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年 级:高二
学 科:语文(统编版)
学习任务一:梳理文脉,欣赏周密、匀称之结构
学习任务二:鉴赏语言,体味科学、严谨之文风
学习任务三:探取精微,理解深刻、辩证之思想
学习任务一:梳理文脉,欣赏周密、匀称之结构
1.本文虽然只有一段,但结构非常完整,论证非常周密。作者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文章。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思路把文章内容层次划分出来。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第二部分,从“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到“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第三部分,从“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一直到文章结束。
学习任务一:梳理文脉,欣赏周密、匀称之结构
2.白居易《新乐府序》云:“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本文结构也体现了这一特点,显现出匀称之美。同学们尝试着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学习任务一:梳理文脉,欣赏周密、匀称之结构
开篇就是标题之问,接着在提出论点之前,两个设问劈面而来,引人注目和思考,“当如爆竹,骤响易彻”(谢榛《四溟诗话》卷一)。
文章结尾显示出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强国、担负国际主义伟大义务的崇高理想和宏伟抱负,“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谢榛《四溟诗话》卷一),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力量。
正文在论述认识的两个阶段时,第一个阶段用了先叙述再概括的方法,第二个阶段则用了先概括再叙述的方法,使结构呈现巧妙对称与变化摇曳之美。
学习任务一:梳理文脉,欣赏周密、匀称之结构
毛泽东的文章极富有论证艺术,语言表达非常准确、严密,同学们能在文中找出具体的句子加以分析吗?
1.“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
学习任务二:鉴赏语言,体味科学、严谨之文风
1.“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
学习任务二:鉴赏语言,体味科学、严谨之文风
1.“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
学习任务二:鉴赏语言,体味科学、严谨之文风
2.“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学习任务二:鉴赏语言,体味科学、严谨之文风
2.“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学习任务二:鉴赏语言,体味科学、严谨之文风
毛泽东曾说“一切自然、社会和人的思想都是矛盾的统一”,本文最深刻之处就在于在矛盾中具体分析,在统一的表面揭示矛盾,在矛盾中揭示其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面转化——这就是辩证法的思维方式。
下面,我们摘取文章中的某些句子,同学们分小组合作探究:作者是如何运用辩证分析法的。
学习任务三:探取精微,理解深刻、辩证之思想
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学习任务三:探取精微,理解深刻、辩证之思想
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作者提出论点,不是简单地宣布,而是以设问的方式从分析中抓住了矛盾的两个方面:“天上掉下来的”是客观唯心主义,“脑子里固有的”是主观唯心主义。正确的思想既不完全从客观来,也不完全从主观来,而是从实践中来。实践是人的主观作用于客观,把主观与客观的矛盾统一起来的过程。
学习任务三:探取精微,理解深刻、辩证之思想
2.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
学习任务三:探取精微,理解深刻、辩证之思想
在分析正确思想形成的过程中,文章又揭示了“思想”这个范畴存在的矛盾。
在这个矛盾分析中,两个阶段也并不是平衡的,其全部过程就是在矛盾中互相转化的过程:“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而且不是一次性的,“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在层层的矛盾分析中,结论就顺理成章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学习任务三:探取精微,理解深刻、辩证之思想
学习任务三:探取精微,理解深刻、辩证之思想
从哲学高度理解文章的理论价值,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立身处世上明辨是非,具体分析,少犯错误,努力奋斗,以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
1.根据以下材料分析本文写作的现实针对性,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分析我们国家这一时期的政策调整有什么特点。
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导展开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活动,强调通过高速度增长,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提高生产力水平。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又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场左倾冒进主义思想主导的大跃进,使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遇重大挫折。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把工业生产指标和建设规模降到确实可靠的水平上,使国民经济发展态势明显好转,社会主义建设重新纳入快速增长的轨道。
2.请围绕本文所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写一则读后感,谈谈自己阅读重大理论文章的收获。
作业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课题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中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6月第1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主要观点,梳理论述思路,欣赏文章结构周密匀称之美。 2.分析具体词句,体味文章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的周密谨严和完整匀称的特点。 2.以具体的段落句子为例赏析文章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 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努力学习经典理论著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是提高我们的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通过三个学习任务,来获得思想启迪,提升我们的思维品质。 学习任务一:梳理文脉,欣赏周密、匀称之结构 1.本文虽然只有一段,但结构非常完整,论证非常周密。作者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文章。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思路把文章内容层次划分出来。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文章开篇立论,说明人的正确思想来自三项实践,这是文章的核心论点。 第二部分,从“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到“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这是文章的论述主体,具体论证分析了认识的两次飞跃和两次飞跃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 第三部分,从“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一直到文章结束。作者根据党内某些同志思想认识的现实情况,提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教育的必要性,并说明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强国、担负国际主义伟大义务的重要意义。 2.白居易《新乐府序》云:“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本文结构也体现了这一特点,显现出匀称之美。同学们尝试着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开篇就是标题之问,接着在提出论点之前,两个设问劈面而来,引人注目和思考,“当如爆竹,骤响易彻”(谢榛《四溟诗话》卷一),开篇一下子就把读者引入到了对正文的思考阅读中,可谓大气磅礴,统摄全篇。 文章结尾显示出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强国、担负国际主义伟大义务的崇高理想和宏伟抱负,“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谢榛《四溟诗话》卷一),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力量。 正文在论述认识的两个阶段时,第一个阶段用了先叙述再概括的方法,第二个阶段则用了先概括再叙述的方法,使结构呈现巧妙对称与变化摇曳之美。 全文的结构形式,可谓“凤头、猪肚、豹尾”,起头精警如霹雳炸响,中间如大河奔流浩荡,结尾如余音不绝,久久回荡(吴开有《博大而又简练 精深而又浅显——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艺术美》)。如此精巧、周密、匀称的艺术结构就像一首精美的诗,既浑然一体,又曲折多姿。 学习任务二:鉴赏语言,体味科学、严谨之文风 毛泽东的文章极富有论证艺术,语言表达非常准确、严密,同学们能在文中找出具体的句子加以分析吗? 1.“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 作者说第一个阶段的认识要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看看能否得到预期的成功。在检验的过程中,作者强调在社会斗争中实践失败了,这并不一定是因为思想不正确。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用了准确恰当的关联词,包括转折、因果等,指明先进势力这一方如果失败了,那也是暂时的失败,最终一定会胜利的。 同时,“一般的说来”“特别是”“在社会斗争中”“有时候”“有些”“暂时”“总有一天”等一系列词语在程度上、范围上、时间上、性质上等各方面做了科学的约束和限定,这些表达使得论述的语言既客观严谨又乐观积极。 2.“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只有”“只是为了”和两次“此外再无别的”看似重复的用词,却表达了不同的深层内涵。作者在这里清楚地说明了两次飞跃的关系。第一次飞跃是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第二次飞跃是把第一个阶段里形成的思想放到实践中去检验,由思想再到存在的阶段。因为第二次飞跃能检验第一次飞跃中获得的思想是否正确,而且再没有其他的检验办法,这就体现了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 我们认识世界的唯一目的就是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的这个社会实践又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来指导,这体现了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性。 作者在这里又用了强劲的语气和透彻的分析,使得论述既有力量又很缜密。 学习任务三:探取精微,理解深刻、辩证之思想 孙绍振先生在一篇文章里写到: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其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立人的意义当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宗旨。它在矛盾分析中提出问题,体现着实践真理论和辩证分析的最高境界。该文入选语文课本,其意义不仅仅在于重温当年反对教条主义的历史,实际上更是为青少年确立实践真理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同学们,毛泽东的这篇文章,不仅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能让我们新一代从中学习“实践真理论”的观念和辩证分析的方法。因此我们要从哲学高度来认识这篇文章划时代的重大意义。毛泽东曾说“一切自然、社会和人的思想都是矛盾的统一”,本文活的灵魂就在于在矛盾中具体分析:在统一的表面揭示矛盾,在矛盾中揭示其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面转化——这就是辩证法的思维方式。 下面,我们摘取文章中的某些句子,同学们分小组合作探究:作者是如何运用辩证分析法的。 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作者提出论点,不是简单地宣布,而是以设问的方式从分析中抓住了矛盾的两个方面:“天上掉下来的”是客观唯心主义,“脑子里固有的”是主观唯心主义。正确的思想既不完全从客观来,也不完全从主观来,而是从实践中来。实践是人的主观作用于客观,把主观与客观的矛盾统一起来的过程。 2.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 在分析正确思想形成的过程中,文章又揭示了“思想”这个范畴存在的矛盾:“感性认识”还不是思想,要积累得足够多,由量变到质变,才变成“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到此,矛盾分析并没有结束,新的矛盾提出来了:思想是有了,但还是没有经过检验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理论,其正确性只能由实践证明。毛泽东概括人的社会实践,除了生产斗争、阶级斗争,还特别增加了科学实验。这是因为哪怕是自然科学的理论,即使取得了理论上如数学上的证明,在没有得到实验证明之前,都只能是假说。实践可能证实,也可能证伪。 人们在实践中形成了思想,这只是认识的第一阶段,只是矛盾的一个方面,矛盾的另一方面在于,形成的思想、经验还可能是错误的,因而要“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这是认识的第二阶段,其特点与第一阶段由客观到主观相反,是从主观到客观。 在这个矛盾分析中,两个阶段也并不是平衡的,其全部过程就是在矛盾中互相转化的过程:“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而且不是一次性的,“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在层层的矛盾分析中,结论就顺理成章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结语:同学们,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批评当时的某些同志不懂辩证法,不理解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如今,这篇文章入选教材,我们不能把它仅仅当作普通的议论文来学习,我们更要从哲学高度理解文章的理论价值,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立身处世上明辨是非,具体分析,少犯错误,努力奋斗,以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