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微专题---小说的技巧和语言易错点
(赏析精巧的手法,品味多彩的语言)
【考情分析】
在高考语文中,小说阅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考点。考生不仅需要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还需要深入赏析小说的技巧和语言。然而,在复习过程中,许多学生容易在赏析小说的技巧和语言方面出现错误。因此,本次微专题将针对小说的技巧和语言易错点进行深入剖析,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易错点分析】
1. 忽视细节描写
小说的细节描写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信息,是塑造人物形象、营造氛围、推动情节的重要手段。然而,一些考生在阅读小说时,容易忽视细节描写,导致对小说整体理解不深入。因此,考生在阅读小说时,应重点关注细节描写,并思考其背后的含义和作用。
2. 误解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小说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这些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还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然而,一些考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误解其含义和作用。因此,考生应加强对修辞手法的学习和理解,避免在答题时出现误解。
3. 忽视小说结构
小说的结构是构成小说的基本框架,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等部分。小说的结构对于推动情节、塑造人物、营造氛围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一些考生在阅读小说时,容易忽视小说的结构,导致对小说整体理解不全面。因此,考生在阅读小说时,应关注小说的结构,理解各个部分的作用和联系。
【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易错点,考生可以采取以下复习策略:
1. 多读多思考:通过多读经典小说,提高对小说技巧和语言的认识和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思考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小说结构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2. 归纳总结:在阅读小说时,及时归纳总结各种技巧和语言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有助于更好地应对考试中的各种问题。
3. 刻意练习:通过做一些针对性的练习题,加强对小说技巧和语言手法的掌握和运用。在练习过程中,注意分析自己的答案和思路,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总之,小说阅读是高考语文中的重要考点之一,考生需要加强对小说技巧和语言易错点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多读多思考、归纳总结和刻意练习等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应试水平。
【举例说明】
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后面的问题。
题目:父亲的背影
父亲总是给我留下背影,高大而坚定。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我玩耍。但是,每当我遇到困难时,父亲总是默默地站在我身后,给我支持和鼓励。
记得有一次,我在学校里被同学欺负了,我哭着跑回家。父亲看到我这个样子,没有责怪我,也没有安慰我,只是默默地拍了拍我的肩膀,然后让我跟着他走。我们一路走到了公园的山顶,父亲指着远方的山峰说:“看,那些山峰虽然高峻,但是它们也是由无数的石头和土壤堆积而成的。你也要像山峰一样,坚强勇敢,不要轻易放弃。”
我抬起头,看着父亲的背影,那一刻我明白了,父亲不仅是我的依靠,更是我人生路上的引路人。从那以后,我不再害怕困难,因为我知道,无论何时何地,父亲的背影都会默默地支持着我。
问题:
1. 小说中的父亲给主人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父亲在主人公被欺负后是如何处理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3. 小说中的“山峰”比喻有何含义?它如何与主人公的经历相联系?
【答案及解析】
1. 父亲给主人公留下了高大而坚定的印象。这一印象通过父亲总是默默地站在主人公身后,给予支持和鼓励的描写得以体现。父亲的形象成为了主人公在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和依靠。
【解析】这一问题的答案可以通过对小说中的描写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父亲的形象在小说中主要是通过其背影来呈现的,而背影所传达的信息则是父亲的坚定和高大。同时,父亲在主人公遇到困难时的支持和鼓励也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印象。
2. 父亲在主人公被欺负后没有责怪或安慰主人公,而是默默地拍了拍主人公的肩膀,然后带着主人公走到公园的山顶,通过指着山峰来给予主人公启示和鼓励。父亲这样做是为了让主人公学会坚强和勇敢,不要轻易放弃,同时也让主人公明白,人生就像山峰一样,是由无数的困难和挑战堆积而成的,需要不断努力才能攀登到顶峰。
【解析】这一问题的答案需要考生理解父亲的行为背后的含义和目的。父亲的处理方式体现了其深沉的爱和教育智慧。他没有直接安慰或责怪主人公,而是通过一种更加间接和深刻的方式,让主人公在自我反思和启示中找到力量。
3. 小说中的“山峰”比喻含义是指人生的困难和挑战,就像山峰一样高峻而难以攀登。这个比喻与主人公的经历相联系,因为主人公在面对欺负和困难时,需要像攀登山峰一样,不断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才能最终取得成功和成长。
【解析】这一问题的答案需要考生理解比喻的含义,并将其与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经历联系起来。通过对比喻的解读,考生可以理解到,人生就像攀登山峰一样,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坚持,才能最终攀登到顶峰,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这种理解不仅有助于考生对小说的深入理解,也有助于其人生观的塑造和成长。
【易错辨析】
易错点一 文体不清、小说叙事技巧手法混淆
知识回扣
在小说阅读中,考生常常容易陷入文体不清的误区,对小说与其他文学体裁(如散文、议论文等)的界限模糊,导致在答题时无法准确捕捉小说的特点。此外,对于小说中的叙事技巧手法,如叙述视角、叙述时间、叙述声音等,考生也容易混淆,影响对小说整体的理解和分析。
具体表现:
1. 文体特征不清:考生在分析小说时,可能会将其与散文、议论文等其他文体混淆,导致无法准确识别小说的核心要素和特色。例如,将小说的情节发展误认为是散文的情感抒发或议论文的观点论证。
2. 叙事技巧手法混淆: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等)、叙述时间(如倒叙、插叙等)和叙述声音(如作者叙述、人物叙述等)是构成小说叙事特色的重要元素。考生若对这些技巧手法理解不深入,容易在答题时出现混淆,影响对小说深层含义的挖掘。
应对策略:
1. 明确文体特征:在阅读小说时,考生应首先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如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以及小说独特的叙事方式。通过对比其他文体,加深对小说特点的理解。
2. 学习叙事技巧手法:考生应系统学习小说的叙事技巧手法,理解各种技巧手法在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大量阅读和练习,提高对叙事技巧手法的敏感度和运用能力。
3. 实践分析:在答题过程中,考生应运用所学的文体知识和叙事技巧手法,对小说进行细致的分析。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找出小说的独特之处,并准确回答相关问题。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后面的问题。
题目:遗失的日记
在一个古老的阁楼里,我发现了一本尘封的日记。日记的主人是一个名叫艾米的女孩,她在日记里记录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从日记中,我了解到了艾米的喜怒哀乐,以及她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情感纠葛。然而,日记并没有完整的记录艾米的一生,中间缺失了一部分。这部分缺失的日记,让我对艾米的命运产生了无尽的遐想。
问题:
1. 小说《遗失的日记》的文体特点是什么?
2. 日记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以日记的形式来呈现故事?
3. 小说中的“缺失的日记”部分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何影响?
【答案及解析】
1. 小说《遗失的日记》的文体特点是以第一人称叙述,通过日记的形式展现主人公艾米的心路历程和成长经历。这种文体特点使得小说更加真实、贴近读者的内心,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和可信度。
【解析】考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准确识别出了小说的文体特点,即第一人称叙述和日记形式。这种识别能力有助于考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为后续的分析打下基础。
2. 日记在小说中的作用是记录主人公艾米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展现她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作者选择以日记的形式来呈现故事,是因为日记具有真实性和私密性,能够更深入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增加了故事的悬念和吸引力。
【解析】考生准确分析了日记在小说中的作用和作者选择日记形式的原因。这种分析能力有助于考生深入理解小说的叙事方式和人物塑造,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3. 小说中的“缺失的日记”部分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部分缺失的日记引发了读者的无限遐想,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和悬念。同时,缺失的日记也使得主人公艾米的命运变得扑朔迷离,让读者更加关注她的命运走向。这种处理方式既丰富了故事情节,也深化了人物形象,使得小说更加引人入胜。
【解析】考生通过分析“缺失的日记”部分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影响,展示了对小说深层含义的挖掘和理解。这种分析能力有助于考生全面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意图,提高答题的深度和广度。
易错点二:概念混乱,混淆语言艺术和语言风格的概念
知识回扣
在文学分析中,语言艺术和语言风格是两个常被提及但容易混淆的概念。语言艺术是指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通过运用各种语言手段和技巧,如词汇选择、句式变化、修辞手法等,以达到表达效果、塑造形象和传达情感的目的。而语言风格则是指作者或作品在语言表达上所呈现出的独特气质和风貌,它涵盖了语言运用的整体特点,如口语化、书面化、诗意化等。虽然语言艺术和语言风格都与作品的语言表达有关,但它们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作用。语言艺术更侧重于具体的语言技巧和表达方式,而语言风格则更强调整体的语言特点和气质。在小说阅读中,考生应明确区分这两个概念,避免混淆,从而更好地理解小说的语言表达和艺术魅力。
具体表现:
1. 概念理解不清:考生在阅读小说时,可能对语言艺术和语言风格的概念理解不清,导致在分析作品时无法准确判断作者的语言运用特点和技巧。
2. 分析角度混淆:在答题过程中,考生可能会将语言艺术和语言风格的分析角度混淆,无法从正确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例如,将具体的语言技巧误认为是整体的语言风格,或将整体的语言风格误认为是具体的语言技巧。
应对策略:
1. 明确概念定义:考生应明确语言艺术和语言风格的定义和区别,深入理解它们在小说创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2. 积累分析经验: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实践,积累对语言艺术和语言风格的分析经验,提高对作品语言表达的敏感度和理解力。
3. 强化训练:在答题过程中,考生应有意识地强化对语言艺术和语言风格的分析训练,从正确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避免混淆概念和分析角度。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小说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片段:月光洒在静谧的村庄,银色的光芒为大地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远处的田野上,稻谷随风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在这宁静的夜晚,一位老人坐在门前的石凳上,目光深邃地凝视着远方。
问题:
1. 小说片段中运用了哪些语言艺术手法来营造氛围?请举例说明。
2. 小说片段的整体语言风格是怎样的?这种语言风格对作品的主题和氛围有何影响?
【答案及解析】
1. 小说片段中运用了多种语言艺术手法来营造氛围。例如,通过描绘月光的银色光芒和田野的稻谷摇曳,作者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具象的描写手法,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此外,作者还通过描绘老人深邃的目光和凝视远方的动作,运用了细腻的刻画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解析】考生准确地识别了小说片段中运用的语言艺术手法,如比喻、具象描写和细腻刻画等,并分析了它们在营造氛围方面的作用。这种分析能力有助于考生深入理解小说的语言表达和艺术魅力。
2. 小说片段的整体语言风格是诗意化的。作者通过运用优美的词汇和细腻的描写手法,将普通的景物和人物描绘得生动而富有情感。这种语言风格为作品的主题和氛围增色不少,使得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时,诗意化的语言风格也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使得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解析】考生正确地判断了小说片段的整体语言风格为诗意化,并分析了这种语言风格对作品主题和氛围的影响。这种分析能力有助于考生全面把握小说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提高答题的深度和广度。
易错点三:认识不深,忽视人物塑造的深度与复杂性
知识回扣
在小说阅读中,人物是故事的核心,他们的性格、行为、情感等构成了小说的丰富内涵。然而,考生在分析小说时,往往容易忽视人物的深度和复杂性,仅停留在表面的描述,未能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
具体表现:
1. 人物形象扁平化:考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容易将其简化为单一的性格特点或行为模式,导致人物形象缺乏层次感和立体感。例如,将一个人物简单地描述为“善良”或“邪恶”,而忽视了其性格中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2. 忽视人物成长与变化:小说中的人物往往经历成长和变化,但考生在答题时容易忽视这一点,未能将人物置于整个故事情节中,分析其在不同阶段的成长和变化。
应对策略:
1. 关注人物塑造的细节:在阅读小说时,考生应关注作者如何通过语言、行为、心理等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通过深入分析这些细节,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 理解人物的成长与变化:考生应将人物置于整个故事情节中,分析其在不同阶段的成长和变化。通过理解人物的成长历程,可以更深入地挖掘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后面的问题。
题目:追风筝的人
阿米尔和哈桑是童年的好朋友,他们一起放风筝、捉鱼、探险。然而,在一次放风筝的比赛中,阿米尔为了赢得比赛而背叛了哈桑,导致哈桑被欺负。多年后,阿米尔得知哈桑的悲惨遭遇,深感内疚和悔恨。他决定回到故乡,寻找哈桑的儿子并救赎自己的罪过。
问题:
1. 分析阿米尔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历程。
2. 阿米尔的背叛对哈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又是如何体现在哈桑的命运中的?
3. 小说中的“追风筝”象征着什么?它如何贯穿整个故事情节?
【答案及解析】
1. 阿米尔的性格特点包括自私、懦弱和背叛。他在童年的放风筝比赛中为了赢得胜利而背叛了哈桑,这一行为体现了他的自私和懦弱。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阿米尔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试图弥补,展现了他的成长和变化。他最终决定回到故乡,寻找哈桑的儿子并救赎自己的罪过,这体现了他的勇气和责任感。
【解析】考生通过深入分析阿米尔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历程,理解了他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过程。这种分析能力有助于考生更深入地挖掘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2. 阿米尔的背叛对哈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哈桑因为阿米尔的背叛而遭受了欺负和侮辱,这使得他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哈桑的悲惨遭遇体现了阿米尔背叛所带来的后果和代价。这种影响贯穿了整个故事情节,使得阿米尔始终背负着内疚和悔恨。
【解析】考生通过分析阿米尔的背叛对哈桑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哈桑命运中的体现,深入理解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这种分析能力有助于考生更全面地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意图。
3. 小说中的“追风筝”象征着友情、忠诚和救赎。它贯穿整个故事情节,从阿米尔和哈桑童年的放风筝比赛开始,到阿米尔多年后回到故乡寻找哈桑的儿子并救赎自己的罪过结束。通过“追风筝”的象征意义,小说传达了友情的重要性、忠诚的价值以及救赎的可能性。
【解析】考生通过分析“追风筝”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在整个故事情节中的作用,深入理解了小说的主题和意义。这种分析能力有助于考生更好地把握小说的内涵和价值。
【方法指导】
在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关注人物的外貌、言行举止等外在特征,这些特征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其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世界和内心世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背后的动机;最后,将人物置于整个故事情节中,分析其在不同阶段的成长和变化,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和互动。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避免一些常见的错误。首先,不要将人物形象扁平化,即将人物简单地描述为“善良”或“邪恶”,而应该挖掘人物性格中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其次,不要忽视人物的成长与变化,应该将人物置于整个故事情节中,分析其在不同阶段的成长和变化;最后,不要忽视作者通过语言、行为、心理等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应该深入分析这些细节,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在分析小说氛围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关注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和氛围营造,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写环境来营造氛围;其次,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氛围,了解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最后,关注小说的整体风格和语言特点,了解作者如何通过语言来营造氛围。
在分析小说语言风格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关注小说的词汇选择、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等语言特点,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其次,分析小说的整体风格和氛围,了解作者如何通过语言来营造氛围和表达主题;最后,关注小说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了解作者如何通过语言来反映文化和地域特色。
总之,在小说阅读中,我们需要全面而深入地分析人物形象、氛围和语言风格等方面,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避免一些常见的错误,如忽视人物塑造的深度与复杂性、忽视人物成长与变化等。
1. 情节的深层含义
小说的情节往往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故事发展,它可能承载着作者对社会、人性、历史等多方面的深刻思考。例如,在《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与哈桑的友情和背叛,不仅仅是两个孩子之间的故事,更是对人性中自私、救赎等主题的深刻挖掘。
2. 人物情感的复杂性
人物的情感世界是小说中最具魅力的部分之一。一个成功的小说人物,其情感往往是复杂而多面的。例如,阿米尔在背叛哈桑后,内心的愧疚和悔恨可能伴随他一生,这种情感的复杂性使得人物更加立体和真实。
3. 社会现象的反映
小说常常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这些现象可能是社会的贫富差距、人性的扭曲、文化的冲突等。通过深入分析这些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4. 艺术手法的运用
作者在创作小说时,会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些手法可能包括象征、隐喻、讽刺等。例如,《追风筝的人》中“追风筝”的象征意义,就是通过艺术手法来传达友情、忠诚和救赎等主题。
小说深度解读:挖掘主题与内涵的多元视角
当我们深入探索小说的世界时,除了关注情节、人物和社会现象,还应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小说的主题和内涵。这需要我们运用批判性思维,结合个人经验和文化背景,对小说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1. 文化背景的影响
小说往往承载着特定文化的印记。作者所处的文化环境、传统习俗和价值观等都会对小说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在解读小说时,我们需要考虑文化背景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影响。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忠诚和家族荣誉可能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而在其他文化中,个人成长和自由可能更为重要。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小说,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 个人经验与共鸣
作为读者,我们的个人经验和情感与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产生共鸣。这种共鸣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内涵。例如,当我们读到阿米尔为了救赎自己的罪过而回到故乡寻找哈桑的儿子时,我们可能会想起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和为了弥补这些错误所付出的努力。通过联系个人经验,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小说的情感力量和道德启示。
3. 跨学科视角的融入
在解读小说时,我们还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这些学科的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工具,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挖掘小说的主题和内涵。例如,通过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阿米尔的背叛行为和内心的挣扎,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心理机制;通过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小说中的社会现象和阶层差异,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社会的结构和矛盾。
4. 开放性的解读
小说的魅力在于其开放性和多义性。不同的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和理解。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开放性的解读,尊重每个人的观点和感受。通过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考深度,更加全面地理解小说的魅力和价值。
【例题分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感谢大人
于心亮
那一回,我去姥姥家,眼里噙着泪水,想哭。
路很远,虽然身后拖着的小影子,默不作声地跟着我,可是我很孤单。
口渴了,瞧见路边有个菜园子,菜园里种着水萝卜、西红柿,还有黄瓜。我想进去摘个吃,脚都迈进菜园里了,可看看四周,想一想,又退了出来。
此时,来了个大叔,问我:“小孩,你怎么不摘了?”
我说:“主人不在,我不能摘。”
大叔就笑了,说:“不碍事的,孩子,跟我来吧。”
没想到,大叔就是菜园的主人,他摘了一根黄瓜和一个西红柿给我。
我谢了大叔,一边吃一边走,心里充满了快乐。
因此。当一只小花狗追着咬我的时候,我也没气恼,而是从衣兜里掏出个饼干扔给它。
小狗吃了饼干,朝我摇着尾巴,还跟上了我,撵也撵不走。
就这样,小狗跟着我来到姥姥家。
我见到姥姥,扑进她怀里。原打算哭的,可不知为什么,又哭不出来了。姥姥抚摸着我的头,她看到了小狗,问我:“你养的小狗?”
我说:“路上捡的。”
姥姥说:“不是咱养的小狗,咱可不能要,回去的路上,要记着还给人家。”
我说:“要是找不到主人,怎么办?”
姥姥说:“好好打听打听,肯定有主人。”
我一边逗小狗玩,一边回答姥姥的问话,好脾气地说我妈挺好的,我爸挺好的,家里的老母猪也都挺好的,八只小母鸡也下蛋了,三只小燕子也孵出来了……
姥姥给我烙了个葱花油饼,把我喂得饱饱的,把小花狗也喂得饱饱的。我吃饱了,就去街上玩儿,撞上了村里最顽皮的几个小孩,他们很欺生。
这一次我有小花狗壮胆,见到那几个孩子对我不太友善,它就“汪汪汪”地叫着,跳着高儿来保护我。那几个小孩没敢来欺负我,相反,他们还跟我交上了朋友。
我们在一块玩儿,他们说要去果园里偷桃子。我摇摇头说不去。
他们说看果园的老头儿是个聋子,腿也瘸,肯定追不上我们的……
我依旧摇头说不去。
他们问:“你怕挨揍吗?”
我说:“不怕。”
他们问:“那你为什么不去?”
我说:“不为什么,反正……我就是不去!”
后来他们要回家了。看着他们离开的背影,我也想回家了。
姥姥从杏树上摘了几个杏,装到我衣兜里,说:“瞧见菜园里的大叔,送给人家尝尝。”
我告别姥姥,带着小花狗走在回家的路上。小花狗在前面跑,我在后面追;有时候我在前面跑,小花狗在后面追。我很快乐,看着蓝蓝的天和白白的云,我的笑声伴随着小花狗梅花形的爪印开满了回家的小路……
走到捡小花狗的地方,我就打听狗是谁家的。
有人就给我指点。
我带着小花狗朝指点的地方走去,果然有个老爷爷正在四处找小花狗。
我说了事情经过,老爷爷拍拍我的头,说我是好孩子。
我要走了,老爷爷叫住我。他家的苇箔上晒着咸鱼干,老爷爷就捡了一串咸鱼干给我。
我连忙拒绝,说不要。
老爷爷笑着说:“拿着吧孩子,这不是给你的,是给你家大人的。”
我道了谢,跟老爷爷和他身旁的小花狗说再见。
我继续往回走,又经过菜园,见着那个大叔,我就大声喊他。
大叔问我:“孩子,你又渴了吗?”
我说:“不渴,我姥姥让我送您几个杏。”
大叔尝了杏,很开心地说:“杏真甜,好吃!”
我要走了。大叔叫住我,让我等等。大叔拿镰刀割了一捆韭菜给我。
我赶忙拒绝,说不要。
大叔笑着说:“拿着吧孩子,这是感谢你家大人的!”
就这样,我左手提着一串咸鱼干,右手提着一捆韭菜,一路飞奔着往家跑。
我瞧见了村庄,瞧见了胡同,瞧见了那两扇黑色的大敞开着的街门……
此时,我的眼里,突然充满了泪水。
我哭泣着冲进村庄,冲进胡同,冲进敞开着的街门,冲向妈妈温暖的怀抱……
我一边流泪一边说:“妈妈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随便拿别人家的东西了。”
我详详细细诉说了去姥姥家的事情经过,并把手里的东西给妈妈看。
妈妈的眼里虽然也有泪水,但同时增添了欣慰的笑意。
妈妈抚摸着我的小手说:“儿啊,你要记住人家的好!”
我的小手肿着,那是去姥姥家之前,妈妈拿笤帚疙瘩打的。
此时,也不大疼了。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9年第7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想摘人家菜园里的东西又退了出来,因为“我”意识到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拿到人家给的瓜果不忘道谢,说明“我”懂礼貌。
B.“我”把小花狗送还主人,把杏给大叔吃,他们分别送给“我”一串成鱼干和一捆韭菜,这里包含着一个投桃报李、礼尚往来的道理。
C.小说由“我”不摘吃人家的东西、拒绝去果园偷桃子、送还小花狗等情节,写出了“我”成长的过程,这是小说艺术表现的细腻之处。
D.本文主要通过主人公“我”的叙述来塑造人物形象,语言简洁典雅,少加修饰,符合人物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典雅”错误,这篇小说的语言风格是朴素自然。
故选D。
2.小说首尾都写到“我”的“泪水”,请简析分别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5分)
【答案】(1)开头的“泪水”饱含我的“委屈”和难过,不理解大人对自己的批评和惩罚。(2)结尾的“泪水”饱含着是“我”认识到自己以前的错理解妈妈做法的激动;同时也饱含着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友善关系的感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重点词语内涵的理解能力。
(1)开头“那一回,我去姥姥家,眼里噙着泪水,想哭”“路很远,虽然身后拖着的小影子,默不作声地跟着我,可是我很孤单”,“我”因为不懂人情世故随便拿了别人的东西,妈妈批评了“我”,“噙着”“泪水”“默不作声”属于神情、细节描写,“跟着我”属于行为描写,“我很孤单”属于心理描写,从中可见“我”的万般委屈、不被妈妈理解的委屈难过,“默不作声”表现“我”的失落,“很孤单”中体现了内心世界不被理解的孤苦失落。
(2)结尾“此时,我的眼里,突然充满了泪水”“我哭泣着冲进村庄,冲进胡同,冲进敞开着的街门,冲向妈妈温暖的怀抱……”“我一边流泪一边说:“妈妈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随便拿别人家的东西了”,神态、动作行为、语言等细节描写,“泪水”突出了“我”内心世界的复杂情绪,有为一开始不理解母亲惩罚“我”而产生的自责羞愧心理,亦有感悟到人与人之间温暖友善关系的快乐幸福感。
3.“我再也不拿别人家的东西了”这句话对理解小说有重要作用,请从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三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1)情节上,这句话交代了“我曾经拿过别人家的东西,并因此受到妈妈的责罚,赌气出走姥姥家的事件原委,这也正是我去姥姥家时心理难过,不去偷,不要别人家东西的原因。”(2)人物形象上,这句话是“我”对做人道理的体会认识,体现了“我”心灵的成长,表现了“我”懂事明理的特点。(3)主题上,这句话说明大人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了效果,肯定了大人严格管教,正面引导对孩子健康成长的作用(或:提示了让孩子在经历中成长的道理。或:表达了在生活中更能领悟做人道理的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作用的能力。
从情节上,这句话出现在小说结尾部分,使得全文从第一段中“眼里噙着泪水,想哭”,为何而哭,有了答案;并且在“几个孩子说要去果园里偷桃子”“老爷爷就捡了一串咸鱼干给我”“大叔拿镰刀割了一捆韭菜给我”时,我表示拒绝的原因。可见“我再也不拿别人家的东西了”了让情节发展呈现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从人物形象上,“我”在经历了一系列心路历程后,了解做人道理,体现了人物心灵的成长。可见“我再也不拿别人家的东西了”这句话塑造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性格。
从主题上,一方面孩子终于了解到自己的错误,变得懂事明理;另一方面从“此时,也不大疼了”可分析出大人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了效果,起到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正面引导,从老爷爷、大叔“这是感谢你家大人的”,也充分肯定了大人教育方式方法的正确性。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升华深化了主旨,启人深思,感染读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给我一支枪
茹志鹃
记得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支枪,是在那年的秋末冬初。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那是一片遭受敌人严重践踏的地方。谁见过死去的村庄么?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听不见狗叫,更没有鸡啼,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一进去,人会浑身起一层鸡皮疙瘩。那个时候,那个地区,就尽是这样的“村庄”。部队在这样的地区作战,是相当艰苦的,要打仗,要行军,要挨饿。那一天,天还没透亮,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营部住在一个从前我们的村干部家里。这一家好像没有男丁,房里炕上,只有一个两岁光景的孩子。房东是个大嫂,呆板着脸,给我们开门、腾地方,是欢迎我们的,可是总不开口,似乎没有其他地区的老乡那样亲热。弄好了铺,我便和通信员商量:我们放倒头睡了,不吃东西不要紧;但是营长,他还要工作呢!无论如何,得设法给他弄点吃的来。我们两个人商量来,商量去,除了找群众想办法外,没有第二个办法可想。于是就决定去找那位不露笑脸的房东大嫂。不用说,这任务当然是我的。但是我找不到她,房里房外,屋前屋后,都没有她的影子,炕上那个孩子倒醒了,有气无力地哭着要娘,不用说,这又是我的任务了!于是我过去抱着她,哄着她,不到一盏茶的工夫,大嫂来了。她见我在哄孩子,好像有点高兴,但不等我开口提出吃食的事,她先向我借个手电筒。我把手电筒交给她,同时迅速地提出了问题。她听了,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不表示有,也不表示没有,只招手要我跟她走。
“大嫂,咱们上哪里?”我看她领我走出了大门。她也不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反正这一带都是我们的部队,我放放心心地跟她走。
“大嫂,你家大哥呢?”山东人一般称女人的丈夫叫大爷、大哥,我想和她攀谈攀谈。
她没有回答,还是用嘴向村外呶了呶。这时,东方已经露白,可望见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什么人也没有,只有村边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
“牺牲了。”大嫂撮起三个指头,在我面前摇了摇说:“一起七个。”
“什么时候?”我这时才看见她腰上束了一条麻绳。她没有回答,只是走,走过一盘石碾旁边的时候,她停下了,轻轻地用脚点了点碾旁的土地说:
“在这里,上铡刀铡的。”
我看见,这块土地的颜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偿还。营长同志,你给我一支枪吧!
“没有枪!”大嫂的脸仍是呆板的,好像总结似的说了一句,接着又喃喃地说:“咱们没有枪!没有,手榴弹也没有……”
她带我到一片被抢过、被践踏过的黄豆地里,我们打着手电筒,寻拣着掉落在地上的黄豆。拾了有两大把,捧回家,放在锅里炒,大嫂一边炒,一边呆呆地睨着自己的孩子。豆炒好了,喷香,大嫂把它盛进我们的茶缸,孩子微微张着嘴,满怀希望地看着娘,大嫂顿了顿,就用两个手指取出两颗豆子,放在孩子手里,然后拿到堂屋里,放在营长面前。营长大概也知道这家房东的事,他望着茶缸,久久地沉默着。最后,他把那孩子抱过来,放在自己腿上,然后把黄豆一颗一颗地排在桌上,摆成了二列横队。他和孩子说着笑着,把豆子当作敌人,他喊着口令:“出列!”“齐步走!”于是“一二一,一二一”黄豆便一颗颗地走进了孩子的小嘴。孩子的嘴跟不上了,她的牙还不能同时咬两颗豆子呢!她吐出一颗带着口水的“敌人”捏在手里,然后集中力量对付嘴里那一颗。
我从来也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小嘴,竟是这样的柔嫩,小红唇里面的一切都是粉色的,软软的,就连那几颗小小的乳牙,也是那样细软无力。咬一颗豆,都需要她全神贯注,用出了吃奶的力气。营长拿起“横队”前面的一颗大黄豆,还没塞进孩子的嘴,突然,响起了空袭警报的号声。天拂晓了,敌人的轰炸机嗡嗡地又出动了。村里的部队迅速地作了防空准备,能进屋的都进屋,不能进屋的马匹、物资,全部密密地插上树枝。
黄豆是黄豆,不是敌人。敌人,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就在前面,离我们只有三十里路,不!就在我们头顶上,他们有炸弹、机枪,有坦克、大炮,还有……铡刀。
营长听到号声,立即将孩子交给了我,把一颗已经“一二一”走出队来的豆子也交到我手上,然后,将卜壳枪转到胸前,出去了。通讯员立即挎上枪,跟在后面。孩子信赖地靠在我怀里,圆圆的小嘴,还在挪啊挪的扭动。她把豆子搬到左面牙上咬咬,又把它搬到右面咬咬,最后又把它搬回到左面,于是全神贯注,眼睛挤成一条缝,才咔嚓一声咬开了。我闻见些些黄豆夹着奶花的香味……敌机在上空盘旋,寻找着目标。
营长啊,亲爱的同志们,给我一支枪吧!哪怕是一支短枪也好,为了这花似的小嘴,为了幸福和理想,给我一支枪吧!
(有删改)
4. 关于文中营长喂孩子吃黄豆的场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营长把黄豆“摆成了二列横队”“把豆子当作敌人”“喊着口令”等细节,契合人物身份和战争背景。
B. 作者对营长进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细腻真实,极富感染力。
C. 孩子努力而有策略地啃黄豆仿佛是另一场“战争”,作者以孩子天真的形象反衬现实战争的残酷。
D. 该场景与下文空袭警报响起时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在比较中强烈感受到和平安宁的珍贵。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作者对营长进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错误,文章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对营长这一人物没有运用心理描写。“他把那孩子抱过来,放在自己腿上,然后把黄豆一颗一颗地排在桌上,摆成了二列横队”是他的动作描写,“他喊着口令:‘出列!’‘齐步走’”是他的语言描写,“他望着茶缸,久久地沉默着”是对他的神态描写。
故选B。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呆板”“不露笑脸”等神态表现了大嫂丧夫后的情绪,表面的麻木呆滞下凸显的是其内心的哀痛。
B. 孩子等待炒黄豆的场景与营长喂孩子吃黄豆的场景,凸显出战争时期条件的艰苦和军民间的鱼水情。
C. 作者以黄豆为“小道具”,围绕找黄豆、炒黄豆、吃黄豆展开情节,这让小说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D. 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抒情性,作者对“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细致,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错误,作者对“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细致,不是浪漫主义风格,而是现实主义风格。
故选D。
6. 文中多次呼告“给我一支枪吧”,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我”的内心活动。
【答案】①第一次呼告是在“我”听房东大嫂陈述丈夫被敌人杀害时,“我”急需一支枪来手刃仇敌,表达一名战士对战斗的渴望和对敌人的仇恨。②第二次、第三次呼告是在屋外敌机轰鸣时,“我”急需一支枪来保护怀中的孩子,表达“我”对和平生活的期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第一次呼告出现在文章中间部分,是“我”在跟随房东大嫂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听到房东大嫂陈述丈夫被敌人杀害时,内心的呐喊,“这块土地的颜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偿还。”“我”在此时渴望有一支枪,是村民的遭遇激起了“我”对战斗的渴望以及对敌人的仇恨。
第二、三次呼告集中出现在文章最后一段,根据上文“营长听到号声,立即将孩子交给了我”“敌机在上空盘旋,寻找着目标”等相关内容可知,“我”第二次渴望拥有一支枪是为了保护怀中年幼的孩子,也是为了保护无辜的百姓。第三次呼告前,“为了沂蒙山臂上的枪眼,为了碾旁那黑褐色的土地,更为了这花似的小嘴,为了幸福和理想”这一句话传达出“我”为了死去的百姓、为了未来的幸福生活而渴望战斗,表达出“我”对和平生活的期盼。
7. 茅盾先生曾评价茹志鹃战争题材小说具有独特风格,请从事件选材、人物形象选取、细节描写、主题呈现等方面任选三点,就本文的“独特性”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①事件选材独特:作为战争题材小说,本文主要写了大嫂给战士炒黄豆、战士喂孩子吃黄豆等小事情,以战争背景做烘托,避开写战场的正面交锋,另辟蹊径。②人物形象选取独特: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战士、大嫂、孩子,均为普通人,在战争小说中显得独特。③细节描写独特:文中细致描写了孩子吃黄豆的样子,生动可爱,细腻感人,更能凸显战争背景下和平的可贵。④主题呈现方式独特:本文通过写“我”关于枪对战士意义的思考呈现军民鱼水情的宏大主题,切口独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从事件选材看,小说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避开了宏大事件,另辟蹊径,从日常生活中的寻常小事切入,叙述了大嫂带战士找食物、大嫂给战士炒黄豆、战士喂孩子吃黄豆等日常小事,体现出选材的独特性。
从人物形象看,小说中并没有塑造常规意义上的“英雄”人物,而是贴近现实,塑造了一群小人物,如小战士、房东大嫂、孩子等,在战争小说中显得独特。
从语言描写看,“孩子信赖地靠在我怀里,圆圆的小嘴,还在挪啊挪地扭动。她把豆子搬到左面牙上咬咬,又把它搬到右面咬咬,最后又把它搬回到左面……”等内容细致地描写了孩子吃黄豆的样子,语言平实质朴,于细腻的描绘中打动人心,体现出战争背景下难得的温情,真挚动人。
从主题上看,房东大嫂“给我们开门、腾地方,是欢迎我们的”,带着“我”去寻找食物,炒完豆子只取了两颗给自己的孩子,其他的都“拿到堂屋里,放在营长面前”,营长知道房东家的事,将孩子抱过来,将黄豆一颗一颗喂给孩子等情节,体现出了民拥军、军爱民的和谐军民关系,表达了军民鱼水情的主题。同时,“我”在听闻房东大嫂家及其他村民的遭遇以及看到“敌机在上空盘旋,寻找着目标”时,三次呼告“给我一支枪吧”,体现出革命战士护卫百姓、英勇抗战的精神品质,呈现出解放军的崇高品质,深化文章主题,切口独特。
【类题举隅】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他要一颗纽扣
施蛰存
在战地医院服务了八个月的薛小姐,回到昆明来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负责五百七十四号病床,在这个病床经过的伤兵,少不了三四十个,然而我只记得他这么一个。
当他第一天上午被抬来移放在这个病床上,吴医官揭开那遮盖在他身上的灰毡的时候,我吓了一跳。为什么?我并不是害怕那满身的血迹,那我已经看惯了。我所觉得可怕的倒是一个伤兵的反常情形。原来他在笑。他张开了嘴,从满嘴的血和污泥中间,我看出了他的确在笑。我立刻想到这一定是个伤害了神经的,听说有一个伤兵就是这样的变成了疯人,永远的疯了。
吴医官检视的结果,并不致命,虽然流了许多血。大腿上中了一弹,左手被炸掉了一个手掌。我们给他洗拭掉血污,用了药,包裹了那条腿和没有了手掌的手,他居然就睡熟了,一声也没有痛楚地叫喊。我当时就觉得很怕,只怕他醒了会跳下床做出不知怎么样可怕的事情来。
然而他睡得很好,一睡就睡到第二日天亮。早晨八点钟去接班的时候,我看见他已经醒了,可是还在笑。我觉得有点奇怪,大概他成了一个白痴。
当我走近他床边前的时候,我发现他仿佛并没有损害了任何神经,因为他的两颗忍俊不禁的眼乌珠还会跟着我的走路而移动,并且,居然会很清楚地说:“给一杯水喝。”
侧着嘴喝完了水,他好像很满足了似的行着深呼吸,渐渐地闭上眼睛。没几秒钟,又睁开了眼睛,心里在想些什么似的呆看着。最后,又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笑。但是,这回,我发现了这并不是一个控制不住自己的感官的人的痴笑。
“怎么样?辛苦呢,朋友。什么地方痛?”
他并不回答,只笑,似乎完全在想自己的事情。此外的行为就是睡眠了。大概是个乐观而缄默的人,我终于这样断定了他的性格。
一天,当他的伤口差不多已有七分好了的时候,当他又在莞尔而笑的时候,我禁不住要对他发生兴趣了。我就问:“喂,朋友,你为什么一句话也不说,老是笑?有什么好笑的?”“不死,不该笑笑吗?”这是他进院后,除了要茶水之外的第一句话。
我不知怎样回答他才好。他的话不是很对吗?当一个伤兵发现他自己毕竟死不了的时候,不很高兴吗?我觉得不应该放过他这个高兴说话的机会,便看着他的脸。终于,是他先开口了:“你在想我多么怕死,是吧。”我说:“那没有什么,谁都怕死,不过……”
但是他摇摇头:“我们当兵的谁都得等着死,怕死的也不当兵啦。哪儿有不死人的打仗?你说我怕死吗?不是,我也从来没怕过死。这会儿我就抵准死完了,可是活过来一看,死不了,这才够高兴。我高兴就笑。哎,人生在世,高兴了干嘛不笑?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出了院我就得先算一道命,到底还有些什么福享的。”说了他又非常快乐地笑了。
谁看到他那样天真地笑,谁都会觉得高兴,所以我也笑了。这时候,刚有一个慰劳队进来,挨着每一个病床送东西。他一边笑一边检视着这些东西。忽然,好像想起了什么重要事情似的,敛尽了笑容,抬起头来向左右看了一眼,仿佛要招呼什么人似的。于是我又走到他床边去。
“我想起来了!”他说,“是了,薛小姐,你去告诉他们,下回送东西给前线的弟兄,千万不要忘了针线和纽扣!喂,纽扣最要紧,可是为什么没有人送纽扣来?”
“纽扣,为什么?”我觉得太奇怪了,我问。
他又笑起来,好像炫耀一些没有人看见过的宝物一般。“就是纽扣,衣裳上的纽扣。我就是为了一颗纽扣,差一点死了。你说,一件军衣上哪一颗纽扣最要紧?喉咙底下第一颗。
“前几天那么冷,今年发下来的棉衣没有一个纽扣安牢的。我的那一件,头天穿上身,第一个纽扣就给我扯掉。我把它揣在口袋里,想找一根针线来缝牢,可是等了七八天没法儿找到一个针一股线。北风从敞开的领口里吹进来,吹进来,吹得满肚子冷,那可真难受。好容易有那么一天碰到一个弟兄在缝破衣,我就借针线来使一使,谁知道一摸口袋里,找不到那个纽扣了,翻转口袋来也还是没有,多糟!
“从此我就天天等纽扣,什么地方去找一颗纽扣来缝上这个漏风洞呢?谁会给我送一颗纽扣来呢?
“我就为了一颗纽扣打仗啦。有个东洋兵正在爬过来,爬过来,一个弟兄就开了枪,一枪就把他打翻了。我一想,不错,他衣裳上不是也有纽扣吗?我就跳出壕沟去。我不管人家怎么嚷着劝,为了要得到一颗纽扣。我才走到那死鬼旁边,才蹲下去想摘下那纽扣来,就听见耳朵边一缕风,一个嘘声,我觉得那么的一震,完啦。我心里一下子想,这回就死啦。
“谁知道死不了,我给送到这里来了。当我醒回来一看,想一摸,手呢?才知道单单丢了一个手。我才笑起来,你说这不该笑吗?他们会不会给我换一件新棉衣?要是换,请你告诉他们,第一个纽扣要缝紧,别马虎。
“可是,我一醒过来就想到我这个手牺牲得太冤了。我何必一定要在那死鬼身上找纽扣?我把自己衣裳上最底下那一颗扯下来,缝在上边不就成了吗?脑袋给想糊涂了,老是想不到,你说这不傻吗?我现在就成天笑自己太傻了,要是为了这颗纽扣送了命,那不是更冤吗?”
“这就是一个永远很高兴的伤兵的幽默故事。”薛小姐说,“你想到过一个纽扣对于前方士兵的意义没有?”
一九四〇年六月十二日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仅是薛小姐负责的一张574号病床就安顿过三四十个人,可见抗战中的牺牲、伤残之巨,这为战士的故事提供了背景。
B. 战士入院后从未痛楚地叫喊,只是一味地笑,呆想,睡觉,薛小姐认为他是个乐观而缄默的人,文章最后也证实了她的判断。
C. 纵观全文,战士爱笑,既是为自己抵准要死却大难不死而开心,也是为发现了自己为一颗纽扣差点牺牲生命的“傻”而自嘲。
D. 作者并未亲历亲见,却细致入微地叙述了一个战士的故事,喜爱中有敬意,还通过一颗纽扣这个细小之物表达了对抗战事业的思考。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文中讲述了抗战中的一件事,主体内容由薛小姐展开,而事件的真相又由战士揭示,给人以曲折有致、别有洞天之感。
B. 流血、伤亡是战争的本来面貌,但本文却着力写战士受伤前后都心心念念一颗纽扣,表现了生动活泼的人性,令人动容,以小见大。
C. 本文中人物的语言具有鲜明的口头讲述特点,很符合人物身份,如战士说话时多短句,常重复,爱反问,话题或内容时常跳跃等。
D. 慰劳队的出现是故事的核心内容,正是因为战士检视慰劳物品时想起针线、纽扣,急着让薛小姐转告慰劳队,从而才展开了纽扣故事的全貌。
3. 在与战士的交往过程中,薛小姐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
4. 本文的题目是“他要一颗纽扣”,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揣摩作者以此命题的用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文本一:
雄狮献瑞
练建安
①“咚咚恰,咚咚恰,咚恰,咚恰,咚咚恰……”听闻这熟悉的锣鼓,增发按捺着内心的激动,不动声色,专心地经营他那摊“杭川牛肉兜汤”。
②大年初五,是闽粤边的武邑岩前镇请客的日子。客家村寨春节期间请客的日期,都有定日。坐落在狮子岩的均庆寺,是定光古佛的祖庙。此日,格外热闹。
③杭川,是闽西上杭县的雅称,此地与武平县山水相连,声气相通,同时于宋淳化五年建县,因此,百姓互称老友。“牛肉兜汤”是杭川风味名小吃。
④增发的生意不错,一大早,卖了三五十碗。五文一碗的牛肉兜汤,每碗可赚一个铜板。照这个样子,十斤牛肉很快就可以卖完了,赚个百十文不成问题。
⑤“初一落雨初二晴,初三落雨烂泥坪。”闽西正月多雨,昨夜下了一场连绵不断的“冷浆雨”,均庆寺前的石坪低凹处水汪汪的。阳光照射下,闪着金光,北风吹来,寒气逼人。
⑥摊点冒着丝丝白雾状的热气,牛肉兜汤飘出阵阵香味。前来均庆寺游玩的客人,就有好些人被吸引了过来。
⑦“牛肉兜汤”做法简易,以上等牛肉切成薄片,裹以薯粉,调以姜末、茴香、八角、酱油、鱼露等物,放入木鱼干、猪骨头熬制的滚汤中稍煮片刻舀出,晒上葱花、姜末。这样的天气,喝口浓稠爽滑的兜汤,正合适。
⑧增发是上杭城肚里郭坊人,是“南狮”的师傅头。传说他打单狮可以轻轻松松地“缩”上两张层叠的八仙桌。前些年“杭川狮会”夺魁,得了金牌,名声很大。之所以来到一百三十里外的岩前古镇摆“牛肉兜汤”小食摊,说来也与“牛”有关。增发好赌,手气差,一次豪赌,急红眼了的他牵来大哥家的一头水牛,又赔了进去。他恨不得剁了双手,拈脚就走了,发誓要“以牛还牛”,赚回了牛本钱,再回杭川。
⑨这一天,均庆寺也办狮会,号称“闽粤赣三省狮王争霸赛”。汀江木纲老板练大炮悬赏一千两银子的花红,奖励优胜者。这下可热闹了,周边客家地区来参赛的青狮足有十八只,都是各县身怀绝技者。
⑩百十丈外,是均庆寺。石坪上,人头攒动,锣鼓声声。这一边,增发指望快一点卖尽牛肉兜汤,收摊寄存在阿三哥的日杂店里,自家悄悄地挤入人群中瞧上几眼,解解馋。二十余年的拳脚功夫,都被那些南狮锣鼓催醒了,发痒发麻。
一位老阿婆牵着小孙子过来了,叫了一碗。增发问阿婆要不要也尝一口,天冷,喝了驱寒。阿婆使劲咽着口水,说:“吃过了,过年喽,鸡汤都喝怕啦。”说着,抖抖索索地从上衣上摸出一块旧手帕,拣出五块铜板,反复数过,递到增发手上。小孙子喝完了,捧着空碗,舌尖舔着嘴唇,盯着老阿婆看。增发给他添上了半勺浓汤。小孩子乖巧地说:“阿叔新年发大财。”增发笑了。
均庆寺外石坪,十八只青狮跃跃欲试。场中,竖立着一根一丈八尺的桅杆,上头,以红绳悬挂一束雪里蕻。六张八仙桌依次按三、二、一的阵式叠好。哪一只青狮采下雪里蕻,哪一只青狮就是赢家,就是优胜者。一丈八尺的桅杆实在是太高了,往常,“缩”上两张八仙桌高度表演的青狮,就算是方圆百里的高手了。三张?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要么怎么叫狮王争霸赛呢?主办方为安全计,在桅杆的四周铺设了一层层谷笪,谷笪下铺垫有厚厚的稻草。
主事宣读完规则,鞭炮炸响,接着就是一下重锣。赣南远客为先,六只青狮在锣鼓声中一跃奔出,翻滚跌扑,煞是好看。不料,来到谷笪处,纷纷栽倒,折腾了半炷香工夫,就是挨不近八仙桌,只得退场。粤东也是六只青狮,无意上八仙桌采高青,成双结对表演了一套“雄狮献瑞”连贯动作,吐出“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红布条幅。锣鼓停歇,恰好回到了原处。现在轮到闽西的了,也是六只。先出四只,舞到谷笪上,也接二连三地栽倒了,退了回来。剩下的两只,一只是当地的,一只就是杭川郭坊的。郭坊的锣鼓敲起,有些乱。增发拨开人群,来到狮头旁,抚摸着狮子耳朵。狮头移开,露出了他大哥的脸。大汗淋漓的大哥又惊又喜,说:“好你个发狗,躲在这里修仙哪!”增发说:“大哥,我来,赢钱还你水牛。”
说话间,锣鼓声响了,岩村青狮已经奔跳出去老远。郭坊青狮欢快蹦达,一会儿工夫,就追了上来。岩村青狮上谷笪了,摔倒、爬起、摔倒、爬起,一副不屈不挠的架势。郭坊青狮在谷笪外停了停,嗅了嗅。鼓点骤响,郭坊青狮一跃而起,落地生根。每走一步,大吼,四脚齐齐发力,顿一顿,似有千钧之势。围观者听得谷笪下面发出脆响,仔细听听,是谷笪下滚动的圆竹杠破裂的声音,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围观者大声喝彩,一浪高过一浪。岩村青狮伏地不动了,狮头大口大口地喘气,冷汗湿透了后背,手脚发抖。他想,看不出这卖牛肉兜汤的,功夫竟是那样的高深莫测。
(节选自练建安《雄狮献瑞》有删改)
文本二:
“客家乡土侠义小说”,看似有“民间故事”色彩,实则是较为高超的“模仿”作品。作者或从民间故事中吸其内核加以综合演绎,或以独特构思演化为“民间故事”,升华思想内核使小说故事更隽永深邃。其结构精致,情节往往一波三折,却叙事从容。小说中高手深藏不露,读者很难一眼看穿,掩卷思考,才恍然大悟。作者深受传统文法影响,擅长白描手法,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客家民系是中华民族汉族的一支优秀民系,客家精神内涵丰厚,其中,客家乡土侠义精神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善于借助客家特有的活动背景来塑造一些客家民间社会的小人物,心理素质出奇的镇定,临危不惧,身手不凡,却不到关键时刻,绝不一争高低,颇具客家乡土侠义精神。
节选自练德良《客家乡土多侠义——练建安“客家乡土侠义小说”系列作品浅析》)
5.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写增发听到“熟悉的锣鼓,按捺着内心的激动”,暗示他与舞狮有不一般的情感,与结尾写他在狮王争霸赛中的出色表演相呼应
B. 文章第⑧段写增发一个舞狮金牌得主,却落得到岩前古镇摆“牛肉兜汤”小食摊的缘由,意在告诫世人赌博害人、好赌必输的道理。
C. 文章第⑧段写增发与阿婆婆孙俩的相关情节,不仅可以看出阿婆经济的不宽裕,也体现了小说主人公增发人性的美好。
D. 文章写“牛肉兜汤飘出阵阵香味”“牛肉兜汤的做法”,与写当地的狮会一样,都体现了杭川一带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及其传承。
6.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咚咚恰,咚咚恰,咚恰,咚恰,咚咚恰……”欢快的锣鼓声开头,渲染气氛,为后文写增发在狮王争霸赛中取得好成绩蓄势。
B. 第⑩段写“百十丈外的石坪上,人头攒拥,锣鼓声声”的热闹场景,与牛肉摊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增发卖牛肉兜汤的生意难做。
C. 文章最后一段通过对岩村青狮“摔倒,爬起”两个动作的反复描写,以岩村青狮的“不屈不挠”来衬托郭坊青狮赢得比赛的不易。
D. 作者重视语言感受,用词生动传神,富有地域特色。比如“冷浆雨”“缩”“城肚里”“谷笪”“落雨”等词语的使用,颇有客家语言风味。
7. 请结合文本二,分析小说《雄狮献瑞》是如何塑造增发这一人物形象的。
8. 作品是怎样叙述增发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与解析
1.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他是个乐观而缄默的人”错,从故事后续的发展来看,战士与薛小姐对话,表明战士并不是一个缄默的人。故选B。
2.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D.“慰劳队的出现是故事的核心内容”错,慰劳队的出现影响了故事的发展,但本身并不是故事的核心内容。故选D。
3. ①对战士受伤却笑着感到害怕;②对战士神经并未受损却一直笑感到好奇;③知道战士笑的原因后为他感到高兴;④当战士要求转告慰问队不要忘了给前线送针线纽扣时感到惊奇;⑤得知真相后对战士既理解又同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①“我吓了一跳。为什么?我并不是害怕那满身的血迹,那我已经看惯了。我所觉得可怕的倒是一个伤兵的反常情形。原来他在笑”对战士受伤却笑着感到害怕;
②“我看见他已经醒了,可是还在笑。我觉得有点奇怪,大概他成了一个白痴”“当我走近他床边前的时候,我发现他仿佛并没有损害了任何神经,因为他的两颗忍俊不禁的眼乌珠还会跟着我的走路而移动”对战士神经并未受损却一直笑感到好奇;
③“谁看到他那样天真地笑,谁都会觉得高兴,所以我也笑了”知道战士笑的原因后为他感到高兴;
④“‘纽扣,为什么?’我觉得太奇怪了,我问”当战士要求转告慰问队不要忘了给前线送针线纽扣时感到惊奇;
⑤“这就是一个永远很高兴的伤兵的幽默故事。”“你想到过一个纽扣对于前方士兵的意义没有?”得知真相后对战士既理解又同情。
4. ①提示故事内容并吸引阅读兴趣;②表现故事主人公的内心和性情;③表达对抗日战士的礼敬与喜爱,唤起读者共鸣;④警示当时的国民政府关心士兵生活,做好军需供应细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题目是“他要一颗纽扣”,这样的标题提示故事内容与“纽扣”有关,并吸引阅读兴趣,引发读者对“纽扣”故事的新奇感;
②“他要一颗纽扣”中“他”指一个受伤住院的战士,“要一颗纽扣”写战士受伤前后都心心念念一颗纽扣,表现了战士生动活泼的人性;
③战士检视慰劳物品时想起针线、纽扣,急着让薛小姐转告慰劳队,在战争中为了一颗纽扣差点牺牲生命,借“要一颗纽扣”表现战士的内心需求,表达对抗日战士的礼敬与喜爱,唤起读者共鸣;
④“纽扣最要紧,可是为什么没有人送纽扣来?”“等了七八天没法儿找到一个针一股线。北风从敞开的领口里吹进来,吹进来,吹得满肚子冷,那可真难受”纽扣虽小,但关乎战士的生活,警示当时的国民政府关心士兵生活,做好军需供应细节。
5.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B.“意在告诫世人赌博害人、好赌必输的道理”错误。写增发到岩前古镇摆摊的缘由,是为了塑造增发的人物形象,而非告诫世人赌博害人这一道理。故选B。
6.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与牛肉摊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增发卖牛肉兜汤的生意难做”错误。此处没有对比,更不是为了突出生意难做,只是体现了增发急于卖完兜汤,想去看舞狮比赛。故选B。
7. ①通过较为曲折的情节——增发跌宕的人生经历,在从容的叙事中,塑造增发身手不凡又深藏不露的形象;②通过白描手法,用简练的笔墨,叙述增发为还大哥水牛去摆摊,和与阿婆交往的片段,塑造增发知错能改、善良有爱的形象。③通过特定的背景“买卖牛肉兜汤”“客家狮会”等,塑造增发具有客家乡土侠义精神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中塑造文学形象方法的能力。
(1)文本二中说“其结构精致,情节往往一波三折,却叙事从容”“小说中高手深藏不露”可知,小说通过较为曲折的情节,在从容的叙事中,塑造增发这一人物形象。
“听闻这熟悉的锣鼓,增发按捺着内心的激动,不动声色,专心地经营他那摊‘杭川牛肉兜汤’”“增发是上杭城肚里郭坊人,是‘南狮’的师傅头。传说他打单狮可以轻轻松松地‘缩’上两张层叠的八仙桌。前些年‘杭川狮会’夺魁,得了金牌,名声很大。之所以来到一百三十里外的岩前古镇摆‘牛肉兜汤’小食摊,说来也与‘牛’有关。增发好赌,手气差,一次豪赌,急红眼了的他牵来大哥家的一头水牛,又赔了进去”据此可见,文本一中的主要人物增发的人生经历跌宕起伏。
“郭坊的锣鼓敲起,有些乱。增发拨开人群,来到狮头旁,抚摸着狮子耳朵。狮头移开,露出了他大哥的脸。大汗淋漓的大哥又惊又喜,说:‘好你个发狗,躲在这里修仙哪!’增发说:‘大哥,我来,赢钱还你水牛’”“郭坊青狮欢快蹦达,一会儿工夫,就追了上来。岩村青狮上谷笪了,摔倒、爬起、摔倒、爬起,一副不屈不挠的架势。郭坊青狮在谷笪外停了停,嗅了嗅。鼓点骤响,郭坊青狮一跃而起,落地生根。每走一步,大吼,四脚齐齐发力,顿一顿,似有千钧之势”“岩村青狮伏地不动了,狮头大口大口地喘气,冷汗湿透了后背,手脚发抖。他想,看不出这卖牛肉兜汤的,功夫竟是那样的高深莫测”分析,可知作者在从容的叙事中,塑造了增发身手不凡又深藏不露的形象。
(2)文本二中说“擅长白描手法,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可知,本文在塑造增发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白描手法。
“前些年‘杭川狮会’夺魁,得了金牌,名声很大。之所以来到一百三十里外的岩前古镇摆‘牛肉兜汤’小食摊,说来也与‘牛’有关。增发好赌,手气差,一次豪赌,急红眼了的他牵来大哥家的一头水牛,又赔了进去”“一位老阿婆牵着小孙子过来了,叫了一碗。增发问阿婆要不要也尝一口,天冷,喝了驱寒。阿婆使劲咽着口水,说:‘吃过了,过年喽,鸡汤都喝怕啦。’说着,抖抖索索地从上衣上摸出一块旧手帕,拣出五块铜板,反复数过,递到增发手上。小孙子喝完了,捧着空碗,舌尖舔着嘴唇,盯着老阿婆看。增发给他添上了半勺浓汤”分析可知,小说通过白描手法,用简练的笔墨,叙述增发为还大哥水牛去摆摊,和与阿婆交往的片段,塑造增发知错能改、善良有爱的形象。
(3)文本二中说“客家乡土侠义精神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善于借助客家特有的活动背景来塑造一些客家民间社会的小人物,心理素质出奇的镇定,临危不惧,身手不凡,却不到关键时刻,绝不一争高低,颇具客家乡土侠义精神”分析可知,小说通过特定的背景,塑造增发这一人物形象。
“增发的生意不错,一大早,卖了三五十碗。五文一碗的牛肉兜汤,每碗可赚一个铜板。照这个样子,十斤牛肉很快就可以卖完了,赚个百十文不成问题”“摊点冒着丝丝白雾状的热气,牛肉兜汤飘出阵阵香味。前来均庆寺游玩的客人,就有好些人被吸引了过来”,“百十丈外,是均庆寺。石坪上,人头攒动,锣鼓声声。这一边,增发指望快一点卖尽牛肉兜汤,收摊寄存在阿三哥的日杂店里,自家悄悄地挤入人群中瞧上几眼,解解馋。二十余年的拳脚功夫,都被那些南狮锣鼓催醒了,发痒发麻”“赣南远客为先,六只青狮在锣鼓声中一跃奔出,翻滚跌扑,煞是好看。不料,来到谷笪处,纷纷栽倒,折腾了半炷香工夫,就是挨不近八仙桌,只得退场。粤东也是六只青狮,无意上八仙桌采高青,成双结对表演了一套‘雄狮献瑞’连贯动作,吐出‘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红布条幅。锣鼓停歇,恰好回到了原处。现在轮到闽西的了,也是六只。先出四只,舞到谷笪上,也接二连三地栽倒了,退了回来”分析可知,小说通过特定的背景“买卖牛肉兜汤”“客家狮会”等,塑造增发具有客家乡土侠义精神的形象。
8. ①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叙述故事。有利于深入人物内心,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便于读者全方位把握情节内容。②文章多处使用插叙的手法。比如第③段写杭川历史、第⑦段写牛肉兜汤的做法等,丰富文章内容,有助于情节的展开。③文章层层铺垫,比如第①段写增发的心理感受,第⑧段写增发曾经的经历,第 段写比赛规则的苛刻等,让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④以“狮王争霸赛”为线索组织材料,故事主要围绕“狮王争霸赛”展开,使情节更集中紧凑,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叙述特色和作用的能力。
(1)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叙述故事。
小说叙述增发跌宕的人生经历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第三人称的使用有利于深入人物内心,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便于读者全方位把握情节内容。
(2)文章多处使用插叙的手法。
如,在叙述增发卖“杭川牛肉兜汤”时,插入对他人生经历的叙述——“增发好赌,手气差,一次豪赌,急红眼了的他牵来大哥家的一头水牛,又赔了进去。他恨不得剁了双手,拈脚就走了,发誓要‘以牛还牛’,赚回了牛本钱,再回杭川”。还有第③段写杭川历史——“杭川,是闽西上杭县的雅称,此地与武平县山水相连,声气相通,同时于宋淳化五年建县,因此,百姓互称老友。‘牛肉兜汤’是杭川风味名小吃”,以及第⑦段写牛肉兜汤的做法——“‘牛肉兜汤’做法简易,以上等牛肉切成薄片,裹以薯粉,调以姜末、茴香、八角、酱油、鱼露等物,放入木鱼干、猪骨头熬制的滚汤中稍煮片刻舀出,晒上葱花、姜末。这样的天气,喝口浓稠爽滑的兜汤,正合适”等内容,丰富文章内容,有助于情节的展开。
(3)文章层层铺垫,,让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第①段写增发的心理感受,“听闻这熟悉的锣鼓,增发按捺着内心的激动,不动声色,专心地经营他那摊‘杭川牛肉兜汤’”;第⑧段写增发曾经的经历,“增发是上杭城肚里郭坊人,是‘南狮’的师傅头。传说他打单狮可以轻轻松松地‘缩’上两张层叠的八仙桌。前些年‘杭川狮会’夺魁,得了金牌,名声很大。之所以来到一百三十里外的岩前古镇摆‘牛肉兜汤’小食摊,说来也与‘牛’有关。增发好赌,手气差,一次豪赌,急红眼了的他牵来大哥家的一头水牛,又赔了进去。他恨不得剁了双手,拈脚就走了,发誓要‘以牛还牛’,赚回了牛本钱,再回杭川”;第 段写比赛规则的苛刻,“场中,竖立着一根一丈八尺的桅杆,上头,以红绳悬挂一束雪里蕻。六张八仙桌依次按三、二、一的阵式叠好。哪一只青狮采下雪里蕻,哪一只青狮就是赢家,就是优胜者”。
(4)结构安排上,以“狮王争霸赛”开篇,以“狮王争霸赛”结束,中间插入“狮王争霸赛”,所以,小说以“狮王争霸赛”为线索组织材料,这样就使情节更集中紧凑,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