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 河流
第2课时
【基础性作业】
1.黄河发源于 高原的 山,呈巨大的“ ”字形,曲折蜿蜒向东流。
2.黄河是我国第 长河,最终注入 (内海)。
3.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主要与下列哪一方面的因素有关 ( )
A.汛期短
B.含沙量大
C.有结冰期
D.水力资源丰富
【拓展性作业】
读图,回答4~5题。
4.关于图中河流说法正确的是 ( )
A.是我国的第二大河
B.③处至④处之间形成了“地上河”
C.③处是其中、下游的分界点
D.①②之间的河段流经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处,水能丰富
5.关于图中的地形区说法正确的是 ( )
A.山脉a以南是我国最大的盆地
B.山脉b是秦岭
C.山脉c是我国三级阶梯的界线之一
D.山脉d以东的地形区是东北平原
6.黄河输沙量最大的河段流经的地形区是 ( )
A.黄土高原 B.青藏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华北平原
【综合性作业】
7.读黄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干流流经省级行政区域(简称):① ;②川或蜀;③ ;
④宁;⑤ ;⑥晋;
⑦ ;⑧豫;⑨ 。
(2)河段划分:(分界点)源头——a( )——b( )
——入海口。
(3)主要支流:
上游有C 、D ,中游有E 、F 。
(4)水能开发: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中游,主要水电站有G 、H 、I 。
参考答案
1.青藏 巴颜喀拉 几
2.二 渤海
3.B 4.D 5.B 6.A
7.(1)青 甘或陇 内蒙古 陕或秦 鲁
(2)河口 桃花峪
(3)湟水 洮河 渭河 汾河
(3)龙羊峡 三门峡 小浪底
2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 河流
第1课时
【基础性作业】
1.下列河流,最后注入印度洋的是 ( )
A.金沙江
B.澜沧江
C.珠江
D.雅鲁藏布江
2.塔里木河汛期出现在夏季,是因为 ( )
A.夏季降水丰富
B.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较多
C.地下水补给丰富
D.湖泊水补给丰富
3.我国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的河流,丰水期都在夏季,其主要原因是 ( )
A.受气温的影响,夏季全国普遍高温
B.受季风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雨热同期
C.全国大多数地区降水集中于夏季
D.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的影响,西部受夏季高温的影响
4.黑龙江和松花江水量丰富而含沙量小的主要原因是 ( )
A.气温低,降水多
B.地势平坦,水流平稳
C.气候湿润,森林茂密
D.大陆性气候强
【拓展性作业】
5.下列有关内、外流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内流河的河水主要来自降水,汛期集中在夏季
B.外流河的河水主要来自降水,汛期集中在夏季
C.内流河主要分布于西北部的非季风区,河流水量小
D.外流河主要分布于东南部的季风区,河流水量大
6.下列河流属于内流河的是 ( )
A.塔里木河 B.珠江
C.长江 D.黄河
7.有关京杭运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南北沟通了六大水系,纵贯七大省市
B.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河
C.年运输量仅次于珠江
D.全长1600千米
【综合性作业】
8.下图示意根据湖水含盐度的不同划分的两类湖泊,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①示意 (咸水、淡水)湖,其湖水输出的主要形式是 ;图②示意 (咸水或淡水)湖,它与河流的关系是 。
(2)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属于图中 (填序号)类湖,它分布在 湖区;我国另一个湖区是 湖区,它的湖泊类型属于图中 (填序号)类。
参考答案
1.D 2.B 3.D 4.C 5.A 6.A 7.B
8.(1)咸水 蒸发 淡水 常有水道与河流相通
(2)① 青藏高原 长江中下游 ②
2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 河流
第3课时
【基础性作业】
1.长江最长的支流是 。
2.长江以北的支流自西向东有 、 、 、 ,长江以南有 、 、 等主要支流。
3.长江被称为“黄金水道”的主要原因是长江 ( )
A.年径流量大
B.水力资源丰富
C.航运价值高
D.流域内多矿产
【拓展性作业】
4.我国目前已建成的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位于长江干流上的 。
5.长江源头的补给水源是 ( )
A.地下水
B.雨水
C.冰雪融水
D.湖泊水
6.近年来,长江洪灾频繁发生,其主要自然原因是 ( )
①中游地区围湖造田
②中下游地势低平
③流域内降水丰沛
④上中游砍伐森林,破坏植被
⑤支流众多,雨季涨水集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⑤
【综合性作业】
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和黄河均发源于 高原,共同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是 、 。
(2)长江和黄河的流向均大致是自西向东,其主要原因是 。
(3)目前,我国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该工程实施后,对长江和黄河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
A.径流量增加
B.泥沙含量减少
C.水能蕴藏量增加
D.流域面积增大
参考答案
1.汉江
2.雅砻江 岷江 嘉陵江 汉江 乌江 湘江 赣江
3.C
4.三峡工程
5.C 6.C
7.(1)青藏 青海 四川
(2)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3)B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