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高中语文 年级 高二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怜悯是人的天性(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6月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借助下定义(什么是什么)的方式,梳理“怜悯心”的概念。 2.通过筛选文中“理智状态”和“自然状态”的原句,分析其本质特征,天性究竟是“自然本性”还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3.运用论证方法分析霍布斯的观点对于卢梭观点的价值。
4.结合《红楼梦》的内容具体分析王熙凤、平儿对刘姥姥态度中的怜悯之心。 5.辨析孟子的“恻隐之心”和卢梭的“怜悯是人的天性”的异同。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通过阅读文本,借助下定义(什么是什么)的方式,梳理“怜悯心”的概念。
2. 通过筛选文中有关“理智状态”和“自然状态”的原句,分析二者的本质特征,并探究天性究竟是“自然本性”还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教学难点: 1.运用论证方法分析霍布斯的观点对于卢梭观点的价值。
2.结合《红楼梦》的内容具体分析王熙凤、平儿对刘姥姥态度中的怜悯之心。 3.辨析孟子的“恻隐之心”和卢梭的“怜悯是人的天性”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一起欣赏ppt上的漫画,结合自己的理解为其取一个题目,谈谈理由。
【明确】原题:怜悯者 寓意:讽刺社会上一些人(穿蓝色衣服的人)看似担心他人(盲人)处于不利的境地(掉入井里),但实际上缺乏怜悯心,只是口头怜悯。 (过渡)既然漫画中蓝色衣服的人的做法不具有怜悯心,那什么是怜悯心呢?请同学们阅读文本,为怜悯心下一个定义,并注意格式要求。 二、学习任务一:阅读“怜悯” 厘清概念 (一)活动1:请同学们通读文本,为“怜悯心”下一个定义(格式:什么是什么)。 【明确】示例1:怜悯心是在人类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的一种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合乎自然的,包括针对整个人类抱有的慷慨、仁慈、人道甚至在深层次上所说的善意和友谊的秉性或美德。 示例2:怜悯心不同于自爱心,往往是在面对同类遭遇困境时,会失去理智一样奋不顾身地帮助别人的自然感情。 (二)活动2:请同学们跳读文本,梳理产生“怜悯心”的对象。 【明确】恶人、野蛮人、文明人、自然人、最有美德的人都会产生怜悯心。动物——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牲性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也会产生怜悯心。 作为产生怜悯心的最主要对象的人,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 …… (过渡)既然无论什么样的人,都会产生怜悯心,不同的人的怜悯心到底有没有区别呢?我们一起走进红楼梦第六回,看看“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王熙凤赠予她银子的表现。 (三)王熙凤对刘姥姥的怜悯心 ……刘姥姥已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舚舌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凤姐听了,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至刘姥姥的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 ——《红楼梦》第六回 【明确】王熙凤这段话说得滴水不漏,别说刘姥姥一个乡野村妇老婆子,就是京城权贵各种见过世面的贵夫人,这番答对也没有问题,毫无空子可以钻。不但连拉带打让被施予方心生愧意,还会患得患失,心情大起大落后见好就收。王熙凤说话的本事确实厉害。王熙凤虽然给了刘姥姥二十两,字字句句都是对刘姥姥的怜悯,但话里话外都是人情世故,话说得滴水不漏,人都具有怜悯之心,“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但自然状态下的人和理智状态下的人还是存在差异。
(过渡)“自然状态”和“理智状态”下的怜悯到底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语句,并概括它们的本质特征。 三、学习任务二:梳理“状态” 辨理别情 活动1:请同学们阅读文本,找出原文中有关“自然状态”和“理智状态”的语句,并概括它们的本质特征。 【明确】(原文语句)自然状态1.(第1段)当初,在自然状态中的人似乎彼此间没有任何道义上的联系,也没有什么大家公认的义务…… 2.(第三段)很显然,这种感同身受的程度,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得多。 3.(第4段)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而且还有还样一个优点: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 (本质特征)自然状态:野蛮人,天然的,充满怜爱之心; (原文语句)理智状态1.理智使人产生自爱心;而加强自爱心的,是头脑的思考。 2.野蛮人绝没有这么高超的本领;由于他缺乏智慧和理智,因此,他总是一往无前地发挥人类天然的感情。 (本质特征)理智状态:理性,哲理,智慧,头脑的思考 (过渡)自然状态下更容易产生怜悯之心,卢梭把怜悯心视为先于理性思考而存在的一种纯自然的人类天性和情感,但马克思说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其天性究竟是自然本性还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 四、学习任务三:探究“天性” 批论驳意 (一)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天性究竟是“自然本性”还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的怜悯心从何而来? 【明确】文中引用古罗马诗人尤维纳尔的诗句“心地的温情。是大自然把眼泪给予人类的同时,赠予人类的礼物”,极力证明天性更多是“自然产物”;人的怜悯心来自大自然。 既然天性更多是“自然产物”,文中却花了很大篇幅谈论霍布斯的观点,它对于论证卢梭观点有什么价值呢? 【明确】霍布斯认为“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是恶人”,这明显与卢梭的观点不符。因他忽略了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分析了霍布斯的观点后,以事实反驳,再点名卢梭的观点怜悯心是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和最有用的美德。通过破立结合的手法再次阐述天性是一种自然本性。 平儿对刘姥姥的怜悯心 ……平儿说一样刘姥姥就念一句佛,已经念了几千声佛了,又见平儿也送他这些东西,又如此谦逊,忙念佛道:“姑娘说那里话?这样好东西我还弃嫌!我便有银子也没处去买这样的呢。只是我怪臊的,收了又不好,不收又辜负了姑娘的心。”平儿笑道:“休说外话,咱们都是自己,我才这样。你放心收了罢,我还和你要东西呢,到年下,你只把你们晒的那个灰条菜干子和豇豆,扁豆,茄子,葫芦条儿各样干菜带些来,我们这里上上下下都爱吃。这个就算了,别的一概不要,别罔费了心。”刘姥姥千恩万谢答应了。平儿道:“你只管睡你的去。我替你收拾妥当了就放在这里,明儿一早打发小厮们雇辆车装上,不用你费一点心的。”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 【明确】在红楼梦的“刘姥姥二进大观园”里,平儿对刘姥姥的态度,她说“休说外话,咱们都是自己”,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平儿把刘姥姥当成自己人,“而我还和你要东西呢”同时又给予了她最平等的对待,前文刘姥姥说“只是我怪臊的,收了又不好,不收又辜负了姑娘的心让她不会感觉自己是被施舍”。 【小结】在社会动荡不安时,在街头发生争吵时,奔赴现场的总是平民,而行事小心的人却往往避而远之;把打斗的双方拉开,挺身而出阻止诚实的人们互相厮拼的往往是市井小民和菜市场的妇女。 就如我们看到活着里福贵的不如意,他一生经历8次不幸,组后与老牛相依为命,我们也会心生悲伤和怜悯。即使自己过得百般不如意,也见不得人间疾苦…… 五、学习任务四:“恻隐”“怜悯” 思辨而分 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孟子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怜悯是人的天性”,结合文本,分析这二者思想有何异同?并结合实例具体阐述。 【补充】背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法国思想家卢梭创作的哲学著作,该书探讨了社会不平等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批判了封建等级关系。作者认为生产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使人类脱离了“自然状态”,产生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 同:怜悯之心的普遍性:它是任何人在看到无辜者受苦的情况下都会产生 异:孟子——从“从不忍人之心”到“不忍人之政”,即作为其理想政治体制的“仁政”,“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卢梭——认可怜悯心这种自然情感之道德意义的同时,反思其可能造成的“恶”,从而认为正是体制必须建立在对自然情感优越性的克服之上。 我们今天的课堂到此结束,最后望你我都如高尔基《马特维 科热米亚金的一生》“人有了怜悯之心,就会觉得自己已经做了一切切实实可以做、而且应该做的事情,是的,怜悯之后便心安理得了”一般,将怜悯视作自己的天性。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
行补充增加。(共15张PPT)
怜悯是人的天性
主讲教师:
学 校:
年 级:高二年级
学 科:高中语文(统编版)
导入:欣赏漫画,立意命名
原题:怜悯者
寓意:讽刺社会上一些人(穿蓝色衣服的人)看似担心他人(盲人)处于不利的境地(掉入井里),但实际上缺乏怜悯心,只是口头怜悯。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为其取一个题目,谈谈你的理由。
学习任务一:阅读“怜悯”,厘清概念
活动1:请同学们通读文本,为“怜悯心”下一个定义(格式:什么是什么)。
示例1:怜悯心是在人类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的一种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合乎自然的,包括针对整个人类抱有的慷慨、仁慈、人道甚至在深层次上所说的善意和友谊的秉性或美德。
示例2:怜悯心不同于自爱心,往往是在面对同类遭遇困境时,会失去理智一样奋不顾身地帮助别人的自然感情。
恶人
野蛮人
文明人
自然人
最有美德的人
活动2:请同学们跳读文本,梳理产生“怜悯心”的对象。
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 ……
动物
……刘姥姥已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舚舌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凤姐听了,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至刘姥姥的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
——《红楼梦》第六回
王熙凤虽然给了刘姥姥二十两,但话里话外都是人情世故。人都具有怜悯之心,“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但自然状态下的人和理智状态下的人还是存在差异。
学习任务二:梳理“状态” 辨理别情
不同状态 原文语句 本质特征
自然状态
理智状态
活动1:请同学们阅读文本,找出原文中有关“自然状态”和“理智状态”的语句,并概括它们的本质特征。
不同状态 原文语句 本质特征
自然状态
理智状态
野蛮人,天然的,充满怜爱之心
1.当初,在自然状态中的人似乎彼此间没有任何道义上的联系,也没有什么大家公认的义务……
2.很显然,这种感同身受的程度,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得多。
1.理智使人产生自爱心;而加强自爱心的,是头脑的思考。
3.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而且还有还样一个优点: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
2.野蛮人绝没有这么高超的本领;由于他缺乏智慧和理智,因此,他总是一往无前地发挥人类天然的感情。
理性,哲理,智慧,头脑的思考
学习任务三:探究“天性” 批论驳意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天性究竟是“自然本性”还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的怜悯心从何而来?
心地的温情,
是大自然把眼泪给予人类的同时,赠予人类的礼物
霍布斯观点: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是恶人。
破
着眼点错误:①_____________
忽略了事实: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天生是恶人
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
卢梭观点:怜悯心是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和最有用的美德。
立
批驳错误观点的理论基础
以事实来反驳
既然天性更多是“自然产物”,文中却花了很大篇幅谈论霍布斯的观点,它对于论证卢梭观点有什么价值呢?
……平儿说一样刘姥姥就念一句佛,已经念了几千声佛了,又见平儿也送他这些东西,又如此谦逊,忙念佛道:“姑娘说那里话?这样好东西我还弃嫌!我便有银子也没处去买这样的呢。只是我怪臊的,收了又不好,不收又辜负了姑娘的心。”平儿笑道:“休说外话,咱们都是自己,我才这样。你放心收了罢,我还和你要东西呢,到年下,你只把你们晒的那个灰条菜干子和豇豆,扁豆,茄子,葫芦条儿各样干菜带些来,我们这里上上下下都爱吃。这个就算了,别的一概不要,别罔费了心。”刘姥姥千恩万谢答应了。平儿道:“你只管睡你的去。我替你收拾妥当了就放在这里,明儿一早打发小厮们雇辆车装上,不用你费一点心的。”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
(1)……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
(2)在社会动荡不安时,在街头发生争吵时,奔赴现场的总是平民,而行事小心的人却往往避而远之;把打斗的双方拉开,挺身而出阻止诚实的人们互相厮拼的往往是市井小民和菜市场的妇女。
即使自己过得百般不如意,也见不得人间疾苦……
学习任务四:“恻隐”“怜悯” 思辨而分
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孟子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怜悯是人的天性”,结合文本,分析这二者思想有何异同?并结合实例具体阐述。
背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法国思想家卢梭创作的哲学著作,该书探讨了社会不平等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批判了封建等级关系。作者认为生产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使人类脱离了“自然状态”,产生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
同:怜悯之心的普遍性:它是任何人在看到无辜者受苦的情况下都会产生的;
异:孟子——从“从不忍人之心”到“不忍人之政”,即作为其理想政治体制的“仁政”,“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卢梭——认可怜悯心这种自然情感之道德意义的同时,反思其可能造成的“恶”,从而认为正是体制必须建立在对自然情感优越性的克服之上。
人有了怜悯之心,就会觉得自己已经做了一切切实实可以做、而且应该做的事情,是的,怜悯之后便心安理得了。
——高尔基《马特维 科热米亚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