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包身工》教案(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包身工》教案(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1 16:1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 《包身工》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老师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容 一、教材分析 《包身工》是中国现代作家夏衍于 1935年创作的一篇报告文学,反映了 20世纪 30年代上海纺织厂里包身工的情况。 文章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真实地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压榨中国人民的罪行。 它按照时间顺序,选取“包身工”们每天生活中的三个主要场景,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叙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其中适当穿插典型的描述和精辟的议论,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批判力度。 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注意分析其新闻性与文学性是如何做到有机统一的。同时,要关注到文中的细节描写与各种艺术技巧,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初步了解报告文学的写作常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新闻性,揭示包身工制度覆灭的必然性。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作者运用写作的技巧,赏鉴报告文学艺术性,抓典型的细节和典型的场景,各种修辞以及点面结合的手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激发对包身工的同情心,感悟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作者运用写作的技巧,赏鉴报告文学艺术性,抓典型的细节和典型的场景,各种修辞以及点面结合的手 法。 难点: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激发对包身工的同情心感悟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法、引导点拨法、提问讨论法、分析总结法。 五、课时安排 3 课时。 实施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卖身契 “立自愿书人xxㄨ,情由当年家中困难,今将少女xX自愿包与招工员xxx名下带到上海纱厂工作。凭中言明,包得大洋三十元整,以三年满期,此款按每年三月间付洋十元。自进厂之后,听凭招工员教训,不得有违倘有走失拐带,天年不测,均归出笔人承认,与招工员无涉,如有头痛伤风,归招工员负责。三年期内,该女工添补衣服,归招工员承认。倘有停工,如数照补。期限x年x月X日满工,满工后,当报招工员数月。恐后无凭,立此承认。” 包身工 包身工是旧中国工厂中实行的一种定期卖身的雇佣制度。这种制度首先实行于日商在华的纱厂,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残酷的奴役制度。包身工一般多为农村来的女童工,她们是由包老板买回来的,一般只有十二、三岁到十五、六岁,包身期限一 般是三年。包老板常为流氓地痞,与厂家、工头(拿温)及农村恶霸勾结。他们到农村或灾区夫诱骗农民,将他们的未成年儿女骗去城中当工,并迫使他们或保人接受极少的包身费,订立包身契包身期间,包身工没有人身自由,一切听命于包工头,不准回家,不准到其他厂家劳动,全部工资归包工头所有。包工头仅提供极差的食宿条件。包身工的工资比一般工人低40%左右,大多集中在纺织厂工作。包身工身受资本家和包工头的双重剥削,不少被迫致死。 据统计,1937年上海共有包身工达七、八万人之多,占上海纱厂女工三分之一左右。 本文以“包身工”为题,表明了写作的对象。 二、作家作品 夏衍(1900一1995),原名沈乃熙,浙江杭州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杰出的革命文艺家、社会活动家和电影艺术家。现代著名剧作家。 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回国后从事文艺工作,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期间,主编《救亡日报》,后任重庆《新华日报》总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上海市文化局局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后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 主要作品: 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秋瑾传》《赛金花》《法西斯细菌》 电影剧本:《祝福》《林家铺子》 报告文学:《包身工》(第一次启用笔名夏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三、背景探寻 (一)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 1931年9月18日夜,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 “九一八事变”。次口,口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使东北 3000 多万同胞饱受亡国奴的痛苦滋味。 九·一八事变是由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 (二)一·二八事变 又称一·二八淞沪抗战,日本称上海事变或第一次上海事变、淞沪战争。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为了转 移国际视线,并图谋侵占中国东部沿海富庶区域,而在1932年1月28日蓄意发动的侵略事件。1932年1月 28日午夜,日本海军第一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指挥海军陆战队分三路突袭上海闸北,第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指挥下奋起抵抗,给日军以迎头痛击。日军对我军阵地及民宅、商店狂轰滥炸,发动了四次总攻,却均遭败绩,蒋光指挥军队在闸北、江湾、吴淞、曹家桥、浏河、八字桥一带展开了多次战役, 日军先后四次更换主帅,死伤近万人。1932年2月14日,蒋介石命令由前首都警卫军87、88师和教导总队组成第五军,以张治中为军长增援十九路军参战。 1932年3月初,由于日军偷袭浏河登陆,中国军队被迫退守第二道防线。1932年3月3日,日军司令官根据其参谋总长的电示,发表停战声明。同日,国联决议中日双方下今停战 24日,在英领署举行正式停战会议。 5月5日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 (三)创作背景1929年来,在世界温围内爆发了我本主义的公游为生,为了转繁得为果唱发有去是要经理学菜告。 掠夺。日本政府迅速法西斯化,加紧了侵占我国的步伐。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后,又于1932年在上海发动“一·二八”战争。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经济的掠夺。 随着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反抗情绪也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大量雇用没有任何人身自由的“包身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作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 为了创作这篇报告文学,夏衍亲自深入东洋沙厂采访调查。他得到一位女工的帮助,混进包身工中两三次,但是这之后,他就被工头盯住了。从三月初到五月,夏衍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足足做了两个多月的夜工他在深入调查,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便写成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报告文学《包身工》,于 1936 年春发表于《光明》创刊号上。 四、知识链接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相结合的散文体裁,是速写、特写、文艺通讯等文体的总称。 报告文学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三个基本特征。 ①及时性。 报告文学与新闻通讯一样,都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件及时地传达给读者。报告文学之所以受读者欢迎,就在于它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群众关心的现实情况迅速地反映出来,发挥“文学轻骑兵”的作用。 ②纪实性。 报告文学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人物、情节,它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 特征。 ③文学性。 报告文学不同于一般新闻报道的简单实录,它通过选择提炼,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突出反映对象的典型意义,形象化地加以表现,并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从而使之具有较高的可读性、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夯实基础 蠕动 rú纽扣 niǔ饲养 si胆怯 qiè倾轧 yà莴苣 wō 流氓 máng蹒跚 pán侮辱 wǔ骷髅 kū lóu船舷 xián 拷绸 kǎo水门汀 ting荤腥 xing舀水 yǎo栅栏 zhà 佳肴 yáo脚趾 zhi银锭 ding谄媚 chǎn噩梦 è虐待 nuè 猪猡 luó亲戚 qi叩头 kòu执拗 niù浆糊 jiàng揩油 kāi秩序 zhi皮辊 gǔn贿赂 lù焦灼 zhuó迟钝 dùn褴褛 lán lǔ契约 qi轧票 gá籼米 xiān五卅 sà搽粉 chá 殴打 ōu娼妓 chāng 睡眼惺忪:惺忪:刚睡醒的样子。形容刚刚睡醒,还有点不太清醒,眼神还有些模糊。 不假思索:用不着思考(就作出反应)。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六、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筛选信息,制作“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主要事件 起床(1-7) 早餐(12-14) 上工(23-33) 放工(35-47) 生活状况 蓬头赤脚、衣衫褴褛、睡眼惺忪;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充满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充斥威势的喊声。 每天两粥一饭,几乎没有菜吃;吃的是较少的籼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豆腐渣四散地蹲伏或者站立在路上和门口。 没有自由;面临着音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面对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的罚规。 猪猡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贱。 2.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整理与包身工相关的背景资料。 包身工的来历(8) 招揽包身工的手段(9-10) 包身工制度产生原因(8-11) 乡下或灾荒区域的女孩。 哄骗她们的父母签下“包身契”。 因日军的侵略,农村破产,这些女孩子生活困苦不得不出去谋生。 3.思考:在文中穿插背景材料有何作用 ① 揭示造成包身工的悲惨命运的直接原因是凋敝破败的农村经济,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的入侵,深刻揭露帝国主 义和封建势力的罪恶。 围绕包身工制度选取看似散乱却典型的材料,用分散穿插的办法安排思路,事实描述和制度分析交相进行,结构烊分明,主线清晰。 为文末作者沉痛的概括和愤怒的控诉作铺垫,使抒情和议论自然爆发,压抑的怒变为激越的声讨,从沉痛的揭露递进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厘清结构 1-7:(四点一刻)起床--恶劣的住宿条件 8-11:包身工的来源、身份--包身工制度的形成 12-14:(四点半后)早饭--恶劣的饮食条件 15-22:帝国主义雇佣包身工的原因--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23-33:(五点)上工--恶劣的劳动条件 34: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的膨大--包身工制度的膨胀 35-47:(十七点)放工--榨干最后一滴血汗 48-50: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1-11):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兼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12-22):描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介绍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第三部分(23-47):介绍包身工劳动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第四部分(48-50):总结全文,沉痛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指出黎明必将到来。 4.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课文中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① 主线:以时间为序,描绘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画面:清晨起床一吃早饭→上工一黄昏收工。这四个片段从生活条件、劳动条件两方面形象地反映出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和劳动情况。②)副线:文中穿插着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发展及膨大的状况,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黑暗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③ 作用:这两部分穿插进行,交错组合,才能使叙议配合,交相辉映,符合读者了解事件真相、探究问题本质的心理规律;既省笔墨,又富有表现力,达到了虚实相生的表达效果,深化了主题。 内容小结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作者把散乱的、不完整的材料,像剪辑电影一样,高度集中地组织在包身工从清晨到晚上一天的做工时间里如此安排,叙议结合,层次清楚。 七、技巧探秘 1.包身工是个群体,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在叙述和描写中来刻画这个群体形象的 请你结合文本具体分析。(1)点面结合 面: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群体描写)(骨架) 点:典型人物、事件、细节(个体描写)(血肉) 面:包身工的凄惨处境。 点: ① 起床:“芦柴棒”出场 ② 早餐:“芦柴棒”重病遭受毒打 ③ 上工:小福子挨罚、“芦柴棒”骨瘦如柴 ④ 放工:无名女工惨遭毒打 面上的描写使所写的内容有整体感,点上的描写则使所写的内容既充实丰满,又生动形象,给读者以深刻的印 象。 ① 芦柴棒 请你找出文中对“芦柴棒”的描写,并思考作者为何对“芦柴棒”描写得如此细致 》A.人物出场: “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了她的名字。 B. 重病遭打: 将身体慢慢的移到屋子的角上,缩作一团,尽可能不占地方……打杂的一手抓住“芦柴棒”的头发,狠命地把她提起来往地上一摔。“芦柴棒”手脚着地,打杂的跟上去就是一脚,踢在她的腿上,照例又是第二、第三脚。可是打杂的很快地就停止了。据说那是因为“芦柴棒”那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脚趾。打杂的恼了,顺手夺过一盆另一个包身工正在摸桌子的冷水,迎头泼在“芦柴棒”头上。这是冬天,外面在副寒风,“产柴棒”造了流出外的、”、又船地跳起来, 面对虐待,“芦柴棒”做出了怎样的反应 请你仔细品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跳。“芦柴棒”身体没力,却能跳起来。强烈的对比使这个场面描写达到了高潮,寒风的冷,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相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悲惨。 C.骨瘦如柴: “芦柴棒”的身体实在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抄査女工身体的女人)也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的身体:“让她揩点油吧 骷髅一样,摸着她的骨头会做噩梦!”(35-36) 形象意义 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 作者着力刻画了她的“瘦”和受压迫下的本能的动作。作者虽然只写的是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 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污辱的缩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也是每一个包身工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 通过“芦柴棒”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的命运 ②)小福子挨罚 拿莫温打得比平时格外着力;东洋婆揪住小福子的耳朵,将他扯到太平龙头前面,叫她向着墙壁立着;拿莫温拿起一个丢在地上的皮带盘芯子,不怀好意的叫她顶在头上。 受罚原因:整好的烂纱没有装起 受罚方式:殴打、顶皮带盘心子 施罚对象:拿莫温、东洋婆、带工老板 受罚时间:两小时以上 人物处境:人人得而欺之 表现出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 (2)鲜明对比 包身工 VS 带工老板 包身工 住:“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像鸽笼一般”的工房 吃:“浆糊一般”的薄粥 穿:“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 薪:“每天三角八分” 带工老板 穿:“拷绸”之类 薪:不仅可以放债、起屋、买田,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一类的买卖 包身工住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像鸽子笼一般”的工房,吃“浆糊一般”的薄粥,穿“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只得到每天仅三角八分的工钱。而带工老板穿的是“拷绸”之类;“不仅可以放债、买田、起屋”,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部之类的买卖通过这些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买办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包身工血汗的滔天罪行。 包身工 VS 外头工人 包身工 “脏,乡下气,土头土脑”,没有做工与不做工的自由,出了差错要挨打。 外头工人 “衣服多少地整洁一点儿”,可以选择工作,不会挨打,可以通过贿赂工头换取好的工种。 包身工“脏,乡下气,土头土脑”,没有做工与不做工的自由,出了差错要挨打;外头的工人则“衣服多少地整洁一点”,可以选择工作,不会挨打,可以通过贿赂工头换取好的工种。通过这种对比,真实刻画出包身工奴求一般的境地。 (3)生动比喻 ① 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 ② 像鸽笼一般地分得均匀。 ③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 ④ 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 ⑤ 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 (4)形象类比 船户养墨鸭:--捕鱼--卖钱(没有虐待) 带工老板:--饲养包身工--赚钱(没有温情) 作用:形象地阐说了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有力地控诉了包身工制度的罪过 补充: “饲养”是“喂养动物”的意思,似乎与“小姑娘”搭配不当,但它恰好点出了“带工”老板、资本家与包身工的关系--营利,因为人类饲养动物也是“营利”--役其力,食其肉,衣其皮。 “禁不住”是忍受不住的意思,表示人的思想受了一种力量的驱使,自己不能把握自己。这表明包身工制度与养墨鸭捕鱼的做法太相似了。 讽刺反语 ①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 “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讽刺的意味。 ②)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这句中的“爱”褒词贬用,揭露了带工老板们为了榨取包身工的血汗而不择手段、丧尽天良的豺狼本性。 ③ 东洋婆望了一会儿,也许是她不喜欢这种不文明的殴打,也许是她要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惩戒方法,走近身来揪住小福子的耳朵,将她扯到水龙头前面,叫她向着墙壁立着。 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④ 这句中的“文明”“合理”褒词贬用。对包身工惩罚的残酷程度是一样的,而所谓的“文明”“合理”,只不过是说让包身工顶皮带盘心子,比直接殴打包身工更省力,看上去也不那么血腥而已。 技巧小结 ① 结构上:双线交织。 ② 选材上:点面结合。 ③ 修辞上:多用对比、比喻、反语。 ④) 表达方式上: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多重并用。 ⑤ 表现手法上:采用了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类比等。 2.有人说,报告文学不是以文学性取胜,而是以理性取胜。如果离开报告文学的纪实性,离开真,离开理性,离开认识价值,而去评定它的审美价值,侈谈它的“文学性”,那就无异于痴人说梦。那么,作为报告文学的《包身工》是如何体现其中的纪实性的 请简要分析。 (1)选择典型人物。选择了“芦柴棒”重点刻画,并以其贯串全文。读者从“芦柴棒”瘦小的躯体上看到的是包身工这个群体的可怜形象。 (2)选择典型细节。 细致地刻画出了包身工起床时的场面、早晨吃粥的情景;没吃上粥的包身工,接受老板娘亲自制作的“美食”把包身工悲惨的生活揭示得入木三分。 (3)选择典型场面。 如文章开始,作者简明地指出了时间、地点之后,就描写一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在大声地呼喊,接下来就写了在“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包身工的各种活动,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当地的情景。 (4)选择典型数据。 为了说明包身工居住条件的恶劣、日本纱厂在中国的飞速扩大的情况、工人中包身工惊人的比例等,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数据,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有力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具有雄辩的力量。 八、合作探究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的报告文学,文章渗透着作者哪几个方面的感情 文章渗透着作者三个方面的感情: ①对包身工及其家庭的深切同情。 全篇文字都渗透着作者的这种感情,从描写她们的住、食、工作,到她们有病不能休息、累死方能停息的悲惨命运,无不表现出作者对她们深深的同情。可以说,作者是流着泪写的,我们是流着泪读的。 ②)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及其帮凶的憎恨。 在文中,作者除了通过正面的言行描写来刻画他们的贪婪、冷酷、毫无人性的嘴脸外,还用了很多反语来对他们进行抨击和鞭笞。 ③除上述两种感情以外,还有一种复杂的悲哀之情。 既有对包身工及其家庭的不幸的悲哀,也有对包身工与外头工人、包身工之间关系冷漠的悲哀,还有对整个民族的悲哀。 九、文本小结 作品记述了旧中国时包身工们悲惨的生活和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写出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对工人的野蛮压榨和残酷迫害,揭示了“没有法律,没有人道”的包身工制度必然覆灭的命运。 十、思维延伸 《包身工》自发表距今已 80 多年了,包身工制度在中国被废除也已经 70多年了。对于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有人说是为了让年轻人记住一段历史,一段国家贫弱、国民苦难的历史,明确青年一代的时代责任。有人说可以发挥警钟的作用,警醒人们,防止包身工制度死灰复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你赞成哪一种观点 请简要说明理由。观点一 赞成第一种观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面废除了包身工制度。在中国,包身工制度已经成为一段历史。今天我们学习《包身工》,其意义在于了解什么是旧社会,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中国:了解什么是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经济侵略,了解一个丧失了独立、主权和自由的民族会有怎样的苦难,了解在一个腐败、落后的中国,愚弱的国民是怎样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的。《包身工》记述的苦难史,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我们民族的苦难史,就是旧中国亿万农民、工人苦难家族史的一部分。记住这段历史,也就是记住了我们的责任--热爱党,热爱祖国,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让我们的祖国和人民永远远离积贫积弱、受人欺侮、遭人践踏的苦难。 观点二 同意第二种观点。包身工制度作为一种罪恶的制度,早在 70 多年前,便在中国消失了,而且是永远地消失了。但是,非法、地下、变相的“包身工”却并没有完全绝迹。2001年,上海市劳动监察部门在一家日资企业一次杏出该公司使用童工逾10名,14岁的孙某从7月26日至8月5日的10天中,加班达87.5小时!除此之外,劳动监察部门还查出该公司员工工资低于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且员工工资每月只发放一半。据劳动监察部门调查,沦为国内“包身工”的打工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那就是在劳务黑市上轻信用工者的谎言,等醒悟过来时,已身陷“图圄”,不仅身上分文皆无,证件被扣,而且失去人身自由。由此可见,今天我们学习《包身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要警钟长鸣,防止变相包身工制度死灰复燃。 结束语我们必须记往:赶走帝国主义,推翻那个人吃人的社会制度,我们的先人曾付出了无数生命、血汗和眼泪。“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回首过去是为了正确地认知,缅怀过去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唯有共同守护历史真相,珍爱和平果实,才能让正义长存,不让历史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