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的世界变化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的世界变化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0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1 15:1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的世界变化
共23题,共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共30分)
1.(本题3分)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这一“发现”指的是(  )
A.相对论 B.量子假说
C.细胞学说 D.光电效应
2.(本题3分)1971年12月以《史密森协定》为标志,美元对黄金贬值,美联储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并宣布停止履行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同时增加10%的进口税,1973年美元再次贬值10%。这表明
A.国际贸易体系陷入混乱 B.美元丧失了国际货币的地位
C.美国实行通货紧缩政策 D.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到冲击
3.(本题3分)继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后,埃及政府接管了数以千计的外国公司和企业。但1977年,埃及政府又颁布法令,规定外国资本可以向工业、金矿、能源、旅游、交通、银行、水力资源、土地改良、畜牧和建筑等领域投资。这一变化客观上( )
A.受到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影响 B.适应了信息时代的需要
C.促进与西方外交关系的改善 D.强化了国家的经济主权
4.(本题3分)“滞胀”就是经济增长停滞和通货膨胀严重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滞胀,各国应对“滞胀”的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是
A.加大对经济的干预 B.建立“福利国家”
C.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D.发展“新经济”
5.(本题3分)如图是战后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经济总值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变化图。这反映
A.美国综合国力下降 B.日本成为政治大国
C.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D.第三世界走向联合
6.(本题3分)20世纪美国农业革命使粮食产量爆炸性增长。50年代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粮食为和平”,向友好国家以长期优惠条件出口农产品;80年代里根政府提出计划“粮食为为进步”计划,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民主国家捐治农产品。由此可见,美国( )
A.粮食产能出现严重的过剩 B.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C.国民都已解决温饱的问题 D.进行粮食援助有政治目的
7.(本题3分)20世纪60年代,美国先提高欧洲地毯和玻璃的进口税,作为报复,欧洲经济共同体六国于1962年8月将美国冻鸡的进口税从每磅4.5美分提高到13美分,使美国冻鸡对共同体市场的出口额猛降60%,接着又于1963年5月将所有家禽的进口税提高50%。而美国则提高了从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进口的卡车、酒类等商品的进口税作为回应。欧美贸易摩擦的出现体现了( )
A.美欧同盟关系的破裂 B.美经济霸权受到冲击
C.美苏冷战的日趋缓和 D.西欧摆脱了美国控制
8.(本题3分)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1946~1948年国际局势的专稿,需要一组能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请根据相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A.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铁幕演说、关贸总协定、华沙条约组织
C.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 D.雅尔塔体系、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
9.(本题3分)从1957年到1992年,非洲55个国家里面至少有25个在一段时期内宣称自己是社会主义国家。科特迪瓦虽然从未称自己为社会主义国家,但独立伊始就立刻采取了国家资本主义政策,控制私有企业的发展。这一现象说明,“社会主义”在非洲的传播( )
A.丰富了欠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路径 B.催生了马克思主义非洲化的理论
C.助推了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D.冲击了美苏两大集团对峙的格局
10.(本题3分)“工业4.0”是德国推出的概念,主要是指“互联网+制造”。回顾科技创新历程,对下图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1.0开创了蒸汽时代,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B.工业2.0采用流水线模式,人们普赞工业王国
C.工业3.0开创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初显端倪
D.工业4.0产生了第三产业,改变生产经营方式
二、填空题(共15分)
11.(本题3分)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1)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 主导下建立。
(2)构成
机构 宗旨 业务活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重建国际货币制度,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和平衡,增强会员国维持经济繁荣的信心 向会员国发放 贷款,用于进行国际收支调整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 鼓励对外投资,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向会员国发放 ,用于恢复和发展经济
12.(本题3分)拉丁美洲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迅速发展概况
(1)古巴独立
①1959年,以 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进行武装斗争,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
②1961年,卡斯特罗宣布古巴是 国家。
(2)巴拿马人民也不断开展斗争,终于在1999年从美国手中收回了 的全部主权。
13.(本题3分)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局限性
(1)实质:所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 和 ,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 。
(2)表现:2008年爆发的 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固有的弊端。
14.(本题3分)冷战的含义: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 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 又非 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15.(本题3分)发展中国家自身存在的问题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 、贪污腐败等。
三、判断题(共10分)
16.(本题2分)“冷战”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政策在经济方面的重要表现。
17.(本题2分)两极格局是不对称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18.(本题2分)马歇尔计划是对杜鲁门主义的大规模实施
19.(本题2分)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上台进行改革,政治改革困难重重,转而将重心转向经济领域,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
20.(本题2分)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迎来新一轮扩张即“新经济”,这主要得益于美国大力发展钢铁、汽车工业
A.正确
B.错误
四、材料分析题(共45分)
21.(本题15分)二战后,国际形势风云变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此刻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对美国民主来说,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拥有最大的力量,也就是对未来负有令人敬畏的责任。……万一眼下情况调转,某些共产主义或新纳粹主义国家垄断了这等致命手段,我不认为我们还能高枕无忧。对这种情况的恐惧很可能十分轻易地将集权体系强加于自由民主世界,而后果则令人不寒而栗。
——丘吉尔《铁幕降临》
材料二 美国历史学家施莱辛格说:“尼克松和基辛格这对奇特的搭档,毕竟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
——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上册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丘吉尔认为美国应承担什么责任?他的理由是什么?美国为此采取了哪些行动?试举两例说明。
(2)据材料二,指出尼克松和基辛格是如何调整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深刻变化的?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加以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影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主要因素。
22.(本题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的环绕西柏林边境的边防系统,目的是阻止本国首都东柏林与西德所属的西柏林之间人员的自由往来。除了上层彼此不接触、不来往之外,民间接触也十分困难。“柏林墙”只有七个过境站,实际上阻断了东、西柏林及西柏林与民主德国其他地区的一切交通联系,使两国骨肉同胞相互不能正常往来,人口200多万的西柏林变成了一座“孤岛”。西柏林与联邦德国之间的联系也仅仅只借助于三条空中走廊、四条公路、四条铁路和三条水路。两国关系《基础条约》签订之后,双方人员交往虽然不断增加,但“柏林墙”仍然发挥着它的阻碍作用。不少民主德国公民出于各种原因,冒着生命危险非法翻越“柏林墙”,逃到西柏林和联邦德国,逃亡流血事件经常发生。不难想象,“柏林墙”给两德人民带来了多么大的精神痛苦和灾难!
——摘编自吴友法《“柏林墙”与德国的分裂和统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林墙修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柏林墙带来的影响。
23.(本题15分)探究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以“大救星”的面貌拯救了欧洲。这时欧洲也的的确确需要美国。美国和苏联迅速陷入冷战……尚未从二战期间的“恐德症”中恢复过来的西欧又患上了“恐苏症”。谁能保护虚弱不堪的西欧?这个使命“历史地”落到了山姆大叔的肩上。应该说,这时的西欧急需美国为它“壮胆”
——摘编自苏惠民《解剖美欧关系》
材料二 在欧洲历史的长河中,共同市场的根源可追溯到很久以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创伤使人们对基于完全主权国家的国际秩序产生怀疑时,20世纪20年代后期,问题有了突破性进展,当时,从而减轻法国对工业复兴的西德的担忧。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需要美国“拯救”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经济方面是如何“拯救”西欧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一体化进程不断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进程对当今世界的重大影响。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量子理论。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论,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量子假说开始了物理学对微观世界的研究,与题中“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相符,故B项正确;细胞学说是关于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学说,故C项错误;光电效应是对量子论的进一步发展,与“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不符,故D项错误。
2.D
【详解】根据材料“美元对黄金贬值,美联储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并宣布停止履行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1973年美元再次贬值10%”可知,美国宣布放弃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的“双挂钩”原则,实行美元贬值,说明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了冲击,D项正确;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不能说明国际“贸易体系”陷入混乱,排除A项;美元至今仍然是重要的国际货币,排除B项;美元贬值属于通货膨胀而非通货紧缩,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7年(埃及)。根据“材料埃及政府又颁布法令,规定外国资本可以向工业、金矿、能源、旅游、交通、银行、水力资源、土地改良、畜牧和建筑等领域投资”可知,埃及允许西方资本的投资,有利于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C项正确;苏联改革强调资产国有,而材料体现埃及允许西方投资,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网络等信息,与信息时代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允许西方投资,故并不是强化国家经济主权,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根据所学,“滞胀”的出现表明国家干预的模式,即凯恩斯主义已经失灵,因此要减少干预,故C项正确;ABD项都不符合题意。
5.C
【详解】二战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一枝独秀,对西欧和日本形成控制,随着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到70年代,西欧、日本与美国形成三足鼎立局面,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动摇,多极化趋势出现并逐步加强,冲击着两极格局,故选C;材料未反映美国综合国力下降,故A项错误;日本经济恢复后正在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未反映第三世界走向联合,故不选D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在冷战时期进行粮食援助是为了拉拢中间国家,扩大政治影响力,带有政治目的,D项正确;A项是美国政府粮食政策出台的背景,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A项;美国在冷战时期进行粮食援助主要是跟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并没有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欧的贸易摩擦体现出欧洲经济的发展与对美国经济霸权的冲击,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美欧同盟一直没有破裂,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美苏关系的内容,排除C项;仅凭贸易摩擦无法断定西欧摆脱了美国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古巴导弹危机均不属于1946—1948年的历史事件,所以集中反映1946—1948年国际局势的专稿最准确的一组只能是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946—1948年国际局势
9.B
【详解】依据材料“科特迪瓦虽然从未称自己为社会主义国家,但独立伊始就立刻采取了国家资本主义政策,控制私有企业的发展”可以看出科特迪瓦虽然没有宣称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在独立后去采取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模式,这说明非洲独立国家将社会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探索非洲式的发展道路,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非洲化,B项正确;非洲独立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不是欠发达国家,排除A项;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在这之前就已经兴起,而且材料反映的是独立后的非洲国家的情况,排除C项;“社会主义”在非洲的传播会壮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而且1991年,美苏两极格局就已经解体了,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并概括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是新航路开辟,故A错误;工业2.0采用流水线模式,人们普赞工业王国说法绝对,故B错误;工业3.0开创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初显端倪,符合历史史实,故C正确;工业3.0产生了第三产业,故D项错误。
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没有改变过,A项说法错误;BC与材料表述无关。故,正确答案选D。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科技革命与信息技术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
11. 美国 短期 中长期贷款
【详解】①结合课本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在美国主导下建立,①处填写美国;
②结合课本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会员国发放短期贷款,用于进行国际收支调整,②处填写短期;
③结合课本可知,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向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用于恢复和发展经济,③处填写中长期贷款。
12. 卡斯特罗 社会主义 巴拿马运河区
【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丁美洲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迅速发展。1959年,以卡斯特罗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进行武装斗争,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巴蒂斯塔独裁政权,成立了革命政府。1961年,卡斯特罗宣布古巴是社会主义国家。1903年,巴拿马独立,但美国取得修建和经营运河的永久垄断权和运河区的永久使用、占领和控制权。并在巴拿马中部的蜂腰地区开凿一条运河,于是,运河区在巴拿马地区成为”国中之国”。巴拿马人民也不断开展斗争,终于在1999年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13. 手段 方法 基本矛盾 国际金融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实质是所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如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固有的弊端。
14. 美苏 战争 和平
【详解】据所学可知,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①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②战争又非③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15.社会两极分化
【详解】结合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发展中国家自身存在的问题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
16.正确
【详解】根据所学,“冷战”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政策在经济方面的重要表现。故正确。
17.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两极格局是不对称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18.正确
【详解】根据所学,马歇尔计划是对杜鲁门主义的大规模实施,分别是经济与政治方面。
19.错误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上台进行改革,经济改革困难重重,转而将重心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葬送了苏联社会主义。题干表述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错误。
20.B
【详解】“新经济”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信息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钢铁、汽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本题答案为:B。
21.(1)责任: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理由:美国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拥有最大的力量。行动: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组织等。
(2)调整: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举例: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解冻。
(3)因素: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实力对比;地缘政治;领导人决策等。
【详解】(1)责任:根据“某些共产主义或新纳粹主义国家垄断了这等致命手段”得出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理由:根据“美国此刻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拥有最大的力量美国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拥有最大的力量。行动:结合所学,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组织等都是美国采取的措施。
(2)调整:根据“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得出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举例:根据“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可举例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解冻。
(3)因素:综合材料,可从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实力对比、地缘政治、领导人决策等角度分析总结。
22.(1)背景:美苏双方势均力敌;美苏均避免直接的军事对抗;两个德国分属不同的阵营。
(2)影响:加剧了东两德之间的对抗;不利于东德经济的发展;一度加剧了欧洲的紧张局势;对世界格局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详解】(1)依据二战后的国际局势可知,二战之后美苏之间势均力敌,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两国都避免直接进行对抗,开始了冷战,而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又分属于两个集团,最终导致德国出现了分裂。
(2)依据材料“两国骨肉同胞相互不能正常往来,人口200多万的西柏林变成了一座孤岛”并结合当时的国际局势可知,柏林墙的修筑对德国来说,这是美苏两个阵营的交锋,加剧了东西两德之间的对抗,不利于东德的经济发展;对世界来说,德国的问题是美苏两个阵营交锋的缩影,反映了当时欧洲的紧张局势,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3.(1)原因: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欧国家普遍衰落,国家实力下降;西欧资产阶级担心本国共产主义势力的发展会威胁到自身统治;
美国“拯救”西欧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是:实施马歇尔计划(欧洲经济复兴计划)。
(2)原因:欧洲历史上有共同市场;20世纪20年代后期,法国和德国关系的改善;
影响: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欧盟逐渐成为世界重要的一级,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欧盟的建立促进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详解】(1)本题第一小问是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由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时欧洲也的的确确需要美国。”可得出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欧国家普遍衰落,国家实力下降;“尚未从二战期间的“恐德症”中恢复过来的西欧又患上了“恐苏症””可得出西欧资产阶级担心本国共产主义势力的发展会威胁到自身统治。本题第二小问是内容类材料分析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经济方面“拯救”西欧的措施是实施马歇尔计划。
(2)本题第一小问是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由材料二“在欧洲历史的长河中,共同市场的根源可追溯到很久以前。”可得出欧洲历史上有共同市场;“20世纪20年代后期,法国减轻对工业复兴的西德的担忧”可得出20世纪20年代后期,法国和德国关系改善。本题第二小问是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欧盟逐渐成为世界重要的一级,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欧盟的建立促进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