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 一 语 文
命题人:
说明:1.满分160分,150分钟。2.所有选择题的答案,请按照相应序号填涂到答题卡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1)我喜爱青衣的凤头绣鞋,绿裙衩里露出的红里子;我喜爱花旦的兰花指、甩水袖、水上漂样的小碎步,以及________、缠绵悱恻的唱腔。
(2)如今的书坛画坛________,且到处是圈起来的围墙篱笆。若去看看那些展览,你悲哀的并不是这些艺术家,而要浩叹这个时代的荒芜来了。
(3)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隔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我感觉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________。
A.不瘟不火 鱼目混珠 无能为力
B.不温不火 鱼龙混杂 爱莫能助
C.不温不火 鱼目混珠 爱莫能助
D.不瘟不火 鱼龙混杂 无能为力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美国索尼公司制作了一部广泛引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关注的《刺杀金正恩》影片,制作虽粗糙,剧情狗血,但至少就影片的制作到公映而言,美国始终在以一颗平常心看待这一封闭的国家。
B.身为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的王蒙有时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文学作品是像小笼包一样新出锅时滋味好,还是像醇酒一样经年发酵滋味好?
C.劳动者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据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九成行业周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众多劳动者的权利正在侵蚀。
D.今年,我国正式将9月3号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并以全国放假和盛大阅兵的形式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意义重大。
3.下面的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联是(3分) ( )
A.碧桃献岁宜家受福,花甲逢春获寿延年。
B.为学有宗古稀成庆,诲人无倦恩重及门。
C.乐道安贫音容宛在,因材施教手泽犹存。
D.执掌教坛垂七十载,栽培桃李满三千株。
4.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 )
在我们的生活中最让人感动的日子总是那些一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意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日子,哪怕是为了一个卑微的目标而奋斗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_______________。金字塔是由每一块石头累积而成的,每一块石头都是很简单的,而金字塔却是永恒的;共和国的大厦也是革命前辈用生命和鲜血一步一个脚印铸成的,他们的英名和业绩更是永恒的。
A.因为无数卑微的目标累积起来可能就是一个伟大的成就
B.因为无数卑微的目标累积起来可能就会形成一个大目标
C.因为只有向着一个目标努力奋斗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D.因为只有向着一个目标努力奋斗才能创出令人感动的业绩
5.对这幅漫画的寓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这幅漫画告诉我们虽然网购方便,但要谨防假冒。
B.这幅漫画告诉我们虚拟空间也要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网购也得打假。
C.这幅漫画告诉我们电商以次充好,网购要当心陷阱。
D.这幅漫画告诉我们阿迪达斯这个品牌有问题。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学而大遗 遗:丢弃
B.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C.日与其徒上高山 徒:随从
D.圣心备焉 备:准备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句读之不知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B.其皆出于此乎? 其:代词,这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兼词,从这里
D.生乎吾前 乎:介词,在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杨素蕴,字筠湄,陕西宜君人。顺治九年进士, ( http: / / www.21cnjy.com )授直隶东明知县。东明当河,决后,官舍城垣悉败,民居殆尽,遗民依丘阜,但数十家。素蕴至,为缮城郭,招集流亡,三年户增至万余。山东群盗任风亭等剽掠旁郡,扰及东明。素蕴设计降其渠,散其胁从。十七年,举卓异,授四川道御史。疏言:“臣言官也,宜以言为事。然今下所患,正在议论多而成功少。国家建官分职,各有所事,则平天下无余事。更原皇上推诚御物,俾人人得展其才,尤端本澄源之要也。”
十八年,圣祖即位,辅臣柄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素蕴为川北道。三桂见素蕴前奏,恶之,具疏辨,并摘“防微杜渐”语,谓意含隐射,语伏危机。诏责素蕴回奏,素蕴言:“防微杜渐,古今通义。臣但期藩臣每事尽善,为圣世纯臣,非有他也。”下部议,坐素蕴巧饰,当降调,罢归。居十年,三桂反。尚书郝惟讷言:“素蕴首劾三桂,云当防微杜渐。在当日反状未形,似属杞忧。由今观之,则素蕴先见甚明,且为国直陈,奋不自顾,其刚肠正气,实有大过人者!亟宜优录。”乃命发湖广军前,以原品用。会丁父忧,服阕,乃赴军前。康熙十七年,襄阳总兵杨来嘉、副将洪福等叛应三桂。大军运饷,自襄至房、保路险狭,舟车不通,岁调襄阳、安陆、德安三郡丁夫担负,饷苦不继。素蕴访知谷城有小溪可通舟,乃按行山谷开饷道,由是水运通利,省丁夫什九,军乃无乏。二十六年,授安徽巡抚。会岁饥,上疏请赈,即檄州县开仓赈给,全活甚众。寻调湖广巡抚。二十八年,大旱,疏请蠲免武昌等属三十二州县钱粮,上遣户部郎中舒淑等会督抚勘灾。舒淑至武昌,素蕴适巷暑疫,寻称病乞休,上疑其托疾,夺官。命甫下而素蕴已卒。
先是,湖北郡县疾苦最甚者,如应城谷田科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监利一年两赋,为民害数十年。素蕴得其实,条为两疏。来及上而病革,口授入遗疏,曰:“此疏行,吾目瞑矣!”
(《清史稿·列传五十七》,有删节)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素蕴设计降其渠 渠:头目。
B.辅臣柄政 柄:执掌。
C.三桂见素蕴前奏,恶之 恶:讨厌。
D.寻称病乞休 寻:寻找。
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宜以言为事 作《师说》以贻之
B.正在议论多而成功少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C.尤端本澄源之要也。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D.乃命发湖广军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会岁饥,上疏请赈,即檄州县开仓赈给,全活甚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言文中杨素蕴为官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名篇默写、名著检测(12分)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名著填空。
(1)怅寥廓,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4)清风徐来,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苏轼《赤壁赋》)
(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赤壁赋》)
(6)曹操投宿 家中。其家人磨刀准备杀猪款待,曹操怀疑他们要杀自己,竟先后将其全家杀害,并声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愤怒地离开了曹操。
(7)“舌战群儒”情节中:孙权手下的谋 ( http: / / www.21cnjy.com )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 一个人主张联刘抗曹。但他自知一个人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大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最后孙权终于下定决心跟刘备联合起来共同抗击曹操。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冯歪嘴子和他的两个孩子
萧 红
磨坊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冯歪嘴子打着梆子,半夜半夜地打,一夜一夜地打。冬天还稍微好一点,夏天就更打得厉害。
冯歪嘴子的女人是产后死的,传说这样的女人死了,大庙不收,小庙不留,是将要成为游魂的。
冯歪嘴子的女人一死,大家觉得这回冯歪嘴子算完了。扔下了两个孩子,一个四五岁,一个刚生下来。看吧,看他可怎样办!
老厨子说:“看热闹吧,冯歪嘴子又该喝酒了,又该坐在磨盘上哭了。”
东家西舍的也都说冯歪嘴于这回可非完不可了。那些好看热闹的人,都在准备着看冯歪嘴子的热闹。
可是冯歪嘴子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那样地绝望,好像他活着还很有把握的样子似的,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已经洞穿了他。因为他看见了他的两个孩子,他反而镇定下来。
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他不管他自己有这份能力没有,他看看别人也都是这样做的,他觉得他也应该这样做。
于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负着他那份责任。
于是他自己动手喂他那刚出生的孩子,他用筷子喂他,他不吃,他用调匙喂他。
喂着小的,带着大的,他该担水,担水,该拉磨,拉磨。
早晨一起来,一开门,看见邻人到井口去打水的时候,他总说一声:“去挑水吗!”
若遇见了卖豆腐的,他也说一声:“豆腐这么早出锅啦!”
他在这世界上他不知道人们都用绝望的眼光来看他,他不知道他已经处在了怎样的一种艰难的境地。他不知道他自己已经完了。他没有想过。
他虽然也有悲哀,他虽然也常常满满含着眼泪,但是他一看见他的大儿子会拉着小驴饮水了,他就立刻把那含着眼泪的眼睛笑了起来。
他说:“慢慢地就中用了。”
他的小儿子,一天一天的喂着,越喂眼睛越大,胳臂,腿,越来越瘦。
在别人的眼里,这孩子非死不可。这孩子一直不死,大家都觉得惊奇。
到后来大家简直都莫名其妙了,对于冯歪嘴子的这孩子的不死,别人都起了恐惧的心理,觉得,这是可能的吗?这是世界上应该有的吗?
但是冯歪嘴子,一休息下来就抱着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的孩子。天太冷了,他就烘了一堆火给他烤着。那孩子刚一咧嘴笑,那笑得才难看呢,因为又像笑,又像哭。其实又不像笑,又不像哭,而是介乎两者之间的那么一咧嘴。
但是冯歪嘴子却欢得不得了了。
他说:“这小东西会哄人了。”
或是:“这小东西懂人事了。”
那孩子到了七八个月才会拍一拍掌,其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别人家的孩子到七八个月,都会爬了,会坐着了,要学着说话了。冯歪嘴子的孩子都不会,只会拍一拍掌,别的都不会。)
冯歪嘴子一看见他的孩子拍掌,他就眉开眼笑的。
他说:“这孩子眼看着就大了。”
那孩子在别人的眼睛里看来,并没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似乎一天更比一天小似的。因为越瘦那孩子的眼睛就越大,只见眼睛大,不见身子大,看起来好像那孩子始终也没有长似的。那孩子好像是泥做的,而不是孩子了,两个月之后,和两个月之前,完全一样。两个月之前看见过那孩子,两个月之后再看见,也绝不会使人惊讶,时间是快的,大人虽不见老,孩子却一天一天地不同。
看了冯歪嘴子的儿子,绝不会给人以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间上的观感。大人总喜欢在孩子的身上去触到时间。但是冯歪嘴子的儿子是不能给人这个满足的。因为两个月前看见过他那么大,两个月后看见他还是那么大,还不如去看后花园里的黄瓜,那黄瓜三月里下种,四月里爬蔓,五月里开花,五月末就吃大黄瓜。
但是冯歪嘴子却不这样的看法,他看他的孩子是一天比一天大。
大的孩子会拉着小驴到井边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去饮水了。小的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给他东西吃,他会伸手来拿。而且小牙也长出来了。微微地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
(节选自《呼兰河传》第七章)
13.小说前面几段写老厨子和东家西舍的看法,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小说的主人公冯歪嘴子在女人死后并不绝望,请就加横线的五个语段,简析其具体内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冯歪嘴子的形象特征。(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小说采用开放式的的结尾,如何理解和评价?试作探究(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中国之蒿
1969年,屠呦呦和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523任务”中。那一年,屠呦呦39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中五个孩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中惟一的女孩。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谁能想到,诗句中的“野之蒿”,竟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中药所送她到中医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崭露头角。她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组组长,带领4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她还四处走 ( http: / / www.21cnjy.com )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并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
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种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84%。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屠呦呦发现,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放弃了胡椒,她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 ( http: / / www.21cnjy.com )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 ( http: / / www.21cnjy.com )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最初,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为68%,但效果极不稳定,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有12%。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千差万别的结果?屠呦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福至心灵的一个闪念,推开了紧锁青蒿素奥秘的大门。
此后的情节被众多的讲述者概括为,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其实,提取青蒿素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繁复冗杂的。
在2009年出版的专著《青 ( http: / / www.21cnjy.com )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这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中记载的实验过程,穿插着大量的化学分子式、专业术语和数据,在记者这样的外行人看来如同“天书”。只有几句高度概括的纲领性描述能够大致明白,读起来亦颇为艰涩:
“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 ( http: / / www.21cnjy.com )挥发油无效。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
她还特别提示: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在实验数据的一份效果对比图表中,利用水浸得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低只有6%;乙醇浸膏得到的挥发油毫无效果;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则可达到95%的抑制率;乙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则是100%!那是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
(节选自《北京日报》2011年10月25日)
相关链接
①疟疾,又称为“打摆子”。上世纪60年代,疟疾肆虐东南亚,疫情蔓延到无法控制的局面。
②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 ( http: / / www.21cnjy.com )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7.屠呦呦在研制抗疟药物的过程中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多处引用,这些引用分别起到什么作用?请从不同角度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屠呦呦获奖有多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70分)
20.请以“尘封的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尘封”,指物品放置过久,覆 ( http: / / www.21cnjy.com )满灰尘。横线上,可以填“实”,如:“木箱”、“布鞋”、“相册”……也可以填“虚”,如:“记忆”、“往事”、“印记”……
要求:①先将文题补充完整。②自选角度,写一篇记叙文。 ③800字左右。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D(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 ( http: / / www.21cnjy.com )味,也不急促,恰到好处。也可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火爆。不温不火:性格温和,销售行情不火爆。/鱼目混珠:比喻以假乱真。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好人混杂在一起,成分复杂。/爱莫能助:心里愿意帮助,但是力量达不到。无能为力:力量够不上。多指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件或解决某个问题。)
2 .B(A.语序不当,将“广泛”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引发”对调,把“虽”调到“制作”之前。C.谓语残缺,应在“侵蚀”前加上“遭遇”等一类的词;另外还要去掉“调查结果”前的“据”字。D.后一分句前后粘连,结构混乱,可改成两个句子,相应表述。)
3.B(符合七十寿辰的要求。)
4.A(这个语段,主要阐明了一心一意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意义,横线前面的文字是因果论证,横线后面的文字是举例论证。)
5.D(漫画不是说阿迪达斯这个品牌的本身有问题)
6.D(备:具备)
7.B(副词,大概,可能)
8. D(不久)
9. C(C两个“之”都是助词,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A.介词,把;连词,来。B.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承接关系,就。D.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
10. (1)适逢年成不好,(杨素蕴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书请求贩灾,朝廷就下文命州县开仓救济施与,保全救活的人很多。(2)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3)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
11. 尽职守责;具有远见;忧民疾苦;敢于直言;治绩卓异。(一点1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参考译文】
杨素蕴,字筠湄,陕西宜君人。顺治九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1653年),考中进士,授官直隶东明知县。东明面对着黄河,(有一次)黄河决口,公家房舍城郭全部败毁,百姓房屋庐舍几乎全部倒塌,剩下的百姓依靠着山丘,仅剩下几十家。杨素蕴到任后,修缮城池,招集流亡的百姓。三年之后,人户已达一万多。山东境内以任凤亭等人为首的各路盗贼抢劫掠夺东明旁边的郡县,扰乱到东明一带。杨素蕴利用计谋诱使他们的头目投降,解散那些被胁迫跟随的人。顺治十七年,杨素蕴以治绩卓著,授官四川道监察御史。他上书说:“我是言官,应当以向皇帝进言为事务。但是现在天下然担忧的,正是在于臣子们议论得多但做成事情的很少。国家设立官职,分配职责,(如果)各官员都有干好本职工作,那么平定天下没有多余的事情。(我)更希望皇上拿出真心统御(或对待)他人,使每个人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这)更是端正根本澄清源头的关键啊。”
顺治十八年,康熙皇帝登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皇位,辅佐他的大臣把持着政权,把杨素蕴调出京城担任川北道官员。吴三桂看见杨素蕴以前的奏折,憎恶杨素蕴,准备了给皇帝的奏章,极力辩解,并且摘录(杨素蕴原奏章中的)“防微杜渐”等用语,认为杨素蕴的意思含沙射影,话语中埋伏着产生危险的祸根。皇帝下诏责成杨素蕴用奏章回答,杨素蕴回答说:“防微杜渐,是古今通用的话语。我只期望吴三桂等藩臣每件事情都做到最好,做圣祖您的纯正的臣子,并没有其他的意思。”皇帝下令部下们商议这件事,给他定罪为含糊巧饰,判处降职调用,(不久)被罢免官职回家了。过了十年,吴三桂反叛。尚书郝维讷上书说:“杨素蕴首先弹劾吴三桂,劝说皇帝应当防微杜渐。在那时候吴三桂反叛的情状没有形成,似乎是杞人忧天。但按照现在看来,那么杨素蕴的先见非常明达,而且他是为了国家勇于上书直言,奋勇向前,不考虑自己安危。他的性情刚直,浩然正气,实在是有大大超过其他人的地方。急切时应该优先录用他。”皇帝诏令按照原官品级录用,发湖广军前。适逢父丧,服阕后,才奉命赴任。康熙十七年(1678年),襄阳总兵杨来嘉、副将洪福等叛乱,策应吴三桂。清军派用大量军队运输粮饷,从襄阳到房县、保康一段路程险峻狭隘,舟车不通,每年须调襄阳、安陆、德安三郡的丁夫运送,军饷常常苦于接济不上。杨素蕴访察到谷城有条小溪,可通船只,于是就实地去察看,在山谷中开凿运粮道路,由此水上运输通达便利,节省丁夫十分之九,军队就再也不缺粮食了。二十六年,授官安徽巡抚。适逢收成不好,(杨素蕴)上书请求赈灾,朝廷就下文命州县开仓救济施与,保全救活的人很多。不久,调任湖广巡抚。二十八年,大旱,杨素蕴上书请求减免武昌等三十二州县的钱粮,皇帝派遣户部郎中舒淑等人会同巡抚勘察灾情。舒淑到达武昌时,杨素蕴正好中暑患病,不久就上书称病打算解任归里。皇帝怀疑他借病(不勘察灾情),就解除他的官职。命令刚刚下达,可是杨素蕴已经死了。
在他死之前,湖北的郡县是百姓疾苦最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的地方,如应城对种谷的田地地征税很重,监利一年征收两次赋税,给百姓造成祸害几十年了。杨素蕴知道这些地方的实际情况后,分项目写成两篇奏疏。还没有来得及向皇上禀报,就生病而且被革除了官职,他就口授奏疏,列入遗疏,并且说:“如果能够按这奏疏实行,我死后就闭眼了!”
12.(1)问苍茫大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 谁主沉浮(2)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之后(4)水波不兴 歌窈窕之章(5)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6)吕伯奢 (7)鲁肃
13.①突出了冯歪嘴子所面临的困境,制造悬念,增强小说的吸引力。②反衬冯歪嘴子的乐观和顽强的生命力。(一点2分)
14.①精神上镇定,负起他作为父亲的责任;②行动上照料孩子,承担起生活的重担。(要求分点概括,一点2分,描述叙写不得分)
15.冯歪嘴子是乐观又顽强的,是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活的强者。(2分)妻子死后,他没有绝望,他负责任地抚养起两个孩子。他虽然也有悲哀,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希望。(2分)小说用朴素的语言成功塑造了中国下层劳动者坚韧而善良的形象。(2分)
16.①小说结尾没有写明冯歪嘴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他两个孩子的最后结局,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②描写两个孩子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作者对这一家人顽强生命力的赞美。③这种开放式的结尾,以描写生活本身的真实面貌,透出一道理想的光芒,表达作者的美好的祝福和愿望。(一点2分)
17.①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②四处 ( http: / / www.21cnjy.com )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③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④进行了几轮药物筛选和实验;⑤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⑥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⑧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答出其中4点得6分,少一点扣2分。大意对即可)
18.①引用《诗经》的诗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交代主人公名字的由来,点明了题意;②引用医学典籍《肘后备急方 治寒热诸疟方》《本草纲目》关于青蒿药效的记载,突出古代典籍对于青蒿素的发明起到的重要启发作用;③引用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对实验过程的记载,突出表现屠呦呦科学严谨的实验精神,同时表现了研究发明过程的艰难。(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19.从内因来看:①有扎实的专 ( http: / / www.21cnjy.com )业功底。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物学专业,同时系统学习过中西医,为后面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有很强的实验操作能力;②勤奋坚持。要有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细致严谨的科学素养。③重视古籍,谦虚求教。她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多次翻阅;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④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她的科学研究与国家民族的需要以及世界人民的幸福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外因来看:⑤祖国几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巨大的宝藏,为她的医药研究发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⑥祖国提供了研究平台,组员齐心协力。(从2个角度答,每个角度3分。联系原文作答,要有分析,答出4个得满分。没有点明两个角度扣1分。大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