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A)
课标要求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目标
1.阅读教材,识记“双百”方针提出的时间、“双百”方针的主要内容、“双百”方针贯彻及每一历史时期文学艺术等领域的主要成就。
2.依据教材及导学案中的材料,通过生生共 ( http: / / www.21cnjy.com )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分析“双百”方针的提出的历史背景,认识到“双百”方针的提出符合中国的国情,具有必要性;通过对“双百”方针贯彻过程及其取得的相关成就的梳理,分析其成因,总结其贯彻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学会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学法指导
1.通过材料解读信息,认识“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内涵和遭遇的挫折。
2.通过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萧条——繁荣,理解“双百”方针促进我国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重点难点
1.重点:“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与成就。
2.难点:“双百”方针的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自制本课课件;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方法
以“四导一评”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有机引入】
创设情景:引用毛泽东的两段:“现在春天来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嘛,一百种花都让他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引入:请哪位同学能够跟我们解释一下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自主学习】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96—99,在书上进行圈、勾、划,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
阅读教材第一目“‘双百’方针的提出”
A:(1)“双百”方针是谁在何时提出的?请结合补充材料简述其提出的历史背景。
材料:“ 知识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知识分子参加。”
——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4组学生板演预测】时间与人物:1956,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
背景:新中国成立;国民经济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所恢复与发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步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美苏争霸的威胁等;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特别提示:
“双百”方针的提出背景与过程:
1.背景:(引导学生看书后归纳)三大改造完成后,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党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建设道路,需要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来建设伟大的国家。引导回顾: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剥削制度即将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所以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为适应这种探索的需要,中共中央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提出了一些变革措施,为此针对文艺、科学领域,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提出过程:1956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共产党 ( http: / / www.21cnjy.com )领导文学艺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这个方针,是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的。1951年4月,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据当时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的陆定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回忆,1956年2月毛泽东主持的一次中央会议上,他汇报了学术领域的教条主义表现,会议决定对科学采取“百家争鸣”的方针。4月25日,毛泽东作了主题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论十大关系》报告。在随后的讨论中,陆定一发言再次谈到学术、艺术、技术性质的问题“要让它自由”。陈伯达则回顾了1953年中国历史研究委员会成立时,因郭沫若和范文澜在中国历史分期问题上有不同观点,他向毛泽东请示工作方针,毛泽东说了“百家争鸣”四个字。鉴于毛泽东早在1951年为中国戏曲研究院写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题词,陈伯达在发言中提出“在文化上、科学上,恐怕基本上要提出这样两个口号贯彻,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 ( http: / / www.21cnjy.com )次会议上进一步阐述了“双百”方针。他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又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两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他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李森科、非李森科,我们搞不清,有那么多的学说,那么多的自然科学,就是社会科学,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说,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 ( http: / / www.21cnjy.com )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宣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党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这次讲话经整理补充后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题,于6月19日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同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党对科学文化工作基本性的长期性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A:(2)你知道“双百”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针的内涵是什么吗?“双百”方针的提出与贯彻产生了哪些影响?请举例说明(请注意阅读“前言”、“历史纵横”、图片资料及注释综合思考)。
【3组学生板演预测】内涵:在科学文化工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中,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技术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具体来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影响: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例: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学领域:摩尔根学派与李森科学之争;文学艺术领域:作品众多,题材多样,表现手法丰富;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难忘的1959年”等。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2.阅读教材第二目“曲折的年代”
A:(1)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导致“双百”方针未能坚持贯彻下去的原因有哪些?
【2组学生板演预测】①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的影响。②受一些政治运动的扩大化和“文革”的影响破坏;③“双百”方针的贯彻出现了严重挫折。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A:(2)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双百”方针未能坚持贯彻下去的结果怎样?有哪些具体表现(请注意阅读“学思之窗”综合思考)?
【1组学生板演预测】结果: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受到很大的影响。
表现:A.把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把学术争论说成阶级斗争,不同的学说观点被看作是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B.一些优秀的作品收到批判:如王蒙的小说《组织部信赖的青年人》,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昆曲《李慧娘》,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C.大批作家被划为“右派”“反动学术权威”等;D.样板戏一统天下。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2.阅读教材第三目“文艺的春天”
A:(1)“文化大革命”后,为什么会出现“文艺的春天”?
【5组学生板演预测】①“文革”结束后,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极左路线,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②邓小平指出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他还强调要坚持贯彻“双百”方针。③20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五讲”“四美”为内容。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A:(2)请概述“文艺的春天”的具体表现(请注意阅读图片资料及注释综合思考)。
【6组学生板演预测】①出现了反映“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革”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②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欣欣向荣。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特别提示:
①“反思文学”: 20世纪70年代末8 ( http: / / www.21cnjy.com )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 反思内容:对共和国初期至“文革”时期历史、社会、个体命运进行批判性思考。反思对象:较广泛,干部、右派、知青、农村、军营生活、商人、“内奸”等在文革中命运。思考触角, 追索从左到极左的深层历史原因。反思文学的发轫以茹志娟1979年2月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剪辑错了的故事》为标志。著名的作品有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叶辛的《蹉跎岁月》、古华的《芙蓉镇》等。
②“伤痕文学”: 十年文革期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的“伤痕文学”是北京作家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当时评论界认为这一短篇的主要价值是揭露了“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有的认为该篇发出的“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与当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的救救被封建礼教毒害的孩子的呼声遥相呼应,使小说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感,充满了一种强烈的启蒙精神。著名的作品有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大墙文学、冯翼才《铺花的歧路》、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代表的农村“伤痕文学”等。
③改革文学:指反映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会以来所进行的社会改革,并以这一改革对旧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心理所带来的强烈冲击为基本主题的文学。发表于1979年的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是改革文学的发轫之作。张洁的《沉重的翅膀》 ,贾平凹的《腊月 正月》 、 《浮躁》 ,蒋子龙的《开拓者》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是改革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合作探究】请依据时序梳理“双百”方针的贯彻情况,综合分析影响其贯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组学生板演预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并贯彻执行;文革期间:为贯彻执行;新时期:重新贯彻执行并发展。
因素:政局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影响;领导人的决策;正确方针的执行与贯彻问题等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特别提示:
“双百”方针的历史经验教训”?
答案提示: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组讨论 ( http: / / www.21cnjy.com ),包括:“双百”方针提出后在执行过程遇到了哪些问题,“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给我们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应该如何处理三个关系?贯彻“双百”方针有什么现实意义?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文革结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到来,使“双百”方针又恢复了它的生命力,我们要接受历史的经验教训,正确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使文艺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这种形势下,科学和文艺工作者步入了又一个春天。教师可结合“三个代表”的理论,使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知识梳理】【师生互动小结】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过程: I956年4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基本性的也是一个长期性的方针。
3.贯彻情况和成果:第一个贯彻"百家争 ( http: / / www.21cnjy.com )鸣"的会议,讨论的是生物学领域中的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之争,会议开的比较成功。文学艺术硕果累累,老舍创作话剧《茶馆》,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 方针以后的优秀作品。
二、曲折的年代
由于一些政治运动的扩大化和文革的到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一些优秀作品受到批判。如,青年作家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三月》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文艺的春天
1.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极 ( http: / / www.21cnjy.com )“左”路线;邓小平指出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了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
2.继续发展:进入21世纪,文学艺术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向多样化发展,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
【检测反馈】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文贝 ( http: / / www.21cnjy.com )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的》一书中认为,“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在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之间,正是人类的轴心时代,……是人类精神的第一次觉醒”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化淬砺发展到一个辉煌高峰的同时,又孕育着大一统文化的到来。王国维在《近几年之学术界》一书中说“自周之衰……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近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于道德、政治、文学上,灿然放万丈光焰。”
材料三 董仲舒的思想,为后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他的著作后来大都汇集在《春秋繁露》一书中。汉朝初期,儒学成了正统,而其他九家则成了“孤魂野鬼”。
材料四 1956年4月28日,毛 ( http: / / www.21cnjy.com )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宣布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党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指导方针。
(1)概括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的思想局面的原因。
【2组学生板演预测】春秋战国时期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学术环境相对宽松;面对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局面,各阶级阶层代表人物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发表自己的观点或主张,因此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2)结合西方思想文化史的有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的“轴心时代是人类精神的第一次觉醒”。
【3组学生板演预测】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强调理性,追求知识、追求真理,把人从神和自然崇拜中解放出来。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3)董仲舒的哪些主张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你认为汉初百家争鸣局面结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组学生板演预测】“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根本原因: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4)新中国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百家争鸣政策的?从中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5组学生板演预测】1956年,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义改造运动即将胜利完成,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同时在科学文化领域内仍然存在着某些“左”的思想影响。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将“百家争鸣”作为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科学文化的方针政策,显示了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执政党包容百川的气魄,这是一个符合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方针。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教学反思
关于“‘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目,以“为什么要提出双百方针”来完成本目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采用学生讨论法,教师适当指导。给出几个讨论问题:“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1956年之前意识形态领域的状况是怎样的?原因是什么?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什么变化?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为了调动一切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包括调动文化界和科学界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中央召开了知识分子会议。在肯定知识界面貌发生根本变化的同时,制定一个正确的文化工作方针非常有必要,以使文化与科学走上正轨,以便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此,党提出“双百”方针。此处要让学生认识到“双百”方针的提出是党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摆脱苏联模式)上的一个重要尝试,是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是在国家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上提出来的,是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科学文化工作的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同时为讲下一目做铺垫。
关于“历史的经验教训”,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的经验教训是本节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问题。处理本目教材注意“双百”方针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科学文化发展的重大意义。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包括:“双百”方针提出后在执行过程遇到了哪些问题,“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给我们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应该如何处理三个关系?贯彻“双百”方针有什么现实意义?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文革结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到来,使“双百”方针又恢复了它的生命力,我们要接受历史的经验教训,正确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使文艺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这种形势下,科学和文艺工作者步入了又一个春天。在这里建议教师结合“三个代表”的理论,使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