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4年中考数学精选压轴题之四边形综合探究(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24年中考数学精选压轴题之四边形综合探究(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5-10 11:08:10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数学精选压轴题之四边形综合探究(一)
一、解答题
1.(2024八下·潮安期中) 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AB=8,点M为射线DC上的动点,射线AM交BD于E,交射线BC于F,过点C作CQ⊥CE,交AF于点Q.
(1)当BE=2DE时,求DM的长.
(2)当M在线段CD上时,若CQ=3,求MF的长.
(3)①当DM=2CM时,作点D关于AM的对称点N,求tan∠NAB的值.
②若BE=4DE,直接写出△CQE与△CMF的面积比 .
【答案】(1)解:∵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B∥CD,
∴△ABE∽△MDE,
∵BE=2DE,AB=8,

∴DM=AB=4;
(2)解:∵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D=CD=8,∠ADC=∠BCD=90°,∠ADE=∠CDE=45°,AD∥BC,
∴∠EAD=∠F,
又∵DE=DE,
∴△ADE≌△CDE(SAS),
∴∠EAD=∠ECM,
∴∠F=∠ECM,
∵CQ⊥CE,
∴∠MCF=∠BCD=90°=∠ECQ,
∴∠F+∠CMQ=∠ECM+∠MCQ,∠ECM+∠MCQ=∠MCQ+∠QCF,
∴∠CMQ=∠MCQ,∠ECM=∠QCF.
∴MQ=CQ.
∵∠ECM=∠QCF,∠F=∠ECM,
∴∠F=∠QCF,
∴CQ=FQ,
∴CQ=MQ=FQ=MF=3,
∴MF=6;
(3)解:①a、当点N在正方形内部时,延长AN交BC于点G,如图1所示:∵DM=2CM,CD=8,∴,∵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C=AB=8,AD∥BC,AB∥CD.∵AB∥CD,∴△MCF∽△ABF,∴,∴CF=BF,∴CF=AB=4,∴BF=AB+CF=12,∵AD∥BC,∴∠DAF=∠F,由对称的性质得:∠GAF=∠DAF,∴∠GAF=∠F,∴AG=FG,设BG=x,则AG=FG=12﹣x,在Rt△ABG中,由勾股定理得:AB2+BG2=AG2,即82+x2=(12﹣x)2,解得:,∴BG=,∴.b、当点N在正方形外部时,连接AN、MN,延长AB交MN于点G,如图2所示:∵ DM=2CM ,DM=DC+CM,∴DM=2CD=16.由对称的性质得:∠N=∠ADC=90°,AN=AD=8,DM=NM=16,∠AMN=∠AMD,∵AB//CD,∴∠BAM=∠AMD=∠AMN,∴AG=MG,设NG=x,则AG=MG=16﹣x,在Rt△ANG中,由勾股定理得:AN2+NG2=AG2,即82+x2=(16﹣x)2,解得:x=6,∴NG=6,∴综上所述,
②17:30
【知识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解答】解:(3)②若BE=4DE, 点E在位置,过点E作AN⊥DC于点N.如图所示:
∵BE=4DE,
∴BD=5DE.
∵AB//CD,
∴∠EAB=∠EMD,∠EBA=∠EDM
∴△EAB∽△EMD
∴.
∴,
∴,MC=6.
∴.
∵AN⊥DC,∠BCD=90°,
∴EN//BC,
∴△DEN∽△DBC.

∴,
∵∠ECN=∠MCF.
∴△ECN∽△MFC.
∴,
∴.
∴FC=24.
∴.
由(2)得:MF=2CQ=2MQ=2QF,
∴.
∴.
∴ △CQE与△CMF的面积比 =QE:MF=17:30.
故答案为:17:30.
【分析】(1)利用正方形的性质AB//CD得△ABE∽△MDE,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BE=2DE,即可求得DM长;
(2)利用正方形性质证明△ADE≌△CDE,得∠EAD=∠ECM,再证∠ECM=∠QCF=∠F,得CQ=FQ,于是可得MF=2CQ,可得结论.
(3)①a,当点N在正方形内部时,延长AN交BC于点G,由DM=2CM ,求得CM值;证△MCF∽△ABF求出BF长;由AD∥BC和对称性质证得AG=GF. 设BG=x,在△ABG中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得x的值,于是可计算 tan∠NAB ;
①b,当点N在正方形外部时,连接AN、MN,延长AB交MN于点G,由DM=2CM ,求得DM值;由对称和平行线的性质可证得AG=MG. 设NG=x,AG=16-x,在△ANG中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得x的值,于是可计算 tan∠NAB ;最后综述即可.
②过点E作AN⊥DC于点N,证明△EAB∽△EMD,得DM和AM长,从而MC和EM长;证明△DEN∽△DBC,得CN和EN长;证明△ECN∽△MFC,得FC和MF的长;根据(2)的结论MF=2CQ=2MQ=2QF,可求得MQ和FQ的长,从而得EQ长.利用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比等于底边长之比得到结论.
2.(2024八下·岳麓月考)对于一个四边形给出如下定义:有一组对角相等且有一组邻边相等,则称这个四边形为奇特四边形.
(1)命题“另一组邻边也相等的奇特四边形为正方形”是   (真或假)命题.
(2)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是AB边上一点,F是AD延长线一点,,连接EF,EC,FC,取EF的中点G,连接CG并延长交AD于点H.探究:四边形BCGE是否是奇特四边形,如果是证明你的结论,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3)在(2)的条件下,若四边形BCGE的面积为16,则的值是多少?
【答案】(1)假
(2)解: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
在和中,

,,


是EF的中点,
,,
,,
四边形BCGE是奇特四边形;
(3)解:过点G作,,

由知(2),

,,

四边形BMGQ是正方形,
,,

四边形BCGE的面积是16,
,,
是EF的中点,,

,,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正方形的判定与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真命题与假命题
【解析】【解答】解:(1)如图所示,
在四边形ABCD中,AC=AB,DC=DB,∠B=∠C,满足有一组对角相等且有两组邻边相等,但它不是正方形,
命题“另一组邻边也相等的奇特四边形为正方形”是假命题.
故答案为:假命题.
【分析】(1)假命题,根据命题中的条件画图验证即可;
(2)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得到,,进而可利用SAS证得,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进而得到,然后根据中点的性质得到,,再结合奇特四边形的定义判断即可;
(3) 过点G作,, 利用AAS证得,进而得到四边形BMGQ是正方形,等量代换得到,再根据正方形的面积求出,然后利用中点的性质及平行线等分线段得到,进而得到AF=8,即可得到的值.
3.(2024八下·临平月考)如图,的对角线,交于点O,平分,交于点E,且.
(1)求证:;
(2)若,,连接;
①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②设,试求k与m满足的关系.
【答案】(1)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C=∠ADC=60°,∠BAD=120°,
∵AE平分∠BAD,
∴∠BAE=∠EAD=60°
∴△ABE是等边三角形,
∴AB=AE.
(2)解:①∵,
∴,
∴,
∴AE=CE,
∵∠ABC=60°,,
∴∠ACB=30°,
∴∠BAC=90°,
当时,AB=4,
∴平行四边ABCD的面积;
②∵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S△AOD=S△BOC,,
∵△ABE是等边三角形,
∴BE=AB=mBC,
∵△BOE的BE边上的高等于△BDC的BC边上的高的一半,底BE等于BC的m倍,
设BC边上的高为h,BC的长为b,
∴,,
∴,
∵,
∴,
∴2﹣m=k,
∴m+k=2.
【知识点】三角形的面积;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解直角三角形—含30°角直角三角形
【解析】【分析】(1)根据 ABCD中,∠ADC=60°,可得△ABE是等边三角形,进而可以证明结论;
(2)①根据 ,可得,证明∠BAC=90°,再利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可得AB的长,进而可得平行四边ABCD的面积; ②根据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可得S△AOD=S△BOC,,由△ABE是等边三角形,可得BE=AB=mBC,由△BOE的BE边上的高等于△BDC的BC边上的高的一半,底BE等于BC的m倍,设BC边上的高为h,BC的长为b,分别表示出四边形OECD和三角形AOD的面积,进而可得k与m满足的关系.
4.(2024八下·诸暨月考)在平行四边形中,,,.
(1)若,则   ;
(2)如图,当时,求对角线的长(用含的式子表示);
(3)如图,四边形,四边形都是平行四边形,延长交于点,若,,,,求的长.
【答案】(1)
(2)解:延长,过点作的延长线于点,如图,
∵,
∴,
∴∠CDE=30°.
∵,
∴,,
∵,
∴,
∴,
当时,;
(3)解:过点作,交的延长线于点,连接,如图所示,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
在中,,,
∴,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
∴,
∴.
【知识点】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判定
【解析】【解答】解:连接AC,如图:
∵ 平行四边形中,,, a=b=2,
∴四边形ABCD是菱形,
∴AB=BC=2,,BD=2BO,AC⊥BD,,
∴∠BAC=∠DAC=60°,
∴△ABC是等边三角形,
∴.
∴.
故答案为:.
【分析】(1)当a=b=2时,可得平行四边形ABCD是菱形,根据菱形对角线的性质可求得∠BAC的度数,从而可判定三角形BAC为等边三角形,再结合对角线的性质,即可求得BO长,2BO即BD.
(2)延长,过点作的延长线于点,根据,可得∠DCE=60°,根据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求得CE和DE长,利用勾股定理即可表示出BD,代入a=2,可得BD.
(3)过点作,交的延长线于点,连接,参照(2)的计算过程可求得BD长.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得AF=DE=1,AF//DE,由AG⊥BE,可得DE⊥BE,在Rt△BED中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得BE长.
5.(2024·保康模拟)在△ABC中,AC=BC,点D是边AB上不与点B重合的一动点,将△BDC绕点D旋转得到△EDF,点B的对应点E落在直线BC上,EF与AC相交于点G,连接AF.
(1)如图1,当点D与点A重合时,
①求证:∠C=∠CEF;
②判断AF与BC的位置关系是 ▲ ;
(2)如图2,当点D不与点A重合,点E在边BC上时,判断AF与BC的位置关系,并写出证明过程;
(3)如图3,当点D是AB的中点,点E在边BC上时,延长BA,CF相交于点P,若AB=CD=2,求PF的长.
【答案】(1)解:①证明:∵AC=BC,AE=AB,
∴∠CAB=∠B=∠AEB,
∴∠C=180°﹣∠B﹣∠CAB=180°﹣2∠B,
由旋转的性质可得∠FEA=∠B,∠F=∠C,
∴∠CEF=180°﹣∠AEB﹣∠AEF=180°﹣2∠B,
∴∠C=∠CEF;
②AF∥BC;
(2)解:AF∥BC,理由为:
过点F作FH⊥CB于点H,过点A作AK⊥BC于点K,如图,
则∠FHC=∠AKB=90°.
∴FH∥AK,
由旋转可得AC=EF=BC,
由(1)可得∠ACE=∠CEF,
在△FHE和△AKC中,

∴△FHE≌△AKC(AAS),
∴FH=AK,
∴四边形AKHF是矩形,
∴AF∥BC;
(3)解:连接AE,如图,
∵点D是AB的中点,
∴AD=DE=DB=1,∠CDB=90°,
∴∠EAD=∠AED,∠EBD=∠DEB,
∴∠AEB=∠AED+∠DEB=∠EAD+∠EBD=90°,
由旋转可得DC=DF,∠FDE=∠CDB=90°,
∴∠FDC=∠EDB.
∴∠FCB=∠FCD+∠DCB=∠B+∠DCB=90°,
由(2)可得四边形AFCE是矩形,
∴CF=AE,AF=CE,AF∥CE,

,即,


∵AF∥CE,
∴△PFA∽△PCB,
,即,
解得.
【知识点】平行线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矩形的判定与性质;旋转的性质
【解析】【分析】(1)①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C=180°﹣∠B﹣∠CAB=180°﹣2∠B,由旋转的性质可得∠FEA=∠B,∠F=∠C,由平角的定义可得∠CEF=180°﹣∠AEB﹣∠AEF=180°﹣2∠B,继而得解;
②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解题即可;
(2)过点F作FH⊥CB于点H,过点A作AK⊥BC于点K,证明四边形AKHF是矩形,再利用矩形的性质即得结论;
(3)连接AE,证明四边形AFCE是矩形,可得CF=AE,AF=CE,AF∥CE,再利用勾股定理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分别求出BC、AE、BE的长,再证△PFA∽△PCB,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解.
6.(2024九下·长春开学考)如图,在矩形中,,,点在边上,且,动点从点出发,沿折线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作,交边或边于点,连接,当点与点重合时,点停止运动设点的运动时间为秒
(1)当点和点重合时,线段的长为   ;
(2)当点和点重合时,求的比值是多少?
(3)当点在边上运动时,的形状始终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请说明理由;
(4)作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连接、,当四边形和矩形重叠部分图形为轴对称四边形时,请直接写出的取值范围.
【答案】(1)
(2)解:如图所示,
,,
,,

∽,

,,

(3)证明:如图所示,过点作于点,
,,
,,

四边形是矩形,
四边形是矩形,

又,

≌,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4)解:或或
【知识点】矩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解答】解:如图所示,连接,
四边形是矩形,


四边形是矩形,
当点和点重合时,
,,
在中,,
故答案为:;
如图所示,当点在上时,
,,
在中,,
则,

,,
在中,,

解得:,
当时,点在矩形内部,
时符合题意;
当点在上时,当,重合时符合题意,此时如图,
则,,
在中,,

解得;
当点在上,当,重合时,此时点与点重合,如图,
则是正方形,此时.
综上所述,或或.
【分析】(1)根据矩形的性质,结合勾股定理求解即可;
(2)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证三角形PBE和ECD相似,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求解即可;
(3) 过点作于点 ,根据矩形的判定和性质证三角形PHE和ECQ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证即可;
(4)分三种情况:点P在BE上,点P在AB上,点P在AD上,根据矩形的性质和轴对称的性质,利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解即可。
7.(2024九上·松原期末)如图,在矩形中,,,对角线,交于点点从点出发,沿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同时,点从点出发,沿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当一个点停止运动时,另一个点也停止运动连接并延长交于点,过点作,交于点,设运动时间为,解答下列问题:
(1)当为何值时,是等腰三角形;
(2)设五边形的面积为,试确定与的函数关系式;
(3)在运动过程中,当::时直接写出的值.
【答案】(1)解:在矩形中,,,

当,如图,过作于点,

,,
∽,


当,
当为或时,是等腰三角形;
(2)解:如图,过点作交于点,则,
由矩形的性质可知,,又得,
≌,



∽,相似比为,




与的函数关系式为;
(3)或
【知识点】矩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四边形-动点问题
【解析】【解答】解:,
:::,
解得,或,
当::时,或.
【分析】(1)依据矩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可得AC=10,①当AP=PO=t,如图1,过P作PM⊥AO,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P=t=,②当AP=AO=t=5,从而得解.
(2)过点O作OH⊥BC交BC于点H,因为BE=PD,可求△BOE的面积,证得△DFQ∽△DOC,根据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可求得△DFQ的面积,从而可求五边形OECQF的面积.
(3)根据题意列方程::,解之得到t=3或t=可求解.
8.(2024九上·定边期末)已知:在矩形中,把矩形绕点旋转,得到矩形,且点落在边上,连接交于点.
(1)如图,连接.
求证:平分;
求证:是的中点;
(2)如图,连接,若平分,,求的长.
【答案】(1)证明如图,
由旋转性质得,
∴,
∵四边形是矩形,
∴,
∴,
∴,
∴平分;
如图,过点作于点,
由①可知,
又∵,且,
∴,
∴,
∵,
∴,
又∵,,
∴,
∴,
∴点为中点,
(2)解:如图,作于点,
由()可知,,
∴,,
∵,平分,

∴,
∴,
设,则,,
∴,,
∴,
∵,
∴,
解得,
∴.
【知识点】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分析】(1)①根据旋转的性质,可得∠CEB=∠CBE;根据举行的性质,可得AD∥BC;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等量代换原则,即可得∠AEB=∠CEB;根据角平分线的判定,即可得BE平分∠AEC;
②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和AAS)和性质,可得BP=BA,BH=HG;
(2)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可得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知∠EFH和∠EHF的值;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EF=EH=BA=DC;根据勾股定理,列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出AE的值.
9.(2023八下·兴仁月考)在中,B在C的左边,,将关于作轴对称,得四边形.P是对角线上的动点,E是直线上的动点,且.
(1)四边形如图1所示,四边形是   (填“矩形”或“菱形”或“正方形”);   (填“”或“”);
(2)四边形如图2所示,且,四边形是 ▲ (填“矩形”或“菱形”或“正方形”);(1)中与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成立吗 若成立,请说明理由.
(3)四边形如图3所示,若,,请直接写出的度数.(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1)菱形;=
(2)解:同理可得,四边形ABCD是菱形,
∵∠ABC=90°,
∴菱形ABCD是正方形;
过点P作MN⊥BC交AD于点M,交BC于点N,如图所示:
∴AB//MN,
∴∠ABP=∠BPN,
∵PEPB,PN⊥BE,
∴PN平分∠BPE,
∴∠BPN=∠EPN,
∴∠ABP=∠EPN,
∴∠ABP=∠ADP,
∴∠EPN=∠ADP,
∵∠PMD=90°,
∴∠DPM+∠PDM=90°,
∴∠DPM+∠EPN=90°,
∴∠DPE=180°-(∠DPM+∠EPN)=180°-90°=90°,
∴∠DPE=∠ABC;
故答案为:正方形;∠DPE=∠ABC;
(3)解:
【知识点】菱形的判定;正方形的判定;四边形的综合;四边形-动点问题
【解析】【解答】(1)设CD、PE相交于点F,如图所示:
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可得:AD=AB,BC=CD,PB=PD,
∵BA=BC,
∴AB=BC=CD=AD,
∴四边形ABCD是菱形,
∴AB//CD,
∴∠ABC=∠DCE,
在△BCP和△DCP中,

∴△BCP≌△DCP(SSS),
∴∠PBC=∠PDC,
∵PE=PB,
∴∠PBC=∠PEC,
∴PDC=∠PEC,
∵∠PFD=∠CFE,
∴∠DPE=∠DCE,
∴∠DPE=∠ABC,
故答案为:菱形;=;
(3)∵PE=PB,,
∴∠PBE=,
∵,
∴∠APB=∠ACB+∠PBE=,
同理可证:△BCP≌△DCP,
∴∠BPC=∠DPC,
∴∠APB=∠APD=,
∴∠DPB=∠APD+∠APB=2()=,
故答案为:.
【分析】(1)利用轴对称的性质及等量代换可得AB=BC=CD=AD,即可证出四边形ABCD是菱形,再利用“SSS”证出△BCP≌△DCP可得∠PBC=∠PDC,再利用等量代换可得∠DPE=∠ABC;
(2)结合∠ABC=90°,可证出菱形ABCD是正方形;过点P作MN⊥BC交AD于点M,交BC于点N,再利用角的运算和等量代换可得∠DPE=180°-(∠DPM+∠EPN)=180°-90°=90°,即可证出∠DPE=∠ABC;
(3)先利用角的运算求出∠APB=∠ACB+∠PBE=,再结合∠APB=∠APD=,求出∠DPB=∠APD+∠APB=2()=即可.
10.(2024八上·成都期末) 如图1,在边长为2的正方形中,点是射线上一动点,连接,以为边在直线右侧作正方形.
图1 图2
(1)当点在线段上,连接,求证:;
(2)当点是线段中点,连接,求线段的长;
(3)如图2,点在线段的延长线上,连接,若的延长线恰好经过的中点,求线段的长.
【答案】(1)解:
∵四边形和四边形都是正方形
∴,,

在和中,


(2)解:过点作,垂足为点
∵四边形和四边形都是正方形
∴,

在和中,

∴,


∵点是线段中点,且正方形的边长为2


(3)解:法一:
在的延长线取一点,使得,连接
∵是中点

在和中,

∴,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



法二:
连接,,并延长交于点
由(1)可知:,且

∴,
∵是中点

在和中,

∴,



在和中,







∴和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正方形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分析】(1)利用正方形的性质得到,,,进而得到 ,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即可求解;
(2)过点作,垂足为点 ,由正方形的性质得到边角关系利用AAS证明,再由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线段的和差得到 ,最后根据线段的中点性质以及正方形的性质即可求解;
(3)法一:在的延长线取一点,使得,连接 ,先利用SAS证明,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平行线的性质证明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解;法二:连接,,并延长交于点 ,通过证明,,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解.
11.(2024九上·武侯期末)如图,在矩形中,,,点E是边上一点,连接,将沿折叠得到,边,分别交于点M,N.
(1)求证:;
(2)当时.
①求BE的长;
②若点P是边上的动点,连接,过点A作的垂线交线段于点Q,试探究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出的值.
【答案】(1)证明:∵矩形,
∴,,,
∵折叠,
∴,
∴,,,
∴,
又,
∴,
又,
∴;
(2)解:①∵,,,
∴,
∴,,
∴,即,
设,则,,,
在中,,
∴,
解得,
∴;
②的值不变,值为.
理由:连接,交于点O,过F作于H,
∵折叠,
∴,,
∵,,,
∴,
∴,
∴,
∵,,
∴,
又,
∴,
∴,即,
解得,
∵,,
∴,
又,
∴,
∴.
【知识点】勾股定理;矩形的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分析】(1)先证明∠DAM=∠CNE,再结合∠D=∠C=90°,根据两角对就相等的三角形相似即可证明结论.
(2)①根据AAS证明△CNE≌△FNM,得到CN=FN,EN=MN,CE=x,则BE=4-x,AM=5-x,DM=x+1,在Rt△ADM中根据勾股定理列出关于x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解.
②的值不变.连接FQ,BF交AE于点O,过点F作FH⊥AB,垂足为点H,证明△AOB∽△ABE,求出BF,证明△FBH∽△AEB,求出FH,证明△FHP∽△ABQ,得,从而求解.
12.(2024九上·福州期末)如图,和分别位于两侧,为中点,连接,.
(1)如图1,若,求的长;
(2)如图2,连接交于点F,在上取一点G使得.若,.猜想与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3)如图3,是以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若,,请直接写出当取最大值时的面积.
【答案】(1)解:如图,过点E作,交延长线于F,
∵,,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
∴,
∵,
∴,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E是中点,
∴,
∴,
∴,

(2)解:,理由如下:
如图2,延长至,使,作于,
∵,
是等边三角形,
,,


是等边三角形,







∵E为AD中点,



,,





(3)解:如图3,取的中点,连接,
是的中点,

点在以为圆心,半径是1的上运动,
在上截取,






当、、在一条直线上时,
最大,


如图4,
连接,作于,


设,,
在中,


,(舍去),

【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
【解析】【分析】(1)过点E作,交延长线于F,证明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求出AD的长度,进而证明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得到求出CF,最后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解;
(2)延长至,使,作于,证明是等边三角形,证明是等边三角形,得到,利用"SAS"证明,得到,再利用"SAS"证明,得到,进而即可求解;
(3)取的中点,连接,可得到点在以为圆心,半径是1的上运动,在上截取,证明,得到确定当、、在一条直线上时,最大,在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EM的长度,最后根据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即可求解.
二、实践探究题
13.(2023九下·历下月考)
(1)【问题情境】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AD边上的一个动点,以CE为边在CE的右侧作正方形CEFG,连接DG、BE,则DG与BE的数量关系是   ;
(2)【类比探究】
如图2,四边形ABCD是矩形,AB=2,BC=4,点E是AD边上的一个动点,以CE为边在CE的右侧作矩形CEFG,且CG:CE=1:2,连接DG、BE.判断线段DG与BE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3)【拓展提升】
如图3,在(2)的条件下,连接BG,则2BG+BE的最小值为   .
【答案】(1)DG=BE
(2)解:,DG⊥BE.
理由如下:延长BE、GD相交于点H.
∵矩形ECGF、矩形ABCD,
∴∠ECG=∠BCD=90°,
∴∠DCG=∠BCE,
∵CD:CB=2:4=1:2,CG:CE=1:2,
∴CD:CB=CG:CE,
∵∠DCG=∠BCE,
∴△DCG∽△BCE,
∴,∠BEC=∠DGC,

∵矩形ECGF
∴∠FEC=∠FGC=∠F=90°
∴∠HEF+∠BEC=180°-∠FEC=90°,∠FGH+∠DGC=90°,
∴∠H=∠F=90°
∴DG⊥BE
(3)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矩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解答】解:(1)DG=BE
理由:
∵正方形ABCD,
∴CD=CB,∠BCD=90°
∵正方形ECGF,
∴CG=CE,∠ECG=90°
∴∠ECG=∠BCD=90°
∴∠DCG=∠BCE
在△DCG和△BCE中
∴△DCG≌△BCE(SAS)
∴DG=BE
(3)作EN⊥BC于N,GM⊥BC交BC的延长线于M.
易证△ECN∽△CGM,
∴,
∵EN=AB=2,
∴CM=1,
∴点G的运动轨迹是直线MG,
作点D关于直线GM的对称点G′,连接BG′交GM于G,此时BG+GD的值最小,最小值=BG′
由(2)知,
∴BE=2DG
∴2BG+BE=2BG+2DG=2(BG+DG)
∴2BG+BE的最小值就是2(BG+DG)的最小值.
∵BG′=,
∴2BG+BE的最小值为4
故答案为:4.
【分析】(1)根据正方形的性质证明△DCG≌△BCE(SAS)可得答案;
(2)延长BE、GD相交于点H. 根据矩形的性质可证△DCG∽△BCE, 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 ,根据矩形的性质可得∠H=∠F=90°,即DG⊥BE;
(3)作EN⊥BC于N,GM⊥BC交BC的延长线于M.可证△ECN∽△CGM,可得CM=1,则点G的运动轨迹是直线MG,作点D关于直线GM的对称点G′,连接BG′交GM于G,此时BG+GD的值最小,最小值=BG′,由(2)知,,BE=2DG,2BG+BE的最小值就是2(BG+DG)的最小值.
由勾股定理可得BG′=,则2BG+BE的最小值为4 。
14.(2023·兰州)综合与实践
(1)【思考尝试】
数学活动课上,老师出示了一个问题:如图1,在矩形ABCD中,E是边上一点,于点F,,,.试猜想四边形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实践探究】
小睿受此问题启发,逆向思考并提出新的问题:如图2,在正方形中,E是边上一点,于点F,于点H,交于点G,可以用等式表示线段,,的数量关系,请你思考并解答这个问题;
(3)【拓展迁移】
小博深入研究小睿提出的这个问题,发现并提出新的探究点:如图3,在正方形中,E是边上一点,于点H,点M在上,且,连接,,可以用等式表示线段,的数量关系,请你思考并解答这个问题.
【答案】(1)解:∵,,,
∴,,
∵矩形,
∴,
∴,
∵,
∴,
∴,
∴矩形是正方形.
(2)解:∵,,,
∴,
∴四边形是矩形,
∴,
同理可得:,
∵正方形,
∴,
∴,
∴,,
∴四边形是正方形,
∴,
∴.
(3)解:如图,连接,
∵,正方形,
∴,,,
∵,
∴,
∴,
∵,
∴,
∴,
∵,
∴,
∴,
∴,
∴,
∴.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矩形的性质;正方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分析】(1)先根据垂直得到,,进而根据矩形的性质得到,从而得到,再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证明即可得到,进而根据正方形的判定即可求解;
(2)先根据垂直得到,进而根据矩形的性质得到,同理可得:,根据正方形的性质结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证明即可得到,,从而得到
四边形是正方形,进而得到,再结合题意即可求解;
(3)连接,先根据正方形的性质结合题意即可得到,,,进而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证明,即可得到,,进而得到,再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证明得到即可求解。
15.(2024九下·麻城期中) 某校数学活动小组探究了如下数学问题:
(1)问题发现:如图1,中,,.点P是底边上一点,连接,以为腰作等腰,且,连接、则和的数量关系是   ;
(2)变式探究:如图2,中,,.点P是腰上一点,连接,以为底边作等腰,连接,判断和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问题解决:如图3,在正方形中,点是边上一点,以为边作正方形,点
是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连接.若正方形的边长为,,请直接写出正方形的边长.
【答案】(1)
(2)解:结论:,
理由如下:∵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中,,,
∴,.
∵,
∴,
∴,
∴,
∴;
(3)解:连接,如图所示,
∵四边形与四边形是正方形,与交于点,
∴和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
∴,
∴,
∴.
∵,
∴.
在中,,设,则,
又∵正方形的边长为,
∴,
∴,
解得(舍去),.
∴正方形的边长为6.
【知识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正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
【解析】【解答】解:∵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在中,,,
∴,,
∴.
在和中, ,
∴,
∴;
故答案为:.
【分析】(1)根据已知条件利用边角边证明,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BP和CQ的数量关系;
(2)根据任意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与斜边的比是相等的,利用两边长比例且夹角相等的判定定理证明,之后再由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即可得到BP和AQ的数量关系;
(3)连接BD,先由正方形的性质判断出和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再利用与第二问同样的方法证出,由对应边成比例,依据相似比求出线段BP的长,接着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x,运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即可求得答案.
16.(2024·深圳模拟)综合与探究.
(1)【特例感知】
如图(a),E是正方形ABCD外一点,将线段AE绕点A顺时针旋转得到AF,连接DE,BF.求证:;
(2)【类比迁移】
如图(b),在菱形ABCD中,,P是AB的中点,将线段PA,PD分别绕点P顺时针旋转得到PE,PF,PF交BC于点G,连接CE,CF,求四边形CEGF的面积:
(3)【拓展提升】
如图(c),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为锐角且满足.P是射线BA上一动点,点C,D同时绕点P顺时针旋转得到点,,当为直角三角形时,直接写出BP的长.
【答案】(1)证明:
正方形,
线段绕点顺时针旋转得到


(2)解:连接.如图:
∵菱形ABCD,
∴AB=AD=4,∠B=∠ADC=60°,AD//BC.
由题意可知:


过点作,交BC于N,交DA的延长线于点M,
∵P为AB中点,
可证:


,即
四边形的面积为.
(3)6或或或18.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勾股定理;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几何问题;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解答】解:(3)以B为坐标原点,BC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
∵ 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
∴AD=BC=10,AB=CD=12,∠ABC=∠ANC.
又,
∴C(10,0),

∴,即.
∴,即.
过点P作FG⊥x轴,交DA延长线于点F,作D'G⊥FG于点G,过P作WV//x轴,作C'W⊥WV于点W,作CV⊥WV于点V.
∵直线AB的表达式为:,设点
∴,.
∵ 点C,D同时绕点P顺时针旋转得到点,,
∴PD=PD',PC=PC',∠DPD'=∠CPC'=90°.
易证:△DFP≌△PGD',△CVP≌△PWC',
∴,.,.
∴,即,
,即;
,.
∴,

.
①当∠C'BD'=90°时,

整理得
解得:.
∴.
②当∠BC'D'=90°时,

解得:m=3.6,
∴.
③当∠C'D'B=90°时,

解得:m=10.8,
∴.
综上所述:当为直角三角形时,BP的长为6或或或18.
【分析】(1)利用旋转的性质和正方形的性质可证得,利用全等三角形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2)连接,利用旋转性质和菱形性质可证得,可得,.过点作,交BC于N,交DA的延长线于点M,可证得,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求得NG的长,和,从而可得CG.再利用平行线的判定得EF//MN,利用平行线性质得EF⊥CG.于是可求四边形的面积.
(3)以以B为坐标原点,BC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可求得点C,A,D的坐标.过点P作FG⊥x轴,交DA延长线于点F,作D'G⊥FG于点G,过P作WV//x轴,作C'W⊥WV于点W,作CV⊥WV于点V.设点P坐标,根据旋转的性质证得△DFP≌△PGD',△CVP≌△PWC',可得,.,.于是可表示出F,V,W,C的坐标,从而计算出点C'和D'的坐标,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表示出BC'2,BD'2,C'D'2,分∠C'BD'=90°时,∠BC'D'=90°时,∠C'D'B=90°时三种情况利用勾股定理建立关于m的方程,求出m即可得到BP的值.
17.(2024九下·随州模拟)【操作与发现】
如图①,在正方形ABCD中,点N,M分别在边BC、CD上.连接AM、AN、MN.∠MAN=45°,将△AMD绕点A顺时针旋转90°,点D与点B重合,得到△ABE.易证:△ANM≌△ANE,从而可得:DM+BN=MN.
(1)【实践探究】在图①条件下,若CN=6,CM=8,正方形ABCD的边长是   .
(2)如图②,在正方形ABCD中,点M、N分别在边DC、BC上,连接AM、AN、MN,∠MAN=45°,若tan∠BAN=, ,求证:M是CD的中点.
(3)【拓展】如图③,在矩形ABCD中,AB=12,AD=16,点M、N分别在边DC、BC上,连接AM、AN,已知∠MAN=45°,BN=4,则DM的长是    .
【答案】(1)12
(2)证明:设BN=m,DM=n,
由(1)可知,MN=BN+DM=m+n,
∵∠B=90°,tan∠BAN=,
∴tan∠BAN== ,
∴AB=3BN=3m,
∴CN=BC﹣BN=2m,CM=CD﹣DM=3m﹣n,
在Rt△CMN中,由勾股定理得:(3m)2+(3m﹣n)5=(m+n)2,
整理得:3m=3n,
∴CM=2n﹣n=n,
∴DM=CM,
即M是CD的中点;
(3)8
【知识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旋转的性质;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解答】解:(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B=CD=AD,∠BAD=∠C=∠D=90°,
由旋转的性质得△ABE≌△ADM,
∴BE=DM,∠BAE=∠DAM,
∴∠BAE+∠BAM=∠DAM+∠BAM=∠BAD=90°,即∠EAM=90°,
∵∠MAN=45°,
∴∠EAN=90°-45°=45°,
∴∠MAN=∠EAN,
在△AMN与△AEN中,
∵AM=AE,∠MAN=∠EAN,AN=AN,
∴△AMN≌△AEN(SAS),
∴MN=EN,
∵EN=BE+BN=DM+BN,
∴MN=BN+DM,
在Rt△CMN中,由勾股定理得,
则BN+DM=10,
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x,则BN=BC-CN=x-6,DM=CD-CM=x-8,
∴x-6+x-8=10,
解得x=12,
即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2;
故答案为:12;
(3)如图,延长AB至点P,使BP=BN=4,过点P作PQ∥BC,交DC的延长线于点Q,延长AN交PQ于点E,连接ME,
∵PQ∥BC,AD∥BC,
∴AD∥PQ,
又AP∥DQ,
∴四边形APQD是平行四边形,
∵AD=AP=AB+BP=16,∠D=90°,
∴平行四边形APQD是正方形,
∴PQ=DQ=16,
设DM=a,则MQ=16-a,
∵PQ∥BC,
∴△ABN∽△APE,
∴,
∴,
∴EQ=PQ-PE=,
由(1)得EM=PE+DM=,
在Rt△QEM中,由勾股定理得EQ2+MQ2=ME2,
即,
解得a=8,
即DM=8.
故答案为:8.
【分析】(1)由正方形性质得AB=CD=AD,∠BAD=∠C=∠D=90°,由旋转得△ABE≌△ADM,则BE=DM,∠BAE=∠DAM,推出∠MAN=∠EAN,从而用SAS证出△AMN≌△AEN,得MN=EN,由线段的和差及等量代换得MN=BN+DM,在Rt△CMN中,由勾股定理算出MN=10,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x,则BN=BC-CN=x-6,DM=CD-CM=x-8,从而可建立关于x的方程,求解即可解决此题;
(2)设BN=m,DM=n,由(1)可知,MN=BN+DM=m+n,在△ABN中,利用∠BAN的正切函数得AB=3BN=3m,然后根据正方形的各边相等及线段的和差得CN=BC﹣BN=2m,CM=CD﹣DM=3m﹣n,在Rt△CMN中,由勾股定理建立方程可得3m=3n,从而可求出CM=n,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即可得出结论;
(3)延长AB至点P,使BP=BN=4,过点P作PQ∥BC,交DC的延长线于点Q,延长AN交PQ于点E,连接ME,首先证出四边形APQD是正方形,得PQ=DQ=16,设DM=a,则MQ=16-a,由平行于三角形一边得直线截其它两边,所截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得△ABN∽△APE,由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建立方程可求出PE的长,从而可求出EQ的长,由(1)得EM=PE+DM=,在Rt△QEM中,由勾股定理建立方程可求出a的值,从而此题得解.
18.(2024九下·广州月考)问题提出:如图(1),是菱形边上一点,是等腰三角形,,,交于点,探究与的数量关系.问题探究:
(1)先将问题特殊化,如图(2),当时,直接写出的大小;
(2)再探究一般情形,如图(1),求与的数量关系;
(3)问题拓展将图(1)特殊化,如图(3),当时,若,求的值.
【答案】(1)解:
(2)解:在上截取,使,连接.
,,




∵四边形是菱形,
∴,,
,,




(3)解:过点作的垂线交的延长线于点,如图所示:
设菱形的边长为,


∵四边形ABCD是菱形, ,
∴,

∴在中,,

∴.

∴由(2)知,.


,即,

在上截取,使,连接,作于点O.
由(2)知,,
∴,
∵,
∴,
∴.
∵,
∴,
∴.

【知识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 【解答】解:(1)过点F作交延长线于H,
∴,
∴,,
∴,
在和中
∴,
∴,,
∵四边形是菱形,,
∴四边形是正方形,
∴,
∴,
∴,
∴.
故答案为:
【分析】(1)过点F作交延长线于H,证明,得,,证明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得,于是可证得,,再由∠DCH=90°,可得结论.
(2)在上截取,使,连接.证明,可得.再根据菱形的性质可证得∠BCD的度数和BN=BE.由BN=BE可求∠ANE的度数,利用∠ECF-∠BCD即可求∠GCF的度数.
(3)过点作的垂线交的延长线于点,设菱形边长为,根据 可表示出DG和CG;根据菱形对角的性质得∠ADP=60°,于是可求PD和AP的度数;根据和(2)的结论可得∠GCF=90°=∠P,于是可证.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得CF的长;在上截取,使,连接,作于点O.可得,从而求得NE长.证明等腰三角形BNE,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和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得BE以及CE长,即可得结论.
19.(2024九下·深圳月考)
(1)【问题探究】如图1,正方形ABCD中,点F、G分别在边BC、CD上,且AF⊥BG于点P,求证:AF=BG;
(2)【知识迁移】如图2,矩形ABCD中,AB=4,BC=8,点E、F、G、H分别在边AB、BC、CD、AD上,且EG⊥FH于点P.若EG HF=48,求HF的长;
(3)【拓展应用】如图3,在菱形ABCD中,∠ABC=60°,AB=6,点E在直线AB上,BE=4,AF⊥DE交直线BC于点F.请直接写出线段FC的长.
【答案】(1)证明:∵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BF=∠C=90°,AB=BC,
∵AF⊥BG,
∴∠APB=90°,
∴∠BAF=∠CBG=90°-∠ABG,
在△ABF和△BCG中,

∴△ABF≌△BCG(ASA),
∴AF=BG.
(2)解:如图,作EM⊥DC于点M,交FH于点J,作HN⊥BC于点N,交EM于点I,则∠EMC=∠HNB=90°,
∵四边形ABCD是矩形,AB=4,BC=8,
∴∠A=∠B=∠C=∠D=90°,AD∥BC,
∵∠B=∠C=∠EMC=90°,
∴四边形EBCM是矩形,
∴EM=BC=8,EM∥BC,
∴EM∥AD,
∵∠A=∠B=∠HNB=90°,
∴四边形ABNH是矩形,
∴HN=AB=4,∠AHN=90°,
∴∠HIJ=∠AHN=90°,
∵EG⊥FH于点P,
∴∠EPJ=90°,
∴∠NHF=∠MEG=90°-∠EJH,
∵∠HNF=∠EMG=90°,
∴△HNF∽△EMG,

∴EG=2HF,
∵EG HF=48,
∴2HF HF=48,
解得:(负值舍去)
故HF的长是.
(3)解:理由:作AH⊥BC于点H,DM⊥BA交BA的延长线于点M,设AF⊥DE于点G,则∠AHB=∠AHF=∠M=90°,
∵四边形ABCD是菱形,∠ABC=60°,AB=6,
∴AD=BC=AB=6,AD∥BC,
∴∠DAM=∠B=60°,
∴,,

 
,,

 

当点E在线段AB上,且BE=4,则AE=AB-BE=6-4=2,
∴EM=AE+AM=2+3=5,
∴,
则∠AGD=90°,

∴,
∴,
∵∠HAD=∠AHB=90°,
∴∠FAH=∠ADG=90°-∠DAF,
∴,
则,

当点E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且BE=4,则AE=AB+BE=6+4=10,如图,设AF⊥DE于点L,
∴EM=AE+AM=10+3=13,
∴,
则∠AGD=90°,

∴,
∴,
∵∠HAD=∠AHB=90°,
∴∠FAH=∠ADL=90°-∠DAF,
∴,
则,

综上所述,线段FC的长为或.
【知识点】三角形的综合;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分析】(1)由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可得∠ABF=∠C=90°,AB=BC,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可得∠BAF=∠CBG,根据两角及其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全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即可证明;
(2)作EM⊥DC于点M,交FH于点J,作HN⊥BC于点N,交EM于点I,根据矩形的四个角是直角,对边平行可得∠A=∠B=∠C=∠D=90°,AD∥BC,根据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可得四边形EBCM是矩形,根据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可得EM=BC=8,EM∥BC,根据平行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互相平行可得EM∥AD,根据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可得四边形ABNH是矩形,根据矩形的四个角是直角,对边相等可得HN=AB=4,∠AHN=90°,推得∠HIJ=∠AHN=90°,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可得∠NHF=∠MEG,根据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学相似三角形可得△HNF∽△EMG,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之比相等可求得EG=2HF,即可求解;
(3)作AH⊥BC于点M,DM⊥BA交BA的延长线于点M,根据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对边平行可得AD=BC=AB=6,AD∥BC,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得∠DAM=∠B=60°,根据特殊角的锐角三角函数可得,,
 
,分两种情况讨论:当点E在线段AB上,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求出DE的值,根据三角形的面积求得AG的值,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求出DG的值,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可求得FH的值,即可求解;当点E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求出DE的值,根据三角形的面积求得AL的值,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求出DL的值,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可求得FH的值,即可求解.
20.(2024·广西壮族自治区模拟)【活动探究】在数学课上,老师出示了一个问题:如图1,在菱形ABCD中,,点E,F分别是BC,CD边上一点,若,试猜想的形状,不用证明.
【尝试实践】小美受此启发,她尝试将“”改为“”,通过测量验证发现猜想仍然成立,并进一步思考证法:如图2,过点作,求证
请你按照小美的思路进一步思考,并解答这个问题.
【拓展应用】小玲在老师问题上进一步改编:如图3,过作于点,当EF的中点经过CG时,请直接写出EF的长度.
【答案】【解答】解:活动探究:是等边三角形,理由如下:
∵菱形中,,
∴,,
又∵,
∴,
∴,
∴,
∴是等边三角形;
尝试实践:过点F作,
∵是菱形的对角线,

∵,
∴,
∴是等边三角形,,
∴,
又∵
∴,
又∵,
∴,
∴,
∴,
∴,
∴是等边三角形;
拓展应用:过点E作于点H,
∵,
∴,
又∵是菱形,
∴,
∴,
又∵是的中点,
∴,
又∵,
∴,
由(1)可得,
∴,
又∵,
∴,
设,
∵,,
∴,
∴,即,
解得:,即,
过点A作于点N,
则,,
∴,
∴,
又∵是等边三角形,
∴.
【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勾股定理;菱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
【解析】【分析】活动探究:根据菱形的性质得到,即可判断的形状;
尝试实践:过点F作,利用“ASA”证明,即可得到结论;
拓展应用:过点E作于点H,则有,即可得到,设,根据,求出,然后点A作于点N,然后根据勾股定理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题即可.
21.(2024八上·海曙期末) 定义:把斜边重合,且直角顶点不重合两个直角三角形叫做共边直角三角形.
(1)概念理解:如图1,在和中,,说明和是共边直角三角形.
(2)问题探究:如图2,和是共边直角三角形,E、F分别是、的中点,连结,求证.
(3)拓展延伸:如图3,和是共边直角三角形,且,连结,求证:平分.
【答案】(1)解:∵在中,
∴BC=

∴BD2+CD2=25=BC2
∴△BCD是直角三角形
∴和是共边直角三角形.
(2)解:如图,连接AE,DE,
∵E点是BC中点
∴AE,DE分别是Rt△ABC和Rt△DBC斜边上的中线
∴AE=BC,DE=BC,
∴AE=DE
∴△ADE是等腰三角形
∵F点是AD中点
∴EF⊥AD;
(3)解:作DN⊥AB,DM⊥AC的延长线于M点,
∵∠BAC=90°
∴四边形ANDM是矩形
∴∠NDM=90°
∴∠NDC+∠CDM=90°
又∠BDC=90°
∴∠NDC+∠BDN=90°
∴∠BDN= CDM
∵∠BND=∠CMD=90°,BD=CD
∴△BDN≌△CDM
∴DN=DM,
∴平分.
【知识点】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分析】(1)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C的长,再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证明BD2+CD2=BC2,可证得△BCD是直角三角形,据此可证得结论.
(2)连接AE,DE,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证得AE=DE,再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证得结论.
(3)作DN⊥AB,DM⊥AC的延长线于M点。易证四边形ANDM是矩形,利用矩形的性质可得到∠NDM=90°,利用余角的性质可证得∠BDN= CDM;再利用AAS可证得△BDN≌△CDM,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证得DN=DM,然后利用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可证得结论.
22.(2024九上·松原期末) 综合与探究
问题情境:数学课上,老师引导同学们以“正方形中线段的旋转”为主题开展数学活动已知正方形中,,点是射线上一点不与点重合,连接将绕点顺时针旋转得到,连接.
(1)特例分析:如图,当点与点重合时,求的度数;
(2)深入探究:当点不与点重合时,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在图与图中选择一种情况进行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问题解决:如图,当点在线段上,且时,请直接写出线段的长.
【答案】(1)解:四边形是正方形,
,,

由旋转可知,

(2)解:仍然成立,
如图,过点作交的延长线于点,则,
四边形是正方形,
,,
,,
由旋转的性质可知,,


≌.
,.
,即.






如图,过点作交的延长线于点,则,
四边形是正方形,

,.
由旋转的性质可知,,


≌,
,.

即.

又,



(3)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勾股定理;正方形的性质;旋转的性质;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解答】如图,
过点作交的延长线于点,则,
四边形是正方形,
,,
,,
由旋转的性质可知,,


≌.
,.
,即.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分析】(1)利用正方形的性质可得AB=AD,∠A=90°,求得∠ADB=∠ABD=,利用旋转的性质可得∠BDF=90°,于是得到∠ADF=∠BDC=∠ADB=45°.
(2)如图2,过点F作FG⊥CD交CD的延长线于点G,从而∠FGD=90°,利用正方形的性质可得∠C=∠ADC=90°,BC=CD,根据旋转的性质可知EF=BE,∠BEF=90°,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FG=EC,EG=BC=CD.从而得FG=DG.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如图3,过点F作FG⊥CD交CD的延长线于点G,从而∠FGD=90°,利用正方形的性质可得∠C=∠ADC=90°,BC=CD,根据旋转的性质可知EF=BE,∠BEF=90°,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FG=EC,EG=BC=CD.求得FG=DG.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3)利用正方形的性质得到∠C=∠ADC=90°,BC=CD,根据旋转的性质可知EF=BE,∠BEF=90°,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FG=EC,EG=BC=CD.从而得FG=DG.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23.(2024九上·威宁期末)定义:长宽比为(n为正整数)的矩形称为矩形.下面,我们通过折叠的方式折出一个矩形,如图①所示.
操作1:将正方形沿过点的直线折叠,使折叠后的点落在对角线上的点处,折痕为.
操作2:将沿过点的直线折叠,使点,点分别落在边,上,折痕为.
则四边形为矩形.
证明:设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
由折叠性质可知,,则四边形为矩形,
∴,∴.
∴,即,∴,∴,
∴四边形为矩形.
阅读以上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①中,所有与相等的线段是   、   ,的值是   ;
(2)已知四边形为矩形,模仿上述操作,得到四边形,如图②,求证:四边形为矩形;
(3)将图②中的矩形沿用(2)中的方式操作3次后,得到一个“矩形”,则的值是   .
【答案】(1);;
(2)证明:如图②中,设,则,∴.
由折叠可得,,.
∵四边形是矩形,∴,
∴四边形是矩形,,∴,
∴,即,∴,
∴,∴,
∴四边形为矩形.
(3)6
【知识点】矩形的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定义新运算;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解答】(1)根据折叠的性质可得:DG=HG,GH=CH,
∴DG=GH=CH,
设HC=x,则DG=GH=x,
∵∠DGH=90°,
∴DH=,
∴DC=DH+CH=,
解得:x=,
∴,
故答案为:GH、DG;;
(3)将矩形沿用(2)中的方式操作1次后,得到一个“矩形”;
将矩形沿用(2)中的方式操作1次后,得到一个“矩形”;
将矩形沿用(2)中的方式操作1次后,得到一个“矩形”;
∴将矩形沿用(2)中的方式操作3次后,得到一个“矩形”;
∴n=6,
故答案为:6.
【分析】(1)设HC=x,则DG=GH=x,再结合DC=DH+CH=,求出x=,最后利用正切的定义求解即可;
(2)先证出可得,化简可得,再将数据代入求出,再求出,即可得到四边形为矩形;
(3)先求出将矩形沿用(2)中的方式操作3次后,得到一个“矩形”,再求出n的值即可.
24.(2024八上·播州期末)【提出问题】如图,在等腰中,,分别以,为边作等边和等边,与相交于点,连接.
(1)【初步探究】如图,连接,求证:≌.
(2)【深入探究】如图,将沿翻折得到,连接,,类比的探究方法发现:
结论:_▲_≌;
结论:.
请证明结论.
(3)如图、在的情况下将线段沿翻折得到线段,连接,,试判断线段与的位置关系.
【答案】(1)证明:和是等边三角形,
,,,


≌;
(2)解:是等边三角形,沿翻折得到,
是等边三角形,
同理可知:≌,
故答案为:;
证明:如图,
作,交于,
是等边三角形,




由知:≌,
,,




(3)解:,


和是等边三角形,




,,
≌,

设,

线段沿翻折得到线段,







【知识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三角形的综合
【解析】【分析】(1)根据 和是等边三角形,得,,,利用SAS可得解;
(2)①≌,由翻折性质得≌.
②作,交于, 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 ,由①得≌,从而证得,因此,从而得证;
(3)结合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利用SSS得≌,因此,设,,得,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得证.
1 / 12024年中考数学精选压轴题之四边形综合探究(一)
一、解答题
1.(2024八下·潮安期中) 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AB=8,点M为射线DC上的动点,射线AM交BD于E,交射线BC于F,过点C作CQ⊥CE,交AF于点Q.
(1)当BE=2DE时,求DM的长.
(2)当M在线段CD上时,若CQ=3,求MF的长.
(3)①当DM=2CM时,作点D关于AM的对称点N,求tan∠NAB的值.
②若BE=4DE,直接写出△CQE与△CMF的面积比 .
2.(2024八下·岳麓月考)对于一个四边形给出如下定义:有一组对角相等且有一组邻边相等,则称这个四边形为奇特四边形.
(1)命题“另一组邻边也相等的奇特四边形为正方形”是   (真或假)命题.
(2)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是AB边上一点,F是AD延长线一点,,连接EF,EC,FC,取EF的中点G,连接CG并延长交AD于点H.探究:四边形BCGE是否是奇特四边形,如果是证明你的结论,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3)在(2)的条件下,若四边形BCGE的面积为16,则的值是多少?
3.(2024八下·临平月考)如图,的对角线,交于点O,平分,交于点E,且.
(1)求证:;
(2)若,,连接;
①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②设,试求k与m满足的关系.
4.(2024八下·诸暨月考)在平行四边形中,,,.
(1)若,则   ;
(2)如图,当时,求对角线的长(用含的式子表示);
(3)如图,四边形,四边形都是平行四边形,延长交于点,若,,,,求的长.
5.(2024·保康模拟)在△ABC中,AC=BC,点D是边AB上不与点B重合的一动点,将△BDC绕点D旋转得到△EDF,点B的对应点E落在直线BC上,EF与AC相交于点G,连接AF.
(1)如图1,当点D与点A重合时,
①求证:∠C=∠CEF;
②判断AF与BC的位置关系是 ▲ ;
(2)如图2,当点D不与点A重合,点E在边BC上时,判断AF与BC的位置关系,并写出证明过程;
(3)如图3,当点D是AB的中点,点E在边BC上时,延长BA,CF相交于点P,若AB=CD=2,求PF的长.
6.(2024九下·长春开学考)如图,在矩形中,,,点在边上,且,动点从点出发,沿折线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作,交边或边于点,连接,当点与点重合时,点停止运动设点的运动时间为秒
(1)当点和点重合时,线段的长为   ;
(2)当点和点重合时,求的比值是多少?
(3)当点在边上运动时,的形状始终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请说明理由;
(4)作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连接、,当四边形和矩形重叠部分图形为轴对称四边形时,请直接写出的取值范围.
7.(2024九上·松原期末)如图,在矩形中,,,对角线,交于点点从点出发,沿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同时,点从点出发,沿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当一个点停止运动时,另一个点也停止运动连接并延长交于点,过点作,交于点,设运动时间为,解答下列问题:
(1)当为何值时,是等腰三角形;
(2)设五边形的面积为,试确定与的函数关系式;
(3)在运动过程中,当::时直接写出的值.
8.(2024九上·定边期末)已知:在矩形中,把矩形绕点旋转,得到矩形,且点落在边上,连接交于点.
(1)如图,连接.
求证:平分;
求证:是的中点;
(2)如图,连接,若平分,,求的长.
9.(2023八下·兴仁月考)在中,B在C的左边,,将关于作轴对称,得四边形.P是对角线上的动点,E是直线上的动点,且.
(1)四边形如图1所示,四边形是   (填“矩形”或“菱形”或“正方形”);   (填“”或“”);
(2)四边形如图2所示,且,四边形是 ▲ (填“矩形”或“菱形”或“正方形”);(1)中与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成立吗 若成立,请说明理由.
(3)四边形如图3所示,若,,请直接写出的度数.(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10.(2024八上·成都期末) 如图1,在边长为2的正方形中,点是射线上一动点,连接,以为边在直线右侧作正方形.
图1 图2
(1)当点在线段上,连接,求证:;
(2)当点是线段中点,连接,求线段的长;
(3)如图2,点在线段的延长线上,连接,若的延长线恰好经过的中点,求线段的长.
11.(2024九上·武侯期末)如图,在矩形中,,,点E是边上一点,连接,将沿折叠得到,边,分别交于点M,N.
(1)求证:;
(2)当时.
①求BE的长;
②若点P是边上的动点,连接,过点A作的垂线交线段于点Q,试探究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出的值.
12.(2024九上·福州期末)如图,和分别位于两侧,为中点,连接,.
(1)如图1,若,求的长;
(2)如图2,连接交于点F,在上取一点G使得.若,.猜想与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3)如图3,是以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若,,请直接写出当取最大值时的面积.
二、实践探究题
13.(2023九下·历下月考)
(1)【问题情境】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AD边上的一个动点,以CE为边在CE的右侧作正方形CEFG,连接DG、BE,则DG与BE的数量关系是   ;
(2)【类比探究】
如图2,四边形ABCD是矩形,AB=2,BC=4,点E是AD边上的一个动点,以CE为边在CE的右侧作矩形CEFG,且CG:CE=1:2,连接DG、BE.判断线段DG与BE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3)【拓展提升】
如图3,在(2)的条件下,连接BG,则2BG+BE的最小值为   .
14.(2023·兰州)综合与实践
(1)【思考尝试】
数学活动课上,老师出示了一个问题:如图1,在矩形ABCD中,E是边上一点,于点F,,,.试猜想四边形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实践探究】
小睿受此问题启发,逆向思考并提出新的问题:如图2,在正方形中,E是边上一点,于点F,于点H,交于点G,可以用等式表示线段,,的数量关系,请你思考并解答这个问题;
(3)【拓展迁移】
小博深入研究小睿提出的这个问题,发现并提出新的探究点:如图3,在正方形中,E是边上一点,于点H,点M在上,且,连接,,可以用等式表示线段,的数量关系,请你思考并解答这个问题.
15.(2024九下·麻城期中) 某校数学活动小组探究了如下数学问题:
(1)问题发现:如图1,中,,.点P是底边上一点,连接,以为腰作等腰,且,连接、则和的数量关系是   ;
(2)变式探究:如图2,中,,.点P是腰上一点,连接,以为底边作等腰,连接,判断和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问题解决:如图3,在正方形中,点是边上一点,以为边作正方形,点
是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连接.若正方形的边长为,,请直接写出正方形的边长.
16.(2024·深圳模拟)综合与探究.
(1)【特例感知】
如图(a),E是正方形ABCD外一点,将线段AE绕点A顺时针旋转得到AF,连接DE,BF.求证:;
(2)【类比迁移】
如图(b),在菱形ABCD中,,P是AB的中点,将线段PA,PD分别绕点P顺时针旋转得到PE,PF,PF交BC于点G,连接CE,CF,求四边形CEGF的面积:
(3)【拓展提升】
如图(c),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为锐角且满足.P是射线BA上一动点,点C,D同时绕点P顺时针旋转得到点,,当为直角三角形时,直接写出BP的长.
17.(2024九下·随州模拟)【操作与发现】
如图①,在正方形ABCD中,点N,M分别在边BC、CD上.连接AM、AN、MN.∠MAN=45°,将△AMD绕点A顺时针旋转90°,点D与点B重合,得到△ABE.易证:△ANM≌△ANE,从而可得:DM+BN=MN.
(1)【实践探究】在图①条件下,若CN=6,CM=8,正方形ABCD的边长是   .
(2)如图②,在正方形ABCD中,点M、N分别在边DC、BC上,连接AM、AN、MN,∠MAN=45°,若tan∠BAN=, ,求证:M是CD的中点.
(3)【拓展】如图③,在矩形ABCD中,AB=12,AD=16,点M、N分别在边DC、BC上,连接AM、AN,已知∠MAN=45°,BN=4,则DM的长是    .
18.(2024九下·广州月考)问题提出:如图(1),是菱形边上一点,是等腰三角形,,,交于点,探究与的数量关系.问题探究:
(1)先将问题特殊化,如图(2),当时,直接写出的大小;
(2)再探究一般情形,如图(1),求与的数量关系;
(3)问题拓展将图(1)特殊化,如图(3),当时,若,求的值.
19.(2024九下·深圳月考)
(1)【问题探究】如图1,正方形ABCD中,点F、G分别在边BC、CD上,且AF⊥BG于点P,求证:AF=BG;
(2)【知识迁移】如图2,矩形ABCD中,AB=4,BC=8,点E、F、G、H分别在边AB、BC、CD、AD上,且EG⊥FH于点P.若EG HF=48,求HF的长;
(3)【拓展应用】如图3,在菱形ABCD中,∠ABC=60°,AB=6,点E在直线AB上,BE=4,AF⊥DE交直线BC于点F.请直接写出线段FC的长.
20.(2024·广西壮族自治区模拟)【活动探究】在数学课上,老师出示了一个问题:如图1,在菱形ABCD中,,点E,F分别是BC,CD边上一点,若,试猜想的形状,不用证明.
【尝试实践】小美受此启发,她尝试将“”改为“”,通过测量验证发现猜想仍然成立,并进一步思考证法:如图2,过点作,求证
请你按照小美的思路进一步思考,并解答这个问题.
【拓展应用】小玲在老师问题上进一步改编:如图3,过作于点,当EF的中点经过CG时,请直接写出EF的长度.
21.(2024八上·海曙期末) 定义:把斜边重合,且直角顶点不重合两个直角三角形叫做共边直角三角形.
(1)概念理解:如图1,在和中,,说明和是共边直角三角形.
(2)问题探究:如图2,和是共边直角三角形,E、F分别是、的中点,连结,求证.
(3)拓展延伸:如图3,和是共边直角三角形,且,连结,求证:平分.
22.(2024九上·松原期末) 综合与探究
问题情境:数学课上,老师引导同学们以“正方形中线段的旋转”为主题开展数学活动已知正方形中,,点是射线上一点不与点重合,连接将绕点顺时针旋转得到,连接.
(1)特例分析:如图,当点与点重合时,求的度数;
(2)深入探究:当点不与点重合时,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在图与图中选择一种情况进行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问题解决:如图,当点在线段上,且时,请直接写出线段的长.
23.(2024九上·威宁期末)定义:长宽比为(n为正整数)的矩形称为矩形.下面,我们通过折叠的方式折出一个矩形,如图①所示.
操作1:将正方形沿过点的直线折叠,使折叠后的点落在对角线上的点处,折痕为.
操作2:将沿过点的直线折叠,使点,点分别落在边,上,折痕为.
则四边形为矩形.
证明:设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
由折叠性质可知,,则四边形为矩形,
∴,∴.
∴,即,∴,∴,
∴四边形为矩形.
阅读以上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①中,所有与相等的线段是   、   ,的值是   ;
(2)已知四边形为矩形,模仿上述操作,得到四边形,如图②,求证:四边形为矩形;
(3)将图②中的矩形沿用(2)中的方式操作3次后,得到一个“矩形”,则的值是   .
24.(2024八上·播州期末)【提出问题】如图,在等腰中,,分别以,为边作等边和等边,与相交于点,连接.
(1)【初步探究】如图,连接,求证:≌.
(2)【深入探究】如图,将沿翻折得到,连接,,类比的探究方法发现:
结论:_▲_≌;
结论:.
请证明结论.
(3)如图、在的情况下将线段沿翻折得到线段,连接,,试判断线段与的位置关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解:∵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B∥CD,
∴△ABE∽△MDE,
∵BE=2DE,AB=8,

∴DM=AB=4;
(2)解:∵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D=CD=8,∠ADC=∠BCD=90°,∠ADE=∠CDE=45°,AD∥BC,
∴∠EAD=∠F,
又∵DE=DE,
∴△ADE≌△CDE(SAS),
∴∠EAD=∠ECM,
∴∠F=∠ECM,
∵CQ⊥CE,
∴∠MCF=∠BCD=90°=∠ECQ,
∴∠F+∠CMQ=∠ECM+∠MCQ,∠ECM+∠MCQ=∠MCQ+∠QCF,
∴∠CMQ=∠MCQ,∠ECM=∠QCF.
∴MQ=CQ.
∵∠ECM=∠QCF,∠F=∠ECM,
∴∠F=∠QCF,
∴CQ=FQ,
∴CQ=MQ=FQ=MF=3,
∴MF=6;
(3)解:①a、当点N在正方形内部时,延长AN交BC于点G,如图1所示:∵DM=2CM,CD=8,∴,∵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C=AB=8,AD∥BC,AB∥CD.∵AB∥CD,∴△MCF∽△ABF,∴,∴CF=BF,∴CF=AB=4,∴BF=AB+CF=12,∵AD∥BC,∴∠DAF=∠F,由对称的性质得:∠GAF=∠DAF,∴∠GAF=∠F,∴AG=FG,设BG=x,则AG=FG=12﹣x,在Rt△ABG中,由勾股定理得:AB2+BG2=AG2,即82+x2=(12﹣x)2,解得:,∴BG=,∴.b、当点N在正方形外部时,连接AN、MN,延长AB交MN于点G,如图2所示:∵ DM=2CM ,DM=DC+CM,∴DM=2CD=16.由对称的性质得:∠N=∠ADC=90°,AN=AD=8,DM=NM=16,∠AMN=∠AMD,∵AB//CD,∴∠BAM=∠AMD=∠AMN,∴AG=MG,设NG=x,则AG=MG=16﹣x,在Rt△ANG中,由勾股定理得:AN2+NG2=AG2,即82+x2=(16﹣x)2,解得:x=6,∴NG=6,∴综上所述,
②17:30
【知识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解答】解:(3)②若BE=4DE, 点E在位置,过点E作AN⊥DC于点N.如图所示:
∵BE=4DE,
∴BD=5DE.
∵AB//CD,
∴∠EAB=∠EMD,∠EBA=∠EDM
∴△EAB∽△EMD
∴.
∴,
∴,MC=6.
∴.
∵AN⊥DC,∠BCD=90°,
∴EN//BC,
∴△DEN∽△DBC.

∴,
∵∠ECN=∠MCF.
∴△ECN∽△MFC.
∴,
∴.
∴FC=24.
∴.
由(2)得:MF=2CQ=2MQ=2QF,
∴.
∴.
∴ △CQE与△CMF的面积比 =QE:MF=17:30.
故答案为:17:30.
【分析】(1)利用正方形的性质AB//CD得△ABE∽△MDE,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BE=2DE,即可求得DM长;
(2)利用正方形性质证明△ADE≌△CDE,得∠EAD=∠ECM,再证∠ECM=∠QCF=∠F,得CQ=FQ,于是可得MF=2CQ,可得结论.
(3)①a,当点N在正方形内部时,延长AN交BC于点G,由DM=2CM ,求得CM值;证△MCF∽△ABF求出BF长;由AD∥BC和对称性质证得AG=GF. 设BG=x,在△ABG中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得x的值,于是可计算 tan∠NAB ;
①b,当点N在正方形外部时,连接AN、MN,延长AB交MN于点G,由DM=2CM ,求得DM值;由对称和平行线的性质可证得AG=MG. 设NG=x,AG=16-x,在△ANG中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得x的值,于是可计算 tan∠NAB ;最后综述即可.
②过点E作AN⊥DC于点N,证明△EAB∽△EMD,得DM和AM长,从而MC和EM长;证明△DEN∽△DBC,得CN和EN长;证明△ECN∽△MFC,得FC和MF的长;根据(2)的结论MF=2CQ=2MQ=2QF,可求得MQ和FQ的长,从而得EQ长.利用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比等于底边长之比得到结论.
2.【答案】(1)假
(2)解: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
在和中,

,,


是EF的中点,
,,
,,
四边形BCGE是奇特四边形;
(3)解:过点G作,,

由知(2),

,,

四边形BMGQ是正方形,
,,

四边形BCGE的面积是16,
,,
是EF的中点,,

,,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正方形的判定与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真命题与假命题
【解析】【解答】解:(1)如图所示,
在四边形ABCD中,AC=AB,DC=DB,∠B=∠C,满足有一组对角相等且有两组邻边相等,但它不是正方形,
命题“另一组邻边也相等的奇特四边形为正方形”是假命题.
故答案为:假命题.
【分析】(1)假命题,根据命题中的条件画图验证即可;
(2)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得到,,进而可利用SAS证得,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进而得到,然后根据中点的性质得到,,再结合奇特四边形的定义判断即可;
(3) 过点G作,, 利用AAS证得,进而得到四边形BMGQ是正方形,等量代换得到,再根据正方形的面积求出,然后利用中点的性质及平行线等分线段得到,进而得到AF=8,即可得到的值.
3.【答案】(1)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C=∠ADC=60°,∠BAD=120°,
∵AE平分∠BAD,
∴∠BAE=∠EAD=60°
∴△ABE是等边三角形,
∴AB=AE.
(2)解:①∵,
∴,
∴,
∴AE=CE,
∵∠ABC=60°,,
∴∠ACB=30°,
∴∠BAC=90°,
当时,AB=4,
∴平行四边ABCD的面积;
②∵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S△AOD=S△BOC,,
∵△ABE是等边三角形,
∴BE=AB=mBC,
∵△BOE的BE边上的高等于△BDC的BC边上的高的一半,底BE等于BC的m倍,
设BC边上的高为h,BC的长为b,
∴,,
∴,
∵,
∴,
∴2﹣m=k,
∴m+k=2.
【知识点】三角形的面积;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解直角三角形—含30°角直角三角形
【解析】【分析】(1)根据 ABCD中,∠ADC=60°,可得△ABE是等边三角形,进而可以证明结论;
(2)①根据 ,可得,证明∠BAC=90°,再利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可得AB的长,进而可得平行四边ABCD的面积; ②根据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可得S△AOD=S△BOC,,由△ABE是等边三角形,可得BE=AB=mBC,由△BOE的BE边上的高等于△BDC的BC边上的高的一半,底BE等于BC的m倍,设BC边上的高为h,BC的长为b,分别表示出四边形OECD和三角形AOD的面积,进而可得k与m满足的关系.
4.【答案】(1)
(2)解:延长,过点作的延长线于点,如图,
∵,
∴,
∴∠CDE=30°.
∵,
∴,,
∵,
∴,
∴,
当时,;
(3)解:过点作,交的延长线于点,连接,如图所示,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
在中,,,
∴,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
∴,
∴.
【知识点】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判定
【解析】【解答】解:连接AC,如图:
∵ 平行四边形中,,, a=b=2,
∴四边形ABCD是菱形,
∴AB=BC=2,,BD=2BO,AC⊥BD,,
∴∠BAC=∠DAC=60°,
∴△ABC是等边三角形,
∴.
∴.
故答案为:.
【分析】(1)当a=b=2时,可得平行四边形ABCD是菱形,根据菱形对角线的性质可求得∠BAC的度数,从而可判定三角形BAC为等边三角形,再结合对角线的性质,即可求得BO长,2BO即BD.
(2)延长,过点作的延长线于点,根据,可得∠DCE=60°,根据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求得CE和DE长,利用勾股定理即可表示出BD,代入a=2,可得BD.
(3)过点作,交的延长线于点,连接,参照(2)的计算过程可求得BD长.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得AF=DE=1,AF//DE,由AG⊥BE,可得DE⊥BE,在Rt△BED中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得BE长.
5.【答案】(1)解:①证明:∵AC=BC,AE=AB,
∴∠CAB=∠B=∠AEB,
∴∠C=180°﹣∠B﹣∠CAB=180°﹣2∠B,
由旋转的性质可得∠FEA=∠B,∠F=∠C,
∴∠CEF=180°﹣∠AEB﹣∠AEF=180°﹣2∠B,
∴∠C=∠CEF;
②AF∥BC;
(2)解:AF∥BC,理由为:
过点F作FH⊥CB于点H,过点A作AK⊥BC于点K,如图,
则∠FHC=∠AKB=90°.
∴FH∥AK,
由旋转可得AC=EF=BC,
由(1)可得∠ACE=∠CEF,
在△FHE和△AKC中,

∴△FHE≌△AKC(AAS),
∴FH=AK,
∴四边形AKHF是矩形,
∴AF∥BC;
(3)解:连接AE,如图,
∵点D是AB的中点,
∴AD=DE=DB=1,∠CDB=90°,
∴∠EAD=∠AED,∠EBD=∠DEB,
∴∠AEB=∠AED+∠DEB=∠EAD+∠EBD=90°,
由旋转可得DC=DF,∠FDE=∠CDB=90°,
∴∠FDC=∠EDB.
∴∠FCB=∠FCD+∠DCB=∠B+∠DCB=90°,
由(2)可得四边形AFCE是矩形,
∴CF=AE,AF=CE,AF∥CE,

,即,


∵AF∥CE,
∴△PFA∽△PCB,
,即,
解得.
【知识点】平行线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矩形的判定与性质;旋转的性质
【解析】【分析】(1)①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C=180°﹣∠B﹣∠CAB=180°﹣2∠B,由旋转的性质可得∠FEA=∠B,∠F=∠C,由平角的定义可得∠CEF=180°﹣∠AEB﹣∠AEF=180°﹣2∠B,继而得解;
②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解题即可;
(2)过点F作FH⊥CB于点H,过点A作AK⊥BC于点K,证明四边形AKHF是矩形,再利用矩形的性质即得结论;
(3)连接AE,证明四边形AFCE是矩形,可得CF=AE,AF=CE,AF∥CE,再利用勾股定理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分别求出BC、AE、BE的长,再证△PFA∽△PCB,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解.
6.【答案】(1)
(2)解:如图所示,
,,
,,

∽,

,,

(3)证明:如图所示,过点作于点,
,,
,,

四边形是矩形,
四边形是矩形,

又,

≌,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4)解:或或
【知识点】矩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解答】解:如图所示,连接,
四边形是矩形,


四边形是矩形,
当点和点重合时,
,,
在中,,
故答案为:;
如图所示,当点在上时,
,,
在中,,
则,

,,
在中,,

解得:,
当时,点在矩形内部,
时符合题意;
当点在上时,当,重合时符合题意,此时如图,
则,,
在中,,

解得;
当点在上,当,重合时,此时点与点重合,如图,
则是正方形,此时.
综上所述,或或.
【分析】(1)根据矩形的性质,结合勾股定理求解即可;
(2)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证三角形PBE和ECD相似,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求解即可;
(3) 过点作于点 ,根据矩形的判定和性质证三角形PHE和ECQ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证即可;
(4)分三种情况:点P在BE上,点P在AB上,点P在AD上,根据矩形的性质和轴对称的性质,利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解即可。
7.【答案】(1)解:在矩形中,,,

当,如图,过作于点,

,,
∽,


当,
当为或时,是等腰三角形;
(2)解:如图,过点作交于点,则,
由矩形的性质可知,,又得,
≌,



∽,相似比为,




与的函数关系式为;
(3)或
【知识点】矩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四边形-动点问题
【解析】【解答】解:,
:::,
解得,或,
当::时,或.
【分析】(1)依据矩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可得AC=10,①当AP=PO=t,如图1,过P作PM⊥AO,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P=t=,②当AP=AO=t=5,从而得解.
(2)过点O作OH⊥BC交BC于点H,因为BE=PD,可求△BOE的面积,证得△DFQ∽△DOC,根据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可求得△DFQ的面积,从而可求五边形OECQF的面积.
(3)根据题意列方程::,解之得到t=3或t=可求解.
8.【答案】(1)证明如图,
由旋转性质得,
∴,
∵四边形是矩形,
∴,
∴,
∴,
∴平分;
如图,过点作于点,
由①可知,
又∵,且,
∴,
∴,
∵,
∴,
又∵,,
∴,
∴,
∴点为中点,
(2)解:如图,作于点,
由()可知,,
∴,,
∵,平分,

∴,
∴,
设,则,,
∴,,
∴,
∵,
∴,
解得,
∴.
【知识点】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分析】(1)①根据旋转的性质,可得∠CEB=∠CBE;根据举行的性质,可得AD∥BC;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等量代换原则,即可得∠AEB=∠CEB;根据角平分线的判定,即可得BE平分∠AEC;
②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和AAS)和性质,可得BP=BA,BH=HG;
(2)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可得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知∠EFH和∠EHF的值;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EF=EH=BA=DC;根据勾股定理,列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出AE的值.
9.【答案】(1)菱形;=
(2)解:同理可得,四边形ABCD是菱形,
∵∠ABC=90°,
∴菱形ABCD是正方形;
过点P作MN⊥BC交AD于点M,交BC于点N,如图所示:
∴AB//MN,
∴∠ABP=∠BPN,
∵PEPB,PN⊥BE,
∴PN平分∠BPE,
∴∠BPN=∠EPN,
∴∠ABP=∠EPN,
∴∠ABP=∠ADP,
∴∠EPN=∠ADP,
∵∠PMD=90°,
∴∠DPM+∠PDM=90°,
∴∠DPM+∠EPN=90°,
∴∠DPE=180°-(∠DPM+∠EPN)=180°-90°=90°,
∴∠DPE=∠ABC;
故答案为:正方形;∠DPE=∠ABC;
(3)解:
【知识点】菱形的判定;正方形的判定;四边形的综合;四边形-动点问题
【解析】【解答】(1)设CD、PE相交于点F,如图所示:
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可得:AD=AB,BC=CD,PB=PD,
∵BA=BC,
∴AB=BC=CD=AD,
∴四边形ABCD是菱形,
∴AB//CD,
∴∠ABC=∠DCE,
在△BCP和△DCP中,

∴△BCP≌△DCP(SSS),
∴∠PBC=∠PDC,
∵PE=PB,
∴∠PBC=∠PEC,
∴PDC=∠PEC,
∵∠PFD=∠CFE,
∴∠DPE=∠DCE,
∴∠DPE=∠ABC,
故答案为:菱形;=;
(3)∵PE=PB,,
∴∠PBE=,
∵,
∴∠APB=∠ACB+∠PBE=,
同理可证:△BCP≌△DCP,
∴∠BPC=∠DPC,
∴∠APB=∠APD=,
∴∠DPB=∠APD+∠APB=2()=,
故答案为:.
【分析】(1)利用轴对称的性质及等量代换可得AB=BC=CD=AD,即可证出四边形ABCD是菱形,再利用“SSS”证出△BCP≌△DCP可得∠PBC=∠PDC,再利用等量代换可得∠DPE=∠ABC;
(2)结合∠ABC=90°,可证出菱形ABCD是正方形;过点P作MN⊥BC交AD于点M,交BC于点N,再利用角的运算和等量代换可得∠DPE=180°-(∠DPM+∠EPN)=180°-90°=90°,即可证出∠DPE=∠ABC;
(3)先利用角的运算求出∠APB=∠ACB+∠PBE=,再结合∠APB=∠APD=,求出∠DPB=∠APD+∠APB=2()=即可.
10.【答案】(1)解:
∵四边形和四边形都是正方形
∴,,

在和中,


(2)解:过点作,垂足为点
∵四边形和四边形都是正方形
∴,

在和中,

∴,


∵点是线段中点,且正方形的边长为2


(3)解:法一:
在的延长线取一点,使得,连接
∵是中点

在和中,

∴,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



法二:
连接,,并延长交于点
由(1)可知:,且

∴,
∵是中点

在和中,

∴,



在和中,







∴和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正方形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分析】(1)利用正方形的性质得到,,,进而得到 ,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即可求解;
(2)过点作,垂足为点 ,由正方形的性质得到边角关系利用AAS证明,再由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线段的和差得到 ,最后根据线段的中点性质以及正方形的性质即可求解;
(3)法一:在的延长线取一点,使得,连接 ,先利用SAS证明,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平行线的性质证明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解;法二:连接,,并延长交于点 ,通过证明,,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解.
11.【答案】(1)证明:∵矩形,
∴,,,
∵折叠,
∴,
∴,,,
∴,
又,
∴,
又,
∴;
(2)解:①∵,,,
∴,
∴,,
∴,即,
设,则,,,
在中,,
∴,
解得,
∴;
②的值不变,值为.
理由:连接,交于点O,过F作于H,
∵折叠,
∴,,
∵,,,
∴,
∴,
∴,
∵,,
∴,
又,
∴,
∴,即,
解得,
∵,,
∴,
又,
∴,
∴.
【知识点】勾股定理;矩形的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分析】(1)先证明∠DAM=∠CNE,再结合∠D=∠C=90°,根据两角对就相等的三角形相似即可证明结论.
(2)①根据AAS证明△CNE≌△FNM,得到CN=FN,EN=MN,CE=x,则BE=4-x,AM=5-x,DM=x+1,在Rt△ADM中根据勾股定理列出关于x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解.
②的值不变.连接FQ,BF交AE于点O,过点F作FH⊥AB,垂足为点H,证明△AOB∽△ABE,求出BF,证明△FBH∽△AEB,求出FH,证明△FHP∽△ABQ,得,从而求解.
12.【答案】(1)解:如图,过点E作,交延长线于F,
∵,,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
∴,
∵,
∴,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E是中点,
∴,
∴,
∴,

(2)解:,理由如下:
如图2,延长至,使,作于,
∵,
是等边三角形,
,,


是等边三角形,







∵E为AD中点,



,,





(3)解:如图3,取的中点,连接,
是的中点,

点在以为圆心,半径是1的上运动,
在上截取,






当、、在一条直线上时,
最大,


如图4,
连接,作于,


设,,
在中,


,(舍去),

【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
【解析】【分析】(1)过点E作,交延长线于F,证明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求出AD的长度,进而证明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得到求出CF,最后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解;
(2)延长至,使,作于,证明是等边三角形,证明是等边三角形,得到,利用"SAS"证明,得到,再利用"SAS"证明,得到,进而即可求解;
(3)取的中点,连接,可得到点在以为圆心,半径是1的上运动,在上截取,证明,得到确定当、、在一条直线上时,最大,在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EM的长度,最后根据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即可求解.
13.【答案】(1)DG=BE
(2)解:,DG⊥BE.
理由如下:延长BE、GD相交于点H.
∵矩形ECGF、矩形ABCD,
∴∠ECG=∠BCD=90°,
∴∠DCG=∠BCE,
∵CD:CB=2:4=1:2,CG:CE=1:2,
∴CD:CB=CG:CE,
∵∠DCG=∠BCE,
∴△DCG∽△BCE,
∴,∠BEC=∠DGC,

∵矩形ECGF
∴∠FEC=∠FGC=∠F=90°
∴∠HEF+∠BEC=180°-∠FEC=90°,∠FGH+∠DGC=90°,
∴∠H=∠F=90°
∴DG⊥BE
(3)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矩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解答】解:(1)DG=BE
理由:
∵正方形ABCD,
∴CD=CB,∠BCD=90°
∵正方形ECGF,
∴CG=CE,∠ECG=90°
∴∠ECG=∠BCD=90°
∴∠DCG=∠BCE
在△DCG和△BCE中
∴△DCG≌△BCE(SAS)
∴DG=BE
(3)作EN⊥BC于N,GM⊥BC交BC的延长线于M.
易证△ECN∽△CGM,
∴,
∵EN=AB=2,
∴CM=1,
∴点G的运动轨迹是直线MG,
作点D关于直线GM的对称点G′,连接BG′交GM于G,此时BG+GD的值最小,最小值=BG′
由(2)知,
∴BE=2DG
∴2BG+BE=2BG+2DG=2(BG+DG)
∴2BG+BE的最小值就是2(BG+DG)的最小值.
∵BG′=,
∴2BG+BE的最小值为4
故答案为:4.
【分析】(1)根据正方形的性质证明△DCG≌△BCE(SAS)可得答案;
(2)延长BE、GD相交于点H. 根据矩形的性质可证△DCG∽△BCE, 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 ,根据矩形的性质可得∠H=∠F=90°,即DG⊥BE;
(3)作EN⊥BC于N,GM⊥BC交BC的延长线于M.可证△ECN∽△CGM,可得CM=1,则点G的运动轨迹是直线MG,作点D关于直线GM的对称点G′,连接BG′交GM于G,此时BG+GD的值最小,最小值=BG′,由(2)知,,BE=2DG,2BG+BE的最小值就是2(BG+DG)的最小值.
由勾股定理可得BG′=,则2BG+BE的最小值为4 。
14.【答案】(1)解:∵,,,
∴,,
∵矩形,
∴,
∴,
∵,
∴,
∴,
∴矩形是正方形.
(2)解:∵,,,
∴,
∴四边形是矩形,
∴,
同理可得:,
∵正方形,
∴,
∴,
∴,,
∴四边形是正方形,
∴,
∴.
(3)解:如图,连接,
∵,正方形,
∴,,,
∵,
∴,
∴,
∵,
∴,
∴,
∵,
∴,
∴,
∴,
∴,
∴.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矩形的性质;正方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分析】(1)先根据垂直得到,,进而根据矩形的性质得到,从而得到,再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证明即可得到,进而根据正方形的判定即可求解;
(2)先根据垂直得到,进而根据矩形的性质得到,同理可得:,根据正方形的性质结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证明即可得到,,从而得到
四边形是正方形,进而得到,再结合题意即可求解;
(3)连接,先根据正方形的性质结合题意即可得到,,,进而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证明,即可得到,,进而得到,再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证明得到即可求解。
15.【答案】(1)
(2)解:结论:,
理由如下:∵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中,,,
∴,.
∵,
∴,
∴,
∴,
∴;
(3)解:连接,如图所示,
∵四边形与四边形是正方形,与交于点,
∴和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
∴,
∴,
∴.
∵,
∴.
在中,,设,则,
又∵正方形的边长为,
∴,
∴,
解得(舍去),.
∴正方形的边长为6.
【知识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正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
【解析】【解答】解:∵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在中,,,
∴,,
∴.
在和中, ,
∴,
∴;
故答案为:.
【分析】(1)根据已知条件利用边角边证明,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BP和CQ的数量关系;
(2)根据任意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与斜边的比是相等的,利用两边长比例且夹角相等的判定定理证明,之后再由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即可得到BP和AQ的数量关系;
(3)连接BD,先由正方形的性质判断出和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再利用与第二问同样的方法证出,由对应边成比例,依据相似比求出线段BP的长,接着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x,运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即可求得答案.
16.【答案】(1)证明:
正方形,
线段绕点顺时针旋转得到


(2)解:连接.如图:
∵菱形ABCD,
∴AB=AD=4,∠B=∠ADC=60°,AD//BC.
由题意可知:


过点作,交BC于N,交DA的延长线于点M,
∵P为AB中点,
可证:


,即
四边形的面积为.
(3)6或或或18.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勾股定理;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几何问题;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解答】解:(3)以B为坐标原点,BC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
∵ 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
∴AD=BC=10,AB=CD=12,∠ABC=∠ANC.
又,
∴C(10,0),

∴,即.
∴,即.
过点P作FG⊥x轴,交DA延长线于点F,作D'G⊥FG于点G,过P作WV//x轴,作C'W⊥WV于点W,作CV⊥WV于点V.
∵直线AB的表达式为:,设点
∴,.
∵ 点C,D同时绕点P顺时针旋转得到点,,
∴PD=PD',PC=PC',∠DPD'=∠CPC'=90°.
易证:△DFP≌△PGD',△CVP≌△PWC',
∴,.,.
∴,即,
,即;
,.
∴,

.
①当∠C'BD'=90°时,

整理得
解得:.
∴.
②当∠BC'D'=90°时,

解得:m=3.6,
∴.
③当∠C'D'B=90°时,

解得:m=10.8,
∴.
综上所述:当为直角三角形时,BP的长为6或或或18.
【分析】(1)利用旋转的性质和正方形的性质可证得,利用全等三角形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2)连接,利用旋转性质和菱形性质可证得,可得,.过点作,交BC于N,交DA的延长线于点M,可证得,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求得NG的长,和,从而可得CG.再利用平行线的判定得EF//MN,利用平行线性质得EF⊥CG.于是可求四边形的面积.
(3)以以B为坐标原点,BC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可求得点C,A,D的坐标.过点P作FG⊥x轴,交DA延长线于点F,作D'G⊥FG于点G,过P作WV//x轴,作C'W⊥WV于点W,作CV⊥WV于点V.设点P坐标,根据旋转的性质证得△DFP≌△PGD',△CVP≌△PWC',可得,.,.于是可表示出F,V,W,C的坐标,从而计算出点C'和D'的坐标,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表示出BC'2,BD'2,C'D'2,分∠C'BD'=90°时,∠BC'D'=90°时,∠C'D'B=90°时三种情况利用勾股定理建立关于m的方程,求出m即可得到BP的值.
17.【答案】(1)12
(2)证明:设BN=m,DM=n,
由(1)可知,MN=BN+DM=m+n,
∵∠B=90°,tan∠BAN=,
∴tan∠BAN== ,
∴AB=3BN=3m,
∴CN=BC﹣BN=2m,CM=CD﹣DM=3m﹣n,
在Rt△CMN中,由勾股定理得:(3m)2+(3m﹣n)5=(m+n)2,
整理得:3m=3n,
∴CM=2n﹣n=n,
∴DM=CM,
即M是CD的中点;
(3)8
【知识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旋转的性质;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解答】解:(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B=CD=AD,∠BAD=∠C=∠D=90°,
由旋转的性质得△ABE≌△ADM,
∴BE=DM,∠BAE=∠DAM,
∴∠BAE+∠BAM=∠DAM+∠BAM=∠BAD=90°,即∠EAM=90°,
∵∠MAN=45°,
∴∠EAN=90°-45°=45°,
∴∠MAN=∠EAN,
在△AMN与△AEN中,
∵AM=AE,∠MAN=∠EAN,AN=AN,
∴△AMN≌△AEN(SAS),
∴MN=EN,
∵EN=BE+BN=DM+BN,
∴MN=BN+DM,
在Rt△CMN中,由勾股定理得,
则BN+DM=10,
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x,则BN=BC-CN=x-6,DM=CD-CM=x-8,
∴x-6+x-8=10,
解得x=12,
即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2;
故答案为:12;
(3)如图,延长AB至点P,使BP=BN=4,过点P作PQ∥BC,交DC的延长线于点Q,延长AN交PQ于点E,连接ME,
∵PQ∥BC,AD∥BC,
∴AD∥PQ,
又AP∥DQ,
∴四边形APQD是平行四边形,
∵AD=AP=AB+BP=16,∠D=90°,
∴平行四边形APQD是正方形,
∴PQ=DQ=16,
设DM=a,则MQ=16-a,
∵PQ∥BC,
∴△ABN∽△APE,
∴,
∴,
∴EQ=PQ-PE=,
由(1)得EM=PE+DM=,
在Rt△QEM中,由勾股定理得EQ2+MQ2=ME2,
即,
解得a=8,
即DM=8.
故答案为:8.
【分析】(1)由正方形性质得AB=CD=AD,∠BAD=∠C=∠D=90°,由旋转得△ABE≌△ADM,则BE=DM,∠BAE=∠DAM,推出∠MAN=∠EAN,从而用SAS证出△AMN≌△AEN,得MN=EN,由线段的和差及等量代换得MN=BN+DM,在Rt△CMN中,由勾股定理算出MN=10,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x,则BN=BC-CN=x-6,DM=CD-CM=x-8,从而可建立关于x的方程,求解即可解决此题;
(2)设BN=m,DM=n,由(1)可知,MN=BN+DM=m+n,在△ABN中,利用∠BAN的正切函数得AB=3BN=3m,然后根据正方形的各边相等及线段的和差得CN=BC﹣BN=2m,CM=CD﹣DM=3m﹣n,在Rt△CMN中,由勾股定理建立方程可得3m=3n,从而可求出CM=n,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即可得出结论;
(3)延长AB至点P,使BP=BN=4,过点P作PQ∥BC,交DC的延长线于点Q,延长AN交PQ于点E,连接ME,首先证出四边形APQD是正方形,得PQ=DQ=16,设DM=a,则MQ=16-a,由平行于三角形一边得直线截其它两边,所截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得△ABN∽△APE,由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建立方程可求出PE的长,从而可求出EQ的长,由(1)得EM=PE+DM=,在Rt△QEM中,由勾股定理建立方程可求出a的值,从而此题得解.
18.【答案】(1)解:
(2)解:在上截取,使,连接.
,,




∵四边形是菱形,
∴,,
,,




(3)解:过点作的垂线交的延长线于点,如图所示:
设菱形的边长为,


∵四边形ABCD是菱形, ,
∴,

∴在中,,

∴.

∴由(2)知,.


,即,

在上截取,使,连接,作于点O.
由(2)知,,
∴,
∵,
∴,
∴.
∵,
∴,
∴.

【知识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 【解答】解:(1)过点F作交延长线于H,
∴,
∴,,
∴,
在和中
∴,
∴,,
∵四边形是菱形,,
∴四边形是正方形,
∴,
∴,
∴,
∴.
故答案为:
【分析】(1)过点F作交延长线于H,证明,得,,证明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得,于是可证得,,再由∠DCH=90°,可得结论.
(2)在上截取,使,连接.证明,可得.再根据菱形的性质可证得∠BCD的度数和BN=BE.由BN=BE可求∠ANE的度数,利用∠ECF-∠BCD即可求∠GCF的度数.
(3)过点作的垂线交的延长线于点,设菱形边长为,根据 可表示出DG和CG;根据菱形对角的性质得∠ADP=60°,于是可求PD和AP的度数;根据和(2)的结论可得∠GCF=90°=∠P,于是可证.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得CF的长;在上截取,使,连接,作于点O.可得,从而求得NE长.证明等腰三角形BNE,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和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得BE以及CE长,即可得结论.
19.【答案】(1)证明:∵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BF=∠C=90°,AB=BC,
∵AF⊥BG,
∴∠APB=90°,
∴∠BAF=∠CBG=90°-∠ABG,
在△ABF和△BCG中,

∴△ABF≌△BCG(ASA),
∴AF=BG.
(2)解:如图,作EM⊥DC于点M,交FH于点J,作HN⊥BC于点N,交EM于点I,则∠EMC=∠HNB=90°,
∵四边形ABCD是矩形,AB=4,BC=8,
∴∠A=∠B=∠C=∠D=90°,AD∥BC,
∵∠B=∠C=∠EMC=90°,
∴四边形EBCM是矩形,
∴EM=BC=8,EM∥BC,
∴EM∥AD,
∵∠A=∠B=∠HNB=90°,
∴四边形ABNH是矩形,
∴HN=AB=4,∠AHN=90°,
∴∠HIJ=∠AHN=90°,
∵EG⊥FH于点P,
∴∠EPJ=90°,
∴∠NHF=∠MEG=90°-∠EJH,
∵∠HNF=∠EMG=90°,
∴△HNF∽△EMG,

∴EG=2HF,
∵EG HF=48,
∴2HF HF=48,
解得:(负值舍去)
故HF的长是.
(3)解:理由:作AH⊥BC于点H,DM⊥BA交BA的延长线于点M,设AF⊥DE于点G,则∠AHB=∠AHF=∠M=90°,
∵四边形ABCD是菱形,∠ABC=60°,AB=6,
∴AD=BC=AB=6,AD∥BC,
∴∠DAM=∠B=60°,
∴,,

 
,,

 

当点E在线段AB上,且BE=4,则AE=AB-BE=6-4=2,
∴EM=AE+AM=2+3=5,
∴,
则∠AGD=90°,

∴,
∴,
∵∠HAD=∠AHB=90°,
∴∠FAH=∠ADG=90°-∠DAF,
∴,
则,

当点E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且BE=4,则AE=AB+BE=6+4=10,如图,设AF⊥DE于点L,
∴EM=AE+AM=10+3=13,
∴,
则∠AGD=90°,

∴,
∴,
∵∠HAD=∠AHB=90°,
∴∠FAH=∠ADL=90°-∠DAF,
∴,
则,

综上所述,线段FC的长为或.
【知识点】三角形的综合;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分析】(1)由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可得∠ABF=∠C=90°,AB=BC,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可得∠BAF=∠CBG,根据两角及其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全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即可证明;
(2)作EM⊥DC于点M,交FH于点J,作HN⊥BC于点N,交EM于点I,根据矩形的四个角是直角,对边平行可得∠A=∠B=∠C=∠D=90°,AD∥BC,根据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可得四边形EBCM是矩形,根据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可得EM=BC=8,EM∥BC,根据平行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互相平行可得EM∥AD,根据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可得四边形ABNH是矩形,根据矩形的四个角是直角,对边相等可得HN=AB=4,∠AHN=90°,推得∠HIJ=∠AHN=90°,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可得∠NHF=∠MEG,根据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学相似三角形可得△HNF∽△EMG,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之比相等可求得EG=2HF,即可求解;
(3)作AH⊥BC于点M,DM⊥BA交BA的延长线于点M,根据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对边平行可得AD=BC=AB=6,AD∥BC,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得∠DAM=∠B=60°,根据特殊角的锐角三角函数可得,,
 
,分两种情况讨论:当点E在线段AB上,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求出DE的值,根据三角形的面积求得AG的值,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求出DG的值,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可求得FH的值,即可求解;当点E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求出DE的值,根据三角形的面积求得AL的值,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求出DL的值,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可求得FH的值,即可求解.
20.【答案】【解答】解:活动探究:是等边三角形,理由如下:
∵菱形中,,
∴,,
又∵,
∴,
∴,
∴,
∴是等边三角形;
尝试实践:过点F作,
∵是菱形的对角线,

∵,
∴,
∴是等边三角形,,
∴,
又∵
∴,
又∵,
∴,
∴,
∴,
∴,
∴是等边三角形;
拓展应用:过点E作于点H,
∵,
∴,
又∵是菱形,
∴,
∴,
又∵是的中点,
∴,
又∵,
∴,
由(1)可得,
∴,
又∵,
∴,
设,
∵,,
∴,
∴,即,
解得:,即,
过点A作于点N,
则,,
∴,
∴,
又∵是等边三角形,
∴.
【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勾股定理;菱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
【解析】【分析】活动探究:根据菱形的性质得到,即可判断的形状;
尝试实践:过点F作,利用“ASA”证明,即可得到结论;
拓展应用:过点E作于点H,则有,即可得到,设,根据,求出,然后点A作于点N,然后根据勾股定理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题即可.
21.【答案】(1)解:∵在中,
∴BC=

∴BD2+CD2=25=BC2
∴△BCD是直角三角形
∴和是共边直角三角形.
(2)解:如图,连接AE,DE,
∵E点是BC中点
∴AE,DE分别是Rt△ABC和Rt△DBC斜边上的中线
∴AE=BC,DE=BC,
∴AE=DE
∴△ADE是等腰三角形
∵F点是AD中点
∴EF⊥AD;
(3)解:作DN⊥AB,DM⊥AC的延长线于M点,
∵∠BAC=90°
∴四边形ANDM是矩形
∴∠NDM=90°
∴∠NDC+∠CDM=90°
又∠BDC=90°
∴∠NDC+∠BDN=90°
∴∠BDN= CDM
∵∠BND=∠CMD=90°,BD=CD
∴△BDN≌△CDM
∴DN=DM,
∴平分.
【知识点】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分析】(1)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C的长,再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证明BD2+CD2=BC2,可证得△BCD是直角三角形,据此可证得结论.
(2)连接AE,DE,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证得AE=DE,再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证得结论.
(3)作DN⊥AB,DM⊥AC的延长线于M点。易证四边形ANDM是矩形,利用矩形的性质可得到∠NDM=90°,利用余角的性质可证得∠BDN= CDM;再利用AAS可证得△BDN≌△CDM,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证得DN=DM,然后利用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可证得结论.
22.【答案】(1)解:四边形是正方形,
,,

由旋转可知,

(2)解:仍然成立,
如图,过点作交的延长线于点,则,
四边形是正方形,
,,
,,
由旋转的性质可知,,


≌.
,.
,即.






如图,过点作交的延长线于点,则,
四边形是正方形,

,.
由旋转的性质可知,,


≌,
,.

即.

又,



(3)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勾股定理;正方形的性质;旋转的性质;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解答】如图,
过点作交的延长线于点,则,
四边形是正方形,
,,
,,
由旋转的性质可知,,


≌.
,.
,即.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分析】(1)利用正方形的性质可得AB=AD,∠A=90°,求得∠ADB=∠ABD=,利用旋转的性质可得∠BDF=90°,于是得到∠ADF=∠BDC=∠ADB=45°.
(2)如图2,过点F作FG⊥CD交CD的延长线于点G,从而∠FGD=90°,利用正方形的性质可得∠C=∠ADC=90°,BC=CD,根据旋转的性质可知EF=BE,∠BEF=90°,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FG=EC,EG=BC=CD.从而得FG=DG.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如图3,过点F作FG⊥CD交CD的延长线于点G,从而∠FGD=90°,利用正方形的性质可得∠C=∠ADC=90°,BC=CD,根据旋转的性质可知EF=BE,∠BEF=90°,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FG=EC,EG=BC=CD.求得FG=DG.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3)利用正方形的性质得到∠C=∠ADC=90°,BC=CD,根据旋转的性质可知EF=BE,∠BEF=90°,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FG=EC,EG=BC=CD.从而得FG=DG.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23.【答案】(1);;
(2)证明:如图②中,设,则,∴.
由折叠可得,,.
∵四边形是矩形,∴,
∴四边形是矩形,,∴,
∴,即,∴,
∴,∴,
∴四边形为矩形.
(3)6
【知识点】矩形的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定义新运算;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解答】(1)根据折叠的性质可得:DG=HG,GH=CH,
∴DG=GH=CH,
设HC=x,则DG=GH=x,
∵∠DGH=90°,
∴DH=,
∴DC=DH+CH=,
解得:x=,
∴,
故答案为:GH、DG;;
(3)将矩形沿用(2)中的方式操作1次后,得到一个“矩形”;
将矩形沿用(2)中的方式操作1次后,得到一个“矩形”;
将矩形沿用(2)中的方式操作1次后,得到一个“矩形”;
∴将矩形沿用(2)中的方式操作3次后,得到一个“矩形”;
∴n=6,
故答案为:6.
【分析】(1)设HC=x,则DG=GH=x,再结合DC=DH+CH=,求出x=,最后利用正切的定义求解即可;
(2)先证出可得,化简可得,再将数据代入求出,再求出,即可得到四边形为矩形;
(3)先求出将矩形沿用(2)中的方式操作3次后,得到一个“矩形”,再求出n的值即可.
24.【答案】(1)证明:和是等边三角形,
,,,


≌;
(2)解:是等边三角形,沿翻折得到,
是等边三角形,
同理可知:≌,
故答案为:;
证明:如图,
作,交于,
是等边三角形,




由知:≌,
,,




(3)解:,


和是等边三角形,




,,
≌,

设,

线段沿翻折得到线段,







【知识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三角形的综合
【解析】【分析】(1)根据 和是等边三角形,得,,,利用SAS可得解;
(2)①≌,由翻折性质得≌.
②作,交于, 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 ,由①得≌,从而证得,因此,从而得证;
(3)结合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利用SSS得≌,因此,设,,得,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得证.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