备充电时,魔方提供电能,相当于电路中的电源。
故答案为:电磁感应;机械;电源。
20.【答案】(1)CD
(2)A;B;C;D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重力及其方向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力平衡的相关知识,其条件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同一物体上。
【解答】(1)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故其作用点在竖直方向上,故为CD;
(2)物体的拉力和所受到的重力为一对平衡力,故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同一物体上。
故答案为:(1)CD;(2)ABCD
21.【答案】(1)氢氧化镁、碳酸钙
(2)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
【解析】【分析】(1)根据加入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沉淀分析;
(2)根据所加入氢氧化钠和碳酸钠过量分析。
【解答】(1)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再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过滤,所得固体为氢氧化镁和碳酸钙。
(2)滤液中还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加入过量X,是为了 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
故答案为:(1)氢氧化镁、碳酸钙;(2) 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
22.【答案】(1)CO;○○
(2)分子;甲 、丙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写物质的化学式,利用化学式判断原子个数画出微观示意图。
(2)根据分子的定义和甲物质的构成分析;
根据物质的构成来分析构成微粒,氧化物的概念分析。
【解答】(1)根据不同颜色的球代表的原子可知丙物质的分子中有1个C原子和1个O原子,则化学式为CO;
丁物质为氢气,1个分子中有2个H原子,则微粒的微观示意图为:○○ 。
(2)由物质的构成可知,甲物质是水,保持甲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由物质的构成可知,甲、丙的分子都是由氧原子和另一种原子构成的,都属于氧化物。
23.【答案】胰岛素;生理盐水;B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解答】 胰岛素是由胰脏内的胰岛β细胞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的刺激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 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外源性胰岛素主要用来治疗糖尿病。
【分析】(2)胰岛的作用是分泌胰岛素,有调节血糖的作用,所以Ⅱ组和Ⅲ组小鼠注射四氧嘧啶溶液破坏其胰岛,其目的是减少胰岛素分泌,得到患糖尿病的小鼠。
(3)设置对照,所以给Ⅲ组小鼠注射适量一定浓度的花生根茎水煮液,应给Ⅱ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4)根据乙图中血糖含量的相对值可知花生根茎水煮液具有降血糖的作用,但是无法使血糖降低至正常水平,B正确;
故答案为:胰岛素;生理盐水;B
24.【答案】(1)断开;阻值最大处
(2)
(3)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相同时,导体越长,电阻越大;导体的材料、长度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知识点】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连接电路时,为了避免电路时通时断烧毁用电器,则开关必须断开;为了避免电流过大而烧毁用电器,要求变阻器的滑片调到阻值最大的位置;
(2)根据电路图甲确定电器元件的串并联关系,以及电表的量程和接线柱,还要注意变阻器接线“一上一下”;
(3)根据表格数据,确定哪些因素相同,哪个因素不同,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描述结论即可。
【解答】(1)连接电路时,开关S应处于断开状态。 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应置于阻值最大处。
(2)根据甲图可知,除了电压表与定值电阻并联,其它的都是串联。电压表选择量程0-3V,电流表选择量程0-0.6A,变阻器接线“一上一下”,如下图所示:
(3)①比较表中 1、2、3组数据可得出,这些实验中电阻丝的材料、横截面积相同,且越长的电阻丝电阻越大,故得出结论: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相同时,导体越长,电阻越大。
②比较表中1、4、7组数据得出,这些实验中电阻丝的材料、长度相同,且横截面积越大的电阻丝电阻越小,故得出结论:导体的材料、长度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25.【答案】(1)大
(2)上部;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
(3)受热情况
(4)CBADE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一种碳氧化合物,化学式为CO2,化学式量为44.0095,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或无色无臭而其水溶液略有酸味的气体,也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还是空气的组分之一占大气总体积的0.03%-0.04% 。在物理性质方面,二氧化碳的熔点为-56.6℃(527kPa),沸点为-78.5℃,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标准条件下),可溶于水。在化学性质方面,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热稳定性很高(2000℃时仅有1.8%分解),不能燃烧,通常也不支持燃烧,属于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因与水反应生成的是碳酸;
【解答】(1)图甲中CO2可以像倒水那样倒入大烧杯中,是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2)根据实验一的结果,推测小玻璃罩内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部位是上部。容器内石灰水变浑浊的文字表达式为: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
(3) 实验二探究的问题是蜡烛燃烧对小钟罩内不同位置受热情况的影响。
(4) 结合本次实验的研究结果,小明对乙实验中高处蜡烛先熄灭的原因做如下解释,合理的排序是 CBADE ;
故答案为:(1) 大 (2)上部、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3) 受热情况 (4) CBADE
26.【答案】(1)分离转移
(2)物质状态
(3)解:设混合溶液中硫酸质量分数为x
BaCl2+H2SO4 =BaSO4↓+2HCl
98 233
10gx 0.233g
98:233=10gx:0.233gx=0..98%答:混合溶液中硫酸质量分数为0..98%。
(4)物质的沸点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知识点】蒸馏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海水加热是物质的分离分析;
(2)根据过滤原理分析;
(3)根据产生硫酸钡沉淀质量代入方程式,利用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硫酸质量,从而计算硫酸的质量分数分析;
(4)根据物质的沸点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分析。
【解答】(1) 海水加热形成水蒸气是分离出氯化钠,属于上述模型中的分离转移。
(2) 过滤操作将硝酸钾晶体与溶液分离是根据物质的状态的不同。
(4)蒸馏法是利用各成分沸点不同进行分离,物质的沸点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利用低压加热蒸馏法可节约能源。
故答案为:(1)分离转移;(2)物质状态;(3)0..98%;(4)物质的沸点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27.【答案】(1)不能行驶
(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分液漏斗;稀盐酸和大理石
【知识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 力的作用效果是初等力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力的作用效果是: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解答】(1)根据指标一中优秀,良好的要求,推测待改进的指标应该是无法行驶;
(2) 气体从尾部玻璃管喷出,使船获得向前的动力,这说明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器材选分液漏斗,可以控制反应的速度,药品选稀盐酸和大理石,可以反应产生气体;稀硫酸和大理石虽然也可以反应产生气体,但是生成的硫酸钙是微溶的,附在大理石的表面,阻碍反应的进行;
故答案为:(1)不能行驶(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分液漏斗;稀盐酸和大理石
28.【答案】(1)①过滤;②氢氧化钠和氧化钙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甲醇中碳元素质量即为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则生产 1 吨甲醇可消耗二氧化碳质量为.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过滤原理及可循环的物质在流程中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及元素质量为物质质量×元素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1)①“反应、分离”中,是利用氧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碳酸钙和氢氧化钠,然后再将碳酸钙分离出来,则分离混合物质的方法是过滤。 ②整个过程中,氢氧化钠和氧化钙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可以循环利用。
故答案为:(1)过滤;氢氧化钠和氧化钙;(2)1.375t。
29.【答案】(1)一;浓盐酸和饱和碳酸钠溶液浓度大,反应速率快
(2)解:设需装入质量分数为36.5%的浓盐酸体积为x
Na2CO3+ 2HCl=2NaCl+H2O+CO2↑    
106 73    
5.3g 36.5%×1.2克/厘米3 x    
106:73=5.3g:(36.5%×1.2克/厘米3 x )
x=8.3mL
答:需装入质量分数为36.5%的浓盐酸体积为8.3mL。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速率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加快分析;
(2)根据指示二优秀等级喷出的液体pH=7 ,则5.3克碳酸钠需恰好完全反应,由碳酸钠质量代入方程式中,利用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所用浓盐酸质量,由此计算其体积分析。
【解答】(1)浓盐酸和饱和碳酸钠溶液浓度大,反应速率快,符合指标一优秀效果。
故答案为:(1)一;浓盐酸和饱和碳酸钠溶液浓度大,反应速率快;(2)8.3mL。
30.【答案】(1)解:汽油放出的热量为:Q放=mq=5kg×5×107J/kg=2.5×108J;所做的功为:W=Q放η=2.5×108J×30%=7.5×107J;通过的距离为:s=vt=75km/h×1h=75km=7.5×104m
牵引力为:=1000N;
因为汽车匀速平直行驶,牵引力与阻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所以f=F=1000N;
(2)解:汽油燃烧释放能量的40%为:Q'=Qη1=2.5×108J×40%=1×108J,
转换的电能:W'=Q'η2=1×108J×15%=1.5×107J。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热量的计算
【解析】【分析】(1)首先求出放出的热量,然后求出所做的有用功,根据W=Fs求出牵引力;
(2)汽油燃烧释放能量的40%随废气通过热电转换装置,可求转化的能量,由提高到15%可求转换的电能。
31.【答案】(1)没有气泡冒出或没有水进入潜水器
(2)慢慢将注射器的活塞向里压
(3)打捞物的浮力:F浮物=ρ水gV排=1×103kg/m3×10N/kg×10×10-6m3=0.1N
需要增加的浮力:△F浮=G物-F浮物=0.3N-0.1N=0.2N
需要增加的排水量:△V水=△F浮/ρ水g=0.2N÷(1×103kg/m3×10N/kg)=2×10-5m3=20cm3
所以刻度为a-20mL
【知识点】浮力大小的计算;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浮力的变化
【解析】【分析】(1)关闭进出水口将自制潜水器浸没在水中,如果漏气,会观察到气泡产生,据此可解答;
(2)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浮沉的;完成任务二上浮过程,要减小潜水器自身的重力,需要向外排水;
(3)重物G=0.3N,根据F=ρ水V排g可求出重物受到的浮力F浮,完成从水底打捞这个重物到B位置并稳定停留,在浮力不变的情况下,要减小自身的重力,即向外排出水的重力为:G水=G-F浮;根据G= mg求出向外排出水的质量m水,再根据密度公式求出向外排出水的体积V水,即注射器活塞需要向内推入气体的体积V气=V水;已知完成任务二时注射器活塞稳定在刻度a毫升,完成任务三时(用体积和质量均忽略不计的细线系住重物打捞),注射器活塞需要稳定在的刻度是: a-V。
【解答】(1)关闭进出水口将自制潜水器浸没在水中,如果漏气,会观察到气泡产生,即:当观察没有气泡产生现象,则气密性良好。
(2)完成任务二上浮过程,要减小潜水器自身的重力,需要向外排水,对注射器活塞的操作是:向内推活塞。
(3)重物G=0.3N,受到的浮力为:
打捞物的浮力:F浮物=ρ水gV排=1×103kg/m3×10N/kg×10×10-6m3=0.1N
完成从水底打捞这个重物到B位置并稳定停留,在浮力不变的情况下,要减小自身的重力,即需要增加的浮力:
△F浮=G物-F浮物=0.3N-0.1N=0.2N
需要增加的排水量:△V水=△F浮/ρ水g=0.2N÷(1×103kg/m3×10N/kg)=2×10-5m3=20cm3
则注射器活塞需要向内推入V气= V水= 20mL
已知完成任务二时注射器活塞稳定在刻度a毫升,完成任务三时(用体积和质量均忽略不计的细线系住重物打捞),注射器活塞需要稳定在的刻度是:
a-V=a-20mL。
32.【答案】(1)欧姆
(2)
故加热效率
(3)M;A;热敏电阻Rb在达到100℃,就会吸引衔铁b使加热电路断开。若放C处,水壶下面水先达到100℃,从而立马断开加热电路,使水不能烧开。若放B处,只要水蒸汽上升到B处而使Rb马上断开加热电路,不会出现水烧开后过几秒再自动断电的情况。无法确保水充分烧开。若放在A处,即可以确保水充分烧开,并能等到蒸汽到一定量并通过小孔转移到手柄处,从而自动断开。
【知识点】电磁继电器的组成、原理和特点;电功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利用功率与电阻关系求解电阻大小,加热效率等于吸收的热量除以电流做的总功,图5中ABC为水壶内部位置示意图。
【解答】(1)利用纯电阻的电阻与功率关系求解加热电阻R的阻值大小。
(2)利用做功与功率关系求解总功大小,利用热量求解公式求解吸收的热量,吸收的热量除以总电功即可得到加热效率。
(3) 由题意得要使S断开,必须高温时右边电磁铁电流大磁性强,所以Ra选择M,Rb选择N。图5中,A为握柄处, B为盖子处,C为壶底处。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