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复习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复习试题(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1 15:5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基础阅读综合复习
任务一 课内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下面作品的信息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相矛盾》——《韩非子·难一》——韩非B.《田忌赛马》——司马迁——唐代
C.《跳水》——列夫·托尔斯泰——俄国D.《摔跤》——《小兵张嘎》——徐光耀
2.下面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单元告诉我们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B.《田忌赛马》告诉我们遇到问题要先观察,分析实际情况后再想对策。
C.《自相矛盾》告诉我们坚不可摧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是可以同时存在的。
D.《跳水》中写水手们手足无措是为了侧面烘托船长临危不乱、当机立断的形象。
3.传说乾隆皇帝在千叟宴上曾为一位老翁题写了这样一副对联: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又多一度春秋。根据这副对联我们推测老翁的年龄是( )
A.141岁 B.121岁 C.131岁 D.151岁
4.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与后面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吾盾之坚 坚固 B.溺而不返 返回 C.守株待兔 守候 D.冀复得兔 答复
5.下面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卖) B.于物无不陷也(陷入) C.其人弗能应也(不) D.不可同世而立(存在)
6.下列句子没有运转换思维,在下面的语境中,回答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英国格拉斯哥市苏格兰展览会议中心内,一场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期间举办的国际媒体记者会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正在回答提问。“打断一下,你能不能直接用英语回答问题 ”美联社记者的突然发问,让在场记者纷纷一愣。“ ”解振华哈哈一笑。在现场随即爆发的大笑声中,美联社记者垂下了头。
A.不如你用中文提问。 B.我为什么要用英文回答呢
C.我是中国人,只会说中文呢! D.我就要用中文回答!
按要求完成练习。
孙膑胸有成竹地说:“将军请放心,按照我的主意办,一定能让您赢。”(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情境,把句子补充完整,表现出时间过得“快”的特点。
这节课老师带领我们走进精彩生动的童话世界,四十分钟的时间
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观察加点部分,写一写自己类似的体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 主题阅读——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六单元阅读知识考点: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文中人物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根据具体情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自相矛盾》是一篇文言文,选自《韩非子·难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说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的故事。它告诉人们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反了事物的客观规律。《田忌赛马》改编自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启发人们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取胜。《跳水》中的船长看到孩子身在高高的横木上,随时可能摔到甲板上,迅速通过海面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等有利条件,判断出孩子只有跳到海里才有机会获救,于是果断举枪逼孩子跳水。情节起伏跌宕,扣人心弦,寥寥数笔刻画出了立体生动的人物形象。
1.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田忌赛马》时,可以推测孙膑当时的思维过程。他先分析了赛马双方的具体情况:田忌同齐成王及贵族们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于是,他想到可以通过合理安排马的出场顺序,取得三局两胜的结果。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就能理解孙膑为什么想出了这样的妙计。
学习《跳水》时,也可以推测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知道孩子在高高的横木上,无论是继续往前还是往回走,随时都有可能摔在硬邦邦的甲板上。结合船上的各种情况,他立即决定用枪逼孩子跳水,这也是当时唯一可行的办法。这样分析后,就能知道他的办法好在哪里了。
2.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要素串联法)。
3.人物心情变化为线索的作用:通过描写人物心情的变化,并贯穿文章始终,进而把文中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一步步展现在读者面前,环环相扣,感染性强,使文章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考点1 从关键词句推测人物的思维
常见问法:在……时刻,…..(人物)会怎么想
答题模板:……(人物)当时可能会想:(推测出)……(人物的想法)。
【例题】
《自相矛盾》一文中,面对路人的质疑,请你猜测一下:卖矛与盾人会怎么想
考点2 理清脉络,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常见问法:阅读文章,完成表格,并简要说说从表格中得到的结论。
答题模板:从图示/图表中可以看出……(人物+事件+结果)。
【例题】
根据《田忌赛马》这篇文章,完成下面的表格,并说一说孙膑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有什么好处。
场次 田忌 齐威王 结果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考点3 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分析人物思维发展的原因。
常见问法:阅读文章/文段,试分析……(人物)这样做的原因。
答题模板:明确事件+提取与事件相关的因素(如相关背景、条件等)+分
析人物思维发展的原因。
【例题】
《跳水》一文中,船长为什么用枪瞄准了自己的儿子
一.本讲专题训练要点: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一)对比阅读。(11分)
选文一:田忌赛马(节选)
孙膑是齐国大将田忌的门客,田忌对他非常赏识。
田忌经常同齐威王及贵族们赛马。孙膑看了几场比赛后发现,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
……
第一场,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齐威王的马遥遥领先。田忌输了,但他__ _,一点儿都不着急。
接着,第二场比赛开始了。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胜了第二场。田忌__o
第三场,田忌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胜了一场。田忌_ _。
选文二:鸟
齐景公得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派烛邹专门负责养。几天后,鸟就飞了。齐景公气坏了,要亲手杀死烛邹。晏子在一旁请求说:“请先让我宣布烛邹的罪状,然后您再杀了他,让他死得明白。”齐景公答应了。
晏子板着脸,严厉地对被捆绑起来的烛邹说:“你犯了死罪,罪状有三条:大王叫你养鸟,你不留心让鸟飞了,这是第一条;使国君为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这件事如果让其他诸侯知道了,都会认为我们的国君只看重鸟而轻视人的性命,从而看不起我们,这是第三条。所以现在要杀死你。”说完,晏子回身对齐景公说:“请您动手吧。”
听了晏子的一番话,齐景公明白了他的意思。他干咳了一声,说:“算了,把他放了吧。”
接着,他走到晏子面前,拱手说:“若不是您的开导,我险些犯了大错误呀!”
1.在选文一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选项。(3分)
A.微微一笑 B.满意地笑了 C.不动声色
2.读选文二,按照起因、经过和结果,把内容填写完整。(2分)
3.【新角度】对比两篇选文,完成任务。(4分)
4.联系材料,我知道孙膑使用了( )招数;晏子使用了( )招数。(2分)
A.走为上策 指遇到强敌或陷于困境时,以离开回避为最好的策略。
B.李代桃僵 牺牲某些局部或暂时的利益,以保全或争取整体性的胜利。
C.旁敲侧击 用一种委婉、间接的方法表达观点,避免正面冲突。
(二)父亲的考题
①儿子事业有成,但其对金钱的追求程度真到了痴迷的地步。一天,父亲给一向炫耀自己心算能力很强的儿子出了一道题:“一辆载着457名旅客的列车驶进车站,这时先下去98人,又上来103人。”
②儿子紧张的情绪松弛了下来。
③“在下一站下去73人,又上来132人。”
④儿子的嘴角挂了一丝微笑,开始把左腿压在了右腿上。
⑤“再下一站下去91人,上来67人。”父亲拿着本子的手有些抖,念的速度也在加快。
⑥“再下一站下去84人,上来65人;再下一站下去114人,上来37人;再下一站下去52人,上来97人。”父亲念得飞快并努力使每个发音都清楚。
⑦儿子有些心疼父亲,关怀地问:“完了吗 ”
⑧“没有,你听仔细了!”父亲摇晃着那已经没有几根头发的脑袋接着说,“列车继续往前开。
到了下一站,这是个小站。只下去10个人,又上来8个人;下一站也是个小站,下去6个,上来9个。”父亲的态度很认真,儿子却觉得该结束了。
⑨“再下一站又下去101个,上来18个;再下一站就是终点站……”
⑩还没等父亲说完,儿子就站起来:“您是想马上就知道车上一共下来多少人吗 ”儿子的口气
中透着一股得意。
“不!”父亲微笑着说,“我只想知道这趟车究竟停靠了多少次站台。”
儿子一下子愣住了。
父亲的语气变得严肃而沉重:“人活着不要只计算一辈子能积攒多少钱,一辈子做金钱的奴隶,钱再多,去世的时候也带不走。应该留意人生的每一个站台:在哪个站台付出少,在哪个站台收获多;哪儿有欢乐,哪儿有痛苦……认真地体会人生的每个细节,这样你才算拥有实实在在的生活,才不枉活一世。”父亲拉着发呆的儿子的手说:“不要太计较金钱的得失,而忘了做人的真谛!”儿子恍然大悟,紧紧地抱住了父亲。
1.概括故事的结果,并试着分析父亲的思维过程,填一填。(4分)
2.画“____”句都是对父亲的描写,这些描写的作用有( )(多选,4分)
A.与儿子的态度形成对比,使读者对父亲的巧妙设题和良苦用心印象深刻。
B.从侧面衬托儿子的形象,表现出父亲与儿子之间情感的真挚。
C.暗示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后文写父亲说出那个令儿子吃惊的问题埋下伏笔。
3.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3分)
(1)短文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描写父亲,不仅贴合人物身份而且生动可感。( )
(2)第⑩段中,儿子得意是因为他心算能力强,能准确说出车上一共下来多少人。( )
(3)前文中儿子的“微笑”与后文中的“愣住”形成了对比,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了他前面轻松的( )样子,强调了他心算能力之强。
4.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结合短文内容分析。(3分)
(三)背水一战(12分)
①秦朝灭亡后,被秦始皇统一的六国纷纷复活,天下再次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
②这一年,汉王命韩信和张耳统率汉军数万,攻取赵国。赵国国君与陈余、李左车率赵兵二
十余万,屯扎井陉口,阻拦汉军。
③李左车向赵王献计,说:“汉兵远来,粮草在后。你给我三万兵马,抄后路截断他们的粮
草供应,你统大军正面坚守,高垒深沟,不与汉军交战。井陉口两侧有山,道路狭窄,战车、马军不易通过。这样,汉军前进不能、后退无路,不出十天,必将取韩信、张耳之头。”
④赵王没有采纳李左车的意见,他自恃赵兵人多、汉军人少,认为汉军不堪一击,决定正面
交锋。
⑤韩信得知赵王不听李左车的意见,心中大喜,亲自率兵在距井陉口三十余里的地方安下
营寨,派一万人马先行一步,到河边待命。另外派出两千轻骑,各拿一面小红旗,连夜绕道逼近赵营。待汉军与赵军展开激战时,两千轻骑迅速突入赵营,拔掉赵旗,换上汉旗。
⑥赵军见汉军背水安营,后退无路。嘲笑韩信不会用兵,竟把部队安置在死地。韩信从井陉口
击鼓出击,赵王与陈余率赵兵全力迎战。两军展开激战,马嘶人吼,刀枪飞舞,喊杀声惊天动地。
⑦汉军的两千轻骑见赵兵全营出动,留下一座空营,个个拍马闯进赵营,将赵旗悉数拔掉,换上汉旗。韩信见汉军一时不能取胜,率汉军佯作节节败退,一直退到水边,与先前到达的一万汉军合兵一处。
⑧赵王、陈余、李左车率赵军追至水边,汉兵后退无路,拼命厮杀,以一当十,勇猛无比。赵
军见汉军勇武,纷纷后退,遥遥望见赵营中的汉旗随风飘摆,以为营地已被汉军占领,军心动摇,顿时阵脚大乱。汉军前后夹击,赵军四散逃命,混乱之中,赵王被擒,数员赵将丧命,李左车被俘。
⑨李左车被俘,韩信亲自为他松绑,奉为上宾。韩信说:“赵王愚蠢,没有听取你的正确意
见。不然,被俘的该是我,而不是你呀。”
⑩事后,李左车问背水结阵是什么打法。韩信说:“我初为大将,军中威信不高,只好把汉
兵置于死地,让他们知道只有拼命,才能求生。兵法上说‘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这个道理。”
1.厘清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析韩信如何巧妙取胜。(3分)
开端:汉王命韩信等攻打赵国,赵国国君与将领率兵阻拦。
经过:(1)赵国:
(2)韩信的决定:
(3)高潮:
结果:赵军惨败,汉军大获全胜。
2.下列关于韩信在背水一战中所采用的策略,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韩信在进攻之前已经了解了赵国的情况,知道了李左车的计策没有被采纳。
B.韩信主动进攻,进行了战役谋划和准备,使一部分汉军诱敌,另一部分趁机闯入赵营安插汉旗。
C.韩信背水列阵,这不合常理的作战方式引起了赵军的警惕,使赵王更加想速战速决。
D.韩信采取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方式激励士气,使士兵面对强敌敢于作战,敢于取胜。
3.李左车被俘后,韩信亲自为他松绑,还将他奉为上宾,是因为 ,体现了他____________的特点。(3分)
4.选将到用兵,战略到战术,都是一场战役能否取胜的重要因素。“背水一战”这场战役对你有什么启示 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4分)
任务三 记叙文阅读

①外地出差,我在林荫道上散步,当我从一个拄拐棍的老太太身边路过时,只听“咣当”一声,拐棍滚落地上,老太太倒在了我的左脚边。
②我刚想伸手扶一把,许多因扶摔倒老人而惹上麻烦的镜头,便马蜂一样向我涌来。就在几个月前,丈夫工作出了点问题,不但受到处分,还被冤枉赔了几十万元,家庭就这样陷入困境。而眼前这位倒下的老人,扶吧……可不扶……
③“阿姨,你是不舒服吗 ”我想救老人,却不敢去碰她。
④老人家勉强点了点头。我便喊起来:“快来人啊!这位阿姨身体不舒服。”
⑤这时,前面漫步的几位老人已赶过来。有人说,她这是心脏病犯了,得赶紧吃药。我一听,慌忙从口袋取出速效救心丸喂给她。
⑥这速效救心丸对我晕车很有缓解作用。久而久之,每出远门,便总备着它。我刚喂老人吃下药丸,就有一位老先生说:“她脖子上不是有钥匙和电话号码吗 还是给她家人打个电话好些。”
⑦我想也是。打通电话,是个中年男子接的,是阿姨的儿子。他说他这就过来。大概几分钟的样子,老人精神好多了,看来不再有生命危险。我小心扶她到不远处的长条椅上坐下,正要离开,她却一把攥紧我的手嚷起来。她舌头已不当家,透过含糊不清的声音,我听出她在喊:“你不能走,你得等我儿子来!”⑧天哪!我刚救了她的命,她就来讹我 我的家庭刚遭困境,如果再被讹一把……情急之下,我用力一拧胳膊,挣脱老人,拔腿就逃。
⑨后来,老人的儿子打来电话,我赶紧关机。回到家,为了保险起见,我换了新号。
⑩半年后,我因为钱紧,无力出书,多亏一帮文友,为我搞了募捐出书的宣传活动。宣传海报刚贴出不久,就有个中年男子给我打来电话。他说:“嘿,我还是找到你了吧 ”
我的心不由咯噔一下,顿时感觉索命的无常来到了眼前。中年男子欣喜地笑着说:“你忘了,我母亲摔倒的事,你怎么跑了呢 ”
我啪嗒挂断电话,愤愤地想:“明明我做了好事,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心口怦怦地跳着,正要关机,对方却发来短信:我已经了解你的全部情况,姓名、年龄、家庭住址……
我的手不住地发抖,拨通电话问他:“你到底想怎样 ”
他依然欣喜地笑,说:“当初,我妈犯病倒在地上,你冒着风险给她喂药,扶她到椅子上休息。如今,你出书经济有困难,我怎么能不扶你一把,完成你的心愿呢 ”
我仰望苍天,不知为什么就流出两行热泪。(有改动)
1.短文围绕“扶”写了两件事,用上“扶”字概括出来。(2分)
2.(语文要素)“我”是如何面对摔倒的老人的 请你根据短文第①~③段完成下面的表格,体会“我”的思维过程。(3分)
假设 思维过程 作出决定
要是扶起老人 ① ③
要是不扶起老人 ②
3.阅读第⑨~⑤段,完成练习。(7分)
(1)“我”关机、换新号的原因是 。(2分)
(2)(新趋势·思维导图)补充完成下面的“心情图”。(2分)
绝望 ( ) ( ) 感动
根据上图,试着分析“我”的心情从绝望到感动的原因: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文中的“我”是一个 的人。(3分)
4.(新趋势·开放探究)有网友说“身正不怕影子歪”,做了好事不必逃;也有人说“做好事只求心安理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做 联系实际说一说。(2分)
任务四 国学经典
小古文阅读。
齐人攫(jué)①金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yù)金者之所,因搜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 ”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注释】①攫:夺取。②饮金者:想要获得金子的人。欲,想要。③清旦:清展。④衣冠:穿好衣服,戴好帽子。⑤之:往,到……去。⑥适:到。⑦所:地方。⑧因:于是,就。⑨徒:只,仅仅。
1.判断推论①读准停顿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下面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B.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C.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D.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2.解释整合②文言文常有一词多义,请联系所学,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字词。(3分)
(1)你还记得《自相矛盾》吗 文中提到的“粥”的意思是 ;通读小古文,结合“欲金者”的注释,我知道了“鬻金者”的意思是 。
(2)联系上下文,分析“吏”的言行,可以推测“吏”相当于现代社会中的( )。
A.医生 B.教师 C.警察 D.商人
3.根据阅读经验,下列哪个人物与小古文中的齐人相似 ( )(3分)
A《自相矛盾》中说话前后矛盾的楚人。 B.《杨氏之子》中机智聪慧的杨氏之子。
C《买椟还珠》中取舍不当、看不清本质的郑人。 D《掩耳盗铃》中利欲熏心、头脑昏聩的盗铃人。
4.小古文中的哪个句子能帮助你了解齐人的想法 请你找出来并猜测他当时的想法。(3分
A:文中的齐人胆大妄为、自欺欺人,因为贪利而失去了理智。
B:是的。当我读到“ ”这句话时我猜想他当时的想是 我真想对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