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过程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是整体感知教材:1.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材料,了解课文相关的历史内容。2.朗读课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3.翻译课文。第二课时的内容重点是研习文本,理解分析其说理和论证的结构,了解王安石改革的政治斗争情况。所以选择第二课时内容作为议论文教学案例的重点。
一、课前准备
(一)学情分析
学生对北宋王安石的生平、熙宁变法的时代背景、变法的内容、变法的施行的情况不是很了解,这对课文的学习和掌握有些影响。故在教学前,先有针对性的以家庭作业的形式交给学生一个预习任务,借助各种能用的途径去搜集相关材料。这样,有利于学生课前掌握一些教学的相关内容、讯息,也有利于课上互相交流,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习的内容。
(二)预习的设计
主要体现为相关材料的搜集、准备。
(三)要求课前搜集的主要材料
(1)王安石的生平。
(2)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3)变法的内容。
(4)实施的情况和结果。
(四)课文内容预习
(1)结合课文下的注音注释,连贯流利的朗读课文。
(2)试翻译课文。
二、教学设计
(一)目标
(1)顺畅的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了解积累课中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弄明白文中双方的观点和表达,探究文章中所涉及的讯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分析论辩结构
(三)教学方法:研读、探究
(四)课时设计: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入题
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明月何时照我还。”大家知道它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诗。同学们,谁还知道王安石的一些情况?
二、让学生课堂交流其所搜集的材料,上讲台朗读其搜集的材料。
(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封荆国公,北宋抚州临川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少怀大志,博学多思,随父宦游各地,目睹了北宋“民劳财匮”的社会状况,在哲学、经济、教育、伦理等方面,提出了一个“荆公新学”的完整的思想体系,为后来的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22岁中进士后,在近30年的地方官生涯中,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推行改革措施。1059年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了全面改革的主张,为熙宁改革构画了蓝图。1069—1076两度为相,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政治思想。王安石被列宁赞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熙宁新法—北宋中期,因军队不断扩充,官僚机构不断庞大,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土地严重集中在大地主阶级手里,农民赋税严重,阶级对立严重,甚至爆发农民起义;辽和西夏仍威胁北宋的国家安全,每年负担沉重的“岁币”。1068年,熙宁元年,为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不顾守旧势力的阻挠,发动和领导了一场以“理财”、“整军”为中心,以“富国强民”为目的,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的社会变革运动,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史称“熙宁新法”。
(3)【挂出图表】变法的措施、内容、目的、作用
名称 内容 目的和作用
青苗法 每年青黄不接时,官府向农民提供种子或贷款。收获后,农民以20%的利息偿还。 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盘剥,并能增加财政收入。
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贵族,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了政府收入。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赋税。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生产。
保甲法 把农村人户以保、大保为单位编订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也可以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4)新法的实施情况。推行了十几年,各地兴修水利一万多处,农业有所发展,政府收入有所增加。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新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三、范读,疏通字词音义
( 辟邪说 难壬人 胥怨 不恤 膏泽)
四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全班通读全文。
研习
逐句逐段指定学生尝试翻译,理解段意。(指定多人进行)
研习
串段成篇,掌握文意。(全班参与)
七、概括各段意思和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1自然段:交代写信缘由。
第2自然段:驳斥司马光的指责。
第3自然段:分析所谓“天下怨谤”的原因,并表达对士大夫保守思想的不满。
第4自然段:书信的结束语。
第二课时
一、古代书信的题目
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我们今天学的《答司马谏议书》的标题要解释为什么?(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二、流畅地串读全文,明确文章内容。
三、探究活动
读课文第一段,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探究问题。学生交流。
王安石认为他和司马光在议事上意见常不一致的原因是什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为什么起初只想简单地写回信?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后来为什么改变主意,详写了回信?表现王安石什么态度?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鲁莽)(慎重,礼貌)
四、研习第二段,试分析本段内容层次。
层,前两句,找准议论的切入点—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的问题。
层,第三句,引出敌论—所谓“侵官、生事、争利、拒谏、致怨”。
层,第四句,用四个“不为……”的判断句一一驳斥敌论。
层,末句,对“致怨”一说不屑置辩。
五、研习第三段,回答问题。
王安石指出皇上想要改变的是什么状况?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司马光认为实施变法时,出现了什么情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天下“怨谤”,众“汹汹然”;“侵官、生事、争利、拒谏”)
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新法的实施遭到了反对,王安石的态度是什么?
(坚持变法,义无反顾—“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王安石高瞻远瞩,奉命变法,为国效力,不畏阻挠,我们可以从他的诗中找到含有这层意思的诗句是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根据图表,回答问题。(再次挂出图表)
名称 内容 目的和作用
青苗法 每年青黄不接时,官府向农民提供种子或贷款。收获后,农民以20%的利息偿还。 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盘剥,并能增加财政收入。
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贵族,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了政府收入。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赋税。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生产。
保甲法 把农村人户以保、大保为单位编订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也可以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问:你认为王安石变法“致天下怨谤”、众“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拓展题
王安石为什么敢于义无反顾地推行新法?【该题较难,允许讨论,然后综合】
(奉命变法:“上乃欲变之……助上以抗之”。程序合法:“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目的明确:“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已有先例:“盘庚之迁……盘庚不以怨者故改其度”。经过了斟酌比较:“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七、分析第三段的层次,并概括各层意思。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指出士大夫的现状: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并分析众“汹汹然”的原因。
“盘庚之迁……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列举史实论证“熙宁变法”的正确性。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则非某之所敢知”——以退为进,用假设来反驳,并委婉表明决绝的态度。
作业
熟读课文,梳理文意。
家庭作业:课后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