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五首》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元曲五首》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22 10:18:2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35张PPT。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为什么元代散曲会兴盛呢? 散曲最初主要是在市民中间流传。
它是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学样式。
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
散曲能继承五代、两宋的词运,在元代韵文中占着重要的地位,是有其原因的: (1)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重点原因) 自中唐以后,长短句歌词在文人手中逐渐成为“别是一家”的诗体,两宋时得到很高的发展,但到了南宋后期,由于词家远离现实生活,片面追求文词的工丽和音律的妍美,便日趋衰落。而民间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酝酿,到了宋、金对立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兴起的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这就是当时流传在北方的散曲。(2)外乐番曲的传入 金、元时期,战乱频繁,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粗犷豪放的游牧民族歌曲和新乐器也随之传入。由于旧词不能合奏新曲,再以乐器不同,音调节拍各异,旧调又不能合演,于是乃有制作新声新词的必要。散曲的产生,正是迎合民间歌咏的需要,才应运而生。如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记“者剌古”“唐古歹”正是北方少数民族乐曲。 (3)元代商业繁荣,城市兴起,文娱需求增加。 元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散曲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演出的勾栏瓦肆,娱乐场所日益兴旺,使唱曲演戏的歌伎、艺人,得以赖表演技艺为生,于是散曲得以大盛。 (4)蒙古贵族喜声色文娱——统治阶级的提倡。元人南下以后,对“四书五经”不重视,对文人不重视(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而那些优伶歌伎,歌舞戏曲,是为他们所欢迎的,并且加以提倡和鼓励,作为王侯贵族的御用品了。这些地方,也给予散曲发展以一定的影响。(5)外族统治,汉人受尽压迫,借散曲以抒郁愤。 宋代先遭辽、金异族侵凌,后则南宋亡于蒙古,文人百姓忽然要接受异族之统治,加以民不聊生,社会秩序异常紊乱,面对这么痛苦、不公的时代,文人自然要借某种文学形式来宣泄怨悱无奈。元曲便是当时最适宜的文学形式。
元曲相关知识元曲无论是散曲或杂剧,都是配合乐谱演唱的文辞,一定要符合音乐格律的要求,受到宫调和曲牌的限制。
宫调规定乐调的高低和音乐的情感。曲牌是每首曲的乐谱名称,相当于宋词的词牌。
元散曲可分为两大类,即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小令是一首独立的只曲,它原来是流行于民间的词和小曲。不超过五十八字,有一个单独的曲牌名,如“水仙子”“山坡羊”等。
套数沿自诸宫调,它是由两首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一般都有尾声,并且要求一韵到底。套数中间的曲调可以根据内容的要求在同一宫调内选用,调数也可多可少,有些曲子还可以任意增加句数。
散曲里还有介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带过曲”,它原来是同宫调里经常连唱的两支曲调,如“中吕”里的“十二月”带“尧民歌”。带过曲有三支相连的,如“南吕”里的“骂玉郎”带“带皇恩”、“采茶歌”,但比较少见。
在字数方面,无论小令或套数,都要
按曲牌的规矩填写曲词,但作者可在曲
牌的正文之外,在句首或句中加添一些
文字作帮衬补助之用,使曲中文字气脉
连贯、词意清楚。这些额外加添的字
称为衬字。一般都使用口语。
在音韵方面,元散曲没有入声,余下的平、上、去三声,可以混合使用,比较自由,使作者不致因韵脚受平仄限制而妨碍其表达和创作,这是押韵的一个解放。但是散曲押韵,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在这方面,格律又较诗、词严格。 元曲的发展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重要作家有郑光祖、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词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总之,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题材丰富多样,创作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曲四大悲剧:《窦娥冤》关汉卿,《梧桐雨》白朴,《汉宫秋》马致远,《赵氏孤儿》纪君祥 。
元曲四大爱情剧:《拜月亭》关汉卿,《西厢记》王实甫,《墙头马上》白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 《正宫·醉太平 刺世》张可久(约1270—1348年),元代重要散曲家、剧作家,字小山。庆元路(治所再进浙江宁波)人。专力写散曲,留存作品八百五十余篇,为元人中最多者。多描绘自然风景,咏歌颓放生活,也有不少写闺情及应酬之作。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成“二张”。题目解说:

张可久这首小令《中原音韵》题作“感怀”《北词纪外集》题作“叹世”。它辛辣讽刺了那些不择手段追求金钱的无耻之徒,从一个侧面揭露出元代社会的病态和世俗风气的腐败。
“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 ”这两句开门见山,单刀直入,道出全篇主旨:世人皆嫌命运困窘多舛,个个见钱眼开贪图钱财势力。可知贪财乃世风腐败之根源。人皆渴望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然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最终必将走向人欲横流,腐败贪婪的境地。“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黏便滚。” 这两句深刻道出了社会大染缸的性质。“水晶环”寓指纯洁无瑕的人,“面糊盆”寓指混浊的社会。即使再纯洁的人,只要一踏入社会这个大染缸,就立即被沾染熏黑。“滚”字用在此处,特别形象贴切,把那种甘愿同流合污、享受庸俗的嘴脸暴露无遗。 “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文章本来是用来经时济世的,沾溉后人的。曹丕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大事。”然而文章现在竟然成了糊盛钱囤的工具,成为个人飞黄腾达钻营发财的敲门砖,这不能不让人感叹斯文扫地。门庭本为修身养性之地,与鸿儒谈笑,与知己畅饮。然而门庭现在竟然摇身一变成为迷魂阵,遍布机关陷阱。“忠孝仁爱礼仪廉耻”是儒家价值观念的核心内容,现在清廉之人,在社会上却无法正道直行,反被贬受打击。这三句话音调铿锵,寓辛辣的讽刺于激愤不平之气中。“葫芦提倒稳” 结句以消极反抗的口吻申明自己的不合作的处世态度。表面上似乎说稀里糊涂倒安稳,其实是作者的反语。这颇像清人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其实正是伤心人的愤激之语。只有作如是观,方能体会作者的深意。 探究一:此曲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本曲全用口语,通俗平实,语调泼辣、尖锐、大胆,嬉笑怒骂,感情激烈,让人感受到强烈的生活气息。(散曲与词一样,是长、短句形式,但是能在正字之外加衬字,更灵活,更适合使用口语。 ) 探究二: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赏析其妙处。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譬如作者使用“水晶环”“面糊盆”“盛钱囤”“迷魂阵”“睡馄饨”等形象通俗的词语,比喻清白纯洁的人一旦进入到污浊的社会或官场中,就会立即被污染,与恶人一样,同流合污。
运用比喻,兼用口语,更加形象生动,泼辣尖锐,寓庄于谐。文章结构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点明主旨
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黏便滚——社会性质
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具体表现
越调 天净沙 秋白朴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
素,号兰谷。原籍隩州(今山西河
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
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市)。历来评论
元代杂剧,都称他与关汉卿、马致远、
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 。《天净沙·秋 》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
轻烟老树寒鸦 。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
白草红叶黄花 。两首曲是如何打破常规,写出个性的?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沉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写作时,有自己独得的秘密。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写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为了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于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仿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 探究一:在这首小令的众多意象中,“一点飞鸿影下”显得比较独特,请分析这一句在曲子的画面营造与组合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小令中的众多意象均为静态,而“飞鸿影下”为动态,“静”中穿插“动”,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探究二:这首小令在表达感情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明确:主要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以秋天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的萧瑟之景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悲凉;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的明丽之景表达出作者内心的喜悦;哀景与乐景的对比,刻画出作者情感由低沉到愉悦的过程。《双调·大德歌 春》 是用春日即将回归大地的景象表达游子依旧滞留他乡的情怀。 阅读《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问题:试着说说你在阅读中的独特感悟和发现。(可随意选取一个角度进行鉴赏)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这两句景中蕴情,寄托深沉婉转。
视线由远山、碧水触及婀娜杨柳,滚滚絮,最易惹人愁思,让人生出几许怅惘。桃花之艳丽明亮,最易让人兴时光易逝之感。香风、暮雨适足以增其愁绪。此处“滚滚”“醺醺”“阵阵”“纷纷”等叠词的使用,渲染自然界细微之变化,强调人世的无常与惊心动魄。 下阕“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文句点化自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和江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此处不避重复,化熟为生,化俗为雅。“怕”意为担心天黑,暗含相思之苦,“又”表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在相思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黄昏。“新啼痕”“旧啼痕”,表明整日以泪洗面,着一“压”字,更是写绝了凄苦。“断肠人忆断肠人”指明双方的相思之苦,可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与柳永“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有异曲同工之妙。反复的使用,强化了主人公的愁绪。? 《双调·夜行船秋思》语言典雅瑰丽,善于化用典故,不离本色,押韵尤妙。全曲充满了文采。
这套套数表现了马致远的超然绝世的生活态度。表面上似乎作者与世无争、及时行乐,实际上是作者愤世嫉俗,牢骚太盛之语。
曲韵与诗韵、词韵不同,用的是当时北方话音韵。协韵方法为通押一韵,不换韵。但是,四声通协,韵字可以复用。 对写作的启示:无论语言典雅还是通俗,只要能够表达出深刻的思想感情来就是好文章。将不同风格的语言相结合,打造出有深刻内涵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