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共23题,共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共30分)
1.(本题3分)二战后美苏争霸期间(20世纪50~90年代初),双方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经济不堪重负;仅在工业品的出口方面,苏美两国落后于西德和日本。由此可见,美苏争霸
A.使美国和苏联的霸权地位削弱 B.不利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C.直接导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D.加剧了世界政治局势的动荡与不安
2.(本题3分)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周恩来在亚非会议的补充发言中提出的方针是
A.求同存异 B.亚非合作 C.平等互利 D.团结反霸
3.(本题3分)1958年6月,在欧洲经济共同体与关贸总协定关系的会谈中,美方声称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均担忧欧洲经济共同体贸易政策与关贸总协定制度规则的一致性,从而拒绝欧洲经济共同体加入关贸总协定。欧洲经济共同体则回应称,《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完全符合关贸总协定制度规则。美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为此争论不休。这表明( )
A.区域集团化阻碍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B.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发生分化
C.西欧国家联合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 D.美国与欧共体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4.(本题3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以联合国的名义带头发动的战争有
①朝鲜战争 ②越南战争 ③两伊战争 ④海湾战争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本题3分)下表所示为1945年7月到9月间美国相关机构写的报告(部分)。这些报告( )
1 7月底,美国陆军航空兵司令亨利·阿诺德就向杜鲁门总统表示,苏联将是美国的下一个对手,需要在进攻和防御方面立即采取措施
2 9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给总统提出报告,称:苏联旨在谋求取代德国和日本,在欧洲和亚洲发挥主导作用,是唯一有可能与美国发生冲突的大国。苏联的最终目标乃是整个世界,并正为此加紧准备
A.导致全球政治局势的持续动荡 B.表明美国挑起冷战蓄谋已久
C.成为美国挑起冷战的重要诱因 D.促使美国对外战略转守为攻
6.(本题3分)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这说明
A.德国和法国之间矛盾消除
B.德国和法国开始走向合作
C.欧洲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
D.德法已形成政治经济联盟
7.(本题3分)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遏制以禁运战略物资为主转向以限制高新技术转让为主。这种转向反映了
A.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苏联民用科技的迅速发展
C.美苏争霸态势的反转 D.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改变
8.(本题3分)20世纪6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指出,“美元特权”把世界贸易实际上变成了美国的仓库。为此,法国不断用国内的美元储备挤兑美国的黄金储备,以至于尼克松说,“法国持有的美元所表现的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B.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C.金本位制稳定性较弱 D.冷战延伸至经济领域
9.(本题3分)我们现在所说的旧秩序特指二战后建立的以平等、自由、民主为外衣,却仍是以掠夺和霸权 为实质的国际秩序。这一国际秩序源于
A.华盛顿会议 B.雅尔塔会议 C.杜鲁门主义 D.马歇尔计划
10.(本题3分)随着冷战的发生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两极格局,下列史实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北约”成立②“杜鲁门主义”演说的发表
③“华约”成立④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②①④③ D.②④①③
二、填空题(共15分)
11.(本题3分)国际格局的变化
(1)背景
①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 受到严重消耗。
②美国:成为世界 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战后初期,美国拥有全球财富的50%左右,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一度垄断 武器。
③苏联:虽然 逊于美国,但 和 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
(2)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 走向 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
12.(本题3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国冷战的表现
政治: 主义(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3遏制共产主义;
经济: 计划:1948.4扶持和控制欧洲;军事: 组织(军事)1949.4《北大西洋公约》集体防御。
13.(本题3分)冷战与两极格局:两极格局
(1)形成:到20世纪 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特点:
①两极格局是 和 的。 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 及其盟国
②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 、 等
14.(本题3分)冷战与两极格局:表现
项目 美国措施 苏联应对
政治 1947.3杜鲁门主义 1947.9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1947 1949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 1949北约 1955华约
地缘政治 1949年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
15.(本题3分)多极力量的成长
(1)表现
①资本主义阵营: 的成立和发展, 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②社会主义阵营:苏联的大国主义和 所导致的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以及 关系的破裂,表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③中国:以中国自立更生拥有“两弹一星”、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重大事件为标志,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④第三世界: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 ,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万隆会议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2)影响
国际关系的这些变化,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
三、判断题(共10分)
16.(本题2分)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演说,呼吁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17.(本题2分)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是美苏冷战的主要原因。
18.(本题2分)中国是不结盟运动成员国。
19.(本题2分)“冷战”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政策在经济方面的重要表现。
20.(本题2分)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举行是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的标志,中国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
四、材料分析题(共45分)
21.(本题15分)冷战原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亨廷顿)认为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
思考:亨廷顿认为引发冷战的原因是什么?这一观点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你的观点。
(1)材料认为的原因: 。其实质是掩盖美国争霸的目的。
(2)真正的原因
①深刻根源:美国和苏联是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
②基础破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③根本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
22.(本题15分)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巨变,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西方有位学者写了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数月,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苏联的解体”作为此书的结束?“美苏对抗”主要表现在哪些事件中?
材料二: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材料三:接受马歇尔计划的西欧国家,其经济计划受美监督,撤销关税壁垒,降低关税率。为促使法国在对德政策上与美国一致,美利用“马歇尔计划”使法国就范。
(2)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三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
材料四 战后欧洲合作与发展,是从……这两个欧洲中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开始的,这两国是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他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
——《大国崛起》
(3)材料四中所说的“相逢一笑泯恩仇”指的是哪两个国家?它们关系的改变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什么?
材料五: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 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六: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4)根据材料五和材料六,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
23.(本题15分)【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前一年秋天就已在希腊北部山区出现……1947年2月24,这一形势变得十分危急,因为英国政府宣布它不能提供确保战胜起义者所必须的大规模援助。如果没有伦敦的进一步援助,雅典政权很可能无法维持到这一年年底。杜鲁门总统为应付这一紧急情况宣布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原则。这一原则的主要内容是:“美国的外交政策,必须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拥有武装的少数派集团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的自由民族。”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冷战结束时的异常欢欣时刻产生了和谐的错觉,它很快就被证明确实是错觉。世界变得不同于20世纪初了,但并不一定是更加和平。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进步却不是不可避免的。在……柏林墙倒塌五年之后,世界比冷战时代的任何五年都更频繁地听到“种族灭绝”一词。一个和谐世界的范式显然距离现实太遥远,它不能对后冷战世界作有用的指导。
——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中美国推行这一外交政策的背景,并指出它的后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个和谐世界的范式显然距离现实太遥远”的原因有哪些?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材料主旨是说明美苏争霸削弱了双方的实力,即削弱了美国和苏联的霸权地位,A项正确;美国和苏联实力的削弱,有利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多极化,排除B项;美苏地位的削弱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会议上周恩来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他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A项正确;亚非合作是是材料所述万隆会议的影响,而不是提出的方针,排除B项;平等互利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而不是团结反霸,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由材料可知,随着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西欧逐渐摆脱之前依赖美国的局面,面对美国拒绝欧洲经济共同体加入关贸总协定的情况,欧洲经济共同体与美国争论不休,这表明西欧国家联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C项正确;欧洲经济共同体加入关贸总协定,体现的是区域集团化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而不是阻碍,排除A项;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逐渐分化,而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B项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西欧国家提高了自身竞争力,并未体现美国与欧共体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以联合国名义发动的战争有朝鲜战争和海湾战争,A正确;越南战争中,美国出兵并未冠以联合国名义,两伊战争中美国并未直接参战,排除B、C、D。
5.C
【详解】通过阅读表中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初期,美国军政要员提交报告,强调苏联是美国追求全球霸权的最大对手和障碍,建设政府争取主动措施,成为美国挑起冷战的重要诱因,C项正确;美国政要强调苏联威胁并未导致全球政治局势的持续动荡,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美国冷战政策蓄谋已久,排除B项;防守并非二战后初期美国政府的对外战略态势,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德国和法国一直是欧洲大陆上两个相互竞争的国家,直至今日双方在政治、经济上矛盾不断,故A项错误。德国和法国之间的合作早在20世纪50年代的欧洲煤钢联营之建立中就已经开始,故B项错误。德国与法国进行教科书的共同编写,其中双方对于重大历史争议问题达成了共识,是出于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角度出发,意在缩小分歧,加深一体化进程,故C项正确。德法之间的教材编写合作不能说明两国已经形成单独的政治经济联盟,故D项错误。
7.D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美苏对抗战的重点从禁运战略物资转移到高新技术领域层面上,说明这一时期的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改变,突出的是高新技术的重要性,D正确;材料与美国的霸主地位无关,A排除;材料未涉及苏联的民用科技的发展,B排除;C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D。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体现法国试图突破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这是法国独立自主的体现,体现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A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尚未瓦解,排除B项;这是法国尝试突破布雷顿森林体系,并不能反映金本位制本身稳定性较弱,排除C项;法国与美国并未冷战,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2月召开的雅尔塔会议确立了二战后的国际秩序,B正确;华盛顿会议召开时间是在一战后二战前,排除A;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是美苏冷战对抗的表现,不是战后国际秩序形成的根源,排除C、D。
10.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主要时空是冷战时期美苏。本题要求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序。①“北约”成立于1949年;②“杜鲁门主义”演说发表于1947年3月;③“华约”成立于1955年;④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1947年9月,因此时间先后顺序是②④①③,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 国力 第一 核 经济 军事 政治 欧洲中心 美苏对峙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战后初期,美国拥有全球财富的50%左右,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一度垄断核武器;苏联: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
12. 杜鲁门 马歇尔 北约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冷战开始的标志,得出①杜鲁门;美国为了扶持和控制欧洲,将其纳入冷战的轨道,在1948年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得出②马歇尔;美国为了开展冷战,在1949年建立了北约组织,得出③北约。
13. 50 不对称 不完全 美国 苏联 印度 印度尼西亚
【详解】(1)形成: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特点:①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②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14.①马歇尔计划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冷战与两极格局:表现
政治方面:美国措施是1947.3杜鲁门主义;苏联应对措施是1947.9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方面:美国措施是1947 ①马歇尔计划;苏联应对措施是1949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方面:美国措施是1949北约;苏联应对措施是1955华约。
地缘政治:1949年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
15. 欧洲共同体 日本 民族利己主义 中苏 万隆会议 不结盟运动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①处填写欧洲共同体;②处填写日本;
结合所学可知,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所导致的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以及中苏关系的破裂,表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③处填写民族利己主义;④处填写中苏;
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万隆会议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⑤处填写万隆会议;⑥处填写不结盟运动。
16.错误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演说,呼吁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标志着“冷战”揭开了序幕。标志着“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提出。题干说法错误。
17.正确
【详解】据所学,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是美苏冷战的主要原因。
18.错误
【详解】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坚持不结盟政策。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成员国,而是观察员国,所以该说法错误。
19.正确
【详解】根据所学,“冷战”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政策在经济方面的重要表现。故正确。
20.正确
【详解】根据所学,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举行是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的标志,中国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故题目表述正确。
21.亨廷顿认为冷战的根源是文明的差异
【详解】根据材料“(亨廷顿)认为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可知,亨廷顿认为引发冷战的原因是冷战的根源是文明的差异。
22.(1)苏联解体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经互会、北约与华约的建立,柏林危机,两个德国的出现,朝鲜战争和朝鲜的分裂等。
(2)不同:材料二描述法国小镇在美国财政援助下生活逐渐好转,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材料三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
(3)法、德推动欧洲走向联合,冲击了两极格局。
(4)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详解】(1)根据材料一“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可知苏联解体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表现:结合所学,从冷战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概括。
(2)不同:根据材料二“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可知法国小镇在美国财政援助下生活逐渐好转,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根据材料三“美国利用‘马歇尔计划’使法国就范”,可知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
(3)根据材料三“两个欧洲中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开始的”,可知法、德推动欧洲走向联合。影响:结合所学,从冲击两极格局角度回答。
(4)评价:根据材料五“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以及材料六“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回答,但冷战的消极性是主要的。消极性从国际局势的紧张、局部战争不断、核威胁的笼罩等阐述;积极方面从美苏双方也避免爆发世界大战、战后科技的发展等阐述。
23.(1)原因: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影响增大;英国衰落,无力继续援助希腊;美国谋求世界霸权
后果:扩大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和苏联开始“冷战”
(2)变化: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或世界呈现出“一超多强”的格局);
原因: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边界和民族矛盾,造成一些地区冲突和政局动荡(或两极格局结束后,一些国家和地区长期压抑的矛盾相继爆发);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国际恐怖主义势力抬头等。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前一年秋天就已在希腊北部山区出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影响增大;根据材料“为英国政府宣布它不能提供确保战胜起义者所必须的大规模援助”可知英国衰落,无力继续援助希腊;根据材料“杜鲁门总统为应付这一紧急情况宣布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原则”可知美国谋求世界霸权。
后果:结合二战后世界形势的变化可知扩大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和苏联开始“冷战”。
(2)变化:结合所学世界格局的变化可知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原因:结合所学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可知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边界和民族矛盾,造成一些地区冲突和政局动荡;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国际恐怖主义势力抬头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