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 《蜀相》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老师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容 一、教材分析 《蜀相》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 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教学目标二、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掌握近体诗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诗中借景抒情和借古伤今的艺术手法,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难点:掌握诗中借景抒情和借古伤今的艺术手法,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法、引导点拨法、提问讨论法、分析总结法。 五、课时安排 2 课时。 实施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 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刘备依附荆州刘表时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的隆中对,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成功占领荆州、益州之地,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 刘备伐吴于夷陵之战失败后,刘备于永安托孤于诸葛亮。 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诸葛亮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五次北伐中原,但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 54岁。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东晋桓温追封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作诸葛连弩,可-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作者简介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 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论。韩愈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现实主义的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他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曾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1400多首。其诗多涉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百姓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誉为“诗圣”。作品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 沉郁:指诗歌内容的广阔深刻,思想情感的深沉蕴藉。 顿挫:指诗歌韵律的抑扬跌宕,表现手法的含蓄曲折。 格律诗 又称今体诗、近体诗,是初唐之后形成的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利押韵的诗歌体裁。包括绝句和律诗。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绝句(4句):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绝句只四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第1、2、4句要求押韵。律诗(8句):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律诗共八句,1、2句为首联,3、4句为颔联,5、6句为颈联,7、。8 句为尾联。首联和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第2、4、6、8句要求押韵。·排律(8句以上)。 杜甫一生历程 35岁以前:读书漫游时期 732年,20岁的杜甫开始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江浙生活。 五年之后,他去唐朝首都河南洛阳参加科举考试,落榜了。 之后杜甫漫游冀鲁豫,在洛阳遇到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到高适,三人同游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济南,分手后又相遇于山东东部,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此期的代表作有《望岳》。 >35-44岁:困居长安时期这一时期,杜甫在洛阳一心钻营,谋取功名。他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看管武器装备的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科级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唐玄宗在 751年正月8日至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得到唐玄宗的赏 识。 44-48岁:战乱流离时期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鄌fū 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guǎn 申辩,被贬为副处级的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48-58 岁:西南漂泊时期2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陕西地区的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zǐ 州、阆 làng 中。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漂泊,在夔ku 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岳阳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郞》《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三、背景探寻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于成都的次年春天。 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政治上很不得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不必说。 从当时的社会现实看,“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大唐王朝仍处 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伤亡,生产遭到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所以当他来到武侯祠时,缅怀诸葛亮的为人,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以及刘备和诸葛亮君臣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四、诵读悟情 1.思考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 请结合诗作内容逐句分析。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寻”字表明杜甫此行不是漫不经心的信步由之,而是专程拜访。“寻”字为下面的诗句张本叙事,引出下面对蜀相祠堂的描写,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强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显示出诗人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和执著。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颔联通过映阶、碧草、隔叶、黄鹏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清新明的春景图。而由“自”和“空”可知来这里的人很少,表明诸葛武侯当年的丰功伟绩已被后人遗忘诗人借此表达了一种凄凉孤独之情。 “自”和“空”是此联之诗眼,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满院萋萋碧草,无人光顾,便觉寂寞之心难言;数声呖呖黄鹂,无人倾听,倍感荒凉之境无限。英雄长逝、遗迹荒落,先贤的功绩被人遗忘,这是何等的凄凉伤感!本联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 “自春色”“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英雄早逝以及祠堂荒落的深沉悲痛之感,把诗人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忍不拔的精神品格。 同时这两句郑重地道出诗人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尾联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两句在叙事中抒情,写得情真意挚,非常感人。 一个“长”字,一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人影响深远,另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深沉叹惋和感伤。 2.诗人为什么会与诸葛亮这样一个悲剧英雄产生共鸣 角度 时代 才情 理想 付出 结果 诸葛亮 战争频频,动荡不安。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统一大业未成,内心壮志未酬。 杜甫 战争不断,安史之乱。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致君尧舜上,志在匡国, 拼尽全力,不遗余力。 仕途坎坷终遭贬谪 志向未就壮志未酬。 不同 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孙吴,北拒曹魏。 仕途屡遭贬谪,失意难耐。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在仕途上大展宏图。他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杜甫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杜甫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唱出了普天之下壮志难酬者的心声。 五、文本小结 本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 全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雄才伟略、鞠躬尽瘁、忠心报国的形象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之情,暗含着诗人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 六、对比鉴赏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李白和杜甫由于生活的时期的不同。生活经历的各异,两人的诗歌在艺术特色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请结合本课两首诗,试比较两者诗歌艺术特色的差异(1)诗歌风格的不同。 李白的诗歌风格主要是飘逸俊美,如李白的《蜀道难》:“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壑雷”,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石相击、山谷轰鸣的场景,具有非凡阔大的气势。 而杜甫的诗歌风格主要是沉郁顿挫,如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则借祠堂的荒落,反映了诗人的悲痛之感。 (2)诗歌思想的不同。 李白与杜甫都有满腔抱负,都心怀家国,渴望救济苍生。但是在仕途中又都是不得志的,这种壮志难酬的感伤在他们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 但是两者又是不同的:李白的诗除了抒发壮志难酬的苦闷外,还流露出及时行乐、赞美祖国山河的积极情绪。如《蜀道难》,既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局面的不满和担忧,还表现出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杜甫的诗歌则多表现忧国伤时的悲痛之情。如《蜀相》则通过刻画忠君爱国、济世扶危却“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形象,寄寓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3)诗歌意境不同。 李白的诗歌意境雄奇壮观,大气磅礴。如《蜀道难》,以现实为基础,展开丰富的想象,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任意驰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自然景物都是想象的媒介。 而杜甫的诗歌意境却是幽静、寂寞和阴冷的。如《蜀相》择取繁盛茂密的柏树、映阶的碧草和隔叶的黄鹂,营造了祠堂肃穆的氛围,整体是比较压抑的。 (4)表现手法的不同。 《蜀道难》通过写实与想象交织,善于运用大胆的夸张和想象来表达他的情感,写出蜀道之“难”。《蜀相》以历史人物入诗,借乐景写哀情,借古伤今,含蓄、迂回地传情达意 结束语 李白:潇洒而飘逸,在蜀道、飞瀑、美酒、明月之间情寄山水,他的诗是仰天长啸的一柄长剑。 杜甫:慷慨而忧愤,在急风、落叶、烽火、家书之中心系黎民,他的诗是潦倒新停的一壶浊酒。
课堂小结 本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 全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雄才伟略、鞠躬尽瘁、忠心报国的形象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之情,暗含着诗人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