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原卷版)
一、(2024届·浙江温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炊 烟
苏三皮
渔夫这天回家有些早。太阳像五月的稻子, 刚涂上一层金黄, 吊儿郎当地挂在西山山顶,仿佛一不留神就会掉到山后去。渔夫系好小船的缆绳,沐浴在落日的余晖中,慢吞吞地走向了三窝村。
①这天好像很寻常,但又好像很不寻常。
渔夫数着自己的脚步,一步, 两步,三步……数着数着,渔夫大惊失色———渔夫发觉三窝村的炊烟不见了。
以往这个时候,三窝村的炊烟仿佛商量好似的,一股劲地冒出来。族长家的炊烟是个小矮人,身子短,鼻子长,滑稽得很:李老六家的炊烟是个瘦个儿,像一根竹竿倒插在烟囱上;甜婶娘家的炊烟圆滚滚的,像裹着棉絮的熊猫:渔夫家的炊烟则像一棵笔直的树,树冠开得很宽。如果不加阻拦,就会遮盖了整个三窝村……
某读者认为此段真是将炊烟写活了,炊烟如何被写活,请你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写一则评点。(50个字左右)评点一:
三窝村怎么可能没有了炊烟 没有了炊烟的三窝村,怎么会是三窝村 渔夫顺路筵进李老六家的院子,把李老六的木门擂得山响。李老六睡眼惺忪地开了门,不明所以地望着渔夫。渔夫急切地说,都什么时候了,你还睡得这般安稳 李老六打了一个长长的哈欠,问渔夫,怎么了?渔夫没好气地说,你就不应该睡懒觉,你家的炊烟呢?你见着你家的炊烟了吗 李老六瞥了渔夫一眼没好气地说,还以为多大的事儿,走,走,走,别打扰俺睡懒觉。
渔夫自讨无趣。李老六是个光棍儿,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他想啥时睡就啥时睡,连族长也干预不着。李老六家的炊烟跟李老六一个德性,时隐时现,即便偶尔会不经意地从烟囱蹿出来,也会瘦得像一根竹竿。
从李老六家院里出来,渔夫直奔族长家。族长正坐在菩提树下和人嘻嘻哈哈地聊着天。见渔夫急匆匆地闯进来,族长止住了笑,一脸严肃地对渔夫说,说过多少回了,遇事莫慌,怎么就是没个长进 渔夫顿了一下,肚子里的那口气才刚刚跟了上来。渔夫说,村里的炊烟全不见了,咋能不慌 渔夫话音刚落,②一丝慌乱掠过族长的脸,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族长跟着渔夫到后院一看,果真是。族长家的炊烟也已不知所终,而灶膛里的火苗还蹿得老高。族长说不出个所以然,无奈地把渔夫先打发走了。
渔夫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出现在女人跟前。女人张罗着解下渔夫肩上的鱼篓,③抖了两下,可一条鱼也没有滑下来。女人叹了口气,轻柔地说,没鱼就少吃一顿吧。渔夫没有应女人的话。渔夫早上撒网时,没有留意渔网破了个大洞,鱼儿顺着大洞溜走了。这是极少有过的事情。每次撒网前,渔夫总会细致地把渔网检查一遍,但是今天,渔夫居然鬼使神差地没有检查渔网,这才导致两手空空。
④渔夫发觉不对劲,可怎么不对劲又说不上来,就好像有什么事情在脑门打了个结一般。要是渔夫没有疏忽,像往常一样检查过渔网,也就不至于发现不了渔网破了个大洞;倘若渔网没有破个大洞,也就不至于两手空空,更不至于在太阳下山前就回到三窝村。这里面,仿佛有一股巨大的力量牵引着这些一连串事件的发生。但是,源头在哪里,渔夫将不出来。
渔夫并没有和女人说起炊烟不见了的事。渔夫一句话也没有说。渔夫的女人十分贤惠,她默默地伺候渔夫吃过晚饭,又给渔夫端来热水洗脚。渔夫的女人对渔夫说,你忙碌了一天,劳累了,就早些儿歇息。说完,渔夫的女人就织渔网去了。
族长和渔夫不一样。族长有早睡的习惯,渔夫没有。每次捕鱼回来,渔夫得处理渔获。渔夫把渔获分类,分大鱼小鱼,分名贵鱼和寻常鱼。渔夫还得给渔获冰封。这么一来,等渔夫忙完,已几近子夜时分。渔夫的女人第二天会将渔获挑到市场叫卖,换些银两补贴家用,间或也会拣些杂货或小物件,譬如雪花膏。渔夫的脚长年泡在海水里,每到三九寒冬就会龟裂得像七月的稻田。
渔夫屋前屋后转悠了几圈,不时仰望一下他家的烟囱。渔夫家的烟囱高大而笔直,渔夫多年前想不明白他的爷爷为什么会砌这么高大的烟囱,按理说,他们小户人家一个小烟囱就足够用了。每次渔夫问起他爷爷,爷爷总是笑而不答。有时渔夫问得急了,渔夫的爷爷就会说,你慢慢就会知道了。但是,直至爷爷驾着白鹤飞向西边,渔夫还是想不明白他们家的烟囱为什么会这般高大。
渔夫盯着他家的烟囱看了好一会儿,看不出任何一点儿炊烟出走的迹象。渔夫想,炊烟也许厌烦了这种日子,也许厌烦了三窝村,甚至厌烦了三窝村所有的人和事,它们才集体离家出走。这么想,渔夫就不禁隐隐担忧起来,炊烟们要是走得远了,认不得回来的路,那该如何是好
这么想,渔夫就坐不住了。渔夫急匆匆地来到族长家,把族长家的木门擂得山响。所幸的是,族长还没有睡觉。要是族长睡下了,渔夫少不了挨一顿骂。渔夫对族长说,要是炊烟走得远了,回不来,那如何是好 族长笑而不语。族长伸出手,变戏法似的轻轻地吹了一口气,然后指着天西边对渔夫说,你快看。
渔夫抬起头,看见一连串炊烟正在天空中遛弯儿,像暮归的羊群。在前头带队的是族长家的炊烟,紧跟着的是李老六家的炊烟,还有甜婶娘家的炊烟……三窝村的炊烟全都在那儿。渔夫家的炊烟在队伍的最后,它像一棵从天空里长出来的树,高大笔直,宽大的树冠枝叶繁茂。而渔夫的爷爷,正躺在树杈与树杈之间的吊床上,悠然地抚摸着星星。
某读者在此处写了一段评点:此处炊烟特别让人动容,让人想流泪:……(此处省略 50字左右)。请你将省略处的评点补充完整。评点二:
这么一瞬间,渔夫的眼睛湿润了。(本文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阳像五月的稻子,涂上一层金黄”,小说通过色彩描写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营造了特定的生活场景。
B.“一步,两步,三步”“走,走,走”,其中都有逗号停顿,前者强调渔夫“慢行”,后者强调李老六不耐烦。
C.“间或也会拣些杂货或小物件,譬如雪花膏”,这里的“雪花膏”隐喻美好生活,抒写了村民的理想追求。
D.小说以“这么一瞬间,渔夫的眼睛湿润了”结束全文,留下空白,引人思考,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在语义上与前后文紧密相连,一个“但”字强调这将是不同寻常的一天。
B.句子②描写族长的神态,笔触细腻,一个“但”字暗示族长的情绪发生了变化。
C.句子③用数字表现渔夫的毫无所获,一个“可”字蕴含着渔夫女人的失望心理。
D.句子④写出渔夫未检查渔网的意外,一个“可”字预示着故事发展会跌宕起伏。
8.有评论者认为,渔夫的心情随着炊烟而变化,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梳理。
评点,是人们品析文章的常用方法,学习评点,有助于研习文章。根据要求对文章画波浪线的两处进行评点。
(2024届·湖南株洲·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山大地(节选)
杨志军
等父亲拴好马走进帐房时,炉火已经生起,①一个边沿满是豁牙的陶锅坐在上面。桑杰的妻子是个又瘦又小的女人,看到父亲后迅速低头弯腰。父亲说:“大嫂啦,你好。”吓得她转身,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躲。桑杰说:“多放点酥油的要哩。”“噢呀(好的、是的)。”妻子赛毛答应着,腰弯得更低了。等招待父亲喝了酥油茶吃了糌粑,搬家就开始了。桑杰在家中小小的享堂前跪拜祈祷。拆卸帐房时,父亲要帮忙,桑杰不让,一个劲说着“贵人不沾手”之类的话。父亲又要帮忙,还是被桑杰拦住了:“强巴科长啦,要是你嫌搬家动作慢,就请用鞭子抽我们。”父亲说:“怎么会嫌弃呢?就是不好意思闲着。”桑杰说:“天上没有牦母牛,下的不是奶子;贵人没有无底靴,怎么会不好意思?”父亲只好站在一边,看他们忙活。家什没有多少,很快就妥当了。
太阳正在西斜,桑杰一家赶着牲畜朝着沁多草原南部的野马滩走去。正是夏花盛放的季节,蕊红瓣白的点地梅左一片右一摊,像铺满了不规则的花地毯。而在通往远处雪山的高地上,金灿灿的九星花漫作了河,开阔的河面上飞翔着四五只鹰,可以想见那儿的花海草浪里正在蹦跳着旱獭和野兔、雪貂和马鸡。②一行人赶着牲畜在如诗如画的景色里跋涉,走到天黑就歇下了。搭建帐房,生火做饭,睡了一夜,第二天再走,再歇。搬家的路虽然漫长,却给父亲提供了观察牧家并和桑杰一家聊天的机会。他发现赛毛喜欢唱歌,只要唱起来,似乎骨子里有一种力量。
父亲和桑杰一家走到第四天下午,才看到野马雪山。从沟沟壑壑里流出一条河叫野马河。滩头和水湾以及两河相交形成的三角带,便是一望无际的野马滩。桑杰选了一块高地打算安顿帐房。父亲问:“为什么不去离水近的地方?”桑杰说:“地势低的水里住着黑龙,地势高的地方住着白龙,黑龙脾气大,白龙性情柔。”他把帐房和家什从牦牛背上卸下,挑出享堂在草墩子上摆好,磕了一个头:“雪山大地保佑,请不要让黑龙发怒。”父亲发现享堂里供的是一个塔形的糌粑食子,问:“阿尼琼贡的供物数不清,他怎么就给你一个硬邦邦的糌粑团呢?”桑杰顿时显得十分恐慌:“不是糌粑团,是雪山大地的宝贝阿尼玛卿雪山。”然后双手合十放在额头上,虔诚地念起了祈福真言。父亲知道说错了话,赶紧改口:“真的是阿尼玛卿雪山吗?那我也得拜一拜啦。”说着朝享堂跪下,学着牧人的样子磕了一个头。桑杰愣了片刻,惊讶地说:“公家人磕头,我是头一回看见。”③说罢就笑了。
等赛毛背水回来时,帐房差不多已经搭好。这次桑杰没有拒绝父亲的帮忙,父亲意外极了:仅仅对着享堂磕了一个也许只是做做样子的头,就带来了如此大的变化。
来到野马滩,父亲想走访牧民,了解他们的生活境况。然而第二天,桑杰去找野马滩上的牧民,被当地人打了,还被人家强行借走了马。父亲说:“我去跟他们论理,正好会会他们。”他策马朝低洼地走去。桑杰和赛毛追过来,忧急地喊道:“强巴科长啦,回来,回来。”父亲不听,打马跑起来。赛毛扯开嗓子唱起来:
送一团糌粑给走的人,路途遥远要小心,祈求雪山大地保佑你,一路高兴一路顺,前路上的坡坎低下来,开出一扇安康门,④前路上的河流别挡道,吹来一阵清凉风。
父亲找遍了低洼地也没有找到人,新鲜的马粪告诉他,那些人沿着野马河走向了源头。他跟了过去,可越走越高。阳光渐渐有了寒意,风变得凉飕飕的,地上的绿很快就没了,地面裸露着赭红的岩石。他听到阵阵轰鸣随风而来,走到悬崖边一看:啊嘘,野马河的水突然翻腾起了推石拉土的波浪,一路汹涌,狂泻而下。发大水了,父亲不禁打了寒战。他硬着头皮拉马往下走,终于远远望到低洼地,还好,没有洪水泛滥的迹象。天就要黑了,父亲骑上了马,马也看到了低洼地的平静,步子轻快起来。
但是父亲还是太大意了,似乎第一浪洪水正等着他,一见他进入低洼地,就轰然漫过河床喧喧嚷嚷奔腾而来。马惊慌得嘶鸣着,在浪峰前奔跑。父亲喊着:“快啊快啊!”然而马蹄转眼浸在了水里。水位迅速升高,马很快跑不动了,停下来,不时地叫一声,恐惧绝望的哀鸣里饱含着对生的留恋。突然传来一阵喊声:“强巴科长啦,强巴科长啦。”父亲回答着,从马背上溜下来,蹬着齐腰深的水往前走。前面黑黝黝的,像是一座荒丘,赛毛站在丘顶不停地喊。父亲拉马吃力地走着,很慢,等来到荒丘跟前时,水已经没过了脖子。他不会水,沉浮在水面上挣扎着,眼看要够着荒丘了,又让顺流而下的马拽进了激浪。赛毛站在水边,解下腰带甩了过来,喊着:“强巴科长啦,抓住,抓住。”父亲伸手抓了几次才抓住。“强巴科长啦,把缰绳给我。”她踩进水里,弯腰伸出一只手。父亲把缰绳使劲朝她扔去。赛毛一手用腰带拽着父亲,一手用缰绳拽着马,又瘦又小的身子骨不知哪来那么大力气,父亲和马都被她拽上了荒丘。但父亲和马都还没来得及站稳,水浪就追随而来,翻卷得又高又大,就像魔鬼派来的使者,一手撕住了马,一手撕住了父亲。又瘦又小的赛毛再也支撑不住了,一头栽向水里。其实她只要松手就安然了,但她没有,没有松开连接着父亲的腰带,也没有松开连接着马的缰绳。父亲灌了几口水,被急流冲向了马,马在拼命泅水,拦住了父亲。父亲使劲蹬着马,再次靠近荒丘,扳住岩石的缝隙,爬了上去。等他稳住自己,再回头看时,赛毛已经不见了,马也不见了,只有大水浩浩而来,荡荡而去。
节选自长篇小说《雪山大地》(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注:文中的“父亲”是汉族干部,他到沁多草原调查走访牧民的境况,被安排住在藏民桑杰帐房中。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就请用鞭子抽我们”一句,见出桑杰卑微、曾被奴役的命运,反映了其在新社会里思想意识还没有彻底改变。
B.第二段用较多笔墨直接描写了途中所见之景:沁多草原夏花盛放,雄鹰飞翔,动物蹦跳。画面富有生机,充满诗情画意。
C.小说透过对洪水奔腾、父亲着急中开始念佛号、马儿由惊慌到绝望的哀鸣等一系列状貌的精准描写,紧迫感扑面而来。
D.小说没有直接写赛毛遇难,但“赛毛已经不见了,马也不见了,只有大水浩浩而来,荡荡而去”,暗示了赛毛的结局。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边沿满是豁牙”“陶锅”等短短几个词句,形象地勾勒出桑杰家贫苦的境况。
B.句子②中“跋涉”一般是艰苦的,与“如诗如画的景色”形成强烈反差,句子极具张力。
C.句子③中的“笑”字,通过神态描写表明了桑杰对身为公家人的父亲态度的隔膜和敬畏。
D.句子④中“前路上的河流别挡道”呼应了后文父亲遭遇洪水险境的相关内容,非常巧妙。
8.《雪山大地》的语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读书小组要求根据此文撰写语言鉴赏札记,请分条列出你的鉴赏要点和依据。
9.杨志军说:“《雪山大地》是一部关于爱的诠释。”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2024·河北唐山·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库布齐诗篇(节选)
肖 睿
她对姐姐说,火灭了,你闻到味道了吗 这场火可真大啊,烧了一天一夜。所有的树都死了,库布齐又变成沙漠了。本来它们都和我的大腿一样粗了,可现在它们比孩子的脖子都细。树躺了一地,密密麻麻的,望不到头。沙漠都被火烧得发烫,你感觉到了吗 我知道你为什么不愿出去,我的心也在流血。为什么你还在哭 人和树一样,水分是有定数的,眼泪流干你就瞎了。我不想再进城了。
她对姐姐说,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我不敢再信你了。你说我们一定能战胜沙漠,这十年来我就跟在你屁股后面种树,到头来才知道跟人比沙漠更吓人,就剩一场空。你的心是铁做的吗 怎么就信库布齐能变成森林
她对姐姐说,我梦到你梦到的那棵神树了,长得好高,顶子都能伸到天上去。枝叶茂密,阳光都穿不透。坐在神树下,我梦到了你梦到的那条路,它从我眼前伸出去,一直伸到沙漠的尽头。我从没见过这么干净宽阔的大路,像一条蔚蓝色的哈达铺在大地上。我终于明白你在想什么了,只要树能活下来,人就会有路。有了路,人就不会被困在这里。
姐姐告诉她,这里原本不是沙漠。最早的时候,这里是一片海洋,各种奇怪的大鱼遨游于海的深处,有的鱼长着翅膀,有的鱼薄如纸片,还有的鱼近乎透明。她说,那海水都去哪儿了 姐姐说,最早的时候土地都连在一起。后来大地都裂开了,变成一块一块,四散而去。这里的海水就漏走了,漏到了她们脚底下,漏到了地球的那一边。
姐姐告诉她,这里变成陆地之后,到处是水草丰美的原野和参天大树环绕的沼泽。那些奇怪的鱼也都纷纷上岸,长出了四肢、皮毛和爪子,变成古书中的珍禽异兽,比如会飞的老虎、长着鬃毛的大象、会喷火的灰猴。后来人来到了库布齐,他们砍伐树林,种上庄稼。他们围捕野兽,做成肉干。大多数动物都灭绝了。
姐姐告诉她,随着人变得越来越强大,更多的人来到库布齐,他们还带来了战争。起初他们拿着铁器打,后来拿着火器打,人们一遍遍地打仗,像是永远打不完。他们来回折腾着库布齐,森林绝迹,河水干涸。这里就变成了沙漠。
姐姐就像她们生长的沙漠一样,沉默寡言地应对着各种苦痛、梦魇与闹剧,却又是沙漠最可敬的对手。一遍又一遍地看着自己亲手种下的树苗死去,一遍又一遍地重新挖下新的树坑。虽然她们长得一模一样,但库布齐的父老乡亲都说,看两人的眼神就能分出来谁是姐姐、谁是妹妹。她对外部还有好奇,会打量那些新鲜的人和事物,会听歌,思考什么是爱。姐姐不一样,休息的时候,姐姐总是看着天空。谁要是和她说话,她就眯起眼睛轻轻地笑,表示赞同,似乎种树就是她心里的全部事情。即使流泪,姐姐也躲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像一场小雨过后的清晨,树木随风摇晃,甩掉落在枝头的雨。
最初几年,人们觉得这两个小姑娘疯了。千百年来多少老祖宗都没干成的事,她们能干成 每当她们种下的树苗整批干死的时候,人们说,从来只有沙压人,自古没有人赶沙。她听到姐姐对他们说,我宁可治沙累死,也不让沙把我吓死。
有一天,姐姐把睡梦中的她推醒,说沙尘暴来了。她披好衣服,跟着姐姐跌跌撞撞冲出家门,冲到沙地里,看到几十亩沙柳树苗七倒八歪地躺在地上,都被这场尘暴压死了。她回头想安慰姐姐,却发现身后只有滚滚沙尘遮天蔽日。她大声呼喊,可声音刚冲出嘴巴,就被狂风扯成了碎片。风暴像一只大手般拨弄着她的身体,把她往离家更远的地方推动。她摔下了沙丘,站起来发现自己的额头摔破了,并且彻底迷失了方向。
风暴停息了,她却已经走到了沙漠的腹地。那时已是深夜,她仰望星空,星辰皎洁,如同风吹走了世间一切灰尘。哭泣和奔跑耗尽了她所有力气,寒冷令她孤独无依,不知道什么时候,她摔倒在地上,昏迷过去。在梦境中,她梦到姐姐睡在一棵巨大的树下,眼角挂着和她一样的泪痕。那棵树高大粗壮,每一枚叶子都在闪闪发亮,枝条纵横交错,在空中蔓延生长,如同穹顶。她梦到姐姐心中的呼唤,你在哪里 你在哪里 她在这奇妙的梦境中回应着姐姐的呼唤,我在这里,我在这里。她说你走过三条沙沟,翻过三条沙丘,在三颗最亮的星星下面,我就躺在那里熟睡。她梦到姐姐站起来,顺着她的指示,走过三条沙沟,翻过三条沙丘。她梦到姐姐对她说,天上的星星都很亮,我找不到你说的最亮的三颗。她在梦中开始唱歌:
趁着两匹铁青马膘好
把它们安慰好再走
这辈子牧人的宿命
就是在草原上晃悠
山岩中间哺育的
苍鹰的雏鸟
到底是什么力量
让它们在草原上逗留
她说,你听到我的歌声了吗 姐姐点点头,说这首歌是我教你的。她梦到姐姐开始唱这首歌的下一段:
沼泽中生长的
美丽的莲花
到底是什么力量
让它们左右摇曳
两个少女的歌声交织在一起,连广阔的沙漠和无情的北风都无法阻止这歌声流传。两个人的歌声越来越近、越来越近,两个人的心跳越来越响、越来越响。她睁开眼睛,看到姐姐站在自己面前,眼角挂着未干的泪痕……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库布齐火灾后,妹妹对姐姐的悲痛感同身受,决定留下来陪伴姐姐,显示出对姐姐种树治沙的理解。
B.姐姐向妹妹讲述库布齐的变迁,交代出自己种树的缘由,表达了姐姐对库布齐环境恶化的痛惜之情。
C.姐姐“总是看着天空”,表现她专注种树的心理状态;不让人看见“流泪”,反映了她不被理解的痛苦。
D.标题“库布齐诗篇”,暗示小说不只在讲一个治沙的故事,更在讲述一个温暖、浪漫、关于爱的故事。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们对姐妹种树的质疑、“从来只有沙压人、自古没有人赶沙”的话语,从侧面表现姐妹治沙的艰难。
B.小说对沙尘暴后库布齐星空的描写,再现了库布齐美丽的一面,为苦难的故事增添了诗意之美。
C.小说结尾部分,妹妹梦境中唱响的两首歌曲,选用草原上典型、丰富的意象,以表现草原风光的美丽。
D.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诗意,这种语言风格与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相协调,具有独特审美性质。
8.小说两次描写了梦境中的神树,有何作用?
9.小说从妹妹的角度讲述故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四、(2024届甘肃兰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河
孔捷生
黎国铧一眼选中河汉苇塘,那里有棵歪脖子树,一桠粗枝探入水中,像活着的倒影,正是下钓好地方。和碳素钓竿不同,罗杰斯的老钓竿是木质,黄铜榫接还镶嵌银饰,透着上世纪中叶的年代感,只有塑料浮漂是二十一世纪的。黎国铧给钓竿装上铅坠,鱼钩挂好假饵,避开水边红蓼下竿。
罗杰斯端坐轮椅,阳光摩挲脸上纵横沟壑,他吐纳江风水汽,闭目冥想。嘴角笑意似有若无,就像荡漾的浮漂。
苇丛深处水鸟争喧,绿萍底下不时翻上气泡,散发微腐气息。黎国铧感觉没错,色泽鲜艳的浮漂很快被扯动,他三番五次收竿,吞钩鱼儿都偏小,放生了。后又钓起一尾两磅多的鲶鱼。他打手势问罗杰斯,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摇头,他便摘钩,滑溜溜的鲶鱼扑通扎入水草,惊走红蓼花穗上的蜻蜓。
罗杰斯示意有话说,黎国铧趋前俯身。老人喁喁指点,下游石滩才是他以前钓鱼的福地。轮椅通道已到尽头,但钓鱼本是骆琳娜为爷爷还愿,便听他的。老人兴致高,执意弃轮椅拄拐杖让黎国铧搀扶着挪动,一寸寸踏勘记忆的方位。老人全身功能都在衰退,尤其是被阿尔兹海默症侵蚀的记忆力,惟剩飞行员的视力未被衰老压倒。他目力炯炯,认穴般指戳,呼哧带喘道:“就是这里。”
这段河岸峭拔,怪石嶙峋。黎国铧拂去树墩青苔,扶罗杰斯坐下。眼底波涛拍击巉岩,浪沫飞腾,怎么看也不像钓客吉位。老人又示意别用假饵,河边湿泥里蚯蚓多的是。这倒合黎国锋心意,他也不喜欢塑料假饵,便戟张手指抠泥,两三下便有蚯蚓。在乱石间隙下钓,湍流簇拥橙色浮漂,如沸汤翻腾,鱼能咬钩?老人像时光穿越,固执追寻回不去的昔日,然而生命就像破蛹羽化的蝉,再也钻不回草间蜕壳。
黎国铧已无鱼获之念。他除了做义工上门照看老人,间或也给这位老兵——最后一位在世的飞虎队飞行员做抗日口述访谈。他看罗杰斯的状态不错,便拉话。老人难得精神健旺,嗓音也清朗起来。他问飞虎队旧事上次谈到哪里?答:是日寇在华最后一次大型战役——豫湘桂会战。当时,日军攻陷贵州独山,飞虎队出动战机封锁公路,掩护中国军民撤退……黎国铧的爷爷奶奶相遇于崇山峻岭的羊肠小道,当时还是流亡学生的他们,在飞虎队空中掩护下领着孩子们逃难。
罗杰斯嘟囔道,他记得清楚,当时驾机低飞扫射封锁道路,日军对空还击,子弹穿过机身钻进小腿。他一时还没感觉,机枪手却没了声息,一看战友已歪倒在机枪上……黎国铧没带笔记本电脑,便用手机录音。老兵嘶哑声线化为波长在手机屏幕起伏,就像黔南莽苍群峰切割出波浪形天际线。罗杰斯呲牙咧嘴驾机飞回成都,降落时冲出跑道,昏死过去。那是他在飞虎队最后一次执行任务。
语罢老兵满脸皱褶现出光晕,好不容易聚拢的散乱记忆,又拐入另一段光阴隧道。养伤的日子他拄拐到锦江边,在青羊宫外小摊吃麻辣凉粉,那是他和蓉贞初遇时刻。老人清晰记得,蒙贞鬓边插着芙蓉花,两条羊角辫晃来晃去,让他心跳。
罗杰斯眼瞳好像散焦了,从虚空看到生命中最长的那个时辰,思路从青羊宫翘起的飞檐飘然坠地,老人表情神秘道:“黎,告诉你一个秘密。”黎国铧侧耳聆听,孰料是骆琳娜都不晓得的家族轶事,原来她奶奶蓉贞并非盐商之女。罗杰斯为访佳人多次到青羊宫,羊角辫少女的倩影就像锦江边一绺杨柳在眼前摇曳。他记不清吃过多少碗凉粉,并爱上麻辣。蓉贞就是卖凉粉的女孩,盐商门第是她初次去俄亥俄州拜见公婆时即兴编的。罗杰斯随她怎么说,其实他的父母也都是穷人,一辈子没走出阿巴拉契亚山地。
罗杰斯精神矍铄、逻辑清晰,令黎国铧诧异。故乡遥远面影在老人语言中缓缓展开,青羊宫香烟缭绕的炉鼎,高大的银杏树,湿漉漉的青石板路,凉粉挑子的小灯笼……
老人语罢吐纳调息,呼吸显短促,他累了。黎国铧关闭手机录音,钓竿依然翘挺,没有动静。天风放牧碎云擦拭晴空,对岸层叠林木摇出绿光,掩映其间的红蓝屋顶,像波浪间的帆翼。罗杰斯腿脚不行,腰板仍挺得直,未衰退的还有眼眸,投向宽阔的波托马克河。一江来水泛满夏天墨绿,涌向切萨皮克湾,在河口天际线变蓝。
黎国铧想察看鱼饵,罗杰斯忽又开口:“黎,你要离开了,我的故事也说完了。”黎国铧暗惊,这想法只是刚和骆琳娜提起,老人听力断难听到,却能感知。黎国铧欲言无语,被江风吹散的蝉声霎时回来了。
罗杰斯老眼忽然精光四射,指向水中石堆。一直在浪窝颠簸翻腾的橙色浮漂已下沉不见,钓竿怒弯成弓,钓绳绷紧如弦斜插入水。黎国铧急急抄起插在石间的钓竿,一股愤怒之力将他猛然拽向湍流,钓竿几欲脱手。他双腿央竿绞动线轮曲柄,才拉几转就纹丝不动。僵持之下,罗杰斯颤巍巍打手语,黎国铧领会,便放绳和挪动位置角度,竿头吃不住活物泼剌剌挣扎,直弯入水。传导过来的能量这般猛烈,莫不是水獭误咬鱼钩?
收放之间,活物经不住绞线器物力量,一点点升出水面,竟是一尾肥大的海鲈鱼。它绝望扭动,壮实黑脊和肚腹银鳞闪闪发亮,陌生世界激发出它愤怒最高值,一头又扎入浪沫。黎国铧耐心反复拉锯,终于把大鱼拽起。这种游弋咸淡水域的海鲈鱼,他此前钓过,却未见过这么大的,足足五磅多!
黎国铧自认资深钓客,却不知水底石堆别有洞天。海鲈鱼“噗噗”掉打自己,鱼鳍沾满草屑,鱼腮大开大合,鲜红腮片像龙牙花怒放。它奋力一蹦,扑到罗杰斯脚边,打湿他的裤腿。罗杰斯额上都堆满笑纹,仿佛推开了记忆迷宫的某扇窗户。老人只记得久远,却似对黎国铧要离开并不介怀,又是阿尔茨海默症?罗杰斯的故事不知有几多逸失于积尘,心智和他的时代一同剥蚀退化,只有江流如故,载走滔滔光阴……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罗杰斯“端坐轮椅”“闭目冥想”,可以看出他对此次出游钓鱼非常满意,后来黎国铧用塑料假饵钓上的鱼,因为形体小又让他不满。
B.老人“让黎国铧搀扶着挪动,一寸寸踏勘记忆的方位”,再现了老人拄杖步行的艰难,强调了老人“全身功能都在衰退”的身体状况。
C.黎国铧的祖辈曾得到飞虎队保护而幸免于难,再加上能给罗杰斯做抗日口述访谈,让照料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罗杰斯这件事很有意义。
D.骆琳娜的奶奶蓉贞当年初次拜见公婆时谎称自己是盐商的后代,以取得公婆的好感与信任,由此可见罗杰斯的父母有着很强的门第观念。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一桠粗枝探入水中。像活着的倒影”,凸显水面清澈、平静。这与后文写下游石滩的“波涛拍击巉岩,浪沫飞腾”形成对比。
B.小说写“被江风吹散的蝉声霎时回来了”,以动衬静,一方面烘托周围环境的安静;一方面突出黎国铧因与罗杰斯即将离别而生的烦乱心情。
C.小说依次写到罗杰斯“嘴角笑意似有若无”“满脸皱褶现出光晕”“额上都堆满笑纹”,既暗示了故事情节的推进,也表现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D.小说最后以“江流如故,载走滔滔光阴”结尾,这样的艺术处理既照应了题目,也体现了对飞虎队功绩的缅怀流露出世事沧桑的感伤情绪。
8.小说最后三段对于黎国铧的钓鱼过程,作者都放在罗杰斯的视线中来叙述,以突出罗杰斯是真正的“钓客”,请对此加以分析。(5分)
小说题为“老人与河”,讲述了一个老兵的故事,请赏析其构思之妙。(6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解析版)
一、(2024届·浙江温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炊 烟
苏三皮
渔夫这天回家有些早。太阳像五月的稻子, 刚涂上一层金黄, 吊儿郎当地挂在西山山顶,仿佛一不留神就会掉到山后去。渔夫系好小船的缆绳,沐浴在落日的余晖中,慢吞吞地走向了三窝村。
①这天好像很寻常,但又好像很不寻常。
渔夫数着自己的脚步,一步, 两步,三步……数着数着,渔夫大惊失色———渔夫发觉三窝村的炊烟不见了。
以往这个时候,三窝村的炊烟仿佛商量好似的,一股劲地冒出来。族长家的炊烟是个小矮人,身子短,鼻子长,滑稽得很:李老六家的炊烟是个瘦个儿,像一根竹竿倒插在烟囱上;甜婶娘家的炊烟圆滚滚的,像裹着棉絮的熊猫:渔夫家的炊烟则像一棵笔直的树,树冠开得很宽。如果不加阻拦,就会遮盖了整个三窝村……
某读者认为此段真是将炊烟写活了,炊烟如何被写活,请你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写一则评点。(50个字左右)评点一:
三窝村怎么可能没有了炊烟 没有了炊烟的三窝村,怎么会是三窝村 渔夫顺路筵进李老六家的院子,把李老六的木门擂得山响。李老六睡眼惺忪地开了门,不明所以地望着渔夫。渔夫急切地说,都什么时候了,你还睡得这般安稳 李老六打了一个长长的哈欠,问渔夫,怎么了?渔夫没好气地说,你就不应该睡懒觉,你家的炊烟呢?你见着你家的炊烟了吗 李老六瞥了渔夫一眼没好气地说,还以为多大的事儿,走,走,走,别打扰俺睡懒觉。
渔夫自讨无趣。李老六是个光棍儿,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他想啥时睡就啥时睡,连族长也干预不着。李老六家的炊烟跟李老六一个德性,时隐时现,即便偶尔会不经意地从烟囱蹿出来,也会瘦得像一根竹竿。
从李老六家院里出来,渔夫直奔族长家。族长正坐在菩提树下和人嘻嘻哈哈地聊着天。见渔夫急匆匆地闯进来,族长止住了笑,一脸严肃地对渔夫说,说过多少回了,遇事莫慌,怎么就是没个长进 渔夫顿了一下,肚子里的那口气才刚刚跟了上来。渔夫说,村里的炊烟全不见了,咋能不慌 渔夫话音刚落,②一丝慌乱掠过族长的脸,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族长跟着渔夫到后院一看,果真是。族长家的炊烟也已不知所终,而灶膛里的火苗还蹿得老高。族长说不出个所以然,无奈地把渔夫先打发走了。
渔夫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出现在女人跟前。女人张罗着解下渔夫肩上的鱼篓,③抖了两下,可一条鱼也没有滑下来。女人叹了口气,轻柔地说,没鱼就少吃一顿吧。渔夫没有应女人的话。渔夫早上撒网时,没有留意渔网破了个大洞,鱼儿顺着大洞溜走了。这是极少有过的事情。每次撒网前,渔夫总会细致地把渔网检查一遍,但是今天,渔夫居然鬼使神差地没有检查渔网,这才导致两手空空。
④渔夫发觉不对劲,可怎么不对劲又说不上来,就好像有什么事情在脑门打了个结一般。要是渔夫没有疏忽,像往常一样检查过渔网,也就不至于发现不了渔网破了个大洞;倘若渔网没有破个大洞,也就不至于两手空空,更不至于在太阳下山前就回到三窝村。这里面,仿佛有一股巨大的力量牵引着这些一连串事件的发生。但是,源头在哪里,渔夫将不出来。
渔夫并没有和女人说起炊烟不见了的事。渔夫一句话也没有说。渔夫的女人十分贤惠,她默默地伺候渔夫吃过晚饭,又给渔夫端来热水洗脚。渔夫的女人对渔夫说,你忙碌了一天,劳累了,就早些儿歇息。说完,渔夫的女人就织渔网去了。
族长和渔夫不一样。族长有早睡的习惯,渔夫没有。每次捕鱼回来,渔夫得处理渔获。渔夫把渔获分类,分大鱼小鱼,分名贵鱼和寻常鱼。渔夫还得给渔获冰封。这么一来,等渔夫忙完,已几近子夜时分。渔夫的女人第二天会将渔获挑到市场叫卖,换些银两补贴家用,间或也会拣些杂货或小物件,譬如雪花膏。渔夫的脚长年泡在海水里,每到三九寒冬就会龟裂得像七月的稻田。
渔夫屋前屋后转悠了几圈,不时仰望一下他家的烟囱。渔夫家的烟囱高大而笔直,渔夫多年前想不明白他的爷爷为什么会砌这么高大的烟囱,按理说,他们小户人家一个小烟囱就足够用了。每次渔夫问起他爷爷,爷爷总是笑而不答。有时渔夫问得急了,渔夫的爷爷就会说,你慢慢就会知道了。但是,直至爷爷驾着白鹤飞向西边,渔夫还是想不明白他们家的烟囱为什么会这般高大。
渔夫盯着他家的烟囱看了好一会儿,看不出任何一点儿炊烟出走的迹象。渔夫想,炊烟也许厌烦了这种日子,也许厌烦了三窝村,甚至厌烦了三窝村所有的人和事,它们才集体离家出走。这么想,渔夫就不禁隐隐担忧起来,炊烟们要是走得远了,认不得回来的路,那该如何是好
这么想,渔夫就坐不住了。渔夫急匆匆地来到族长家,把族长家的木门擂得山响。所幸的是,族长还没有睡觉。要是族长睡下了,渔夫少不了挨一顿骂。渔夫对族长说,要是炊烟走得远了,回不来,那如何是好 族长笑而不语。族长伸出手,变戏法似的轻轻地吹了一口气,然后指着天西边对渔夫说,你快看。
渔夫抬起头,看见一连串炊烟正在天空中遛弯儿,像暮归的羊群。在前头带队的是族长家的炊烟,紧跟着的是李老六家的炊烟,还有甜婶娘家的炊烟……三窝村的炊烟全都在那儿。渔夫家的炊烟在队伍的最后,它像一棵从天空里长出来的树,高大笔直,宽大的树冠枝叶繁茂。而渔夫的爷爷,正躺在树杈与树杈之间的吊床上,悠然地抚摸着星星。
某读者在此处写了一段评点:此处炊烟特别让人动容,让人想流泪:……(此处省略 50字左右)。请你将省略处的评点补充完整。评点二:
这么一瞬间,渔夫的眼睛湿润了。(本文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阳像五月的稻子,涂上一层金黄”,小说通过色彩描写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营造了特定的生活场景。
B.“一步,两步,三步”“走,走,走”,其中都有逗号停顿,前者强调渔夫“慢行”,后者强调李老六不耐烦。
C.“间或也会拣些杂货或小物件,譬如雪花膏”,这里的“雪花膏”隐喻美好生活,抒写了村民的理想追求。
D.小说以“这么一瞬间,渔夫的眼睛湿润了”结束全文,留下空白,引人思考,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在语义上与前后文紧密相连,一个“但”字强调这将是不同寻常的一天。
B.句子②描写族长的神态,笔触细腻,一个“但”字暗示族长的情绪发生了变化。
C.句子③用数字表现渔夫的毫无所获,一个“可”字蕴含着渔夫女人的失望心理。
D.句子④写出渔夫未检查渔网的意外,一个“可”字预示着故事发展会跌宕起伏。
8.有评论者认为,渔夫的心情随着炊烟而变化,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梳理。
9.评点,是人们品析文章的常用方法,学习评点,有助于研习文章。根据要求对文章画波浪线的两处进行评点。
【答案】
6.C
7.D
8.①发觉炊烟不见,渔夫惊惶失措 ②寻找消失的炊烟,渔夫着急焦虑 ③炊烟寻找未果,渔夫闷闷不乐 ④认为炊烟消失,渔夫隐隐担忧 ⑤发现炊烟回归,渔夫欣喜心安
9.评点一
参考示例①:作者善于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的手法,将炊烟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我们怎么不被这样的写法所感染呢?
参考示例②:运用整句将不同人家的炊烟一一呈现,炊烟跃然纸上;而短句的使用也让炊烟滑稽一览无遗;灵活的句式,让炊烟“形”可见,“神”可感。
参考示例③:一“长一短”,一“瘦”一“圆”,具体可感而又两两相对词语的使用,将炊烟写“活”了,使得炊烟有了“形状”,也有了“生命”。
评点二
参考示例①:人间烟火,最抚凡人之心;平凡的生活,诉说着蓝天下最温暖的柔情;和美的家庭,传达着人世间最厚重的情感!
参考示例②:没有激情澎湃的“豪言”,也没有催人泪下的“壮语 ”,有的只是一幅和谐的图画,它却是人情温暖最好的告白!
参考示例③:炊烟、吊床、星星……远离的是城市的喧嚣,享受的是乡村的宁静;诗意的生活,描绘出田园牧歌美好画卷!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雪花膏’隐喻美好生活”错,由原文“换些银两补贴家用,间或也会拣些杂货或小物件,譬如雪花膏。”可知,此说法是无中生有,过度解读。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鉴赏句子的能力。
D.“跌宕起伏”错,由原文“渔夫并没有和女人说起炊烟不见了的事”“渔夫屋前屋后转悠了几圈,不时仰望一下他家的烟囱”可知,在情节的发展上,平淡顺畅,没有跌宕起伏之感。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原文“渔夫数着自己的脚步,一步, 两步,三步……数着数着,渔夫大惊失色———渔夫发觉三窝村的炊烟不见了”可知,发觉炊烟不见,渔夫惊惶失措;
由原文“渔夫顺路筵进李老六家的院子,把李老六的木门擂得山响。”“从李老六家院里出来,渔夫直奔族长家。”可知,寻找消失的炊烟,渔夫着急焦虑;
由原文“族长说不出个所以然,无奈地把渔夫先打发走了。渔夫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出现在女人跟前。”可知,炊烟寻找未果,渔夫闷闷不乐;
由原文“但是今天,渔夫居然鬼使神差地没有检查渔网,这才导致两手空空。”“但是,源头在哪里,渔夫将不出来。”,认为炊烟消失,渔夫隐隐担忧;
由原文“渔夫抬起头,看见一连串炊烟正在天空中遛弯儿,像暮归的羊群。在前头带队的是族长家的炊烟,紧跟着的是李老六家的炊烟,还有甜婶娘家的炊烟……三窝村的炊烟全都在那儿。渔夫家的炊烟在队伍的最后,它像一棵从天空里长出来的树,高大笔直,宽大的树冠枝叶繁茂。而渔夫的爷爷,正躺在树杈与树杈之间的吊床上,悠然地抚摸着星星”可知,发现炊烟回归,渔夫欣喜心安。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评点一
①:“三窝村的炊烟仿佛商量好似的”,作者善于运用拟人;“族长家的炊烟是个小矮人,身子短,鼻子长”“像一根竹竿倒插在烟囱上”“像裹着棉絮的熊猫”“像一棵笔直的树,树冠开得很宽”,运用大量的比喻;“如果不加阻拦,就会遮盖了整个三窝村”,运用夸张手法,将炊烟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我们怎么不被这样的写法所感染呢?
②:“……是……”的句式运用了两次;“……像……”的句式运用了三次,运用整句将不同人家的炊烟一一呈现,炊烟跃然纸上;
“小矮人,身子短,鼻子长”,短句的使用也让炊烟滑稽一览无遗;
由原文“三窝村的炊烟仿佛商量好似的”“小矮人,身子短,鼻子长,滑稽得很”,长句13个字,短句3个字,灵活的句式,让炊烟“形”可见,“神”可感。
由原文“是个小矮人”“像一棵笔直的树”“李老六家的炊烟是个瘦个儿”和“甜婶娘家的炊烟圆滚滚的”可知,一“长一短”,一“瘦”一“圆”,具体可感而又两两相对词语的使用,将炊烟写“活”了,使得炊烟有了“形状”,也有了“生命”。
评点二
①:由原文“渔夫抬起头,看见一连串炊烟正在天空中遛弯儿”“在前头带队的是族长家的炊烟”可知,人间烟火,最抚凡人之心;平凡的生活,诉说着蓝天下最温暖的柔情;和美的家庭,传达着人世间最厚重的情感!
②:由原文“李老六家的炊烟,还有甜婶娘家的炊烟……三窝村的炊烟全都在那儿。渔夫家的炊烟在队伍的最后”可知,没有激情澎湃的“豪言”,也没有催人泪下的“壮语 ”,有的只是一幅和谐的图画,它却是人情温暖最好的告白!
③:由原文“看见一连串炊烟正在天空中遛弯儿”“而渔夫的爷爷,正躺在树杈与树杈之间的吊床上,悠然地抚摸着星星”可知,炊烟、吊床、星星……远离的是城市的喧嚣,享受的是乡村的宁静;诗意的生活,描绘出田园牧歌美好画卷!
(2024届·湖南株洲·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山大地(节选)
杨志军
等父亲拴好马走进帐房时,炉火已经生起,①一个边沿满是豁牙的陶锅坐在上面。桑杰的妻子是个又瘦又小的女人,看到父亲后迅速低头弯腰。父亲说:“大嫂啦,你好。”吓得她转身,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躲。桑杰说:“多放点酥油的要哩。”“噢呀(好的、是的)。”妻子赛毛答应着,腰弯得更低了。等招待父亲喝了酥油茶吃了糌粑,搬家就开始了。桑杰在家中小小的享堂前跪拜祈祷。拆卸帐房时,父亲要帮忙,桑杰不让,一个劲说着“贵人不沾手”之类的话。父亲又要帮忙,还是被桑杰拦住了:“强巴科长啦,要是你嫌搬家动作慢,就请用鞭子抽我们。”父亲说:“怎么会嫌弃呢?就是不好意思闲着。”桑杰说:“天上没有牦母牛,下的不是奶子;贵人没有无底靴,怎么会不好意思?”父亲只好站在一边,看他们忙活。家什没有多少,很快就妥当了。
太阳正在西斜,桑杰一家赶着牲畜朝着沁多草原南部的野马滩走去。正是夏花盛放的季节,蕊红瓣白的点地梅左一片右一摊,像铺满了不规则的花地毯。而在通往远处雪山的高地上,金灿灿的九星花漫作了河,开阔的河面上飞翔着四五只鹰,可以想见那儿的花海草浪里正在蹦跳着旱獭和野兔、雪貂和马鸡。②一行人赶着牲畜在如诗如画的景色里跋涉,走到天黑就歇下了。搭建帐房,生火做饭,睡了一夜,第二天再走,再歇。搬家的路虽然漫长,却给父亲提供了观察牧家并和桑杰一家聊天的机会。他发现赛毛喜欢唱歌,只要唱起来,似乎骨子里有一种力量。
父亲和桑杰一家走到第四天下午,才看到野马雪山。从沟沟壑壑里流出一条河叫野马河。滩头和水湾以及两河相交形成的三角带,便是一望无际的野马滩。桑杰选了一块高地打算安顿帐房。父亲问:“为什么不去离水近的地方?”桑杰说:“地势低的水里住着黑龙,地势高的地方住着白龙,黑龙脾气大,白龙性情柔。”他把帐房和家什从牦牛背上卸下,挑出享堂在草墩子上摆好,磕了一个头:“雪山大地保佑,请不要让黑龙发怒。”父亲发现享堂里供的是一个塔形的糌粑食子,问:“阿尼琼贡的供物数不清,他怎么就给你一个硬邦邦的糌粑团呢?”桑杰顿时显得十分恐慌:“不是糌粑团,是雪山大地的宝贝阿尼玛卿雪山。”然后双手合十放在额头上,虔诚地念起了祈福真言。父亲知道说错了话,赶紧改口:“真的是阿尼玛卿雪山吗?那我也得拜一拜啦。”说着朝享堂跪下,学着牧人的样子磕了一个头。桑杰愣了片刻,惊讶地说:“公家人磕头,我是头一回看见。”③说罢就笑了。
等赛毛背水回来时,帐房差不多已经搭好。这次桑杰没有拒绝父亲的帮忙,父亲意外极了:仅仅对着享堂磕了一个也许只是做做样子的头,就带来了如此大的变化。
来到野马滩,父亲想走访牧民,了解他们的生活境况。然而第二天,桑杰去找野马滩上的牧民,被当地人打了,还被人家强行借走了马。父亲说:“我去跟他们论理,正好会会他们。”他策马朝低洼地走去。桑杰和赛毛追过来,忧急地喊道:“强巴科长啦,回来,回来。”父亲不听,打马跑起来。赛毛扯开嗓子唱起来:
送一团糌粑给走的人,路途遥远要小心,祈求雪山大地保佑你,一路高兴一路顺,前路上的坡坎低下来,开出一扇安康门,④前路上的河流别挡道,吹来一阵清凉风。
父亲找遍了低洼地也没有找到人,新鲜的马粪告诉他,那些人沿着野马河走向了源头。他跟了过去,可越走越高。阳光渐渐有了寒意,风变得凉飕飕的,地上的绿很快就没了,地面裸露着赭红的岩石。他听到阵阵轰鸣随风而来,走到悬崖边一看:啊嘘,野马河的水突然翻腾起了推石拉土的波浪,一路汹涌,狂泻而下。发大水了,父亲不禁打了寒战。他硬着头皮拉马往下走,终于远远望到低洼地,还好,没有洪水泛滥的迹象。天就要黑了,父亲骑上了马,马也看到了低洼地的平静,步子轻快起来。
但是父亲还是太大意了,似乎第一浪洪水正等着他,一见他进入低洼地,就轰然漫过河床喧喧嚷嚷奔腾而来。马惊慌得嘶鸣着,在浪峰前奔跑。父亲喊着:“快啊快啊!”然而马蹄转眼浸在了水里。水位迅速升高,马很快跑不动了,停下来,不时地叫一声,恐惧绝望的哀鸣里饱含着对生的留恋。突然传来一阵喊声:“强巴科长啦,强巴科长啦。”父亲回答着,从马背上溜下来,蹬着齐腰深的水往前走。前面黑黝黝的,像是一座荒丘,赛毛站在丘顶不停地喊。父亲拉马吃力地走着,很慢,等来到荒丘跟前时,水已经没过了脖子。他不会水,沉浮在水面上挣扎着,眼看要够着荒丘了,又让顺流而下的马拽进了激浪。赛毛站在水边,解下腰带甩了过来,喊着:“强巴科长啦,抓住,抓住。”父亲伸手抓了几次才抓住。“强巴科长啦,把缰绳给我。”她踩进水里,弯腰伸出一只手。父亲把缰绳使劲朝她扔去。赛毛一手用腰带拽着父亲,一手用缰绳拽着马,又瘦又小的身子骨不知哪来那么大力气,父亲和马都被她拽上了荒丘。但父亲和马都还没来得及站稳,水浪就追随而来,翻卷得又高又大,就像魔鬼派来的使者,一手撕住了马,一手撕住了父亲。又瘦又小的赛毛再也支撑不住了,一头栽向水里。其实她只要松手就安然了,但她没有,没有松开连接着父亲的腰带,也没有松开连接着马的缰绳。父亲灌了几口水,被急流冲向了马,马在拼命泅水,拦住了父亲。父亲使劲蹬着马,再次靠近荒丘,扳住岩石的缝隙,爬了上去。等他稳住自己,再回头看时,赛毛已经不见了,马也不见了,只有大水浩浩而来,荡荡而去。
节选自长篇小说《雪山大地》(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注:文中的“父亲”是汉族干部,他到沁多草原调查走访牧民的境况,被安排住在藏民桑杰帐房中。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就请用鞭子抽我们”一句,见出桑杰卑微、曾被奴役的命运,反映了其在新社会里思想意识还没有彻底改变。
B.第二段用较多笔墨直接描写了途中所见之景:沁多草原夏花盛放,雄鹰飞翔,动物蹦跳。画面富有生机,充满诗情画意。
C.小说透过对洪水奔腾、父亲着急中开始念佛号、马儿由惊慌到绝望的哀鸣等一系列状貌的精准描写,紧迫感扑面而来。
D.小说没有直接写赛毛遇难,但“赛毛已经不见了,马也不见了,只有大水浩浩而来,荡荡而去”,暗示了赛毛的结局。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边沿满是豁牙”“陶锅”等短短几个词句,形象地勾勒出桑杰家贫苦的境况。
B.句子②中“跋涉”一般是艰苦的,与“如诗如画的景色”形成强烈反差,句子极具张力。
C.句子③中的“笑”字,通过神态描写表明了桑杰对身为公家人的父亲态度的隔膜和敬畏。
D.句子④中“前路上的河流别挡道”呼应了后文父亲遭遇洪水险境的相关内容,非常巧妙。
8.《雪山大地》的语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读书小组要求根据此文撰写语言鉴赏札记,请分条列出你的鉴赏要点和依据。
9.杨志军说:“《雪山大地》是一部关于爱的诠释。”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6.B
7.C
8.①方言口语、藏族谚语。文化风味,生动独特。如“啦”“要哩”呈现了藏族牧民朴实心态。如“天上没有牦母牛,下的不是奶子;贵人没有无底靴,怎么会不好意思”草原味浓厚,生动地反映了牧民生活、心理、人际关系以及生存状态等信息。(举一个例子即可。)②富有诗意歌曲深情诠释了草原藏族“会说话就会唱歌”的特质。如文中赛毛的歌唱,在诗意的歌声中表达对雪山大地的虔诚,体现人性的善良。③神话色彩突出,彰显草原牧民对雪山大地的信仰。如“黑龙”“白龙”的神话故事体现的神性、神力等。
9.①“爱”是藏族人民对雪山大地的信仰。“雪山大地”是藏族人民最原始的自然崇拜,最坚定、超然的信念。在藏族人心底,再艰难的处境,只要有了雪山大地的眷顾,就会有奇迹的出现。②“爱”是援藏干部“父亲”的人民情怀。作为蹲点的汉族干部,住在桑杰家,不摆架子,融入藏民生活,尊重藏族文化;不顾危险,要为受到欺负的桑杰论理,同时也是为寻找野马滩的牧民,搞好查访,为民服务。③“爱”是藏民桑杰、赛毛的善良人性。桑杰没有怨言地给父亲提供食宿;赛毛凭着善良的情感,担心父亲的安危,天黑后独自去寻找,急流中勇救父亲,自己却被激浪卷走,彰显出人间大爱。④“爱”是藏汉一家亲的民族大团结。援藏干部心系牧民,藏族民众尊重援藏干部,积极配合工作,甚至牺牲生命勇救汉族干部,体现了汉藏人民的骨肉相连的大爱。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动物蹦跳”是虚写,是由飞翔的雄鹰“想见到那儿的花海草浪里正在蹦跳着旱獭和野兔、雪貂和马鸡”。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C.“隔膜和敬畏”错,桑杰对身为公家人的父亲一直是尊重的,只是前面尊重中有点隔膜,现在有了亲切。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①方言口语、藏族谚语。文化风味,生动独特。如“啦”“要哩”“噢呀”运用方言口语,呈现了藏族牧民朴实心态。如“天上没有牦母牛,下的不是奶子;贵人没有无底靴,怎么会不好意思”语言地方色彩浓厚,具有浓郁的草原文化风味,生动地反映了牧民生活、心理、人际关系以及生存状态等信息。
②富有诗意歌曲深情诠释了草原藏族“会说话就会唱歌”的特质。如文中“送一团糌粑给走的人,路途遥远要小心,祈求雪山大地保佑你,一路高兴一路顺,前路上的坡坎低下来,开出一扇安康门,前路上的河流别挡道,吹来一阵清凉风”在父亲去找野马滩上的牧民时,赛毛唱起了歌,在诗意的歌声中表达对雪山大地的虔诚,体现人性的善良。
③神话色彩突出,彰显草原牧民对雪山大地的信仰。如地势低的水里住着黑龙,地势高的地方住着白龙,黑龙脾气大,白龙性情柔。”“‘不是糌粑团,是雪山大地的宝贝阿尼玛卿雪山。’然后双手合十放在额头上,虔诚地念起了祈福真言”,桑杰一家搬家安顿在一块高地,桑杰表现出对阿尼玛卿雪山的虔诚,“黑龙”“白龙”的神话故事体现的神性、神力等。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爱”是藏族人民对雪山大地的信仰。“他把帐房和家什从牦牛背上卸下,挑出享堂在草墩子上摆好,磕了一个头:‘雪山大地保佑,请不要让黑龙发怒。’”,“雪山大地”是藏族人民最原始的自然崇拜,最坚定、超然的信念。在藏族人心底,再艰难的处境,只要有了雪山大地的眷顾,就会有奇迹的出现。
②“爱”是援藏干部“父亲”的人民情怀。结合注释“文中的‘父亲’是汉族干部,他到沁多草原调查走访牧民的境况,被安排住在藏民桑杰帐房中”可知,作为蹲点的汉族干部,住在桑杰家,“拆卸帐房时,父亲要帮忙”“说着朝享堂跪下,学着牧人的样子磕了一个头”不摆架子,融入藏民生活,尊重藏族文化;“父亲说:‘我去跟他们论理,正好会会他们。’他策马朝低洼地走去”不顾危险,要为受到欺负的桑杰论理,同时也是为寻找野马滩的牧民,搞好查访,为民服务。
③“爱”是藏民桑杰、赛毛的善良人性。“多放点酥油的要哩”“噢呀(好的、是的)”“招待父亲喝了酥油茶吃了糌粑”桑杰一家没有怨言地给父亲提供食宿;“赛毛一手用腰带拽着父亲,一手用缰绳拽着马,又瘦又小的身子骨不知哪来那么大力气,父亲和马都被她拽上了荒丘”“又瘦又小的赛毛再也支撑不住了,一头栽向水里”赛毛凭着善良的情感,担心父亲的安危,天黑后独自去寻找,急流中勇救父亲,自己却被激浪卷走,彰显出人间大爱。
④“爱”是藏汉一家亲的民族大团结。援藏干部心系牧民,在桑杰受到欺负时,冒着危险去找野马滩上的牧民理论,藏族民众尊重援藏干部,积极配合工作,赛毛担心父亲的安危,天黑后独自去寻找,急流中勇救父亲,最后牺牲生命,体现了汉藏人民的骨肉相连的大爱。
二、(2024·河北唐山·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库布齐诗篇(节选)
肖 睿
她对姐姐说,火灭了,你闻到味道了吗 这场火可真大啊,烧了一天一夜。所有的树都死了,库布齐又变成沙漠了。本来它们都和我的大腿一样粗了,可现在它们比孩子的脖子都细。树躺了一地,密密麻麻的,望不到头。沙漠都被火烧得发烫,你感觉到了吗 我知道你为什么不愿出去,我的心也在流血。为什么你还在哭 人和树一样,水分是有定数的,眼泪流干你就瞎了。我不想再进城了。
她对姐姐说,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我不敢再信你了。你说我们一定能战胜沙漠,这十年来我就跟在你屁股后面种树,到头来才知道跟人比沙漠更吓人,就剩一场空。你的心是铁做的吗 怎么就信库布齐能变成森林
她对姐姐说,我梦到你梦到的那棵神树了,长得好高,顶子都能伸到天上去。枝叶茂密,阳光都穿不透。坐在神树下,我梦到了你梦到的那条路,它从我眼前伸出去,一直伸到沙漠的尽头。我从没见过这么干净宽阔的大路,像一条蔚蓝色的哈达铺在大地上。我终于明白你在想什么了,只要树能活下来,人就会有路。有了路,人就不会被困在这里。
姐姐告诉她,这里原本不是沙漠。最早的时候,这里是一片海洋,各种奇怪的大鱼遨游于海的深处,有的鱼长着翅膀,有的鱼薄如纸片,还有的鱼近乎透明。她说,那海水都去哪儿了 姐姐说,最早的时候土地都连在一起。后来大地都裂开了,变成一块一块,四散而去。这里的海水就漏走了,漏到了她们脚底下,漏到了地球的那一边。
姐姐告诉她,这里变成陆地之后,到处是水草丰美的原野和参天大树环绕的沼泽。那些奇怪的鱼也都纷纷上岸,长出了四肢、皮毛和爪子,变成古书中的珍禽异兽,比如会飞的老虎、长着鬃毛的大象、会喷火的灰猴。后来人来到了库布齐,他们砍伐树林,种上庄稼。他们围捕野兽,做成肉干。大多数动物都灭绝了。
姐姐告诉她,随着人变得越来越强大,更多的人来到库布齐,他们还带来了战争。起初他们拿着铁器打,后来拿着火器打,人们一遍遍地打仗,像是永远打不完。他们来回折腾着库布齐,森林绝迹,河水干涸。这里就变成了沙漠。
姐姐就像她们生长的沙漠一样,沉默寡言地应对着各种苦痛、梦魇与闹剧,却又是沙漠最可敬的对手。一遍又一遍地看着自己亲手种下的树苗死去,一遍又一遍地重新挖下新的树坑。虽然她们长得一模一样,但库布齐的父老乡亲都说,看两人的眼神就能分出来谁是姐姐、谁是妹妹。她对外部还有好奇,会打量那些新鲜的人和事物,会听歌,思考什么是爱。姐姐不一样,休息的时候,姐姐总是看着天空。谁要是和她说话,她就眯起眼睛轻轻地笑,表示赞同,似乎种树就是她心里的全部事情。即使流泪,姐姐也躲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像一场小雨过后的清晨,树木随风摇晃,甩掉落在枝头的雨。
最初几年,人们觉得这两个小姑娘疯了。千百年来多少老祖宗都没干成的事,她们能干成 每当她们种下的树苗整批干死的时候,人们说,从来只有沙压人,自古没有人赶沙。她听到姐姐对他们说,我宁可治沙累死,也不让沙把我吓死。
有一天,姐姐把睡梦中的她推醒,说沙尘暴来了。她披好衣服,跟着姐姐跌跌撞撞冲出家门,冲到沙地里,看到几十亩沙柳树苗七倒八歪地躺在地上,都被这场尘暴压死了。她回头想安慰姐姐,却发现身后只有滚滚沙尘遮天蔽日。她大声呼喊,可声音刚冲出嘴巴,就被狂风扯成了碎片。风暴像一只大手般拨弄着她的身体,把她往离家更远的地方推动。她摔下了沙丘,站起来发现自己的额头摔破了,并且彻底迷失了方向。
风暴停息了,她却已经走到了沙漠的腹地。那时已是深夜,她仰望星空,星辰皎洁,如同风吹走了世间一切灰尘。哭泣和奔跑耗尽了她所有力气,寒冷令她孤独无依,不知道什么时候,她摔倒在地上,昏迷过去。在梦境中,她梦到姐姐睡在一棵巨大的树下,眼角挂着和她一样的泪痕。那棵树高大粗壮,每一枚叶子都在闪闪发亮,枝条纵横交错,在空中蔓延生长,如同穹顶。她梦到姐姐心中的呼唤,你在哪里 你在哪里 她在这奇妙的梦境中回应着姐姐的呼唤,我在这里,我在这里。她说你走过三条沙沟,翻过三条沙丘,在三颗最亮的星星下面,我就躺在那里熟睡。她梦到姐姐站起来,顺着她的指示,走过三条沙沟,翻过三条沙丘。她梦到姐姐对她说,天上的星星都很亮,我找不到你说的最亮的三颗。她在梦中开始唱歌:
趁着两匹铁青马膘好
把它们安慰好再走
这辈子牧人的宿命
就是在草原上晃悠
山岩中间哺育的
苍鹰的雏鸟
到底是什么力量
让它们在草原上逗留
她说,你听到我的歌声了吗 姐姐点点头,说这首歌是我教你的。她梦到姐姐开始唱这首歌的下一段:
沼泽中生长的
美丽的莲花
到底是什么力量
让它们左右摇曳
两个少女的歌声交织在一起,连广阔的沙漠和无情的北风都无法阻止这歌声流传。两个人的歌声越来越近、越来越近,两个人的心跳越来越响、越来越响。她睁开眼睛,看到姐姐站在自己面前,眼角挂着未干的泪痕……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库布齐火灾后,妹妹对姐姐的悲痛感同身受,决定留下来陪伴姐姐,显示出对姐姐种树治沙的理解。
B.姐姐向妹妹讲述库布齐的变迁,交代出自己种树的缘由,表达了姐姐对库布齐环境恶化的痛惜之情。
C.姐姐“总是看着天空”,表现她专注种树的心理状态;不让人看见“流泪”,反映了她不被理解的痛苦。
D.标题“库布齐诗篇”,暗示小说不只在讲一个治沙的故事,更在讲述一个温暖、浪漫、关于爱的故事。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们对姐妹种树的质疑、“从来只有沙压人、自古没有人赶沙”的话语,从侧面表现姐妹治沙的艰难。
B.小说对沙尘暴后库布齐星空的描写,再现了库布齐美丽的一面,为苦难的故事增添了诗意之美。
C.小说结尾部分,妹妹梦境中唱响的两首歌曲,选用草原上典型、丰富的意象,以表现草原风光的美丽。
D.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诗意,这种语言风格与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相协调,具有独特审美性质。
8.小说两次描写了梦境中的神树,有何作用?
9.小说从妹妹的角度讲述故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答案】6.C 7.C
8.①梦境中的神树代表着姐妹的理想——种树成功,进而修建道路,走出沙漠困境,这是姐妹种树的动力根源。
②两次描写梦境中的神树,营造诗意的氛围,增添了小说的浪漫色彩。
③梦境与现实交织,更加凸显了姐妹战胜恶劣环境的勇气和信念。
9.①从妹妹这一治沙者的角度讲述故事,使读者更容易体会治沙过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状态,让读者感同身受。
②从妹妹这一女性的视角讲述故事,使情感表达更为细腻、动人。
③从妹妹的角度看待姐姐,表现姐姐对妹妹的引领,有利于塑造姐姐坚定、勇敢、顽强的性格。
④将故事的重心从挑战自然转到探索人物的内心,表现人物面对困难的挣扎与坚守,使故事主题深入到灵魂与精神的层面。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反映了她不被理解的痛苦”错误。根据“谁要是和她说话,她就眯起眼睛轻轻地笑,表示赞同,似乎种树就是她心里的全部事情”可知,对于姐姐种树的事情,人们是理解的。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以表现草原风光的美丽”错误,其目的是为了表现对草原的深情。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我梦到你梦到的那棵神树了,长得好高,顶子都能伸到天上去。枝叶茂密,阳光都穿不透。坐在神树下,我梦到了你梦到的那条路,它从我眼前伸出去,一直伸 到沙漠的尽头。我从没见过这么干净宽阔的大路,像一条蔚蓝色的哈达铺在大地上。我终于明白你在想什么了,只要树能活下来,人就会有路。有了路,人就不会被困在这”,妹妹向姐姐讲述她的梦,在梦境中,那棵神树巍峨挺拔,枝繁叶茂,象征着姐妹俩内心深处的理想——种树成功,进而修建道路,最终走出这片荒凉的沙漠。这棵神树不仅是她们种树的动力源泉,更是她们心灵深处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长得好高,顶子都能伸到天上去。枝叶茂密,阳光都穿不透”“她梦到姐姐睡在一棵巨大的树下,眼角挂着和她一样的泪痕。那棵树高大粗壮,每一枚叶子都在闪闪发亮,枝条纵横交错,在空中蔓延生长,如同穹顶”,小说中对梦境中的神树进行了两次生动的描绘,每一次都充满了诗意和浪漫色彩,营造诗意的氛围,增添了小说的浪漫色彩。
“树躺了一地,密密麻麻的,望不到头”“我梦到你梦到的那棵神树了,长得好高,顶子都能伸到天上去。枝叶茂密,阳光都穿不透。……有了路,人就不会被困在这里”,第一次现实及之后的梦境;“却发现身后只有滚滚沙尘遮天蔽日。她大声呼喊,可声音刚冲出嘴巴,就被狂风扯成了碎片……并且彻底迷失了方向”“那棵树高大粗壮,每一枚叶子都在闪闪发亮,枝条纵横交错,在空中蔓延生长,如同穹顶”,第二次现实及之后的梦境;梦境与现实在小说中交织在一起,姐妹俩在现实中不断努力,克服种种困难,而在梦境中,她们则与神树相遇,感受着未来的美好。这种交织的叙事方式,更加凸显了姐妹俩战胜恶劣环境的勇气和信念,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她们内心的坚韧和毅力。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视角和艺术效果的能力。
根据文中有多处“她对姐姐说”及“姐姐告诉她”可知,本文是从妹妹这一治沙者的角度讲述故事,从她的视角出发,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治沙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更容易体会治沙过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状态,让读者感同身受。
妹妹是本文的主人公也是叙事主人公,让妹妹以女性的细腻和柔情,讲述着这片沙漠的故事,使情感表达更为细腻、动人。
在妹妹的眼中,姐姐是她前行的引路人。姐姐以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行动,引领着妹妹坚定地走着植树治沙的道路。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妹妹:只要心中有信念,就没有什么困难是无法克服的。在姐姐的引领下,妹妹逐渐成长为一位坚定、勇敢、顽强的治沙者。而妹妹这一形象的塑造成功,更加有利于衬托出姐姐坚定、勇敢、顽强的性格。
这个故事的重心并不在于歌颂姐妹俩人植树治沙挑战自然的精神,而是在于通过姐妹治沙的故事来探索治沙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妹妹的视角,使读者能够看到她们在面对困难时的挣扎与坚守,感受到她们内心的力量与勇气。作者将故事的重心从挑战自然转到探索人物的内心,表现人物面对困难的挣扎与坚守,这样的会使故事主题深入到了灵魂与精神的层面,更进一步地打动读者。
四、(2024届甘肃兰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河
孔捷生
黎国铧一眼选中河汉苇塘,那里有棵歪脖子树,一桠粗枝探入水中,像活着的倒影,正是下钓好地方。和碳素钓竿不同,罗杰斯的老钓竿是木质,黄铜榫接还镶嵌银饰,透着上世纪中叶的年代感,只有塑料浮漂是二十一世纪的。黎国铧给钓竿装上铅坠,鱼钩挂好假饵,避开水边红蓼下竿。
罗杰斯端坐轮椅,阳光摩挲脸上纵横沟壑,他吐纳江风水汽,闭目冥想。嘴角笑意似有若无,就像荡漾的浮漂。
苇丛深处水鸟争喧,绿萍底下不时翻上气泡,散发微腐气息。黎国铧感觉没错,色泽鲜艳的浮漂很快被扯动,他三番五次收竿,吞钩鱼儿都偏小,放生了。后又钓起一尾两磅多的鲶鱼。他打手势问罗杰斯,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摇头,他便摘钩,滑溜溜的鲶鱼扑通扎入水草,惊走红蓼花穗上的蜻蜓。
罗杰斯示意有话说,黎国铧趋前俯身。老人喁喁指点,下游石滩才是他以前钓鱼的福地。轮椅通道已到尽头,但钓鱼本是骆琳娜为爷爷还愿,便听他的。老人兴致高,执意弃轮椅拄拐杖让黎国铧搀扶着挪动,一寸寸踏勘记忆的方位。老人全身功能都在衰退,尤其是被阿尔兹海默症侵蚀的记忆力,惟剩飞行员的视力未被衰老压倒。他目力炯炯,认穴般指戳,呼哧带喘道:“就是这里。”
这段河岸峭拔,怪石嶙峋。黎国铧拂去树墩青苔,扶罗杰斯坐下。眼底波涛拍击巉岩,浪沫飞腾,怎么看也不像钓客吉位。老人又示意别用假饵,河边湿泥里蚯蚓多的是。这倒合黎国锋心意,他也不喜欢塑料假饵,便戟张手指抠泥,两三下便有蚯蚓。在乱石间隙下钓,湍流簇拥橙色浮漂,如沸汤翻腾,鱼能咬钩?老人像时光穿越,固执追寻回不去的昔日,然而生命就像破蛹羽化的蝉,再也钻不回草间蜕壳。
黎国铧已无鱼获之念。他除了做义工上门照看老人,间或也给这位老兵——最后一位在世的飞虎队飞行员做抗日口述访谈。他看罗杰斯的状态不错,便拉话。老人难得精神健旺,嗓音也清朗起来。他问飞虎队旧事上次谈到哪里?答:是日寇在华最后一次大型战役——豫湘桂会战。当时,日军攻陷贵州独山,飞虎队出动战机封锁公路,掩护中国军民撤退……黎国铧的爷爷奶奶相遇于崇山峻岭的羊肠小道,当时还是流亡学生的他们,在飞虎队空中掩护下领着孩子们逃难。
罗杰斯嘟囔道,他记得清楚,当时驾机低飞扫射封锁道路,日军对空还击,子弹穿过机身钻进小腿。他一时还没感觉,机枪手却没了声息,一看战友已歪倒在机枪上……黎国铧没带笔记本电脑,便用手机录音。老兵嘶哑声线化为波长在手机屏幕起伏,就像黔南莽苍群峰切割出波浪形天际线。罗杰斯呲牙咧嘴驾机飞回成都,降落时冲出跑道,昏死过去。那是他在飞虎队最后一次执行任务。
语罢老兵满脸皱褶现出光晕,好不容易聚拢的散乱记忆,又拐入另一段光阴隧道。养伤的日子他拄拐到锦江边,在青羊宫外小摊吃麻辣凉粉,那是他和蓉贞初遇时刻。老人清晰记得,蒙贞鬓边插着芙蓉花,两条羊角辫晃来晃去,让他心跳。
罗杰斯眼瞳好像散焦了,从虚空看到生命中最长的那个时辰,思路从青羊宫翘起的飞檐飘然坠地,老人表情神秘道:“黎,告诉你一个秘密。”黎国铧侧耳聆听,孰料是骆琳娜都不晓得的家族轶事,原来她奶奶蓉贞并非盐商之女。罗杰斯为访佳人多次到青羊宫,羊角辫少女的倩影就像锦江边一绺杨柳在眼前摇曳。他记不清吃过多少碗凉粉,并爱上麻辣。蓉贞就是卖凉粉的女孩,盐商门第是她初次去俄亥俄州拜见公婆时即兴编的。罗杰斯随她怎么说,其实他的父母也都是穷人,一辈子没走出阿巴拉契亚山地。
罗杰斯精神矍铄、逻辑清晰,令黎国铧诧异。故乡遥远面影在老人语言中缓缓展开,青羊宫香烟缭绕的炉鼎,高大的银杏树,湿漉漉的青石板路,凉粉挑子的小灯笼……
老人语罢吐纳调息,呼吸显短促,他累了。黎国铧关闭手机录音,钓竿依然翘挺,没有动静。天风放牧碎云擦拭晴空,对岸层叠林木摇出绿光,掩映其间的红蓝屋顶,像波浪间的帆翼。罗杰斯腿脚不行,腰板仍挺得直,未衰退的还有眼眸,投向宽阔的波托马克河。一江来水泛满夏天墨绿,涌向切萨皮克湾,在河口天际线变蓝。
黎国铧想察看鱼饵,罗杰斯忽又开口:“黎,你要离开了,我的故事也说完了。”黎国铧暗惊,这想法只是刚和骆琳娜提起,老人听力断难听到,却能感知。黎国铧欲言无语,被江风吹散的蝉声霎时回来了。
罗杰斯老眼忽然精光四射,指向水中石堆。一直在浪窝颠簸翻腾的橙色浮漂已下沉不见,钓竿怒弯成弓,钓绳绷紧如弦斜插入水。黎国铧急急抄起插在石间的钓竿,一股愤怒之力将他猛然拽向湍流,钓竿几欲脱手。他双腿央竿绞动线轮曲柄,才拉几转就纹丝不动。僵持之下,罗杰斯颤巍巍打手语,黎国铧领会,便放绳和挪动位置角度,竿头吃不住活物泼剌剌挣扎,直弯入水。传导过来的能量这般猛烈,莫不是水獭误咬鱼钩?
收放之间,活物经不住绞线器物力量,一点点升出水面,竟是一尾肥大的海鲈鱼。它绝望扭动,壮实黑脊和肚腹银鳞闪闪发亮,陌生世界激发出它愤怒最高值,一头又扎入浪沫。黎国铧耐心反复拉锯,终于把大鱼拽起。这种游弋咸淡水域的海鲈鱼,他此前钓过,却未见过这么大的,足足五磅多!
黎国铧自认资深钓客,却不知水底石堆别有洞天。海鲈鱼“噗噗”掉打自己,鱼鳍沾满草屑,鱼腮大开大合,鲜红腮片像龙牙花怒放。它奋力一蹦,扑到罗杰斯脚边,打湿他的裤腿。罗杰斯额上都堆满笑纹,仿佛推开了记忆迷宫的某扇窗户。老人只记得久远,却似对黎国铧要离开并不介怀,又是阿尔茨海默症?罗杰斯的故事不知有几多逸失于积尘,心智和他的时代一同剥蚀退化,只有江流如故,载走滔滔光阴……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罗杰斯“端坐轮椅”“闭目冥想”,可以看出他对此次出游钓鱼非常满意,后来黎国铧用塑料假饵钓上的鱼,因为形体小又让他不满。
B.老人“让黎国铧搀扶着挪动,一寸寸踏勘记忆的方位”,再现了老人拄杖步行的艰难,强调了老人“全身功能都在衰退”的身体状况。
C.黎国铧的祖辈曾得到飞虎队保护而幸免于难,再加上能给罗杰斯做抗日口述访谈,让照料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罗杰斯这件事很有意义。
D.骆琳娜的奶奶蓉贞当年初次拜见公婆时谎称自己是盐商的后代,以取得公婆的好感与信任,由此可见罗杰斯的父母有着很强的门第观念。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一桠粗枝探入水中。像活着的倒影”,凸显水面清澈、平静。这与后文写下游石滩的“波涛拍击巉岩,浪沫飞腾”形成对比。
B.小说写“被江风吹散的蝉声霎时回来了”,以动衬静,一方面烘托周围环境的安静;一方面突出黎国铧因与罗杰斯即将离别而生的烦乱心情。
C.小说依次写到罗杰斯“嘴角笑意似有若无”“满脸皱褶现出光晕”“额上都堆满笑纹”,既暗示了故事情节的推进,也表现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D.小说最后以“江流如故,载走滔滔光阴”结尾,这样的艺术处理既照应了题目,也体现了对飞虎队功绩的缅怀流露出世事沧桑的感伤情绪。
8.小说最后三段对于黎国铧的钓鱼过程,作者都放在罗杰斯的视线中来叙述,以突出罗杰斯是真正的“钓客”,请对此加以分析。(5分)
小说题为“老人与河”,讲述了一个老兵的故事,请赏析其构思之妙。(6分)
【答案】6.D 7.B 8.①“罗杰斯老眼忽然精光四射,指向水中石堆”,是罗杰斯让黎国铧发现浮漂已下沉后,黎国铧才急急抄起插在石间的钓竿,准备收线;②黎国铧在收线中遇到“绞动线轮曲柄,才拉几转就纹丝不动”时,是在罗杰斯的指挥下,依照罗杰斯的手语,及时“放绳和挪动位置角度”,反复拉锯后才钓到了大鱼;③钓到鱼后,以“黎国铧自认资深钓客,却不知水底石堆别有洞天”的心理活动,反衬罗杰斯选中的下游石滩是“钓客吉位”,足见罗杰斯才是真正的“钓客”。(每点2分,答对3点可得满分) 9.①“老人与河”,指老兵罗杰斯在孙女和黎国铧陪伴下,在河边钓鱼的事情,是小说的中心事件。②“老人与河”,又指老兵罗杰斯给黎国铧讲述岁月长河中的往事:当年在飞虎队最后执行任务时的情形,以及在锦江边养伤时与妻子蓉贞相遇相识的故事。③小说将老兵光荣而骄傲的经历放在河边钓鱼这件事中来叙述,突显宏大历史背后老兵的使命和悲喜,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厚重感和时代价值性。(每点2分)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D.“以取得公婆的好感与信任,由此可见罗杰斯的父母有着很强的门第观念”错误,文中并没有说蓉贞这么做的原因,更没有说罗杰斯的父母有着很强的门第观念。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以动衬静,一方面烘托周围环境的安静”错误。本处并不是描写真的蝉声,所以没有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也没有烘托周围环境的安静的作用,是写黎国铧因与罗杰斯即将离别而内心烦乱就像耳边响起让人烦乱的蝉声一样。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原文“罗杰斯老眼忽然精光四射,指向水中石堆。一直在浪窝颠簸翻腾的橙色浮漂已下沉不见,钓竿怒弯成弓,钓绳绷紧如弦斜插入水。黎国铧急急抄起插在石间的钓竿,一股愤怒之力将他猛然拽向湍流,钓竿几欲脱手”可知,罗杰斯老眼忽然精光四射,指向水中石堆,是因为他发现了一直在浪窝颠簸翻腾的橙色浮漂已下沉不见,钓竿怒弯成弓,钓绳绷紧如弦斜插入水。正是因为罗杰斯让黎国铧发现浮漂已下沉后,黎国铧才急急抄起插在石间的钓竿,准备收线。
由原文“他双腿央竿绞动线轮曲柄,才拉几转就纹丝不动。僵持之下,罗杰斯颤巍巍打手语,黎国铧领会,便放绳和挪动位置角度,竿头吃不住活物泼剌剌挣扎,直弯入水”可知,黎国铧在收线中遇到“绞动线轮曲柄,才拉几转就纹丝不动”的情况,这时罗杰斯给黎国铧打手语,指挥黎国铧及时“放绳和挪动位置角度”,反复拉锯后才钓到了大鱼。
前文写到“老人喁喁指点,下游石滩才是他以前钓鱼的福地”,而结尾写到“黎国铧自认资深钓客,却不知水底石堆别有洞天”,通过黎国铧的心理活动,反衬罗杰斯选中的下游石滩是“钓客吉位”,足见罗杰斯才是真正的“钓客”。
9.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含义和作用的把握能力。
本文中的老人是指一个普通的老人在黎国铧和孙女骆琳娜的陪同下,在河边钓鱼的故事,所以“老人与河”是小说的中心事件,小说主要是围绕这一故事来写。
“老人与河”中“老人”是最后一位在世的飞虎队飞行员罗杰斯,而“河”又可以进行抽象化理解,指岁月之河,本文不仅写到二人在河边钓鱼,更写到老兵罗杰斯给黎国铧讲述岁月长河中的往事:当年在飞虎队最后执行任务时的情形,以及在锦江边养伤时与妻子蓉贞相遇相识的故事。
本文是黎国铧除了做义工上门照看老人,间或也给这位老兵——最后一位在世的飞虎队飞行员做抗日口述访谈,所以,小说将老兵光荣而骄傲的经历放在河边钓鱼这件事中来叙述合情合理,并且本文将故事背景设在抗战时期,从而突显宏大历史背后老兵的使命和悲喜,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厚重感和时代价值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