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眼中有风景,笔下是美文”
设计人 学校
年级/册次 八年级下册 单元 第五单元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要求学生“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与交流中”要求学生能 “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学情分析】
1.分享自己的游记,跟同学讲明其游踪、胜景,以及作者所呈现的言语特点和表达的情思。
2.数据分析(测试样本为1个教学班,共计37位学生)
(1)言语形式:60%的学生可以讲清楚游踪和景物的特点,但仅有34%的同学能从精准的词语、多变的句式、丰富的修辞、恰当的表达方式上进行细致地分析。
(2)情感表达:85%的学生对游记的内容仅停留在游踪梳理,不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一个游记单元,是一个颇具新意的设计。本单元安排了四篇风格、写法各异的游记,有助于学生通过集中学习,了解游记这一文体。这一安排贯彻了从八年级上册教材开始的“文体学习”的主线。这几篇游游记都是比较新的课文,对教师的
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比较广阔的空间。
选入本单元的几篇游记所写的景物各有特点,或雄浑壮美(《壶口瀑布》),或奇绝险远(《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或威严瑰奇 (《登勃朗峰》),或纯净自然((一滴水经过丽江》)。写法更是各具特色。
《壶口瀑布》视角独特,表现黄河壶口瀑布的奇景,既有整体观照,也有细节刻画,描写景物,表达情感,写法比较典型。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写作者“游览”冰塔林的经历,生动地表现出作者置身于这些难得一见的景物之中的身体感觉和心理感受,语言并不华丽,却很能打动读者。
《登勃朗峰》先以散文笔法写登山过程中所见的勃朗峰景色,后以小说笔法写匪夷所思的“登山”过程,相辅相成,独具异趣。
《一滴水经过丽江》可以算是游记中的 “异类”,不写人的“游览”而写水的“经 历”,用一滴水从融化成形到汇入大江的过程,串起了丽江的景物与建筑、人文与地理、历史与现实,感情饱满而含蓄,颇耐咀嚼。
【单元目标】
语言目标
1.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2.通过圈画时间、地点转换的关键词语,把握游踪,学习游记的写景角度和方法;
3.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初步把握不同游记作品中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
二、思维目标
1.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景、人、事的感悟与思考。
2.通过研读景与情、景与理融通的语句或段落,把握游记组材与主题的关系,提升分析整合能力。
三、价值目标
选择最富特征和感受最深的景物,思路清晰,主次分明地记录一次游览经历;
【情景任务】
正值春暖花开时节,学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亲近自然,决定举办“我的游记我来说”活动,激发学生向大家分享自己欣赏过的美景,请同学们向学校公众号积极投稿。
【单元课时安排】
第一课段:三课时“理游踪”
第二课段:第二课时“赏美景”
第三课段:二课时“悟情思”
第四课段:二课时“写游记”
教学实施
第一课段 理游踪
课时安排: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所至、所见、所闻)
2.通过圈画时间、地点转换的关键词语,把握游踪,学习游记的写景角度和方法;
【课堂学习】
任务一:初识“游记”
“游记”的定义:游记是记述游览经历和感受的文章。
内容:一般记述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社会生活等。
分类:记述型游记/抒情型游记/写景型游记/说理型游记
三要素:所见、所至、所感
任务二:小组合作,理游踪
【教师导语】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相信许多同学都有过或近或远的旅游经历,有时可能还会携带一份旅游攻略,借鉴别人的经验,让自己的出游不留遗憾。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四位作者走进他们的旅游世界
【预设操作方法】
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组重点阅读其中一篇文章;
独立阅读,筛选相关信息,进行圈点勾画,完成思维导图;
组内交流、讨论,整合意见。
【方法点拨】
学生默读《壶口瀑布》,圈画重要信息,可进行提示性批注,如时间、位置等。
第一次 第二次
观景时间
观景位置
观景视角
观景特点
观景体验
明确
第一次 第二次
观景时间 雨季 枯水季节
观景位置 河滩 河心
观景视角 俯视(单一视角) 俯视---仰视---视线由上至下,又由下而上---平视---俯视(定点观景,视角变换)
观景特点 像一锅正沸着的水,水汽扑面,涛声震耳 大水,如泉,成溪,如丝如缕……所有水的形态;河底巨石
观景体验 可怕、急慌慌、心不住地跳 从从容容,陷入沉思
【教师导语】:“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是一个状语,一个“在”字更强调“我”的存在,说明这篇文章可能在暗示我们,既要关注写景,更要关注作者独特的个人体验。请同学们默读全文勾画出文中我的身体状况的句子,并完成下列表格。
立足点 角度 见闻 身体情况 感受
走向各拉丹东 远眺 高峻,变化多端的各拉丹东主峰 雄伟、神秘
冰峰、冰河、人的身影、天地 手生冻疮,连夜高烧、不思饮食
接近冰山 近看 尾椎骨折断,腰椎错位,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我要死了” 赞美自然
风声、雪粒、冰山裂纹、褶皱 温暖、被震撼
再入冰河 静听 似乎已经衰竭,心想长眠于此吧
明确答案:
立足点 角度 见闻 身体情况 感受
走向各拉丹东 远眺 高峻,变化多端的各拉丹东主峰 雄伟、神秘
草坝子、冰河、砾石堆 四顾 冰峰、冰河、人的身影、天地 手生冻疮,连夜高烧、不思饮食 虔诚,感叹自然伟大
接近冰山 近看 冰山的各种图案 尾椎骨折断,腰椎错位,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我要死了” 赞美自然
置身冰窟 细看 风声、雪粒、冰山裂纹、褶皱 温暖、被震撼
再入冰河 静听 坚冰之下的流水声 似乎已经衰竭,心想长眠于此吧 想象长江故事
【教师导语】阅读《登勃朗峰》,请同学们运用游记的方法,以地点的转移找到作者的游踪。
明确作者游踪:
马蒂尼——黑首——经隧道——v形山口——拾级而上——勃朗峰——阿冉提村——下山——沙蒙尼旅馆
【教师导语】请同学们慢读《一滴水经过丽江》,圈出这滴水在何时、何地以及看见了何物?最好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并完成下列表格。
何时 何地 何物
明代 玉龙雪山 丽江坝、森林、田野、村庄
好几百年前 驿道、村庄、草甸、落水洞 松树、杉树、杜鹃花、象山、狮子山、笔架山
如今 黑龙潭 亭台楼阁、花、树、玉龙雪山
进城 四方街、纳西人院子 古城、柏树、房屋、老街、银器小店、玉器店、字画店、兰花
出城 城外果园和田地 星光、薄云、月亮
黎明 金沙江
第二课段 赏美景
课时安排:二课时
【学习目标】
通过圈画批注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分析文章的描写美;
反复品味文中语言,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体会作者的风格特点。
【课堂学习】
任务:在游览过程中,作者哪些所见所闻,这些景或人有何特点 运用了哪些手法 体现出语言怎样的特点
【方法指导】写景手法赏析角度
视角变化:仰视、俯视、平视、远眺等等。
用词:四字词,叠词,口语化的词,生动形象的词,精准表达的词,幽默活泼的词,情感色彩浓烈的词,典雅凝练的词等。
句式:对称句式,长短句结合,独词成句,独句成段,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句式选用。
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等。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
其他:标点符号如破折号、省略号、问号的妙用,对比手法,虚实结合,引用资料和名言等。
【预设操作方法】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全班汇报
《壶口瀑布》
(1)采用原文与改文比较鉴赏的方式,重点品读第3段文字中的动词、叠词和色彩词,品味用词之精准。
原文: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
堆堆白雪。
改文: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撞向石壁,黄浪霎时碎成白雪。
学生读原文,教师读改后文字。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比较中,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关注:
动词的拟人化,使瀑布具有人的动作特点与力量。如:挤、撞、推推搡搡、前呼后拥等。
叠词的节奏感和音韵美,表现出瀑布的雄壮气势。如:排排、堆堆等。
色彩词的变化带来的视觉冲击,传达出瀑布的速度与力量。如:黄浪、白雪。
(2)采用朗读辨析的方法,重点品读第5段文字中的动词和叠词。
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切: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剁:用刀向下砍。可进行男女生分读。
重点体会动词的力度,以及叠词与动词的关联,如“齐齐”对应“切”,“寸寸”呼应“剁”,并由此体会作者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正是为了展现河水的力量。
(3)采用细读辨析的方式,重点品读第4段文字中两组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
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并思考句式运用之妙,交流分享。预设:
三个常用于写人的四字短语带一个“的”字,句式短促急骤,既具有人的情态,又突出了画面的动态。
三个短句,分别描写泉、溪、漩涡三种细小的水的情态。每句均由两个结构相同的短语组合而成:一个动词短语与一个拟声词短语,句式匀称,语言典雅,表现出溪流的多姿多态。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教师导语】本文描写了作者游览冰塔林时难得一见的景物,语言并不华丽,却能打动读者。你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方法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文中细写冰塔林的语段,结合“思考探究”第二题,找出具体语句,分析作者的写景手法。
预设:
(1)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皱褶的形状,而是由此想象冰川、冰山的形成变化,把冰山的皱褶想象成年轮。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2)再如第10段对冰窟中的风的描写,写“冰窟”的温暖,表现的是一种带有幻觉色彩的异样感受,使得本来严酷的环境带上了一丝温情。冰窟中的风本应是寒冷刺骨的,可作者却“感觉不到冷”,感喟于自然的永恒。这种细腻的感受富有女性特点,而超越眼前景物的思绪又颇有个人色彩。
《登勃朗峰》
【预设操作方法】
先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跳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的方式画出作者所见的景物及其特点,并对自己感悟深刻的精彩语句进行旁批(旁批内容可以是自身感悟,或是赏析文中的写景手法,或是解决文本旁批问题或学生自身的疑问等),在自我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与小组成员交流探讨,最后小组成员在课上进行交流探讨。
【教师导语】本文作者欣赏到哪些景物 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出景物的什么特点
预设:
第2自然段,脚下峡谷,清流瀑布。特点:美不胜收。(通过视觉和听觉)第3自然段,勃朗峰,白雪覆盖,日照其上,光艳耀目。特点:威严,独踞苍穹。(远观勃朗峰,“独踞苍穹”)
第4自然段,勃朗峰周围的山峰,浅棕色的光秃尖岩。特点:奇特。(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山峰的形状比作“美女的纤指”“形如塔糖”,写出了山峰形状的奇特)
第5~6自然段,勃朗峰附近的一座峰巅,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变幻无穷。特点:轻柔,美丽,变幻无穷。(运用比喻,将朵朵白云比作游丝蛛网,生动形象写出了白云的轻柔,美丽)
《一滴水经过丽江》
【教师导语】这篇《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语言优美,富有诗意。老师选取了文中最为人称道的三句。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理解,分析这三句话好在哪里。
(屏显)
①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
②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③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预设:这三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丽江古城的自然和人文风光,流露出作者对丽江古城的赞美与向往之情。
第三课段:悟情思
课时安排: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景、人、事的感悟与思考。
2.通过研读景与情、景与理融通的语句或段落,把握游记组材与主题的关系,提升分析整合能力。
【课堂学习】
《壶口瀑布》
【教师导语】梁衡先生游记散文的鲜明特点,还表现在结尾的跳跃性升华。
投影出示梁衡创作谈:
我在一般的采访中遇到感兴趣的景物一定不肯放过,常常要相对良久,硬是去看,去
想,……挖到一点情理。
【教师导语】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挖到了怎样的“情理” 他又是如何挖到的呢
【预设操作方法】学生默读从“我突然陷入沉思……”至文末,勾画表达作者理性思
考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所述水与石的辩证关系,启发学生思考文章“情理”是如何被自然“挖掘”出来的。
PPT出示
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预设操作方法】联系前文,引导学生体悟:壶口石壁的急剧收束,迫使河水在奔腾而下的过程中变换出各种形态。河水的多种形态,又使作者联想到人生的五味杂陈。这样,作者思想情感的触角就由“河”延伸到“人”。
【教师导语】如果说第4段写河受制于石的约束,不得不变换各种形态,第5段又写出了河与石怎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找出作者描述石头变形、壶口位置改变的语句,进一步理解石约束水、水激荡石的辩证关系。
【预设操作方法】引导学生关注人称代词“她”,理解这里的河水已经从“水”转向“人”。作者借用人对环境压迫的抗争本能,来展示黄河的伟大性格。师生合作朗读最后一段。教师引导学生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一角度展开联想,走向更深层次的思考。
【教师小结】在千百年的伟大历程里,宽厚忍耐、负重前行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形象,但在遭遇压迫时,她也会展现出以力抗争、金刚怒目的一面。至此,作者又将思考由“人”延伸到了中华民族,激情飞越而意境壮美。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教师导语】文章最后,作者写道:“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东的近旁。”能否把“近旁”换成“上面”或“下面”
学生活动预设:
(1)不能吧,“上面”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好像人征服了自然,作者应该不是要表达这个意思。
(2) 是的,从全文来看,作者虽然肯定了人的探索精神,但是人在自然面前还是很渺小的,比如多次写身体的糟糕状况,很明显对自然永恒之力有一种畏惧。
(3)改成“下面”更不合适,作者在第一段结尾写道:“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从“壮烈”“献身”“人类事业”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是肯定人的探索精神的,改成“下面”显得畏畏缩缩。
(4)我说一下“近旁”这个词吧,它写出了一种距离,作者笔下的各拉丹东神秘莫测、难以亲近,显现出自然的伟大!同时作者反复写自己身体的状况,更是体现自然的洪荒伟力,所以既不是征服(上面),也不是畏缩(下面),而是一种有距离的敬畏!
【教师小结】同学们分析得很细致,伟大的自然孕育伟大的人类,我们需要不断去认识自然,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勇于探索,又要心存敬畏,也许这才是“活在自然的近旁”。
小组活动:找出《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 》 中景与情、景与理融通的语句和段落,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四课段:举办演讲比赛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目标】
1.明白游记的特点,能根据游踪和自身体验,合理安排游记的顺序。
2. 能抓住景物或者游览场所的特点来写,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3. 能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适当运用议论、抒情等手法,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
任务一:写作要求
序号 写作目标及要求
1 所至:以游踪作为全文的线索 遵循一定的写作顺序
2 所见:多角度、多感官描写,且选择典型的“点”进行细描,详略得当
3 所感:情感交融,在记叙或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或思考
4 标题表述准确,能体现主题,有文采
5 语言生动传神,有修辞,有雅词佳句
任务二:小组互改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从所至、所见、所感、标题表述、语言等方面,对小组同学所写的游记进行建设性地批改。
任务三:自我完善
学生在完成组内互评之后,完善自己的作品。
任务四:参与评选
评价量表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评价说明
所至 (1) 写别人未至之地或写别人未见之景,选景角度新颖(2)以游踪作为全文的线索,遵循一定的写作顺序 5颗星 (1) 能够遵循一定写作顺序,游踪清晰得2~3颗星(2) 能写别人未至之地或写别人未见之景,选景角度新颖得4~5颗星
所见 (1)通过定点观察、定点换景、移步换景等技法聚焦描写对象(2)运用多重视角、多感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等技法细节刻画描写对象(3) 巧用修辞,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语言有文采 5颗星 能够聚焦描写对象的1颗星(2)能具体突出描写对象特征的2~3颗星(3) 能突出描写对象的典型特征,且具有画面感的4~5颗星
所感 (1)运用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抒发情思(2)运用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发情思 5颗星 (1) 能够抒发旅途中的情思得2~3颗星(2) 能深刻抒发旅途中的情思得4~5颗星
【单元设计反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选入一组“游记”文章,学习目标是通过四篇文章语言的学习,把握并运用独特的言语形式记录自己的游览经历和感受;通过四篇文章中关键语句或段落的研读,明晰作者思路,提升分析整合能力;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领略四篇课文中的山水风光或人文胜迹,体悟作者情思,从中受到教益或启发,从而增强审美鉴赏、文化理解的能力,进而提高审美创造和文化传承的能力。
【测试反馈】
(一)必做题
游记这一体裁,涉及内容广泛,写法自由,风格多样,读来既能增广见闻,也能带来美的享受,引发心灵的共鸣。课外阅读郁达夫《西溪的晴雨》、徐迟《黄山记》、王充闾《读三屿夹》等,体会它们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选做题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请你结合《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一文,
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