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微专题---小说的形象和意图易错点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微专题---小说的形象和意图易错点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1 20:4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微专题---小说的形象和意图易错点
【考情分析】
在202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中,我们特别关注小说的形象和意图易错点。这一微专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准确把握小说中的形象和作者的意图,从而避免在答题过程中出现常见的错误。
【常见易错点分析】
1. 形象理解片面化:学生在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时,容易只看到表面的特征,而忽视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例如,一个角色可能既有善良的一面,又有自私的一面,但学生往往只选择其中一个方面来描述,导致形象理解片面化。
2. 意图解读主观化:学生在解读小说作者的意图时,容易将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给作者,导致解读偏离了作者的原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需要站在作者的角度,结合小说的整体内容和背景来解读作者的意图。
【应对策略】
1. 全面分析人物形象: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人物的性格、行为、语言等方面,以全面把握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同时,我们还要关注人物与其他角色的关系,以及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客观解读作者意图:在解读作者意图时,我们应该保持客观的态度,避免将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给作者。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小说的主题、情节、结构等方面来推测作者的意图。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小说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等因素来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实战演练】
请阅读以下小说片段,并尝试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意图。
(小说片段)
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小明独自坐在窗前,凝视着窗外的星空。他的心情异常沉重,因为他刚刚得知自己的好朋友小华因为一场意外而离世了。小华是他最亲密的伙伴,他们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小明的内心充满了悲痛和失落,他不禁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分析提示)
1. 分析小明的人物形象:小明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性格、情感状态、价值观等方面有什么特点?
2. 推测作者的意图: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或意图?是对生命意义的探讨,还是对友情价值的赞美?
通过以上实战演练,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小说的形象和意图易错点,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答案及解析】
小明的人物形象分析:
小明被描绘成一个情感深沉、思考生活的少年。他对好友的离世感到极度悲痛和失落,显示出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内心的敏感。同时,他在面对生命的无常时,开始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显示出他的内省和寻求真理的决心。小明的形象是多面的,他既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也是一个对生命有深度思考的人。
作者的意图推测: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可能想要表达的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思考,以及对友情价值的赞美。通过小明的悲痛和反思,作者可能希望引导读者去深入思考生命的真谛,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份友情,以及在面对生命的无常时,如何保持坚韧和乐观。此外,作者也可能希望通过对小明内心世界的描绘,让读者更加理解和关注青少年的内心世界,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总结与反思】
通过对这个小说片段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理解小说的形象和意图需要我们全面而深入地分析文本,结合人物的性格、行为、语言以及小说的主题、情节、结构等因素来进行。同时,我们还需要保持客观的态度,避免将主观想法强加给作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小说,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在未来的学习中,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对小说形象和意图的理解和分析,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水平。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及时发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种阅读挑战。
易错点一 任务性格、形象特点概括不全面
知识回扣
在小说阅读中,对人物性格、形象特点的概括是常见任务之一。但在实际答题过程中,学生往往容易出现概括不全面的错误。这种错误往往源于对文本细节的忽视或对人物形象的片面理解。为了避免这种错误,学生需要仔细阅读文本,抓住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等细节,全面分析人物形象。同时,还需要结合小说的主题、情节等因素,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例题分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题。
少男
刘庆邦
春节刚刚过去,地上还到处能看到破碎的炮屑。人们见面互相说的是“年又跑远了”之类的话,散布的是失落的空气。【“失落的空气”既指人们对年节氛围渐淡的失落,同时也暗示了河生听说姐姐订亲之事后的失落心情。“失落”是贯穿全篇的感情基调。】
河生两只手往两只袄袖筒里互相一插,靠在院墙外的一颗苦楝树下。从远处很难分辨出他的实际年龄,只有走近了才会看清,他不过是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他鼻子饱饱的,脸蛋儿鼓鼓的,一切还没真正长开,只是他的眼神有些忧郁。【“忧郁”与主人公河生十二三岁的年龄不太贴合,激发了读者的好奇。】
【①~②段是小说情节的第一部分,作为序幕,渲染了气氛,为相关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舞台。】
他刚刚听说了姐姐订亲的事,姐姐订亲,就意味着姐姐将变成别人家的人,这是河生不大容易接受的。河生是家里的长子,父亲去世后,在母亲的郑重提议下,户主换上了他的名字,从此他开始长心了,有事无事蹙着眉头。在弟弟妹妹眼中,他俨然一副小父亲的样子。【“姐姐定亲”作为中心事件,是小说叙事的线索。母亲在父亲去世后将户主名字换成了河生,这一情节说明母亲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也表明她对河生寄予了厚望。】
河生从刚会走路时,就由姐姐领着他玩。姐姐教他上树摘果,下河摸鱼。若是谁敢欺负他,姐姐跃起来就跟人家厮打。他到了上学年龄,母亲就不许姐姐再上学,姐姐很快就理解了。姐姐退学后,天天到地里薅草,并用卖干草的钱补贴家用,或留着给河生交学费。姐姐订亲的事让他情绪低落,沉闷,还有一些伤感。姐姐不订亲就不行吗?干吗非要订亲呢?【中断当前的叙事线索,插叙父亲去世后姐姐对河生的照顾,是河生思想性格、情感态度发展变化的基础。】
后来,河生偶尔听人说姐姐对象是河对岸那个村的,他还记住了他的名字。河生觉得那人的名字生硬蹩脚的很,他在心里发誓,只承认姐姐,绝不承认姐夫。
【③~⑤段是小说情节的第二部分,是故事情节的开端。作为户主,河生对姐姐定亲,“将变成别人家的人”这件事是本能地抗拒的。使人物置身于矛盾冲突中,提示人物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推动故事情节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是小说故事情节演绎的有效方法,也是小说人物刻画的重要手段。】
夏天的一个午后,河生跟同村的一帮人去河里摸鱼。到了河边,河生犹犹豫豫,没有下水。不知为什么,他总是有些担心,担心那个人会突然从逮鱼的队伍里冒出来。真是怕鬼有鬼,他听到了有人喊那个人的名字。那个人果然出现了!不仅出现了,还捕到了一条很大的黑鱼。河生赶紧躲到了一丛蓖麻下面的阴影里去了,他害怕有人看到他,对他说:“河生,你看,那个捉到黑鱼的人就是你姐夫。”那样他会无地自容的。【河生不愿意当众承认有这样一个姐夫。】嘈杂的人群渐渐远去,河生还呆呆地站在蓖麻下不动。他热得满脸通红,胸口出了不少汗。说实在话,那个人个头不低,身体结实,可是他就是接受不了。【那个人各方面不错,可河生还是不愿意当众承认有这样一个姐夫。】他没想过姐姐应该和什么样的人订亲,也许配得上姐姐的人还不存在,反正不是像捉黑鱼的人这样的。【河生内心的矛盾与纠结,体现了对姐姐的依恋与不舍。】
回到家,姐姐问了一句:逮鱼的有没有外村的人。河生一下子就把姐姐的心思猜到了,他装作没有听见姐姐的话,装作被太阳晒得有些头蒙,躺在床上闭着眼,连嗯一声也没嗯。过了一会,河生悄悄起来,从窗户里侧往外一看,姐姐正独自坐在树荫下面的小凳子上出神,姐姐摘下一片石榴叶,手捏着含在嘴边,一副不辨榴叶是何叶的样子。河生想,他对姐姐做得是不是过分。他有些后悔,有心跟姐姐说一句话,又想不起说什么好,只好蔫蔫地回到床上,真的睡去了。【又见矛盾冲突,少年对姐夫、对姐姐本能的抗拒与理性的包容通过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表现得淋漓尽致。】
姐姐向母亲建议,给河生做一条洋布裤子。河生说不要,连姐姐还没舍得做一条洋布裤子,他怎么好意思花家里的钱呢?姐姐又说,学校里那么多女同学,别人家笑话呢。布买回来,姐姐比着河生的身体裁好,一针一线地缝制。河生看见姐姐缝裤子,想起姐姐说的关于女同学的话,心里悄悄泛起一种从未有过的东西,有些柔软,有些滋润,还有漫无边际的忧愁……
【⑥~⑧段是小说情节的第三部分,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这一部分中,小说刻画的人物众多,有河生,有“同村的一帮人”,有姐姐,有姐夫。人物描写的手法有正面实写,有侧面虚写;有语言描写,有行动描写,有外貌描写,有心理描写,于矛盾冲突与对比映衬之中凸显了河生对姐夫的抗拒、对姐姐的依恋以及少年情愫的潜滋暗长。】
到了秋后,原来跟姐姐订亲的那个小伙子,到外地参加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让家里人替他退亲。起初,河生并不知道退亲的事,只是发现姐姐做好了饭,却不吃,在母亲的再三劝说下,才端起饭碗,却在刚端起碗的时候,眼泪就涌出来。在听准了退亲的事之后,他就像被当头砸了一砖头,头发空,腿发软,小脸顿时变得苍白。河生觉得,这件事不仅对姐姐是一个侮辱,对母亲、对他、对他们全家都是一个严重的耍弄和侮辱。姐姐是天下最好的姐姐,他不明白竟有人这样无理地对待姐姐,实在让人愤恨。河生真想为姐姐出这口气,出气找不到对象,他就转向了委屈。他无端地想,父亲去世后,一切责任都是他这个长子担着,他这个长子当的是什么!
这回轮到河生不吃饭了。母亲问他心里到底有什么事,他只说不饿,不想吃。母亲气得要打他,没打成,自己先哭了。母亲哭的时候提到了父亲,对父亲有所埋怨,说他们父亲要是还活着她哪至于遭这么大的罪。
河生的委屈是一个大包,母亲的话把他的委屈捅破了,他虽然咬着牙对自己说,我是长子,我不哭,可他到底没能咬住,嗷的一声就哭倒在地。
他哭了一会就不哭了,他心里突然升起一个庄严的念头:从今以后,我要好好读书……【从“不哭”到“哭了”,再到“不哭”,河生细腻的情感变化展现了他的成长过程。】
【⑨~ 段是小说情节的第四部分,是故事情节的高潮,也是结局。姐夫退亲非但没有让河生心想事成、如释重负,相反却使河生一家人很受伤,感受到了“耍弄和侮辱”,这进一步彰显了河生内心的矛盾、纠结以及他作为“小大人”“一家之主”的责任感与荣誉感。“咬着牙对自己说,我是长子,我不哭”“嗷的一声就哭倒在地”的细节描写,写出了河生的克制、隐忍,更写出了他的自尊与伤痛。】
【阅读思考】
1.请简要分析姐姐这一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①从不让别人欺负弟弟、给弟弟做洋布裤子等,可见她是一个关心弟弟、呵护弟弟的好姐姐;②从接受退学决定、卖干草补贴家用等,可见她是一个吃苦耐劳、体贴家人的好女儿;③从订亲后坐着出神、打听摸鱼的人、被退亲后流泪等,可见她是一个情感细腻、内心自尊、向往美好生活的好姑娘。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时要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梳理出文章情节,然后在具体情节中分析形象特点;分析时要从人物的身份、职业,正侧面描写、环境描写,以及作者倾向和他人评价入手,准确全面地理解人物特点;最后要选择准确的词语,结合内容分析作答。从“从刚会走路时,就由姐姐领着他玩。姐姐教他上树摘果,下河摸鱼。若是谁敢欺负他,姐姐跃起来就跟人家厮打”“姐姐向母亲建议,给河生做一条洋布裤子”“姐姐比着河生的身体裁好,一针一线地缝制”等处可见,姐姐始终关爱呵护弟弟,心灵手巧又聪明能干;从“母亲就不许姐姐再上学,姐姐很快就理解了”“退学后,天天到地里薅草,并用卖干草的钱补贴家用,或留着给河生交学费”等处可见,她是一个善解人意、懂事体贴、吃苦耐劳的好孩子;从“姐姐问了一句:逮鱼的有没有外村的人”“姐姐正独自坐在树荫下面的小凳子上出神,姐姐摘下一片石榴叶,手捏着含在嘴边,一副不辨榴叶是何叶的样子”“姐姐做好了饭,却不吃,在母亲的再三劝说下,才端起饭碗,却在刚端起饭碗的时候,眼泪就涌出来”等处可见,姐姐感情细腻,憧憬着爱情与婚姻,向往着美好的生活,却被残酷的现实打击。她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也是一个命运悲苦、值得同情的女子。
2.请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中作者的情感态度。
【参考答案】①对河生遭受挫折又无能为力的同情;②对河生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赞许;③对河生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这一价值观的认同。
【解析】本题探究的是小说文本结尾的艺术效果。先要明确小说结尾的形式,再从结尾的技巧、对情节的安排、人物塑造、主题的表达作用、作者的创作意图及读者的阅读感受等角度来回答。“他哭了一会就不哭了”是河生心中已经有了主意,即“升起一个庄严的念头:从今以后,我要好好读书”;“不哭了”其实是一个孩子意识到哭泣对于事情并没有任何帮助,无力扭转家庭与姐姐被退婚的命运的时刻,小小年纪就不得不认清现实并打算扛起家庭重任,体现出作者对他的心疼与同情;这是河生从幼稚转向成熟的标志,他从原来“有事无事蹙着眉头。在弟弟妹妹眼中,他俨然一副小父亲的样子”的自以为有担当,实则不肯承认有一个姐夫,无法接受姐夫退亲行为的幼稚,转变为一个懂得如何真正保护姐姐,保护家庭的男子汉,那就是自己努力读书,振兴家业,让母亲和姐姐再也不用受他人委屈;河生的成长尽管仍只是微小的一步,但他的觉醒是终于明白什么事是自己切实可以去做的,这种“不哭了”而懂得采取实际行动的转变,充满作者对男孩终于成长,能够扛起家庭责任的欣慰与赞许之情;同时,河生想要通过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改变家庭和姐姐的命运的打算,也寄寓着作者对他所选择的道路的认同,以及对他们一家能拥有美好未来的无限期望。
易错点二 考虑不周、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不全面
知识回扣
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这些方法常常被用来塑造出立体、生动的人物形象。
肖像描写,即通过描写人物的容貌、体态、服饰等,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例如,在《红楼梦》中,作者通过对林黛玉的容貌和体态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她娇小、柔弱、聪明、灵秀的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即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独白、幻觉、梦境等,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例如,在《骆驼祥子》中,作者通过对祥子内心的挣扎和矛盾的描写,展现了他勤劳、善良、坚韧但又自卑、软弱的性格特点。
行动描写,即通过描写人物的行动和行为,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例如,在《水浒传》中,作者通过对林冲雪夜上梁山的描写,展现了他英勇、果断、忠诚的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即通过描写人物的对话和独白,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例如,在《红楼梦》中,作者通过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对话的描写,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厚意和相互理解。
细节描写,即通过描写人物的生活细节和习惯,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例如,在《百年孤独》中,作者通过对布恩迪亚家族成员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孤独、执着、疯狂的性格特点。
在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时,需要注意不要只关注一种方法,而是要全面考虑,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同时,还需要注意人物形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避免简单地给人物贴上标签或一概而论。
【例题分析】
芭蕾
贾志红
①母亲和我一起泡脚是整个冬天最暖和的时候。记不清是哪一次了,母亲给我擦完脚,让我绷直脚尖、脚背,然后她说,高脚背、深脚弓、大拇趾二拇趾和中趾一样长,红儿长了一双跳芭蕾的脚呢。说完,她抬起自己的腿,也绷直脚尖、脚背给我看,有些得意地说,你看,咱俩一样。
②长了一双跳芭蕾的脚,此后这句话几乎出现在每个泡脚的夜晚。那会儿,我们借住在农村的小院子已经有些时日了,总以为住不了多久,或许政策一变,下放农村的母亲很快就能返回城市了呢。
③我的父亲,一个年轻的地质队员,他从武汉的地质院校毕业以后分配到豫西,背着铺盖卷,也背着家族里一位长辈送的黑管,踏入了豫西的山山岭岭,带着罗盘和地质锤常年行走在崇山峻岭中。父亲有时会在我们的小屋里吹奏他的黑管,那是母亲的快乐时光,她跟着节拍哼唱,在这旋律中忘记了被雪覆盖的麦田,忘记了去井台上挑水要走过一条结了冰的小路,也忘记了小屋角落里的粮缸中其实已经没有多少米、面了。这个时候,她被父亲的音乐还原成了一个孩子,比我稍大一些,像我的小姐姐。我知道她在想些什么,她边哼唱边悄悄地绷直了脚尖和脚背,黑管吹奏出的旋律令她最大限度地想起了自己拥有一双适合跳芭蕾的脚。
④成年之后,我也在地质系统工作,走在父辈们勘探过的山山岭岭中,宛如逆着时间走进往昔。有一次在溪流之畔,我想起父亲和他的黑管,想象着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吹那支黑管。他鼓起腮帮,将高音区的嘹亮明朗送给掠过头顶的云朵,又凝神静气在中音区找寻最恰当的音符以便飞翔的鸟雀能够听懂,而低音区的沉浑柔美是要留给溪水的,溪水叮叮咚咚,参与了他的吹奏。我极尽所能地想象那支黑管在这山岭间、溪流畔所发出的声音与我听到过的山村小屋的旋律有何不同,却终究因为我对音乐的迟钝而始终没能想明白。青春的我站在大山深处,重重叠叠的山压迫着我、阻碍着我的视线,而陪伴过父亲的云朵、飞鸟和溪水在旋律中轻盈舞蹈,这旋律不是任何乐器带来的,它们属于自然和生命本身。它们接纳过一个吹奏黑管的青年,它们让那个青年以为自己的吹奏创造了这一切。
⑤那个时候回忆黑管是一件令我痛苦的事情,因为吹奏黑管的人已经离我远去了。他的生命终止在中年的路上。后来,我渐渐忘记了那支黑管,就像忘记了许许多多曾经做过的梦。
⑥许多年之后,我也走在中年的路上。有一年我到新西兰看望儿子,那是11月,南半球的春天,到处花团锦簇。儿子与朋友们在客厅里聊天,我听着他们的谈话。令我走神儿的是海伦的话,她说她要去上芭蕾舞课。我听到这句话时,像多年以前我的母亲听父亲吹奏黑管时一样也悄悄地绷直了我的脚背和脚尖,仿佛有黑管的乐声从遥远的地方传来,触碰了一个梦想。
⑦我小心翼翼地问年轻的姑娘:海伦,我,可以跟着你一起去学跳芭蕾舞吗?姑娘扭头看着我,几乎不假思索地说,当然可以,学习班里有好几个中年妇女呢。
⑧舞蹈老师是一位中年人,她来自俄罗斯。老师站在前排做着动作示范,学员跟着她学做一些基本动作。先是站好脚位:双脚完全外开,两脚跟相接形成一横线。然后摆好手位:手臂与手成椭圆形,放在身体的前面,手的中指相对,保留一拳的距离。然后,我们在老师的口令声中继续做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动作。当第四个动作定格时,它已经是舞姿了。这个最初级的舞姿令我激动,仿佛遥不可及的芭蕾已经不再遥远,我触摸到了它高贵的身体。
⑨我就这样站了好一会儿,沉迷其中。老师提醒要紧绷身体的每一块肌肉,但是要看起来毫不费力。舞蹈的动作令我想起多年以前母亲在豫西小村庄去井台上挑水的情景。我一直觉得母亲扛着扁担走在村道上的样子像是跳舞,她是那么轻盈。她挑不动满桶的水,就半桶半桶地挑,多往返几回,这样,她就能保持轻盈,保持舞蹈一样的姿势。我想,母亲是迷恋舞蹈的,她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拥有一双适合跳芭蕾的脚。只是我不知道母亲的那种轻盈,是真实的还是仅仅是我以为的。
⑩老师的身材肥胖却柔软得令人惊讶,舞姿曼妙,一招一式都令人想象她往昔在舞台上的风华。大概是为了更好地示范脚部的动作和用力吧,她裸着脚,我便看见了一双芭蕾舞演员的脚,没有足尖鞋装饰的脚。我看到了高脚背、深脚弓、大拇趾二拇趾和中趾一样长。我也看到了伤痕。那实在是一双丑陋的脚,骨节粗大,脚趾发黑,双脚的前三个脚趾几乎没有趾甲。她曾经是俄罗斯芭蕾舞团的优秀演员,芭蕾舞中不停的半脚尖和全脚尖的起落变换让老师的脚趾变形。如今她的腰身也变形了。她离开舞台很久了,不过,她从没有离开过芭蕾。
几个月以后,我在北京观看了俄罗斯芭蕾舞团演出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是我的朋友老狄请我看的,他是一个芭蕾舞迷。那其实不是一个好时候,老狄的家庭正陷入一场民事诉讼中,开庭在即,结果不好的话,他可能会居无定所。
那天坐在剧院,他绝口不提家里的诉讼之事,就像那些烦心的事情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只有耳畔的旋律,演奏着永恒之美。
舞台上的仙子们翩翩起舞,旋转、跳跃、伸展,光束下的王子和姑娘带领我们进入一个玩具和舞蹈的盛宴。
我想起了并不久远的新西兰之行,想起了舞蹈老师说过的话:要紧绷身体的每一块肌肉,但是要看起来毫不费力。
这就是芭蕾。
也是人生。
(有删改)
1.对母亲的舞蹈,第③段中作者说“我知道”而第⑨段又说“我不知道”,请对此加以分析。(3分)
【答案】我知道,是从小女孩的视角对母亲跳舞的美好想象,我不知道,是作者人到中年之后对母亲轻松舞姿的背后的艰难生活的理解,是主旨的深化。(3分)
评分:母亲热爱芭蕾(1分);是对母亲轻松舞姿背后的艰难生活的理解(1分);体现对母亲理解的加深、“我”的成长、深化主旨、从儿童到成人……(1分)
2.作者为什么花费许多笔墨抒写父亲在溪边吹奏黑管,请对此加以分析。(4分)
【答案】父亲在艰辛的地质郎生活之余吹奏黑管与母亲下放农村依然怀有芭蕾梦想异曲同工(或者是母亲.....的另一种表现),具体抒写中包含丰富内涵:乐音的美妙、音乐与自然相融相通,艺术对艰难生活中精神世界的拯救、艺术让人具有创造力去超越现实。这些又是对母亲热爱芭蕾的补充与丰富。(4分)
父亲吹黑管的场景(如音乐与自然相融相通1分);内涵(艺术对艰难生活中精神世界的拯救、艺术让人具有创造力去超越现实1分);对父亲的怀念(1分);与母亲跳芭蕾的关系(丰富、映衬、另一种形式1分)
3.分析“芭蕾舞老师”这一人物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案】舞蹈老师舞姿曼妙颇具风华,这与她的丑陋的脚形成鲜明对照,突显出世人生活表面轻松内里艰辛的真实面貌,揭示出人们生活中的困境、在困境中对梦想的坚守、用梦想去超越现实的精神世界。舞蹈老师这一人物是我的父亲、母亲形象的延伸,反过来促使我更加理解父亲、母亲的内在精神,同时也通过她点明了芭蕾与人生的相通之处,使“芭蕾”贯穿全文,浑然一体。(4分)
芭蕾舞老师的特征(美丽轻盈的舞姿和畸形的脚1分);人生的真实面貌(1分);表现了她对艺术、梦想的坚持(1分);是父母形象的延伸(1分)
4.文章的结尾说:“这就是芭蕾。也是人生。”而另一个版本是:“这就是芭蕾。或许这也是人生。”你认为哪一个版本更好?请对此加以分析。(4分)
【答案】
示例一:现有版本更好。“也是人生”,语气上非常肯定芭蕾与人生的相通之处,即外表轻松内在艰辛,这相通之处通过作者对父亲、母亲、芭蕾老师、老狄生活的叙写充分地表达出来,形成了全文的统一性。而“或许也是人生”,由于语气不确定,主旨表达游移不定。
评分:语气肯定/确定(1分);内容梳理:父母、芭蕾老师、老狄(1分);芭蕾与人生的一致性:外表轻松内在艰辛(1分);加上或许显得游移不定(1分)。
示例二:另一版本更好。“也是人生”,其肯定的语气清晰地表达出芭蕾与人生的相通之处,即外表轻松内在艰辛,这相通之处通过作者对父亲、母亲、芭蕾老师、老狄生活的叙写充分地表达出来,形成了全文的统一性。但同时也阻碍了读者对散文主旨多义性的理解。细品本文,作者对父母、对人生、甚至对自我的理解处于不断深化的状态中,“或许”正好呼应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感受,使读者有更多的理解空间。(4分)
评分:揣测的语气(1分);内容:作者通过父母、芭蕾老师、老狄生活的叙写,表现人生的真实状态是外表轻松内在艰辛(1分);主旨:引发读者对人生的真实状态进行进一步的思考(1分);如果用确定性语气,就会限制读者思考(1分)。
易错点三 思考肤浅、把握不准形象作用和作者意图
知识回扣
(1)对人、物的价值定位不准确,不深入,不全面。只看到表象,不能深入本质;只看到点,不能看到面。
(2)对作者的态度倾向认识不清晰,作者的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或者复杂一点,两者皆有,但以什么为主多不清楚。
【例题分析】
一筒炮台烟
老舍
阚进一在大学毕业后就作助教。三年的工夫,他已升为讲师。求学、做事、为人,他还像个学生;他不吸烟,不喝酒,不会应酬;他还和学生们在一块去打球。课后,他的屋里老挤满了男女同学,有的问功课,有的约踢球,有的借钱,有的谈心。虽然如此,他永远不敷衍他们,授课认真,改卷认真,考试认真,因此,他可就得罪了一小部分不用功的学生。在他心里,凡是按规矩办理,就是公正无私,而公正无私就不应当引起任何人反感。所以,他一天到晚老是快活的。
但是当他升为讲师的时候,好几位与他地位相等的朋友,都争那个讲师的位子,聘书最后落在了他的手中。这,惹恼了与他竞争地位的同事们,而被他得罪过的同学也随着兴风作浪。谣言都已像熟透了的樱桃,落在地上,才被他拾起来。他有许多罪过:巴结学校当局,行为有乖师道……谣言的袭击,使他歪了几小时的嘴。最后,他对自己说:“扯淡!辞职,不干了!”马上上了辞职书,结果辞呈被退回来。大约有十分钟吧,他的主意已打定:“谣言总是谣言,学校当局信任我,我再多说什么便是啰嗦!算了吧。”他打开了屋门与窗子,叫阳光直接射到他的黑脸上,一切都光亮起来。
后来他和秀华结了婚。阚进一想,结婚以后的生活应当比作单身汉的时候更简单明快一些,因为自己有了一个帮忙的人。及至结了婚,他首先感觉到,生活不但不更简单一些,反而更复杂的多了。不错,在许多的小事情上,他的确得到了帮助:什么缝缝纽扣,补补袜子呀,现在已经都无须他自己动手了。可是,买针买线,还得他跑腿,麻烦!
还有秀华有许多计划,随时会提出来:“咱们该请教授们吃顿饭吧 你都不用管!我会预备!”或者“咱们还得买几个茶杯。客来了,不够用的呀!我已经看好了一套,真不贵!”
进一对抗战是绝对乐观的。在婚前,只要一听到人们抱怨生活困难,他便发表自己的意见!“勒紧了肚子,没有过不去的事。我们既没到前线去作战,还不受点苦 民族的复兴,须要经过血火的洗礼!”他想,秀华也是青年,理应明白抗战时所应有的生活方式。及至听到秀华这些计划,他的嘴歪得几乎不大好拉回来了。
“别以为我爱花钱请贵客,”秀华不抬头,而瞟了丈夫一眼,声音并没提高,而腔调更沉重了些,“我们做事就得应酬,不能一把死拿,叫人家看不起咱们!”
后来他们有了小孩,也有了更多花销。进一还是穿着那些旧衣服,还是不动烟酒不虚花一个钱。可是一个月的薪水不够一个月花的了。要糊过一个月来,他须借贷,秀华的娘家相当的有钱,她叫进一去求母亲帮忙。他不肯去。他从大学毕业那一天,就没再用过家中一个钱。那么,怎好为自己添丁进口而去求岳母呢。秀华问他:“那么,怎么办呢 ”
进一想了一会儿说:“我去兼课,我写稿子,一方面是增加收入,一方面也还为教书与作文章这些有益于别人的事。我希望你把我凭良心挣下来的每一个钱,都看成我的爱,我的劳力,我的苦心的一个象征。我们俩便是一对儿好马,我们还怕拖不动这一点困苦吗 笑!秀华!笑!发愁,苦闷,有什么用处呢!”
秀华很勉强的笑了一笑。她有一肚子的委屈,可是只简单的缩敛成很短的没有头尾的几句话:“什么也没有,没有交际,没有玩耍,没有……”
一位朋友来求他做点事。三言两语,朋友把事情说清楚;三言两语,进一说明了他可以帮忙。然后,他三步当作两步的去给友人办理那件事。
过了几天,他已经几乎把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了,友人来了,给他道谢。一边说着话,友人顺手的放下一筒儿炮台烟。
“我不吸烟!”进一表示不愿接收礼物。
“留着招待朋友。遇到会吸烟的,你送他一支。”说罢,友人就告辞了。
送客回来,他把筒的盖儿掀开。“钱!”
“钱 ”秀华探着脖子看。“多少 ”
“管他多少呢,我马上给他送回去!”进一颇用力的把盖儿盖好。就要往外走。
“等等!你等等!”秀华立了起来。“求你的事必不像他说的那么容易。这点钱,他应当给,应当多给!”
“秀华!”进一的脸上很不好看了。“这是贿赂!一文钱也是贿赂!”说完,进一又要往外走。
从外面进来个二十岁上下的学生,走得慌速,几乎和进一碰个满怀。
“阚先生!”学生的眼中含着泪。
“怎么啦 丁文!”进一关切的问。
“弟弟急性盲肠炎!入院得先交一千,动手术又得一两千!他疼得翻滚,我没钱!我们的家在沦陷区!先生,你救命!”丁文把话一气说完,一下子坐在了小凳上,头上冒出大汗珠子。
“嗯!”进一手中掂着那个香烟筒,打主意。他好像忘了筒里装的是钱,而忽然的想起来。“等我看看!不要着急!”他打开烟筒,把一卷塞得很结实的钞票用力扯出来。极快的他数了一数。“嘿,整三千!丁文,这不是好来的钱,你愿意用吗 ”
丁文几乎像抢夺似的把一卷票子抓在手中。“先生,人命要紧!”他噗咚一声跪在地上,磕了一个头起来,没再说什么,像箭头儿似的飞跑出去。
进一把嘴歪到一边,向门外发愣。
“进一!”秀华含着怒喊叫,“我不久也得入医院,也得先交一千,也得花一两千医药费!你怎么不给我想一想呢 你从哪里再弄到三千元呢 ”
进一慢慢的走过来,轻轻的拍了两下秀华的肩。“华,天无绝人之路,咱们必有办法。无论什么吧,咱们的儿女必要生得干净!生得干净!”
(1943 年12 月发表于《文风杂志》月刊,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写阚进一“得罪了一小部分不认真的学生”,是因为他对用功的学生认真,对不用功的学生敷衍。
B.秀华爱花钱请贵客、爱交际应酬、帮人办事主张收钱,和阚进一的知识分子脾性相比,显得唯利是图。
C.“手中掂着那个香烟筒,打主意”的细节,表示阚进一正在犹豫:是留下钱补贴家用,还是拿出钱救人
D.结尾阚进一的一席话,既突出了他不因生活压力而改变原则的品格,也体现了他对妻子的安慰与鼓励。
【答案】D
【解析】A.阚进一并末对不用功的学生敷衍,得罪他们是因为他认真。B.秀华并不唯利是图。C.阚进一犹豫的是把钱还给友人,还是拿钱救人。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整篇小说结构完整,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组织全篇,一波三折,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
B.小说以对话的方式展现人物婚后的经济困境,这为他们因如何处理三千元钱而产生矛盾的情节做了铺垫。
C.小说擅长神态描写,比如划线句三次写到阚进一“歪嘴”,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均饱含愤怒与失望之情。
D.和《茶馆》相似,本文语言大多是个性化的京味语言,生动刻画人物,特别贴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情境。
【答案】B
【解析】A.整篇小说并未按照“开端一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组织全篇,因此结构并不完整,情节也不够一波三折。C.“均饱含愤怒与失望之情”曲解文意。D.“个性化的京味语言”并不多。
8.“一筒炮台烟”只关涉小说的部分情节,作者为何以此为题 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一筒炮台烟”关涉的情节是小说最关键的情节;
②“一筒炮台烟”的相关情节凸显了人物的重要特征;
③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答到一点给1分,答到两点给3分,答到三点给4分)
9.小说中的人物可以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前者如《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米考伯太太,后者如《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据此,你认为本文中的阚进一是哪种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圆形人物。①圆形人物不是基于某种单一的观念或品质塑造而成,包含的要素超过一种。倒进一是坚持原则、公正无私,慷慨仗义、助人为乐,乐观热情、有理想信念,有干劲、肯努力、不怕困难的爱国青年,集多个品质于一身,符合圆形人物标准。
②圆形人物可能因环境的不同而更易,不会一成不变地留在读者的记忆中。阚进一坚持原则、矢志不渝,但能为救人助人而改变白己、灵活变通,符合圆形人物标准。(每点3分,或结合米考伯太太、聂赫留朵夫的形象特征分析)
【类题举隅】
题型一:分析人物心里或情感变化过程(方法:理情节、品关键词或句)
题例一: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体具心态。
答案:
傲慢无知的自大心态:对待新奇事物,还没亲见就先有说法,“不知为知之”;
从众、趋新的心态:听说有声电影真有新奇之处,就想“开开眼”,
固步自封的心态:到了电影院后也不真的看电影,不愿对新奇事物进一步了解探究;
焦虑不安的心态:对有声电影胡乱作出“共识”评价,隐含的是二姐等人面对新奇事物时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安。
题例二: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越野滑雪》
答案:①两人一再相约,强调他们对滑雪有强烈的愿望;②分别之际的一再相约,表达出依依不舍的心情;③已经感觉到滑雪这一愿望不会实现,心情有些惘然。
题例三: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微纪元》
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题型二:分析某个人物形象(结合其言行举止、外貌心理、议论抒情的词句,结合情节整体感知,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
答题格式:品行性格+身份+分析。
题例一:大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大先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人物形象特点”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的区别:人物形象特点的核心是人物的性格特点,但还包括人物形象的身份、职业、地位、技能(能力)、行为习惯等因素。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则只指人物的品行、情感、精神等心理特点。答题时要注意题干要求。本题题干“什么样的形象”,既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也要概括其身份、职业、技能。如:他是手艺精湛的木匠: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棂花饰、门簪颂语,更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
答案 ①落魄的乞讨者:早年逃荒乞讨,寄住他乡。②手艺精湛的木匠: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棂花饰、门簪颂语,更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③有知识有学问却不善言辞的教书先生:讲唐诗尤其是李白的诗,有高见,但是肚子里的学问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④知恩图报的慈善家:用每月领到的钱做了结实的课桌椅送到学校去,还设了助学金。
题例二:请依据小说相关内容,概括达子形象的特点。(6 分)
【答案】新型的农村青年形象: 有头脑会赚钱,有实干精神,有情义,活泼开朗,勇敢追求爱情,并最终用自己的真情打动了小格。
题例三:小说三次写到师傅臭蛋“愣神”,在人物塑造上分别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炭河》
答案:①第一次,是师傅听到铁锁说涨河消息时的神情,表现出他听到涨河消息时的惊讶和兴奋;②第二次,是师傅听到“铁锁爹”声音时的神情,反映出他没有想到“铁锁爹”已经回到家,体现出他对“铁锁爹”的关心;③第三次“愣神”,其实是表现师傅的思考、迟疑,他不同意“铁锁爹”让铁锁去下河捞炭。(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答对三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
题例四:请简要概况七岔犄角公鹿的形象特征。(4分)《七岔犄角的公鹿》
答案:体格健壮,长有漂亮的犄角(外形);刚猛傲然,斗志高昂;沉稳而有智慧,有头领气质和牺牲精神,时时保护弱小(内在)。
【注】此题为物象的形象特征。
题例五: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玻璃》)
【解析】: ①认真审题,题干要求简要分析王有福的性格特点。②梳理文本,确定答题点。小说中与王有福有关的情节有他和“我”的见面;害怕赔偿,不承认撞到了玻璃;被“我”点破后执意赔偿。作者用了大量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来刻画人物形象,如“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只要抓住小说的情节及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进行分析,答案不难得出。③明确答题规范。概括要准确、全面,分析要具体,要结合相关情节及人物言行。
答案: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弯腰鞠躬,说话谦和。②胆小怕事,有些狡黠: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分善良: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
题例六: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4分)《活着》
答案:①老迈年高;②饱尝活着的痛苦和艰辛;③表现出生命的韧性。
题例七:4.同样作为普通农村妇女形象,虫嫂和祥林嫂有些相似之处,又远比祥林嫂幸运,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其相似点和不同点。(6分)《虫嫂》
相似点:①勤劳;②卑微;③坚忍;④受到嘲笑;⑤充满母爱。
不同点:①没有祥林嫂那么凄苦。②不在意周围人的嘲笑。③心怀憧憬,自强不息。④主动改变命运,无奈铤而走险。⑤有一点狡黠。
【注】题例六、七从比较阅读的角度考查。
题例八: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从文中找出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两个性格特征,然后分点分析即可。如“拔俗的文人气质”:她对丁香花的喜爱,她用温情和诗意的语言文字感化护士韩勇义和董警士,使他们了解民族大义,投身到抗日运动之中。“职业军人的冷峻”:如她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之下毫不屈服,面对死神“淡淡地笑了”,表现了她的凛然大义和从容淡定;在对儿子的教导上,字里行间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
答案 ①文人的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②职业军人的冷峻:遭严刑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
题型三: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与技巧(设问方式:如何或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
塑造人物的方法:
(一)正面描写: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细节描写
(二)侧面描写:他人评价、他人反应、环境烘托……
答题格式:指明手法+结合材料分析+效果
题例一: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理水》)
解析:我们需要理解“中国的脊梁”的特征:埋头苦干不夸夸其谈、拼命硬干不逢迎趋利、一心为民以民为本、舍身不顾力排众议……
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解析:塑造人物形象手法+人物形象特点归纳,“具体”二字要求结合文本。
答案:①外貌描写。作者描写了“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写他破黑瘦的面目、粗手粗脚。②语言描写。简短有力的语言,突出人物的朴素、沉着、坚定、务实和富于远见卓识。③对比手法。通过大禹和大臣们的对比来刻画形象大禹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精神和勇于改革的胆识。
题例二:联系文本,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对下面句子进行赏析。(5 分)(《戒猎》)
加拿别克有些悲哀,他不想看见这样的死亡,尤其是在死亡边缘的挣扎和绝望。看见了这样的场景,便犹如自己正在经历死亡一样,让他感到不祥。
答案:这句话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1分)是作者对加拿别克看见大狼流泪后的内心活动进行描述,(1分)细腻、真实地表现了加拿别克对濒临死亡的大狼的同情,(2分,“细腻或真实”和“同情”各1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1分,答到“推动情节或铺垫”都可得分)
题例三:文中第三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祁茂顺的手艺?分析这样写的好处。(《祁茂顺》汪曾祺)
单件的烧活,接三轿马,一个人鼓捣一天,就能完活。他在糊烧活的时候,总有一堆孩子围着看。糊得了,就在门外放着:一匹高头大白马——跟真马一样大,金鞍玉辔紫丝缰;拉着一辆花轱辘轿子车,蓝车帷,紫红软帘,软帘贴着金纸的团寿字。不但是孩子,就是路过的大人也要停步看看,而且连声赞叹:“地道!祁茂顺心细手巧!”
答案:①运用了白描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②白描的作用:形象直观,精炼传神的写出祁茂顺糊的烧活精致、出色,衬托出祁茂顺糊烧活手艺的精湛高超。侧面描写:小孩、路人对祁茂顺手艺的赞叹。③白描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了祁茂顺手艺的精湛高超。
题型四:形象的作用
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推进情节发展;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 或寄托怎样的情感;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2)揭示或凸显主旨;
(3)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4)是小说的叙事角度,令人可信,次要人物的行动推动情节发展
(5)群体人物营造环境,渲染氛围;
(6)丰富小说内涵,丰富小说主旨(先分析写了次要人物什么,再思考其作用)
“我”的作用:故事的讲述者(或见证者、参与者)+是否使线索人物+增强小说的真实性……
题例一:文中多次写到围观的人群,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帮哭》)
答:①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围观的人被感染而哭起来,表现银娇奶奶的善良和重情重义;通过围观的人对银娇奶奶的期待,突出了她的帮哭身份和帮哭的出色。
②渲染气氛。围观人群被感动得“都跟着她哭起来”,渲染了丧事的悲伤和隆重气氛;围观人群由期待而失望,前后对比形成强大落差,突出了悲凉气氛。
③推动情节发展。因为围观人群的期待,银娇奶奶被推上了帮哭的角色,又是因为围观人群的失望,而使银娇奶奶失去了帮哭的价值,最后凄凉死去。
④丰富小说主旨:把别人办丧事的哭当成热闹来看,表现出围观人群对他人痛苦的漠不关心,借此批判了人性的自私和冷漠。
(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
题例二:老姑父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答案 ①乡村淳朴善良一面的代表。老姑父对虫嫂充满宽容和同情。②推动情节发展。若没有老姑父的庇护,虫嫂无法度过艰难岁月。③与一般人对待虫嫂的态度形成对比。
题例三:镶牙左是《镶牙左》的主人公,但小说却多次写到苇子沟和大王镇的人们,结合文本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6分)《镶牙左》
①情节发展的需要。从人们嘲笑镶牙左连女人都不如,到责备他为日本人看牙,再到最后佩服他杀敌的勇气,串起了故事的主要情节。②侧面衬托主人公的形象,使镶牙左的形象更丰满。人们的评价,衬托出镶牙左早期的懦弱胆小和后来的勇敢无畏。③揭示小说的主旨:借人们对镶牙左的敬佩,歌颂了共产党人为民族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烈士的无限敬意。④增强故事的真实感:苇子沟是镶牙左的故多,苇子沟人们是牙左成长的见证人,而小说也以苇子沟人在县志上看到相关记载结尾,更能让读者信服。
题例四:“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解析:①认真审题,要求简要分析“我”的主要作用,注意“主要”题眼。②梳理文本,确定答题点,小说中,“我”是故事讲述人,“我”的提议让情节得以发展,“我”的观念又与王有福形成鲜明对比。③明确答题规范,“我”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其作用一般要从推动情节发展、衬托主要人物、烘托气氛、深化主题等方面思考。
答案: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物象的作用:
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等。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题例一: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战争》)
答案: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题例二:.小说中《喀秋莎》的歌声出现了多次,请简要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答案 ①结构方面:贯穿全文,是小说的线索,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喀秋莎是苏联战士心中正义和神圣的化身,德军的哼唱激起了他们内心的愤怒,进而引发又一次的战斗,到最后年轻的战士们全部牺牲,连长捧着唱片失声痛哭。②人物方面:丰富了人物形象。当心中正义和神圣的象征被德军玷污,年轻的战士们挺身而出,甚至不惜为之献出生命,凸显了战士们誓死捍卫祖国尊严与荣誉的精神。③主题方面: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喀秋莎》的温情与战争的残酷形成鲜明对比。借美妙的歌声控诉战争的罪恶,表达战士们对美好爱情、安定生活的向往。