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氮及其化合物课件(共66张PPT)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2 氮及其化合物课件(共66张PPT)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5-11 17:23: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6张PPT)
一、氮气与氮的固定
1、氮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
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
动植物体内的蛋白质中,土壤、海洋里的硝酸盐和铵盐中。
氮元素
游离态
化合态
以氮气分子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
氧气21%
其他成分1%
氮气78%
2、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状态 密度 熔点 沸点 溶解度
无色 无味 气态 1.25 g·L-1 -210 ℃ -196 ℃ 难溶于水
+7
2 5
N
3、氮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第二周期,第 VA族
电子式
结构式
N
N
球棍模型
N



N


N




不容易得失电子,一般通过共用电子对与其他原子结合。
思考:请从化合价角度预测N2可能具有哪些性质?
-3
0
+2
+5
N价态
+4
N2
氧化性
还原性
氧化性
还原性
N2+O2 2NO  
放电或高温
催化剂
高温、高压
N2 + 3H2 2NH3
工业合成氨
氮的固定
自然固氮
人工固氮
将大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
4、化学性质:
电灯泡、食品包装
——保护气
降温手术刀
——冷刀做手术
稀有的书卷保存
——延缓代谢
合成氨和工业制硝酸的重要原料
5、用途:
在新疆和青海交界处有一狭长山谷,每当牧民和牲畜进入后, 风和日丽的晴天顷刻间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人畜往往遭雷击 倒下。奇怪的是这里的牧草茂盛,四季常青,被当地牧民称为“魔鬼谷”。
你能解释“魔鬼谷”牧草茂盛、四季常青的原因吗
【实验5-5】
实验 装置
实验 操作 在一支50 mL的注射器里充入20 mL NO,然后吸入5mL水,用乳胶管和弹簧夹封住管口,振荡注射器 打开弹簧夹,快速吸入10mL空气后夹上弹簧夹,观察现象,然后再振荡注射器
现象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振荡后________________
无明显现象
无色气体变红棕色
红棕色变为无色
3 NO2 + H2O ====2HNO3 + NO
2 NO + O2 ==== 2 NO2 (红棕色)
思考:上述实验对工业生产硝酸有什么启示?
① NO与O2同时通入水中
2NO+O2===2NO2 ①
3NO2+H2O===2HNO3+NO ②
①×3+②×2 总化学方程式为
4NO+3O2+2H2O===4HNO3
工业生产硝酸的启示
② NO2和O2混合气体溶于水的计算
3NO2+H2O===2HNO3+NO ①
2NO+O2===2NO2 ②
①×2+② 总化学方程式为
4NO2+O2+2H2O===4HNO3
工业生产硝酸,将尾气(NO)吸收通入适量的氧气后再溶解于水,经过多次循环氧化、溶解,可充分利用原料,并减少NO的排放,保护环境。
二、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
放电
N2 + O2==== 2 NO (无色)
NO NO2
颜色、状态
气味
溶解性
毒性
稳定性
收集方法
无色气体
红棕色气体
-----------
有刺激性气味
难溶于水
易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有毒
有毒
排水法
向上排空气法
不稳定(易氧化)
稳定
3 NO2 + H2O ====2HNO3 + NO
2 NO + O2 ==== 2 NO2 (红棕色)
俗语:雷雨肥庄稼?大家知道什么意思吗
N2
NO
NO2
HNO3
硝酸盐
O2
放电
O2
H2O
矿物质
氮氧化合物的用途:
(2)制造硝酸、化肥和炸药;
(1)为火箭发射提供能量
(3)明星分子NO
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伊格纳罗发现少量的NO
在生物体内许多组织中存在,它有扩张血管、
免疫、增强记忆等功能,成为当前生命科学
的研究热点,NO亦称为“明星分子”。
讨论:
1、下列气体中只能用排液法收集的是( )
不能用排水溶液的方法收集的是( )
A. CO2 B. NO C. H2 D. NO2
B
2.某无色气体可能由O2、NO、NO2、N2、CO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该混合气经放电后变成红棕色。原混合气的成分中一定含有(  )
A. N2、O2、NO B. N2、O2、CO2 C. N2、NO D. N2、O2
D
D
3. N2和O2的混合气aL,通过高压放电,发生反应后恢复到原来温度和压强时,气体体积仍为aL,则原混合气体中,N2和O2的质量比是 ( )
A. 任意比 B. 7:8 C. ≥7:8 D. <7:8
C
讨论: a、b、c、d四支同容积的试管相同条件下分别充入等体积的两种气体(两气体体积比为1:1 )。a管内是NO和O2,b管内是NO2和O2,c管内是NO和NO2,d 管内是NO和N2。将这四支试管都倒插入有足量水的水槽中,水面上升高度应是( )
A.a>b>c>d B.b>a>c>d C.a>c>b>d D.b>c>a>d
A
O2及NOx的混合物溶于水的计算
1、NO2(NO2+N2、NO2+NO)溶于水
3NO2+H2O = 2HNO3+NO
讨论:标况下,一充满NO2的试管倒立水中,液面上升,假设试管中溶液不扩散,
求试管中硝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22.4 mol L-1
2、 NO和O2的混合物溶于水
3NO2+H2O = 2HNO3+NO
2NO+O2=2NO2
总式: 4NO+3O2+2H2O=4HNO3
讨论: 如图, 容积为50mL的容器充满O2和NO,倒置于水槽中,
打开开关阀K,让NO和O2相通,充分反应后,试管内剩余
气体体积为8mL,求原O2和NO的体积。
NO
O2
k
若剩余气体为O2,NO为24mL,O2为26mL
若剩余气体为NO,NO为32mL,O2为18mL
常用方法:差量法
3、 NO2和O2的混合物溶于水
2NO+O2=2NO2
3NO2+H2O = 2HNO3+NO
总式: 4NO2+O2+2H2O=4HNO3
讨论:将容积为50mL的量筒内充满NO2与O2的混合气体,倒置在盛满水的水槽中,
充分反应后,剩余5mL气体,则混合气体中NO2与O2的体积比可能是
18 :7 或 43 :7
弗里茨·哈伯
第一个从空气中制造出氨的科学家,加速了世界农业的发展,因此获得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
卡尔·博施
格哈德·埃特尔
改进了高压合成氨的催化方法,实现了合成氨的工业化生产,并在发展高压化学方面取得成就。因此获得1931年诺贝尔化学奖。
发现了哈伯-博施合成氨的作用机理,并以此为开端推动了表面化学动力学的发展。因此获得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
利用空气制造面包的人

氮肥
某年某月某日,位于巴南区的“西南饮料食品厂”再次发生严重的氨气泄漏事故。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化学气味,现场上空犹如下雾一般,白茫茫一片,寒气逼人,氨气浓度之高让人不敢靠近。事发两个小时后,现场的氨气浓度仍然让人窒息。
重庆一家食品厂3天内发生两起氨气泄漏事件
防化兵在水幕的保护下,一点一点接近氨气罐
三、氨和铵盐
(一)氨气的性质
氨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比空气轻,易液化 ,
极易溶于水(1 :700)
1、物理性质
[实验5-6]
(1)氨为什么会形成喷泉?
氨气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压强减小,瓶内外
形成较大的压强差;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
(2)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
a.装置的气密性好;b.气体的纯度高;c.烧瓶必须干燥。
(3)若V L烧瓶充满标况下的氨气,喷泉实验后溶液充满整个烧瓶,
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_______。
1
22.4
mol/L
氨极易溶于水,氨水显弱碱性
喷泉实验
现象:
结论:
常见的喷泉实验装置有哪些?
挤压滴管,气体溶解,P内捂住烧瓶(用热毛巾),
气体逸出溶解,松手后,P内锥形瓶发生化学反应,
产生气体,P下>P上
还有哪些气体和液体的组合可以形成喷泉呢?
(2)常见形成喷泉实验的气体与试剂
(1)形成原理:
容器内外产生较大的压强差
气体 液体 原理
NH3 水或酸 NH3、HCl均属于极易溶于水的气体
常温下,NH3的溶解度为1∶700,HCl的溶解度为1∶500
HCl 水或碱
CO2 NaOH 溶液 均能与强碱溶液反应
2NaOH+CO2=Na2CO3+H2O
2NaOH+SO2=Na2SO3+H2O
2NaOH+Cl2=NaClO+NaCl+H2O
2NaOH+2NO2=NaNO3+NaNO2+H2O
SO2
Cl2
NO2
2、氨气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反应
① 氨水中含有的主要微粒有:
分子:H2O、NH3、NH3 H2O
③ NH3 H2O不稳定
注意:计算氨水的质量分数时,以NH3为溶质。
② 氨水密度小于水(氨水浓度越大,密度越小)
关于氨水——氨的水溶液
氨水是一种不稳定、易挥发的一元弱碱
NH3 H2O == NH3 + H2O


离子:NH4+、OH-
如何区分一水合氨、氨水、液氨?
一水合氨
氨 水
液 氨
NH3·H2O、H2O、NH3、NH4+、OH- 、H+(少量)
NH3·H2O
NH3
讨论2:相同条件下在三个体积不相同的烧瓶中,分别充满NH3、HCl、NO2,
将它们分别用水进行喷泉实验,实验完毕后,三个烧瓶中所得溶液物质的量
浓度之比是( )
A、1∶1∶1 B、3∶3∶2 C、3∶3∶1 D、1∶1∶2
A
讨论1:在1L 1mol/L的氨水中( )
A、含有1mol NH3
B、含NH3和NH4+的物质的量之和为1mol
C、含1mol NH3 H2O
D、含NH3、 NH3 H2O和NH4+的物质的量之和为1mol
D
3、已知25%的氨水的密度为0.91g cm-3, 5%的氨水的密度为0.98g cm-3,
若将上述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 ( )
A、等于15% B、大于15%
C、小于15% D、无法估算
C
4、在标准状况下,44.8L氨气溶于1L水中,所得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2mol/L B、<2mol/L
C、2mol/L D、无法确定
B
(2)氨与酸反应
NH3 + HCl = NH4Cl(白色固体)
NH3+HNO3=NH4NO3(产生白烟)
氨气通入硫酸中 2NH3+H2SO4=(NH4)2SO4
现象:产生大量白烟
结论:(1)盐酸、氨水均具有挥发性,
(2)NH3 、HCl不能共存。
思考:若把浓盐酸换成浓硝酸、浓硫酸、现象如何?
氨气与酸反应一般生成相应的铵盐。
NH3+H+=NH4+(与酸反应的本质)
(3)与某些盐溶液反应:
Al3 + +3NH3+3H2O ==== Al(OH)3↓+3NH4+
氨跟酸性氧化物反应
(侯氏制碱法)
2NH3+CO2(少)+H2O=(NH4)2CO3
NH3+CO2(足)+H2O=NH4HCO3
NH4HCO3+NaCl=NaHCO3↓+NH4Cl
(4)氨与氧气反应
20e-
讨论:某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作氨催化实验,
向浓氨水中缓缓通入空气,并同时将红热螺旋状铂
伸入瓶中接近氨水液面,回答以下问题:
(1)若在反应过程中铂丝继续保持红热,说明该反应过程______
(填“吸热”或“放热”)
(3)若在实验过程中看到瓶内有白烟生成,试用化学方程式
表示出产生白烟全过程的变化为:
放热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NH3+HNO3=NH4NO3
NH3的弱还原性:
③3Cl2+2NH3(少量)=N2+6HCl 3Cl2+8NH3(过量)= 。
①4NH3+5O2==== 4NO+6H2O(放热)
Pt

④2NH3+3CuO==3Cu+3H2O+N2

②4NH3+3O2===2N2+6H2O
点燃
用途:用于检验氯气管道是否泄露,现象 。
讨论:某无色混合气体可能由NO、O2、CO2、NH3、CO、HCl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室温下取此混合气体100mL通过足量
浓H2SO4后,气体体积减少到80mL;再通过足量NaOH溶液,
气体体积减少到40mL,余下气体接触空气后立即变红棕色,
由此推断原混合气体中一定有 ,
一定没有 ,可能有 。
NH3、CO2、NO
O2、HCl
CO
NH3
硝酸
铵盐
纯碱
有机合成工业原料
用稀氨水治疗
蚊虫叮咬
消除
二氧化氮
的污染
吸收硫酸
生产中的
二氧化硫
致冷剂
3、氨的用途
绝大多数铵盐是白色或无色晶体,绝大多数铵盐易溶于水
(二)铵盐
由NH4+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叫铵盐。铵盐都是晶体,为离子化合物。
1、物理性质:
(了解:溶于水时水温降低。)
(1)热不稳定性:受热易分解
2、化学性质:
NH3 + HCl = NH4Cl
注意:NH4Cl受热分解,产生的气体冷却又生成NH4Cl,
注意:不是所有的铵盐受热分解都生成氨气。
(NH4)2CO3 = 2NH3 ↑ + H2O + CO2 ↑

都产生NH3,
非氧化还原反应
2NH4NO3 = 4H2O + 2N2 ↑ +O2 ↑

无NH3产生,是氧化还原反应
思考: 舞台幕布与布景多是用浓氯化铵溶液浸过制成的,可以防火,其原因是什么?
(2)与碱反应
(NH4)2SO4 + 2NaOH == Na2SO4 + 2NH3↑+ 2H2O

NH4NO3 + NaOH == NaNO3 + NH3↑+ H2O

注意: 铵盐与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浓溶液 不加热 NH4++OH - = NH3↑ +H2O
稀溶液 加热 NH4++OH - = NH3↑ +H2O

稀溶液 不加热 NH4++OH - = NH3 H2O
——生成氨气
固态反应 无离子方程式
原理:利用与碱的反应检验NH4+离子的存在
讨论: NH4+的检验
操作:向样品中加入碱溶液,加热,
若放出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证明含NH4+。
[实验5-7]
(三)NH3的制法
1、工业制法
2、实验室制法
反应原理:
实验室常用氨盐与碱反应制氨气
3
2
NH
催化剂
2
2
3
H
N
+
高温、高压
注意:碱一般不用NaOH,因为其对玻璃有较强的腐蚀作用。
制取装置:
与制O2装置相似
收集方法:
向下排气法
验满方法:
用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或无色酚酞试纸放于瓶口
干燥气体:
用碱石灰作干燥剂
注意:收集时,导管要插入管底,且管口要塞一团棉花(减弱与空气的对流)
(不能用排液法)
注意:不能用浓H2SO4、P2O5 ,也不能用无水CaCl2干燥。
试剂---水。
尾气吸收(制氨水):
2NH4Cl + Ca(OH)2 CaCl2 +2NH3↑+2H2O
——
——

如何进行尾气处理?
酸溶液或水
(1)在试管口放一团用酸溶液或水浸湿的棉花球;
(2)直接将导管通入装酸溶液或水的烧杯中
防倒吸
讨论:下列各方法中,不能用于实验室
制NH3的是( )
A、对浓氨水进行加热
B、加热NH4Cl或NH4HCO3分解
C、加热(NH4)2SO4和消石灰混合物
D、向浓氨水中加入固体CaO或碱石灰等
B
思考:除了利用上述方法之外,实验室有无其它简单可行的方法来制得氨气?
NH3·H2O+CaO == Ca(OH)2+NH3↑
NH3 H2O==NH3↑+H2O

NH4HCO3==NH3 ↑ +CO2 ↑ +H2O

氨气的性质
思考:请你根据氮的价-类二维图预测NH3的化学性质
氢化物
单质
氧化物
含氧酸

-3
0
+1
+2
+3
+4
+5
NH3
N2
N2O
NO
N2O3
NO2、N2O4
N2O5
HNO3
HNO2
NaNO3
NaNO2

NH3.H2O
NH4Cl
与水反应
与酸反应
还原性
四、硝酸
(一)硝酸的物理性质
纯硝酸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
与水以任意比混溶的液体,比水重,沸点低。
质量分数为69%的硝酸为浓硝酸;
质量分数为98%以上的硝酸为发烟硝酸。
(二)硝酸的特性
1、硝酸的不稳定性
硝酸越浓,越容易分解,分解放出的NO2溶于硝酸而使硝酸呈黄色。
Δ或光照
注意: 浓盐酸呈黄色是因为其含有Fe3+
保存:硝酸盛放于棕色瓶中,置于冷暗处
2、强氧化性
(1)与金属反应
溶液变绿
有红棕色的气体产生
铜片溶解,常温下反应剧烈
溶液变蓝
有无色的气体(试管口红棕色)
铜片溶解
铜片与浓硝酸
铜片与稀硝酸
Cu + 4HNO3(浓) = Cu(NO3)2 +2NO2 ↑+ 2H2O
3Cu + 8HNO3(稀) = 3Cu(NO3)2 +2NO ↑+ 4H2O
讨论1:硝酸的作用
--- 氧化剂、酸性作用
(改写成离子方程式)
Cu + 4H+ +2NO3- = Cu2+ + 2NO2↑+ 2H2O
3Cu + 8H++2NO3- = 3Cu2+ + 2NO↑+ 4H2O
硝酸无论浓稀都具有氧化性,硝酸越浓,氧化性越强;
讨论2:能否由还原产物化合价的变化多少推出氧化性稀硝酸强?
还原产物:浓硝酸→NO2 稀硝酸→NO
思考:同学们在做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实验时,发现反应后的溶液呈绿色,而不显蓝色。甲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较高所致,而乙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溶解了生成的气体。同学们分别设计了以下4个实验来判断两种说法是否正确,这些方案中不可行的是( )
A.加水稀释该绿色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B.加热该绿色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C.向该绿色溶液中通入氮气,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D.向饱和硝酸铜溶液中通入浓硝酸与铜反应产生的气体,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A
总 结:
1、硝酸几乎能氧化除金、铂等少数几种金属外的所有金属,
通常不产生H2 。
2、有些金属如,Fe、Al与冷、浓硝酸发生钝化现象。
故浓硝酸可用Fe、Al罐盛装。
3、王水---浓硝酸、浓盐酸体积比1 :3配成的混合液,
可氧化金、铂
讨论:试写出铁与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 + 4HNO3(稀) = Fe(NO3)3 + NO↑+ 2H2O
(1)铁粉少量
3Fe + 8HNO3(稀) = 3Fe(NO3)2 + 2NO↑+ 4H2O
(2)铁粉过量
(2)与非金属反应
浓硝酸能氧化 C、S、P 等非金属
硝酸的作用
--- 氧化剂
C + 4HNO3(浓) === CO2 ↑ +4NO2 ↑+ 2H2O

(3)与还原性化合物反应
SO2
H2SO4
Fe3+
Fe2+
3SO2 + 2H2O + 2NO3- = 3SO42- + 2NO↑ + 4H+
3Fe2+ + 4H+ + NO3- = 3Fe3+ + NO↑ + 2H2O
浓硫酸 HNO3
稳定性
酸的通性
与Cu反应
钝化现象
与C反应
吸水性 脱水性
使Fe、 Al 钝化
浓硝酸 使Fe、 Al 钝化
有吸水性、脱水性

Cu+2H2SO4 (浓)===CuSO4+SO2↑+2H2O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4HNO3(浓)+C=4NO2↑+CO2↑+2H2O
2H2SO4(浓)+C==2SO2↑+CO2↑+2H2O

浓硫酸与硝酸的比较
稳定
不稳定


【思考与交流】
硝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于制化肥、农药、炸药、染料等。工业上制硝酸的原理是将氨经过一系列反应得到硝酸,如下图所示:
N2
H2
O2
O2
H2O
NH3
NO
NO2
HNO3
(1) 写出每一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请分析上述反应中的物质类别和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情况,以及每一步反应中含氮物质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
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N2→NH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H3→N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O→NO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O2→HNO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O+O2 === 2NO2
3NO2+H2O === 2HNO3+NO
N2+3H2 2NH3
4NH3+5O2 4NO+6H2O
0
-3
-3
+2
+2
+4
+4
+2
+5
催化剂
NH3空气
空气NH3
热交换器
转化器
吸收塔
工业制备硝酸的流程
NO、O2、N2等
NO2、O2、N2等
HNO3
H2O
课堂练习
1、工业上拟用铜和硝酸来制备Cu(NO3)2· 3H2O,下面有三位同学提出了
不同的生产方案:
甲方案:Cu+浓HNO3→ 蒸发结晶
乙方案: Cu+稀HNO3→ 蒸发结晶
丙方案:Cu CuO 蒸发结晶
你认为______方案最好,理由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气加热
HNO3

若生产等量Cu(NO3)2 ,
丙消耗HNO3少且无污染
2、取三张蓝色石蕊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然后按顺序分别滴加69%的HNO3,98.3%的H2SO4和新制的氯水,三张试纸最后呈现的颜色是( )
A、白、红、白 B、红、黑、红
C、红、红、红 D、白、黑、白
D
3. 下述实验中均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分析所得结论错误的是 (  )
A. 由①中的红棕色气体,推断产生的气体一定是混合气体
B. 红棕色气体不能表明②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C. 由③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为还原产物
D. ③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CO2,由此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D
4、等质量的铜分别与足量的下列各种酸反应,生成的气体在相同条件下
体积最大的是( )
A、浓HNO3 B、稀HNO3 C、浓H2SO4 D、稀H2SO4
A
Cu + 4HNO3(浓)= Cu(NO3)2 + 2NO2 + 2H2O
3Cu + 8HNO3(稀)= 3Cu(NO3)2 + 2NO + 4H2O
Cu + 2H2SO4 (浓)== CuSO4 + SO2 +2H2O
方法一:根据方程式计算
方法二:得失电子守恒
5、铜与1mol/L的硝酸反应,如果NO3-浓度下降0.2mol/L。则溶液 中,氢离子的
物质的量浓度同时下降( )
A、0.2mol/L B、0.4mol/L C、0.6mol/L D、0.8mol/L
D
3Cu + 8H++2NO3- = 3Cu2+ + 2NO↑+ 4H2O
6、38.4g铜与适量浓硝酸反应,铜完全溶解,共收集到气体标准状况下22.4L。反应中耗硝酸物质的量可能是( )
A 1.0 mol B 1.6 mol C 2.2 mol D 2.4 mol
C
若38.4 g铜与硝酸恰好完全反应,未被还原的硝酸物质的量为?
7. 铜和镁的合金4.6 g完全溶解于浓硝酸中,若反应中硝酸被还原只产生4.48 L的NO2气体和0.224 L的NO气体(气体体积已折算到标准状况),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
A 9.02 g B 8.51 g C 8.26 g D 7.04 g
解法一:质量守恒和得失电子守恒
m(氢氧化物)=m(金属)+ m(OH-)
n(OH-)=n(金属失电子)
=n(HNO3得电子)
解法二:关系式法(得失电子守恒)
B
8. 将32.64g铜与140mL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铜完全溶解产生的NO和NO2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1.2L。请回答:
(1)NO的体积为_________L,NO2的体积为_________L。
(2)待产生的气体全部释放后,向溶液中加入VmLamol/L的NaOH溶液,恰好使溶液中的Cu2+全部转化成沉淀,则原硝酸溶
液的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欲使铜与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在NaOH溶液中全部转化为NaNO3,至少需要30%的双氧水_________g。
5.8
5.4
57.8
硝酸在反应中的作用
酸 性:与非还原性的碱、碱性氧化物、盐
氧化性:非金属等
酸性和氧化性:与金属、还原性的碱、
碱性氧化物、盐等(难点)
方法:两个守恒----元素守恒、得失电子守恒
总结
煤、石油和某些金属矿物中含有硫,在燃烧或冶炼时往往会生成二氧化硫。
在机动车发动机中,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条件会使空气中的氮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氮氧化物。
煤燃烧
石油燃烧
硫矿石
汽车尾气
这些气体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环境能造成什么影响呢?
五、酸雨及防治
1.酸雨的形成
①定义:主要指 pH小于5.6 的雨水,其主要是含有硫酸和硝酸。
②成因: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它们在大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
会形成酸雨。正常雨水因溶解了CO2,其pH约为5.6,而酸雨的pH小于5.6。
SO2
O2
H2O
H2SO4
化石燃料的燃烧
③酸雨的类型:
硫酸型酸雨




2SO2+O2 2SO3
粉尘等催化剂
SO3+H2O=H2SO4
2H2SO3+O2=2H2SO4
硝酸型酸雨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化石燃料的燃烧
植物体的焚烧
硝酸型酸雨
大气中的氮氧化物
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亚硝酸
硝酸型酸雨
饮用酸化的地下水危害人类
腐蚀建筑物和工业设备
破坏土壤成分使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
损坏植物叶面导致森林死亡
破坏露天文物古迹
使湖泊中鱼虾死亡
酸雨的危害:
3.酸雨的防治
①消除污染源,改变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3.酸雨的防治
②研究煤的脱硫、燃烧技术,减少SO2排放
脱硫塔
SO2 +CaO=CaSO3
2CaSO3+O2=2CaSO4
(生产石膏)
燃煤烟气的脱硫方法:
(2)氨水法
3.酸雨的防治
③改进汽车尾气的处理技术,控制尾气排放
2NO(g)+2CO(g)====2CO2(g)+N2(g)
催化剂
④加强工业废气的回收处理
3.酸雨的防治
⑤健全法律法规,严格规定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4.常见的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 形成原因 主要危害
温室效应 大气中CO2含量不断增加 全球变暖,冰川融化
酸雨 SO2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土壤酸化,腐蚀建筑物
光化学烟雾 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的排放 危害人体健康和植物生长
臭氧空洞 氮氧化物和氟氯代烃的排放 地球上的生物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加剧
赤潮和水华 含磷洗衣粉的大量使用及废水的任意排放 使藻类过度繁殖,水质恶化,发生在海水中为赤潮,淡水中为水华
白色污染 聚乙烯塑料的大量使用、任意丢弃 破坏土壤结构和生态环境
资 料:光化学烟雾的形成
NO2 →O+NO

2NO+O2== 2NO2
O+O2== O3
3O2== 2O3
臭氧氧化碳氢化合物生成醛、过氧酰硝酸酯等,一起构成光化学烟雾。它能刺激黏膜、眼睛,伤害中枢神经。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20世纪4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