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古代非洲与美洲
共23题;共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共30分)
1.(本题3分)非洲南部的大津巴布韦遗址曾出土了一些青花瓷,它们原产于15世纪左右的中国。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进行分析,它们的出现表明( )
A.郑和下西洋到访了非洲 B.麦哲伦船队曾抵达此地
C.中非间存在着贸易往来 D.非洲制瓷业受中国影响
2.(本题3分)一位考古学家说道:“从美洲印第安文明的形成到西班牙人入侵这一漫长的时期内,没有一个事物或记录足以证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接触。”这段话表明美洲古文明是
A.相互联系不断交往 B.各自独立相对隔绝
C.具有浓郁宗教色彩 D.富有文明的多元性
3.(本题3分)墨西哥玛雅古国城市遗址帕伦克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于公元600年至700年达到顶峰,现存的古老建筑多是这一时期的,素有“美洲的雅典”之称。这说明
A.帕伦克吸收了雅典文明成果 B.玛雅古国曾有繁荣的城邦文明
C.帕伦克的文明成果延续至今 D.玛雅文明发展了雅典民主政治
4.(本题3分)国王在玛雅语中称“阿昊”,被视为神的代表,能够与上天的神灵沟通。玛雅国王职位世袭,独揽国家大权,地方长官由国王亲自任命,他们对国王的命令必须绝对服从。由此可见,玛雅( )
A.实行神权专制政治 B.具有独特的宗教信仰
C.统治体系较为严密 D.王权受到神权的制约
5.(本题3分)罗马社会重视名誉,将其与个人行为能力绑定,立法者制定了“丧廉耻”制度。凡触犯了法律,法院便要在判罪或宣布行为人败诉的同时宣告其“丧廉耻”;但凡做了某种法律明确的、不符合公序良俗的行为,罗马执政官便可在选举时将该人从名单中剔除。“丧廉耻”制度
A.构建了罗马民主制度的基础 B.有利于增强个人社会责任
C.消除了伤风败俗的社会现象 D.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6.(本题3分)如图这件瓷器发现于今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的一座陵墓中,原产于15世纪左右的中国。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应该得益于当时的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
B.可以说明当时东非沿海国家对外贸易发达
C.可能得益于阿拉伯商人的经贸活动
D.是葡萄牙人开辟新航路的产物
7.(本题3分)当玛雅文明达到鼎盛的时候,迅速增加的人口超过了农业所能保障的极限,考古资料表明,这一时期玛雅统治者选择的应对方式是兴建更多的神庙,更为频繁地举行祭祀活动,仿佛更虔诚地膜拜神灵是唯一的出路。由此可知,古代玛雅统治者的这些做法( )
A.旨在消除国内的阶级矛盾 B.易加剧粮食危机的破坏性
C.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减轻了玛雅人的劳役负担
8.(本题3分)从11世纪开始,南美印加部落逐渐兼并了附近的其他部落。他们从其征服地区学会了采石、加工和营造的工程技术。他们开山凿石,建造梯田,造就了先进的农业。1334年,印加帝国建立。印加帝国的崛起得益于( )
A.武力征服美洲 B.吸收各地文化
C.重视对外贸易 D.采取行省制度
9.(本题3分)它“修筑了通向全国的驿道,驿站要塞和烽火台及两条干线和无数支线将全国联成一个整体;没有铁器、文字、不使用货币……这一切不妨碍其成为拥有先进农业技术的16世纪的集权帝国”。这一帝国是( )
A.波斯帝国 B.罗马帝国 C.印加帝国 D.蒙古汗国
10.(本题3分)马丘比丘古城遗址被称为印加帝国的“失落之城”(见下图)。其外围是层层梯田形成的农业区,城区由200座建筑和109个连接山坡和城市的石梯组成。城内规划井然,北部多为庄严的宫阙神殿,南部是作坊、居室和公共场所。该遗址印证了( )
A.印加帝国领先于世界的建筑水平 B.中美洲缔造了较成熟的文明
C.印第安人继承融合欧亚文化遗产 D.安第斯先民闪耀的智慧光芒
二、填空题(共15分)
11.(本题3分)古代非洲的文明区域
(1)东北非——阿克苏姆王国
①公元前后,在今 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 ②4世纪,阿克苏姆王国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
(2)东非古代文明——东非沿海地区国家
①原因:由于农业的进步、环 贸易的发展和 的传入。
②代表国家: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如 、蒙巴萨和 等。
③兴盛表现
A.广泛使用奴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 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
B.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把瓷器、纺织品等各种手工业品输入非洲。作为交换,当地出口 、象牙和 等。
(3)西非古代文明
①主要国家:在西非,8—15世纪, 、马里和 等国家先后兴起。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极其富有。
②极盛一时的桑海国家
A.确立霸主地位: 原为马里属国,后利用马里内乱崛起,攻灭马里,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纪达于极盛。
B.统治概况:桑海实行中央集权,官吏直接由 任免;扩大对外贸易,奴隶成为生产中的重要力量;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
C.衰落:16世纪末,桑海因遭遇 入侵逐渐衰落。
12.(本题3分)班图文明
(1)农业: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
(2)畜牧业:班图人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
(3)手工业:班图人掌握了 技术。
(4)扩展:班图人的活动区域由西非逐渐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
13.(本题3分)非洲古代文明:南非
文明是南部非洲文明的代表。
4—5世纪,班图人开始兴建巨石建筑群。
11世纪末,形成津巴布韦国家。
14—15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时期,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区都被纳入统治之下。
14.(本题3分)古代非洲文明国家:东非的 王国、西非的 、马里、桑海和南非的 ;
15.(本题3分)帝国的鼎盛
(1)扩张: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 三洲的大帝国。
(2)鼎盛
①政治稳定:最高统治者 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事务
②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各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城市繁多,都城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③文化灿烂:融合 ,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三、判断题(共10分)
16.(本题2分)苏美尔人发明20进制
17.(本题2分)美洲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创造了辉煌的古代美洲文明。( )
18.(本题2分)玛雅人发明了“浮动园地”
19.(本题2分)古代美洲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如玉米、小麦等。( )
20.(本题2分)阿兹特克人发明的“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 )
四、材料分析题(共45分)
21.(本题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对摩加迪沙有如下描绘
(摩加迪沙)是一座极大的城池。当地人有许多骆驼,每日屠宰数百峰。他们有许多绵羊。他们是一些强悍的商人。当地出产的布匹,以摩加迪沙布出名,是无上珍品,运销埃及等地。
——【摩洛哥】伊本·白图泰《伊本·白图泰游记》
材料二 中国瓷器
这件瓷器发现于今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的一座陵墓中,原产于15世纪左右的中国。
材料三 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一大分隔者,而地中海相比之下却是一条连接的大道。历史上,北非人与地中海盆地周围其他诸民族的相互影响之所以超过他们与沙漠屏障以南地区诸民族的相互影响,其原因就在于此……
……沿尼罗河上游的是巨大的苏德沼泽地。这些沼泽地在历史上构成了一个可怕的障碍。而未被港湾、海湾和内海破损的、平直的海岸线,也使非洲大陆难以接近…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1)根据材料一,说明14世纪摩加迪沙的经济状况。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难以接近”的认识。
22.(本题15分)[美洲玛雅文明]
材料一
玉米在玛雅的神话中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创世神话、生命的起源有着紧密的联系。在陶器上我们能看到玉米神和玉米女神的形象,玉米神的前额高耸,头戴长长的穗状冠饰,象征玉米穗。玉米神常常以翩翩起舞的形象出现,如同玉米在风中摇曳,这代表了生命的活力,暗示着重生的希望。玉米女神则刻意表现出腹部的皱纹,表明其具备生育能力。
——摘编自湖北省历史博物馆曾攀《陶器上的玛雅文明》
材料二 也许是整个地区的气候发生了不利于玛雅农业的骤变,杂草疯长,达到难控制的程度。丛林日益向城市逼近,像沙漠吞噬绿洲一样,毁坏了玛雅人生存的基础,或者是疫病流行,导致人口锐减,损伤了文化的元气,逼迫幸存者尽快逃离危险的故园。再或者是外部的威胁,如墨西哥中部居民侵犯,致使玛雅人逃难而去,听任自己繁荣的城市中心倾颓,甚至可能直接由入侵者捣毁了玛雅宗教建筑,发生“犁庭扫穴”的大灾变。
——摘编自林大雄《玛雅的智慧》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玛雅人崇拜玉米神和玉米女神的原因。明清时期,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玛雅文明消失的原因。
23.(本题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如图是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上的玛雅文化道址——奇琴伊查城邦的一角,这座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金字塔神庙,名叫库库尔坎神庙,大约建于公元1世纪。“库库尔坎”就是羽蛇神,在玛雅文明中,它是太阳神的化身。传说中它在春分时降临,秋分时归天。于是人们便在神庙朝北的台阶上精心雕刻了一条带羽毛的巨蛇,蛇身藏在阶梯的断面上。每年春分和秋分的下午,太阳缓缓西坠,北墙的光照部分,棱角渐次分明。这时那些笔直的线条,也从上到下变成了波浪形,宛如飞动的巨蛇逶迤游走,故称“光影蛇形”。被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
史料二 1519年,西班牙殖民者赫尔南多,科尔特斯受黄金等利益驱使,为西班牙国王“开疆辟土”,将使其信奉基督教作为己任。1521年,科尔特斯征服了特诺奇提特兰,神庙被毁,西班牙人在其原址上立起了基督教教堂。西班牙殖民者夺取了特诺奇提特兰,却无法应对特斯科科湖的洪水威胁,决意把湖水排干,特斯科科湖系的大部分消失不见。直到1679年,最后一个玛雅城邦也在西班牙人的炮火中消失了。
请回答:
(1)根据史料一,概括说明美洲文明的特点,并简述玛雅文化遗址的历史价值
(2)根据史料二,指出美洲古代文明是怎样消失的。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非洲南部的大津巴布韦遗址曾出土了一些青花瓷,它们原产于15世纪左右的中国。”可得出非洲出现了中国的商品,这能够说明中非间存在着贸易往来,C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证明就一定和郑和有关,排除A项;麦哲伦船队是否抵达此地,与有中国商品没有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的文物是中国的瓷器,并不是非洲的瓷器,不能证明受到中国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没有一个事物或记录足以证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接触”的信息,这表明美洲古文明由于地理因素,与外界交流少,各自独立相对隔绝,故B项正确;材料表明美洲古文明缺乏联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关于宗教的相关信息,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古代美洲文明的多元性,故D项错误。故选B。
3.B
【详解】根据“于公元600年至700年达到顶峰,现存的古老建筑多是这一时期的,素有“美洲的雅典”之称”可得出美洲的玛雅古国曾有繁荣的城邦文明,B正确;材料与雅典无关,排除AD;帕伦克的文明已经不在,排除C。
4.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玛雅国王独揽国家大权,也被视为神的代表,说明玛雅实行神权专制政治,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玛雅实行神权专制政治,B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C项;材料未体现王权和神权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据材料可知,罗马的“丧廉耻”制度体现罗马社会重视名誉,将其与个人行为能力绑定,有利于增强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罗马民主制度,故A选项错误;C项中“消除”一词过于绝对,故C选项错误;材料中“丧廉耻”制度不能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D选项错误。
6.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 伽马才到达印度西南部,葡萄牙与中国的商路还未成熟,而材料时间为15世纪,因此此时仍以传统商路为主,故D项符合题意;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对外贸易发达的国家,阿拉伯商人通过环印度洋贸易圈将中国的瓷器等手工业品输入非洲,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7.B
【详解】从材料中“迅速增加的人口超过了农业所能保障的极限”可以看出玛雅农业文明的发展和人口增长之间出现了激烈的矛盾,“这一时期玛雅统治者选择的应对方式是兴建更多的神庙,更为频繁地举行祭祀活动,仿佛更虔诚地膜拜神灵是唯一的出路”可以看出当时的统治者并没有采取发展农业的措施,这样只能不断的增加危机的破坏性,B项正确;材料内容不能消除国内的阶级矛盾,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减轻了玛雅人的劳役负担,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从11世纪开始,南美印加部落逐渐兼并了附近的其他部落。他们从其征服地区学会了采石、加工和营造的工程技术。他们开山凿石,建造梯田,造就了先进的农业。1334年,印加帝国建立”可知,印加帝国吸收其他部落文化,创造了灿烂的文明,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印加帝国的征服,排除A项;材料强调印加部落开山凿石和农业的发展,不属于对外贸易,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印加帝国的行政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据材料“修筑了通向全国的驿道”“没有铁器、文字、不使用货币”和“先进农业技术的16世纪的集权帝国”及所学知识可知,印加帝国符合材料信息,印加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对地方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印加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世袭继承,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但考古发现,印加帝国并没有使用铁器、没有文字也不使用货币,C项正确;波斯帝国的持续时间为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排除A项;罗马帝国使用铁器和货币,排除B项;蒙古汗国使指13世纪由蒙古乞颜部铁木真建立的蒙古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印加帝国的疆域是在安第斯山区域,所以马丘比丘古城遗址展现了安第斯先民的智慧光芒,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印加帝国的建筑水平领先于世界,排除A项;印加帝国位于南美洲,而不是中美洲,排除B项;印第安人与欧亚大陆联系较少,并不是继承融合欧亚文化遗产,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埃塞俄比亚 印度洋 伊斯兰教 桑给巴尔 摩加迪沙 园艺业 黄金 奴隶 加纳 桑海 桑海 国王 外来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 ②4世纪,阿克苏姆王国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由于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和伊斯兰教的传入。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如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其兴盛表现包括广泛使用奴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把瓷器、纺织品等各种手工业品输入非洲。作为交换,当地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等。在西非,8—15世纪,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极其富有。桑海原为马里属国,后利用马里内乱崛起,攻灭马里,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纪达于极盛。桑海实行中央集权,官吏直接由国王任免;扩大对外贸易,奴隶成为生产中的重要力量;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16世纪末,桑海因遭遇外来入侵逐渐衰落。
12.冶铁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在手工业方面,班图人掌握了①冶铁技术。
13.大津巴布韦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大津巴布韦文明是南部非洲文明的代表。4—5世纪,班图人开始兴建巨石建筑群。11世纪末,形成津巴布韦国家。14—15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时期,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区都被纳入统治之下。
14. 阿克苏姆 加纳 津巴布韦
【详解】据所学可知,古代非洲文明国家,东非的有①阿克苏姆王国、西非的有②加纳、马里、桑海和南非的③津巴布韦。
15. 亚非欧 哈里发 巴格达 东西方文化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 三洲的大帝国;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事务;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各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16.错误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苏美尔人首先发明了六十进制,玛雅人发明了20进制,故本题说法错误。
17.正确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美洲、南美洲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创造了辉煌的古代美洲文明。故题干说法正确。
18.错误
【详解】根据材料“浮动园地”可知,14世纪,阿兹特克由于土地的不足,他们发明了“水上浮动的园地”,用以进行扩大种植。发明“浮动园地”的非玛雅人。故题目错误。
19.错误
【详解】据所学,小麦并非美洲独有的农作物。题干说法错误。
20.正确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4世纪,阿兹特克人发明了“浮动园地”,用以扩大耕地面积。这种“浮动园地”,是在水上建立的一种种植基地,阿兹特克人首先在水里打上木桩,再用树枝和芦苇编成轻便的排筏,从湖底挖出淤泥,掺和进一些泥土,厚厚地糊在排筏之上,以种植作物、蔬菜和花卉。所以本题表述正确。
21.(1)城市规模宏大;手工业发达;商业和对外贸易繁荣。
(2)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与外部世界的交往相对较少;但该地区亦非完全与世隔绝,该地与埃及等地的贸易外来比较频繁,而且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把瓷器、纺织品等各种手工业品输入非洲。
【详解】(1)根据“(摩加迪沙)是一座极大的城池。”得出城市规模宏大;根据“当地出产的布匹,以摩加迪沙布出名”得出手工业发达;根据“当地出产的布匹,以摩加迪沙布出名,是无上珍品,运销埃及等地。”得出商业和对外贸易繁荣。
(2)根据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一大分隔者,而地中海相比之下却是一条连接的大道。“得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与外部世界的交往相对较少;根据”这件瓷器发现于今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的一座陵墓中,原产于15世纪左右的中国。“可得出但该地区亦非完全与世隔绝,该地与埃及等地的贸易外来比较频繁,而且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把瓷器、纺织品等各种手工业品输入非洲。
22.(1)原因:玛雅人的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是其主要的食物来源。
影响: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作物种类;刺激了人口增长;丰富了民众的生活;改变了饮食结构;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扩大耕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2)原因:气候变化毁坏了生存基础;疫病流行导致人口减少;外族侵略与破坏。
【详解】(1)关于原因:根据材料一“在陶器上我们能看到玉米神和玉米女神的形象,玉米神的前额高耸,头戴长长的穗状冠饰,象征玉米穗。”可知,玛雅人的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是其主要的食物来源。关于影响:根据材料“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作物种类、刺激人口增长、丰富民众的生活、改变饮食结构、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扩大耕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等方面分析作答。
(2)根据材料二“也许是整个地区的气候发生了不利于玛雅农业的骤变,杂草疯长,达到难控制的程度。”得出气候变化毁坏了生存基础;根据材料二“或者是疫病流行,导致人口锐减,损伤了文化的元气,逼迫幸存者尽快逃离危险的故园。”得出疫病流行导致人口减少;根据材料“甚至可能直接由入侵者捣毁了玛雅宗教建筑”得出外族侵略与破坏。
23.(1)特点:历史悠久;独立发展,自成体系;文明程度高。
价值:为研究美洲文明提供可信素材;印第安人修筑的神庙、城墙、城市等建筑物遗址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
(2)西方殖民者毁神庙、建基督教堂;殖民占领,破坏生态等。
【详解】(1)“特点”,根据史料一“库库尔坎神庙,大约建于公元1世纪”、“库库尔坎就是羽蛇神,在玛雅文明中,它是太阳神的化身”、“每年春分和秋分的下午,太阳缓缓西坠,北墙的光照部分,棱角渐次分明。这时那些笔直的线条,也从上到下变成了波浪形……故称‘光影蛇形’”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得出:历史悠久、独立发展、文明程度高。
“历史价值”,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为研究美洲文明提供可信素材、印第安人修筑的建筑物遗址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等角度分析。
(2)“消失”,根据史料二信息“科尔特斯征服了特诺奇提特兰,神庙被毁,西班牙人在其原址上立起了基督教教堂”、“决意把湖水排干,特斯科科湖系的大部分消失不见”、“最后一个玛雅城邦也在西班牙人的炮火中消失了”得出:西方殖民者毁神庙并建基督教堂、破坏生态、殖民占领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