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智取生辰纲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7、智取生辰纲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21 17:3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智取生辰纲施耐庵 《水浒传》是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反”。后半部分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肯定和热情讴歌,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则尽情揭露。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民反,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个故事又独立成章。 “不读水浒, 不知天下之奇。”
——金圣叹金圣叹评“六大才子书”:
《离骚》 《庄子》 《史记》 《西厢记》《少陵集》《水浒传》扫清字词障碍:
1.趱行zǎn,
2.虞候yú,
3.嗔怪chēn,
4.尴尬gāngà,
5.厮sī
6.朴刀pō,
7.恁地nèn,
8.怨怅chàng,
9.兀的wù
10.怄òu,扫清字词障碍:
11.喏喏连声nuò,
12.芥菜jiè
13.剜口割舌wān,wǎn
14.忒tuī
15.舀酒yǎo,
16.罗唣zào
17.面面厮觑qù,
18.聒噪guō,
19.晁盖cháo,
20.三阮ruǎn, 21.庵ān,
面对“生辰纲”这笔巨大的财宝,
负责押送的杨志,一路费尽心思,力求
“生辰纲”不失;而智多星吴用巧设妙计,
众好汉志在必得。这场英雄与英雄之间
的斗智斗谋,最终结果如何呢?基本故事情节 故事发生:杨志改时送生辰纲(开头至“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
故事发展:七雄贩枣蒙杨志(“杨志却待要回言”至“自去一边树下歇凉”)。
故事进一步发展:白胜设计诱官军(“没半碗饭时”至“也这般罗唣”)。智取生辰纲故事高潮:吴用巧下蒙汗药(“那对过众军汉见了”至“自下冈子去了”)。
故事结局:杨志误失生辰纲(“那七个贩枣子的”至“挣不得,说不得”)。
尾声:英雄智取生辰纲(最后一段)。
分析小说情节1、生辰纲是什么?
为太师蔡京祝寿而进献的大批财物,都是搜刮百姓血汗钱的不义之财。
2、生辰纲是谁取的?又是用怎样的方式从谁的手中取走的?
晁盖、吴用等八条好汉;智取;杨志 。 3、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 明线——杨志押送生辰纲;
暗线——晁盖智取生辰纲。
4、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以人物的主要行动为归纳点,简要分析出明、暗两条线索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交接在一起呢?六月初四正午;黄泥冈松树林。小 说 情 节第一部分(第1—4段):押送起程,故事开端,内部矛盾已全面激化,连都管都痛斥杨志,属明线。 暗线 :“强人活动频繁”。
第二部分(第5—11段):以智取对智押,故事的高潮与结局,外部矛盾与内部双重压来,杨志中计。 双线交叉,暗线转明。
第三部分(第12段):补叙暗线活动。交待智取一方的八位好汉姓名及所设之计,用计情况。前为伏笔,悬念至此获解。小 说 线 索明 线暗 线杨志押送生辰纲好汉智取生辰纲上 路中 计失 纲定 计施 计劫纲六月初四正午黄泥冈松树林问 题 研 讨1.晁盖等人是如何“智取”生辰纲的?
2.杨志也有“智”,为什么会失败?晁盖、吴用等人的智1.智借天时—酷热的天气
2.智借地利—山岗树林
3.智借矛盾—杨志的内部矛盾
4.智用计谋乔装——稳住对手
诱饵——佯争酒、佯不卖
下药——巧下药,麻翻对手杨 志 之 智2.精明谨慎3.忠于职守4.官欲甚强1.机警善变杨志之智与不智1.起止时辰变更 1.刚愎自用
2.催逼赶路 2.对部下蛮横
3.斥虞侯 3.不体谅
4.顶都管 4.缺乏沟通
5.追问枣客
6.警惕贩酒客杨志为什么会失陷生辰纲?晁盖等好汉为什么能智取生辰纲?杨志败因急功近利
内部不和(内因)人外有人(外因)好汉胜因稳住对方(扮客商)引诱对方(佯争酒)麻倒对方(巧下药)矛 盾 冲 突次 要 矛 盾
[杨志与军健、虞侯、老都管的矛盾]主 要 矛 盾
[杨志与晁盖等好汉的矛盾]押送生辰纲智取生辰纲快与慢走与停不许喝酒与要喝酒明防[杨志]喝来人不许买放心喝暗夺[晁盖等人]扮客商挑酒卖送枣子押取黄泥冈押取杨志失志吴用得用刘唐偷酒
吴用下药
林中休息
伪装客商
不肯卖酒
送与枣子瞒天过海
以逸待劳
笑里藏刀
声东击西
混水摸鱼
欲擒故纵吴用施用的计谋,采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些计?(用直线将它们连接起来)环 境 描 写1.渲染气氛(描绘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敢。)
2.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杨志明知天热,偏要趁热行,足见其精明、谨慎。好汉们料知热渴,施计解暑,料事如神。)
3.推动故事情节的开展 (即天气炎热成为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以至解决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一)天气炎热。(二)黄泥冈的环境。 课 文 小 结1.善用伏笔: 杨志误失生辰纲实际在前文有多处暗示。
2.善用景物描写: 善于运用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巧用双线索: 明线:杨志???处处小心?????都管掣肘?????押送失败 暗线:吴用???预设机关?????团结合作?????智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